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劝学*师说目标导航目标导航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1.了解荀子的劝学、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2.学习借鉴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知识精讲知识精讲【01知识常识】百家争鸣中荀子的自然观——《劝学》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也就是《劝学》一文的背景。学者之文——《荀子》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门阀制度对从师风气的破坏——《师说》魏晋以来,门阀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阀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正如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所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家金句】1.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2.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3.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4.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2.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3.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5.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韩愈【02自读自悟】劝学(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动词,停止)。(2)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木直中(zhònɡ)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róu)(同“”,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晒干),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经过墨线比量)则直,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cānxǐnɡ)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舆(yú)(车)马者,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船只)者,非能水(善于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②君子生(xìnɡ)(同“性”,天性)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也。(4)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的心怀)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②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驾,一天的行程),功在不舍。锲(qiè)(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托身,安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结合左栏提供的注音诵读文本,并根据教材注释及所学文言知识完成下面问题。1.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含义。2.对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点评,并概括段意。第(1)段:段意概括: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2)段:语句点评①:状语后置句。“青”“冰”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语句点评②:此句强调的是“”的作用,这一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意在突出“学习”对人的改造作用。段意概括: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第(3)段:语句点评①:先通过“终日而思”和“须臾之所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然后用“跂而望”与“登高之博见”的对比,加以形象论述,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的效果。语句点评②:这些效果的获得,并非因为人自身的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善假于物”。段意概括:论述学习的作用在于能够弥补不足。感悟·质疑:根据上文的比喻推论,说明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以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第(4)段:语句点评①: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兴风雨,积水成渊生蛟龙,全赖于“积”。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海”。语句点评②:对比论证。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自身条件的好坏不是跑得远近的决定性因素;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段意概括: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感悟·质疑: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师说(1)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①师者,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就是“以之为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用作动词,学习)道也,夫庸(表示反问语气)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道理)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嗟乎!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指老师);今之众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益,更加、越发。第一个“圣”是名词,圣人;第二个“圣”是形容词,圣明),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己)也,则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焉,惑矣。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dòu)(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有的向老师学习),或不(fǒu)(同“否”)焉,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③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泛指各种工匠)之人,不耻相师(拜别人为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谄媚奉承)。”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赶得上),其(感叹语气,多么)可怪也欤!(3)①圣人无常师(固定的老师)。孔子师郯子、苌(chánɡ)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学术技艺)有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是而已。(4)①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已失传)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全面)习之,不拘于(被)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学于(向)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贻(yí)(赠送)之。结合左栏提供的注音诵读文本,并根据教材注释及所学文言知识完成下面问题。1.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含义。2.对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点评,并概括段意。第(1)段:语句点评①:为“师”下定义,从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其中“传道”是目的,“受业”是手段,“解惑”是核心。语句点评②:紧扣教师职能中的“解惑”任务,从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段意概括:提出中心论点,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感悟·质疑:“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总领全篇,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2)段:语句点评①:承上启下,列举时弊,批评不良风气,由讲道理转而谈论现实问题。语句点评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看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不是老师的主要职责,其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惑。语句点评③:韩愈认为“士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卑微,地位低下,“智”也应该低,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阶级局限性。段意概括: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感悟·质疑:①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区分圣愚的关键所在;②把为子择师与自身“耻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③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第(3)段:语句点评①: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相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了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段意概括:从师应有的态度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感悟·质疑:本段结尾的结论既是对前面的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的概括。这一思想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显示了韩愈过人的胆识。第(4)段:语句点评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段意概括:赞许李蟠,说明写作缘由。感悟·质疑:通过赞扬李蟠,既可针砭时弊,又可倡导从师,从正面树立“不拘于时”“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文言知识归类整理劝学一、通假字(1)以为轮/使之然也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2)虽有槁暴 (“有”同“又”)(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见识)(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二、一词多义三、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2)其曲中规 (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3)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天)(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泳)(8)积善成德 (形容词作名词,善事)(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10)用心一也 (数词作形容词,专一)四、古今异义(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古义: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义:品格高尚的人。(2)以为轮古义:把它做成。今义:认为。(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特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5)蚓无爪牙之利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寄居。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也,……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水寒”)(3)定语后置句: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正常语序为“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4)固定句式: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师说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不(向老师学习))二、一词多义三、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 (名词作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 (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 (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四、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5)年十七,好古文古义: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今义: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多数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而耻学于师。 (状语“于师”置于中心词“学”之后)(3)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句读”“惑”置于动词“知”“解”之前,“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4)固定句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哪里……呢”)重点梳理【重点01】1.《劝学》围绕中心论点是从哪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的?①第二段谈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②第三段谈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以“学不可以已”。③第四段谈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2.在学习问题上,荀子的《劝学》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而韩愈在《师说》中则有“圣人无常师”的看法,请联系现实说说你对这两个观点的理解。“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可以停止,古人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而今人也有这样的观点:社会在快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不学习就会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无止境,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问,就要不断地学习。“圣人无常师”的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只要在某一点上比自己强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哪怕他在许多地方不如自己。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向他们学习,特别是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更要不停地学习,不间断地向“老师”学习。3.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说明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做人。你怎么认知这种观点?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观点一:同意荀子的观点。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学习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那种只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者本领、没有精神追求的学习是低级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所以,学习者需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学习做一个有德行、有操守的君子。观点二:不同意荀子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仅仅做一个有德行、有操守的人是不够的,学习者还要有能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的能力,有社会所需要的健康的人生观、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4.如何理解《师说》思想的进步性?《师说》中有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①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该句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进步,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②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此句否定了“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士大夫之族”所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③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两句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而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师说》中提出的这些思想把师的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降低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了,打破了师法或家法的保守壁垒。这些思想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重点02】学习论证方法1.对照鲜明,立论严密。本课两篇文章都用到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请分别举例说明。【明确】《劝学》第四段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除做到积累外还要专一。《师说》在第二段借三组对比重点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带有疑问语气,简单地说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得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带有肯定语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带有讽刺语气,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2.喻巧理至,浅显易懂。(1)《劝学》能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请结合文本分析。【明确】①排比中的比喻论证。本文把排比中的比喻论证运用到了极致。例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在这种排比中,语气越来越强;并在这越来越强的语气中,通过形象的比喻论证,把“积累”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等具体的物象,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②对比中的比喻论证本文把对比和比喻论证结合在一起,形象地突出了论证的事理。例如:作者把“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把“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把无“爪牙之利”的蚓与有“六跪而二螯”的蟹进行了详细的对比。这种正反相差极大的对比,在强调这些事物有巨大差异的同时,把“用心躁也”的事理论证得既形象,又生动。③递进中的比喻论证本文把要论证的道理,通过一种递进的方式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如第三段中“登高而招……假于物也”。首先,由登高时的现象,引出声音的传递,再由声音的传递现象,引出驾驭奔马出行,可谓是包罗万象。由生活现象到其本质的论述是一种递进,而从生活现象到本质所蕴含的道理引出自己的观点则又是一种递进。(2)《劝学》第二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明确】这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和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自己。第三个比喻“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考点链接】议论文写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要深入浅出,平易近人议论文论述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热点问题,面对的是广大民众。因此文章应写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所谓深入浅出,就是要把深刻的道理和平易通俗的论述结合起来。议论文主要部分是讲道理,道理既要讲得有理有据,正确深刻,使读者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同时,道理还要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果文章的内容很好,但文字却艰深晦涩,甚至任意搬用连作者自己也不懂的词汇,会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文章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了。因此,要想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一是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读者,以讨论问题的方式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二是要多运用通俗平易、新鲜活泼、接近人民群众的语言,切忌空话、套话和八股腔。(二)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议论文不应仅在道理上说服读者,还要在感情上打动读者。对所论述的事物,或褒或贬,或爱或憎,要有鲜明的情感,理和情应水乳交融,做到既通情又达理。为此,议论文的作者应该是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既对议论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又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三)道理要实实在在议论文的道理要讲得实实在在,要实事求是。要说实话、讲真理;要尊重事实,对问题不夸大、不缩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所要评论的问题有准确、深刻的理解,对问题的本质有清晰的把握,这样才能把道理讲清楚。如果作者自己的思路都不明确,抓不住要害,分不清主次,也弄不清读者的思想纠结在哪里,问题就很难讲清楚,更谈不上道理的实实在在了。(四)文章篇幅长短要适度对议论文的篇幅,试卷中大多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因此,在写作时要根据试卷的要求和文章的需要而定。在一般情况下,要力求文章简洁、短小精悍。有些议论本来可以写得短些、精粹些,但却写得冗长、拖沓。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求大求全的思想作怪,错误地认为文章长一点,才能显出分量;二是什么都想告诉读者,认为读者什么也不懂,这样的文章很容易枝蔓横生,冗长乏味。写作时应根据评论的内容,针对读者的需要,抓住主题和主要矛盾,集中论述,才能写出短小精悍的评论。把握文章中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论证分析题作为全国卷热点题型,考查对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的把握能力和对文本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要先通过对该题型选项的深入解读,弄清命题角度,理清论证关系,再按照“审选项,抓关键—找原文,定题源—抓依据,辨正误”的解题流程全面突破。压缩题找准题眼,3步答准论证题论述类阅读中的论证分析题,重在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三要素之间的关联考查,考生失分的原因常是三要素之间的关联分析不当。可以说,选项中的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就是命题的题眼,也是解题的题眼。因此,解答此题时要通过压缩题干选项的方法,抓住每个选项的“题眼”,从而快速对应文中相应信息,并结合对全文的论证要素、论证结构的分析,快速有效地做出准确判断。具体说来,其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压缩题找准题眼即勾画出题干与选项的关键字眼,对选项内容进行压缩,明确每个选项的考查点是什么。①显示论证特点和方法的字眼,如“前提”“举例”“围绕”“通过”“接着”“论证”等。②显示选项内容特点的中心词,如“过程”“方面”“角度”等。③显示选项内容特点的某些修饰限制性词语,如选项中比较重要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第二步:依据题眼定区间即依据题眼确定每项题肢对应的信息区间,以便定向阅读。有些选项涉及局部,有些选项涉及整篇。第三步:梳理比对定答案即根据选项的定位情况梳理文本。在梳理过程中要将文本要素与相关选项的要素比对分析,涉及全篇或多个阅读区间的比对重点是文章结构特点、思维流程的分析;涉及局部区间的比对重点是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和论证方法的运用等。具体应视情况判断选项正误,确定答案。能力拓展能力拓展1.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结合课文分析,荀子的这种特点表现在哪里?(1)深邃的思想美。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命意,揭示了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使人对克服自身固有的缺欠、完善自己的品行充满信心,从而引人向善,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我们从《劝学》中不难看出,文中许多重要观点已超出了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2)论证的逻辑美。在《劝学》中集中笔墨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文章不枝不蔓,始终围绕学习展开论述。作者在首段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首段总揽全篇,而全篇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全文浑然一体。文章不仅在整体安排上环环相扣,而且在单独的一段中也显示出逻辑的严密性。如第三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这段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3)鲜活的语言美。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文章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2.在荀子《劝学》与韩愈《师说》中,你认为有哪些观点需要继承和发扬?有哪些观点是应该更新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①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强调终身学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外物才能实现。《师说》中的“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强调择师学习的标准。②应更新的:《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强调学习要坚持的情况下,也要注意结合自身的特点辩证地看待,如果不适合自己的选择,应及时调整,不应一味地坚持。《师说》中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如果一味追求“道”而不考虑对象的品德,这样会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3.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观点一)适合。古代虽有尊师重道,但在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中,是看不起教师的,到了唐代,士族子弟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之事。在这种恶劣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疾呼“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确实有很大威慑力。今天,教育有了空前发展,但教师的职能、地位,从师的必要性和为师的荣耀感,都未从根本上解决。重读此名作,其实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观点二)适合。“尊师”与“重道”的内涵应该体现在学生内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衍生出对老师的感激、敬佩之情——便是先“重道”,后“尊师”。情感有了,面对老师时流露的言行细节,必然是真正而明确的“尊师”。在现代社会,“尊师”与“重道”的意识在加强,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尊师”与“重道”会做得越来越好。实践飞跃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推动着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助力着民族精神历久弥新。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来临之际,高一年级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请自选“五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中的一项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给×老师的一封信敬爱的×老师:您好!您是我心目中最敬重的好老师,您虽然十分严厉,但是您把一颗心扑在我们身上。您起早贪黑,琢磨着更好的教学方法。您就像蜡烛一样,让我感到前途无限光明,却燃烧了自己。树木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只有得到它们无私的施舍,才会有生机勃勃。花朵的生活,离不开大地,有了大地提供的营养,才会有花儿的艳丽动人。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老师,有了您的热情帮助,有了您的谆谆教诲,才会有我们的健康成长。老师,太谢谢您了!师恩如鱼得水,在这短暂的半年,您苦口婆心的教育我们,您的每一句金石良言,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由此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老师,我想对您说:您真伟大!您是最好的老师!我喜欢您!正因为有您的教育,我们才能有今天的见识,才会有今天这样的才学;正因为您的呵护,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才能健康的成长;正因为您的点滴教诲,我们才明白做人的道理。您好比大树,我们在您的树荫下茁壮成长。您给了我们像妈妈一样的关怀,让我觉得无比幸福,让我有了学习的兴趣,让我觉得您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力量,让我觉得您是我的依靠,让我觉得离不开您了。老师,我们的好成绩离不开您的辛苦教育,更少不了您的细心培养。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您洒下的辛勤汗水。是的,您有时对我们很严厉,也经常严格要求我们,教训我们。您对我们认真负责,哪怕我们有一点点的过错,您也会发现。我知道,您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更深入的学习,使我们将来能有伟大的成就。老师,谢谢您对我们认真负责的教育,谢谢您对我们的关心,谢谢您教给了我们许多知识,谢谢您对我们无私的奉献,一千声一万声谢谢都无法回报您对我们的教导。敬祝×老师身体健康!快乐幸福!工作顺利!一帆风顺!一切都好!您的学生:×××××××年×月×日分层提分分层提分题组A基础过关练劝学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圣心备焉备:具备B.不积跬步 跬:古代称跨出半脚为“跬”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刻D.用心一也 一:专一2.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以为轮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课文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文章将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D.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6.阅读下面唐代颜真卿的《劝学》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同为阐述“劝学”之道,这首诗与课文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试加以概括。(5分)答:
师说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圣人无常师 常:一般的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古之学者必有师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吾从而师之A.而耻学于师B.孔子师郯子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2.学习《师说》和《劝学》之后,请拟写一副对联,表达你对这两篇文章的认识或从中悟到的道理,上下联中要分别有“师说”和“劝学”两个词语。(5分)答:
13.情景默写1.《荀子·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课内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1.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 B.“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 C.“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而后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课文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文章将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D.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5.《劝学》第二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题组B能力提升练语言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远古时期,人类一次次走出非洲,流散于世界各地,最终形成了以世界五大文明为代表的人类古文明。童年时代的人类文明,________都是农业文明,都成长于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在欧亚大陆,这些犹如星星点点的绿洲的古文明,周边游牧部族总是威胁着它们,也许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会给游牧部族导致灾难,也许是因为这些游牧部族对文明国家财富的垂涎。在绵亘东西的北方草原上、在公元前二三千纪——这一特定的时空领域,发生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民族大迁移,人们追逐着水草、追逐着食物流动,前赴后继,________。然而东西流动只是表象,南下侵入文明城邦或国家才是目的。世界五大古老文明,在印欧人民族大迁徙的冲击下,或焕发生机、________(印度与中东),或“孤苦伶仃”、以待新生(地中海的希腊),或交融互补进而发扬光大(商周时期的中华文明)。1.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欧亚大陆,这些犹如星星点点的绿洲的古文明,总是遭受着周边游牧部族的威胁,也许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会给游牧部族导致灾难,也许是因为这些游牧部族对文明国家财富的垂涎。B.在欧亚大陆,这些犹如星星点点的绿洲的古文明,周边游牧部族总是威胁着它们,也许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会给游牧部族带来灾难,也许是因为这些游牧部族对文明国家财富的垂涎。C.在欧亚大陆,这些犹如星星点点的绿洲的古文明,总是遭受着周边游牧部族的威胁,也许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会给游牧部族带来灾难,也许是因为这些游牧部族对文明国家财富的垂涎。D.在欧亚大陆,这些犹如星星点点的绿洲的古文明,总是威胁着周边游牧部族,也许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会给游牧部族导致灾难,也许是因为这些游牧部族对文明国家财富的垂涎。3.文中的三处括号作用相同,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推行“三证”(机手合格证、机具检验证、供油证)供油制度,堵住了油料漏洞。B.他非常激动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C.她打开信封,拿出了一张信纸,上面用稚嫩的字体写着:“亲爱的阿夷(姨),您好!”D.我默认天意的安排,现在我开始占有这种安排,开始相信一切安排已是最佳。(《鲁滨孙漂流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长期以来,人们对月球是怎么来的,__①__,如俘获说、分裂说、大碰撞说等,目前最可靠的,能提供科学证据的学说是同源说。2001年科学家在阿波罗登月收集到的岩石中发现,氧的同位素在地球和月球的岩石中几乎是完全一样的,__②__:我们目视到的比较亮、颜色发白的地方主要由斜长石构成,另一类比较暗的地方就是月海中玄武岩。美国和苏联采集的样品,主要偏向于覆盖月海中的玄武岩和斜长岩,年龄距今大约30多亿年,比较老。嫦娥五号采集到的吕姆克火山口旁岩石,可能年龄较新,是距今13亿年的样品。通过未来的研究,对于地月同位素上的一致性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__③__。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争臣①论韩愈或问谏议大夫阳城②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或曰:“夫阳子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从谏如流之美。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或曰:“阳子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或曰:“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有删改)【注】①争臣:谏官,指能以直言规劝君主的臣子。争(zhèng),后作“诤”,规劝。②阳城:唐德宗时为谏议大夫。一开始他没有履行劝谏的职责,所以韩愈写本文来促进他。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B.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C.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D.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议大夫:官名。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唐初复置,正五品上。B.宰相:中国古代辅助君主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C.布衣: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D.《传》:《左传》,即《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著的一部编年体史书。8.下列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特殊功能性内墙涂料研发与应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司对公司智能化办公租赁合同3篇
- 2025上海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能源企业公司挂靠能源供应合同3篇
- 2025年度内部承包合同协议书:XX部门内部承包销售业绩提成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全款购车车辆认证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房屋赠与合同附带农用设备配套协议
- 2025年度土地流转承包与农村金融服务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及员工心理咨询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办公室租赁合同(含企业活动策划与执行)3篇
- T-PPAC 402-2022 企业专利密集型产品评价方法
- 配电自动化终端运行维护管理规定
- 监护人考试试题
-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 2024年工贸重点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专家指导服务专题培训
- 2024年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作业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T 15-101-2022
- 制药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 普通心理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青少年涉毒问题监测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