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1.了解古典诗歌技巧鉴赏题的常见题型。2.掌握诗歌技巧鉴赏题的答题方法和步骤。复习目标考点解析诗歌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网络构建年份、卷别篇名朝代作者体裁题材主观题考点命题特点2024·新高考Ⅰ卷宿千岁庵听泉宋刘克庄七言律诗即事抒怀诗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①选材上,以宋诗为主,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酬和赠答诗深受选题人青睐。②注重教考衔接,如在背景、表达方式的比较上。③考查内容上,“赏析”类的考查趋少,更注重从内容到思维品质的考查,如从诗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延伸到诗歌蕴含的哲理、道理的提炼等,如做人道理、读书与立身的关系、学诗途径等2024·新高考Ⅱ卷雨后为山亭独卧宋叶梦得七言律诗即事抒怀诗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2024·全国甲卷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宋吕本中七言律诗酬和赠答诗鉴赏诗歌炼字2023·新高考Ⅰ卷答友人论学宋林希逸

七言律诗酬和赠答诗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2023·新高考Ⅱ卷湖上晚归宋林逋七言律诗山水田园诗分析理解诗歌内容2023·全国甲卷临江仙宋晃补之

宋词送别诗鉴赏诗歌炼句2023·全国乙卷破阵子宋陆游宋词即事抒怀诗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宋魏了翁宋词即事抒怀诗理解词句含义,并分析蕴含的道理2022·新高考Ⅱ卷《送别》唐李白古体诗送别怀人诗“离情”的表现手法考情分析【教材溯源·考点链接】基本题型①辨识诗歌中各种表达技巧的使用。②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③评价其对表现人物情感主旨等方面的作用。题型变化根据近几年的高考真题题型分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小切口”设题。所谓“小切口”,即问题指令性一般较为明晰、具体,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例如: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需要“按规则”进行。2.“大角度”设题。所谓“大角度”,即问题或相对宽泛,如“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没有明确的考点指令,需要考生通过题干中的信息进行判断,确定考点,进行作答。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角度,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一、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二、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释+效

表达技巧题三个步骤点明技巧名称解释技巧运用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其中“点”“效”步骤最重要。考点解读技巧一: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诗歌修辞手法解说:

比喻、比拟、拟人、夸张、借代是最常考查的修辞手法。近年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对此多有涉及,有时会直接考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放在表达技巧的提问中进行考查。设题时,不会侧重诗歌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求考生从句子的角度进行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句子内容或句子所体现的情感加以分析。【考查情况】(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常见的命题方式修辞手法题答题“3步骤”1.准确指出修辞手法(点)古代诗歌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而诗句中往往有些词语具有暗示作用,要注意由此出发,来判断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2.分析手法的运用(释)首先要回答出这首诗或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诗人的感情。3.赏析表达效果(效)有些诗歌本身蕴含着作者非常复杂的思想情感,鉴赏时要在分析修辞手法的基础上加以点明。古诗歌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解

说比喻比喻通常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类。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古诗主要使用前者。(1)拟人。拟人是指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使被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活,意蕴更加丰富。(2)拟物。拟物是指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写,使被描写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比

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形象的效果。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比

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古诗中以拟人居多,作用是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更生动,富于人的感情和特征。例:①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送魏万之京》)②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长安晚秋》)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④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常见区分】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了人(或物)或将甲物写出了乙物的行为和情态。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比喻和比拟修辞手法解

说借代借代俗称“换名”,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物来代替。借代可以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强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夸张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叫夸饰或铺张。其作用是突出、强化某种事物或感情,烘托气氛。借喻和借代

借喻重在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借代重在代,强调二者的相关性。由于诗歌中的比喻常常只有喻体,不出现本体,这就给区别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难度。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这就属于借喻。修辞手法解

说对偶对偶是指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其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双关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互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修辞手法解

说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用典就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作用: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叠词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字或词连续地用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手法。作用:增强音韵美,强化情感。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修辞手法解

说通感(移觉)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作用主要是突出强调,加强节奏感。对比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3)诗(词)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高考考查两方面设问方式修辞手法题答题“3步骤”1.准确指出修辞手法古代诗歌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而诗句中往往有些词语具有暗示作用,要注意由此出发,来判断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2.分析手法的运用首先要回答出这首诗或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诗人的感情。3.赏析表达效果有些诗歌本身蕴含着作者非常复杂的思想情感,鉴赏时要在分析修辞手法的基础上加以点明。试赏析《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是如何描写蜀道的。[教材助解]答案:使用夸张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解题思路示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的两种修辞手法。(1)比拟、排比。(手法)(2)比拟:诗人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分析)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效果)(3)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分析)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效果)答案: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词的上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解法演示]定要点本词上阕描绘的是,词人看到楼台外面千万条碧绿的_______正缠绵悱恻地伸手想牵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无限的依恋;然而,春天略作停留,却还是冷漠地走了。而多情的_______仍在飘舞着,它要追随春天而去,查看春的归处。这里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答题时注意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表达的情感。杨柳枝柳絮拟人[规范作答]拟人。(步骤1)将杨柳和春人格化,(步骤2)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春的依恋不舍。(步骤3)返照

杜甫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衰年肺病惟高枕①

,绝塞②愁时早闭门。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③实有未招魂。【注】

①高枕:扬雄《解嘲》:“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②③绝塞、南方:均指夔州。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第一问:前一句运用比喻,后一句用典。

第二问:①表达了诗人担心所居之地会发生战乱,不可久留的忧国伤时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因夔州遭受侵扰而产生的思归之情。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注】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别、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了诗人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②用典。“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同褒子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韦苏州:指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案:韦诗运用比喻,以烛喻月,描绘出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的画面。赵诗运用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采莲子(其二)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诗中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运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作者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双关之隐语,巧妙地表露了姑娘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问:“绿肥红瘦”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妙处。【答案】①本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②“绿”“红”以颜色分别借代“叶”“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新鲜奇特。③抒发了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一是找标志;二是分析意象特点。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3.形成答案时要规范。方法总结技巧二: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普遍。

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1.常规技巧:(1)写人技巧:正面描写(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传达情感),侧面描写。(2)写景技巧:运用层次(远景、近景、高景、低景)(空间),色彩(颜色、光影)(明暗),角度包括视角变换(仰视、平视、俯视),感官角度(视、听、嗅、味、触),时间角度(晨昏、冬夏、古今)等来写景。“2类”常考表达方式

一、描写2.特殊技巧

(1)白描

(2)细节描写

(3)动静描写

(4)虚实描写

(5)正侧描写

(6)点面结合“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分为事态白描、景态白描、物态白描。白描作用:1.具有传神和突出事物的特征;2.语言简洁洗练,真切自然,毫无做作之嫌。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小环节。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传读性。常见细节描写:1.肖像描写(外貌+神态)2.环境描写3.语言描写4.动作描写5.心理描写动静结合

“动”,是对事物和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是对事物静止状态进行描绘。对事物、景物作动、静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把瀑布当作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声衬静的典范。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雨后池上宋·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案】①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描绘了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画面,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②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③本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又写出了它的动态之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雨后池塘的喜爱之情。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正侧结合。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角度变化、诸觉结合<绘声绘色绘形>)等和侧面描写是两种不同的描写角度,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写作中,二者往往是相互结合,但也会有所侧重。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或事物形象,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赏析时应点明诗歌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又有怎样的效果。区别:渲染、烘托与衬托①烘托与衬托烘托,又叫侧面描写,以背景烘托主体,以面突出点,以群体突出个体。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的反应,写周围的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以个体突出个体,以点显示点。做题时可以这样区别:看是否出现主体:烘托是只写一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②烘托与渲染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以景物寄寓情感,创设一种情境,形成一种氛围。写人时一般称烘托,写景时一般称渲染。如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运用的手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论述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凡是写想象和回忆、虚幻世界和梦境以及设想之景的均为虚写。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当前为实,过去与未来为虚;物质为实,想象为虚角度变化。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或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诸觉结合(绘声绘色绘形)。诸觉结合是指在诗歌描写时,从调动感觉的不同角度写。包括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即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便于从景物的不同角度入手表现景物的不同侧面。赏析时应指明诗歌调动了多少种感觉,并说明表现了各个侧面怎样的效果。什么是抒情?

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二、抒情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借古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等。另有对比、衬托等手法。其实,间接抒情就是借物、景、人、事等进行的抒情。间接抒情的手法与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赏析时如是间接抒情,应指明是哪种间接抒情,抒的是什么情。记住口诀含情字眼情直露,景事物典间接抒。冷暖哀乐正反衬,景情显隐借触寓。对写想象曲笔妙,以景结情余味足。第一步:明技巧。指出诗歌所运用的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重点关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等)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表达方式题答题“3步骤”[教材助解]试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和蕴含的思想感情。(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情方式:思想感情:(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情方式:思想感情:(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抒情方式:思想感情:(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抒情方式:思想感情:直接抒情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用典抒情直接抒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蔑视权贵、傲岸不羁叙事(细节)抒情离别之苦、不舍之情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采地黄者

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这首诗的叙述特色鲜明,试作赏析。第一步:明方式题干指明要求对这首诗的“叙述特色”进行赏析,属于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题。第二步:释运用(1)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2)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3)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第三步:析作用(1)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2)从叙述的先后顺序来看,可以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3)从叙述的特点来看,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答题思路]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形成答案]

长安夜雨

逢①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任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比喻昂贵的生活费用。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请简要分析。审题干由题干可知,答题范围是颈联,题干明确了答题角度,即

_________的角度。定要点描写景物的角度,一般分为仰视与俯视、远与近、点与面、整体与局部、视觉与听觉等。本诗的颈联是写景的句子,“早鸦”是______,鼓声是______,据此可得出答案。[解法演示]景物描写视觉听觉[规范作答]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步骤1)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声,(步骤2)表现了凄冷萧条的意境。(步骤3)郁郁①元好问郁郁羁怀不易开,更堪寥落动凄哀。华胥梦②破青山在,梁甫吟成白发催。秋意渐随林影薄,晓寒都逐雁声来。并州旧日风声恶,怅望乡书早晚回。【注】

①此诗写于蒙古军攻占山西,诗人从三乡移居登封后。②华胥梦:黄帝白天寝睡,梦游华胥国,其间没有统治者,人民没有嗜好,没有爱憎,没有利害。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是如何抒情的。答案:①用典。诗人借黄帝梦游华胥国及《梁甫吟》的典故,抒发离乱之苦。②借景抒情。秋意渐浓,木叶脱落,树林影疏,破晓寒风吹来阵阵雁声,渲染凄凉氛围,表达离乱之悲。③直抒胸臆。诗开篇用“郁郁羁怀”“寥落”,结句用“怅”,直接抒发思乡与悲时之痛。蓦山溪·梅

曹组洗妆真态,不作铅花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黄昏院落,无处著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月边疏影,梦到消魂处。梅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细雨。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注】也,试问花知否?【注】东阳:沈约,因其曾做过东阳太守,故称。沈约暮年形体消瘦。从全词来看,词人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感情?答案:本词主要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赞美梅花、怜惜梅花、喜爱梅花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词人愿意像梅花那样,虽然处境不顺,但仍坚守品格,清高自守,不同流俗的态度。浪淘沙

剡①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注】

①邓剡: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请从艺术手法角度,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菩萨蛮

晔①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野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②中。【注】①李晔: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入长安,李晔逃奔华州,心绪烦乱郁闷。“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奏毕,皆泣下沾襟。”(《旧唐书·昭宗纪》)②大内:皇宫。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词上阕。答案:①乐景衬哀情。词人登上齐云楼,遥望长安的宫室,目力不及,只见燕子快乐双飞。词人用燕子的快乐反衬自己的失意和痛苦。②寓情于景。遥望远方,渭水长流,千山阻隔,表达了词人思念旧日宫殿却欲归不能的忧愤之情。答案:①借景抒情。词人由“客身”入梦,醒后却发觉古台城上月色暗淡,江潮水与岸平,以哀景衬哀情,将哀伤的心境渲染得更加寂寥凄怆。结尾之景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国破家亡的现实悲叹,故国将逝,其情哀婉,以淡语写深悲。②用典抒情。“新亭”一句通过化用典故来抒写自己的亡国之痛,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不见”两句又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意绪来慨叹历史变迁的无情及南宋灭亡的悲痛。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诗中“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两句,在描写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相结合。前一句侧面描写梅花,说先前之时白雪覆盖在梅花上,没有寻找到梅花。后一句是正面描写,说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忆昔①韦

庄昔年曾向五陵②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注】①本诗作于诗人来长安应试之时,也是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城之时。②五陵:指五陵原,距长安四十公里。汉高祖刘邦将关东地区的二千石大官、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大量迁徙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后汉朝四任皇帝也竞相效仿,共建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与长陵共称五陵。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答案:①运用了虚实结合、以景结情(或“象征”)的手法。②诗人由回忆转入现实,今日的离乱、往昔的繁华如梦般烟消云散,接下来写景,水流无已,此恨绵绵(“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江水滚滚流去不复返),表达了诗人对社稷倾覆的担忧和唐王朝走向衰亡的无限怆怀、感伤之情。送狄宗亨

王昌龄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注】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鸣皋:山名,在河南嵩县东北。两诗在抒情方面各有什么特色?请具体分析。答案:王诗:借景抒情,一、二句用深秋苍茫之景,烘托作者的离愁别绪,表达自己因朋友离去的无限忧愁和对朋友的不舍之情。骆诗:借古伤己,作者歌咏燕太子丹及其宾客送荆轲时怒发冲冠的情景,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和对自己人生失意的无限感慨之情。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一)刘辰翁【注】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词人,入元不仕。“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引用了哪个著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其作用。答案:词人引用的是苏武牧羊的典故。这一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词作的内容,表现了词人从容面对风雪,以古人为师友,砥砺志节,不忘故国的高尚襟怀。水龙吟·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①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江左夷吾④,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声哭。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伤心地、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注】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②神鳌足:传说女娲断鳌足做撑天之柱。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④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解析:解答本题,需找出所写之景,体会词人所抒之情,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和感情色彩等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分类作答即可。答案:①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②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③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事,勾起亡国之恨。④寓情于景。华年蹉跎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懑悲痛。

【注意事项】情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一、写景的句子常和常用的描写手法相联系(如感官形声色、视角的变换、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等)二、要关注修饰词,来抓住景物的特点。三、要记住一些传统的意象的内涵。(如酒、月、子规等)情与物(托物言志)一、注意物象的特点,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二、深入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三、要记住一些常用的物象的内涵。鉴赏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解说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感情抒发得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12类”常考表现手法要知晓表现手法解说比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有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的作用。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既以关雎鸟鸣叫求偶来比喻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追求,又能自然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有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的作用。如: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表现手法解说衬

托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能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然后才集中描写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渲染烘托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有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此诗一连出现风、天、猿、渚、沙、鸟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凄清肃杀的特点。表现手法解说抑扬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有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波澜、情趣动人的作用。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写她的“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描写,深刻表现了她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联想、想象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联想、想象经常与夸张连用,创设意境,拓展内容,深化主旨,表达异乎寻常的情感。点染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运用点染法,会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明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表现手法解说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借古讽今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的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等。有深沉蕴藉、发人深思的作用。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表面写赤壁之战怀古,实则是因预感到唐朝将亡而发出慨叹。对写法(对面落笔、一笔两面)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的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的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层意思;如果转换角度,写两地的思念,情感的表现将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用典用典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等。语典是指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1)试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3)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4)这首诗(词)采用了××的艺术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常见提问方式1.明技巧通读整首诗词,把握关键词句,找出这首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2.释运用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析作用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有些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必须从诗歌的总体出发,扣住诗歌的主旨来作答。答出该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的效果。表现手法题答题“3步骤”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寄黄几复

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

①黄几复:与黄庭坚少年交游,当时在南方做官。②治病不蕲三折肱:蕲,同“祈”,祈求。此句称赞黄几复有治国救民的才干,有政绩。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审题干题干指出了答题区间,即颔联。作答时先回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然后回答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效果。定要点“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运用了_______的手法,将当年的“桃李春风”中的______与如今的“江湖夜雨”的______相对比,更衬托出如今的_______,表达出对朋友的思念。[解法演示]对比欢乐凄凉孤独[答案]①对比。②上句追忆了当年相聚的欢乐,和下句抒写与友人久别的凄凉构成了鲜明的对比。③突出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答案:①渲染。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漫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②博喻。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具体形象,变不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渲染:从正面描写,围绕要强调的地方从多个方面说明,营造环境氛围。烘托:从侧面描写,用多个其他事物去凸显主要事物,使主要事物突出鲜明。衬托、对比衬托:用甲事物(宾)陪衬托出乙事物(主)。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如“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正衬对所描绘的事物在程度上主要起进一步加深的作用。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反衬对所描绘的事物主要起加倍凸显的作用。

对比:两个对立事物作比较,一个事物两个不同方面作比较无主次之分,凸显双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含山店梦觉作

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惜琼花

先汀苹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汴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这首词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怀人思归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对比。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今日异乡秋色的萧索进行对比,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今日的独倚高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将怀人思归之情在节序交替和世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技巧四:构思技巧亦称结构技巧所谓构思技巧是指诗歌的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有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即行文构架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等。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等,鉴赏诗词中的结构技巧往往是提问思路特征或是考查关键诗句的作用。古诗词中行文结构的考查角度,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照应,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论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等。高考常考的构思技巧概 念说明及作用示 例赏 析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下联儿童的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而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最后两句写山上所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首尾呼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做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转承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先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门外;后写诗人看到满园春色,有所收获。前面遗憾,后面高兴高考常见设问方式1.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2.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3.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4.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5.诗歌的开篇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两诗第x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7.诗歌的结尾一联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切入点一: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对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切入点二: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例如:①问开篇诗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②问诗中诗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③问诗歌结尾的作用,一般可回答: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作答古代诗歌结构技巧题的常规切入点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类题目的解题思路(1)明技巧: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2)释运用:结合相关诗句阐述此结构技巧在诗文中具体是怎样运用的。(3)析作用: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或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双调〕蟾宫曲·九日

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阳节,中国人素有登高怀乡的习俗。②乌纱:乌纱帽。本曲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作结,有什么表达效果?审题干由题干关键信息“以……作结”可知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结尾技巧。定要点“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渲染了一种______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_______主题的表达。凄凉思乡[规范作答]以哀景作结,(步骤1)“斜阳”“寒鸦”都是冷色调景物,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步骤2)深化了凄凉的思乡之情。(步骤3)[解法演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金陵怀古

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②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③。【注】①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②江豚:《南越志》载:“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③洛中:洛阳,洛阳多山。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答案:①由点到面,由陈朝灭亡扩展到六朝兴衰。②由虚到实,由六朝的世事多变写到当今的江山不改。③以景结情,历代的英雄、豪华都已成过去,能留下来的只有那苍茫的群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御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注】

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

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摊破浣溪沙

李 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两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本词以景语作结,更添愁情。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更显凄迷。这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同时也寄寓着词人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愁如不尽之水,何其伤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注】四时佳兴·春钟嗣成梅花漏泄阳和信,才残腊又新春。东风北岸冰消尽。元夜过,社日临,中和近。天气氤氲,花柳精神。驾香轮,驰玉勒,醉游人。清明过了,飞絮纷纷。隔孤村,闻杜宇,怨东君。叹芳辰,已三分,二分流水一分尘。寂寂落花伤暮景,萋萋芳草怕黄昏。【注】〔南吕〕骂玉郞过感皇恩采茶歌:这是“南吕”中较为常见的带过曲,即用同属“南吕”宫调的三个曲牌《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组成一曲。本曲完整而生动呈现了春来又春去的这一个过程,作者是如何呈现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答案:①以时间为序。作者由梅花报春写起,依次呈现初春雪融、仲春花盛和暮春絮飞的场景,完整呈现了春来又春去的过程。②对比。在过节的热闹、游春的陶醉和面对飞絮鹃啼的叹息的对比中,在春来的生机与春逝的凋零的对比中,呈现春来春去的过程。③拟人。将人之动作、情感赋予花草,生动描写出花草繁盛与衰败时的不同面貌。④视听结合。曲中既写眼见之繁花与飞絮,也写耳听之人声与鹃啼,生动再现了春的全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采莲曲

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溪边采莲女隔着荷花谈笑风生,给人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B.三、四句勾勒出一幅人花相映、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C.五、六句写采莲女的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风流少年,他们借着垂杨暗中窥视。D.七、八句写采莲女采莲之后返回,她们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令人断肠。D解析:D项,“七、八句写采莲女采莲之后返回,她们骑着紫骝”错误,是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那一份景色,使人凄怆断肠。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发出的愁思。答案:诗人采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塑造了活泼、明艳、大方的采莲女形象,人物形象鲜活丰满,极富生活气息。正面:①诗人将吴越娇艳清纯的采莲女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加以表现,通过她们的笑声让人领略到她们内心的欢乐,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②描写采莲女的新妆与香袂,表现她们着装上的明艳。侧面: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从侧面来衬托采莲女们的魅力,同时也表现了采莲女的落落大方。诗界评价本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塑造采莲女形象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野兴①陆游小雨迎藜杖,微风入葛巾。宁甘结袜②系,不作拜车尘③。施药乡邻喜,忘机鸟雀驯。家山又初夏,好在不赀身。【注】

①诗歌写于诗人被罢官多年的晚年时期。②结袜:《史记·张释之传》记载:“王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王生:处士,谓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③拜车尘:《晋书·潘岳传》记载:“岳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藜杖”“葛巾”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竹杖芒鞋”“蓑”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相同。B.诗歌以自叙的口吻,述说诗人在微风细雨之中,身背药囊,四处为乡邻施药、治病的情景。C.“忘机鸟雀驯”借写山间与世无争的鸟雀明确表达诗人即便去官多年但依然希望被朝廷重用的理想。D.“初夏”写诗人给百姓看病的季节,但诗人认为自己不是高贵的人,所以并不害怕天气热。C解析:“但依然希望被朝廷重用的理想”错误。表现诗人在帮助乡邻后得到的回报和满足,以及在山林生活的惬意、闲适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