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保技术实施方案_第1页
绿色植保技术实施方案_第2页
绿色植保技术实施方案_第3页
绿色植保技术实施方案_第4页
绿色植保技术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植保技术实施方案TOC\o"1-2"\h\u5635第1章绿色植保技术概述 323451.1绿色植保的定义与意义 3263731.2绿色植保技术的分类与特点 3157391.3绿色植保技术发展趋势 326668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与病虫害防治 490402.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4122662.2病虫害发生与绿色植保技术的关系 4166302.3病虫害防治策略 522134第3章生物防治技术 5134363.1天敌生物的应用 555143.1.1天敌生物种类及筛选 5156053.1.2天敌生物的繁殖与释放 5294763.1.3天敌生物与其他防治技术的结合 5262933.2病虫害微生物防治技术 6141653.2.1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 6149613.2.2微生物菌剂的施用技术 6116043.2.3微生物菌剂与其他防治技术的结合 636973.3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应用 6293073.3.1植物源农药资源筛选与评价 6210373.3.2植物源农药的制备与应用技术 6270933.3.3植物源农药与其他防治技术的结合 612309第4章物理防治技术 6249274.1防虫网的应用 6323374.1.1防治对象 677364.1.2使用方法 6324414.1.3注意事项 7284894.2灯光诱杀技术 7121174.2.1防治对象 787464.2.2使用方法 7143794.2.3注意事项 7215944.3色板诱杀技术 7102734.3.1防治对象 7110094.3.2使用方法 75674.3.3注意事项 83526第5章化学防治技术 8259715.1低毒、低残留农药的选择与应用 896205.1.1农药种类选择 8115585.1.2农药应用技术 897895.2环保型化学农药研究进展 852485.2.1生物农药研究 8251685.2.2绿色化学合成农药 9326455.2.3农药剂型研究 9252585.3农药减量使用技术 9237745.3.1农药减量替代技术 9183125.3.2农药精准施用技术 9284565.3.3农药抗性治理技术 9100165.3.4农药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 9417第6章生态调控技术 9322696.1农田生态工程建设 9275026.1.1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 9102576.1.2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976216.2间作套种与轮作技术 10194556.2.1间作套种技术 1073656.2.2轮作技术 10152986.3生态补偿机制 10327166.3.1生态补偿政策制定 1045786.3.2生态补偿实施 10157296.3.3生态补偿监管 1024571第7章抗性品种培育与利用 10267917.1抗性品种的选育技术 1076687.1.1抗性资源的搜集与评价 10285547.1.2病虫害抗性遗传规律研究 11184357.1.3抗性品种选育方法 11127627.2抗性品种的推广与应用 11188787.2.1抗性品种的筛选与评价 11133807.2.2抗性品种的区域试验与示范 1117407.2.3抗性品种推广政策与措施 1179007.3抗性品种在绿色植保中的作用 1156107.3.1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 11267407.3.2减少农药残留与环境污染 11106027.3.3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 11239967.3.4优化作物种植结构 1114420第8章绿色植保技术与信息化 12272158.1植保信息化技术概述 12219618.2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 12314988.2.1监测技术 12205808.2.2预警技术 12195728.3无人机在绿色植保中的应用 12168008.3.1病虫害监测 12197018.3.2防治作业 12137228.3.3农田信息采集 1314893第9章绿色植保技术培训与推广 1355379.1绿色植保技术培训体系 1365779.2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 1352269.3农民参与绿色植保的激励机制 1328913第10章绿色植保政策与法规 14433910.1我国绿色植保政策概述 143202810.2绿色植保法律法规体系 141978710.3绿色植保政策实施与监管 14第1章绿色植保技术概述1.1绿色植保的定义与意义绿色植保是一种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等为主要手段的植物保护技术。它强调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绿色植保技术的实施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绿色植保技术的分类与特点绿色植保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昆虫信息素等生物制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害。(2)物理防治技术:采用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杀、色板诱杀、防虫网等技术防治病虫害。(3)农业防治技术:通过优化作物布局、调整播种期、培育抗病品种、科学施肥等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4)化学防治技术:在绿色植保理念指导下,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合理施用,减少农药使用量。绿色植保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环境友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2)安全高效:生物制剂和低毒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品质。(3)可持续:遵循生态学原理,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4)综合防治:多种防治技术相结合,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病虫害发生。1.3绿色植保技术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绿色植保技术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深入,生物制剂的种类和产量逐年增加。(2)物理防治技术不断创新,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3)农业防治技术逐渐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挥重要作用。(4)化学防治技术向高效、低毒、低残留方向发展,农药减量使用成为主流。(5)绿色植保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力度加大,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面技术支持。(6)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驱动,绿色植保产业持续发展。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与病虫害防治2.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1)生物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包含了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形成了稳定的生物多样性。(2)生产力: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具有较高生产力。(3)循环性: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维持生态平衡。(4)脆弱性: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脆弱性。(5)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与周边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具有开放性。2.2病虫害发生与绿色植保技术的关系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绿色植保技术旨在降低化学农药使用,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病虫害发生与绿色植保技术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植保技术通过提高作物抗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2)绿色植保技术注重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病虫害抗药性。(3)绿色植保技术有利于保护天敌,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4)绿色植保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2.3病虫害防治策略针对病虫害防治,我国农业部门提出以下策略:(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施肥等手段,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开展病虫害防治。(3)物理防治:运用物理方法,如诱杀灯、色板等,降低病虫害种群密度。(4)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优先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农艺措施:通过调整播种期、合理密植、清除病残体等农艺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6)信息管理: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指导防治工作。(7)科技支撑: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防治效果。通过以上策略,实施绿色植保技术,有助于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第3章生物防治技术3.1天敌生物的应用3.1.1天敌生物种类及筛选在天敌生物的应用中,首先需对目标病虫害的天敌种类进行系统调查与筛选。根据不同作物及病虫害特点,选择具有高效、专一性强、适应性广的天敌生物种类。还需关注天敌生物与目标病虫害的生态平衡,保证天敌生物引入后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3.1.2天敌生物的繁殖与释放对筛选出的天敌生物,开展室内繁殖研究,优化繁殖条件,提高繁殖效率。在野外释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适时、适量、适地。同时加强对释放效果的评价,为后续应用提供科学依据。3.1.3天敌生物与其他防治技术的结合将天敌生物与其他绿色植保技术相结合,如生物农药、物理防治等,形成综合生物防治体系,提高防治效果。3.2病虫害微生物防治技术3.2.1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针对不同病虫害,筛选具有防治作用的微生物资源,开展微生物农药的发酵工艺、剂型研究及田间应用技术研究,提高微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和稳定性。3.2.2微生物菌剂的施用技术优化微生物菌剂的施用方法,包括喷雾、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等,保证微生物菌剂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3.2.3微生物菌剂与其他防治技术的结合将微生物菌剂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等相结合,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3.3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应用3.3.1植物源农药资源筛选与评价开展植物源农药资源的调查与筛选,对具有潜在防治作用的植物进行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评价其防治效果和安全性。3.3.2植物源农药的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植物源农药的提取、纯化、制备工艺,开发适用于不同作物和病虫害的剂型。同时研究植物源农药在田间的应用技术,提高防治效果。3.3.3植物源农药与其他防治技术的结合将植物源农药与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相结合,形成绿色、高效的植保体系,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第4章物理防治技术4.1防虫网的应用防虫网作为一种物理防治手段,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环保无污染等优点。其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4.1.1防治对象防虫网主要用于防治各类害虫,如蚜虫、飞虱、跳甲等,对作物生长具有严重影响。4.1.2使用方法(1)在作物播种或移栽前,将防虫网铺设在田地表面,四周用土或卡槽固定。(2)根据作物生长需求,选择合适孔径的防虫网。(3)定期检查防虫网,发觉破损及时修补或更换。4.1.3注意事项(1)防虫网孔径不宜过大,以免害虫穿过。(2)防虫网颜色宜选择白色或银灰色,以提高反射光效果,驱避害虫。(3)防虫网铺设时,要保持平整,避免折叠,影响防治效果。4.2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技术是利用害虫对特定光谱的趋性,通过诱虫灯诱杀害虫的一种方法。该技术具有诱杀范围广、操作简便、环保等优点。4.2.1防治对象灯光诱杀技术主要用于防治夜行性害虫,如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等害虫。4.2.2使用方法(1)根据害虫种类和发生特点,选择合适波段的诱虫灯。(2)将诱虫灯悬挂在作物田间,高度以离地面1.52米为宜。(3)每天傍晚开灯,次日清晨关灯,连续使用。4.2.3注意事项(1)诱虫灯宜选择节能、环保型产品。(2)诱虫灯使用期间,应定期清洁灯管和诱虫袋,以保证诱杀效果。(3)诱虫灯不宜长期连续使用,以免影响害虫天敌。4.3色板诱杀技术色板诱杀技术是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趋向性,通过色板诱杀害虫的一种方法。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环保、成本低等优点。4.3.1防治对象色板诱杀技术主要用于防治对特定颜色敏感的害虫,如蚜虫、白粉虱等。4.3.2使用方法(1)根据害虫种类和发生特点,选择合适颜色的色板。(2)将色板悬挂在作物田间,高度以离作物顶部1020厘米为宜。(3)每亩悬挂2030块色板,视害虫发生情况调整悬挂密度。4.3.3注意事项(1)色板宜选择环保、无毒、耐晒的材料。(2)定期检查色板,发觉损坏或粘满害虫时,及时更换。(3)色板诱杀技术可与防虫网、诱虫灯等其他物理防治技术相结合,提高防治效果。第5章化学防治技术5.1低毒、低残留农药的选择与应用化学防治作为绿色植保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在于农药的选择与应用。本节主要讨论低毒、低残留农药在植保实践中的应用。5.1.1农药种类选择在选择农药时,应优先考虑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此类农药对非靶标生物影响较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具有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2)低毒有机合成农药:如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等,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残留期较短。(3)无机农药:如硫酸铜、氢氧化铜等,对环境相对安全,但需注意使用浓度和次数。5.1.2农药应用技术(1)精准施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作物生长周期和农药特性,精确计算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浪费。(2)交替使用:合理搭配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延缓抗药性的发展。(3)安全间隔期: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说明,保证农产品上市前农药残留降解到安全水平。5.2环保型化学农药研究进展环保型化学农药是未来农药发展的趋势,其研究进展如下:5.2.1生物农药研究生物农药具有环境友好、安全高效等特点,已成为农药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源、植物源和动物源农药等方面。5.2.2绿色化学合成农药通过绿色化学合成方法,降低农药的毒性和环境风险。如采用生物催化、光催化等技术,提高农药的合成效率,减少有害副产物的。5.2.3农药剂型研究开发水基、微囊、缓释等环保型农药剂型,降低农药使用过程中的挥发、流失等环境风险。5.3农药减量使用技术农药减量使用技术旨在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农药使用效率。5.3.1农药减量替代技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方法,替代部分化学农药使用。5.3.2农药精准施用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GIS、RS等,实现农药的精准施用,减少农药浪费。5.3.3农药抗性治理技术通过合理轮用、混用农药,延缓抗药性的发展,提高农药使用效果。5.3.4农药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建立农药风险评估体系,科学指导农药使用,降低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第6章生态调控技术6.1农田生态工程建设6.1.1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生态工程建设应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农田生态系统,提高系统稳定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具体措施包括:(1)保留农田边际植被,保护生物栖息地;(2)设置生物多样性岛,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3)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提高作物种类多样性。6.1.2农田生态环境保护(1)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侵蚀;(2)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3)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6.2间作套种与轮作技术6.2.1间作套种技术(1)根据作物生态习性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间作组合;(2)合理配置作物种植比例,优化作物间作模式;(3)加强间作套种田间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6.2.2轮作技术(1)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连作障碍;(2)选择具有互补性的作物进行轮作,提高土壤肥力;(3)注重轮作作物的适应性,保证作物生长良好。6.3生态补偿机制6.3.1生态补偿政策制定(1)明确生态补偿的目标和原则;(2)制定生态补偿标准和范围;(3)建立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和分配机制。6.3.2生态补偿实施(1)加强生态补偿政策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2)实施生态补偿项目,引导农民参与生态保护;(3)开展生态补偿效益评估,优化补偿政策。6.3.3生态补偿监管(1)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监管制度;(2)加强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监管;(3)定期开展生态补偿效果监测,保证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第7章抗性品种培育与利用7.1抗性品种的选育技术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问题的日益严重,抗性品种的选育成为绿色植保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性品种选育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7.1.1抗性资源的搜集与评价搜集国内外抗性种质资源,对各类抗性基因进行鉴定、评价和分类,构建抗性品种资源库,为抗性品种选育提供物质基础。7.1.2病虫害抗性遗传规律研究研究病虫害抗性遗传规律,明确抗性基因的遗传方式、遗传效应和基因互作关系,为抗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7.1.3抗性品种选育方法采用杂交、回交、诱变、基因工程等手段,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抗性品种选育的准确性和效率。7.2抗性品种的推广与应用抗性品种的推广与应用是绿色植保技术实施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7.2.1抗性品种的筛选与评价根据不同生态区域、作物种类和病虫害类型,筛选出具有针对性的抗性品种,并进行生产功能、抗性水平和适应性评价。7.2.2抗性品种的区域试验与示范在多个生态区域开展抗性品种的区域试验与示范,验证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抗性效果和适应性,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7.2.3抗性品种推广政策与措施制定抗性品种推广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抗性品种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通过技术培训、财政补贴等手段,促进抗性品种的广泛应用。7.3抗性品种在绿色植保中的作用抗性品种在绿色植保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7.3.1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抗性品种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7.3.2减少农药残留与环境污染抗性品种的应用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7.3.3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抗性品种具有较好的生产功能,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7.3.4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抗性品种的推广有助于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8章绿色植保技术与信息化8.1植保信息化技术概述植保信息化技术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监测、预警、防控和管理的集成技术体系。它主要包括病虫害监测、数据处理、信息传输、决策支持等多个方面。通过植保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精准、高效、绿色防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8.2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8.2.1监测技术智能监测技术主要包括病虫害自动识别、远程诊断、实时监测等。通过病虫害自动识别技术,可实现对病虫害的快速准确识别,为后续防控提供依据。远程诊断技术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将病虫害图片、数据等信息传输至专家系统,由专家系统给出诊断结果和防治建议。实时监测技术通过安装在农田的传感器,实时收集病虫害发生发展数据,为预警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持。8.2.2预警技术预警技术主要包括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风险分析等。通过对历史病虫害数据的挖掘分析,结合气象、土壤、作物长势等因子,建立病虫害发生预测模型,为部门、农业企业、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指导防治工作。8.3无人机在绿色植保中的应用无人机技术在绿色植保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3.1病虫害监测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热像仪等设备,可实现对农田病虫害的快速监测,实时获取病虫害发生情况,为精准防治提供数据支持。8.3.2防治作业无人机具有灵活、高效、精准的特点,可搭载喷洒设备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与传统的人工喷雾相比,无人机喷洒具有雾滴分布均匀、用药量减少、作业效率高等优点,有利于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8.3.3农田信息采集无人机可搭载多光谱、高光谱等传感器,采集农田土壤、作物长势等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通过无人机技术在绿色植保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9章绿色植保技术培训与推广9.1绿色植保技术培训体系本节主要构建绿色植保技术的培训体系,旨在全面提升农业从业者对绿色植保技术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培训体系应包括以下方面:(1)培训内容:涵盖绿色植保基础知识、病虫害防治技术、生物农药使用、物理防治方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2)培训方式: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现场观摩、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保证培训效果。(3)培训师资:选拔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专家担任培训讲师,提高培训质量。(4)培训对象:针对农技推广人员、农民、农业企业技术人员等不同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9.2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针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加强以下方面的培训:(1)绿色植保理念:强化农技推广人员对绿色植保的认识,使其积极倡导并推广绿色植保技术。(2)专业知识: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对绿色植保技术及相关产品的了解,掌握技术要领。(3)推广技能:培养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沟通、协调能力,提高技术推广效果。(4)实践能力: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参与绿色植保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提升实际操作能力。9.3农民参与绿色植保的激励机制为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绿色植保,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