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把栏杆拍遍》教案_第1页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把栏杆拍遍》教案_第2页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把栏杆拍遍》教案_第3页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把栏杆拍遍》教案_第4页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把栏杆拍遍》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把栏杆拍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词作特点,人物特色。能力目标:掌握本文人物评传散文的写作特色并学会鉴赏。能根据特色找到阅读技巧并用此类方法解读一定的文学类文本。情感目标:正确认识辛弃疾,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明白“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道理。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比手法的使用,从不同角度介绍人物、作品。难点:《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究竟是刀剑刻还是血泪抹还是两者兼有?教学方法与手段:①课前预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②问题引领法:用六大问题串联课堂,实现长文短教;③交流讨论法:通过学生交流,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前自主学习1、注音解词

行伍:肘腋:血气方刚:

笔走龙蛇:

马革裹尸:

赋闲:

掉书袋:

五内俱焚:

浅尝辄止:振聋发聩:2、阅读文中引用的词作,完成以下表格

引用词作描写内容表达情感梁衡评述醉里挑灯看剑《破阵子》楚天千里清秋(《水龙吟》郁孤台下清江水《菩萨蛮》烈日秋霜《永遇乐》更能消几番风雨《摸鱼儿》带湖吾甚爱《水调歌头》少年不识愁滋味《丑奴儿》二.课堂巩固提高(一)趣味导入:1、怎样才能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个古人?2、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一篇融人物生平、人物作品、作家评论于一体的人物散文,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3、用两秒钟时间瞄课文,谈谈你的感觉。4、文章用辛弃疾的八首词串起了全文,既评论了辛弃疾的词作,也评论了辛弃疾其人,今天我们就用一节课的时间来阅读这篇长文,走近辛弃疾。(二)课堂提问设计:1、文章以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辛词的特点,请找出课文原句。(如果学生第三点不能立刻找到,也不勉强,可移到后面再交代,同样下面的问题也只需分析两个特点间的关系。)这三个特点之间是否是并列关系?为什么?第一和第二个特点间是递进关系。因为原文的表述是“辛词比其他文人诗词更深一层的不同是……”第一二和第三个特点间是分总关系(或者说第三个是对第一二两个的递进)。因为原文的表述是“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2、你觉得在文中所选用的词作中哪些分别体现上述不同特点?梁衡的评述是怎样的?明确:《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刀剑刻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永遇乐烈日秋霜》等六首是血泪抹的。原文表述是:“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等。(估计学生会对《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有异议,让他们各抒己见,但一定要有理有据。如果没有争议,老师可以提问挑起争议,为下面的提问做铺垫。)请同学朗读其中的词句,注意要分别读出刀剑味和血泪味。3、“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词《水龙吟》的最后一句,作者在这里把它用作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究竟是刀剑刻还是血泪抹还是两者兼有?“把栏杆拍遍”既体现辛弃疾词作刀剑刻的特色又体现了血泪抹的特色,同时,这个动作也最能体现人物形象,辛弃疾既是沙场英雄形象,又是报国无门满含愤懑的爱国词人。把它作为文章的题目既体现词作、人物特色,又形象生动。4、文章为了体现辛弃疾词作、人物特色,最突出使用的手法是什么?(提醒学生:从课文辛词特色的表述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也可从自己的认知习惯出发考虑)“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文章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提醒学生:不用先着急归纳方面,先找出所有的对比,然后合并归纳。这也是做题的方法。)从作品和人物两大方面进行对比。而作品又是从内容和风格两方面进行比较的。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能体现出人物和词作的特色,体现他们的与众不同。5、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可以根据板书内容概括)文章在哪儿其实也告诉了我们这些内容?明确:文章第一小节。“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文章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总分总。(如果第三个特色上面没有直接找到的,可在结构讲完后提出,让学生再找,估计能立刻找到,然后用“也罢”“也罢”的分析印证总分总结构。)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一些小技巧:读散文要注重理清结构顺序。散文往往形散,因为有大量联想想象,但所有的联想想象都是有根源的,都是围绕主旨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不被纷杂的表象所迷惑,抓住文章的“神”。如果我们能提纲挈领,理清文章的思路,那么散文的主旨也比较容易得出。读散文要注意手法和主旨间的关系。散文使用的艺术手法非常多,学生往往抓不住,但文章艺术手法的选用往往与他要表现的主旨有关,“要体现一个人的独特唯一,一般就会使用对比,而对比的使用最终也为了体现人物的独特唯一”,明白了这层关系,两者互为参照,许多问题都可有的放矢,迎刃而解了。6、阅读全文回答辛弃疾怎么会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提醒:根据文章结构,大约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明确:议论抒情。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一些小技巧:读散文要注意议论抒情性文字。在写景写人散文中的一些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往往是打开散文主旨之门的金钥匙。三.课堂结语:记写历史名人的文章比比皆是,这一篇却独辟蹊径。作者不是从辛弃疾在词作上的辉煌成就的角度去诠释词人,而是走进人物内心,用辛弃疾的八首词串起了他的坎坷人生,再现其拍遍栏杆也无法排解的一腔哀愁愤怨,还原了一个真实鲜活的辛弃疾。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辛词的特点作者最深刻的意图,是通过解读辛弃疾因武途政路不通而成为大词人的典型个例,说明一个普遍哲理:真正的诗人,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只有被大事件(包括社会、民族等矛盾)所挤压、扭曲、磨练、锤打,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有了这种感悟,再加上知识的积累,\o"艺术"艺术的升华,就会写出既有人生感悟又有高超艺术的好词来。引用清代诗人\o"赵翼"赵翼的诗句就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我们高考及其模拟卷的阅读文中,这类人物评论性散文还是较多的,就梁衡的作品就有《跨越百年的美丽》、《乱世中的美神》、《读柳永》,还有《杜甫草堂》、《文赤壁》、《在西域读李白》等,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此类文章的一些特点,希望能给大家的阅读带来帮助。三.课后作业拓宽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踱(duó)步

蹂躏(lìn)

凛(1ǐn)然

贼寇(kòu)

B.

押解(jiě)

磅礴(bó)

媲(pì)美

悲怆(chuāng)

C.

倾(qīng)盆

驰骋(chěng)

炽(chì)热

整饬(chì)

D.

别墅(shù)

金瓯(ōu)

诠(quán)释

咀(jǔ)嚼

2、填写出下列诗词中空缺的名句。

(1)射人先射马,

(2)醉里挑灯看剑,

。八日里分麾下炙,

,沙场秋点兵。

(3)落日楼头,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无人会,登临意。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江晚正愁余,

(5)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为了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出来而多处运用了联想。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原因等。

B.

这篇散文用豪迈奔放的语言,热情洋溢地歌颂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笔力雄厚,慷慨悲壮。

C.

从修辞上说,文章多处运用对偶短句和排比句式,使文章整齐而有节奏,增强了作者情感表达的效果。

D.

作者认为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是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的历史背景和他自己对词创作的悟性、聪明产生的。

4、

请仿照“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这样的句式,给第五自然段补上两句相同的句式,使之构成排比。

5、在散文创作中,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大事多指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性事物;大情一般指忧国忧民的情感;大理则多与民族气节、伦理道德等相关。本文正是实践这一精神的代表作。结合课文,谈谈本文所表现的“大事、大情、大理”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大事、大情、大理”的?附:参考答案B(押解jiè

悲怆chuàng)(1)擒贼先擒王

(2)梦回吹角连营

五十弦翻塞外声

(3)断鸿声里

栏杆拍遍

(4)毕竟东流去

山深闻鹧鸪

(5)为赋新词强说愁

却道天凉好个秋D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李白那样散发弄扁舟,像欧阳修那样寄情山水。(句式一致,内容恰当即可)

在文中,大事指南宋期间,光复故土的伟业。大情则指词人一腔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大理,则指词人一腔爱国正气和不屈不挠为民请命的精神。结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在叙述辛弃疾如何浴血沙场,为国战斗的字里行间作者所说的大事。而辛弃疾被朝廷废弃不用,一腔忧愤在身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的大情大理。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学生回答,大致可以得出:要了解此人的生平,读一些关于他的介绍、评论,读一些他本人的作品等。学生回答估计是“长”“引用多”。学生找到三处:“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辛词比其他文人诗词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重点语句分析得出递进关系和分总关系。交流讨论各抒己见要找到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依据可以来自词作本身也可来自文章评述。有表情朗读分析讨论学生最后得出:两者兼有。“把吴钩看了”吴钩是一种兵器,“栏杆拍遍”动作有力度,有刀剑味,“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比较阔大,也有刀剑味。而“献愁供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无人会、登临意”等都抒发了亡国浪子的悲愤之情,是血泪抹的。原文的表述是:“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学生得出:对比手法辛弃疾——杜甫、卢纶(作品内容)辛弃疾——陶渊明、白居易(人物经历)辛弃疾——苏轼(作品风格)辛弃疾——柳永(人物经历)辛弃疾——李清照、柳永(作品风格)辛弃疾的登亭作——他人的登亭作(作品内容)辛弃疾的惜春作——他人的惜春作(作品内容)思考明确:刚才的对比几乎贯穿全篇,那么本文的一个内容就是辛词和辛人的与众不同。辛词是刀剑刻的,而用刀剑的一般是武人,辛词又是血泪抹的,体现文人特色,两者之间又是递进关系,所以可见辛弃疾是由武及文的,这是文章写的另一个内容。思考明确:文章最后一节。“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完成作业,思维拓展熟悉文本掌握语基知识对词作有初步认识拉近师生关系,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入课文学习。打消学生畏难情绪,激起学生长文短学的好奇心。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理解提问的指向性,找到文章关键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思维概括能力,学会抓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字词,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力和良好的语感。初步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训练有理有据有观点的分析能力。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全面分析问题,不要非此即彼.通过教师点评,提高学生对关键问题的认知水平.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学会化整为零,合并同类项。学生自己小结,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以课文为例,授之以渔,希望学会举一反三。学会提纲挈领看文章的技巧以课文为例,授之以渔,希望学会举一反三。作业是课堂的延续,除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程度,还在于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进一步探究,让学生在更大的深度与广度之间进行思考.授后小记:本堂课特色在于课堂上学生真正动了起来。上课前的沟通效果就不错,学生已经较放松活跃了,并且这些看似随意的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