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试卷历史_第1页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试卷历史_第2页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试卷历史_第3页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试卷历史_第4页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试卷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类型:A绝密★启用前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学业质量测试试卷历史注意事项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考生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政动,用擦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出现的同时,在北方的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它们都出现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主要反映出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最早发源地B.中华文化渊源流长C.新石器时代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D.中华文化多元一体2.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A.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B.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C.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制度变革,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这一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A.学术中心下移B.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C.士阶层的崛起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战国时期,孟子有“无礼义,则上下乱”之语,墨子有“且夫义者政也”之说,韩非子称“遇诸侯有礼仪,则役希起(战争很少发生)”,庄子说“远而不可不居者(距离甚远,但义者不可不遵守),义也”。这反映出()A.各家治国理念有较强的互补性B.各学派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C.诸子百家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D.“百家”都在维护君主的权威5.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大一统”主要表现为()A.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B.三公九卿制度的确立C.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D.建立幅员辽阔的国家6.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博律》中规定,百姓要如实填报户籍,不得隐瞒家内奴隶,不得未老报名,已名不报,不得以壮年报病废,已成丁报幼小等;秦简《编年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全国百姓向官府申报自己的年龄和实有土地数。这些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C.郡县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确立D.注重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7.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称中,汉朝“刺史”之“刺”,本为临时派出刺探信息,后来“刺史”演变为州牧:清朝“巡抚”原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演变为省级常设军政机关。这些演变表明()A.地方行政机构演变具有随意性B.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C.临时委派官员能宣示皇权独尊D.中央强化监察以防范地方割据8.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B.文字记载是印证历史史实的唯一依据C.东汉纸取代了竹简缣帛D.人类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9.南朝《宋书》记载: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广州粮食交易“多万箱之咏”。据此可知当时()A.江南经济发展超越北方B.吴蜀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C.南方经济作物种植广泛D.南方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10.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晋元帝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A.士族政治制约皇权B.外戚独揽国家大权C.政治局面长期动荡D.民族交融影响稳定11.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说明大运河开通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隋朝南北经济交流B.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C.开通了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D.加快了隋朝的灭亡12.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资治通鉴》记载,安禄山一人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兵力有十八万余人之多。当安禄山反戈向唐之时,唐朝中央兵力不满八万。可知当时()A.人口下降现象严重B.外重内轻局面显著C.形成藩镇割据局面D.皇帝权力日益式微13.唐高宗永徽五年,长安暴雨,山洪爆发,一度淹到皇宫,死伤无数。洪水退后,皇帝责令三省六部组织灾后重建。三省的运作顺序是()A.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B.门下省草拟诏令——中书省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C.尚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中书省负责执行D.门下省草拟诏令——尚书省审核诏令——中书省负责执行14.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A.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杜绝了隋唐时的土地兼并之风D.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15.三国至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B.孙思邈——《千金方》——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C.唐高宗——《唐本草》——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D.僧一行——《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16.唐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这表明当时()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B.中外文化互相借鉴C.西方文明领先世界D.文化交流内容广泛二、非选择题(本题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摘编自徐克谦《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材料二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通经常道,并提出思想大一统--尊崇儒术的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倡导的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华文化走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摘编自刘丹忱《董仲舒“大一统”理论对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学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观点的积极影响。(6分)18.民族问题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处理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下面唐诗反映了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的关系。作者诗名诗句窦威《出塞》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周繇《送入蕃使》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张籍《送和蕃公主》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元稹《西凉伎》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说明唐朝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9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康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康,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材料三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材料四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至唐三种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3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6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作用。(6分)20.阅读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