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劳动者再没有以往那么单纯,人和机器人建立了多重内部关系,这都体现了劳动者的深刻变化。劳动者的变化,已不是蓝领、白领、金领之类的升级和变化,也不是体力型、知识型、科技型的智能化升级。当下,人的健康、安全和长寿,以及人的体质和智能,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内涵。劳动者质量取决于人的体质和智能。农业科技促进了粮食增产,现代医学科技渐渐普惠大众,这都使更多劳动者的健康和营养得到保障。老弱病残虽然不是直接的劳动者,但如果他们的疾病能够得到治疗,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也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实际上也能间接改善劳动者工作、生活的条件和环境。教育科技(特别是这些年数字技术)的兴起,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跻身劳动者行列,促使了劳动生产的精准化,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智能技能水平,进而提高了劳动效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了劳动者的一些急难险重的岗位,这能大大减少人类劳动的风险,使人可以更加安全、舒适地劳动。可以预见,未来机器人、人工智能作为新的劳动力将取代部分人的劳动和工作,人类将主要从事科技、研究、娱乐、游戏、创作等获得精神快乐的智能劳动,这更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生物技术与基因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的跟进,诸如生产新器官、大脑记忆体、骨干、皮肤等医药产品,加之健康护理服务不断完善,在减少病痛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寿命得到了普遍延长。这都有可能激活劳动者的活力,潜在地延长劳动者的有效劳动时间。总而言之,我们体会到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的“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开放的存在。劳动与人也不是终极定义,而是一个发展和开放的体系。数字智能科技对人的积极影响揭示了人在持续进化,我们有可能对人进行重新定义,人和劳动都将会有新的内涵。(摘编自邵春堡《劳动力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材料二:近年来,人们享受着数字劳动带来的自由与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被数字平台和智能算法遮藏的危机。数字劳动是随着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兴起,由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共同创造的劳动新形态。在数字劳动中,作为劳动者的用户和数字平台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单纯。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反思数字劳动。第一,用户主体被异化。数字劳动依托数字平台,以创造价值为目的。当下,用户主体可以随时随地在微信、抖音等平台更新状态、图片、轨迹,平台将用户更新的内容生成数据,这使得平台上的用户拥有了“数字身体”。“数字身体”具有经济价值,有时候还会对现实身体产生数据霸权,从而控制人的行为。此外,数字劳动主体在线分享、点赞、发帖、转发等行为,隐含了情感倾向、伦理道德原则与消费理念等。你是否发现,每次打开熟悉的APP,都能看到你想看到的推送?这是因为,平台会不断监控用户兴趣、浏览内容、社会关系等,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以一种定制化的方式共享给更多用户。这种把用户注意力和意识进行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行为,也被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而在此过程中,用户自身情感状态和影响力往往会被隐蔽地让渡给数字平台,但并不会因此得到相应的报酬。故而,用户的主体性被遮蔽,甚至被异化。第二,休闲时间劳动化。数字劳动场所也发生了变化,工作地点从“工厂”扩展至“生活世界”,社会成为工厂的一种功能,即社会的工厂化。社会工厂的形成,导致数字劳动具有了娱乐性与生产性的双重维度,工作和娱乐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在此意义上,数字劳动重构了娱乐与工作的界限,对生活世界的时间进行了侵蚀和掠夺。为获得更多利润,企业会尽可能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或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996”“007”等工作模式正成为许多打工人无法避免的困境。因此,数字加速主义正在诞生,数字劳动不再是简单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是把休闲时间变成了劳动时间。第三,数字平台的规训力量。作为人和生活世界的技术中介,数字平台通过量化、提取的方式,将生活简化为可被记录和交换的数据和商品。数字劳动尽可能利用算法攫取非物质生产劳动中的信息交流、情感、认知、合作等一般智力要素,进而将这些要素在用户持续生成、复制和反复使用一系列数字化过程中升值。对于更广大的层面而言,数字平台可以通过分类识别各类人员、数字劳动行为和结构偏好,重塑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劳动方式。更有甚者,数字平台通过信息收集与整合、判断与决策、执行和反馈,塑造了强大的数字劳动秩序。(摘编自张灿《多维反思数字劳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农业科技、医学科技和教育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体质和智能的提升,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质量。B.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等科技的发展,延长了人类寿命,可激活劳动者的活力,潜在地延长了有效劳动时间。C.数字劳动以数字平台为场域,使用户主体拥有为数字身体,相对于现实身体,数字身体更能控制人的行为。D.数字劳动尽可能攫取平台上情感、认知等要素,并在用户持续数字化运作过程中实现对要素的利用与升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新劳动力,未来机器人、人工智能将取代部分急难险重的工作,这让人们探索智能劳动更有动力。B.依据恩格斯的观点,未来劳动者的内涵可能会超越“人的健康、安全和长寿,以及人的体质和智能”等范畴。C.数字劳动具有娱乐性与生产性的双重维度,社会变得工厂化,这使得工作地点从“工厂”扩展至“生活世界”。D.两则材料都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以具体生动、贴近生活的事例,呈现了数字科技发展塑造的新型劳动样态。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A.教育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兴起,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得到发展,劳动者能够即时学习。B.AI翻唱孙燕姿歌曲说明无论人的情绪多么复杂,AI都可能以细腻表达叩击灵魂深处,取代人类歌声。C.ChatGPT拓展了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的边界,在许多岗位上有望取代人类,这促使劳动者提升劳动力。D.随着医疗水平和粮食供给的改善,中国人平均寿命增长至2023年的77.3岁,我国人口数量平稳增长。4.两则材料对“劳动者”的看法和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依据材料,从数字技术对劳动者的影响这一角度简要分析以下材料。某公司员工小A在上午11点下单,半小时后,便收到“外卖已送达”的送餐提示;加班至晚上10点,他打开网约车平台,5分钟内坐上了回家的车;洗漱过后,小A如往常一样刷着手机,各大APP推送的内容正是他最近关注的话题,他看到一个关于“效率提升”的知识付费项目与其工作息息相关,于是立即购买了该课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红棉袄孙犁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因昨夜初霜的侵凌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我同小鬼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峭峻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刚养得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还都穿着单军服,谁知一两天内天气变得这样剧烈。虽说有病,这孩子还是很矜持的。十五岁的一个人,已经有从吉林到边区这一段长的、且大半是一个人流浪的旅程。在故乡的草原里,他拉走了两匹敌人放牧的马,偷偷卖掉了,跑到天津,做了一家制皮工厂的学徒。事变了,他投到冀中区的游击队里……“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像是怨恨自已。我看到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特了。我希望到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地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着。①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天气该不早了,我知道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一块方石上,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三户人家,过往的军队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②随着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她转眼望一望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重吗?”我说:“是。”她把我们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跳动不停的灯花,有时碎细地爆炸着。姑娘看着有十五六岁,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着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一张破席子的炕上,显然已是筋疲力尽。我摸摸他的额,又热到灼手的程度。“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牙齿发出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是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姑娘抬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一边嘴里说,她家是有两条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的蜷伏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按顾林的头,对我蹙着眉说:“一定是打摆子①!”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身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③我听到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头驴子在叫。我思索着明天顾林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姑娘对我慢慢地讲起话来。灶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的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火焰一样。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越小起来。我知道他冷。④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单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一件村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身上。这时,锅里的饭已经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对她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样办呢?我着见她右手触着自已棉袄上偏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了一步、眼睛笑盈盈的,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吧。”没等我答话,她便转过身去断然地脱了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里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去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她身上只留下一件皱褶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我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孩的动作,是幼年自己病倒了时,照顾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哪些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这时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②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我看着那暗红的棉袄,听见她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来一次检阅?姑娘凝视着那灶膛里一熄一燃的余烬,她的眼里好像也闪烁着火光。(写于1941年,有删改)[注]①打摆子:方言,指疟疾。②平山县: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著名的革命圣地西柏坡的所在地。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写“荒草”“峭峻的山顶”“乱石”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为后文写二人到村庄歇脚作铺垫。B.小说第四段插叙顾林的过往经历,刻画了病弱却意志坚强的革命小战士形象,使小说内容更为丰富。C.“我”是故事的参与者,也是故事的叙述者,这一视角既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又使读者有代入感。D.小说以现实主义为基,融进浪漫主义情调,以生动的场面、跌宕的情节再现了战争时期的时代风貌。7.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牧羊人的吆喝声”透露出可能找到村庄的希望,透过“吆喝声”知道“应是拦羊下山”,写出“我”生活经验的丰富。B.句子②中“踌躇”写出小姑娘因独自在家而犹豫不决的心理,但她最终因顾林病重而接待二人,这一变化充实了人物形象。C.句子③中“风还在刮”,既与前文自然环境描写相呼应,渲染了肃杀寒冷的氛围,又侧面烘托出“我”恐惧、焦躁的状态。D.句子④与上文“哥哥出操”文字相连,“棉被像纸一样单薄”引出下文盖“军服”“红棉袄”等情节,使故事发展更为合理。8.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文中三处加横线句子中的眼神描写刻画出小姑娘怎样的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结合文本分析,孙犁所写的“红棉袄”与茹志鹃所写的“百合花”这两个物象的意蕴有何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三代之衰,学废而道不明,然后诸子出。自老子厌周之乱,用其小见,以为圣人之术止于此,始非仁义而诋圣智。诸子因之,益得肆其异说,至于战国,荡而不反。然后山渊、齐秦、坚白异同之论兴,圣人之学,几乎其息。最后荀卿子独用《诗》、《书》之言,贬异扶正,著书以非诸子,尤以劝学为急。荀卿,楚人,尝以学干诸侯,不用,退老兰陵,楚人尊之。及战国平,三代《诗》、《书》未尽出,汉诸大儒贾生、司马迁之徒莫不尽用荀卿子,盖其为说最近于圣人而然也。荥阳郑昊,少为诗赋,举进士已中第,遂弃之曰:“此不足学也。”始从先生长者学问,慨然有好古不及之意。郑君年尚少,而性淳明,辅以强力之志,得其是者而师焉,无不至也。将更其名,数以请,予使之自择,遂改曰荀。于是又见其志之果也夫荀卿者未尝亲见圣人徒读其书而得之。然自子思、孟子已下,意皆轻之。使其与游、夏并进于孔子之门,吾不知其先后也。世之学者,苟如荀卿,可谓学矣,而又进焉,则孰能御哉!余既嘉君善自择而慕焉,因为之字曰叔希,且以勖其成焉。(选自欧阳修《郑荀改名序》)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于是又见A其志之果也B夫荀卿C者D未尝E亲见F圣人G徒H读其书而得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学废而道不明”与《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而”的用法不同。B.徒,同类的人,与《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中的“徒”词义相同。C.及,赶得上,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中的“及”词义不同。D.字,取字,与《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渔樵”的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遵循老子的理念,各自阐述奇谈怪论,以致于圣人学说几乎荡然无存。B.汉朝的大儒贾谊、司马迁等人,受益于荀子,因为荀子的论说最接近圣人大道。C.郑昊年少学习诗赋,因想考中进士,开始追慕古人,跟从饱学的先生探究学问。D.郑昊性情淳厚聪明,有志于学,想更改名字,多次请求欧阳修,最终改名为荀。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最后荀卿子独用《诗》、《书》之言,贬异扶正,著书以非诸子,尤以劝学为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郑荀向荀子学习到了什么?()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④从此始。[注]①广陵客:指善于弹琴的人。②渌水、楚妃:都是琴曲名。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④云山: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这里代指归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写友人设宴,写出弹琴的起因,“欢”字表现主客其乐融融。B.三、四句写乌鸦纷飞、霜催万木,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深秋月色图。C.宴上琴音使诗人想起千里之外的清淮,他产生归隐之思,不禁黯然神伤。D.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情,有条不紊,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琴歌之美。16.请从描写音乐的角度分析本诗与白居易《琵琶行》第二段的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师说》中“,”通过简洁生动的人物语言概括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2)姚鼐《登泰山记》中“,”描写了奇异绚烂的云彩,为日出蓄势。(3)同是写“梦”,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描绘了琵琶女梦醒后的泪痕;秦观在《鹊桥仙》中以“”书写了重聚相守时的婉约柔情。(4)三国时期,英雄豪杰辈出,许多人物被写入古诗文中。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广袤的江山,发出“,”的感慨;如《赤壁赋》中“”写出曹操横执长矛吟诗的场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装束写周瑜的儒将风度。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花萼楼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因形似花萼,又因“花萼”常比喻兄弟间和睦友爱的情谊,所以取名为“花萼楼”。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共210个房间。楼的第一层不设窗,第二、三层墙上设有内小外大呈三角的枪眼,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门窗设施是为____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楼内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____的心愿。天井一侧有口古井,用于防火和生活。整个土楼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冬暖夏凉。花萼楼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的生活理念,是目前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和文化瑰宝。目前,历经400多年风雨的花萼楼,基本保存完好。但因地处____,且承载力有限,难以经得住大量游客的____。花萼楼并未列入整体旅游开发。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抵挡丰衣足食僻壤践踏 B.抵挡锦衣玉食偏僻践踏C.抵御丰衣足食偏僻踩踏 D.抵御锦衣玉食僻壤踩踏19.高一(1)班开展以“保护文物古迹”为主题的家乡文化生活调查,学生小明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获得以上信息,请你帮助小明完成下列表格,每空不超过15个字。历史建筑登记表建筑名称花萼楼建造历史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价值描述⑴外形特色:①的土木结构圆形建筑。⑵实用价值:②。⑶历史价值:目前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和文化瑰宝。建筑现状③基本保存完好但发展建议④。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否则为什么这类记载,《包公案》《施公案》等等能成了传统的畅销书呢?……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20.与文中加横线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郁达夫《故都的秋》)B.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茹志鹃《百合花》)C.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D.可她又确信……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史铁生《我与地坛》)21.文段比较分析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社会治理差别,请根据上文内容在以下表格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词句。比较点乡土社会现代社会治理方式①法治治理手段②③、听讼维持力量④⑤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期、以ChatGPT、文心一言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问答机器引发广泛热议。它们不仅让学习者效率提升,而且可能会重新塑造人类知识应用、创造和转化的模式。但其广泛应用可能会发生数据篡改、真假难辨等隐患,也可能会让学习者变得懒惰,产生过度依赖行为……在高中阶段,作为学习者的我们应不应该使用人工智能问答机器?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C2.A3.C4.材料一认可劳动者的进步,认为劳动者能利用数字智能科技,全面提升自己素质。
材料二担心在数字时代,劳动者被异化,休闲时间被侵占,劳动秩序也被重塑。5.“半小时后”“5分钟内”等时间词及“送餐提示”,体现了数字技术促使了劳动生产的精准化,进而提高了劳动效率。
“各大APP”“网约车平台”等的使用及“购买了该课程”,体现了数字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智能技能水平,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
“推送的内容正是他最近关注的话题,他看到一个关于‘效率提升’的知识付费项目与其工作息息相关”,体现了数字技术使得劳动者拥有了“数字身体”,主体性被遮蔽,甚至可能被异化。【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①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②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1.C项“数字身体更能控制人的行为”分析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有时候还会对现实身体产生数据霸权,从而控制人的行为”可知,原文并没有把数字身体和现实身体进行比较,得出“更”的结论。
故答案为:C。2.A项“未来机器人、人工智能将取代部分急难险重的工作”说法错误,变已然为未然。由材料一第四段“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了劳动者的一些急难险重的岗位”可知,未来机器人、人工智能取代部分急难险重的工作,已经发生。
故答案为:A。3.本题首先注意把握材料一的观点是:数字智能科技使劳动者和劳动发生深刻变化,人和劳动都将会有新的内涵。再比对四个选项:
A.“劳动者能够即时学习”,体现材料一“人的体质和智能,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内涵”等观点。
B.“取代人类歌声”体现材料一“人工智能跻身劳动者行列,促使了劳动生产的精准化”的观点。
C.“在许多岗位上有望取代人类,这促使劳动者提升劳动力”错误,材料一观点“取代部分人的劳动和工作……这更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与材料观点相悖,不能做论据。
D.“平均寿命增长”,是劳动者数量的变化,“人的健康、安全和长寿……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内涵”
故答案为:C。4.本题注意结合材料相关句子进行整合分析:
①由材料一“劳动者再没有以往那么单纯,人和机器人建立了多重内部关系,这都体现了劳动者的深刻变化”“人类将主要从事科技、研究、娱乐、游戏、创作等获得精神快乐的智能劳动,这更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劳动与人也不是终极定义,而是一个发展和开放的体系。数字智能科技对人的积极影响揭示了人在持续进化,我们有可能对人进行重新定义,人和劳动都将会有新的内涵”等可知,对劳动者是肯定的态度而且有信心,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劳动者有利的新变化,这种变化正如第二段论述的,不是简单的升级,而是全新定义。
②由材料二“面临着被数字平台和智能算法遮藏的危机”可知,作者对劳动者的变化有深深的担忧,是一种否定的态度。“在数字劳动中,作为劳动者的用户和数字平台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单纯。”材料对数字劳动进行三方面反思:用户主体被异化、休闲时间劳动化、数字平台的规训力量。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人的影响的结果不太乐观。
故答案为:
材料一认可劳动者的进步,认为劳动者能利用数字智能科技,全面提升自己素质。
材料二担心在数字时代,劳动者被异化,休闲时间被侵占,劳动秩序也被重塑。5.本题注意分析材料主要体现了数字技术为劳动者提供了便利:
①第一个核心词在“效率提升”上,在分析材料中找到“在上午11点下单,半小时后,便收到”“打开网约车平台,5分钟内坐上了回家的车”等信息,然后在阅读材料中找到观点性语句来分析其影响,比如“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跻身劳动者行列,促使了劳动生产的精准化,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智能技能水平,进而提高了劳动效率”。
②购买付费课程,属于研究性的智能劳动,可以用材料一第四段“人类将主要从事科技、研究、娱乐、游戏、创作等获得精神快乐的智能劳动,这更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来分析。
③材料二中“你是否发现,每次打开熟悉的APP,都能看到你想看到的推送”与分析材料里的“推送的内容正是他最近关注的话题”惊人一致,可以用“第一,用户主体被异化”一段的观点来分析。
故答案为:
①“半小时后”“5分钟内”等时间词及“送餐提示”,体现了数字技术促使了劳动生产的精准化,进而提高了劳动效率。
②“各大APP”“网约车平台”等的使用及“购买了该课程”,体现了数字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智能技能水平,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
③“推送的内容正是他最近关注的话题,他看到一个关于‘效率提升’的知识付费项目与其工作息息相关”,体现了数字技术使得劳动者拥有了“数字身体”,主体性被遮蔽,甚至可能被异化。【答案】6.D7.C8.①聪明伶俐,善解人意。
②善良淳朴,甘于奉献。
③具有崇高的革命觉悟,对未来充满期待。9.同:都是珍贵的、私密的物品,象征着暖与关爱。
异:“红棉祆”的红色象征革命精神;百合花象征纯洁与美好,体现了军民鱼水情。【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结合手法,分析句子;④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物象特点及作用。解答这种题一般从四个角度思考:①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②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④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6.D项“跌宕的情节”赏析错误。小说情节舒缓,不以曲折离奇的情节引人入胜。小说整体按照时间顺序,以朴素简洁的语言,讲述了“我”与小战士结伴而行,在一个小山村里与“姑娘”邂逅的过程,生动展示了“姑娘”对“小战士”的深切关爱。
故答案为:D。7.C项“侧面烘托出‘我’恐惧、焦躁的状态”赏析错误。根据原文“我听到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头驴子在叫。我思索着明天顾林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可知我因明天能不能走而苦闷发愁,所以此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我“愁闷”的心态。
故答案为:C。8.本题注意结合小说人物相关细节进行分析概括:
①由“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可知小姑娘看到我把单薄的军服盖在小顾身上,但她知道这种取暖方法效果不大,所以“机灵地盯视着我”,表现了她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特点。
②由“我着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上偏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了一步、眼睛笑盈盈的,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吧’”,可知小姑娘为了给小顾取暖,主动脱下红棉袄哦并让我给他盖上,体现了她淳朴善良,甘于奉献的特点。
③由“听见她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来一次检阅?姑娘凝视着那灶膛里一熄一燃的余烬,她的眼里好像也闪烁着火光”,可知作为一名妇女自卫队队员,她期待再来一次检阅,眼里的火光体现她具有崇高的革命觉悟,对未来充满期待。
故答案为:
①聪明伶俐,善解人意。
②善良淳朴,甘于奉献。
③具有崇高的革命觉悟,对未来充满期待。9.本题作答注意《红棉祆》中当小姑娘看到我将军服盖在了顾林头上的时候,小姑娘说到这样是不抵事的,于是小姑娘脱下了自己红色的棉祆盖在了顾林的头上,这里的“棉祆”象征着群众对解放军战士的保护与关爱,象征着火热心肠。而“红色”象征着生命活力,也象征着革命精神。
《百合花》中新媳妇的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通讯员战士的脸,暗含着农民与战士融为一体,既写出了年轻战士的勇敢与牺牲的伟大精神,又写出了新媳妇对革命的理解及对战士纯洁的感情。“百合花”的意蕴丰厚,一方面,它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个图案;另一方面,它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百合花象征纯洁与美好,棉被象征温暖与关爱。
由以上分析,进行整合对比这两个物象的意蕴的异同即可。
故答案为:
同:都是珍贵的、私密的物品,象征着暖与关爱。
异:“红棉祆”的红色象征革命精神;百合花象征纯洁与美好,体现了军民鱼水情。【答案】10.BDG
11.C12.C13.①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②最后只有荀子运用《诗经》《尚书》中的学说,贬斥异说扶持正道,著书来驳斥诸子,尤其以鼓励人们学习为要务。14.郑荀像荀子一样,善于借助老师的教导及其著作来学习,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才有精进。【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同时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材料二:
夏、商、周三代后的衰落之时,学术废弃,大道不明,在这之后诸子出现。从老子厌恶周代的混乱,因为他的浅见,认为圣人的学术到就这里停止了,开始非议仁义,诋毁圣智。诸子沿袭这种做法,更加肆意阐述他们的异说,到了战国,更是放纵而迷途不返。在这之后山渊、齐秦、坚白异同的学说产生,圣人的学说,差一点断绝。最后只有荀子运用《诗经》《尚书》中的学说,贬斥异说扶持正道,著书来驳斥诸子,尤其以鼓励人们学习为要务。荀子,是楚国人,曾经以学说干谒诸侯,不被采纳,回兰陵养老,楚国人尊崇他。等到战国动乱平定,三代的《诗》《书》没有全部重出世上,汉代各位大儒如贾谊、司马迁这些人没有不全采用荀子学说的,大概因为他的论说最接近圣人大道才这样。
荥阳的郑昊,年少写诗赋,考取进士已经中第,于是放弃科考之学并说:“这不值得学习。”开始跟从饱学的前辈求学问疑,有喜好古代道义却感慨比不上的情意。郑君年龄还小,但是性情敦厚聪明,再加上勉力好学的意志,遇到他认为对的人就从师学习,求学时没有不到之处。将给他个名字,多次来拜托我,我让他自己选一个,他于是改名为荀。在这种情况下又看出他志气的果敢。荀子,不曾亲自见过圣人,只是读了他们的书后有所得。然而从子思、孟子以来,态度上都轻视荀子学说。如果让他与子游、子夏一起进入孔子门下学习,我不知道他们学识的高下了。世上的学者,如果像荀子,就可以说得上学习了,而且还精进了,那么谁能超越他呢!我既赞赏郑昊善于自己择师,敬仰自己的老师,所以给他取字为叔希,并来勉励他的成就。10.本题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特点进行断句:首先看“也”句末语气词,“夫”是句首发语词,所以在B处断开。再看“者”在句中表停顿,所以在D处断开。最后注意“亲见圣人”是动宾结构,结构完整,G处断开。
句意:在这种情况下又看出他志气的果敢。荀子,不曾亲自见过圣人,只是读了他们的书后有所得。
故答案为:BDG。11.A项词义解说正确。第一个“而”连词,并列关系。第二个也为连词,转折关系。句意:学术废弃,大道不明。/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B项词义解说正确。意思均为同类的人,一类人。句意:汉代各位大儒如贾谊、司马迁这些人没有不全采用荀子学说的。/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C项词义解说错误。两个“及”都是“比得上”“赶得上”。句意:有喜好古代道义却感慨比不上的情意。/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D项词义解说正确。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动词,“取字”“捕鱼、砍柴”。句意:所以给他取字为叔希。/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
故答案为:C。12.C项“因想考中进士,开始追慕古人,跟从……”概述错误,由“少为诗赋,举进士已中第……始从先生长者学问,慨然有好古不及之意”可知,郑昊考中进士后,才想跟从饱学的先生探究学问。
故答案为:C。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下”,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
②“异”“正”,形容词做名词,异说,正道;“非”,驳斥;“劝”,勉励,鼓励;“急”,形容词做名词,迫切即行的要事,要务。
故答案为:①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②最后只有荀子运用《诗经》《尚书》中的学说,贬斥异说扶持正道,著书来驳斥诸子,尤其以鼓励人们学习为要务。14.本题作答注意结合文本句子进行分析概括:郑荀与荀子都是“学矣,而又进焉”。
从材料一的“善假于物也”来看,荀子“荀卿子独用《诗》《书》之言”,“未尝亲见圣人,徒读其书而得之”,主要是学习圣人之说,研读完孔子编订的《诗经》《尚书》,体会其中思想,然后有所得。
郑荀“有好古不及之意”,学习的时候“从先生长者学问”,善于从师、尊师,“辅以强力之志,得其是者而师焉,无不至也”“其志之果”,学习专注,能够坚持。
故答案为:
郑荀像荀子一样,善于借助老师的教导及其著作来学习,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才有精进。【答案】15.C16.同:都运用了侧面描写。
①李诗七、八句琴声一响万物寂静,四座之人都为之陶醉,不觉星辰渐稀。作者从听者反应和周围环境表现了琴声的美妙。
②白诗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听众的“悄无言”和环境的“秋月白”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异:白诗中有关于音乐的正面描写,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写琵琶声的婉转动听,而李诗中没有。【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首先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其次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形象特点。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②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③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15.C项“使诗人想起千里之外的清淮”赏析错误。诗人是奉命出使清淮,想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不禁暗自潸然泪下”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C。16.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比较:
①由李诗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皆静”二字形象地写出人们侧耳聆听琴歌的专注着迷的神态。愈是言其静,就愈突出琴音乐勾魂夺魄的心灵穿透力,就愈烘托出“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在这曼妙琴音的洗涤下,人们似乎忘记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苍茫的高天之上,星子越来越少,天将放白,他们还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恍然自失。良友佳朋相聚总是太短暂了,徜徉在琴歌中,这一夜是过得很快。“欲稀”二字巧妙地点明了演奏时间的持续,也照应了首句中的“欢”字,并为下文的直抒胸臆埋下伏笔。“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意思是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通过侧面的烘托,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由以上分析可知,两首诗都运用了侧面描写。
异:白诗中正面描写琵琶声的片段精彩绝伦,用了一系列绝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将激越的大弦声比作急雨,将柔和的小弦声比作情人之间的窃窃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和小弦交错弹奏,让人感到仿佛是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到了玉盘中。写出了琵琶声的婉转动听。而李诗中没有。
故答案为:
同:都运用了侧面描写。
①李诗七、八句琴声一响万物寂静,四座之人都为之陶醉,不觉星辰渐稀。作者从听者反应和周围环境表现了琴声的美妙。
②白诗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听众的“悄无言”和环境的“秋月白”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异:白诗中有关于音乐的正面描写,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写琵琶声的婉转动听,而李诗中没有。17.【答案】(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3)梦啼妆泪红阑干;柔情似水(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横槊赋诗;羽扇纶巾【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谀”“阑”“觅”“槊”“纶”。
故答案为:(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3)梦啼妆泪红阑干柔情似水(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横槊赋诗羽扇纶巾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答案】18.C19.外形似花萼;居住生活安全、便利、条件优越;地处偏僻,且承载力有限;进一步加强保护,渐进式合理开发【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的正确使用。词语的正确使用,首先需要把握词语本身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其使用是否正确,包括词义是否符合语境,主体对象使用是否恰当,感情色彩是否符合等。
(2)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18.第一组:抵挡:指抵抗,阻挡。抵御:意思是抵抗,防御。“抵挡”着重于阻挡,对象常是进攻或威胁自己的具体的人或事物。“抵御”着重于防御,对象常是进攻、侵略以及自然灾害的抽象的威胁。根据“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可知,此处使用对象是抽象的威胁,故填“抵御”。
第二组:锦衣玉食:形容生活奢侈、豪华。丰衣足食:形容生活物资充足。根据“寓意着人们祈求”分析,此处是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富足,故填“丰衣足食”。
第三组:僻壤:是一个名词,指偏僻荒远的地方。偏僻: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地方或事物的偏远、荒凉。根据文意,此处是用来形容“花萼楼”所处地的偏远,故填“偏僻”。
第四组:践踏:①乱踩乱踏;②比喻压迫、摧残。踩踏:动词,用脚踩。根据“难以经得住大量游客的”可知,此处只是强调游客游览时上楼踩的动作太多,故填“踩踏”。
故答案为:C。19.①这里介绍了“花萼楼”外形的两个特色,一是“形似花萼”,一是“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根据表格中此处前面的文字“外形特色”和后面的文字“土木结构圆形建筑”,此处应填写“形似花萼”这一特色,故填“外形似花萼”。
②本题注意选文从三个方面来表现“花萼楼”的实用价值:利于防御的枪眼设置情况及大门的材质,井的防火生活功能,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的优良居住条件,故填“居住生活安全、便利、条件优越”。
③这里注意选文在介绍“花萼楼”现状时,除“基本保存完好”的优点之处,还指出了建筑现在所存在的两点劣势:一是偏僻,二是承载力有限。根据表中“建筑现状”“基本保存完好但”可知,此处应是对两点劣势的概括,故填“地处偏僻,且承载力有限”。
④处,这里要求对“花萼楼”发展提建议。根据“花萼楼并未列入整体旅游开发”可知,只有开发“花萼楼”,“花萼楼”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但“花萼楼”在旅游开发方面存在两个劣势,“花萼楼”需要保护式开发,故填“进一步加强保护,渐进式合理开发”。
故答案为:
①外形似花萼②居住生活安全、便利、条件优越③地处偏僻,且承载力有限④进一步加强保护,渐进式合理开发【答案】20.B21.礼治;教化;打官司;良心;权力【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首先注意积累常用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其次认真分析文本语意,综合判断标点使用正误。
(2)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20.本题首先注意文中破折号的用法是表示话题转换。再比对四个选项:
A.表示声音延长。
B.表示话题转换。
C.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总结上文。
故答案为:B。21.①处,由原文“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和表格中现代社会“法治”的治理方式,可知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是“礼治”。
②处,由原文“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可知乡土社会的治理手段是教化;
③处,由“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可知打官司和折狱都不是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再结合表格中提示的现代社会治理手段“听讼”,可知现代社会治理手段还有“打官司”。
④⑤处,由“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可知乡土社会的维持力量是良心,而现代社会的维持力量是权力。
故答案为:
①礼治②教化③打官司④良心⑤权力22.【答案】既为学习者,何必机器答作为学习者的我,旗帜鲜明地反对在当下使用人工智能问答机器。首先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低音喇叭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气体液化设备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维生素补充液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美容用蓖麻油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曲面视频显示屏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电子显微镜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电子芯片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成本归集与分配简》课件
- 工业用电磁炉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立式木制标志牌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Python绘图库Turtle详解(含丰富示例)
- 静脉采血技术静脉采血图片课件
- 【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深度学习视角下幼儿园自主游戏支持策略的实践研究
- 厨房设备及工具的使用培训
- 咖啡师岗位职责
- 第三章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代动力
- (完整)初中家长会活动方案
- 让数据成为生产力-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 traditional-chinese-painting(国画-英文)(课堂)课件
- 第四单元(知识清单)【 新教材精讲精研精思 】 七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 2023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相》《书愤》群文阅读优质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