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43/T140—20XX
造林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术语和定义、造林作业设计、造林树种、种子和苗木、造林密度、造林方
法、未成林抚育管护、四旁植树、更新造林、低郁闭度有林地补植、造林地生境保护、造林
质量与成效评价和造林档案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全省范围适宜造林地段的人工造林、更新造林、四旁植树以及低郁闭度有
林地补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14175林木引种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20391毛竹林丰产技术
GB/T26907-2011油茶苗木质量分级
LY/T1000容器育苗技术
LY/T1058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
LY/T1528湿地松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规程
LY/T1821林业地图图式
LY/T1880木本植物种子催芽技术
LY/T2416林业数表编制数据采集技术规程
LY/T2647通道绿化技术规程
DB43/T094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湖南省省级生态廊道建设导则》湘绿〔2020〕6号
3术语和定义
3.1
造林forestation
在适宜造林的疏林地、迹地、灌木林地和规划用于造林绿化的其他土地上,通过人工或
天然方式营建森林的过程。
3.1.1
人工造林afforestation
1
DB43/T140—20XX
在适宜造林的疏林地、灌木林地和规划用于造林绿化的其他土地上,通过人工方式营建
森林的过程。
3.1.2
更新造林artificialregenerationreforestation
在迹地上,或在林木采伐利用前在林冠下通过人工措施营建森林的过程。
3.1.2.1
伐前更新造林artificialregenerationinadvance
在天然更新等级不良或更新树种不符合培育目的,且郁闭度在0.7(含)以下的中近成
过熟林中,为了促进森林更新或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在主伐或更新采伐前通过
人工植苗、播种等措施营建或恢复森林的过程。
3.1.2.2
迹地更新造林artificialregenerationincuttingorburningforestbase
在采伐、火烧等的迹地上通过人工方式恢复森林的过程。
3.1.3
低郁闭度有林地补植afforestationundersparseforest
在郁闭度0.4(不含)以下、依靠自然恢复难以提高郁闭度的中、幼龄林中,通过人工
植苗、播种等措施,提高林分郁闭度、调整改善林分结构的过程。
3.1.4
四旁植树plantingon“fouraround(aroundvillages,homes,roadsandrivers)”
在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栽植林木的过程。
3.2
造林方法forestationmethod
采用不同种植材料营建、恢复森林的途径。
3.2.1
播种造林directseeding
利用林木种子作为种植材料人工直接播种的方法。
3.2.1.1
穴播seedinginhole
按一定的行间距挖穴(坑)播种的方法。
3.2.1.2
条播seedinginline
按一定的行距进行条带状播种的方法。
3.2.2
植苗造林afforestationbyseedlings
利用苗木作为种植材料直接栽植的方法。
3.2.3
分殖造林vegetativereproduction
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如枝、干、根、地下茎等)作为种植材料直接造林的方法。
3.2.3.1
扦插造林plantingofslip
利用树木的一段树干,或树木或苗木的一段枝条做插穗,直接插植于造林地的方法。包
括插条造林和插干造林。
3.2.3.2
2
DB43/T140—20XX
地下茎造林afforestationbyrhizome
利用竹类等的地下茎进行造林的方法。
3.3
乡土树种indigenoustreespecies
本地区天然分布树种或已引种多年且在当地一直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
3.4
外来物种alienspecies
出现在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
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3.5
容器苗containerseedling
培育在特定容器和基质中的林木幼苗。
3.6
土球苗earthballseedling
根系被土球包裹的苗木。
3.7
裸根苗bare-rootedseedling
根系裸露在外,没有泥土等其他附着的苗木。
3.8
造林地afforestationland
实施造林作业的地块。
3.9
适地适树favoredtreeforsuitableland(adaptiveareaandtreespecies)
使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造林地的生
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或高效益。
3.10
幼苗seedling
由种子的胚发育而来的籽苗,或通过营养繁殖、组织培养所形成的幼小植株。
3.11
幼树smallsapling
生长稳定尚未长大的树,其年龄处于幼龄林阶段。对于天然林,特点通常为与主林层不
属于同一林木世代,其胸径多在起测径阶以下,或高度不及主林层一半;对于人工林,则通
常年龄在3年以上、胸径在起测径阶以下生长稳定的林木。
3.12
3
DB43/T140—20XX
纯林purestand
由一个造林树种组成,或虽由两个以上造林树种(包括所有的乔灌木树种)组成,但主
要造林树种的株数占全部造林树种总株数65%(不含)以上。
3.13
混交林mixedstand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造林树种组成,其中单个造林树种的株数占全部造林树种总株数的
65%(含)以下。混交方式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等。
3.13.1
株间混交mixedbysingletress
在同一种植行内隔株或隔数株种植两种以上树种的混交方法。
3.13.2
行间混交mixedbyrows
一种树种的单行和其他树种的单行依次栽植的混交方法。
3.13.3
带状混交mixedbystrips
一种树种连续种植两行或三行以上构成的“带”,与其他树种构成的“带”依次种植的
混交方法。
3.13.4
块状混交mixedbygroup
将一种树种栽成一小片,与另一栽成一小片的树种依次配置的混交方法。
3.14
造林模式silviculturalmodel
在某一造林区域,分别不同立地类型和培育目标,明确造林树种、种植材料、造林密度、
配置方式、整地、栽植和未成林地抚育管护,以及成林后的生长预估等造林要素的设计。
3.15
造林密度plantingdensity
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的栽植(播种)点(穴)数。又称造林初植密度或栽植密度。
3.16
林地清理forestlandcleaning
造林前清理有碍于苗木生长的杂草杂灌、地被物或采伐剩余物、火烧剩余物,改善造林
地上卫生状况的作业过程。
3.17
整地sitepreparation
为防止造林及幼林生长期间发生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坡面径流,对造林地采取耕翻土壤
和准备栽植穴的作业过程。整地方式有穴状整地、带状整地、鱼鳞坑整地等。
3.18
幼林抚育tendingofyoungstand
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幼树生长和加速幼林郁闭而在幼林时期采取的各种
4
DB43/T140—20XX
技术措施。
3.19
树种配置plantcomposition
营造混交林时混交树种的比例及混交方式。
3.20
种植点配置disposingofplantingpoint
播种点或栽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其排列方式。
4总则
4.1坚持生态优先
造林活动不应对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不可逆的不利影响,应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充分保
护造林地上已有的天然林、珍稀植物、古树、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野生植物生境。
4.2坚持因地制宜
合理确定造林地块,应将适宜造林的土地确定为规划造林用地,在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
划和绿化相关规划编制中进行明确,相关数据纳入地方各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造林前
应根据造林地块的地形、土壤、植被等立地因子,划分立地类型,进行立地质量评价,以此
作为适地适绿的基础,提高造林效果。
4.3遵循自然规律
根据造林目标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科学选择造林方式、造林方法,设计造林模式。
4.4营造健康森林
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促进森林的健康稳定,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实行多树
种混交、乔灌草搭配造林,避免大面积集中连片营造纯林。采取近自然经营措施,逐步恢复
或重建地带性顶级群落。
4.5采用良种壮苗
采用优质种子或优质种子培育的优质苗木,实现人工林的遗传控制,保证人工林的生产
力,提高抗逆性。
4.6坚持科技引领
积极引进和推广成熟的先进技术、新成果、新材料,使用节水节地造林技术,合理利用
水资源,节俭务实、量力而行开展造林活动。
4.7坚持规范实施
造林活动应规划引领、顶层谋划,合理布局造林空间,科学规范实施,按作业设计施工。
5造林作业设计
5.1设计主体
5
DB43/T140—20XX
国有林场造林、森工企业造林、工程造林和连续面积0.067公顷以上的造林应进行造林
作业设计。非工程造林可结合实际简化作业设计内容。
5.2设计依据
批复的造林绿化规划、计划和造林绿化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森林经营
方案、林草资源监测(调查)成果等可以作为造林作业设计依据。
5.3造林作业设计调查
5.3.1造林小班选择
依据造林规划、年度计划等选择造林小班,将任务落实到各个造林小班。造林小班的布
置应相对集中,便于管理和施工。
造林小班初步确定后应开展现场踏查,主要核实地类或小班界线是否变更、造林小班选
择是否合理。
造林小班应符合国土空间用途管控有关规定,结合国土调查数据,可在疏林地、灌木
林地、迹地、低郁闭度有林地、退耕还林地、规划用于造林绿化的其他土地等选择。
5.3.2外业调查
5.3.2.1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小班边界、面积、立地条件,单位面积幼苗幼树树种、株数、平均高,林
木的树种、年龄、单位面积株数、平均胸径、平均高、郁闭度、单位面积蓄积、林木分布情
况等。按照附录D中附表1的格式填写造林地现状调查表,每个小班应至少附1张现场照
片。
5.3.2.2调查方法
灌木林地、疏林地采用目测法,辅助测树仪器调查,有林地采用典型样地法调查。1公
顷(含)以下小班抽取1个典型样地,1~3公顷(含)小班抽取2个典型样地,3公顷(不
含)以上抽取3个典型样地。样地调查方法执行LY/T2416中“5.2.2样地设置”、“11样地
测定”的规定。
5.4造林作业设计内业
5.4.1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内容包括造林林种,造林方式(播种、植苗、插干等)、树种及其(混交林)
配置,种植材料(种子、苗木、插条、插干等)的类型、规格和来源、处理措施,造林密度
与种植点配置,造林地清理、整地方式与规格,栽植(播种)技术,未成林抚育管护,造林
辅助材料(肥料、促生根剂、保水剂、大苗支架等)的规格型号,整地与栽植(播种)的时
间等。
5.4.2小班工程量
小班工程量通过造林模型、定额和小班面积计算。
a)造林模型
造林模型表格式见附录D中附表3。
b)造林定额
确定每个造林模型的工程定额。工程定额表格式见附录D中附表7。
6
DB43/T140—20XX
c)小班工程量
小班工程量可以由造林模型定额乘以小班面积计算。造林小班工程量表格式见附录D中
附表8。
5.4.3造林配套设施设计
造林配套设施主要包括林道、灌溉设施、围栏、管护房等,设计内容包括其位置、结构、
规格、材料、数量。
造林配套设施设计按照相关设计规范或技术标准的规定执行。
5.4.4总工程量
将各小班工程量合计得到总工程量。
5.4.5小班工程直接费用概算
将小班工程量乘以各工程量相应的单价,得到小班工程直接费用概算投资。造林小班工
程直接费用明细表格式见附录D中附表9。
5.4.6总投资概算
将各小班的工程直接费用,加上其他费用、预备费,得到造林工程总投资概算。
其他费用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监理费、招投标费、造林质量与成效评价
费等,按照造林工程直接费用的百分比计取。其比例可根据设计单位与委托单位双方协商确
定。
预备费按照造林工程费和其他费用之和的百分比计取。其比例可根据设计单位与委托单
位双方协商确定。
造林工程投资汇总表格式见附录D中附表10。
5.5设计成果
造林作业设计成果组成包括作业设计说明书、附表、附图等。
5.5.1作业设计说明书
根据外业调查和内业设计情况,以地区或工程项目为单位编制作业设计说明书,对造林
小班的地理位置、经营主体、立地特征,林种、树种及结构配置、造林方法、造林密度、造
林季节,种苗数量、规格来源,整地方法、规格及时间,未成林抚育次数、时间与要求,配
套设施数量,施工进度,用工量测算,经费预算等做出简要说明。
5.5.2附表
附表包括造林小班踏查表、立地类型表、造林模型表、材料单价表、小班设计表、工程
定额表、工程量表、投资明细表、投资汇总表。格式见附录D中附表1-10。
5.5.3附图
附图包括造林地位置图、造林地布局图、造林小班造林作业设计图。
a)造林作业设计底图
依据国土调查成果和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经比对核实,形成林草资源图,
作为造林作业设计的底图。
b)造林地位置图
7
DB43/T140—20XX
在林草资源图上标明造林地在所属县域的位置。
c)造林地布局图
在林草资源图上将所有造林小班落实到地块,落实到图斑,标明每个造林小班的地
块边界、造林面积、项目类别、工程类型、造林方式、树种组成、造林密度、造林时间、
配套设施等要素。以县为总体出图,每个县的图幅不超过A3。
d)造林小班作业设计图
造林作业小班以分数形式标注技术设计情况。标注符号为:分子“小班号—造林小班面
积”,分母“造林模型号—造林树种”。造林小班作业设计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含)。
附图图式执行LY/T1821的规定。
6造林树种
6.1树种选择
6.1.1一般原则
树种选择遵循定向、稳定、丰产、优质、高效等原则:
a)坚持适地适树,选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的树种;
b)坚持定向培育,根据森林主导功能选择适合于经营目标的树种,在重要景区景点及
国道、高速公路、铁路、水系等廊道可视范围内要适当配置具有观赏功能的树种,
突出景观效益;
c)优先选择优良乡土树种,慎用外来树种。需要引进外来树种时,应选择经引种试验
并符合GB/T14175规定的树种。适度推广经引种试验已取得成效的优良树种或种
源;
d)对容易引起地力衰退的速生树种,种植一、二代后,应更换其他适宜造林树种。
6.1.2选择要点
6.1.2.1防护林
a)应根据防护对象选择适宜树种,一般应具有防护性能好、抗逆性强、寿命长、生长
稳定等优良性状。
b)营造农田、经济林园、苗圃和草(牧)场防护林的主要树种应具有树体高大、树冠
适宜、深根性等特点。经济林园防护林树种应具有隔离防护作用且与林园树种无共
同病虫害或非中间寄主。
c)水湿地区的树种应具有耐水湿的特性。
d)在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瘠薄的地区,应优先选用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的树种。
6.1.2.2特种用途林
为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需要而营造的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
风景林等,树种应具备特种用途所要求的性状。
6.1.2.3用材林
应具有树干通直、生长快、产量高、材质好、抗逆性强等特点,以及符合用材目的、适
用特定工艺要求等特性。优先选用乡土、珍贵用材树种或具有特殊用材用途的树种造林。
6.1.2.4经济林
8
DB43/T140—20XX
a)树种应具有优质、丰产、稳产、高效等性状。
b)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方向,重点选择当地品质好、生产潜力大、收益期长和市场前
景好的名、特、优、新品种。
6.1.2.5能源林
a)木质燃料林树种应优先选择适应性和萌芽再生力强,生长快、生物量高、热值高、
燃烧性能好等特性。
b)油料林树种应具有结实早、产量高、出油率高等特性。
6.1.3主要造林树种
主要造林树种及适生条件详见附录A,石灰岩或钙质岩、紫色页岩等难利用地,以及农
田防护林网、防火林带等特殊造林区域适宜树种详见附录B。
6.2树种配置
6.2.1一般原则
a)树立生态优先的近自然经营理念,严格限制营造纯林,选择多树种营造混交林,防
止树种单一化,提倡乔、灌、草(藤)混交。
b)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应加大灌木树种和草种的比重;在石灰岩地区,应加大常绿
树种比例。
c)更新造林时,应尽量保留能与更新树种共生的幼树,使之形成混交林。
d)优化空间配置,相邻地块宜采用有互助作用、无相互感染病虫害的不同树种。
6.2.2混交林
6.2.2.1适用条件
下列情况应营造混交林:
a)以防护为目的;
b)以培育大径材为目的、需要长周期培育的;
c)生物学特性宜混交、伴生的树种;
d)营造季相变化多样,复层群落结构的生态景观林;
e)单一树种栽培易引发病虫害、火灾等灾害的;
f)造林地上有培育前途的天然幼苗、幼树较多的。
6.2.2.2配置要求
混交林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应性、抗逆性和种间相协调的树种混交,
宜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喜光树种与耐荫树种、固氮树种与
非固氮树种、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等混交。每个造林小
班(地块)组成树种宜3种以上,面积1公顷以下造林小班(地块),组成树种宜
2种以上。立地条件较好的小班(地块)至少配置1个珍贵树种(每亩栽植20-30
株左右)。
b)混交比例可结合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长速度和种间竞争潜力等因素确定。生
长快、冠幅大、竞争性强的树种,混交比例宜小;生长缓慢、冠幅小、竞争性弱的
阴性树种作为伴生树种,混交比例则可大些。
9
DB43/T140—20XX
c)立地条件差、多代连栽的造林地营造混交林,应加大伴生树种的比例,并优先考虑
固氮树种,以提高土壤肥力。
d)根据立地条件、培育目标和种间关系等因素选择株间、行间、带状、块状等适宜混
交方式,也可与造林地上已有的幼苗、幼树随机配置形成近自然混交林。
6.2.3纯林
6.2.3.1适用条件
下列情况可营造纯林:
a)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的;
b)生态学特性适于单一树种栽培的;
c)以景观营造、科学研究、种子园与母树林营建等为目的需要单一树种栽培的。
6.2.3.2配置要求
纯林配置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a)同一树种或同一造林模式集中连片面积不宜超过100公顷;
b)同一树种或同一造林模式在同一造林年度集中连片面积不宜超过20公顷;
c)两片同一树种或品系造林地块间应有其他树种、天然植被或非林地形成缓冲,林地
形成的缓冲区间不少于50米;
d)为防止地力衰退,多代连栽后应更换或增加造林树种,营造混交林,以恢复和改善
土壤肥力。
7种子和苗木
7.1一般原则
a)优先采用具有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种苗质量合格证、植物检疫证和种苗标签的种
子、苗木以及其他优良种质材料:
b)优先采用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生产的优良种质材料;
c)优先采用优良种质材料培育的优质壮苗;
d)主要造林树种应使用经国家或湖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良种或认定
的良种基地生产的种子和苗木;
e)不应使用来源不清、长距离调运、未经检疫、未经引种实验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
殖材料;
f)营造乔木林应采用全冠苗造林。统筹考虑生态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0.067公顷以
上的成片造林不宜使用胸径5厘米以上的苗木。
7.2种子
造林种子应满足以下要求:
a)播种造林种子质量应按照GB7908的规定执行,达到Ⅱ级或以上质量标准的种子才
能使用;
b)宜使用同一种子区的种子。跨种子区或大跨度调拨种子应先进行种源试验。
7.3苗木
7.3.1容器苗
10
DB43/T140—20XX
为提高造林成活率,优先采用轻基质容器苗造林,要求苗木地径1.5厘米以上,苗高
1.5米以上。营造油茶林,执行GB/T26907-2011的规定,其他执行LY/T1000的规定。
7.3.2土球苗
为提高大苗造林成活率,大苗造林宜带土球,带土球苗木挖掘时,土球直径为苗木地径
的7~8倍,土球高度为土球直径的2/3,应包括大部分的根茎在内。
7.3.3裸根苗
裸根苗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使用GB6000、DB43/T094规定的I、II级苗木,优先使用优良种源、良种基地
的种子培育的苗木以及优良无性系苗木;
b)GB6000、DB43/T094没有规定的树种,应选用品种优良、根系发达、生长发育良
好、植株健壮的苗木。
7.4种条
7.4.1插条
插条应满足以下要求:
a)宜选用管理规范、质量可信的采穗圃、苗圃培育的插条;
b)宜从优良母树根基萌发的幼化枝条上选取插条;
c)根部容易萌生不定芽的树种,可从发育健壮的母树根部挖取。
7.4.2插干
可进行插干造林的树种,宜选用1~3年生枝干。
7.4.3竹蔸和竹鞭
竹蔸为带蔸并截去竹尾的母竹。
竹鞭为竹子的地下径。
7.5种苗处理
7.5.1种子处理
7.5.1.1种子消毒
在林业有害生物威胁比较严重的地区造林,特别是针叶树种子,在播种前可利用药剂进
行拌种处理,或用药液进行浸种或闷种。种皮厚的种子和小粒种子可用适度热水浸种。
7.5.1.2种子催芽
按照LY/T1880的规定执行。
7.5.2苗木处理
7.5.2.1容器苗
容器苗宜采用可降解容器,栽植时应对枝、叶及生长出容器外的根系进行修剪。不易降
解的容器,在栽植时应进行脱袋处理。
7.5.2.2土球苗
11
DB43/T140—20XX
土球采用草绳或可降解材料捆扎,大根切口整齐,避免表皮受伤。为降低蒸腾作用,栽
植时应对枝、叶进行修剪。暂不造林的苗木宜就近假植,保持土球湿润。
7.5.2.3裸根苗
裸根苗可采用以下处理措施:
a)受伤的根系、发育不正常的偏根,可进行适当地修剪,短截过长主根和侧根;
b)阔叶树种、毛竹,可在栽植前将根系蘸上稀稠适当的泥浆;
c)越冬过程中容易失水的苗木,栽植前可用清水或流水浸泡;
d)在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的地段造林,可采用化学药剂蘸根;
e)栽植后恢复期较长树种的苗木,或不易生根的种植材料,可采用促生根材料处理;
f)可采用药剂或抗蒸腾剂进行喷洒处理;
g)暂不造林的苗木宜采用假植、冷藏等措施保持根系湿润。
8造林密度
8.1确定密度因素
造林密度应以小班为单位,综合考虑立地条件、树种特性、培育目的、经营水平、造林
前地类植被状况等因素确定。
8.1.1立地条件
造林密度应根据立地条件确定:
a)立地条件好、土壤肥力高的造林地,可适当稀植;
b)立地条件差、灌溉条件好的造林地,可适当密植;
c)立地条件差、没有灌溉条件的造林地,可适当稀植;
d)易生长杂草杂灌的造林地,可适当密植。
8.1.2树种特性
造林密度应根据树种特性确定:
a)慢生、耐荫、树冠狭窄、根系紧凑、耐干旱瘠薄的树种可适当密植;
b)速生、喜光、树冠开阔、水量消耗大的树种可适当稀植。
8.1.3培育目的
造林密度应根据培育目的确定:
a)防护林可适当稀植,护路林可以林木完全舒展的最大树冠为间距;
b)培育大径材且不进行间伐的用材林可适当稀植,培育中小径材的用材林和短轮伐期
的工业原料林可适当密植,进行间伐或矮林作业的林种、树种可适当密植;
c)乔木经济林可适当稀植,灌木和矮化经济林等可适当密植;
d)木质能源林可适当密植,油料能源林可适当稀植;
e)特种用途林按特殊要求确定。
8.1.4经营水平
造林密度应根据经营水平确定:
a)林区作业道路密度高、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经营水平较高的,可适当密植;
b)采伐年龄长与采伐年龄短的树种混交的,可适当密植;
12
DB43/T140—20XX
c)未成林郁闭前需进行农林间作的,可适当稀植;
d)长期进行机械作业造林的,可适当稀植。
8.1.5造林前地类植被状况
造林密度应根据造林前地类植被状况确定:
a)石质山地、有岩石裸露的造林地,应按实际情况扣除不能造林的面积后确定造林密
度;
b)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要求,造林地上已有的幼苗、幼
树,可视其数量、分布以及混交特点,部分或全部纳入造林密度;
c)营造商品林时,造林地上已有的幼苗、幼树可根据培育目标确定是否纳入造林密度;
d)造林地上已有的幼苗、幼树纳入造林密度计算的,应参加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计
算。
8.2造林密度确定
根据8.1的规定,造林密度确定如下:
a)各造林区域主要造林树种人工造林和迹地更新造林的适宜造林密度见附录C,营造
乔木混交林造林密度宜小于900株/公顷;
b)伐前更新造林、低郁闭度有林地补植密度根据林地上已有幼苗幼树株数、林木株数、
林中空地分布等因素确定,应在附录C基础上降低密度。考虑到四旁植树以零星、
单株散生栽植为主,树冠开阔,各地可在参照本文件相关技术要求的基础上,结合
当地实际,适当降低栽植密度。
c)速生丰产林的栽植密度执行GB/T20391、LY/T1058、LY/T1528等的规定。
9造林方法
9.1造林方法适用条件
9.1.1播种造林
适用于大粒种子,或者发芽迅速、生长较快、适应性强的中小粒种子,且种子资源丰富
的树种,以及土壤湿润疏松、立地条件较好、鸟兽害较轻区域的造林地。
9.1.2植苗造林
适用于各种立地条件以及可以人工培育苗木的各类树种。
9.1.3分殖造林
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a)易于获取分殖材料,能够迅速产生大量不定根、地下茎的树种;
b)造林地水分、土壤条件较好;
c)造林季节水分蒸发量小于降水量的造林地。
9.2种植点配置
9.2.1种植行走向
种植行的走向应按以下原则确定:
a)在平地造林时,种植行宜南北走向;
13
DB43/T140—20XX
b)在山地造林时,种植行宜选择沿等高线走向;
c)在风害严重地区造林,种植行宜与主风向垂直;
d)营造混交林时,主伐年龄不同的种植行宜选垂直等高线走向。
9.2.2配置方式
9.2.2.1矩形配置
种植点位于矩形的四角点,有利于间种和机械化作业。此种配置方式较适用于平地造林
以及机械化造林。
9.2.2.2品字形配置
品字形配置时,相邻两行的各株相对位置错开排列成品字形或三角形,种植点位于三角
形的顶点。此种配置方式较适用于公益林、用材林、经济林。
9.2.2.3群状配置
植株在造林地上多以3~20株形成相对独立的群丛状分布,群之间距离显著大于群内植
株间的距离。此种配置方式适宜次生林改造或立地条件较差的造林地营造公益林。
9.2.2.4自然配置
自然配置适用条件如下:
a)在造林地上随机配置种植点,适用于公益林;
b)依据造林地土壤分布条件配置种植点,适用于石质山地;
c)依据林间空地情况配置种植点,适用于低郁闭度有林地补植。
9.3林地清理
9.3.1林地清理方式
包括带状清理、块状清理或全面清理。根据造林地杂草生长状况或采伐剩余物的数量、
分布等条件具体选用。
9.3.2林地清理方法
包括人工割灌、机械割除等方法,根据造林地地形、植被现状、造林方式、经营条件等
具体选用。
9.3.3林地清理注意事项
a)林地清理时禁止炼山、禁止使用除草剂,注重环境保护、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
b)限制全面清理,除杂草杂灌丛生、采伐剩余物堆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严重等,不
进行清理无法进行整地造林的造林地外,不应进行林地全面清理;
c)在造林地内因非目的树种、杂草杂灌及藤本影响造林施工时可对其进行砍伐;砍青
完成后进行耙带,即将剩余物沿等高线方向自上而下水平堆放成带,平铺在种植带
间;根据需要保留部分树干通直、材质优良的阔叶树幼树。
9.4整地
9.4.1一般原则
应根据立地条件、林种、树种、造林方法等选择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并遵循以下原则:
14
DB43/T140—20XX
a)在上年秋、冬季,或造林前一个月进行整地,采用集水、保土、保肥等整地方式;
b)保护已有植被,禁止采用全面整地等破坏已有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整地方式;
c)利用已有植被,创造有利于造林苗木健康生长发育和森林形成的生境;
d)采用小规格、低成本的整地方式,减少地表的破土面积,兼顾经济可行性。
9.4.2整地方式
9.4.2.1穴状整地
穴状整地适用于各类林种、树种和立地条件,尤其山地陡坡地带的造林地整地。穴状整
地采用圆形或方形坑穴,先以种植点为中心,挖除50~100厘米范围内的杂灌木蔸,然后挖
种植穴,种植穴大小因林种、苗木规格和立地条件而异。
9.4.2.2带状整地
带状整地适用于山地缓坡、丘陵各林种的造林地整地。根据山场地形、植被及水土流失
的情况,因地制宜选用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等整地方式。水平带状整地应沿等高线进
行,带宽宜80厘米以下,带长因地形而异,不宜过长。带状整地后再按种植点进行穴状整
地。
9.4.2.3鱼鳞坑整地
适用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包括需要蓄水保土的石质山地。鱼鳞坑为近似半月形的坑穴,
外高内低,长径沿等高线方向展开,短径略小于长径,半径不小于50厘米。
9.4.3难利用地整地
难利用地主要是指以石灰岩、钙质页岩、紫色页岩为母岩或母质、土壤发育不完全、立
地条件差的土地。难利用地整地以尽量不破坏原生植被、不造成水土流失为原则,并通过以
下方法改善立地条件:
a)采取灵活多样的整地方法,在山体下部、土壤覆盖度高、缓坡或谷地的规则地段采
用穴状整地,在山体中坡、上坡、陡坡的非规则地段采用穴状整地和鱼鳞坑整地结
合的方式;
b)对于土壤较少,无法栽苗的地块,应在造林地表覆盖客土,客土厚度应根据造林树
种的主根系分布状况确定;
c)通过施基肥,种植固氮植物,间套矮杆植物、以耕代抚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
d)非积水性土地应作不同程度防渗、防污染处置,必要时,设衬垫隔离层,并采取树
穴覆膜技术,可用无纺布等可降解地膜覆盖,防止表层土壤水分蒸发;
e)局部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地带,应根据当地条件,因地制宜设置导流沟等排水设施。
9.5播种和栽植
9.5.1播种造林
9.5.1.1穴播
在种植穴中均匀地播入数粒(大粒种子)至数十粒(小粒种子),然后覆土填压。
9.5.1.2条播
在播种带上播种成单行或双行,连续或间断,播种入土或播后覆土填压。
15
DB43/T140—20XX
9.5.2植苗造林
为保证造林成活率,苗木运送过程要避免日晒和苗木失水。干旱瘠薄土壤的困难立地造
林时要施放抗旱保水剂,浇足定根水。
9.5.2.1容器苗造林
采用容器苗造林,在栽植苗木之前,首先将容器袋底部撕破,再将容器苗放入种植坑内,
然后在容器袋周围填土并踏实封严。栽植深度以容器袋顶部埋入土中1~3厘米为宜。
9.5.2.2土球苗造林
带土球苗栽植要尽量保持其在原生长地的方位,树木入穴定位后,然后拆除草绳等包装
材料,如土球较松软,可在土球放在栽植穴内后,剪碎包扎材料,并尽量取出。放入土球后,
将土球与穴壁间隙用土填满并打实,注意保护土球,最后填上一层松土。
9.5.2.3裸根苗造林
采用裸根苗造林,做到当天起苗当天栽植,栽植时将苗木栽于穴的中央,栽植深度以苗
木原土痕埋入土中2~3厘米为宜,做到根舒、苗正、土实。覆土要分层踩紧压实,并培成
龟背状。
9.5.3分殖造林
9.5.3.1插条造林
扦插宜用直插。对于落叶树种,在干旱瘠薄的造林地上造林时,应深埋插穗,使其刚好
被土覆盖;在水分条件较好的造林地造林时,则插穗可露出地面3~5厘米。对于常绿针叶
树种,插植深度可为插穗长度的1/3~1/2。
9.5.3.2插干造林
每穴直插插干一株,插植深度在30厘米以上。杨柳类树种插干造林,种条长度在3米
以上的,应采用机械或钢钎钻孔深栽,插植深度一般为60~80厘米。
9.5.3.3地下茎造林
a)母竹移栽。移栽的母竹应选择分枝较低、枝叶茂盛、竹节正常、无病虫害的健壮立
竹,其所连竹鞭应健壮且饱满、鞭芽数大于5个;母竹应选择1~2年生,胸径3~
6厘米;母竹挖取时,应保留来鞭长15~20厘米、去鞭长20~25厘米,同时应注
意保护好鞭芽。竹鞭切面应平整、无裂破。竹蔸多带宿土,用稻草或其他材料包扎
好。保留4~6盘枝叶斜向砍去梢部,并将切口处用塑料薄膜包扎好。栽植时注意
使鞭根舒展,分层填土踏实,覆以厚层杂草。
b)竹鞭移栽。竹鞭应在造林前1个月挖出,尽量多带宿土,截成约100厘米长,平埋
在挖好的沟内,覆土约10厘米,使之略高于地面,并踩实。
c)分蔸造林。将挖出的母竹竹竿自地表以上20~30厘米处截断,栽植竹蔸,利用竹
蔸上的芽发育成笋。
9.5.4造林季节
9.5.4.1原则
应根据造林地区气候条件和树种的生理特性、物候期,选择适宜的造林季节。
16
DB43/T140—20XX
9.5.4.2播种造林季节
雨季适宜于小粒种子播种造林。秋季适用于大粒、硬壳、休眠期长、不耐贮藏的种子播
种造林。
9.5.4.3植苗造林季节
宜选择“大寒”至“雨水”期间的阴天、雨后初晴或小雨天气栽植。
9.5.4.4分殖造林季节
插条和插干造林季节与裸根苗造林季节基本一致,随树种和地区不同,可在春季、秋季
造林。常绿树种可随采随插,落叶树种可随采随插或采条后经贮藏再插。
地下茎造林,除寒冷以及酷热天气外,其他时间均可以进行小规模造林。大面积栽植时,
单轴型竹类可在生长缓慢的冬季和早春进行,合轴型竹类可在1~3月进行。
9.6造林辅助措施
9.6.1肥料
9.6.1.1施用原则
肥料施用一般原则如下:
a)应根据培育目标和土壤营养条件,采用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或采用有关施肥试验结
果,进行施肥,做到适时、适度、适量;
b)在水源地、水体周边等生态区位特殊地段,尤其在坡地,需施肥时,应施有机肥,
避免水体污染。
9.6.1.2基肥
土壤贫瘠的造林地,可施用基肥改良土壤。基肥宜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基肥在栽植
前结合整地施于穴底。
9.6.1.3追肥
商品林可施用追肥,追肥宜采用复合肥和专用肥。追肥宜在栽植后1~3年施用。
9.6.2防护材料使用
防护材料主要包括网围栏、支撑材料、越冬材料、防虫材料等。
a)网围栏主要用于人、畜活动频繁处,防止人、畜随意进入造林地,损毁苗木。
b)支摔材料主要指木(竹)杆等杆形材料,用于定植后固定苗木,防止苗木风倒。
c)增熵越冬材料主要为秸杆、草、塑料布等材料,用于包扎苗木,或铺于造林地,起
防寒保水作用。
d)防虫材料主要指各种袋形、管形材料,套用于苗木基干部,可起到防虫、抗旱等作
用。
10未成林抚育管护
10.1未成林抚育
10.1.1浇水
17
DB43/T140—20XX
浇水应注意事项及主要设施如下:
a)造林时应浇透定根水;
b)造林后,应根据天气、土壤墒情、苗木生长发育状况及时进行浇灌;
c)集约经营度高的经济林,可根据建设条件建设水池、水渠、喷灌、滴灌等林地水利
设施,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10.1.2间苗定株与补植
各造林方式的主要间苗定株与补植措施如下:
a)播种造林在苗木出土后一个生长季或一年,可进行1~2次间苗,在未成林期末完
成定株;
b)植苗造林对造林成活率没有达到合格标准,或虽达到合格标准但分布极不均匀的造
林区域,应在造林季节及时进行补播或补造;
c)对萌芽能力较强的树种,应根据需要,适时进行除萌;
d)因干旱、冻害、机械损伤以及病虫兽危害造成生长不良的,应及时平茬复壮嫩芽。
宜在休眠季节,离地面3~5厘米处进行截干,要求切面倾斜。
10.1.3松土
松土应在苗木周围50厘米范围内进行,应做到内浅外深,不伤害幼树根系,深度一般
为5~15厘米,结合抚育进行扩穴和培蔸。
10.1.4除草
对穴外影响幼树生长的高、密杂草,应及时割除,可与扶苗、除蔓等结合进行。
10.1.5以耕代抚
10.1.5.1适用条件
以耕代抚适宜于在平坡、缓坡上实行农林间作的新造林地。
10.1.5.2以耕代抚方式
a)以林为主方式。造林后至幼林郁闭前,通过间种农作物或牧草,以耕代抚,促进苗
木生长。林木郁闭后,停止间作。以林为主的以耕代抚方式要防止水土流失。间作
作物以矮杆植物为宜,不应种植高杆或藤蔓等不利于林木生长的植物。
b)以农(牧)为主方式。田间以行状、窄带状栽植树木,可长期实行间作。间种树种
应选择深根性、枝叶较稀疏和经济价值高的树种。
10.1.6抚育次数
根据未成林地苗木生长发育状况、立地条件、天气状况等确定抚育时间、抚育措施和抚
育次数,连续进行3年,每年1~3次。对于实行林农间作的,可以结合间作作业进行抚育。
10.2未成林管护
a)可对新造林地实行封禁保护,除有计划地进行未成林抚育和林农间作外,可采取工
程措施,建设封禁设施,严禁进入林地放牧、樵采、挖药、采石等非林业生产活动。
直播造林后至种子发芽出土前要预防鸟兽危害。
b)按照造林规划和设计的要求营造防火林带、兴修防火线和护林防火设施,加强生物
防火措施。
18
DB43/T140—20XX
c)开展造林地及周边林地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贯穿于营造林全过
程,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法,提高森林抗御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
d)容易遭受风倒、雪压、冰挂、冻害等自然灾害的林木,应采取相应的预防、保护措
施。为防止苗木受淹,在洪涝灾害易发地段可设置排水沟,提高造林地的抗涝能力。
11四旁植树
11.1树种选择
四旁植树宜根据栽植目的、四旁空间状况、当地乡风民俗特色等选择树种:
a)宜选择抗性强、适应性好、栽培管护简单、病虫害少的乡土树种;
b)村旁和宅旁绿地树种优先选择经济树种、珍贵树种、长寿树种等,用材树种宜选择
生长快、干形通直、冠幅较大、枝叶繁茂的树种,经济林树种宜选择产量高、质量
好、效益高的树种;
c)路旁绿化树种宜选择树型优美、主干明显、冠幅大、树荫浓、无污染、无毒性,以
及具有降尘消噪、耐污染和吸附有毒有害物质能力强等特性的树种;
d)水旁绿化树种宜选择具有深根性、耐水湿、固岸等特性的树种,洞庭湖区农田林网
骨干树种应选择高大挺拔、树干通直、抗风能力强的树种。
11.2树种配置
树种尽量多样化,以乔木为主,注重乔、灌、草合理搭配,利用其不同生活型,形成栽
植地上部乔木、下部灌木和地被草本植物的立体配置,构建近自然的复层植物群落。合理控
制不同植物类型的比例,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常绿与落叶树种的比例应适宜。注重植物配
置的空间变化,结合地形营造高低错落、起伏变化的林冠线。
11.3种植点配置
宜见缝插针、自然或不规则配置。同时,种植点之间的距离应充分考虑树木成熟后的树
冠舒展空间。
11.4苗木
四旁植树宜采用多年生规格适度的苗木。树木移植要全冠栽植,注意修枝高度,不应移
植古树、非苗圃培育的大树。
11.5整地
宜采用大规格的穴状整地方式,穴的规格略大于苗木根系的伸展范围,或带土树蔸的规
格。土壤条件差的栽植地,可采用客土。可提前整地或栽植时整地。
11.6栽植
主要栽植措施如下:
a)栽植方法宜采用穴植;
b)栽植时应使苗木根系充分伸展,苗干垂直于地表;
c)回填时宜先回填表土,再回心土和底土,分层将土壤压实,栽植的深度以覆土略高
于苗木原土痕为宜;
d)栽植后应浇透定根水,以后根据苗木缺水情况及时浇水;
e)对于大规格、易风倒的苗木,可采用木竿等材料固定苗木;
19
DB43/T140—20XX
f)四旁植树以春季为宜。
11.7抚育管护
苗木栽植后应及时除草、施追肥,并进行修枝,剪除病虫害枝条、枯枝等。根据树木的
生长发育规律、环境条件和既定的观赏要求进行修剪,塑造一定的树型。
12更新造林
12.1伐前更新造林
12.1.1适用条件
适用于天然更新等级不良或更新树种不符合培育目的,且郁闭度在0.7(含)以下的中、
近(伐前3~5年)、成、过熟林。
12.1.2造林方式
伐前更新宜以植苗造林为主、播种造林为辅。
12.1.3树种选择
除了应按照第6章的规定选择树种外,还应选择幼龄耐庇荫、有价值的树种,能够在林
冠下正常生长发育,并与林地上已有的幼苗、幼树共生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12.1.4栽植密度与种植点
栽植密度参照第8章的规定,根据天然更新幼苗、幼树数量和分布状况综合确定。单位
面积人工栽植的株数和已有的目的树种幼苗、幼树的有效株数之和,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应根据林地上的林木、幼苗和幼树的分布情况进行种植点配置。同时,宜预留集材通道,
防止林木采伐对苗木的大面积损害。
12.1.5整地
伐前更新造林宜采用穴状整地,穴的深度、宽度不宜超过50厘米。在穴状整地前可在
穴的周边适当清理林地。
12.1.6栽植
植苗造林方法采用穴植或缝植,栽植季节执行9.5.4的规定。
12.2迹地更新造林
12.2.1适用条件
适用于火烧迹地、皆伐作业形成的采伐迹地。
12.2.2林地清理
应将迹地上的采伐剩余物、火烧木清理后运出,或平铺在种植行中间。已感染林业有害
生物的采伐剩余物、火烧木应按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规定处理。
12.2.3造林技术
树种选择、种子和苗木、栽植密度、种植点配置、整地、植苗(播种)作业、未成林抚
20
DB43/T140—20XX
育管护等,参照人工造林,分别按照本文件第6、7、9、10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13低郁闭度有林地补植
13.1适用条件
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a)郁闭度在0.4(不含)以下且依靠自然力难以提高郁闭度的林分;
b)受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需改善林分结构的林分;
c)因调整树种结构、提升林分质量等需要补植的林分。
13.2补植方式
利用原有林间空地或择伐部分枯死木、濒死木和生长不良木获取造林空间进行补植补
造,辅以相应抚育措施促进林木生长,逐步形成复层异龄混交林分。补植宜采用植苗方式。
13.3树种选择
除应根据第6章的原则选择树种外,还应优先选择耐庇荫的珍贵树种,能够在林冠下正
常生长发育,并能与已有林木形成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13.4补植株数与补植点
补植株数应根据已有林木的树种、培育目的、株数、年龄、立地条件、林隙以及补植树
种的特性确定。根据已有林木的分布确定补植点,宜配置在林中空地、林木分布稀疏处。
13.5整地
宜采用穴状整地,穴的深度、宽度根据苗木规格和树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确定。在穴
状整地前可在穴的周边适当进行林地清理。
13.6栽植
植苗造林宜采用挖穴栽植。栽植季节执行9.5.4的规定。
13.7抚育管理
对补植林木、以及现有林木开展劈杂、修枝、施肥等抚育措施,促进林木生长。
14造林地生境保护
14.1一般原则
为减少造林破坏生境,并有利于生境恢复和人工林健康稳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a)对造林地实行全方位生境保护,禁止改变生态景观格局的造林活动,保持原有生境
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b)生境保护理念和要求应贯穿于作业设计、施工、管护等造林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c)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保护与恢复相结合,因地制宜采取造林措施恢复森林生态
系统。
14.2缓冲带管理
21
DB43/T140—20XX
缓冲带设置原则和主要措施为:
a)在湖泊、水库周边及河流溪沟两侧、山脊线或临近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栖息地、
人文保留地、科研实验地等地带,应留出一定宽度的缓冲带;
b)缓冲带内应以封山育林、自然恢复森林植被为主;
c)缓冲带自然恢复植被困难的,可采取人工造林措施促进恢复,但不宜采用高强度整
地。
14.3造林作业保护措施
为减少造林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应采取造林作业保护措施:
a)林地清理、整地、施肥等应按照第9章的规定执行;陡坡地段应限制清理,减少整
地作业面积,并将割除的杂草藤本沿等高线铺垫或在穴周围覆盖,避免土壤裸露;
b)山地挖穴时,穴面宜与等高线持平或稍向坡内倾斜,以便更好地蓄水保土;表土应
回填,对于换填客土的,被替换的、未填完的土壤应妥善处理;
c)不宜在雨季整地;对于整地后暂不造林的,整地后应采用杂草覆盖挖出的表土;
d)在山地,未成林抚育过程中的松土、扩穴、施肥应在植穴周边进行;
e)施追肥时,施肥深度应到林木(苗木)根系的密集部位,并覆土压实;不宜直接施
于林木(苗木)根部,也不宜超过树冠投影的外缘。
14.4水土保持措施
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应设置截水沟、蓄水池、集水坡、植物篱等水土保护设施:
a)截水沟:在山地的山体坡面沿等高线布设,截水沟间距可根据坡度、土质和暴雨径
流情况综合确定;
b)植物篱:在陡急坡岸、水土流失严重地段,沿等高线每隔一定距离密植具有一定水
土保持功能和经济价值的灌草带(植物篱笆);
c)蓄水池:布设在山顶或山体中部低凹处;山顶蓄水池与引水设施连接,山中蓄水池
与一个或多个截水沟终端连接;蓄水池位置应根据地形有利、岩性良好、蓄水容量
大、工程量小、施工条件便利等原则确定;蓄水池容量根据地形、坡面径流量、蓄
排关系、水浇面积和修建省工、使用方便等原则确定;
d)集水坡:利用植株行间地建造微型集水坡面,提高集水点接收的实际径流量;植株
行间地外沿,沿等高线用土或石块筑梗拦蓄降水,行间集水坡表面采用不同方法或
材料处理以减少雨水渗透。
14.5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4.5.1栖息地保护
造林活动应注意对区域内古树名木及其生境、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植
物生境的保护,保留鸟巢、兽洞(穴)周围、野生动物隐蔽地的林木。
营造纯林时,应适当保留天然植被作为生态廊道,必要时可建造人工投食台。生态廊道
建设按照LY/T2647、《湖南省省级生态廊道建设导则》等执行。
14.5.2外来物种控制
优先使用乡土树种。需要引进外来树种的,应先进行引种试验,证明对当地物种、生态
系统未造成负面影响时方可使用。
14.5.3珍稀濒危树种保护
22
DB43/T140—20XX
严格保护造林地的珍稀濒危树种、古树名木。在林地清理、未成林地抚育作业中,严格
保留珍稀树种幼苗、幼树和成年树,为珍稀濒危树种的母树下种提供条件。
14.5.4混交林营造
提倡营造混交林,避免集中连片营造大面积单一树种人工林。在以针叶林为主的地区,
应营造一定比例阔叶林,努力构建多样化镶嵌景观格局,提高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性。
14.6地力维护措施
为维护林地生产力,促进林木生长发育,应采取以下地力维护措施:
a)保护林地、林下非干扰性植被和枯落物;
b)用材林造林地应实行轮作,在同一造林地上,同一树种造林不应连续超过两代;
c)在造林地上,可套种固氮植物,以改良土壤;
d)造林地需要施肥的,应采取营养诊断和配方施肥,提高肥料使用效率;
e)为防止肥料流失,应避免大面积的陡坡施肥,严禁撒施。
14.7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采取以下措施:
a)造林地禁止使用除草剂;
b)水源地造林若需施肥时,应施用有机肥,避免对水源造成污染;
c)加强对缓冲带的保护,应将易造成水源污染的废弃物移出缓冲带;
d)备用的燃料、油料以及其它化学制剂应存放固定场地,作业机械维修场地和排放的
无毒废液应远离水体;
e)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无毒无害固体废物应集中转移或深埋地下;
f)对有害废弃物应进行无毒化处理,或集中转移至专门的处理区域;
g)机械设备应避免燃料、油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