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高邮市高三上学期10月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高邮市高三上学期10月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高邮市高三上学期10月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高邮市高三上学期10月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高邮市高三上学期10月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0月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20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或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材料二: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插图只是一些点缀性的,用于说明关键段落或文字。而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图文书的真正的“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直观。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高三语文第1页共11页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代视觉文化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向,文字和形象,或文本与图像的传统支配关系现在被颠倒了,不再是文字或文本支配图像,而是相反,图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霸权”。其结果是,图像的“霸权”不但对文字或文本构成威胁,使之成为依附性和边缘化的媒体。(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图像包含很多信息,并以成像的方式将信息都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因此人们对图像就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B.罗立中的画作《父亲》,标题画龙点睛,具有撼人心魄的力度,使人们感受到了这幅画作深刻的内涵和意义。C.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现象的出现可以表明当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D.图像对文字的阐释以及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了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可以使经典的著作庸俗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主要侧重论述图像时代文学的特性和异质性;材料二主要侧重论述读图时代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及变化。B.材料一强调在图文时代不能忽视文学自身特性与功能,这对正确认识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和如何发挥文学价值有启示作用。C.材料二直接引用了林白的观点,林白认为图像和文字既可以互相补充,但又存在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的可能性。D.材料二中蔡志忠的漫画将诸子经典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这既可能会产生“通俗化”的积极影响,又可能产生“曲解”的消极影响。高三语文第2页共11页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中作者观点态度的论据是(3分)()A.2024238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图画设计。B.儿童读物通过丰富的彩色插图和简单的文字搭配,让孩子更易接受和理解,但也削弱了他们对文字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培养。C.2024年河南中秋晚会舞蹈节目《胡俑狂欢夜》,运用了AR技术,让现实和虚拟交织,展现了中外文化的深度交融和互动。D.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曾经说过:“过去是从文本到图像的涵义递减,今天存在的却是从文本到图像的涵义递增。”4.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假设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5.搬上荧幕,但有人认为,影视剧无法取代小说原著。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锦书谁寄来向迅①父亲曾给我写过许多信。每每有他的信被邮差送来,我都会怀着隐秘的喜悦,躲到无人打扰的角落,逐字逐句地读。和颜悦色地说了许多平日里听不到的话,甚至还有点啰唆——在他嘘寒问暖的时候。而且每封信的开头,他总是模仿古人的笔调:吾儿向迅,近来可好?读着这样的句子,总觉得怪怪的,令我忍俊不禁。④实际上,父亲识字不多,信中因此时不时地蹦出一个错字、别字,乃至他自己造出来的字。但我都会毫无障碍地认出它们,并准确领会他要表达的意思。只是,我那时从未设身处地地想过一个问题:他提笔给远方的儿子写信之前,是否有过片刻的犹疑?⑤我想象父亲给我写信时的样子:夏日无聊的午后,或是春雨霏霏的凉夜,父亲在外省临时的寄居之所左顾右盼,确定房间再无他人,于是鼓起勇气,快速地从枕头下翻找出页面边缘卷曲的笔记簿和圆珠笔,然后正襟危坐于床沿,把笔记簿摊开在沾着泥浆的双膝上,深吸一口气,开始提笔写信。⑥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对父亲而言,要把那些散落于记忆深处、已经爬满青苔的汉字搬到信纸上,就跟在老家没有门窗的羊圈里摸黑逮羊一样困难。他需要凭借顽强的毅力,才能把那些奔跑跳跃在无尽黑暗中的汉字一个个捕捉到,再使用一根无形的绳子把它们穿连在一起,费力地赶上坑坑洼洼的道路。⑦终于写完了,父亲抬起头舒了一口气,再俯下身子,把信从头至尾默读一遍,最后庄重落款——“父亲某年某月某日”。拢起嘴唇吹了吹,然后把它们工整地对折好,揣进上衣衣兜,并用手轻轻地压了压。⑨当天下午或次日早晨,父亲搭乘摩托车或卡车从喧嚣的工地出发,翻越一座座山冈和高三语文第3页共11页郑重地投进邮筒。——收到信时,我仿佛还能触摸到父亲的双手留在信封上的余温,他落在信纸上的目光,还有他火焰般明亮的寂寞。⑩我自然也会给父亲回信。但很多时候,他都会特地在信末嘱咐,不必回信。因为他所“父亲说。但不管怎样,几年下来,我攒下了一摞父亲写给我的信。⑪我所熟悉的那位父亲,是一个出了名的暴脾气,不如意的生活让他极少表现出父亲应该具备的耐心。而在信中,父亲真的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在他朴实无华的措辞中,我不仅充分感受到了他发自肺腑的关心与爱意,还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的无奈与悲哀,我甚至还隐约感受到了他为试图敞开心扉与我沟通而做出的巨大努力。⑫信中的父亲与现实生活中的父亲,恰如地球的南北两极,也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父亲、立体的父亲。这个父亲,有幸被我看见了,读到了,感受到了。⑬我曾把父亲写给我的那一摞信件视为珍稀之物。我把它们放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它们陪着我挤公交,搭乘长途巴士,乘坐绿皮火车。我把它们从江汉平原带到珠江三角洲,又从珠江三角洲带到湘江之滨。⑭正是在湘江之滨,我开始书写父亲,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男人。同时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某一日,我怀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把父亲写给我的那些信件和其他一些比较私密的信件,悉数销毁,把它们撕成碎片,扔进了垃圾桶。冷静下来,我才后悔莫及。⑮一年之后,那摞信件的重要性显示出来。那年夏天,父亲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任我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父亲写给我的只言片语。如果那些信件还被我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那么我们就可以在阅读每一封信的时候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父亲。否则,就只能通过回忆了。⑯而这,也是我这几年不停书写父亲的原因。我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父亲的记忆⑰这是我理解父亲的方式,也是我怀念父亲的方式。文本二:家书寄远人向迅①五年前,收到上一本散文集样书之时,我们还幸运地拥有父亲。②如今,他的墓地早已褪尽颜色,春夏芳草萋萋,秋冬一派萧索。物是人非之感,不是一声叹息就能安抚。③“与父亲书”,顾名思义,写给父亲的书,献给父亲的书。父亲是那个特定的读者。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本书看成是一封写给父亲的长信。在这封可能永远也不会结束的长信中,我试图与父亲进行一番马拉松式的长谈。像亲密无间的父子那样。像有过命之交而又惺惺相惜的兄弟那样。④这,便是推动我创作《与父亲书》的力量。(有删改)注释:《锦书谁寄来》《家书寄远人》分别是向迅散文集《与父亲书》的序言和后记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B.C.“我想象父亲写信和寄信的情形,让“我意识到父亲生活的不易,极大地改变了“我”的命运。D.“我”有意销毁父亲的信件,既交代了“我”不停书写父亲的原因,又表现“我”昔日的幼稚无知。高三语文第4页共11页7.下列对文本第13段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段文字句式整齐,书信与“我”辗转各地,突出了“我”对信件的无比珍视。B.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先扬后抑,表现了父亲的书信对“我”情感上的慰藉。C.这段文字巧用比拟,交错回环使用人称,实现“我”与书信之间情感双向互动。D.这段文字节奏舒缓,叙述平和,表现出“我”反复品味书信,感受传递的父爱。8.作者为什么认为父亲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男人”?请简要分析。(4分)9.读书小组要为《与父亲书》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过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锦书。请你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选自王安石《兴贤》有删改)材料二: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阖庐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威王以齐强于天下,而愍王以弑死于庙梁。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习、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鄢陵任唐雎,国独特立。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文王请除炮烙之刑,而殷民从;汤去张网者之三面,而夏民从;越王不隳旧家,而吴人服:以其所为之顺于民心也。故声同,则处异而相应;德合,则未见而相亲;贤者立于本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何以知其然也?曰:管仲,桓公之贼也,鲍叔以为贤于已而进之为桓公,七十言而说乃听,遂使桓公除报仇之心,而委国政焉。桓公垂拱无事而朝诸侯,鲍叔之力也。管仲之所以能北走桓公,无自危之心者,同声于鲍叔也。故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太公知之,故举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死尚如是其厚也况当世而生存者乎?则其弗失可识矣。(节选自《说苑》,有删改)高三语文第5页共11页10.的字母。(3分)故举微子A之后B而封比干之墓C夫圣人之于死D尚如是E其厚也F况当世G而生存者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迩小人”中的“迩”,与《论语》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迩”意思不同。B.“不责人以细过”中的“以”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以”用法相同。C.垂拱,指统治者顺其自然治理天下的方式,文中指齐桓公任用管仲后所取得的效果。D.“却走而求逮前人也”中“却”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的“却”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作者指出治世和乱世都有贤才,但国家盛衰差异现象明显,借此提醒为政者应重视对贤才的任用。B.材料一中,作者指出为政者如能广开言路,不亲近小人,不受制于世俗之见,不责细过,就能够明辨地处理事务。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商汤网开三面,才使夏朝的民众顺从他,这种做法也符合魏征提出的“三驱以为度”的主张。D.材料二中,作者观点鲜明,认为从古至今,一个国家得到贤人就会安定昌盛,而失去贤人就会岌岌可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4分)(2)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4分)1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中正确对待人才的态度。(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满庭芳·碧水惊秋秦观①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②愁已先回。凭栏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注:①洞房:深邃的内室。②殢酒(tì):病酒,为酒所困。此为以酒浇愁之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三句描绘了秋天特有的景象,“惊”、“凝”二字集中地表现出词人对一片萧瑟景象的主观感受。B.上片最后两句,化用唐诗“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既写出竹影扶疏的风神,也反映出对故人的情意。C.下片“谩道”两句,表明作者认为愁可借酒消解。但酒未醒,愁已重上心头,可见词人内心愁苦之深。D.全词融情入景,以景语始,以景语终,丽雅工致,在层层铺叙描写中产生出情韵兼胜的艺术感染力。16.李攀龙评价此词“一种秋思,都为故人”,请结合本词上片作简要分析。(6分)高三语文第6页共11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劝学》中,荀子以雕刻为喻,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正面给我们阐明了“坚持”的重要性。(2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互文、比喻等手法,写出了屈原从早到晚精勤修德的状态。(3运用鱼鸟作比,表达对田园生活向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盛放的牡丹、鲜艳的色彩、朴素的材质……每个人的家里,或许都曾有过这样一条“国民床单”。小时候嫌它土,觉得与潮流单,依然能够光彩不减,俘获大众的心?A;长大后却离不了。为什么看似土气的老床选择老床单,其实不失为一种眼花缭乱后的“返璞归真”。信息爆炸时代,选择困难症看一看、试一试,但总少了父母们“一摸便知”的生活技能;苦做攻略,发现不仅要考虑面料、颜色,还要匹配装修风格。于是,不如“回归原点”,走一条捷径——(甲),“父母严选”肯定不会错。亲民的价格、过硬的品质,也让老床单“经典永不过时”,总是能和消费者双向奔赴。如今,市场中的床上用品B,但日子一久,便会发现:不同材质的床单各有优劣,都难以尽善尽美。相比之下,老床单便脱颖而出——质地厚实、结实耐洗,冬暖夏凉、透气吸汗,价格相对便宜,性价比高。这样的床单,谁能不爱?80”的独特氛围感。⑥床单上的印花,大多是以国画大师设计为主,寓意美好。比如,印着凤凰和牡丹的,代表凤穿牡丹,富贵美满。可以说,选择老床单,不仅舒适,(乙),情绪价值满满。有人说,“每一条老床单背后,都蕴藏着一段关于家的记忆。”白天,我们可以是身披铠甲的勇士,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夜晚,我们希望在老床单的怀抱中,能回到那个被父母疼爱、被家人呵护的时光,安心、踏实、无忧无虑。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这样的床单,谁能不爱?”中“谁”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何作用?(4分)21.不超过10个字。(4分)22.依照画波浪线句子,仿写一句。(4分)高三语文第7页共11页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第8页共11页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答案】选B。A无因果关系;C原文是“或许可以推断”;D以偏概全。2.【答案】选C。“对文字曲解、转义的可能性”是作者的观点。3.【答案】选C。C并非探讨文字和图像的关系。4.【答案】①通过对不同情况的假设,强化了“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和可读性。(一点2分)5.片,文学更能唤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丰富联想和多义体验。④文学《红楼梦》更符合文字阅读者的爱好和乐趣,而影视化破坏了读者对文字的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一点两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答案:B(A.“复杂多变”错误;C.“改变‘我’的命运”夸大其词;D.“幼稚无知”理解错误。)7.参考答案:B(“先扬后抑”错误)8.参考答案:①自己熟悉的的父亲是脾气暴躁的,没有耐心的;而通过信感受到的父亲是和颜悦色甚至有点啰嗦的。24分)9.甲组答案示例:①文本一追溯过往,极力描摹父亲给“我”写信、寄信等细节。②其实是“我对逝去之事的深刻的反省。文本一中追悔自己销毁信件,文本二交代了这本书可以看成是写给父亲的长信,以表达理解和怀念,以见其自我成长。高三语文第9页共11页③将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两者结合,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写信给“我”表达拳拳之爱,“我”重温父爱,审视过往父子间的隔膜,体悟到父亲试图与我沟通做出的巨大努力。(一点2分,三点6分)乙组答案示例:①文章“锦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