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日:‘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无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礼治蕴含礼制、礼仪、礼义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和具体举措,在涵养人方面功不可没,构成一种层层递进的“立人”的实践过程。安土重迁的乡民,由于见识和受教育机会有限,开启教化的过程基本通过礼制进行。以礼制俗,倚重礼制来约束和规范,免得人的行为举止失范与失序。如此讲,并非意味着农家人粗鄙。在生活境况比较差特别是缺乏仓廩实知礼节的那种从容时,遵礼守制能够抑制人性中负面气质的释放,保障人的道德伦理不至于虚空。其所蕴含的逻辑,与传统王朝治理从“重德化”到“明礼制”的治乱史观的转变相契合。与强制性的礼制、律令相比,礼仪在人生的修养方式上相对柔和。通过锲而不舍地学礼习礼,借仪式与节度融入人的感情,从而亲亲尊尊,内化人格而复性于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在严谨的仪式操练中习得,举止合体,熏陶气质。此时的礼,不仅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外在规范,也是变化气质、端正人心的修身养性之功。如蔡元培所言:“礼仪能造就习惯,而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就礼义而言,其为制礼的意旨,礼之所以为礼的精义,也可作上述“化”的理解。换句话讲,创设礼制与礼仪最终是“化人”,使人能深明礼义即“明事理”。有了明事理的境界,乡民们哪怕物质条件再艰苦,处事也会将心比心、有怜悯心,呈现出人的精神气度。明事理不只关联着零零杂杂的村民日常,同时还有着“人生的意义”的关照。如农民谈论的“抱着金元宝,若没命一切皆空”的理儿,何尝不是一种哲学性命题。在广袤的乡间,这种深明礼义,恰恰说明了千百年来的乡村缘何能够低成本自治。(摘编自张海荣、张建梅《向里用力:转型期乡村文化治理的根本途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但是二者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靠国家权力,礼靠传统。B.乡土社会注重传统,是因为乡土社会流动性小,而且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也更实用。C.“克己复礼”说明人主动服从礼,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外力约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D.创设礼制与礼仪是为了“化人”,使人能深明礼义,所以礼义比礼制和礼仪更重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而且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也更实用”错误,据材料一第四段,乡土社会“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可知是同样信任“自己的经验”“若祖若父的经验”,说“更实用”与原文不合。C.“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外力约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错误,不符文意,据材料一第七段,“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可知礼治并非“自动形成的秩序”。D.“所以礼义比礼制和礼仪更重要”错误,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末段原文不能推出“礼义比礼制和礼仪更重要”的说法。而事实上“礼制、礼仪、礼义三位一体”,没有哪个更重要之说。故选A。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既证明古代礼有残忍的一面,也表明孔子比子贡更看重礼。B.在安土重迁的乡村,遵礼守制能够抑制人性中负面气质的释放,从而避免人的行为举止失范与失序。C.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是因为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中,法治会应运而生。D.从小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和严谨的仪式操练,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彬彬有礼、温润如玉的君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C.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不是“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是变化比较慢。故选C。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A.孟母为儿三迁 B.古代贵族用陶俑殉葬C.曾子临终易席 D.当代长辈过年发红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孟母三迁”主要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不属于礼治范畴。故选A。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析“礼治”的基本内容。【答案】①礼治的依据是“礼”,‘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一种行为规范。②礼治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变化慢,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或:礼治的维持力量是传统)③礼治蕴含礼制、礼仪、礼义,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和具体举措。④礼治有其残酷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由“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可知礼治有其残酷性。由“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可知,礼治的依据是“礼”,“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一种行为规范。礼治的维持力量是传统。由“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可知,礼治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变化慢,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材料二中,由“礼治蕴含礼制、礼仪、礼义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和具体举措,在涵养人方面功不可没,构成一种层层递进的‘立人’的实践过程”可知,礼治蕴含礼制、礼仪、礼义,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和具体举措。答题时注意不要把“礼治”答成“礼”。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依稀荷塘李建臣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让我神往多年。当我跨入清华校门时,第一个愿望便是尽快一睹荷塘的风采。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同学,带了一台海鸥相机来为大家拍照,成了全班焦点。七嘴八舌之后,几个拍摄点便确定下来。一是工字厅,建于乾隆年间,雕梁画栋如翚斯飞,门楣高悬咸丰御匾;二是清华学堂,德国古典建筑范式,青砖红瓦廊柱白墙,清华教育发端之地;三是二校门,三拱牌坊中西合璧,作为清华标识和象征嵌入国人记忆;四是融会古希腊和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大礼堂……见此情形,我真没有勇气提议荷塘了。不久开展义务劳动,我们被带到校园西北角的荒岛挖土清淤。偶然间我探询一句荷塘在哪儿。不料老师的回答令我目瞪口呆:此刻正在清淤的这片壕沟便是荷塘!真是造化弄人。面对眼前的荒芜萧飒、满目狼藉,我怅然若失。这便是我魂牵梦萦、寤寐以求的荷塘么?蓦然间,脑海中闪过一句“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秋风瑟瑟,暮雨潇潇。眼见得绿色渐次褪去,黄叶倏然飘落,心中那莫名的挂念却未曾消匿。除了晨练,间或也会带上笛箫,于荒岛僻静处吹上一曲《汉宫秋月》,思绪便随着袅袅余音,游弋于空山幽谷、冷雨寒窗、荒野孤雁、大漠残阳。若偶得燕雀应和,则有喜遇知音、对影三人的感觉了。所谓荒岛,乃十亩大小的土丘。岛上三面土山,高丈余,南向平阔,远看犹如一张坐北朝南的龙椅。周围壕池环绕,宛若玉带。南侧玉带之外有土山横亘,恰如影壁;岛内兔葵燕麦虬枝盘曲,碎瓦朽木残垣依稀。西北有汉白玉拱桥凌卧沟池之上,隐约寻履胜境;东南有木栈折桥与对岸相连,仿佛曲径通幽。整体形貌虽苍凉残败,然构局中规,同条共贯意蕴不凡。翌年春天,岛上矗起一块石碑,上书“近春园遗址”。碑铭揭开了荒岛身世。原来康熙年间,皇家大兴土木,从各处广征奇石异木,于北京城西北修建三山五园。道光在位时,把其中的熙春园辟为两处。其一赐名近春园,赐予皇四子,即后来的咸丰。近春园以荒岛为核心,仿淹城形制,延至方圆百亩。当其时也,园中古木高耸怪石林立,环山衔水长桥卧波,回廊曼绕雕栏玉砌,莲叶接天荷花映日。正是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咸丰从这里走向紫禁城,可谓雄姿英发踌躇满志。然而,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继位不久即爆发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被迫亡命热河,终以而立之年客死异乡。京城陷落,圆明园焚毁,东北亦被沙俄割走大片土地。黑云翻墨,卷地风来,山河破碎,社稷飘摇。背负巨额赔款的同时,慈禧又提出了重修圆明园的构想。除了鬻爵捐助、加大税赋,慈禧还萌生了就地取材的创意。于是就近拆掉近春园,运走了可用之材。然而时局日下,重修计划终成泡影,近春园亦被遗弃,沦为废墟。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虽然荷叶田田,暗香缕缕,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寂寞无主,黄昏独愁。只在朦胧月色之下,斑驳树影之中,荷塘才摆脱凋敝,“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出浴的美人”,撞入和撕扯人们的想象空间。沉寂百年之后,荒岛终为时代曙光所唤醒。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季,清华师生大同爰跻无问西东,用自己的双手为荒岛拂尘梳妆,赋予了新生。今天,徜徉于荷塘之畔,漫步在亭榭之间,波光粼粼菡萏妍妍;杨柳依依草色入帘。地上芳草郁,空中舞纸鸢;黄鹂鸣翠柳,水中并蒂莲。童子嬉戏廊下,钓者羡鱼池边;山顶书声琅琅,身旁咖啡飘香。写生少年专心致志,倾情白首琴瑟璧联。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兴衰荣辱随梦去,无缘日月我自开。古往今来,荷花被赋予太多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内涵。这不仅因为荷花清纯艳丽千娇百媚,还在于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超凡脱俗不可亵玩。我尝惊诧于荷花有蛰伏千年依然绽放的顽强生命力。她不仅是花中尤物,也创造了生命物种的奇迹。曾经沧海巨浪滔天,况乎半塘污泥浊水!正是于举世混浊之中,保持了独善其身清净无染,才使得这个世界又增添了一抹亮色,增加了一道风景,增大了一丝希望。正如毛姆所言,满地都是六便士,我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实际上,月下的绽放,才真正避弃了光环与污垢、浮躁与喧嚣、荣华与苦难、尘俗与烦恼,致虚极守静笃,走近了恬淡无为的生命本原。恍然间,我想起“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陶靖节,想起了“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的李青莲,也想起了东坡居士月下赏荷的掌故,便自觉悟出心境、引为知己了。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选自2018年3月《人民日报》,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考入清华,同学们第一次选点拍照时,“我”没有勇气提议去荷塘,因为当时同学们选的那些地方都很有吸引力。B.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写了自己就读清华时给荷塘清淤的所见所闻,描述了季节变换中荷塘勃勃生机的景色。C.文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细致、气势充沛;同时采用对比、引用等手法,行文流畅,开合自如。D.文章不乏议论与抒情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自己对清华荷塘的真挚喜爱之情,又增添了文章的理趣和内涵。【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描述了季节变换中荷塘勃勃生机的景色”错误。选项中“勃勃生机”的概括不妥当,从文中来看,“我”就读清华时给荷塘清淤时所见的情形是“荒芜萧飒、满目狼藉”“秋风瑟瑟,暮雨潇潇。眼见得绿色渐次褪去,黄叶倏然飘落”,并无“勃勃生机”。故选B。6.请简要说明“荒岛”的身世。【答案】(1)建成及赐名:康熙年间修建熙春园,道光把熙春园辟为两处,其一赐名近春园,赐予皇四子咸丰。(2)当时形制:近春园以荒岛为核心,仿淹城形制,延至方圆百亩。(3)成为废墟过程:咸丰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京城陷落,圆明园焚毁;慈禧重修圆明园,就近拆掉近春园,运走可用之材;后重修计划成泡影,近春园被遗弃,沦为废墟。(4)新生: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寂寞无主,黄昏独愁。沉寂百年之后,清华师生赋予了其新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原来康熙年间,皇家大兴土木,从各处广征奇石异木,于北京城西北修建三山五园。道光在位时,把其中的熙春园辟为两处。其一赐名近春园,赐予皇四子,即后来的咸丰”,这是在写“荒岛”的建成过程和赐名缘由。“近春园以荒岛为核心,仿淹城形制,延至方圆百亩”,这是在写“荒岛”的形制和规模。“咸丰从这里走向紫禁城,可谓雄姿英发踌躇满志”;“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被迫亡命热河,终以而立之年客死异乡。京城陷落,圆明园焚毁”;慈禧想重修圆明园,就近拆掉近春园,运走了园内的可用之材;后重修圆明园计划成泡影,近春园亦被遗弃,沦为废墟。这些文字都是在写“荒岛”的身世变迁,近春园成为废墟的过程。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寂寞无主,黄昏独愁。“沉寂百年之后,荒岛终为时代曙光所唤醒。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季,清华师生大同爰跻无问西东,用自己的双手为荒岛拂尘梳妆,赋予了新生”,这是在写“荒岛”在清华师生的关爱下获得了新的生命活力。7.文章以情感为线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答案】因慕名荷塘而崇敬神往。因荷塘荒芜而怅然若失。因荷塘身世而挂念亲近。因荷塘新生而觉悟欢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情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首先,文章开篇就写“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让我神往多年”“当我跨入清华校门时,第一个愿望便是尽快一睹荷塘的风采”,一开始“我”因慕名荷塘而崇敬神往;然后,文中写到“不料老师的回答令我目瞪口呆:此刻正在清淤的这片壕沟便是荷塘”“真是造化弄人。面对眼前的荒芜萧飒、满目狼藉,我怅然若失。这便是我魂牵梦萦、寤寐以求的荷塘么?蓦然间,脑海中闪过一句‘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这是“我”初见“荷塘”因荷塘荒芜而怅然若失;接着,文中又写到“秋风瑟瑟,暮雨潇潇。眼见得绿色渐次褪去,黄叶倏然飘落,心中那莫名的挂念却未曾消匿……若偶得燕雀应和,则有喜遇知音、对影三人的感觉”,作者在荷塘的身世变迁中抒发感慨,因荷塘身世和追思历史而又挂念亲近;最后,“沉寂百年之后,荒岛终为时代曙光所唤醒。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季,清华师生大同爰跻无问西东,用自己的双手为荒岛拂尘梳妆,赋予了新生”,“荷塘”在清华师生的手下获得了新生,“我”因荷塘获得新的生命力而觉悟欢喜。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选自《旧唐书》,有删节)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是岁十月之望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②行歌相答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③顾安所得酒乎顾:但是,只是④以待子不时之须不时:不确定,随时⑤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适:正好,恰好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⑤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②“行歌”,边走边唱。句意: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⑤“危”,高。句意: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①③④⑥正确。故选C。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B.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C.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D.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然”,此处为形容词词尾,应与“悄”“肃”连用,中间不可分开,排除C;“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结构一致,应单独成句,排除AD.句意: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故选B。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之时泛舟游于赤壁的情形,文中所展现的江上之景与前赤壁赋中的江上之景相同,但心境有所不同。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泛舟游于赤壁的情形”“相同”错误,本文不仅写了泛舟游于赤壁的情形,还写了爬山的情形;根据“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可知,文中所展现的江上之景与前赤壁赋中的江上之景不同。故选A。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答案】(1)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飘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2)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反”,通“返”,返回;“中流”,江心;“听”,任凭;“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2)“畴昔”,往日、从前,这里指“昨天”;“者”,……的人;“非子也邪”,判断句。参考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唐多令刘过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注]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但屡试不第,布衣终身。本词作于1204或1206年,当时韩侂冑掌握实权,意欲伐金。而当时的南宋军备废驰,国库空虚,将才难觅。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前两句写纵目远眺之所见,用“芦叶”“寒沙”“浅流”等季节性意象,营造出萧瑟凄寒的氛围,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B.本词用词精当,讲究炼字。“满”“浅”“寒”既抓住了景物特点,又把萧条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景中含情。C.词人二十年后重游,发出“旧江山浑是新愁”的慨叹。“旧”与“新”形成对比,“浑”更是写出了眼前之景的浑浊破败。D.下片“欲买”三句,写作者想要强打精神苦中求乐,但“终不似,少年游”,情致哀婉,曲折含蓄,耐人咀嚼。【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C.“‘浑’更是写出了眼前之景的浑浊破败”错误,“旧江山浑是新愁”意思是“我眼前满目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浑是”意思是“全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故选C。13.“旧江山浑是新愁”,是深化题旨之重笔。作者因何而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自己老大无用、报国无门的愁闷郁愤。年轻时以身许国的抱负现已成空,国家即将陷入危难却无能为力。作者因此而一腔悲愤。(2)知交零落的愁苦。二十年过去了,老朋友各在天涯,现今是否安在?作者为此忧虑。(3)忧国伤时的悲愁。国力衰微,山河残破,面对苍凉的江山,不由得再添新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诗歌内容、注释等找到作者愁的原因。由诗歌注释“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但屡试不第,布衣终身”可知,作者有报国之志,却没有施展之地,而且现在又是“二十年”过去,二十年前,作者离家赴试,二十年过去了,以身许国的刘过却“四举无成,十年不调”,仍然一袭布衣,此时故地重经,而且是在这个危机四伏祸乱不远的时候,怎不令人凄然以悲呢。由诗歌中“二十年重过南楼”“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可知,二十年前经过此地有友人相伴,而今再来,友人不知是否安好,作者不由发出“早已破烂不堪的黄鹤矶头,我的老朋友有没有来过”这一喟叹,流露出知交零落之愁苦。由注释“本词作于1204或1206年,当时韩侂冑掌握实权,意欲伐金。而当时的南宋军备废驰,国库空虚,将才难觅”可知,此时正值国力衰微之时,面对“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的萧瑟黯淡之景,词人更添新愁。五、选择题14.下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蓊郁(wěng)余暇窸窣(sū)孱头(chán)B.煤屑(xiè)蹩(bié)脚脑髓(suí)出类拔粹C.混(hùn)沌幽僻妖童媛(yuàn)女声名狼藉D.熨(yùn)帖萧索隽(jùn)永量(liàng)体裁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孱头”的“孱”应读作“càn”。B.“脑髓”的“髓”应读作“suǐ”;“出类拔粹”的“粹”应写作“萃”。D.“熨帖”的“熨”应读作“yù”;“隽永”的“隽”应读作“juàn”。故选C。六、选择类15.下列加点的词语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B.望美人兮天一方C.羡长江之无穷D.至于泰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B.“美人”,古义: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C.“无穷”,没有止境。古今异义相同。D.“至于”,古义: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故选C。16.下列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须臾成五采多平方,少圜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挈阔谈讌,心念旧恩C.或师焉,或不焉举酒属客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自京师乘风雪【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通假字的能力。A.“采”,同“彩”,色彩;“圜”,同“圆”,圆形;B.“冯”,同“凭”,凭借;“讌”,同“宴”,宴会;C.“不”,同“否”;“属”,同“嘱”,劝酒;D.“缪”,同“缭”,缭绕。故选D。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哀吾生之须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不拘于时而耻学于师C.知不可乎骤得颓然乎其间者D.余始循以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独。B.介词,被;/介词,向。C.助词,无实义;/介词,相当于“于”,在。D.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介词,在。故选A。18.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明烛天南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⑥不耻相师⑦侣鱼虾而友麋鹿⑧栗深林兮惊层巅A.①⑤/②/③⑦⑧/④/⑥B.①⑤/②/③⑧/④/⑥⑦C.①⑤⑥/②/③⑧/④/⑦D.①/②/③⑤⑦/④⑥/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⑤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烛”,动词,照耀;“渔樵”,打鱼砍柴。②名词作状语:“西”,向西;“东”,向东。③⑧使动用法:“舞”,使……跳舞;“泣”,使……哭泣;“栗”,使……战栗;“惊”,使……震惊。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善行。⑥⑦形容词的意动:“耻”,以……为羞耻;”“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故选B。19.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崖限当道者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③渺渺兮予怀④客有吹洞箫者⑤月出于东山之上⑥而今安在哉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⑧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⑨凌万顷之茫然A.①④/②⑦/③⑨/⑤/⑥/⑧B.①②⑧/③/④/⑤⑦/⑥/⑨C.①⑨/②/③⑥⑧/⑤⑦/④D.①④⑨/②⑧/③/⑤/⑥/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当道崖限。②判断句,“也”表判断。③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④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客。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⑦被动句,“于”表被动。⑧判断句,“皆”表判断。⑨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万顷。①④⑨定语后置;②⑧判断句;③主谓倒装;⑤状语后置句;⑥宾语前置句;⑦被动句。故选D。七、情景默写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苏轼在《赤壁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无穷无尽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并从中得到乐趣。(2)《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赤壁赋》中,针对同游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以江水为喻,提出了“_______,______”的观点。(4)《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5)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答案】(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竭、蟹、螯、鳝、躁、霓、鸾。八、非选择类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越长城之限(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3)半山居雾若带然(4)知不可乎骤得(5)正襟危坐(6)于其身也(7)术业有专攻(8)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9)纵一苇之所如(10)却坐促弦弦转急【答案】(1)限:界限(2)稍:逐渐(3)居:停留(4)骤:马上(5)危坐:端坐(6)身:自己(7)攻:学习、研究(8)彰:清楚(9)纵:放任(10)转:更加,越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1)“越长城之限”的意思是:穿过长城的界限。“限”的意思为“界限”。(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的意思是:逐渐看见云彩中像竖着的几十个骰子一样的白色的山峰。“稍”的意思是“逐渐”。(3)“半山居雾若带然”的意思是: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居”的意思是“停留”。(4)“知不可乎骤得”的意思是:知道不可能马上得到。“骤”的意思是“马上”。(5)“正襟危坐”的意思是: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危坐”的意思是“端坐”。(6)“于其身也”的意思是:(但是)对于他自己呢。“身”的意思是“自己”。(7)“术业有专攻”的意思是: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攻”的意思是“学习、研究”。(8)“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意思是:声音并没有加强,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彰”的意思是“清楚”。(9)“纵一苇之所如”的意思是:放任小船漂流而去。“纵”的意思是“放任”。(10)“却坐促弦弦转急”的意思是: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琵琶声越发急促。“转”的意思是“更加,越发”。九、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任何题材与类型的戏剧都是以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为目的,()。将英模的真人真事改编为戏剧,看似容易其实非也。过度虚构或刻意拔高有与真人真事不符之嫌,最重要的是这两种方法均有可能导致英模形象的失真,使戏剧的主题表达大打折扣。话剧《谷文昌》因为塑造了一个接地气的英模形象而从同类题材中_______________,话剧《谷文昌》,没有走常规路线,而是将其塑造成一个具有人间烟火气的英模形象,他拿出工资接济百姓而与妻子周旋,被妻子识破之后的窘态令人_______________。该剧虽写了英模人物的家庭生活,但丝毫没有损伤英模人物的精神高度,反而令观众看到了一个可亲可敬的英模形象。我们知道,之所以英模令人敬仰,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原因。让英模形象从舞台回归生活,在现实中做人民的精神引路人,主动将戏剧里的“那一个”被艺术激活的形象送回到百姓身边,是当代戏剧人_______________的责任,不可否认,当前,戏剧艺术的观众人数减少,在人民生活中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戏剧舞台上不太可能再出现那种_______________的作品,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人民不再需要戏剧,不再期待精品力作的出现。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英模形象亦是如此,有真实的情感反应,所谓鲜活是指人物形象要血肉丰满B.英模形象亦是如此,所谓鲜活是指人物形象要血肉丰满,有真实的情感反应C.所谓鲜活是指人物形象要血肉丰满,有真实的情感反应,英模形象亦是如此D.有真实的情感反应。所谓鲜活是指人物形象要血肉丰满,英模形象亦是如此【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联系前文“任何题材与类型的戏剧都是以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为目的”看,选项AB开头的“英模形象亦是如此”紧接上句,“如此”没有明确的指代对象,排除AB.“所谓鲜活”衔接前文的“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宜放在最前;“有真实的情感反应”是解释“鲜活”,要放在“所谓鲜活是指人物形象要血肉丰满”之后;“亦是如此”是指“人物形象要血肉丰满,有真实的情感反应”,所以放在最后,排除D.故选C。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崭露头角喜不自胜义不容辞路人皆知B.脱颖而出忍俊不禁义不容辞家喻户晓C.脱颖而出喜不自胜当仁不让路人皆知D.崭露头角忍俊不禁当仁不让家喻户晓【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脱颖而出: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而与众不同。崭露头角: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了。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根据语境,第一空突出作品的不同,应填“脱颖而出”。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喜不自胜:指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根据语境,第二空是说“窘态令人……”,应填“忍俊不禁”。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当仁不让:强调遇到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根据语境,第三空搭配“责任”,应填“义不容辞”。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根据语境,第四空是想要表达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和“野心”无关,应填“家喻户晓”。综合看,B项合乎题干要求。故选B。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知道,英模之所以令人敬仰,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B.我们知道,之所以英模令人敬仰,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C.我们知道,英模之所以令人敬仰,其原因是由于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D.我们知道,之所以英模令人敬仰,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项,关联词位置不当,“之所以”要放在“英模”后。C项,“其原因是由于”语意重复,去掉“其原因”。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之所以”要放在“英模”后;“其原因是因为”语意重复,去掉“其原因”。故选A。十、材料作文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粒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平凡也可以获得尊重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我们平凡地生活着,就像沙滩上的沙子,几乎都是一个样,丝毫没有引起别人注意的地方。即便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是谁又能说我们从未获得过别人的尊重呢?不管我们是平凡的还是非凡的,只要我们做人做事尽心尽力,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杭州的长途客运司机吴斌,正驾驶着大巴在无锡通往杭州高速公路上,忽然一块铁块迎面飞来,吴斌还没有反应过来,铁块就已经击碎挡风玻璃,并且击中他的腹部和手臂。在这危急的关头,吴斌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很清楚自己要干些什么。于是他强忍着剧痛,将大巴缓缓地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