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中测试模拟卷(三)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总分评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疾病发生D.内环境稳态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2.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人体细胞外液,其中I、Ⅱ、Ⅲ分别表示生活在甲、乙、丙中的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的渗透压主要来自蛋白质和无机盐B.若Ⅱ表示肝细胞,则甲中的葡萄糖浓度一定比乙中的低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在甲和乙中,淋巴细胞生活在甲和丙中D.肌肉注射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3.校园运动会是很多学生向往的一项集体活动,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们往往会通过多种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运动员体内的血红蛋白、呼吸酶和尿素等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内环境稳态指的是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C.只要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机体生命活动就可以正常进行D.内环境稳定需要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4.摩擦性水泡是因运动摩擦产生的表皮与皮下组织分离形成间隙,并令其间充满液体,主要发生在手掌和脚底。水泡内层的皮肤呈红肿、湿热,有刺痛。但往往几天后“水泡”会消失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患者出现刺痛感的原因是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后形成的痛觉B.水泡形成的可能原因是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人组织液C.水泡自行消失的原因是其中的液体可以渗人到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将积聚于患处的液体排出来的方法可以是使用针或剪刀直接将水泡戳破5.神经系统能够及时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从而调控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以实现对机体稳态的调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C.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裹的髓鞘合称为神经D.神经发生包括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存活,成体脑中也存在神经发生6.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作用既相互拮抗又协调统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由惊恐引起的呼吸和心跳变化是不受意识支配的B.排尿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C.闪身躲过一辆汽车后心跳加快,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D.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使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胃肠蠕动减弱,不利于消化7.如图是某正常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不同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正常机体发生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切断d、刺激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8.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有几项()①一条神经是由一根神经纤维和包膜组成②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其活动不受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的控制③神经系统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位于脑干④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⑤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⑥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酶的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⑦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A.六项 B.五项 C.四项 D.三项9.如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在突触间隙处的移动均需消耗能量B.兴奋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的过程C.神经递质的本质都为蛋白质,因此能被灭活神经递质的酶分解D.突触小泡起源于溶酶体,能与神经递质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10.研究发现,神经递质A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CaIRI受体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影响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兴奋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A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IRI受体结合后会使K+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外流B.离体的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反C.神经递质A还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D.神经递质A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11.人体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如图示排尿反射过程。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若P处受损膀胱将无法排出尿液C.成人适时排尿体现神经系统对内脏的分级调节D.脊髓对膀胱扩大或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12.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A.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不受神经系统的调控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C.人体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D.体液调节可以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13.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感觉性记忆不是真正的记忆,第一级记忆和第二级记忆相当于短时记忆B.长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C.言语区的W区和S区的位置都与运动中枢接近,又都属于“运动”性的表达方式,推测这两个区域可能是由运动中枢演化而来D.大脑皮层既有非条件反射的中枢也有条件反射的中枢14.斯他林等在发现促胰液素之后继续进行研究:把狗的小肠黏膜刮下来,过滤后注射给另一条狗,后者在胰液分泌明显增加的同时,血压还骤然下降。下列推测或叙述合理的是()A.本实验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清水B.胰液的增加是小肠分泌促胰液素的结果C.实验说明促胰液素具有降血压的功能D.实验说明激素不具有专一性15.下列化学本质不是酪氨酸衍生物的激素是()A.糖皮质激素 B.肾上腺素C.甲状腺素 D.三碘甲状腺原氨酸16.生物体内的信息分子主要是指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的一类化学因子。某些信息分子与膜受体结合,称为“第一信使”,第一信使与膜受体结合后,经信号转换,合成cAMP、cGMP、三磷酸肌醇等胞内信息分子,称为“第二信使”,进而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通常都属于第一信使类型B.第一信使与膜受体结合后,就必须立即灭活C.第二信使在细胞内可能影响某些基因的表达D.信息分子可作为能源和结构物质,但不能发挥酶的作用17.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肥胖引发2型糖尿病的机制时,发现脂肪细胞会向血液中释放一种名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导致肌肉和肝脏对胰岛素不再敏感,因此胰岛只能靠生产更多的胰岛素来抵消这种蛋白质带来的负面影响。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内神经系统对血糖进行调节的过程和I激素发挥作用的一种机制。图中I、II、II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高血糖素水平比正常人高B.I、II激素间存在协同作用和抗衡作用C.Ⅲ激素的分泌属于分级调节D.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可能是PEDF降低I激素受体的敏感性18.下列关于细胞外液的成分,说法正确的是()A.激素、神经递质等信号分子由于需要体液的运输,因此存在于细胞外液中B.运动时葡萄糖和肝糖原会进入细胞外液,保障肌肉的能量供给C.酶分布在体外或细胞内,细胞外液中不含有酶D.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对身体有害,因此不属于细胞外液19.人在恐惧、焦虑、紧张等情况下机体会发生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排尿量增加等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受肾上腺素和钠尿肽等的调节。钠尿肽是心房壁细胞在受到牵拉(如血输出量过多)时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能减少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合成钠尿肽的心房壁细胞,属于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B.心房壁细胞释放的钠尿肽增加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减少C.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心脏血输出量增多,会导致钠尿肽释放量减少D.肾排尿是人体排出水的主要途径,也是Na+排出的主要途径20.生物学中经常会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某些概念或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若M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②③分别代表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则①可代表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B.若M表示胰岛A细胞,①代表低血糖,则②③可分别代表肝糖原、肌糖原分解和脂肪分解C.若M表示下丘脑,①代表寒冷刺激,则②③可分别代表毛细血管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D.若M表示神经递质,①代表的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则②③分别代表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21.如图为人体的内环境组成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肌肉注射的新冠疫苗成分首先会进入①,再被运输到各处组织B.若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则会使③的渗透压下降导致组织水肿C.正常情况下,③渗入转化成①的量远大于渗入转化成②的量D.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仅是由①②③构成的液体环境22.神经递质多巴胺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参与奖赏、学习、情绪等脑功能的调控,毒品可卡因能对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图是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蛋白后干扰人脑兴奋传递的示意图(箭头越粗表示转运速率越快,反之则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多巴胺发挥作用后被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到突触小体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对Na+通透性减弱C.多巴胺通过多巴胺转运蛋白的协助释放到突触间隙D.可卡因可阻碍多巴胺被回收,使脑有关中枢持续兴奋23.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B.①处所受到的刺激需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产生动作电位C.②处接受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24.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醇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分泌细胞因子。皮质醇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调控机制如图所示。在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过于强烈时,会使用皮质醇进行治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皮质醇由体液定向运输到达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B.外源皮质醇作用于患者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分泌C.皮质醇治疗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到抑制D.皮质醇治疗使患者并发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增加25.下图表示人体的排尿反射相关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的③和④属于自主神经系统B.成年人在膀胱不充盈的情况下也能排尿,与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有关C.图中对下丘脑的刺激可来自人体细胞外液中渗透压的变化D.激素⑤由下丘脑分泌和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三、非选择题(共5题,共40分)2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请据图回答:(1)图1的A~D中(填字母)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2)图2中,葡萄糖在组织细胞被氧化分解后,与其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直接相关的有循环系统、[]和[]系统。若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主要与血液中的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正常人血浆的pH的范围是。(3)图1中A的渗透压主要与有关,图3中CO2浓度最高的是(填序号)。(4)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出现全身水肿的原因是。27.如图为人体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仅用上图中的结构完成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反射是(填“非条件”或“条件”)反射,该反射类型具有的特点是(答出两点即可)。(2)“渐冻症”是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而逐渐萎缩。假设以图中膝跳反射为检测对象,写出检测“渐冻症”的方法:(注:用图中数字及有关文字表述,不考虑技术手段限制)。(3)“渐冻症”的发病机理可能是突触间隙神经递质过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渗透压,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答出两种即可)。28.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患者某些脑神经元兴奋性下降。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兴奋的功能下降相关。下图表示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细胞X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依赖于细胞膜具有特点。(2)神经递质为小分子化合物,但仍以图示方式释放,其意义有。A.短时间内可大量释放 B.避免被神经递质降解酶降解C.有利于神经冲动快速传递 D.减少能量的消耗(3)若图中的神经递质与蛋白M(Y细胞膜上的一种受体)结合,会导致细胞Y兴奋,比较结合前后细胞Y的膜内Na+浓度变化和电位的变化。(4)单胺氧化酶是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是目前一种常用抗抑郁药。据图分析,该药物能改善抑郁症状的原因是:。(5)根据上述资料及突触相关知识,下列药物开发思路中,也能改善抑郁症状的有。A.促进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B.阻止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C.促进兴奋传导到脊髓产生愉悦感D.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静息膜电位绝对值29.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图是与人体内尿液形成、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简图。数字代表结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排尿反射活动受神经系统中中枢的控制,在排尿反射中,感受器接受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是指。(2)人产生尿意后,在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依次为:→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用箭头和图中数字来表示)。(3)若图中刺激表示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则下丘脑中的会受到刺激,该刺激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也促使分泌抗利尿激素,最终使尿量(填“变大”或“变小”)。(4)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婴儿经常尿床。分析婴儿经常尿床的原因。30.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报道,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1.47亿,约占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4(1)由图中可知,激素b是。(2)当血糖升高时,激素a的分泌量增加,它在降低血糖过程中有两条调节途径,一是通过(填图中序号)过程促进血糖的去路;二是抑制血糖的来源。激素b用于肝脏细胞,使其发生的主要生理变化是。(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调节。(4)现有一个糖尿病患者体内激素a的含量和正常人相差很小,甚至比正常人还高,请据图2激素作用的机制分析,该糖尿病病人最可能的病因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解析】【解答】A、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不会遭到破坏,A错误;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C、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D、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答案】C【解析】【解答】A、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A错误;B、若Ⅱ表示肝细胞,肝细胞中的肝糖原分解,使得外面的毛细血管中的葡萄糖浓度(甲)比组织液(乙)的高,B错误;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在甲(血浆)和乙(组织液)中,淋巴细胞生活在甲(血浆)和丙(淋巴液)中,C正确;D、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为血浆渗透压过低,组织液渗透压过高,肌肉注射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使得组织液渗透压更高,不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3.【答案】D【解析】【解答】A、血红蛋白、呼吸酶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误;C、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只要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机体生命活动就可以正常进行,C错误;D、内环境稳定需要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1、“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一看:是否为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解旋酶等)。二看:是否为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蛋白、膜上受体等。三看:是否为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四看:是否为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
2、内环境的稳态:(1)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稳态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3)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的稳态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4.【答案】D【解析】【解答】A、感受器产生刺激,产生痛觉的是大脑皮层,A正确;
B、水泡形成是组织液增多,可能的原因是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人组织液,组织液增多造成的,B正确;
C、水泡自行消失说明组织液回渗到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C正确;
D、直接用针或剪刀将水泡戳破后会引发伤口感染,不建议此操作,D错误;
故答案为:D【分析】内环境三种成分间的关系:
5.【答案】D【解析】【解答】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髓,A错误;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B错误;C、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裹的髓鞘合称为神经纤维,C错误;D、多种动物成体脑中都有神经发生,神经发生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存活等,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核脊神经。
6.【答案】B【解析】【解答】A、人在恐惧害怕时瞳孔放大,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支配瞳孔开大肌收缩,不受意识支配的,A正确;B、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B错误;C、肾上腺素会使心脏收缩力上升,闪身躲过一辆汽车后心跳加快,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多,C正确;D、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消化,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功能下降,D正确。故答案为:B。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减慢,但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7.【答案】B【解析】【解答】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结构决定的,A错误;B、由于b是传出神经纤维,所以切断d、刺激b,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B正确;C、b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是突触,在突触结构中会发生信号的转转换,传导速度慢,所以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不相同,C错误;D、Ⅱ处为突触后膜,其上受体与递质结合,所以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1、分析题图:a是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入神经、e感受器。Ⅰ是突触前膜、Ⅱ是突触后膜。
2、反射必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8.【答案】A【解析】【解答】①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外被神经胶质细胞所形成的髓鞘包覆,其中许多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①错误;②支配血管、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因此自主神经系统都是传出神经,②错误;③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脑干中有许多能够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等,神经系统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位于脑干,③正确;④条件反射相关中枢在大脑皮层,故该过程的消退需要大脑皮层参与,④错误;⑤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果是兴奋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如果是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仍然为外正内负,⑤错误;⑥神经细胞的树突是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有利于与其他细胞进行信息交流,⑥错误;⑦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反射可能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为大脑皮层),也可能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为大脑皮层以下中枢),⑦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④⑤⑥⑦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9.【答案】B【解析】【解答】A、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在突触间隙处的移动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B、兴奋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的过程,B正确;C、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一般为小分子,如乙酰胆碱类等,C错误;D、神经递质小泡起源于高尔基体,D错误。故选B。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0.【答案】D【解析】【解答】A、神经递质A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lRl受体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该过程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在膜内和膜外均由正电位向负电位传递,据此可推测: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B错误;CD、钾离子外流,从而抑制其产生动作电位,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是K+外流,可见,神经递质A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传导和传递的过程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11.【答案】B【解析】【解答】A、大脑属于高级中枢,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正确;
B、若P处受损,排尿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但是人可以排出尿液,B错误;
C、成人适时排尿体现了有意识的对排尿过程的控制,即体现神经系统对内脏的分级调节,C正确;
D、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内脏神经系统,所以脊髓对膀胱扩大或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D正确。
故答案为:B。【分析】1、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剧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神经系统对内脏神经系统的分级调控: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与它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相似,也是通过反射进行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如脊髓、脑干、下丘脑和大脑),都存在着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下如排尿反射,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而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12.【答案】A【解析】【解答】A、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A错误;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B正确;
C、人体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C正确;
D、有些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的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所以体液调节可以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D正确。
故答案为:A。【分析】二者的联系: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13.【答案】C【解析】【解答】A、记忆过程的四个阶段为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相当于短时记忆,第二、三级记忆相当于长时记忆,A错误;B、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错误;C、言语区的W区和S区的位置都与运动中枢接近,又都属于“运动”性的表达方式,推测这两个区域可能是由运动中枢演化而来,C正确;D、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中枢一般在脊髓,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
(1)语言功能
(2)学习和记忆
14.【答案】B【解析】【解答】A、本实验的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维持渗透压保持细胞形态,A错误;
B、狗的小肠黏膜刮下来,过滤后注射给另一条狗,后者在胰液分泌明显增加,是由于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所以狗的胰液分泌明显增加可能是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的结果,B正确;
C、把狗的小肠黏膜刮下来,过滤后注射给另一条狗,后者在胰液分泌明显增加的同时,血压还骤然下降,说明小肠粘膜分泌了能促进血压下降的物质,但不一定是促胰液素,C错误;
D、试验中对另一只狗注射的是小肠粘膜过滤液,在胰液分泌明显增加的同时还能降低血压,由于过滤液中除了促胰液素还有其他物质,实验不能说明激素没有专一性,D错误。
故答案为:B。【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塔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假设,胰液分泌是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细胞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实验过程为:小肠粘膜和盐酸一起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15.【答案】A【解析】【解答】A、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本质是固醇类物质,不是酪氨酸衍生物,A符合题意;B、肾上腺素是酪氨酸的衍生物,其衍生途径为:酪氨酸→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B不符合题意;CD、甲状腺激素在本质上说属于酪氨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是一组具有激素活性的碘甲腺原氨酸的总称,包括T4、T3、反T3和T2,其中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T4(甲状腺素)最为重要,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分析】下丘脑、垂体和胰岛分泌的激素多为肽类或蛋白质类,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为固醇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为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16.【答案】D【解析】【解答】A、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通常都属于第一信使类型,A正确;B、第一信使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避免持续作用,就会被灭活,B正确;C、第二信使与胞内受体结合后,可能会影响到某些基因的表达,C正确;D、信号分子可传递信息,不能作为能源物质和结构物质,不发挥酶的作用,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1、第一信使即细胞外信号,根据胞外信号的特点及作用方式,化学信号分子可分为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这三种类型。
2、由题图及题干信息可知,“第一信使”为激素、神经递质等物质,在细胞外起作用;“第二信使”为cAMP、cGMP、三磷酸肌醇等胞内信号分子,在细胞内起作用。17.【答案】D【解析】【解答】A、患者体内由于血糖升高,胰高血糖素比正常人低,A错误;B、I激素为胰岛素,II激素为胰高血糖素,两者在调节血糖平衡方面存在抗衡作用,B错误;C、Ⅲ是肾上腺素,其分泌由下丘脑控制,没有经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不属于分级调节,C错误;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2型糖尿病可能是由PEDF导致肌肉和肝脏对I激素(胰岛素)不再敏感引起的,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
18.【答案】A【解析】【解答】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需要通过体液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神经细胞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的组织液扩散至突触后膜,需要体液的运输,A正确;B、肝糖原不会进入细胞外液,血糖浓度低时,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细胞外液,B错误;C、只要条件适宜,酶在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均可发挥作用,C错误;D、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属于细胞外液,经体液运输后排出体外,D错误。故答案为:A。
【分析】1、(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激素调节的特点:(1)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2)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互识别,并发生特异性结合。(3)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4)微量和高效,虽然激素含量甚微,但其作用效果极其显著。19.【答案】C【解析】【解答】A、钠尿肽属于激素,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化学物质,则心房壁细胞属于内分泌细胞,属于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A正确;B、钠尿肽能减少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减少,B正确;C、结合题意可知,肾上腺素的作用效果是引起机体体温升高,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据此可推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会引起心脏血输出量增多,进而导致钠尿肽释放量增多,C错误;D、人体排出水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肾脏形成尿液,Na+主要来自食盐,主要通过肾脏随尿排出,D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1、钠尿肽是心房壁细胞在受到一定刺激下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根据其分布可知该激素的作用部位是肾小管和集合管,作用效果是减弱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细胞合成的,通过垂体释放的激素,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进而使尿量减少。
2、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20.【答案】B【解析】【解答】A、若M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②③可分别表示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①可表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导致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B、若M表示胰岛A细胞,①代表低血糖,则②③可分别代表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肌糖原不能直接转变为葡萄糖,B错误;C、若M表示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①代表寒冷刺激产生兴奋,通过相关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C正确;D、神经元间传递兴奋时,需要神经递质的参与,且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若M表示神经递质,①代表的神经元兴奋,则②③分别代表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D正确。故答案为:B。
【分析】血糖调节模型:
21.【答案】A,B【解析】【解答】A、肌肉注射的新冠疫苗成分首先会进入③组织液,A符合题意;B、若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则会使血浆的渗透压下降,血液中的水分从血管溢出到组织间隙,导致组织水肿,B符合题意;C、正常情况下,组织液渗入转化成血浆的量远大于渗入转化成淋巴的量,C不符合题意;D、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仅是由①②③构成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还需要细胞内液,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B。【分析】题图是人体某器官部分结构组成示意图,其中①是血浆,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①②③构成内环境。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血浆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22.【答案】B,C【解析】【解答】A、据图分析,多巴胺发挥完作用后,被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至突触小体,A正确;B、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钠离子通道蛋白打开,引发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C、多巴胺是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出去的,不是协助扩散,C错误;D、毒品可卡因通过和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降低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回收速率,达到较长时间持续兴奋突触后膜的作用,D正确。故答案为:BC。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若神经递质不被分解或回收会持续的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引起突触后膜持续的兴奋或抑制。23.【答案】B,C【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兴奋传导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B、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C、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正确;D、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神经冲动的传导会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错误。故答案为:BC。
【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但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单向的。
24.【答案】A,B【解析】【解答】A、皮质醇为固醇类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达到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但不会定向运输,A错误;B、外源性皮质醇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从而抑制皮质醇分泌,B错误;C、皮质醇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分泌淋巴因子。巨噬细胞呈递抗原,T细胞增殖分化分泌淋巴因子,这些过程均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关,皮质醇会使这些过程受到抑制,C正确;D、皮质醇抑制特异性免疫,使患者对其他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引发其他病原体感染,D正确。故答案为:AB。
【分析】1、下丘脑是人体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枢纽,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的生长发育,垂体可以分泌促激素,促进相应器言的生长发育,以及相应激素的分泌,这是一种分级调节机制,体内某种激素含量升高,会反过来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作用,这属于反馈调节。
2、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2)通过体液运输: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代谢速率发生改变,从而起调节作用。(4)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将信息从内分泌细胞传递给靶细胞,靶细胞发生一系列的代谢变化,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因此体内要不断产生激素,从而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25.【答案】A,D【解析】【解答】A、题意分析,人产生尿意后,在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依次为:大脑皮层排尿中枢→传出神经②→脊髓腰骶段(或初级排尿中枢)→传出神经③→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而图中的④为传入神经,A错误;B、由于大脑皮层的调控,成年人的膀胱未充盈也可排尿,这体现了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过程,B正确;C、图中对下丘脑的刺激可来自人体细胞外液中渗透压的变化,如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会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C正确;D、激素⑤为抗利尿激素,该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的,通过垂体后叶释放出去,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促进集合管和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故答案为:AD。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的完整性。
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
③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
④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3、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机制,低级中枢的活动会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26.【答案】(1)BC(2)B;呼吸系统;C;泌尿;HCO3−;7.35-7.45(3)无机盐和蛋白质;②(4)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组织液含量增多【解析】【解答】(1)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外侧是组织液,内侧是淋巴,因此其生活的内环境是C组织液和B淋巴液。(2)葡萄糖在组织细胞被氧化分解后产生H2O和CO2,需要先通过循环系统进行运输,再分别通过C泌尿系统和B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血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当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以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可由肾脏排出体外,碳酸易分解,形成的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这可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正常人血浆的pH的范围是7.35-7.45。(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最高。因此①~④中CO2浓度最高的是②细胞内液。(4)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组织液含量增多,出现全身水肿。【分析】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又称内环境,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以及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双向交换物质的,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3、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27.【答案】(1)非条件;数量有限;具有持久性;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等(2)刺激②,观察是否有感觉及①是否有收缩;刺激③处,观察①是否有收缩(3)升高;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等【解析】【解答】(1)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是非条件反射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图中的反射活动都有脊髓控制,所以属于非条件反射。该反射类型具有的特点是数量有限;具有持久性;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等。(2)根据题意,“渐冻症”的运动神经细胞受损,即是传出神经受损,据此设计实验:刺激②,观察是否有感觉及①是否有收缩;刺激③处,观察①是否有收缩。(3)“渐冻症”的发病机理可能是突触间隙神经递质过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Na+过度内流,细胞内Na+增多,导致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最终吸水涨破。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可推测是通过减少进入突触后膜的Na+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等。【分析】1、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跪)参与即可完成,如:婴儿吮乳、吃梅分泌唾液、呼吸、眨眼、吃奶等。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如: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2、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协助扩撒),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撒),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递下去,且为双向传递。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胞吐)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28.【答案】(1)胞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A;C(3)膜内Na+浓度由低变高,膜内电位由负变正(4)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提高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起抗抑郁作用(5)A;D【解析】【解答】(1)细胞X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该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来实现,神经递质释放后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而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2)A、神经递质为小分子化合物,通过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这样可使神经递质在短时间内可大量释放,A正确;B、神经递质被小泡包裹可避免被神经递质降解酶降解,但与胞吐方式无关,B错误;C、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大量释放,这样有利于神经冲动快速传递,C正确;D、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需要消耗能量,因而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不能减少能量的消耗,D错误。故答案为:AC。(3)若图中的神经递质与蛋白M(Y细胞膜上的一种受体)结合,会导致细胞Y兴奋,说明图中的神经递质为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型复合型菌剂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耕地保护政策法规
- 2025年酸碱平衡调节药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稿
- 2025年高级降落伞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2025年银行监管及中央银行服务项目提案报告模范
- 2025年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7.2.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说课稿
-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探究
- 教师职业道德与学前教育政策法规 题库及答案 第十章
- 2025年形状记忆合金项目合作计划书
- 《第三单元 我是电脑小画家 11 图文高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南方版(湖南)(2019)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
-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图
- 冠心病病人的护理ppt(完整版)课件
-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报表模板
- 2020华夏医学科技奖知情同意报奖证明
- 合伙办厂协议书范本(通用5篇)
- 水轮机结构介绍汇总
- 素描石膏几何体
- ISO_15442(随车起重机安全要求)
- 过桥资金(新)
- 颅内压监测的方法与护理ppt课件
- 房地产项目盈亏平衡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