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业突发自然灾害应对预案_第1页
旅游行业突发自然灾害应对预案_第2页
旅游行业突发自然灾害应对预案_第3页
旅游行业突发自然灾害应对预案_第4页
旅游行业突发自然灾害应对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行业突发自然灾害应对预案TOC\o"1-2"\h\u21799第一章应急预案总则 3248941.1预案编制目的与依据 3104091.1.1编制目的 3316871.1.2编制依据 32571.1.3适用范围 3178011.1.4原则 319326第二章突发自然灾害类型与特点 436861.1.5地震类型 464031.1.6地震特点 4189721.1.7洪水类型 490151.1.8洪水特点 5299871.1.9台风类型 5164681.1.10台风特点 5209471.1.11雪崩类型 5251701.1.12雪崩特点 5182601.1.13泥石流类型 5257261.1.14泥石流特点 614690第三章应急组织架构与职责 617088第四章预警与信息报告 799721.1.15预警系统概述 7287031.1.16预警系统构成 739001.1.17预警系统运行机制 8282191.1.18信息报告基本原则 8224371.1.19信息报告流程 856011.1.20灾害类型:明确报告的突发自然灾害类型,如洪水、地震、山体滑坡等。 86921.1.21发生时间:报告灾害发生的时间,包括年、月、日、时、分。 9166021.1.22地点:报告灾害发生的具体地点,包括省、市、县、乡、村等。 9181651.1.23影响范围:报告灾害影响的范围,包括受灾人数、景区、交通、基础设施等。 9183471.1.24灾害损失:报告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9200661.1.25救援情况:报告救援进展,包括救援力量、救援物资、救援成果等。 966271.1.26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报告其他需要关注的信息,如灾害预警、应急响应等。 927105第五章应急响应与救援 9118011.1.27响应级别判定 986491.1.28响应启动程序 9120001.1.29救援队伍组成 950161.1.30救援队伍职责 9133541.1.31救援物资种类 10200221.1.32救援物资调度流程 105365第六章旅游者安全疏散与安置 10106251.1.33预警与启动 10315451.1.34信息传递 10150831.1.35疏散组织 10298081.1.36疏散方式 11226541.1.37疏散保障 11192471.1.38选择原则 11257251.1.39建设要求 1168181.1.40生活保障 11121471.1.41心理关怀 1121238第七章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 12275151.1.42及时性原则 12240461.1.43准确性原则 12171541.1.44权威性原则 12197611.1.45全面性原则 12302881.1.46人性化原则 1220791.1.47公告 12160251.1.48新闻媒体 12238501.1.49社交媒体 13272431.1.50旅游企业 13151021.1.51社区宣传 1317111.1.52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13143471.1.53把握舆论导向 13165411.1.54及时回应热点问题 138051.1.55强化正面宣传 13205541.1.56引导舆论关注灾区重建 1328242第八章应急演练与培训 13309141.1.57演练目的 1333421.1.58演练内容 13209331.1.59演练组织 14270071.1.60演练实施 14288351.1.61培训内容 14123991.1.62培训方法 15288801.1.63评估指标 15291991.1.64评估方法 158731第九章资源保障与协调 15178661.1.65物资资源保障 1545361.1.66人力资源保障 16209101.1.67协调 1631931.1.68企业协调 16312951.1.69社会协调 16276251.1.70物资调配 17260251.1.71人力资源调配 17197501.1.72资源使用 175542第十章应急预案的修订与完善 1719691.1.73修订原则 17137301.1.74修订周期 17111441.1.75修订流程 18263301.1.76修订方法 18187581.1.77完善措施 18252231.1.78监督与评估 18第一章应急预案总则1.1预案编制目的与依据1.1.1编制目的本预案旨在规范旅游行业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程序,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提高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旅游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降低灾害损失,维护旅游市场秩序。1.1.2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4)《国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5)《旅游行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第二节预案适用范围与原则1.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旅游行业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工作,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1.1.4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旅游行业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监测预警,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灾害发生;同时要加强灾害防治工作,减轻灾害损失。(2)分级响应,协同作战。根据灾害级别和影响范围,实施分级响应,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协同作战,形成合力。(3)保障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时,首先要保证旅游者的人身安全,同时尽量减少财产损失。(4)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灾害发生后,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反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灾害得到及时、高效处置。(5)全民参与,社会共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第二章突发自然灾害类型与特点第一节地震1.1.5地震类型地震是指地球表面及地下岩石圈因内力作用产生的震动。根据地震的成因,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占地震总数的绝大多数。(2)火山地震:由火山喷发活动引起的地震。(3)陷落地震:因地下溶洞、矿层开采等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的地表陷落产生的地震。(4)人工地震: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如炸药爆破、水库蓄水等引起的地震。1.1.6地震特点(1)突发性:地震发生突然,难以预测。(2)破坏性:地震可造成建筑物的破坏、道路的阻断、山体的滑坡等严重后果。(3)影响范围广:地震波及范围可能涉及多个地区,影响大量人口。(4)震源深度:地震震源深度不一,浅源地震对地表建筑物的破坏力较大。第二节洪水1.1.7洪水类型洪水是指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或融雪等原因导致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根据成因,洪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暴雨洪水:由强降水引起的洪水。(2)雪融洪水:由积雪融化引起的洪水。(3)冰凌洪水:由冰凌阻塞河道引起的洪水。(4)潮汐洪水:由天文潮汐引起的洪水。1.1.8洪水特点(1)突发性:洪水发生突然,短时间内水位急剧上涨。(2)破坏性:洪水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阻断、农田淹没等严重后果。(3)影响范围广:洪水可能涉及多个地区,影响大量人口。(4)持续性:洪水持续时间较长,可能造成长期影响。第三节台风1.1.9台风类型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一种热带气旋。根据强度,台风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热带低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67级。(2)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89级。(3)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011级。(4)超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2级及以上。1.1.10台风特点(1)突发性:台风和登陆我国沿海地区的时间难以预测。(2)强破坏性: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可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3)影响范围广:台风可能影响多个省份,甚至影响整个东亚地区。(4)持续性:台风登陆后,可能持续一段时间,造成长时间的影响。第四节雪崩与泥石流1.1.11雪崩类型雪崩是指积雪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迅速下滑的自然现象。根据成因,雪崩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然雪崩:由积雪自身重量、气温变化等因素引起的雪崩。(2)人工雪崩:由人类活动,如滑雪、施工等引起的雪崩。1.1.12雪崩特点(1)突发性:雪崩发生突然,难以预测。(2)破坏性:雪崩可造成道路阻断、建筑物损坏等严重后果。(3)影响范围有限:雪崩主要发生在积雪较厚的山区。1.1.13泥石流类型泥石流是指由于降雨、地震等原因,导致山区地表松散物质沿坡面迅速下滑的自然现象。根据成因,泥石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暴雨泥石流:由强降雨引起的泥石流。(2)地震泥石流:由地震引起的泥石流。(3)人类活动泥石流:由人类活动,如采矿、修路等引起的泥石流。1.1.14泥石流特点(1)突发性:泥石流发生突然,难以预测。(2)强破坏性:泥石流可造成道路阻断、建筑物损坏等严重后果。(3)影响范围有限: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第三章应急组织架构与职责第一节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作为旅游行业突发自然灾害应对的核心领导机构,其主要职责如下:(1)决策指挥:负责制定和执行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方案,对整个应急工作进行统一指挥和调度。(2)资源协调:整合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3)信息沟通:建立与上级部门、相关行业部门及救援队伍的信息沟通机制,保证信息畅通。(4)应急响应:根据突发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程序,指导各级应急小组开展救援工作。(5)监督评估:对应急响应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和评估,保证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第二节应急小组应急小组作为应急指挥部的执行机构,其主要职责如下:(1)现场救援:负责组织现场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工作,保证游客的生命安全。(2)信息收集与报送:及时收集和整理灾害信息,向上级应急指挥部报送,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3)协调资源:根据救援需要,协调各类救援物资和设备,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4)安抚游客:对受影响的游客进行安抚,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5)现场秩序维护:维护救援现场秩序,保证救援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三节各级职责划分(1)国家级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国旅游行业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指挥工作,制定和调整应急响应策略,协调各方力量进行救援。(2)省级应急指挥部:负责本省旅游行业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指挥工作,指导下级应急指挥部和应急小组开展救援工作。(3)市级应急指挥部:负责本市旅游行业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指挥工作,协调市内各方力量进行救援。(4)县级应急指挥部:负责本县旅游行业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指挥工作,组织协调乡镇和景区开展救援工作。(5)景区应急小组:负责景区内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工作,组织景区内救援队伍进行救援,并及时向上级应急指挥部报告情况。(6)旅行社应急小组:负责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队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工作,协助景区和部门开展救援工作。第四章预警与信息报告第一节预警系统建立1.1.15预警系统概述为保证旅游行业在突发自然灾害面前的快速反应能力,本预案特设立预警系统。预警系统旨在通过收集、分析、评估各类自然灾害信息,提前发出预警信号,为旅游行业提供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决策依据。1.1.16预警系统构成(1)信息收集与监测:通过气象、地质、水利等相关部门,及时收集自然灾害相关信息,进行监测预警。(2)预警信号发布: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预警信号发布,包括预警级别、预警范围、预警时间等。(3)预警信息传播: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迅速将预警信息传递给旅游行业相关部门和企业。(4)预警响应:旅游行业各部门和企业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准备工作。1.1.17预警系统运行机制(1)预警信息共享:建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保证旅游行业各部门和企业及时获取预警信息。(2)预警评估与更新:定期对预警系统进行评估和更新,保证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预警演练:定期组织预警演练,提高旅游行业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第二节信息报告流程1.1.18信息报告基本原则(1)及时性:在发觉突发自然灾害信息后,应立即报告,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2)准确性:报告的信息应真实、准确,不得故意隐瞒或歪曲事实。(3)完整性:报告的信息应全面、完整,包括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地点、影响范围等。1.1.19信息报告流程(1)初步报告:发觉突发自然灾害信息后,立即向所在单位或上级部门报告初步情况。(2)紧急报告:根据初步报告,所在单位或上级部门应在1小时内向上级和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报告紧急情况。(3)详细报告:在紧急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详细信息,包括灾害损失、救援情况等,并向上级和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报告。(4)跟踪报告: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过程中,及时向上级和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报告救援进展、灾害损失等情况。第三节信息报告内容1.1.20灾害类型:明确报告的突发自然灾害类型,如洪水、地震、山体滑坡等。1.1.21发生时间:报告灾害发生的时间,包括年、月、日、时、分。1.1.22地点:报告灾害发生的具体地点,包括省、市、县、乡、村等。1.1.23影响范围:报告灾害影响的范围,包括受灾人数、景区、交通、基础设施等。1.1.24灾害损失:报告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1.1.25救援情况:报告救援进展,包括救援力量、救援物资、救援成果等。1.1.26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报告其他需要关注的信息,如灾害预警、应急响应等。第五章应急响应与救援第一节应急响应启动1.1.27响应级别判定应急响应启动的首要任务是判定响应级别。根据灾害的性质、规模、影响范围及发展趋势,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将应急响应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四个级别。1.1.28响应启动程序(1)灾害发生后,现场负责人立即上报公司应急指挥部。(2)公司应急指挥部根据响应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程序。(3)各级应急响应启动后,相关责任人迅速到达现场,成立现场指挥部,组织开展救援工作。第二节救援队伍组织1.1.29救援队伍组成救援队伍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企业内部救援队伍:主要包括公司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医护人员等。(2)救援队伍:包括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3)社会救援队伍:包括志愿者、专业救援队伍等。1.1.30救援队伍职责(1)企业内部救援队伍:负责现场救援、信息收集、协调沟通等任务。(2)救援队伍:负责现场警戒、人员疏散、物资调配等任务。(3)社会救援队伍:协助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工作。第三节救援物资调度1.1.31救援物资种类救援物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生活物资:食物、水、衣物、帐篷等。(2)医疗物资:药品、医疗器械、卫生用品等。(3)救援设备:救援车辆、发电机、通讯设备等。1.1.32救援物资调度流程(1)灾害发生后,现场指挥部迅速评估救援物资需求。(2)公司应急指挥部根据需求,向部门、企业内部和社会救援队伍请求支援。(3)各级救援队伍根据指令,及时将救援物资送达指定地点。(4)现场指挥部对救援物资进行统一调配,保证救援工作顺利进行。(5)救援物资的运输和分发应遵循以下原则:(1)优先保障生命安全,保证救援人员、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2)合理分配,避免资源浪费。(3)保证物资安全,防止丢失、损坏等情况发生。第六章旅游者安全疏散与安置第一节安全疏散流程1.1.33预警与启动(1)当发生突发自然灾害预警时,旅游企业应立即启动安全疏散预案,保证旅游者人身安全。(2)各级管理人员应迅速到达指定岗位,按照预案要求组织疏散工作。1.1.34信息传递(1)旅游企业应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及时向旅游者传达灾害预警信息和疏散指令。(2)在疏散过程中,应保证信息畅通,及时掌握旅游者动态。1.1.35疏散组织(1)旅游企业应按照预案要求,指定专门的疏散责任人,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疏散工作。(2)疏散责任人应按照疏散路线、时间节点,有序组织旅游者撤离危险区域。1.1.36疏散方式(1)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采取相应的疏散方式,如徒步、车辆、船只等。(2)在疏散过程中,应保证旅游者不慌不忙,有序进行。1.1.37疏散保障(1)旅游企业应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如雨衣、雨靴、口罩等。(2)保证疏散过程中,旅游者有充足的水源、食物和医疗用品。第二节安置点选择与建设1.1.38选择原则(1)安置点应远离危险区域,具备良好的安全条件。(2)安置点应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如帐篷、活动板房等。(3)安置点应便于救援队伍和物资的进出。1.1.39建设要求(1)安置点建设应遵循快速、简便、实用的原则,以满足旅游者基本生活需求。(2)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保证安置点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安置点应设立医疗救助站、物资发放点等服务机构,为旅游者提供便利。第三节生活保障与心理关怀1.1.40生活保障(1)旅游企业应保证安置点内旅游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包括食物、水源、住宿等。(2)加强对安置点内基础设施的维护,保证设施正常运行。(3)定期对安置点进行卫生清理,防止疫情发生。1.1.41心理关怀(1)旅游企业应组织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对旅游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创伤。(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缓解旅游者的心理压力。(3)鼓励旅游者之间相互关爱、交流,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围。通过上述措施,保证旅游者在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后得到及时、有效的疏散与安置,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保障,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第七章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第一节信息发布原则1.1.42及时性原则在旅游行业突发自然灾害时,信息发布必须遵循及时性原则。保证在第一时间内向公众、媒体和相关单位发布灾害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灾害损失。1.1.43准确性原则信息发布应保证准确性,避免发布虚假、误导性信息。对灾害情况、救援进展等关键信息进行核实,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1.1.44权威性原则信息发布应由权威部门或人员负责,保证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同时加强与各级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统一的信息发布口径。1.1.45全面性原则信息发布应全面反映灾害情况、救援进展、政策法规、安全提示等内容,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参考。1.1.46人性化原则在信息发布过程中,要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需求,以人性化的方式传递信息,减轻受灾群众的心理压力。第二节信息发布渠道1.1.47公告通过官方网站、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发布灾害预警、救援进展、政策法规等信息。1.1.48新闻媒体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平台,广泛传播灾害信息和应对措施。1.1.49社交媒体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快速发布灾害信息,引导舆论关注。1.1.50旅游企业通过旅游企业官方网站、APP、短信等渠道,向游客发布灾害预警、安全提示等信息。1.1.51社区宣传组织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宣传栏、海报、讲座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宣传灾害应对知识。第三节舆论引导策略1.1.52建立舆论引导机制成立专门的舆论引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和监督舆论引导工作。1.1.53把握舆论导向根据灾害情况和救援进展,制定舆论引导策略,保证舆论关注焦点与实际工作相一致。1.1.54及时回应热点问题针对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1.1.55强化正面宣传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展示救援成果,传递正能量。1.1.56引导舆论关注灾区重建在救援工作基本完成后,引导舆论关注灾区重建工作,为受灾群众提供精神支持。第八章应急演练与培训第一节演练计划与实施1.1.57演练目的为保证旅游行业在突发自然灾害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实战能力,特制定本演练计划。1.1.58演练内容(1)突发自然灾害的预警与信息传递;(2)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与调度;(3)救援物资的储备与分发;(4)受灾游客的安置与救助;(5)应急通信与协调;(6)应急医疗救援;(7)应急交通保障;(8)应急疏散与转移。1.1.59演练组织(1)演练由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相关企事业单位、救援队伍、志愿者等参与;(2)演练分为预演和正式演练两个阶段;(3)预演阶段主要对演练计划进行磨合,保证各项环节的顺利进行;(4)正式演练阶段按照实际灾害情况进行模拟,全面检验应急预案的实战效果。1.1.60演练实施(1)演练前进行充分宣传,提高参演人员对演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2)演练前组织参演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3)演练过程中,各参演单位要严格按照预案要求执行,保证演练顺利进行;(4)演练结束后,及时组织参演人员进行总结,分析演练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第二节培训内容与方法1.1.61培训内容(1)旅游行业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2)应急救援队伍的组织与调度;(3)救援物资的储备与分发;(4)受灾游客的安置与救助;(5)应急通信与协调;(6)应急医疗救援;(7)应急交通保障;(8)应急疏散与转移;(9)应急法律法规与政策。1.1.62培训方法(1)集中培训:组织相关单位人员进行集中学习,邀请专家授课;(2)实地教学:组织参演人员到实地进行教学,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实战能力;(3)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旅游行业突发自然灾害的成功案例,总结经验教训;(4)模拟演练:组织参演人员进行模拟演练,检验培训效果。第三节培训效果评估1.1.63评估指标(1)参训人员对应急预案的掌握程度;(2)参训人员应对突发灾害的实战能力;(3)演练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及改进措施;(4)培训后的实际应用效果。1.1.64评估方法(1)问卷调查:收集参训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满意度及意见建议;(2)考核测试:对参训人员进行考核,测试其对应急预案的掌握程度;(3)实地跟踪:对参训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对突发灾害的表现进行跟踪评估;(4)综合评价:结合问卷调查、考核测试和实地跟踪的结果,对培训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第九章资源保障与协调第一节资源保障措施1.1.65物资资源保障(1)预案制定单位应根据旅游行业特点,提前储备必要的救援物资,包括但不限于食物、水、药品、帐篷、棉被等生活物资及救援设备。(2)建立完善的物资储备制度,定期检查、更新和补充救援物资,保证物资的完好、适用。(3)加强与当地企业及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构建救援物资供应网络,提高物资调配效率。1.1.66人力资源保障(1)建立旅游行业应急救援队伍,包括专业救援人员、志愿者等,定期进行培训、演练,提高救援能力。(2)加强与当地救援队伍、公安、消防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突发自然灾害。(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参与救援工作,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节协调机制建立1.1.67协调(1)旅游行业突发自然灾害应对预案应纳入应急救援体系,与相关部门建立紧密的协调机制。(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了解救援政策、物资调配等信息。(3)积极参与组织的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协调配合能力。1.1.68企业协调(1)建立旅游行业企业间协调机制,共同应对突发自然灾害。(2)加强与旅游企业、景区、旅行社等合作伙伴的沟通与协作,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3)建立企业间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1.69社会协调(1)加强与当地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突发自然灾害。(2)利用社会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及时发布救援信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援。(3)建立社会志愿者队伍,参与救援工作,提高社会参与度。第三节资源调配与使用1.1.70物资调配(1)根据灾害程度和救援需求,合理调配救援物资,保证物资优先用于受灾地区和急需救援的对象。(2)建立物资调配信息平台,实时掌握物资库存、需求、运输等情况,提高物资调配效率。(3)建立物资调配应急预案,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物资调配工作。1.1.71人力资源调配(1)根据救援任务和需求,合理调配救援人员,保证救援力量充足。(2)建立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