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宜宾市2024年小升初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第回卷
阅卷人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得分
1.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快走出疫情的影响,政府实施了许多创新之举,如发放消费券、县长直播带货,真是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A.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2.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与“一场春雨过后,这满园的花鄢开了。”句中带点词语意思不:样的一项是()
A.今天的校会,同学们:鲁穿白衬衫,蓝裤子。
B.道路两旁是薄二自的黑灰色石砖,
C.他很爱看书,每次到图书馆,都恨不得把那里的书当都看完。
D.你记得,没事的时候多跟他博厚电话。
3.下列诗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A.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两千多年前的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学说,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儒家学说的开山房祺。
B.这高大挺拔的山,这广阔无垠的河,都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
C.在爱心人士的精心护理下,一些受伤的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D.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清朝的覆灭,军阀们粉墨拿场了。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善”和“慈眉善目”中的“善”意思是一样的。
B.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所以评价人物的角度不能太单一,就像尼尔斯一样,他身上既有调皮的
一面,又有体贴父母的一面。
C.《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对太阳有不同看法是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
D.中国人过年的时候喜欢吃鱼,寓意为年年有鱼(余)。
6.我读过《西游记》,下列图片中故事的名字是()
A.三打白骨精高老庄捉妖莲花洞降妖
B.三借芭蕉扇高老庄捉妖火云洞斗妖
C.三打白骨精高老庄捉妖错坠盘丝洞
D.三借芭蕉扇高老庄捉妖错坠盘丝洞
7.下列与“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是()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8.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表达效果不同的一句是()
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B.小军在全县小学生书法比赛中夺冠,高兴得一蹦三尺。
C.毛泽东主席话音刚落,会场上响起了排山倒海的掌声。
D.天寒地冻,他穿了厚厚的羽绒服。
9.下列词语中,不属于“京味儿”语言的一项是()
A.杂拌儿B.闲在C.麦芽糖D.零七八碎儿
10.按照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QGRDB.DGQRC.RQDG
1L情境:学校开展“莆田非遗,传承有我"综合性学习活动,小刚在活动中情不自禁写下一段话:4月22日
晚,《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在央视播放。这一刻,身处五湖四海的莆田人都为满屏的“莆田元素”而沸腾这
些令人惊艳的“非遗宝藏”让人们的目光舍不得挪移,大家唯恐错过什么。莆田木雕,巧夺天工;莆仙戏《踏伞
行》扣人心弦;九鲤灯舞,穿梭游弋;涵江车鼓,刚劲粗犷;莆田红团,喜庆吉祥……随着精彩“出圈”的莆田
“非遗”,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的目光。
小刚同学要表达的观点是()
A.莆田非遗项目多。B.莆田非遗引关注。
C.莆田非遗很独特。D.莆田非遗要传承。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老师知识渊博,阅历丰富,他同我们谈心时总是高谈阔论,让人受益匪浅。
B.我给爸爸妈妈提建议的时候,要求他洗耳恭听。
C.新冠疫情漫不经心地爆发,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2
D.他无论和谁说话都是慢条斯举,一板一眼,从不马虎。
1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师对学生不应存有偏见之心,应下现同仁。
B.同学们在操场上踢着足球,正玩得泄气啰磨。
C.他们看到你安然无恙,一定害出望外。
D.外国的建筑风格和中国的建筑风格截然不良
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下面语句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一项是
()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D.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15.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阅卷人
得分
16.按要求完成句子。
(1)三十多年来,我国航天科技始终保持着“苟日新,新,新”的发展态势。正所谓
“青,于蓝,于蓝”,我国航天事业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传承与创
新。
(2)一儿曰:“,及日中则如盘盂,?”一儿日:“日
初出沧沧凉凉,,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百善孝为先,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再后悔。
(4)当今世界,只有变革创新才能不断进步,正如古人所说:“苟利于
FP.,,
,;,O
17.古诗文积累。
(1)诗中有情。我们能感受到《竹石》“,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和自信;能感受
到《游子吟》“临行密密缝,”的慈爱;能感受到《宿建德江》“,江清月近
人”的孤寂、愁闷;能感受到《十五夜望月》中“,”的思念之情。
3
(2),杨柳依依,,雨雪霏霏。(《采薇》)
(3)【诗有声】"不破楼兰终不还”,征伐之声回荡在沙场:“
水村山郭酒旗风”,阵阵鸟鸣洒落村庄。
(4)粉骨碎身浑不怕,o
(5)朋友遇事不会变通与创新,一味守旧。请你引用《荀子》中的名言“”
来劝导他。
阅卷入
-----------------三、阅读理解。(20分)
得分
阅读
【材料一】垃圾分类的意义
①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
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②减少污染。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虫蝇乱
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污染环境。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
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垃圾还可以减少危害。
③变废为宝。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亿~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这些占
生活垃圾的8%~15%。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30吨纸的林木。在垃圾成分中,金属、纸
类、塑料、玻璃被视为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可直接回收利用率应不低于33%。
④减少危害。例如扔掉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也是时有发生。
【材料二】生活垃圾分类及投放
HarmfulWMWRecycl«b»«
A可回收物表示适宜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包括
乙、Rocycl0bIO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等。
有害垃圾表示《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家庭源危
Haza向6W喇e睑废物,包括灯管、家用化学品和电池等。
V?厨余垃圾表示易腐烂的'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包括家
丛FgdWa/庭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厨余垃圾等.
八其他垃圾表示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外
ReGiduolWa^te的生活垃圾。
图一图二
【材料三】为了解辖区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知晓情况,某居委会从不同人群中各选了100人进行问
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调查情况
调查人群
知晓情况占百分比
小学生很了解59%
知道一些26%
不知道15%
很了解72%
中学生知道一些21%
不知道7%
很了解24%
中年人知道一些31%
不知道45%
很了解9%
老年人知道一些42%
不知道49%
18.生活垃圾可分为、、、四类。
19.下列垃圾投放错误的是哪一项()
A.可乐瓶——可回收物B.橘子皮——其他垃圾
C.烂菜叶一厨余垃圾D.废日光灯管一有害垃圾
20.一则新闻中提到“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千克的柴油”,这说明了垃圾分类的优点是以下哪一项()
A.减少占地B.减少污染C.变废为宝D.减少危害
21.下列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说法,错误的是哪一项()
A.1500吨废纸可生产出130吨纸。
B.生活垃圾近三分之一可以被直接回收利用。
C.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可以使垃圾量减少一半以上。
D.用填埋法处理生活垃圾不仅占用土地,还污染环境。
22.请从材料三中概括出两条居民对垃圾分类知晓情况的信息。
23.如果你是某居委会工作人员,为使“垃圾分类,人人知晓",你会怎么做(请至少提出2点建议)
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抗日英雄杨靖宇
①1940年2月的一天晚上,杨靖宇带着十几名战士向濠江东边的大森林进发。但此次行动不幸被叛徒告
密,他们在离濠江不远的地方被数千名日寇包围了。
②杨靖宇挥动着两支匣子枪,左右开弓,边向敌人射击,边命令同志们向林子里撤。到了晚上会齐时,
5
队伍只剩下七个人了。一天没吃东西了,大家围在火堆旁忍受饥饿。杨靖宇看了看仅有的一块包米干,默默
地对警卫员说:“就这点干粮,捣碎熬点汤给大家喝吧!”警卫员用鬼子的半边钢盔盛水,将包米干捣碎放在里
边,在火堆上熬好后,七个人一人喝了几口汤。随后,杨靖宇对大家说:“暖和过来了吧,同志们。趁天黑我
们翻过这座山就好了。”但敌人层层包围着,密密匝匝如铁桶一般,转了一夜仍无法过岭。同志们饿着肚子,
在冰天雪地里与数千名敌人周旋。到了第五天的中午时分,敌人采取“拉网”“篦梳”战术,从四面八方围了上
来。到晚上,又有四位同志负伤了。
③杨靖宇把大家招呼到一起,果断地说:“情况非常危急,大家必须分开走!“同志们紧紧拥在一起说:
“死,就死在一块儿;活,也活在一块儿”“我们不能无谓地死。多活一个,革命就多一份力量。”杨靖宇深情地
说。杨靖宇让四位负伤的同志往回走,到可靠的老乡家暂避养伤;自己则带着另两名战士继续往前走,争取
能与友邻部队联系上。敌人的兵力大都集中在前面。在这生死关头,杨靖宇毅然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把
生的可能让给了同志。杨靖宇和留下的两位同志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的煎熬,与数千名日寇又奋战了三天三夜
后,一名战士牺牲了,另一名战士也负了重伤。杨靖宇把受伤的同志隐蔽到一个树洞里,只身一人与敌人周
旋了五天五夜。
④23日凌晨,杨靖宇边打边走,来到了濠江县的保安屯附近。但不幸被敌人的一个坐探发现,一大股敌
人将杨靖宇团团围住了。杨靖宇沉着地紧握两支短枪,倚着一棵古松,弹无虚发地痛击扑上来的敌人。敌人
吓得不敢上前,缩在远处猛叫着“杨靖宇,你跑不了啦,快投降吧。你过来就让你当东边道司令。”杨靖宇回答
敌人的是一梭子仇恨的子弹。鬼子军官气得发疯,机枪、步枪一起向杨靖宇射击。突然,杨靖宇右手一
沉,他挂彩了。杨靖宇顽强地用左手向敌人射击,在他面前,敌人的尸体倒了一大片。又一颗子弹击中了他
的腰,顿时鲜血把军装浸透了一大片。敌人见杨靖宇负了重伤,嚎叫着蜂拥而上。杨靖宇高呼:“打倒日本帝
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为了人民的解放,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解剖了他的遗体,
在他的肚子里竟找不到一粒粮食。
⑤杨靖宇虽然倒下了,但他那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千百万优秀的中华儿女,走上抗日前线。
24.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小标题补充完整。
25.文章第③自然段中,杨靖宇让大家分开走,他带着两名战士继续往前走,争取能与友邻部队联系上。原
因是:。
26.读了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感受到。
27.读了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小明想到了小英雄雨来和他的事迹,你想到了谁?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
来。
6
阅卷入
一四、作文(30分)
得分
28.《我的语文老师》的作者是著名童话作家曹文轩。由曹文轩的语文老师,你是否想到了你的语文老师?她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她(他)和你在学习或生活中发生过怎样难忘的回忆?毕业将至,我们一起来写一
写她(他)吧!请你也以“我的语文老师”为主题,完成一篇习作。
要求:内容具体,语言通顺,借助事例抒发真情实感。题目可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
7
答案解析部分
L【答案】C
【解析】【分析】“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的意思是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
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这句话可以用形容政府实施的许多创新之
举。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首先要理解每句名言的意思,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和选择。
2.【答案】D
【解析】【分析】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
累,多总结。A、B、C都是“都”的意思。
D.带点词语意思不一样,“通通”在这里是打的意思。
故答案为:D
【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3.【答案】D
【解析】【分析】A.把“沙”比作“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把“春雨细密、滋润的特点”比作“酥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把“水”比作“眼波”,把“山”比作“眉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赋予“明月”以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做好本题要弄清各种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
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学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答案】D
【解析】【分析】A项中“开山鼻祖”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语句中“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学
说”表述前后矛盾,词语运用不当;
B项中“巧夺天工”意思是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这句用来描述“大自然”的山和河,词语运用不当。
C项“栩栩如生”意思是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这句中用来描述“受伤的动物”,词语运用不
当。
D项中“粉墨登场”意思是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这项词语运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学习对成语的理解,根据每个句子所表
达的主要意思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然后做出正确判断,做出选择。
5.【答案】A
8
【解析】【分析】A.有误。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善:擅长。慈眉善目:慈爱善良的样
子。善:善良。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
进一步的理解。
6.【答案】D
【解析】【分析】图一中为有孙悟空,还有“铁扇公主”拿着芭蕉扇,故可以推测为“三借芭蕉扇”。根据图中有
“猪八戒”结合选项提示,故可以推测为“高老庄捉妖"。根据图中的蜘蛛网,可以推测为“错坠盘丝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经典名著。完成此类题目较简单,结合平时的阅读,在了解读物内容的基础上即可完
成。经典名著阅读是一个知识体验的过程,关键在于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
阅读习惯,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7.【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写作方法的辨析与理解。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古诗,结合注
释及课内学习,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完成。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
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本句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
的决心。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意思是:岩竹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
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本句托物言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赠刘景文》,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艺
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这首诗是诗人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
”“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这是一首托
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
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出自《雪梅》,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
一段清香,这句诗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意思是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
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
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
9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明了诗歌常见的写作手法。诗歌常见的写作手法主要有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借物喻人等,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运用的写作手法。
8.【答案】D
【解析】【分析】A.抓住句子加点词“手可摘星辰”,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可知运用
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抓住句子加点词“高兴得一蹦三尺",一蹦三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抓住句子加点词“排山倒海的掌声”,用“排山倒海”形容掌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D.抓住句子加点词“厚厚的羽绒服“,可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
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9.【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进行词语分类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分析所给词语在内容、意义、结构、感
情色彩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分类。
“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是多用儿化音。北京话里儿化音较为丰富,儿化是普通话的音变现象,它有区别词义,区
分词性和表示细小、轻松或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儿化音长期存在可以突出人物性格,语言风格,是烘
托气氛的重要手段。
“杂拌儿””零七八碎儿”都是属于儿化音。,,闲在,,”的意思是:清闲自在。
故答案为:C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所给词语的特点确定好分类标准后再进行分类。
10.【答案】B
【解析】【分析】要熟记26字母的大小写:Aa、Bb、Cc、Dd、Ee、Ff、Gg、Hh、li、Jj、Kk、LI、Mm、
Nn、Oo>Pp、Qq>Rr、Ss、Tt、Uu、Vv、Ww、Xx、Yy、Zz。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字母大小写的掌握能力。
n.【答案】B
【解析】【分析】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让人们的目光舍不得挪移”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的目光"可
知,小刚想要表达的观点是:莆田非遗引关注。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文主要写了小刚在“莆田非遗,传承有我''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赞美了莆田的非遗文化,并介绍了莆田
的多种非遗表演和手工艺品。
10
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考核题型。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题速度,需要我
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
12.【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用的正确与
否。词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A.高谈阔论:形容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语文老师既然是知识渊博,阅历丰富,谈心时是不会漫无边际地大
发议论,故成语使用不正确。
B.洗耳恭听:原义是恭敬而专心地倾听;原用作敬辞;后含有诙谐讽刺之意;给爸爸妈妈提意见,不能要求恭
敬而专心地倾听,故成语使用不正确。
C.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疫情的爆发不能使用漫不经心,故成语使用不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
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
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13.【答案】B
【解析】【分析】A.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与对应的语境相符。
B.热气腾腾:指热气蒸腾的样子,形容气氛热烈或情绪高涨。在这里形容踢足球的动作热气蒸腾,不恰当
C.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与对应的语境相符。
D.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与对应的语境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词
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14.【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理解。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意思是只有改革者才能进步,只有创新者才能强大,只有改革
创新者才能胜利。它强调了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思是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
间,不应浪费时间。
B.”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它强调了不断改进
和学习的重要性,要时刻保持警觉,不断反省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不
断获得成功。
11
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思是常在水边,会熟悉不同鱼儿的习性;久近山林,能辨别各种鸟儿的叫
声。比喻要了解事物的本质、把握其内在规律,需融入其所处环境近距离观察研究,通过实践加深认识。
D.“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意思是用心栽种的花反而没有开,而无意插下的柳枝却成了一片柳
辙。比喻想做一件事情,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结果并没能如愿,而不经意的事情,反而很
顺利的得到好结果。
综上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
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流传。名言警句是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历来深受人们
的喜爱。人们在反复品味之余,要做好手抄笔录,作为激励、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15.【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古诗,结合注释及课
内学习,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完成。
A.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表达了作者精忠报国,志在必得。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诗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离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还有对友人的安慰。
D、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作者对汪伦的深情厚谊,以及与好友离别的不舍。
故答案为:A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
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16.【答案】(1)日日;又日;取之;而青
(2)日初出大如车盖;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及其日中如探汤
(3)树欲静而风不止
(4)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解析】【分析】(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主旨: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主旨: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或后人胜过前人。
(2)选自《两小儿辩日》。原文: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意思是: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
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
(4)结合题干中的“苟利于民”,可知填写的是“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
12
不必循旧”出自《淮南子》,意思是: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
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
故答案为:(1)日日、又日、取之、而青(2)日初出大如车盖、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及其日中如探汤
(3)树欲静而风不止(4)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谚语、俗及惯用语,有名言警句、古诗文默写、课文理解。回答这些知识,都
要通过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
查,做到回答正确。
17.【答案】(1)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恐迟迟归;野旷天低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昔我往矣;今我来思
(3)黄沙百战穿金甲;千里莺啼绿映红
(4)要留清白在人间
(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解析】【分析】(1)考查古诗文默写。“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郑燮的《竹石》,全诗为:咬
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出自孟郊的
《游子吟》,全诗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野
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全诗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
近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全诗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
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结合题干中的“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可知填写的诗句是“昔我往矣、今我来思”。
(3)结合题干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可知填写的诗句是“黄沙百战穿金甲”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
七首•其四》。结合题干中的“水村山郭酒旗风”,可知填写的诗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出自唐代诗人杜
牧的《江南春》。
(4)结合题干中的“粉骨碎身浑不怕”,可知填写的诗句是“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
吟》。
(5)《荀子》中的名言,结合题干中的“朋友遇事不会变通与创新,一味守旧”,可知填写的是“穷则
变,变则通,通则久”。
故答案为:(1)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恐迟迟归、野旷天低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昔我往矣、今我来思(3)黄沙百战穿金甲、千里莺啼绿映红(4)要留清白在人间(5)穷则变,变
则通,通则久
【点评】考查了古诗文默写、谚语俗语及惯用语。古诗文默写要求熟读熟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多读多
听多说多写。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提
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13
【答案】18.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厨余垃圾
19.B
20.C
21.A
22.该辖区老年人对知晓垃圾分类投放程度低;中学生是最了解垃圾分类投放的人群。
23.①采取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的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②深入到社区,采取座谈会等方式
宣传垃圾如何进行分类及其好处。
【解析】【点评】材料一主要写了垃圾分类的意义;材料二介绍了生活垃圾分类及投放方式;材料三为某辖区
区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知晓情况问卷调查表。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材料大多来源于生活,要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
要多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和思考能力。
18.考查了图文信息转换能力。根据材料二图一内容可知,生活垃圾可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
圾、厨余垃圾四类。
故答案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厨余垃圾
19.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橘子皮属于厨余垃圾。故选B。
故答案为:B
20.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废塑料回炼为柴油,属于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体现了垃圾分类中变废为宝的特
点。故选C。
故答案为:c
21.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C、D正确。A.有误,根据“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
1200吨纸的林木”可知,题干中“生产”的说法错误。故选A。
故答案为:A
22.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材料三中小学生知晓情况很了解占59%,中学生很了解占72%;中
年人很了解占24%;老年人很了解占9%可知,该辖区老年人对知晓垃圾分类投放程度低,中学生是最了解垃
圾分类投放的人群。
故答案为:该辖区老年人对知晓垃圾分类投放程度低;中学生是最了解垃圾分类投放的人群。
23.考查了提建议的能力。本题答案不唯一,语言通顺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①采取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的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②深入到社区,采取座谈
会等方式宣传垃圾如何进行分类及其好处。
【答案】24.叛徒告密,日寇包围,沉着战斗,壮烈牺牲
25.敌人的兵力大都集中在前面,他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把生的可能让给了同志
26.杨靖宇的视死如归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4
27.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烈火焚身一动不动
【解析】【点评】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
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
①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②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③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④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1940年2月的一天晚上,杨靖宇带着十几名战士向
栈江东边的大森林进发。但此次行动不幸被叛徒告密,他们在离栈江不远的地方被数千名日寇包围了。”可知
叛徒告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