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农业技术操作方案TOC\o"1-2"\h\u5240第1章绿色农业概述 3125081.1绿色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3274961.2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20430第2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4237882.1土壤肥力提升技术 4254262.1.1有机物料施用技术 4288762.1.2土壤调理剂应用技术 5103822.1.3深耕深松技术 5230802.2土壤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536882.2.1生物防治技术 5234102.2.2农业防治技术 5102752.2.3物理防治技术 548802.3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 5230352.3.1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5158892.3.2土壤质量评价 5142042.3.3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 510659第3章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624693.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643983.1.1设施规划与布局 6253683.1.2节水型农田水利设施 6220733.1.3水土保持措施 668913.2农业灌溉技术与设备 6103733.2.1灌溉制度优化 627713.2.2灌溉技术改进 6102483.2.3灌溉设备更新换代 650483.3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660583.3.1农业生产过程污染防控 6174083.3.2农业废弃物处理 6120133.3.3沟渠整治与生态修复 753873.3.4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718928第4章农药与化肥使用规范 786314.1农药安全使用技术 7292904.1.1农药选择与采购 715164.1.2农药使用方法 7208744.1.3农药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7223844.2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7230194.2.1科学施肥原则 7273004.2.2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 7127844.2.3推广新型肥料 7270894.3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 7272134.3.1生物农药应用 8154054.3.2天敌昆虫与生物防治 8106294.3.3生物防治技术应用 825029第5章转基因技术与生物育种 8319045.1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 8214805.1.1食品安全评价 8159905.1.2生态环境安全评价 8137745.1.3生物安全评价 9210365.2转基因作物种植技术 9162705.2.1转基因作物种子生产 948375.2.2转基因作物栽培管理 9239645.2.3转基因作物监管与追溯 9106755.3生物育种技术及应用 944575.3.1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9174795.3.2基因编辑技术 9173745.3.3转基因生物反应器 9148385.3.4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监测 10196第6章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 10230506.1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 1026486.1.1病虫害监测技术 10136906.1.2病虫害预警技术 10283206.2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 1019156.2.1生物防治 10215586.2.2物理防治 10152446.3农药安全使用与抗药性管理 1188726.3.1农药安全使用 11176406.3.2抗药性管理 112720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1231717.1秸秆还田与饲料化利用 11216077.1.1秸秆还田 1110257.1.2饲料化利用 11203667.2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 1218617.2.1粪便收集与储存 12216897.2.2粪便资源化利用 129007.3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 1248307.3.1沼气发电 12117897.3.2生物质能利用 12275197.3.3农业废弃物燃料化利用 121562第8章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12321648.1生态农业模式 12164918.1.1概述 13157678.1.2关键技术 13287968.2循环农业模式 13101778.2.1概述 13257408.2.2关键技术 13202368.3精准农业模式 1348258.3.1概述 13193838.3.2关键技术 1410683第9章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追溯体系 14300899.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 1485729.1.1化学污染物检测技术 14278359.1.2生物检测技术 14261529.1.3产地环境监测技术 14202449.2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1483629.2.1追溯体系架构设计 1489729.2.2追溯信息采集与管理 1486809.2.3追溯体系运行与监管 1543449.3农产品质量品牌培育与推广 15183779.3.1品牌培育 156449.3.2品牌推广 15131189.3.3品牌保护 1517155第10章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 15813610.1农业环境监测技术 152033210.1.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 152869710.1.2水环境监测技术 151509010.1.3空气质量监测技术 152476210.1.4生态系统监测技术 163010110.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6636510.2.1农业生态保护措施 162769010.2.2农业生态修复技术 162118810.2.3生态农业建设 163011610.3农业环境容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162467810.3.1农业环境容量概述 162448910.3.2农业环境容量评价方法 161388210.3.3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6第1章绿色农业概述1.1绿色农业的概念与特点绿色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旨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它强调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则,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绿色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资源利用高效:绿色农业注重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肥料、农药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农业倡导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3)产品质量安全:绿色农业严格把控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安全食品的需求。(4)农民增收:绿色农业通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农业产业链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1.2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政策层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等。实践层面,各地积极摸索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如稻田养鱼、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绿色农业发展呈现以下趋势:(1)技术创新:绿色农业技术不断创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等在绿色农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产业融合:绿色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业产业链。(3)市场拓展: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绿色农业市场前景广阔,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4)政策支持:国家将继续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5)国际合作:绿色农业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农业先进国家的交流合作,引进和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提升我国绿色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第2章土壤管理与改良2.1土壤肥力提升技术2.1.1有机物料施用技术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的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引导农民进行绿肥种植,实施翻压还田技术,提高土壤肥力。2.1.2土壤调理剂应用技术选择适宜的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酸碱度、盐分状况和物理性质。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合理施用土壤调理剂,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2.1.3深耕深松技术实施深耕深松作业,增加土壤耕作层厚度,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根据不同作物需求,调整耕作深度和频率,促进作物根系生长。2.2土壤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2.1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制剂,降低土壤病虫害发生。采用性信息素诱捕技术,干扰土壤害虫的正常交配,减少化学农药使用。2.2.2农业防治技术优化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和间作,减少土壤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深翻土壤,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场所,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2.2.3物理防治技术利用太阳能、地热等物理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使用防虫网、色板等物理措施,诱杀和阻止土壤病虫害的传播。2.3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2.3.1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按照标准方法采集土壤样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对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分析,全面了解土壤质量状况。2.3.2土壤质量评价建立土壤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土壤肥力、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定期开展土壤质量监测,及时发觉和解决土壤质量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3.3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建立土壤质量数据库,实现土壤质量监测数据的高效管理。推进土壤质量信息共享,为决策、农业科研和农民生产提供参考。第3章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3.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3.1.1设施规划与布局合理规划农田水利设施布局,根据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及农业种植需求,进行科学设计。加强小型水库、塘坝、渠道等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覆盖率和利用率。3.1.2节水型农田水利设施推广节水型农田水利设施,采用防渗渠道、低压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降低水资源浪费,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3.1.3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采取植被恢复、梯田建设、土壤改良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能力。3.2农业灌溉技术与设备3.2.1灌溉制度优化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需水量,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实现按需灌溉,避免水资源浪费。3.2.2灌溉技术改进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微灌等,提高灌溉均匀度和水利用效率。3.2.3灌溉设备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灌溉设备,提高设备功能和智能化水平,降低能耗,减少维护成本。3.3农业面源污染防控3.3.1农业生产过程污染防控优化施肥技术,提倡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合理使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降低农药使用量。3.3.2农业废弃物处理加强对农作物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3.3.3沟渠整治与生态修复加强农田沟渠整治,提高沟渠输水能力,减少泥沙淤积;推广沟渠生态修复技术,恢复沟渠自净能力,降低农业面源污染。3.3.4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为水资源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第4章农药与化肥使用规范4.1农药安全使用技术4.1.1农药选择与采购选用农药时,应遵循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原则,优先选择生物农药和低风险化学农药。在采购农药时,必须从正规渠道购买,保证农药的质量和有效性。4.1.2农药使用方法根据农药的标签说明和作物生长周期,合理确定施药时期、次数和剂量。采用精准施药技术,如喷雾器、无人机等,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使用量。4.1.3农药安全使用注意事项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保证农产品安全;避免在高温、强风、雨天等不良气象条件下施药;严禁使用过期、伪劣农药;施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佩戴防护用品。4.2化肥减量增效技术4.2.1科学施肥原则依据土壤肥力、作物需肥规律和目标产量,合理确定施肥量。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化肥的精准施用。4.2.2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合理搭配化肥与有机肥,实现养分互补,提高肥料利用率。4.2.3推广新型肥料应用缓释、控释肥料,减少化肥流失;推广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提高作物吸收利用率。4.3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4.3.1生物农药应用加大生物农药研发和推广力度,充分利用生物农药的优势,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在病虫害防治中,优先选择生物农药,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4.3.2天敌昆虫与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制剂,开展病虫害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结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构建绿色防控体系。4.3.3生物防治技术应用推广性信息素诱杀、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依赖。同时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防治效果。第5章转基因技术与生物育种5.1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是保证绿色农业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从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生物安全三个方面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5.1.1食品安全评价(1)新蛋白毒性:对转基因作物中新表达的蛋白进行毒性、过敏性及抗营养因子等方面的评估。(2)营养成分变化:分析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在营养成分、营养价值等方面的差异。(3)基因水平转移:评估转基因作物中基因水平转移至人体肠道微生物的可能性及其潜在风险。5.1.2生态环境安全评价(1)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转基因作物对周围生物种群、生态系统的影响。(2)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分析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及生态平衡的影响。(3)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评估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如益虫、天敌等)的影响。5.1.3生物安全评价(1)转基因作物与野生亲缘种的杂交:研究转基因作物与野生亲缘种杂交的可能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入侵的影响:评估转基因作物在生物入侵过程中的潜在作用。5.2转基因作物种植技术5.2.1转基因作物种子生产(1)遗传稳定性:保证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稳定性,提高种子质量和产量。(2)种子繁殖技术:优化种子繁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5.2.2转基因作物栽培管理(1)适宜种植区域:根据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适应性,确定适宜种植区域。(2)栽培技术:制定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提高转基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3)病虫害防治: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降低病虫害对转基因作物的影响。5.2.3转基因作物监管与追溯(1)转基因作物标识管理:建立完善的转基因作物标识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2)转基因作物追溯体系:构建转基因作物从种子生产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安全。5.3生物育种技术及应用5.3.1分子标记辅助育种(1)分子标记技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基因型。(2)育种应用:结合分子标记与常规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效率。5.3.2基因编辑技术(1)基因编辑原理:介绍基因编辑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育种中的应用。(2)育种应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精准改良作物性状,提高产量和品质。5.3.3转基因生物反应器(1)生物反应器原理: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实现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2)应用实例:介绍转基因生物反应器在药物、食品添加剂等领域的应用。5.3.4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监测(1)监测方法:建立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监测方法,实时掌握转基因作物的生态环境风险。(2)监测网络:构建全国性的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监测网络,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第6章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6.1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本节主要介绍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的技术方法,旨在实现对病虫害的早期发觉、准确诊断和及时控制。6.1.1病虫害监测技术田间调查:采用标准化的调查方法,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定期监测。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等手段,实时监测病虫害发生与发展情况。智能识别技术:通过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对病虫害的快速识别和诊断。6.1.2病虫害预警技术气象预警:结合气象因素,分析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提前发布预警信息。数据挖掘与分析:收集历史病虫害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觉病虫害发生的规律,为预警提供依据。6.2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本节主要介绍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6.2.1生物防治天敌昆虫:利用天敌昆虫抑制害虫种群增长,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等。病原微生物:使用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等)防治病虫害。植物源农药:开发植物源农药,如生物碱、精油等,用于防治病虫害。6.2.2物理防治防虫网: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使用防虫网隔离害虫,减少害虫侵害。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使用灯光诱杀设备进行诱杀。色板诱杀: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喜好,使用色板进行诱杀。6.3农药安全使用与抗药性管理本节主要介绍农药的安全使用方法及抗药性管理策略,以降低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6.3.1农药安全使用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根据作物和病虫害特点,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合理调整用药剂量和次数:遵循农药使用规范,避免过量使用。安全间隔期:保证农药使用后,达到安全间隔期,减少农药残留。6.3.2抗药性管理轮换用药:定期轮换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降低抗药性风险。混合用药:合理搭配不同农药,提高防治效果,减缓抗药性发展。抗药性监测:加强对病虫害抗药性的监测,及时调整防治策略。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7.1秸秆还田与饲料化利用7.1.1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一种绿色农业技术,通过将作物秸秆直接还入田间,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具体操作如下:(1)作物收获后,及时将秸秆粉碎至适当长度;(2)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将秸秆均匀撒施于地表;(3)结合翻耕、旋耕等耕作方式,将秸秆翻入土壤中;(4)加强田间管理,保证秸秆分解与土壤养分循环的顺利进行。7.1.2饲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是将秸秆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处理后,作为畜禽饲料的一种方式。具体操作如下:(1)选择适宜的秸秆处理方法,如揉丝、氨化、青贮等;(2)根据畜禽品种和生长阶段,合理搭配秸秆饲料与精饲料;(3)保证秸秆饲料的营养平衡,满足畜禽生长需求;(4)加强饲料管理,防止饲料霉变和浪费。7.2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7.2.1粪便收集与储存(1)采用干清粪、水冲粪等收集方式,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2)合理规划粪便储存设施,避免粪便渗漏、流失;(3)加强粪便储存设施的管理,定期清理、消毒,防止疫病传播。7.2.2粪便资源化利用(1)堆肥化:将粪便与其他有机废弃物混合,进行好氧堆肥处理,制成有机肥料;(2)沼气发酵:利用粪便生产沼气,实现能源化利用;(3)生物有机肥:将粪便作为微生物载体,生产生物有机肥;(4)饲料化利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粪便作为饲料,应用于水产养殖等领域。7.3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7.3.1沼气发电(1)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进行沼气发酵;(2)通过沼气发电设备,将沼气转化为电能;(3)加强沼气发电设施的管理与维护,保证稳定运行。7.3.2生物质能利用(1)将秸秆、树枝等农业废弃物进行压缩成型,制成生物质燃料;(2)利用生物质锅炉、生物质发电等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3)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能源需求,合理规划生物质能源项目。7.3.3农业废弃物燃料化利用(1)研究开发农业废弃物燃料化技术,如秸秆炭化、生物质液体燃料等;(2)推广农业废弃物燃料化产品,提高农业废弃物附加值;(3)加强农业废弃物燃料化利用的监管,保证产品质量和环保要求。第8章绿色农业生产模式8.1生态农业模式8.1.1概述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以生态平衡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生产方式。该模式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肥料、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8.1.2关键技术(1)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产力。(2)有机肥替代化肥: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环境污染。(3)病虫害绿色防控:利用天敌、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4)节水灌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8.2循环农业模式8.2.1概述循环农业模式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高效流动的生产方式。该模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8.2.2关键技术(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生物质能源、有机肥等,减少环境污染。(2)种养结合:发展养殖业与种植业的有机结合,实现农业内部循环利用。(3)水肥一体化: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化肥施用量。(4)农业清洁生产: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农业污染源。8.3精准农业模式8.3.1概述精准农业模式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设备和管理方法,实现农业生产精确管理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该模式以农田土壤、作物生长等信息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生产管理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8.3.2关键技术(1)农田信息采集:利用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实时监测农田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信息。(2)智能决策支持:结合大数据分析、农业模型等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精确决策支持。(3)精准施肥:根据作物需求,实施精确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4)精准灌溉:采用智能化灌溉系统,实现农田水分的精确调控。(5)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9章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追溯体系9.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为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我国积极研究和应用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9.1.1化学污染物检测技术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检测技术,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化学污染物进行检测。9.1.2生物检测技术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生物检测技术,对农产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转基因成分等进行快速、准确检测。9.1.3产地环境监测技术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评估产地环境质量,为农产品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9.2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9.2.1追溯体系架构设计构建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农产品追溯体系,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9.2.2追溯信息采集与管理制定统一的追溯信息采集标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多层储物柜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泥鳅汤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双星洗物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有机化工产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喷烤漆涂装治具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3年木板材加工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年井口装置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2024年化学纤维加工丝项目提案报告范文
- 2024年划线车项目申请报告
- 2024年工矿有轨专用车辆(窄轨机车车辆)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初中道法】爱护身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
- 《品牌推广策划案N》课件
- 2024年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培训课件
- 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GB/T 36187-2024冷冻鱼糜
- 22G101三维彩色立体图集
-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 DL-T 1476-2023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形考任务1-9参考答案
- MOOC 法理学-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高清版)DZT 0399-2022 矿山资源储量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