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艺术技巧分析(分层训练)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艺术技巧分析(分层训练)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艺术技巧分析(分层训练)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艺术技巧分析(分层训练)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艺术技巧分析(分层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分层训练(原卷版)

解密07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艺术技巧分析

内容概览

A­常考题不丢分

一、描写艺术

二、语言艺术

B•拓展培优拿高分

C-挑战真题争满分

A•常考题不丢分、

一、描写艺术

(2023上•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娄德嘉兄弟(节选)

罗烽

第二天早晨:

肥大如同白蝴蝶的雪片飞绕着吕梁山。田野,冻结的沟渠,被幔上一层洁白的外套。纤弱的马尾松好

像经不住雪的重压似的,都在微微地弓垂着腰。

那迂回狭窄的山道被掩埋了。除去一些稀疏的、清浅难辨的山兔的蹄印外,再也寻觅不出一个人的尺

迹,

为了寻觅寒食,成群结队的老鸦冒着雪从山上的丛林里飞了下来,它们——那些黝黑的污点,毫无顾

惜地将那柔白的垂帏沾染了,一种寒怆的鸣叫,给这静穆而朴素的空间破坏了。

在山的斜坡,在一个窑洞外,猎人娄德嘉用一块破布擦拭着父亲唯一的遗产——那支围枪的枪铳。他

已经有三天没用那支枪了。今天,他想借着这雪天,猎一些山兔之类的山兽。但经他考虑一番以后,又决

定不去了,娄德嘉以为:这里距自己的村庄虽然有三十里地,但那枪声也足以惊扰多疑的敌人的。

于是他抱着围枪踱进了窑洞。珍子还躺在干草上酣睡着。娄德嘉怕惊醒疲困的侄女,他静悄悄地坐在

一个白杨木墩上,两手拄着枪口,手背垫抵着下颗,在发着呆想。

他悬虑着他的田园,这一夜间不知道遭了多少灾难。那些壮丁,那些妇女,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谁又

遭到敌人的残杀与蹂蹒了呢?那些猪羊,那些牛,那些鸡鸭,自己的或别人的,谁的能不被强盗般的敌人

抢夺去呢?还有那些小米和燕麦,那些煤和木材……全完了!想到最后,娄德嘉完全绝望了!而且这个从

来不懂得怎样叫作悲哀的猎人,今天他却不知不觉地流了眼泪,这两颗珍贵如大蚌珠的泪水,通过了起茧

的面颊,他毫无感觉地让它滑落到地上。

山---寂寞着。

雪----洁白的褥单,把大地上存在着的一切不洁白,丑恶的、杂乱的事物全掩盖住了。这里变为和平,

静穆,缩素而美丽的宇宙,然而,这不实的外貌,却引不起猎人娄德嘉的同感。他的心中正堆积着与那些

相反的渣滓,而且没有方法将它们扫除。

他叫醒了侄女。他和珍子开始嚼着带来的面馍。娄德嘉并不饿,随便嚼着它来消磨那焦躁的时辰。

珍子嚼着又凉又硬的面篌,想起比较温暖的家来:

“叔叔,咱们哪一天才能回家呢?”

“谁算得出哩!反正,哼,不把日本鬼子赶跑,咱们就不能回去!”

“谁能赶跑他们呢?叔叔,你说,是那些游击队吗?”

娄德嘉肯定地点点头,随后又连连唔了两声。

“可是,叔叔,游击队就不会让日本鬼子赶跑吗?”

“可想得乖!地下的蛤蟆,可吃不着天上的天鹅肉咧!傻丫头,你是中国人,你可知道中国的游击

队全在哪里?”

“我不知道,爸爸说过这山里全是咱们的游击队哩!”

“这山里,这山可大啦,日本鬼子他一辈子也难以摸着大门嘲!”

突然,脚步子踏在雪上的声音,投进窑洞里来。机警的娄德嘉首先听着那种声音,立即给珍子一个手

势让她靠在他身后的洞壁上。他右手提拎起装好了弹药的围枪,左手做成弧形拢在耳根后辨着究竟是人的

脚步,还是山兽的脚步。假如是人的,那就凶多吉少了!

娄德嘉没有听错,是人的脚步声,不过他已证明,那仅仅是一个人。于是他默念着:一个,那简直比

打兔子还容易呀!他抖擞一下,胆子壮了起来。

然而,机警的娄德嘉猜错了,随着脚步声出现在他眼前的不是想象中的敌人,原来是自己的母亲。

于是娄德嘉大吃一惊地叫起来:“妈……怎么?你来干什么?”

这个头上脚下全被雪包围的老太婆,一句话还没有说,就栽倒在干草地上了。待半天她才喘上一口气

来。闭着眼睛向地下呕出一句话:

“你哥哥完啦!”

“爸死啦吗?爸是让日本鬼子杀死啦吗?奶,你快说——"

“别哭,孩子,”老祖母打着牙巴骨安慰着快要发疯的孙女,“你听我从头说,别哭啊,天保佑,你爸爸

没有死,你们前脚走,日本兵后脚就来咧!那些鬼是为着你哥哥来的哩!一个通译指着你哥哥问那个朱村

长:他就是打山柴的娄道嘉吗?朱村长点了一下头,日本兵可就不问青红皂白,饿虎扑食地把你哥哥架走

啦!...”

“为什么要架哥哥呢?''娄德嘉觉得哥哥既不是壮丁,又不是妇女,所以他十分怀疑,“妈,怎么不问问

那个通译?”

“呀哟!”她受了惊似的,继续说:“妈去见朱村长啦,告诉我不要紧,日本兵不能杀害你的儿子,他们

是要他做'向导'的,我问他什么叫‘向导'呢?他说:就是让他领着去打游击队。可是我不信,这一定

是朱村长他骗我呀!”

娄德嘉听了母亲的话,两只脚就有点站不稳了。他想立刻离开这窑洞,去证明这件事情的虚实。于是

他用非常镇静的态度对母亲说:

“妈,我出去一趟,去给哥哥想个办法”

“想什么办法呀,你能够救出你的哥哥吗?做梦的孩子!”“妈,也许能……”

娄德嘉扛起围枪背着弹药袋悄然地走出了窑洞。

他向着入山的,被大雪掩埋了的要道奔去。而他的意识,却绕过了那要道以外的道路。他的脚步是飞

快的,但他的心却在那不能速决的岔路上徘徊着,徘徊着...

大约走了一点钟之后。在一个峰峦叠嶂的高处,娄德嘉停下了。他觅到一块可以掩蔽对方视线的大石。

他把围枪放在那上面。一切都安静着,唯有那不断的飞瀑在单调地吵闹着,乘着透明的银灰的浮云的太阳

露着模糊难辨的脸谱,以迟缓的速度向西映去....

之后,娄德嘉锐利的眼睛从标尺的缺口看见一张飘荡着苍白胡须的脸,那张脸,也是苍白的,而且带

着几条新添的伤痕....

突然,一种严厉的责骂在他的耳边震动起来:“畜生!不能拿我的枪杀我的儿子!德嘉,你哥哥和你有

什么冤仇呢?”“饶恕我吧,爸爸,”娄德嘉乞怜地默语着,“儿子要干一次不孝不悌的勾当了!”

猎人,娄德嘉仿佛遇到了一只猛兽,他狰狞地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娄德嘉原想打一些山兔之类的山兽,最终还是放弃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小心谨慎、思虑周全的人。

B.娄德嘉嚼着面馍来消磨焦躁的时辰,这种焦躁主要源于对敌人洗劫后的家乡状况的担忧。

C.母亲找到娄德嘉只是希望他能够把娄德嘉的兄长救出来,对于兄长给敌人带路一事缺少足够的认知。

D.娄德嘉向入山的要道奔去时,脚步是飞快的,但他的心却在徘徊着,突出了娄德嘉此时难以抉择的

矛盾心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写了吕梁山空旷寂静的雪地景色,接下来又写到成群的老鸦“飞了下来”“寒怆的鸣叫”,动静

结合,给人以灵动之感。

B.文中插入娄德嘉的“呆想”,呈现出家园惨遭破坏的情景,通过虚写,突出了娄德嘉被迫避难时对故

乡惨遭践踏的忧虑。

C.文中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提拎起装好了弹药的围枪,左手做成弧形拢在耳根后”等描

写,突出了娄德嘉的勇敢与机警。

D.本文同王愿坚的《党费》都通过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能取得胜

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3.对话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以娄德嘉与侄女珍子的对话为例,分析对话描写的作用。

4.小说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

(2023•四川攀枝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渔

沈从文

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

年成的丰收,把茂林家中似乎弄得格外热闹了一点。在一天夜饭桌上,坐着他四叔两口子,五叔两口

子,姨婆,碧霞姑妈同小娥姑妈,以及他爹爹;他在姨婆与五婶之间坐着,穿着件紫色纺绸汗衫。中年妇

人的姨婆,时时停了她的筷子为他扇背。茂儿小小的圆背膊已有了两团湿痕。

桌子上有一■大钵鸡肉,一■碗满是辣子拌着的牛肉,一■碗南瓜,一碗酸粉辣子,一小碟酱油辣子;五叔

正夹了一只鸡翅膀放到碟子里去。

“茂儿,今夜敢同我去守碾房罢?”

“去,去,我不怕!我敢!”

他不待爹的许可就忙答应了。

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潮丝烟管,不说什么。

他知道碾子上的床是在碾房楼上的,在近床边还有一个小小窗口。从窗口边可以见到村子里大院坝中

那株天矫矗立的大松树尖端,又可以见到田家寨那座灰色石碉楼。看牛的小张,原是住在碾房,会做打笼

装套捕捉偷鸡的黄鼠狼,又曾用大茶树为他削成过一个两头尖的线子陀螺。他刚才又还听到五叔说溪沟里

有人放堰,碾坝上夜夜有鱼上番了所以提到碾房时,茂儿便非常高兴。

“五叔,那要什么时候才去呢?……吃了饭就去罢?”

他靠着桌边站着,低着头,一面把两只黑色筷子在那画有四个“能”字的小红花碗里“要扬不紧”的

扒饭进口里去。

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满天通黄,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

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求室的微风向天尽头跑

去。

他们照往日样,各据着一条矮板凳,坐在院坝中说笑。

茂儿搬过自己那张小小竹椅子,紧紧的傍着五叔身边坐下。“五叔,我们去吧!不然夜了。”院坝中

坐着的人面目渐渐模糊,天空由曙光般淡白而进于黑暗……只日影没处剩下一撮深紫了。一切皆渐次消失

在夜的帷幕下。

在四围如雨的虫声中,谈话的声音已抑下了许多了。

凉气逼人,微风拂面,这足证明残暑已退,秋已将来到人间了。茂儿同他五叔,慢慢的在一带长蛇般

黄土田滕上走着。在那远的山脚边,黄昏的紫雾弥漫着,似乎雾的本身在流动又似乎将一切流动。天空的

月还很小,敌不过它身前后左右的大星星光明。田腾两旁已割尽了禾苗的稻田里,还留着短短的白色根株。

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

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金铃子的“叮"像小铜钮般清越,尤其使人沉醉。经行处,间或还

听到路旁草间小生物的窸窣。

“五叔,路上莫有蛇罢?”

“怕什么。我可以为你捉一条来玩,它是不会咬人的。”

“那我又听说乌梢公和烙铁头(皆蛇名)一咬人便准毒死。这个小张以前曾同我说过。”

“这大路哪来的乌梢公?你怕,我就背你走罢。”

他又伏在他五叔背上了。然而夜枭的喊声,时时像一个人在他背后咳嗽,依然使他不安。“五叔,我

来拿麻藁。你一只手背我,一只手又要打火把,实在不大方便。”他想若是拿着火把,则可高高举着、照

烛一切。

“你莫拿,快要到了!”

耳朵中已听到碾房附近那个小水车咿咿呀呀的喊叫了。碾房那一点小小红色灯火,还只是天边当头一

颗小星星那么大小罢了。

转过了一个山嘴,溪水上流一里多路的溪岸通通出现在眼前了。足以令他惊呼喝嚷的是沿溪有无数萤

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

“咦!五叔,这是怎么?”

“嗨!今夜他们又放鱼!我还不知道。若早点,我们可以叫小张把网去整一下,也好去打点鱼做早饭

菜。”

……假使能够同到他们一起去溪里打鱼,左手高高的举着通明的葵藁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

小网,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溯着溪来回走着,溅起水点到别个人头

脸上时——或是遇到一尾大鲫鱼从手下逃脱时,那种“怎么的!……你为甚那么冒失慌张呢?”“啊呀,

我的天!这么大!”“要你莫慌,你偏偏不听话,看到进了网又让它跑脱了。……”有吃惊,高兴,怨同

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玩意事啊!

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

“那我们这时要小张转家去取网不行吗?”

“算了!网是在楼上,很难取。并且有好几处要补半天才行。”五叔说,“左右他们上头一放堰坝时,

留上也会有鱼的。我们就守着留罢。”

关于照鱼的事,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这很令不知事的茂儿觉得稀奇。

(节选自《沈从文全集•第一卷》,北岳文艺出版社)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年成的丰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一家人吃饭聊天其乐融融的景象,奠定了全文的感

情基调。

B.“淡宕”指水迂回缓流的样子,这里形容微风,给人一种散淡、悠闲自在的感觉,营造了舒适和缓的

氛围。

C.用比喻的手法写金铃子的鸣叫声,既体现了作者对田藤环境描写细致,又反衬出茂儿心境的宁静与

平和。

D.茂儿渴望与大人一起去捕鱼,但是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大人的疏忽与习以为常,令茂儿

感到迷惘。

6.小说中有多处场景描写,分析其功能。

7.散文化是现代小说突出的一个叙事倾向。鲁迅是它的开创者,他的《故乡》《社戏》等,既可看作小说,

也不妨看作散文,从中表现出一种新的审美倾向。有人将沈从文的小说归为“散文化小说”一派,请结合文本

谈谈你的理解。

二、语言艺术

(2023上•天津红桥•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主角(节选)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画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

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

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把腹部朝下拉,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他脸上,过去是紧绷油光水滑的,

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所以在化妆时他要那么不满意自己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

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

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的。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

见的。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

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唱慧娘来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

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深深记着师父。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声中,她师父终于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

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

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

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

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

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

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110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

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响起雷鸣

般的掌声。《鬼怨》终于演完了。

《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老观众都知道的“秦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苟

老师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苟老师老对她说:“娃,唱戏是个苦活儿、

硬活儿。师傅这辈子,还就是看大门的那十几年,活得消停。一旦把主角的鞍子架到你身上,那就是让你

当牛做马来了,不是让你享福受活来了。”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

的力道,用在最后那36口“连珠火”上的。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

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

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

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傅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36口“连珠火师父依旧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

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

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

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剧团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

唤:

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贴上去。

苟老师轻声给她说:“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

再拌……”

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都不走,在下面喊呢。”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被他们抬上

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了。

(《人民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8.下列是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以易青娥的视角描写苟老师的表演过程,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手法,表现出苟老师技艺精湛,对演出竭尽全力。

B.“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这是苟老师在默默地对

角色进行内心体验,体现出他的敬业精神。

C.年近花甲,苟老师重新登台担任主角,他常对徒弟说的“唱戏是个苦活儿……”那番话,充分表达出

他向往清闲生活,但是身不由己的无奈。

D.苟老师表演的三十六口“连珠火”,“天地澄静,红梅绽开”,这是演出的高潮,也是他艺术生命的极致

绽放,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E.小说采用补叙的手法,介绍了“秦腔吹火”这门绝活,补充交代了苟老师的从艺经历和感受,使人物形

象更加鲜活饱满。

9.小说中苟老师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10.从全文看,哪些情节为苟老师的死亡做了铺垫或暗示?请简要分析。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2.苟老师在生命最后一刻将松香粉的配方比例轻声告诉易青娥。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进

行探究。

(2023上•上海静安・高三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在那儿

刘慈欣

(前情梗概:一心想要登山的冯帆曾经在大学组织攀登珠峰,最后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了惩罚自己

从此远离陆地,他决定一辈子不登山。但机缘巧合,原本是为了逃离登山而来到海上的冯帆,遇到了因外

星飞船入侵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人类大难临头……)

冯帆站在救生艇上,目送着蓝水号远去,他原准备在其上度过一生的。另一边,在太空中的巨球下面,

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

当感觉到救生艇的甲板在水坡上倾斜时,冯帆纵身一跃,跳入被外星飞船的光芒照得蓝幽幽的海中。

他要成为第一个游泳登山的人。

现在,已经看不到海山的山顶,冯帆在水中抬头望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无际的海水大坡,

坡度有四十五度,仿佛是一个巨人把海洋的另一半在他面前掀起来一样。冯帆用最省力的蛙式游着,想起

了大副的话。

他大概算了一下,从这里到顶峰有十三公里左右,如果是在海平面,他的体力游出这么远是不成问题

的,但现在是在爬坡,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

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

这时,冯帆有某种异样的感觉。他已明显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体越来越随着水面向上倾斜,

游起来却没有感到更费力。回头一看,看到了被自己丢弃在山脚的救生艇,他离艇之前已经落下了帆,此

刻却见小艇仍然稳稳地停在水坡上,没有滑下去。他试着停止了游动,仔细观察着周固,发现自己也没有

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冯帆一砸脑袋,骂自己和大副都是白痴,既然水坡上呈流体状态的

海水不会下滑,上面的人和船怎么会滑下去呢?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

冯帆继续向上游,越来越感到轻松,主要是头部出水换气的动作能够轻易完成,这是因为他的身体变

轻了。重力减小的其他迹象也开始显现出来,冯帆游泳时溅起的水花下落的速度变慢了,水坡上海浪起伏

和行进的速度也在变慢,这时大海阳刚的一面消失了,呈现出了正常重力下不可能有的轻柔。

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形状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的下落中自身翻卷起来,像一把无

形的巨刨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剔透的刨花。海浪并没有增加冯帆游泳的难度.浪的行进方向是向着

峰顶的,推送着他向上攀游。随着重力的进一步减小,更美妙的事情发生了: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冯帆,

而是将他轻轻地抛起来,有一瞬间他的身体完全离开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抛出,他就这样

被一只只轻柔而有力的海之手传递着,快速向峰顶进发。

他突然想到了篮水号,意识到船长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应该将船径直驶向海水高山,既然水坡上的

重力分量不存在,蓝水号登上顶峰如同在平海上行驶一样轻而易举,而峰顶就是风暴眼,是平静的!想到

这里,冯帆急忙掏出救生衣上的步话机,但没人回答他的呼叫。

冯帆已经掌握了在浪尖飞跃的技术,他从一个浪峰跃向另一个浪峰,又“攀登”了二十分钟左右,已

经走过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浑圆的峰顶看上去不远了,它在外星飞船撒下的光芒中柔和地闪亮,像是等待

着他的一个新的星球。

冯帆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飞跃,他被一道近三十米高的薄浪送上半空,那道浪在他脱离的瞬间就被疾风

粉碎了。他正在被吹向气旋的中心。当冯帆飘进风暴眼时,风力突然减小,托着他的无形的气流之手松开

了,冯帆向着海水高山的峰顶坠下去,在峰顶的正中扎入了蓝幽幽的海水中。

冯帆在水中下沉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上浮,这时周围已经很暗了。当窒息的恐慌出现时,冯帆突

然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危险。一种熟悉的感觉向他袭来,他仿佛又回到了珠峰的风暴卷起的黑色雪尘中,

死亡的恐惧压倒了一切。就在这时,他发现身边有几个银色的圆球正在与自己一同上浮,最大的一个直径

有一米左右,冯帆突然明白这些东西是气泡!低重力下的海水中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气泡。他奋力游向最大

的气泡,将头伸过银色的泡壁,立刻能够顺畅地呼吸了!当缺氧的晕眩缓过去后,他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

球形的空间中,这是他再一次进入由水围成的空间。他感觉自己是在乘着一个水晶气球升上天空。上方的

篮色波光越来越亮,最后到了刺眼的程度,随着“啪”的一声轻响,大气泡破裂,冯帆升上了海面。在低

重力下他冲上了水面近一米高,再缓缓落下来。

不管怎么样,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

(选自《刘慈欣作品集•山》)

13.小说开头段落(含前情梗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4.请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

15.小说标题“山在那儿”有什么含义?

16.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自然结合”。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

理解。

B•柘展培优拿高分、

(2023上•辽宁大连•高三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红旗下(节选)

老舍

在亲友中,二哥福海到处受欢迎。他长得短小精悍,圆圆的白净子脸,双眼皮,大眼睛。梳着不松不

紧的大辫子,既稳重又飘洒。他请安请得最好看:先看准了人,而后俯首急行两步,到了人家的身前,双

手扶膝,前腿实,后腿虚,一趋一停,毕恭毕敬。安到话到,亲切诚挚地叫出来:“二婶儿,您好!”而

后,从容收腿,挺腰敛胸,双臂垂直,两手向后稍拢,两脚并齐“打横儿”。这样的一个安,叫每个接受

敬礼的老太太都哈腰儿还礼,并且暗中赞叹:我的儿子要能够这样懂得规矩,有多么好啊!

他是熟透了的旗人,可是,他的惊人之笔是在这里:他是个油漆匠!我的大舅是三品亮蓝顶子的参领,

而儿子居然学过油漆彩画,谁能说他不是半个旗人呢?

按照我们的佐领制度,他应该去当兵。可是,旗人越来越多,而旗兵的数目是有定额的。于是,老大

老二也许补上缺,吃上钱粮,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赋闲。于是福海二哥决定自己去学一门手艺谋生。

大哥不幸一病不起,福海二哥才有机会补上了缺。于是,到该上班的时候他就去上班,没事的时候就

去做点油漆活儿,两不耽误。当二哥做活儿的时候,他似乎忘了他是参领的儿子,吃着钱粮的旗兵。他的

工作服,他的认真的态度,和对师兄师弟的亲热,都叫他变成另一个人,一个顺治与康熙所想象不到的旗

人。

大姐夫总觉得二哥的当油漆匠不足为法。大姐夫长脸,高鼻子、大眼睛,他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

体面。可是,他总坐不住,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一会儿他要看书,一会儿想起应当放鸽子,一会儿

又哼哼唧唧地往外走,到街上去看出殡的。

他很珍视这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他以为这种自由是祖宗所赐,应当传之永远!因此,他

觉得福海二哥去当匠人是失去旗人的自尊心。

在我降生前的几个月里,我的大舅、大姐的公公和丈夫,都真着了急。他们都激烈地反对变法。大舅

的理由很简单,最有说服力:祖宗定的法不许变!大姐公公说不出更好的道理来,只好补充了一句:要变

就不行!事实上,这两位官儿都不大知道要变的是哪一些法,而只听说:一变法,旗人就须自力更生,朝

廷不再发给钱粮了。

大舅已年过五十,小辫儿须续上不少假头发才勉强够尺寸,而且因为右肩年深日久地向前探着,看起

来颇欠英武。自从听说要变法,他的右肩更加突出,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

大姐的公公很硬朗,腰板很直,满面红光。他每天一清早就去遛鸟儿,至少要走五六里路,尽管他这

么硬朗,可是听到铁杆庄稼有点动摇,也颇动心,他的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他找了我大舅去。

笼子还未放下,他先问有猫没有。变法虽是大事,猫若扑伤了蓝靛领儿,事情可也不小。

“云翁!”他听说此地无猫,把鸟笼放好,有点急切地说,“云翁!”

大舅听出客人的语气急切,却不马上动问。他先去看鸟,而且相当内行地夸赞了几句。直到大姐公公

又叫了两声云翁,他才开始说正经话:“正翁!我也有点不安!真要是自力更生,您看,我五十多了,可

叫我干什么去呢?这不是什么变法,是要我的老命!”

“是!”正翁轻咳了两下,几乎完全没有音乐性,“云翁,您看我,我安分守己!可是,我总得穿得

整整齐齐吧?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领儿吧?难道这些都是

不应该的?应该!”

“咱们哥儿们没做过一件过分的事!”

“是嘛!真要是不再发钱粮,叫我下街去卖……”正翁把手捂在耳朵上,学着小贩的吆喝,眼中含着

泪,声音凄楚,“赛梨口耶,辣来换!我,我……”他说不下去了。

老哥俩又讨论了许久,毫无办法。于是就一同到天泰轩去,要了一斤黄酒,几个小菜,吃喝得相当满

意。吃完,谁也没带着钱,于是都争取记在自己的账上,让了有半个多钟头。

可是,在我降生的时候,变法之议完全作罢,云翁与正翁这才又安下心去,常在天泰轩会面。每逢他

们听到卖萝卜的“赛梨口耶,辣来换”的呼声,都有点怪不好意思: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儿,还是沉不住气

呀!

大姐夫,在变法潮浪来得正猛的时节,佩服了福海二哥。他非常严肃地跟大姐讨论:“福海二哥真有

先见之明!我看咱们也得想个法!”

“你有什么主意,就说说吧!"大姐问他。

大姐夫惨笑了几声,说:“现而今,当瓦匠、厨子什么的,都有咱们旗人。”

“你打算……”大姐微笑地问。

“我看哪,我就当鸽贩子去,准行!甭多了,每月我只做那么一两号买卖,就够咱们俩吃几十天的!”

“那多么好啊!"大姐信心不大地鼓舞着。

大姐夫挑了两天,才狠心挑出一对紫乌头(鸽子品种)来,去做第一号生意。及至到了鸽子市上,认

识他的那些贩子们一口一个大爷,反倒卖给他两对鸽铃。他没敢再和大姐商议,就偷偷撤销了贩卖鸽子的

决定。

变法的潮浪过去了,他横眉立目地满街走,倒仿佛那些维新派是他亲手消灭了的。同时,他觉得二哥

是脚踩两只船,有钱粮就当兵,没有钱粮就当油漆匠,实在不能算个地道的旗人。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为叙述者,通过“我”的观察视角来反映旗人的生活状态,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B.小说中写到了二哥做活时的种种表现,意在塑造一个从旧秩序中寻找出路的人物形象。

C.正翁等人受变法影响,不得不做出改变,如学小贩吆喝等,旨在突出旗人已开始自谋出路。

D.小说人物性格鲜明,二哥和正翁等人面对时代浪潮的不同选择,揭露了八旗制度的腐朽没落。

18.关于文本和《茶馆》第一幕的比较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故事都以戊戌变法为背景,都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来展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B.大姐的公公和松二爷都十分喜欢养鸟,他们整日无所事事,是清朝晚期没落旗人的典型代表。

C.本文以旗人为切入点,剖析了他们的生存状况;《茶馆》讲述了各色人物生活变化,旗人只是其一。

D.本文侧重以描写和议论塑造人物形象;《茶馆》主要通过众多角色对话,展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

19.文本开头细致描写了二哥福海请安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使语言风趣幽默,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2023上•辽宁大连•高三大连市第一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边

何为

深秋的夜晚。我在南京路外滩下了电车,迎面是斜风细雨。我撑起一把油纸伞、我是去向一位同窗十

年的老朋友送行的,因为时间还早,有意走得慢一些。

夜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贴着黑黝黝的街屋。在一个仓库门前站立一会。这一带路灯昏黄,在蒙蒙

细雨中更显黯淡。偶或从江面上传来一声汽笛,码头上的夜更觉荒凉。四周一片异样的寂静。

这真是孤岛①之夜,我对自己说。不,不如说是荒岛之夜。

街灯的朦胧光影里,依稀有两个人也在躲雨,就在我近处的一个拱形门楣下。雨声中听见一个姑娘动

人的声音:“冷热自己一点也不小心,难道我能永远在你身边吗?”

男的却一言不发。

女的说:“昨晚我父亲又骂我了,骂得很凶的,其实他也不想想,他每天吃用从哪来的!唉,有时他喝

醉了,又是流泪,又是咒骂自己,也怪可怜的!”

男的依然默默无语。

透过飘忽的雨丝,一家小酒吧间飘出一阵烟雾,夹杂着吉卜赛女郎挑逗的笑声和软绵绵的音乐声,顷

刻间门又关上了。

雨似乎小了一点,我举起油纸伞向十六铺码头走去。

想不到我又听见那姑娘低声说:“身体总得自己保重一点,还咳不?我们的日子总会来的!”

那个男的含含糊糊回答了一句什么话,只顾向江岸那边眺望。他几次想说什么,正待启齿又止住了,

或者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话语中透露出抱歉的声调。

原来他们就走在我前面,在同一条路上,两个人合用一顶很大的黑布伞。我只能看见他们伞下的两个

背影。

那个姑娘挽着男朋友一起散步,只顾自己说话,有如幽幽独语:“我常常想,我们都在受苦,不过我相

信,好日子总有一天会落到我们头上,你说是吗?”

男的似乎骤然想起是在向他发问,便慌忙点一下头。真怪,这位学生模样的青年,不知为了什么事,

变得反常和沉默。

这时传来码头上起重机装卸货包的沉重的声响。间或响起码头工人的邪许②声。江边一条小商轮不久

将升火待发。船舱上有一盏半明不暗的灯,如诡谪的眼睛。

海关大钟在一串庄严的音乐伴奏后,从容自若地敲了九下。晚上九点整。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我在码

头上徘徊,转向铁栏杆,看着黑趣越的江水出神。

是谁,在铁栏杆的另一头唱歌。熟悉的歌曲,凄迷的音调,在空旷的码头轻轻飞扬。仔细一听,是那

个姑娘在曼声低唱。

他们挽着胳膊,并肩眺望黄浦江上悒郁的秋夜。在这阴寒湿冷的码头上,仿佛就只有他们两个人。随

后,断断续续地,那个姑娘诉说着,朝下一般沉重的生活带来的苦恼。她的声音像从痛苦深渊里发出的一

种回响。但她并不绝望。

她说,有时倚着窗口看天上飘浮的白云,真想飞,飞到高高的蓝天上那声音恰如寂寞的女孩在编

织一个美丽的童话。又下雨了。昏暗的灯光下,码头上笼罩着浓雾般的细雨。一顶宽大黑布伞遮着两个人

影。只听见那个姑娘清脆的声音:“我可不能常跟你在一起,别再那么任性,烟酒都该节制一点。”停停,她

又说“咳,上回我给你织的那件毛绒背心该穿上了。咳,你今天倒是怎么啦?不笑,又不说话。”

回答含糊其词,随即勉强一笑。

“这年头大家都苦,不是说,生活像泥河一样的流吗?咳,生活!不过,我们都还年较,你得闯出一条

路来,是不是?啊,我回去了!”

她并没有马上移步离开。过了一会,才从伞下探身出来,又立刻想起什么回身进入伞盖下,依恋地说:

“哪,差点忘了,我给你织的一副手套。试试看。暖和吧?今夜你就别送了,那边有电车站,我不用伞。你

早点回去。哦,你不是有信给我吗?我带着你的信,看你的信,就像你在我的身边。”黑布伞像童话里的大

菌菇,这时菌菇下两双脚,不管雨水激溅,紧紧贴在一起。

我转过身去。

哦回头时,黑布伞下只有一个人。那个男青年黯然地凝望着,在街角消失的一个背影。他伫立着久久

不动。忽然又挪步向对街奔去,却又停步不前,喃喃自语。他猛一转身,匆匆上船去了。

他也是去送朋友远行的吧,我想。约定的时间已到,该是进舱了。在烟雾弥漫的货轮客舱里,我的那

位十年同窗好友兴奋地向我握手。他给我介绍一位和他同上征途的朋友。

我一愣。这位朋友过去从不相识,却又在哪儿见过。不错,就在刚才,在街头一角,在码头上。他手

里那顶黑布伞还在滴着水。脚旁有一件小旅行包。

他苍白的脸上掠过阴郁的微笑,沉静地说:“我看见你的,先生,我想你一定也看见我们,大时代有许

多小插曲,刚才你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我原想当面告诉她,可我不忍向她当面告别,她看了我的信

就会明白的。她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子,她想得开,她会原谅我而且祝福我。你看,我的心,我的手,有

多温暖,不都是她给我的吗?”

带着这片温暖,他就要上路了。

我的同窗好友听毕这个生活中偶然的故事,不禁呵呵大笑,倒在席地铺开的床位上。

说者沉思了一会,隐藏着不易觉察的眼泪,背转身去看舷窗外秋雨连绵的黑夜。

今夜他们都要奔向憧憬已久的远方,让我也为他们祝福吧!

1940年10月

(有删改)

【注】①上海“孤岛时期”是一个历史名词,指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被日寇占领期间的上海。所谓“孤

岛”指的是上海公共租界(不包括虹口、杨树浦两区)和法租界。“孤岛”虽然地方不大,却汇聚了上海文化

界大批爱国青年和革命知识分子。②邪许:众人共同致力时的呼声,即“号子”,语出《淮南子》。

2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日子总会来的!”表现了这位姑娘对光明、解放、自由、幸福的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

B.“半明不暗的灯,如诡谪的眼睛”“黑越嬲的江水”“浓雾般的细雨”这些意象暗示了险恶的政治环境。

C.“我相信,好日子总有一天会落到我们头上”表明这位姑娘与《党费》中的黄新一样具有坚定的革命

信仰。

D.本文叙述“我”的见闻感受,借一对青年男女的离别插曲,表达“孤岛时期”上海进步知识青年的追求。

2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小酒吧的描写从视听角度写出街头景象,既暗示“孤岛”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起到衬托那位姑

娘的作用。

B.“黑布伞”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不仅见证了这对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情节安排上

也前后照应。

C.文中写起重机装卸货包的声响、码头工人的邪许声、海关大钟声等,突出环境特点,在叙事写人的

进程中舒缓了节奏。

D.“一言不发”“默默无语”“含含糊糊”“反常和沉默”“黯然凝望”等描写使后文男友登船离开的情节并不

突兀。

23.文章开头两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4.本文运用多种方法以取得语言生动形象的效果,请从不同角度在文中找三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2023上•山西朔州•高三怀仁市第一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路过

[俄]赫尔岑

有一次我从乡下去莫斯科,在某个省城里待了两天。第二天早晨一个农民的妻子来见我,那农民是从

我们家领地上到这里来经商的。她着急得不得了:丈夫已经坐了六个月的牢,她听到风声,说快要判刑了。

我把案情询问了一遍,他所犯的罪并不严重。

我曾经认识法院的一个副院长,他是一个世界上最正直的人,同时又是个大怪物;我径自出发到刑庭

去找他;当时还没有开庭。我那小老头,面目慈祥,戴着蓝眼镜,独个儿坐着在看厚得吓人的卷宗。我跟

他已经三年不见,他看到我很高兴,这倒也不是因为我们彼此特别相爱,而是因为在阔别之后,看到熟识

的面孔总是很高兴的。我把我的来由告诉了他,他命令把卷宗调来;判决书已经准备好,但是我请他注意

到某些“减轻案情的情节”,他同意有可能从轻量刑。向他表示过感谢以后,我禁不住友好地抓着他的手

说道:“符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要是我没有来,没有请您把卷宗重新看一遍,那农民不是会受到过

重的惩罚了吗?”

“有什么办法呢,老兄,”那老头把蓝眼镜推到额头上,回答道,“我的良心是清白的;我不看过全

部卷宗,从来不在定罪书上签字,但是我得承认,我怕去寻找减轻案情的情由,就像怕火一样。”

"嗯,倒是既无法责备您宽大无边,又无法说您过分热心于为被告人开脱呢。”

“完全相反。我在这法院里服务了近二十年,可是随便哪一次要我在严厉的判决上签名,我总禁不住

要毛骨悚然。”

“那么您为什么不喜欢减轻案情的情节呢?”

“这样会牵涉太多;你们新派人自然就管抓个尖儿——就说您吧,想来就在哪个部里当过差,可是案

子大概没有经办过;您在这上头是一窍不通。您是否愿意在我们档案库里钻研一番,哪怕把最近两年的卷

宗看一下也好,以后会有用处的,您不仅会了解诉讼法而且还会了解人。您将会懂得寻找开脱的理由是怎

么回事,它会牵涉到些什么。”

“我感谢您的善意建议,然而在我搬到你们的档案库中来住上几个月之前——要看完两架子的档案再

快是办不到的——请您现在就解释一下那个使我愈来愈不理解的问题,那就是您为什么要讨厌减较案情的

情节。是太麻烦呢,还是每桩案子都要详细推敲,时间不够?

“上帝啊,饶恕我的罪过吧,可是老兄,我在您眼里到底是土耳其人还是雅各宾党人,竟然会因为偷

懒(请注意,先前人们曾经把一切都归罪于雅各宾党人,可是指责他们偷懒的荣誉却全盘属于符拉基米

尔•雅科夫列维奇)而加深一个可怜人的不幸;我跟您说的是——会牵涉太多。”

“这么说悉听尊便,我愿意承认我是鲁钝到了不可饶恕的地步,但是我还是不懂得您的意思。”

“啊……啊……啊……,我这些彼得堡的官儿们,胳肢窝里挟着金黄小锁的山羊皮公事包,可是办起

事来都是草包。您真是的,随便拿起哪一件案子来寻找减轻案情的情节,那就从一桩到另一桩,从另一桩

到第三桩,结果是根本没有一个有罪的人。这算怎么回事?”

“这就更好啦。”

“那么照您说来,无论什么事情摸摸头就都算了。这在费拉特尔费亚①这类人吃人的地方是好的,可是

在秩序井然的社会里,怎么能听任有罪过的人不受惩罚呢?”“不过既然您自己能为他找到开脱的理由,

那他还算得是个什么有罪的人呢?”

“嗯,可是如果自作聪明的话,不论谁都可以宣告无罪。难道把我安插在这里是为了这个?我是老式

人,我的工作是一板一眼地执行,而且就算不管这些,也不好——怎么办呢?明明有人偷东西,是个贼,

可是这就来啦什么他是因为饥饿才偷的呀,什么母亲病了呀,什么三岁就死了父亲,从此讨饭过日子,

流浪惯了呀……反正没个完;这么说来就让小偷不受惩罚吗?不,老兄,有口供,有物证——请别生气,

法典十五卷第几款有明文规定。就因为这样,所以这些减轻案情的情节对我说来是把锋利的刀,它们妨碍

我清楚地了解案情。”

“您知道,现在我已经有经验并且习惯了,可是开头的时候,说实在的,真够叫人受罪,生来一副坏

脾气。夜晚脑筋里想起案件,就琢磨一通、推敲一番再没别的可说:没有罪。好像故意刁难似的,总是睡

不着觉;按理讲,干嘛要操心呢——既不是亲戚,又不是朋友,而是那么一个流浪汉、坏蛋、逃亡者...

说来奇怪,心里可真痛得紧。宣告这个无罪,宣告那个无罪,可是那儿还有第三个……这还成什么话,我

在职务上还没有玷辱过我自己,我要把我的纯洁名声一直保持到进坟墓。况且上司会怎么说呢——老是判

无罪,好像一个傻瓜,而且自己也过意不去。我考虑来考虑去,终于不再去寻找减轻案情的情由。我们的

职务是艰难复杂的,不比民庭——证明了委托书,写好了契据,验过了遗嘱,认定了农奴赎身证,回头就

能安心睡觉。可是这儿,一想到有一个叫叶里美的两星期前还站在这儿,说过话,可是现在已经走上去弗

拉基米尔的道路②;有一个叫阿古丽娜的也是一样,而且,您知道,这一个……是走着去的....A里觉得怪

可怜的。您现在懂了吗?”

“懂了,懂了,最善良最可敬的符扛基米尔•雅科夫列雏奇。再会吧,这次谈话我永远忘不了。”

“老兄,请您在彼得堡别讲这些废话,部长或者某个大人物会怎么说呢——'是娘们,不是副院长。'

“啊,不,不,您放心——我跟大人物们根本是什么话都不说的。”

【注】①美国东部的一个城市。②系指流放之意。沙俄时代放逐者由莫斯科经弗拉基米尔城而至西伯

利亚。

2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1•项是()

A.开篇交代“我”以对“农民”案情的了解,得出“农民”罪行并不严重的结论,为后文副院长最终判决“农

民"轻罪埋下伏笔。

B.“我”认为副院长是“一个世界上最正直的人,又是一个大怪物”,说明“我”对副院长始终有种尊敬中

夹杂看不明白的意味。

C.副院长认为自己是“老式人”,工作“一板一眼”,这是让自己不能去为有罪的人寻找减轻案情情由的

主要原因。

D.副院长是一个心里有是非之别,行为上屈服于世俗的人.尚有悲悯良善,但日渐麻木冷酷,这显示

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

2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能够让读者产生一种“亲历”的感觉:身处一个重逢知心好友的生活

场景里,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B.小说的构思独具匠心,主体内容仅由一段对话构成,但却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黑暗、人

性复杂的主题。

C.小说塑造人物时,除了对话少有其他细节描写,这些对话蕴含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了人物

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

D.小说最后写到副院长叮嘱“我”不要去跟彼得堡的大人物谈及他们的对话,显示出他对当时社会制度

下潜规则的清醒认知。

27.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请简要分析“我”的语言在对话中所起的作用。

28.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赏析该小说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C•挑战真题争满分

(2019・天津•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

春天,明亮,寒冷,空旷,漫长。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

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蔚.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

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

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

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