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讲 《藤野先生》(原卷版)_第1页
第08讲 《藤野先生》(原卷版)_第2页
第08讲 《藤野先生》(原卷版)_第3页
第08讲 《藤野先生》(原卷版)_第4页
第08讲 《藤野先生》(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8讲《藤野先生》模块一思维导图串知识模块二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模块三教材习题学解题模块四核心考点精准练(5大考点)模块五小试牛刀过关测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掌握分析回忆性散文的方法;2、理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件,体会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感悟作者对他真挚的情感;3、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任务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体味含义丰富的语言。一、知识积累1.文体知识(1)散文: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2)回忆性散文①定义:叙事散文的一种,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②特点: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2.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先生以笔为戈,战斗一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3.故事背景: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时期。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4.字音字形挟(xié)樱(yīng)花绯(fēi)红宛(wǎn)如掌故落第呜呼畸(jī)形不逊(xùn)匿(nì)名诘(jié)责凄(qī)然教诲(huì)油光可鉴(jiàn)杳(yǎo)无消息抑扬顿挫(cuò)正人君子深恶(wù)痛疾发髻(jì)解剖(pōu)瞥(piē)见5.词语积累【绯红】鲜红。【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诘责】责问。【托辞】找借口。【凄然】形容悲伤。【瞥见】一眼看见。【斗乱】飞腾纷乱。【适值】恰好遇到。【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油光可鉴】课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正人君子】文中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二.《藤野先生》1、内容结构(1)在东京(1—3):清国留学生看樱花、学跳舞,不学无术。令我厌恶,促使我离开东京,前往仙台,是见到藤野的缘由。(2)在仙台(4—35)①去仙台途中见闻:日暮里、水户日暮里:联想到日暮途穷、内忧外患的祖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水户:表达了对朱舜水爱国精神的仰慕,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②初到仙台受优待: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类比:以芦荟、白菜类比自己,在幽默的自嘲中,饱含着弱国弱民的辛酸与隐痛,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为藤野先生的出场作铺垫。③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3)离开仙台(36—38)①歉意、愧疚:没有给先生寄信和照片②感激、赞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和对医学事业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③怀念、影响:装订、收藏讲义;悬挂照片;多写文章。2、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1)初识藤野先生:①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白描手法,传神地勾勒出他认真严谨的性格。②侧面描写:借留级学生之口写藤野先生“穿衣太模糊”的掌故,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与其教学的一丝不苟形成鲜明对比,有欲扬先抑的效果。(2)与藤野先生相处:①添改讲义:认真负责②纠正解剖图:严谨和蔼③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④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3)与藤野先生分别。①分别原因:鲁迅弃医从文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②惜别:“我”谎称改学生物学;先生赠照片、题字。3、双线结构(1)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2)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4、人物描写(1)人物形象: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②“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对东京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厌恶;去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印象;初到仙台受优待的敏感;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中的激愤;决定弃医从文报效祖国。(2)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一般方法:①选取典型事件;②抓住人物特点;③正面描写人物(外、语、动、心、神)④侧面烘托人物。①添改讲义:细节描写,细致具体地写出了藤野先生教学认真,关心学生的特点,表现了他没有民族偏见、为人正直的品质。“连”表达了我的意外、吃惊、不安和感激。②纠正解剖图:语言、神态描写,藤野先生语气委婉,但要求严格,表现了他严而有度、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可惜”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惋惜和自责之情,与上文的感激呼应,交织着对藤野先生由衷的钦佩之情。③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正面表现藤野对鲁迅的无私帮助;与爱国青年的行为作对比,侧面表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④惜别:侧面表现藤野先生的真诚关心让“我”不忍说出真实原因;正面表现藤野先生的真诚关心。5、主题思想:本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以及作者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反映出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6、语言特点(1)幽默讽刺的反语。①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作者的极端厌恶之情。②“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这里“精通时事”是反语,这些人“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③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爱国青年”是反语,指的是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自私狭隘、狂妄自大的日本青年。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所以”强调日本学生思维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愤慨之情。尾句运用反语,写出了作者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⑤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正人君子”是反语,指的是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2)深刻的含义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而日本“爱国青年”用这个反动观点看待中国留学生,便认为考试及格的鲁迅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极端愤慨的情感。②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偏”字一方面写出当时作为弱国国民的中国人处境的悲惨,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判态度。“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或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爱国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可想而知。(3)善用白描手法①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鲁迅先生擅长运用白描手法写人记事,往往抓住人物或场景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便极为传神,如上段话中,作者便抓住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挟着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等显著特征来刻画他。②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外貌、动作的细节描写,比喻、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国留学生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的行为的厌恶和讽刺。教材习题0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概括文中的典型事件,体会本文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形象的特点。教材习题02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以及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教材习题03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叙事结构,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考点一通过关键词理解情感1.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考点二分析段落的作用2.选文在全文内容、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①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考点三语言理解与赏析3.鲁迅先生善用“曲笔”,即用委婉含蓄的笔触表达言外之意。请结合第⑤段画线句子,评析鲁迅先生“曲笔”的反语效果。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考点四:内容理解与概括4.有人曾评价鲁迅文章能体现出他“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两个特质,请结合选文的第⑳段,说说鲁迅灵魂“柔软”和“坚硬”的具体表现。考点五分析语言特色5.鲁迅的语言简洁、个性,浸满感情,耐人寻味,请找几处说说其语言的特色。一.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④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乙①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②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午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③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④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⑤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⑥“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⑦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请用简洁语言概括甲、乙选段中的主要事件。2.阅读文中画横线句子,按要求答题。(1)实在标致极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2)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分析加点词表达的情感)3.甲选段第③段在选段中有什么作用?4.乙选段结尾“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有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乙选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链接材料】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呐喊〉自序》5.有同学认为,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但甲乙选段的内容与藤野先生关系不大,应该删掉。对此,你有何看法?二.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②“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③“可以抄一点。”④“拿来我看!”⑤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⑥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⑦“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⑧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⑨“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⑩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⑪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⑫“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⑬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⑭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⑮“你改悔罢!”⑯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⑰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⑱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⑲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⑳“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㉑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㉒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㉓“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㉔“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㉕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6.选文记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个典型事件。7.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为什么“吃了一惊”“不安”“感激”?)(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从句中的加点词语“所以”一词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当时具有怎样的感受?加点词语“也无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仿照示例,结合前后文,在下面对话中加上一些修饰性语句,并说说这样添加的理由。【示例】“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他(和蔼地问)。理由:后文有“向我和蔼地说道”,可见先生对“我”一向是和蔼的。(1)“可以抄一点。”我有点地回答)。理由:(2)“拿来我看!(藤野先生对我说)。理由:9.细读⑮~⑱段,想象藤野先生听到鲁迅讲述日本学生控诉他有作弊行为的匿名信事件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结合藤野先生的个性特征,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角度描写,50字左右。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藤野先生(节选)【甲】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乙】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醉酒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丙】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远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了半箱书,恰巧这进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寻找,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是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十月十二日10.选文【甲】中作者运用大量笔墨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意何在?11.细读【甲】【乙】选文中画波浪线语句,品味表达效果,回答括号内的问题。(1)也有解散辫子,盘的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加点词语表明作者对清华留学生怎样的感情和态度?)(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12.请为选文【乙】拟写一个小标题。13.选文【乙】中画横线句子“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加点词“那时那地”具体指什么?“我的意见”指什么?14.阅读选文【丙】,概括“我”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哪些?四.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回题。①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②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北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15.鲁迅谈及去仙台途中的日暮里、水户这两处驿站,有什么用意?16.作者所说的“物以希为贵”具体表现在哪些面?17.作者在选文中写自己在仙台受到优待,其目的是什么?18.选文在全文内容、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五.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藤野先生(节选)鲁迅①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②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③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④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⑤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⑥“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⑦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⑧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⑨“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安慰他的谎话。“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⑩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⑪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19.一方面,选文记录了导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这一重大人生转折直接原因的两个事件:、,写得悲愤而决绝;另一方面,选文还回忆了两个场景:在仙台藤野先生家、在北京鲁迅先生寓所,写得深沉而温馨。20.对选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事件,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突出藤的伟大品格。B.第①段“你改悔吧”为设谜式句法:先说事件结果,下文揭秘“匿名信事件”经过。C.第⑦段“呜呼,无法可想”这一感慨,表达作者对中国群众愚昧和落后的理解同情。D.第⑪段加点词语,前后衔接,层递推进,便于表达对藤野先生的高度评价。21.选文在简洁的叙述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深切的抒情,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析第⑩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2.鲁迅先生善用“曲笔”,即用委婉含蓄的笔触表达言外之意。请结合第⑤段画线句子,评析鲁迅先生“曲笔”的反语效果。六.阅读《藤野先生》(节选),完成各题。①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②“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③“可以抄一点。”④“拿来我看!”⑤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⑥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⑦“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⑧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⑨“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⑩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⑪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⑫“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⑬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⑭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⑮“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安慰他的谎话。⑯“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⑰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⑱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⑲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⑳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23.选文选取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个事件;添改讲义,,,了解裹脚。从中可见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是见诸行动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例如“添改讲义”事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短语)是“”,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短语)“”,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一直继续”。24.第⑤段“我”“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其中加点词“感激”的原因是什么?25.有人曾评价鲁迅文章能体现出他“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两个特质,请结合选文的第⑳段,说说鲁迅灵魂“柔软”和“坚硬”的具体表现。七.人生路上,最难得是有一位良师,有一位掌灯人。保实小编打算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一篇“万世师表”主题推文,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参与相关活动。【收集“师者”材料】26.搜集资料:[名人名言]古之学者必严①其师,师严然后道②尊。——欧阳修【注释】①严:尊重②道:教育、儒家学说整理心得一:原来这就是“尊师重道”的意义!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①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②。——《吕氏春秋·尊师》【注释】①称:称说;陈述②光明:发扬光大整理心得二:所谓“尊师”,特别重要的是遵守师说,并且将其中的精神传承并发扬吧!三人行,(1);择其善①者而从之,(2)。——孔子【注释】①善者:(3)模仿整理心得一、二的示例,完成整理心得三。整理心得三:(4)。[名家散文](一)《怀念李叔同先生》丰子恺①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②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