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浙江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学年浙江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学年浙江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学年浙江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学年浙江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年浙江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024.11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越发深入影响人类命运。科技作为一把“双刃剑”,可能是造福人类的“利器”,也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的“凶器”。科技伦理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技活动的规范发展提供价值理念,保障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文化价值是科技伦理的内核,基于何种文化价值决定着秉持怎样的科技伦理,影响着科技发展的方向。一、向善:科技伦理的底线价值数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仁爱精神始终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既包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科技伦理的文化价值中,“仁爱”应处于核心位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逐步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如果科技受“个人至上”的文化价值影响,那么个人的私心、欲望会越发膨胀,科技活动则容易失控而带来灾难。科技伦理要注重“仁爱”的文化价值,怀有“仁者爱人”的仁善之心。科技活动要以人类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美好幸福为目的。在看待“天人关系”的问题上,西方文化是一种“分”的文化,主张“主客二分,天人对立”,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简单的主客体关系。在此文化价值下,科技活动很容易破坏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带来诸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生态问题。中国文化是一种“合”的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看作密不可分的生命整体,即“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可以在科技伦理中弘扬和发展“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做到守“善道”、走“正道”。树立“以道驭技,道技合一”的科技伦理精神,用“道”来引领和规范技术向“善”发展。中国儒家还讲究“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一种“成己达人”的善行,同时也是一种“内省自律”的慎行。在科技活动中,特别是在高尖前沿领域,科技人员很多时候独处于“无人在之处”“无人知之时”,能否做到“慎独而行”则显得尤为重要。要把“克己复礼,慎独而行”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融入科技伦理之中,强化科技活动的规范性,提高科技人员的自律性。科技人员要按照科技伦理道德原则行事,对科技活动全过程做到自我约束、自我警醒,为所当为,不当为则不为,防止技术的谬用和滥用。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具有极强的传导性、连锁性、覆盖性。并且,科技发展越是迅猛,后果往往就变得越是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从而存在巨大的伦理风险。因此,科技伦理中要具有“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价值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用大概率的思维应对小概率的事件。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谨慎提防“灰犀牛”事件;既要筑牢防范和控制危机的“防火墙”,也要打好应对和处置危机的“主动仗”,更要提升化解和扭转危机的“能力值”。这样,尽可能促使科技活动“趋利避害、健康发展”,保障科技应用“增进福祉、避免灾殃”。二、向上:科技伦理的理想价值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拼搏奋斗的文化基因和力量源泉。科学技术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闯出来的。因此,要把“自强不息”的文化价值融入科技伦理之中,把握大势、奋发向上,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解决“难点”、打通“堵点”、补上“断点”,突破“卡脖子”的困境,确保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把创新的文化价值与科技伦理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科技人员“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创新决心和豪情,以及“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创新思维和目光。要紧紧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以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在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方面做到敢为人先、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科技的宗旨和作用是让人类和世界变得越来越好,促进“大同”理想世界的构建。要把“大同”的文化价值注入科技伦理之中,引导科技发展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站在世界发展的一边,为构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贡献力量。(摘编自许志平《把握科技伦理的文化价值》)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仁爱”处于科技伦理的文化价值的核心地位,在其影响下,如今的科技活动保护了人类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为人类创造了幸福。B.弘扬和发展“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目的是引导人们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生命整体,在日常生活中不破坏自然的平衡与和谐。C.科技伦理中要有“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价值理念,因为科技发展越迅猛,后果往往变得越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存在的伦理风险也就越大。D.科技的宗旨和作用是促进“大同”理想世界的构建,把“大同”的文化价值注入科技伦理之中,就能让人类和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价值是科技伦理的内核,把握文化价值,才能保证科技事业健康发展。B.科技伦理中融入“克己复礼”的文化价值,有利于防止技术的谬用和滥用。C.我国科学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在于他们身上有“自强不息”的精神。D.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拥有创新意识、创新决心和创新思维很重要。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华为田奇团队攻坚克难,其研究成果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比欧洲最先进的集成预报系统的预报时效提高了0.6天左右。B.某学生团队通过对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不同类型电池性能的比较和技术优劣势分析,提出优化现有电池性能、降低成本的创新性解决方案。C.叶培建,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深耕航天领域50余年,工作严格守时细致入微,他是一位高度自律和专注的科研工作者。D.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塔拉滩,风沙危害严重,通过建设光伏发电园,不仅有效利用了荒漠资源,还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4.文中画线句连用三个关联词“既要……也要……更要”,有何论证效果?(2分)5.“向善:科技伦理的底线价值”与“向上:科技伦理的理想价值”,这两部分内容之间有何关系?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长安的荔枝(节选)马伯庸①六月一日,贵妃诞辰当日,辰时。②一骑快马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④与其说这是活人,不如说是捆在马上的一具行尸。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的水陆驿站排查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⑥马匹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⑦只见那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绾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令人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是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气冲霄、芳华永继,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地方,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是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从泥土中露出的青岩旁边。⑪李善德速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字迹漫漶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⑫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是无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⑬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倚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较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⑭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远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良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⑮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⑯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⑰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如翁仲石像。大约在午正时分,耳膜忽然感到震动,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下纸卷,转动脖子,浑浊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⑱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⑲一骑,只有一骑。⑳骑手正弯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个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㉑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㉒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㉓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由于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石门山出发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筒,筒内塞满了荔枝。㉔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㉕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罕见地一起向两侧让开。㉖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敞开,迎接贵客的到来。㉗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鸣,乐音交响,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㉘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文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有删改)【注】背景介绍:唐玄宗朝,李善德遭同僚设计被迫接敕令,六月初一贵妃寿辰日,从岭南送鲜荔枝到京城。岭南到长安远近不下五千里,而荔枝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标题通过“长安”与“荔枝”两个意象的组合,让读者联想杜牧的诗《过华清宫》,产生对杨贵妃嗜食荔枝以及千里运送荔枝等历史故事的遐想。B.装扮华丽的春明门与残败荒凉的上好坊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社会繁华之下,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讽刺意味浓厚。C.李善德认为上好坊也许是最终归宿,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表现了挣扎中的李善德历经艰难险阻的疲惫不堪和对命运无能为力的痛苦。D.小说以李善德为主要人物,细致刻画其等待荔枝送达的多重心理感受,又以转运鲜荔枝为单一线索,减少不必要的人物与情节。全文叙事节奏明快紧凑。7.下列对小说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⑦段画线句对城门的描写,展现了贵妃诞辰庆祝活动的盛大隆重,表现出皇帝对此的重视,旨在引发读者对大唐帝国繁华与风流的向往。B.第⑲段画线句中短句单独成段,词语重复,强调李善德看到结果时的怅然失落,“只有”二字也体现出运输荔枝的过程之艰难与代价之大。C.第㉓段画线句中的“应该”一词,饱含着李善德对荔枝保存方式的高度自信,“各种竹筒”也引发读者想象李善德等人付出的不懈努力。D.第㉘段画线句中一连串动作的描写,暗示了荔枝送达后李善德的如释重负,“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文卷”照应前文,也体现了李德善的气定神闲。8.小说开篇的写法极具特色,请就此赏析①~⑤段。(6分)9.《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见微”系列的作品,“见微”取自“见微知著”。请结合节选片段,从“见微知著”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分)材料一: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武帝立,广为未央卫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材料二:臣光曰: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九》)材料三:正义之立,在军为纪律,理军而废纪律者败。广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而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由其治军不用纪律。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故以守则整而不犯,以战则肃而用命。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而程不识乃谓:“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此其恩不加令,而功之难必也。士诚乐死之矣,然其纪律之不戒也,亦所以取败也。故曰:厚而不能令,譬如骄子,不可用也。(选自北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程不识正部曲A行伍B营陈C击刁斗D士吏治军簿E至明F军不得G休息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翼,本义为翅膀,文中“翼”与《鸿门宴》中“常以身翼蔽沛公”用法不同。B.小人,文中解释为“一般人”,与《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的“小人”意思不同。C.肆,文中解释为“恣肆、放纵”,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D.率,文中解释为“率领”,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中“率”意义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广治军简易,军中警戒松弛,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但未受到敌军侵扰,是因为士兵愿为他效死。B.程不识面对李广治军之策能客观分析,既指出简易治军的不利之处,也承认简易治军受士兵欢迎。C.司马光认为,李广的治军之策与他的将才相匹配,他人很难效法,甚至会对同时期的其他将领造成不利。D.何去非认为,李广“难封”,就是因为他军纪不明,一味私心笼络士兵,不加严格要求,导致失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2)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14.对于李广简易治军的弊端,司马光与何去非各持什么观点?(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南园十三首选四[1]李贺其四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2],若个书生万户侯?其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其十边让[3]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注释:【1】《南园十三首》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至十一年(816)之间,是李贺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2】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3】边让:后汉人,有才能文。蔡邕荐之于朝廷,但未被重用。李贺也曾得韩愈推重。15.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四写常日忍受饥饿,靠吃外皮尚小的蔬菜充实肠肚,可见作者困苦的生活。B.其五起句便激昂自问,作者希望身配宝刀,奔赴沙场,弃文从武,建功立业。C.其六写在天将破晓、朗月映照的情境下造句谋篇的书斋生活,正合作者心意。D.诗人由边让的经历感伤自身,郁结于心,便无心制曲吟诗,只愿闲卧春风中。16.清代一位诗评家论及李贺绝句时说:“七绝最易柔美之格调,此人亦复挺拔。”请从上面四首诗中任选两首,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挺拔”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1)儒家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强调既要向优秀的人学习,又要以他人的过失为鉴,正如孔子说的“,”。(2)雨可传达不同的情思。王维写的“空山新雨后”中的山雨带来了怡人的秋凉,陆游写的“”中的春雨伴随着一夜无眠的惆怅,李清照写的“”中的细雨牵惹出无尽的愁绪。(3)小刚创作的小说中,主人公一边举杯一边思念故人,不由得沉吟两句古诗,他引用的正是黄庭坚《登快阁》中“,”这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2分)从古至今,图书馆作为收藏保管书籍及其他纸质文献资料的重要建筑,被视为知识的宝库和文明的殿堂。图书馆门口延伸至主入口的“知识的阶梯”,让前来求知的人们难免多费些腿脚,望“阶”兴叹。其实,抬高的入口加上费膝盖的台阶,并非是建筑设计师们的刻意刁难。为了馆内空间的合理配置,一些图书馆选择将内部业务房间设在底层,利用架高的主层,将内部工作空间与一般读者使用的空间隔离开,实现不同使用人群的分离,避免相互干扰。有的图书馆会选择将密闭书库放在建筑的下部,处于半密闭或者全密闭的状态,这样做有利于书库防尘,同时传热和散热少,室内微环境较为稳定、凉爽、干燥。①不仅图书馆能满足特定的需求,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创造。②作为文化建筑的一种,图书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社区、学校的文化窗口。③阶梯搭配主楼体的设计从视觉上产生庄重感,可以增加图书馆的象征性功能。④许多高等院校往往将庄严肃穆、气势雄伟的图书馆放在校园突出的位置,借助特定的建筑设计,成为校园的地标。“书山有路勤为径”,来都来了,爬个五六七八九十级台阶问题也不大吧!18.材料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19.请简析画横线句中6个数字连用的表达效果。(4分)20.文中“望‘阶’兴叹”一词是“望洋兴叹”的仿词,你认为仿得好不好,为什么?(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8分)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那时候我也不过是七岁吧,一个穿着短红棉袄的小姑娘。戴着妈妈给我缝的一顶小帽儿,蓝布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儿,我记得。我倚着那间小屋的门垛,看着月牙儿。屋里是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我独自在台阶上看着月牙,没人招呼我,没人顾得给我做晚饭。我晓得屋里的惨凄,因为大家说爸爸的病……可是我更感觉自己的悲惨,我冷,饿,没人理我。一直的我立到月牙儿落下去。什么也没有了,我不能不哭。2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B.特别由南方来的那些,如白玉兰、栀子、茉莉、小金桔、茶花……也不怎么就叶落枝枯,悄悄死去。C.她说:“妈,你不许打我,你如果打我那我就……”D.我每次看到“生命的意义”这四个字就会想起臧克家的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22.若将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我记得戴着一顶妈妈给我缝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的蓝布小帽”,则表达效果不及原句,请说明理由。(5分)四、写作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西班牙国际越野锦标赛上,发生了感人一幕。肯尼亚选手穆泰在距离终点还有几米时,被路标迷惑,误以为已抵达终点,于是停了下来。紧随其后的西班牙选手伊万大声提醒穆泰继续往前跑,但穆泰听不懂西班牙语,仍然站在原地。伊万赶紧推着穆泰向前跑,让他首先跨过终点线,获得了冠军。对于这件事,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3分)C2.(3分)C3.(3分)A4.(2分)①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从防范、控制到应对、处置,再到化解、扭转危机,层层深入,论证严密。②加强论证效果,有力证明观点。三个关联词连用,构成整齐的排比句式,增强说理气势,有力论证了观点。5.(6分)①两部分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②“向善”是“向上”的前提和基础。“向善”的伦理价值对科技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方向进行校正,是科技积极向上、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底线价值。③“向上”是“向善”的目的和归宿。“向上”的伦理价值是建立在“向善”价值基础上的更高境界,以科技让人类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为目标,不断努力奋斗,是理想价值。【解析】本文从科技伦理的文化价值出发,详细阐述了科技伦理的底线价值和理想价值,强调了科技伦理在规范科技活动、保障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仁爱”“天人合一”“克己复礼”等文化价值的分析,提出了科技伦理应具备的具体价值理念,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了科技伦理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如今的科技活动保护了人类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为人类创造了幸福”错,混淆未然已然,根据第②段“科技活动要以人类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美好幸福为目的”,可知“保护了人类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为人类创造了幸福”是未然的目的,而不是已然的效果。B.“弘扬和发展‘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错,扩大范围,根据第③段“可以在科技伦理中弘扬和发展‘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可知不能省略前提“在科技伦理中”;“目的是……”错,目的不准确,根据第③段“树立‘以道驭技,道技合一’的科技伦理精神,用‘道’来引领和规范技术向‘善’发展”,可知目的是“树立‘以道驭技,道技合一’的科技伦理精神”,而不是“引导人们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生命整体,在日常生活中不破坏自然的平衡与和谐”。D.“就能让人类和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错,说法绝对,根据最后一段“要把‘大同’的文化价值注入科技伦理之中,引导科技发展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站在世界发展的一边,为构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贡献力量”,可知“能让人类和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是“把‘大同’的文化价值注入科技伦理之中”的目的,但不能推断其“就能”实现。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关键在于”错,根据第⑥段“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拼搏奋斗的文化基因和力量源泉。科学技术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闯出来的”,可知“自强不息”是重要因素,而非关键因素。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⑥段强调中国的科技发展要自强自立,解决技术发展的难点、堵点、断点,与国际高水平接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A.适合,谈科研团队攻坚克难,实现技术突破,超越国际先进技术,很好地体现了自强自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B.不适合,学生团队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没有很好地体现自强自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C.不适合,强调的是科研工作者的自律和专注。D.不适合,介绍光伏发电园的建设的作用,没有体现自强自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效果的能力。①逻辑关系上,“既要……也要……更要”之间是递进关系,这一段阐述的观点是“科技伦理中要具有‘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价值理念”,具体论证如何“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时,用“既要……也要……更要”将“筑牢防范和控制危机的‘防火墙’”“打好应对和处置危机的‘主动仗’”提升化解和扭转危机的‘能力值’”连接起来,从防范、控制,到应对、处置,再到化解、扭转危机,层层深入,论证严密。②句式上,“筑牢防范和控制危机的‘防火墙’”“打好应对和处置危机的‘主动仗’”提升化解和扭转危机的‘能力值’”形成整齐的排比句,节奏明显,语气强烈,增强说理气势,强化了对“科技伦理中要具有‘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价值理念”这一观点的论证。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向善:科技伦理的底线价值”这一部分强调科技伦理的基本要求,即科技活动“要以人类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美好幸福为目的”,具体地推出了“要注重‘仁爱’的文化价值,怀有‘仁者爱人’的仁善之心”“弘扬和发展‘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要把‘克己复礼,慎独而行’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融入科技伦理之中”“要具有‘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建议。“向上:科技伦理的理想价值”这一部分强调科技伦理的更高追求,即科技活动要“自强不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促进“大同”理想世界的构建,这是科技伦理的提升和理想。综上,“向善”是指导思想,“向上”则是行动方向,有了“向善”,才能更好“向上”,两部分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6.(3分)D7.(3分)B8.(6分)①极具镜头感。写李善德骑马奔向长安,由远及近,由马至人。②对比强烈。健马疾驰的神采和骑士的疲惫形成强烈反差。③设置悬念。先言其马,再绘其人,不断强化李善德“行尸”形象,引发读者阅读期待。④使用插叙。第⑤段插入李善德过去七日排查奔波,长途奔袭的情节,解开了前文设置的悬念,凸显运送荔枝的任务艰巨与李善德的艰辛与坚守。⑤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比拟、拟声词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增强了语言表现力。9.(6分)①以微观小事折射宏观历史。小说暗合历史节点,通过记述两坛荔枝耗费国力、民力终被送进张灯结彩的长安盛宴,折射出繁华之下的大厦将倾。②以小人物见大群像,在肖像、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通过对小人物李善德的精微刻画,展现了底层官员的悲哀辛酸和上层的奢靡误国。③本文以小见大,以古观今,寓意极强,引发读者思考普遍意义上人与时代的关系。【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又以转运鲜荔枝为单一线索,全文叙事节奏明快紧凑”错误。虽然小说以转运鲜荔枝为主要线索,但在这个过程中穿插了李善德的心理变化等内容,并非单一线索。小说的叙事节奏有张有弛,在紧张的转运过程中也有李善德的思考等较为舒缓的部分。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句子的能力。A.“引发读者对大唐帝国繁华与风流的向往”错误,对城门描写展现贵妃诞辰庆祝活动盛大隆重,主要是为了与后面荔枝运输的艰难以及底层百姓的艰辛形成对比,并非表达向往之情。C.“饱含着李善德对荔枝保存方式的高度自信”错误,“应该”一词是一种不确定的猜测。D.“体现了李德善的气定神闲”错误,“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文卷”是李善德在经历漫长跋涉后,魂魄磨蚀一空,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失去了想象,表现出一种疲惫和无奈,而不是气定神闲。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重点段落写作技巧的能力。①开篇从一骑快马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写起,先展现了马匹的状态,“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然后镜头逐渐拉近到马背上的骑士李善德,“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由远及近,由马至人,如同电影镜头一般,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极具镜头感。②健马疾驰的神采与骑士的疲惫形成强烈反差。马匹是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充满活力,而李善德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如同行尸走肉。这种对比突出了李善德在运送荔枝过程中的艰辛,也暗示了任务的艰巨。③先言其马,再绘其人,“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不如说是捆在马上的一具行尸”等语句不断强化李善德“行尸”形象,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读者会想,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会如此疲惫?他在经历什么?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④第⑤段插入李善德过去七日排查奔波,长途奔袭的情节,解开了前文设置的悬念。原来李善德在过去七日中完全没有休息,从江陵到蓝田的水陆驿站排查了一遍,连续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长安城东。这一插叙凸显了运送荔枝的任务艰巨与李善德的艰辛与操劳。⑤运用比喻、比拟、拟声词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如“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等,生动地描绘了李善德的疲惫状态,语言生动形象。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征的能力。①从情节上,小说通过记述两坛荔枝耗费国力、民力终被送进张灯结彩的长安盛宴这一微观小事,暗合历史节点。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下,折射出繁华之下的大厦将倾。荔枝的运输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各级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和贵妃,不惜劳民伤财,这反映了当时唐朝统治阶层的奢靡和腐败,也预示着唐朝的衰落。②从人物上,李善德作为一个底层官员,为了完成运送荔枝的任务,历经千辛万苦,甚至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他的遭遇反映了底层官员在官场中的无奈和挣扎。同时,通过对上层官员为了讨好贵妃而不惜一切代价的描写,展现了上层的奢靡误国。文本对李善德的肖像、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可谓精细,如“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等,通过对小人物李善德的刻画,展现了底层官员的悲苦辛酸和上层的荒淫误国。③从主旨上,本文以小见大,通过荔枝运输这一事件,引发读者对普遍意义上人与时代的关系的思考。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往往是渺小的,无法改变时代的走向。但个人的选择和努力也并非毫无意义,李善德在运输荔枝的过程中,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这种坚持和努力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同时,小说也让我们反思当今社会,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10.(3分)CDF11.(3分)D12.(3分)A13.(8分)(1)宦官跑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就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2)士兵虽然逸乐,愿意为他拼死作战,然而敌人突然进犯,就没有抵挡的办法了。14.(3分)①司马光认为,李广的简易治军之策不仅使自己的军队无法抵御敌人发动的突然袭击,还会使程不识的士兵怨恨主帅,动摇军心;②何去非认为,李广的简易治军之策会骄纵士兵,使之不听军令导致战败。【解析】这三则材料围绕汉代名将李广治军的特色与问题展开,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治军风格的看法。第一则来自《史记》,通过对比李广和程不识的治军方式,呈现了简易与严谨的利弊。第二则来自《资治通鉴》,司马光指出李广的宽缓风格难以被继任者复制,提出军事需以严为终。第三则来自《何博士备论》,强调纪律的重要性,李广虽获士兵爱戴但难有所功,凸显个人恩情与军纪间的矛盾。这些分析引发对军事管理中纪律的重要性及人格魅力作用的思考。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程不识对队伍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很严格,夜里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都很清楚明白,军队得不到休息。“程不识”作主语,“正”作谓语,“部曲行伍营陈”作宾语,结构完整,应在C处断开;“击”作谓语,“刁斗”作宾语,动宾结构完整,“士吏”作下句的主语,其前断开,应在D处断开;“军”作主语,“不得休息”作谓语,主谓结构完整,应在主语前F处断开。故选CDF。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军队侧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句意: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地掩护刘邦。B.正确。一般人/与“贤臣”相对,奸佞之人。句意:普通人共通的感情。/亲近贤臣,疏远奸佞之人。C.正确。恣肆,放纵/扩张,延伸。句意:是喜欢安乐放纵而看不清眼前的灾祸。/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D.“率,文中解释为‘率领’”“意义用法相同”错误。名词,将领/动词,率领。句意:即使是仅仅统率一百名士卒的将领。/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是因为士兵愿为他效死”错,由原文“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可知,李广虽治军简易,但仍会远派侦察兵侦察敌情,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走”,跑,逃跑;“从”,率领,使……跟从;“驰”,追赶,追逐。(2)“佚”,逸乐,安逸,快乐;“卒”,通“猝”,突然,急遽;“无以”,没有用来……办法。1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材料二中,司马光指出“以广之材……然不可以为法”“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可见他认为李广的简易治军之策不仅使自己的军队无法抵御敌人发动的突然袭击,还会使程不识的士兵怨恨主帅,动摇军心。②材料三中,何去非认为“士诚乐死之矣,然其纪律之不戒也,亦所以取败也”“厚而不能令,譬如骄子,不可用也”,可见他认为李广的简易治军之策会骄纵士兵,使之不听军令导致战败。【参考译文】材料一: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跑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就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武帝即位,李广任未央宫卫尉,程不识任长乐宫卫尉。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靠近水丰草茂的地方驻扎军队,驻军的时候,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但他也远派侦察兵侦察敌情,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程不识对队伍的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很严格,夜里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都很清楚明白,军队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乐,都甘心为他拼死。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纷繁忙乱,但是敌人也不敢侵犯我。”士兵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材料二:臣司马光说:李广统领军队,让士兵按自己的方便行事。以李广的将才,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作为治军的法度标准。为什么呢?后继者很难做到(和他一样),更何况与他同时做将领的人。普通人共通的感情,是喜欢安乐放纵而看不清眼前的灾祸,他们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纷繁忙乱而乐于跟随李广,就会仇视程不识而不服从他的命令。既然如此,那么简易治军的害处,就不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抵御敌人突然发动的袭击而已了。所以说“军队的事情要始终严格”,做将领的人,也就是严格而已。既然如此,那么效法程不识治军,即使不能建立战功,尚且能不战败;效法李广治军,很少有不彻底失败的。(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九》)材料三:确立正确的行动准则,在军队中就是确立军纪。治理军队如果废止军纪就会失败。李广的才能和气概超群绝伦,汉代的边将没有人能超过他,但却没有建立一点功勋来得到封爵,是因为他治军不讲军纪。即使是仅仅统率一百名士卒的将领,也不可有一天废弛而放松严明军纪。所以用(它)防守时就能军容严整而不可侵犯,用(它)进攻时就能严正(以待)服从命令(而拼死作战)。现在李广治理军队,只是想使士卒人人都能安乐而舒适,以便使士卒的个人私愿得到满足,擅自施以恩惠,所谓的军纪,是从未执行过。所以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对士兵宽容和缓、不苛求,士兵都爱戴他,乐于(在他手下当兵),程不识却说:“士卒虽然安逸,乐于为他拼死作战,但是敌人突然袭击他们,就无法抵御了。”这就是他只顾用恩德(笼络士卒)而不用军纪(约束士兵),而战功最终也必定难立的原因。士兵的确乐于为他拼死作战,但是他不警惕军纪废弛的问题,也是他失败的原因。所以(孙子)说:厚养士兵却不能命令他们,这样的军队就像受宠溺的孩子,是不能用来打仗的。(选自北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15.C16.示例:①《南园》组诗虽为绝句但格调并不柔和秀美,而是刚健、遒劲、有力,诗如其人。②例如其四中,诗人正值英年却怀才不遇,但仍祈愿能获赠兵书,为国效力,表现出渴望建功立业雄心壮志,有昂扬奋发之意;③又如其五中,开篇即言男子汉大丈夫应佩锋刀利剑,驰骋疆场,以收复关山为己任,豪爽勇烈,展现出慷慨激昂的精神面貌。【解析】李贺的《南园十三首》选篇展现了诗人困顿生活中的豪情壮志与文人情怀。诗中既有对功名未就的感慨,也有对文人命运的悲叹,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既有豪放之气,又不乏感伤之情,体现了李贺诗歌独特的“挺拔”风格。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正合作者心意”错。首句说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含有怨艾之意。“晓月当帘挂玉弓”用白描手法显现自己刻苦读书、发奋写作的情状:一弯残月,低映檐前,抬头望去,像是当帘挂着的玉弓;天将破晓,而自己还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谋篇。这里,诗人惨淡苦吟的精神和他那只有残月作伴的落寞悲凉的处境形成鲜明的比照,暗示性很强。三、四句遒劲悲怆,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郁积已久的忧愤情怀。可见这样的生活并非作者想要的。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的能力。①《南园十三首》是一组近体诗。这十三首诗或写景,或抒情,刻画田园生活的安逸,抒发韶华易逝、抱负难酬的感叹,其语言清新,诗情隽永,耐人寻味。组诗虽为绝句但格调并不柔和秀美,而是刚健、遒劲、有力,诗如其人。②例如其四中,此诗表达了诗人欲弃文从武、为国效力的抱负。首句写年龄,抒发了怀才不遇、英年遭弃的愤懑情怀。次句极写诗人困苦的处境,为下文弃笔从戎的描写作必要的铺垫。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并没有绝望,祈愿能以投笔从戎的方式得到重用,而有一番作为,为国效力。全诗辞意显豁,情怀激越,代表了李贺诗风激壮豪迈的一面。诗人正值英年却怀才不遇,但仍祈愿能获赠兵书,为国效力,表现出渴望建功立业雄心壮志,有昂扬奋发之意;③又如其五中,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小楼一夜听春雨梧桐更兼细雨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易错字词的写法,如“焉”“兼”“弦”“聊”等。18.(4分)①将“不仅”移至“图书馆”后④“成为”前加“使其”19.(4分)6个数字连用,体现台阶之多,有拾级而上的画面感(节奏感),有亲切诙谐的意味。20.(4分)示例一:仿得好。巧妙借用原词的意义,契合文中情境:给人新鲜活泼的感觉。示例二:仿得不好。原词中的“望洋”为联绵词,本义为仰视的样子。而“望阶”是动宾短语,仿词是对原词的错误解读。【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不仅图书馆”语序不当,前后句子主语一致,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后面,将“不仅”移至“图书馆”后④“成为校园的地标”偷换主语,“成为”前加“使其”。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6个数字连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图书馆台阶的多和高,读来有拾级而上的画面感和节奏感,突出了读者在攀登台阶时的辛苦和不易,同时也表达了对阅读的迫切性,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身是累的,但心是愉悦和向往的,有亲切诙谐的意味。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使用修辞手法及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结合词语含义及语境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仿得好。“望洋兴叹”的意思是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此处巧妙借用原词的意义,契合语境图书馆台阶高费腿脚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读者面对台阶时的感受,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表现力,给人新鲜活泼的感觉。仿得不好。原词中的“望洋”为联绵词,不可分开理解,本义为仰视的样子。而“望阶”是动宾短语,望着台阶,仿词是对原词的错误解读,容易造成成语的以讹传讹,是不规范用语。21.(3分)C22.(5分)①原句使用短句,符合“我”回忆幼年往事时断断续续,不连贯的特点;②原句把记得的具体内容前置,强调突出小帽儿细节特征,体现妈妈亲手缝制的帽子带给月牙儿的温暖,更能凸显她自叙被忽视的人生时候的自悲自怜;③“小帽儿”“花儿”体现语言的京味。【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文中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A.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B.表示列举词语的省略;C.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D.表示引文的省略。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从节奏感分析:原文句子通过多个短句组成,读起来有一种自然的停顿感,这种节奏感有助于营造一种回忆中的片段式感受,符合“我”回忆幼年往事时断断续续,不连贯的特点,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叙述者的记忆之中。②从强调作用分析:原文句子把记得的具体内容前置,“蓝布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儿”强调突出小帽儿细节特征,“妈妈给我缝的”体现妈妈亲手缝制的帽子带给月牙儿的温暖,而此时只有月牙儿相伴戴着帽子的孤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