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2.
体会“最后一片叶子”蕴含的深刻主旨3.
学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结尾方式教学重点
充分理解作者通过“叶子”所表达的人性美以及对生命的珍爱。教学难点
初步让学生掌握作者巧妙的语言表达,出人意料的结尾。教学手段讨论探究法教学准备
同学们提前预习课文,生字词不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授课的过程之中解决,在进行讲解之前,留出10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通过课后预习,大家知道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最后一片叶子》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个别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同学们都说得很不错,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本,共同来学习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在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了解:(一).欧.亨利是美国短篇小说巨匠,同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主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我们都说每一个不平凡的人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欧.亨利就是其中之一,他一生经历过许多事情,对于下层人民的生活有着极大的体会,因此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写了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二).现在我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这篇小说里出现了几个人物形象呢?(通过学生的回答,主要有四个:苏艾、琼珊、医生、贝尔曼),好的,现在我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这四个人的角色,进行简单的人物对话,可以用书中的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大概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同学们的表演,我们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大概的故事情节。我想大多数同学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要以“最后一片叶子”作为本文的题目呢?现在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三).同学们大概浏览一下课文,看有没有不理解的生字词(板书学生必须掌握的生字词)不速之客
一筹莫展
潜蹑
莫名其妙
凝视
这些词语需要同学们掌握,现在有谁能告诉我小说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提示:现在最常见的小说分析只有人物,情节,环境)板书: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板书内容)
学生明确:十一月,琼珊病倒————琼珊病重、病危———琼珊转危为安———贝尔曼去世;“最后一片叶子”起了贯穿文章故事情节的作用(连接了乔安西由死到生、老贝尔曼由生到死)。(四).通过对课文简单的梳理,我想大家的头脑之中都有了一个印象,现在让我们共同来解决几个问题:
1.四个人之间的关系?(提示:苏艾和琼珊是朋友,贝尔曼是一个画家,同时是苏艾的临时模特)
2.在文中找出描写苏艾,琼珊,贝尔曼,医生的语句,分别分析这四个人的形象?(提示:苏艾微弱的声音,脸色惨白;琼珊哭泣,画画,吹音乐以及对苏艾的照顾;贝尔曼老画家,暴躁;)3.通过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条件如何,感情怎样?(提示:“巷子”小胡同、格林威治村、三角墙、阁楼、低廉的房租,深厚的友谊,邻里之间的关爱等。(五).课后作业
1.谈谈你心目中的贝尔曼形象?(提示:贝尔曼的暴躁,折射出他的温情;他的流泪流露着他的善良;他既是个失败的画家,又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甘愿舍己为人乃至不惜为之献身的正直的人。)2.考虑作者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结尾方式有什么好处?(提示:这正是欧•亨利式的结尾:突然把故事的谜底提示出来,故事有了新的意义,对人物的评价发生倒转。贝尔曼从一个穷愁潦倒的人物,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英雄,这不但非常具有戏剧性,而且非常深邃。这样的结尾,话说得这么少,却有巨大的潜在含量,这样的叙述就不是一般的故事情节的交代,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促使人深思。)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重点,请同学复述课文,然后解决上节课遗留的问题。(二).合作学习分小组讨论: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然后请小组内派出代表发言,老师做最后的总结)(提示:可以从四个层面说明“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挽救了琼珊的生命。琼珊按照她自己的“规定”,最后一片藤叶掉下来时她也就随之而去。然而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老掉不下来,按她自己的“规定”她就不应死去。琼珊在思索这样奇事的过程中对自己先前的悲观情绪作了检讨,她的精神信念发生了变化,她实现了医生开出的最后的“药方”,靠自己“生”的信念挽救了自己。这个信念的转折是不掉的“最后一片叶子”给的。而这片“最后的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所以是贝尔曼的杰作。
第二个层面的意义:“贝尔曼说了二十五年的惊人之作”的实现。贝尔曼是没有什么成就、画技一般的老画家。一生都在说他要画一幅“惊人之作”,但唠叨了二十五年,始终没有动笔,始终一事无成。而这幅“最后一片叶子”却救了一个人的命,所以说这是贝尔曼的杰作具有双关的意义,贝尔曼的愿望实现了,这是其他的画无法相比的真正的“惊人之作”。
第三个层面的意义:这是贝尔曼为此付出了生命的牺牲精神的象征。贝尔曼冒着风雨完成了作品,为此感染了肺炎被夺去了生命。贝尔曼只想到救人,而没有去想这样做面临的危险(肺炎高发期、高发区,风雨中作画会淋湿受寒,本人年老可能因此得病)。贝尔曼的这一高尚行为是他人生的杰作。所以,这杰作又有图画和人生都是杰作的双关含义。
第四个层面的意义:平凡的牺牲,或者说既平凡又不平凡的象征。贝尔曼是个很平凡的人,虽是个热心肠的老头,但缺点很多,其貌不扬,说话粗俗,嗜酒如命,穷愁潦倒,年过六十,一事无成。特别是他去创作最后一片叶子时,他一点没有成为英雄的自我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牺牲。但是,他却做出了不平凡之举,他成了救人的英雄。这是并没有献身意识的献身,并没有英雄意识的英雄。就象这“最后一片叶子”,从绘画艺术的角度,这是极其平凡的作品,但是它却完成了唤起一个人“生的意识”的不平凡的使命。所以,这“最后一片叶子”是“既平凡又不平凡”“平凡的牺牲”的象征。也象征着,贝尔曼平凡一生的最后一片人生叶子是永存的。自然,这样的特殊“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板书设计
生活:“贫”
贝尔曼
形象:“落魄”
平凡人的伟大:人性美
杰作:“最后一片叶子”
(三).语言分析
1.“狠心的琼珊……”(45、46、48自然段)是真的狠心吗?(提示:病情的发展以及对生命的态度)2.“医生里去之后……”(12自然段)为什么苏艾会这样?(提示:她重视友谊,有责任感)3.7--11自然段,为什么说医生的医药一筹莫展?(提示:人一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战胜了自己,任何困难都显得微不足道。4.4、5自然段对肺炎的描写有什么好处?(提示:作者的这种轻松描写使整篇文章显得不是那么压抑,引起读者的兴趣)
学生明确:文章的遣词造句准确、传神,体现了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这是作者的一大特色。(四).思想主旨
《最后一片叶子》让我们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心灵,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能努力弘扬人性美,使人间充满温情。(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凡人的不平凡事。预习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一、品味标题——问题导入:《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篇外国小说,翻译成中文时有好几个版本,因而就有了不同的标题。(PPT
显示:《最后的常春藤叶》《最后一片叶子》《两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请同学们在这四个标题中去掉最差的几个,先把哪个去掉?设计意图:通过对题目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明白小说创作在文题中的重要性,也能提升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二、新授(一)整体感知
——说一说:1、好的题目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个题目给人以生命的象征
,有点题的作用,而且还是全文的线索,请大家围绕“叶子”概述一下这个故事。明确: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上。老朋友苏艾为了能卖画赚钱帮她看病,请楼下的老贝尔曼来当模特,并告知了这一事件。老贝尔曼为了帮助琼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了苏珊生的希望。使她战胜了病魔,最终转危为安,而老贝尔曼却因此生病死了。设计意图:通过对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文本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2、你们觉得这个故事里,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个环节?设计意图:直接由观看的感受入手,分析小说结局部分入手,能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3.、文章最后一段(苏联作家"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齐读。4.、重读文章最后一句:“哦,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设计意图:从朗读中再次感受小说精彩的部分描写,激发学生的情感,为接下去的环节创设情景。(二)想象创作——写一写那么这个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地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过的艺术才能,完成了这样的一副杰作,
作者没有写出来,请大家发挥想象,结合贝尔曼的形象特点描写这个情节。要求:有1.适当的情境描写2.符合人物性格学生创作。(三)作品交流——评一评1、学生小组交流、推荐作品。先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评点的时候,注意以下三点:①你的描写必须要在揣摩原文,充分利用原文中的“想象点”的基础上②符合人物性格,要合情合理③运用适当的描写方式。2、师生互评、老师展示作品。点评这位同学想象了外套挡雨的细节表现雨中作画的艰难,合情合理;这位同学抓住贝尔曼爱唠叨的性格刻画人物,出神入化;这位同学描写醉酒的贝尔曼雨中作画的细节,真挚感人。……我也写了一段,与同学们分享一下。设计意图:这是本课课的重点之一,通过对课文片段的写作练习,激发学生想象,更好地走进文本,自行了解了贝尔曼的形象,同时通过师生互评,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四)领会构思——找一找1.通过描写我们感受到贝尔曼那闪光的形象和品格因为这最具震撼的情节更让人刻骨铭心,我们极尽想象之能事来还原了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大家觉得是欧亨利的写法好还是我们的写法好呢?明确:作品采用“留白”手法,没有实写这个情节,使得小说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欧亨利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设计意图:为了引出著名的欧亨利式结尾,了解其独有的艺术风格。2.这个结尾时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除了贝尔门的性格,文章中还有其他早已埋伏好的蛛丝马迹吗?明确:(1)其它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2)“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3)“
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的“贴”字。……3.学生在原文中朗读这些片段。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小说的伏笔,培养对文本的感知能力,领会欧亨利小说的构思之巧妙。(五)知文论人——学一学结尾在意料之外,情节布置又在情理之中,并且又是能在如此小巧的篇幅内完成这么精致的构思,我们当然要了解一下这位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欧亨利先生。明确:欧亨利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心酸而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义气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设计意图:最后知文论人,了解作者其人,加深印象。教学自我评价这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经过实践,设计得比较好的环节有:1、备课准备中,一方面促使学生熟悉文本并有了初步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以后的研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整个教学过程大胆地让学生“唱主角”,充分调动了学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经历了,也有所得。3、让学生在课堂上把阅读中的一些问题及时发现讨论,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细化、深化学生的阅读,同时也能带动学生的书面表达。4、经过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多维“对话”,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最终要让学生走向与自我之间的“对话”,即读出自己来。当然在这个教学设计中也有不妥善之处,有待于进一步反思和改进: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人数多,要在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上下功夫,否则会过早出现学生分化现象。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一个让人_____________的故事
——一个关于____________的故事
阅读小说,梳理情节开端: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发展: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将生命寄于风中飘零的叶子,苏艾把琼珊病重的消息告诉贝尔曼
第二天早晨:一夜风雨后,叶子未落,但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时候,又经历了一夜大风雨,叶子仍在墙上,琼珊病情好转,贝尔曼被送往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高潮结局:得知琼珊病重的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比较两种情节安排的效果开端: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发展: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将生命寄于风中飘零的叶子,苏艾把琼珊病重的消息告诉贝尔曼高潮:得知琼珊病重的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一夜风雨后,叶子未落,但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时候,又经历了一夜大风雨,叶子仍在墙上,琼珊病情好转,贝尔曼被送往医院结局: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老贝尔曼悄悄走出屋子,他带上了他的调色盘和画笔,还有一把能挂在树杈上的照明灯笼。风无情地刮走了他的帽子,贝尔曼那头稀疏的白发在寒风中飘荡。
“哦,这鬼天气!”他缩了缩脖子,似乎这刺骨的寒风从他脑袋上钻进了身体,不过幸好他还有一把米开朗琪罗般的长长的胡子,至少现在他可以稍稍用它来挡挡寒冷。墙边有他事先摆好的梯子,真想不到这年纪的小老头还有这般攀上高梯的勇气。
“要不是为了楼上那可怜的傻子,我才不干这事!”这对于他来说太难了,爬上梯子的同时还要一手端着画具。他蹒跚的脚步使自己差点掉下去,不过幸好这个老酒鬼反应灵敏,“嗖”地一声弯下他那佝偻的腰,稳住了重心。不过,这下倒说明他的这身老骨架还不够硬朗,因为他好像弄伤了背部的骨头。疼痛让他大叫了起来,充血的眼睛也流出了混浊的泪水。但他马上意识到这几声叫喊定会吵醒楼上那两位姑娘,于是他乖乖闭上了嘴。
现在,他要开始自己伟大的杰作了,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站在凄风苦雨的夜晚中创作,却也不知这竟是最后的一次。他画得极其认真,每一描,每一笔都谨慎地落下,他总是在画板上花上足够的时间来调适颜色,尽管他每一刻都在瑟瑟地发抖,但他还是不时看一眼身后即将刮落的那片叶子,祈祷着:“一定得赶在它落下前完成我伟大的杰作!”然后,不知过了多久……
老贝尔曼拖着沉重的双腿挪回了自己冰冷的屋子,他的衣服湿透了,身子僵住了,但他的嘴角露出了一抹微笑,因为在叶子落下的那一瞬间,他也完成了自己伟大的“杰作”。比较两种情节安排的效果开端: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发展: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将生命寄于风中飘零的叶子,苏艾把琼珊病重的消息告诉贝尔曼
第二天早晨:一夜风雨后,叶子未落,但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时候,又经历了一夜大风雨,叶子仍在墙上,琼珊病情好转,贝尔曼被送往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高潮结局:得知琼珊病重的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ThereareathousandHamletsinathousandpeople‘seyes(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罗兰·巴特: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通过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你读出了什么?主题一:信念、意志、精神主题二:
无私的关怀与情谊、爱心、真诚、奉献、为了别人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人性的光辉……主题三:希望的力量主题四:珍爱生命主题五:
最伟大的作品不是最华丽的作品,而是倾注了感情的作品;对艺术的热爱与无止境的追求。主题6、7、8……?主题读解的方法:1、从情节的角度2、从环境的角度3、从人物的角度4、从意象的角度
1、“一个艺术家发现这条街的可贵之处”——适宜逃避要债的商人;2、“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朝南的窗子更适合需要光线的画家、但是租金高;3、“错综复杂、狭窄而苔藓遍地的‘巷子’”——居住环境差;4、“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弱”和“困”正是艺术家们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5、“她架好画板,开始替杂志社画一幅小说的钢笔插图”——挣钱很少,但这是青年画家和青年作家——这些艺术家们走进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艰难可见一斑。从人物的角度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摩西的愤怒——我们看到的是对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无比愤怒。
希腊之神萨蒂尔——帮助孤独的航行者驱逐恐怖的神。
保护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老艺术家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从意象的角度:常春藤叶一片常春藤叶为何能够拯救一个人?叶子是怎样的叶子?琼珊当时是怎样的境况?叶子与琼珊之间:叶子落则死,叶子不落则生
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上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20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
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常春藤叶”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植物,象征忠诚;在希腊神话里,“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奥尼索斯,代表欢乐和活力,同时也象征着不朽和永恒的青春;而尼采又将酒神作为音乐艺术的代表。
一个永恒的艺术母题――艺术可以使人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小说艺术魅力的天光云影1、信念、意志、精神;2、无私的关怀与情谊、爱心、真诚、奉献、为了别人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人性的光辉;3、希望的力量;4、珍爱生命;5、最伟大的作品不是最华丽的作品,是倾注了感情的作品,对艺术的热爱与无止境的追求;小说艺术魅力的天光云影6、含泪批判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7、老艺术家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8、艺术可以使人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再探究——兼向孙绍振先生请教
浙江杭州高级中学
钟峰华
310003
拜读了孙绍振先生发表于《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上的大作《<最后一片叶子>解读: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作者从语义的角度来解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让人耳目一新。孙先生通过解读“抱不抱活下去的决心”、“心事”、“最后一片叶子”、“杰作1”、“杰作2”、“一盏灯笼,还亮着”等关键词句,解读出《最后的常春藤叶》的重要主题:“精神超越死亡”、“信念决定生命”、“歌颂为了他人的生命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的一种精神”等。这些解读,让我颇受启发。最近,因为上公开课的缘故,我重新拿起《最后的常春藤叶》,反复研读,并参阅了很多的研究资料,我发现,对于《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值得重新解读。本文试图在孙绍振先生解读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思考,对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进行再探究。我认为,欧·亨利借《最后的常春藤叶》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精神”、“生命”、“自我牺牲”之类的东西,从更深层次而言,他要表达的核心主题应该是“艺术”,围绕艺术这一核心的是三个关键词,即:“批判”、“捍卫”和“救赎”。换句话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揭示的是艺术的三重主题: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含泪批判、老艺术家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和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一、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含泪批判我们都知道,欧·亨利的小说用笔简省到有时候惜墨如金。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即便是本该重重渲染的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藤叶的情节,也只是点到为止。然而在小说开篇,作者却浓墨重彩、郑重其事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1、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2、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组成了一个“艺术区”。3、在这错综复杂、苔藓遍地、狭窄的“巷子”里……4、“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关、气吁吁的老家伙的赏识。作者用繁笔极力渲染的是怎样的社会背景呢?是画家为躲避债务而成天尴尬地东躲西藏,是艺术家因为贫穷而不得不住进“贫民窟”式的“艺术区”,是画家因为生存重压而导致营养不良没有血色。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组鲜明的对比:画家与商人、艺术区与贫民窟、肺炎先生与弱小女人。作者一开篇就以这样的方式揭示了这样一个社会背景,这不能不让读者深思:作为良知和正义化身的、为人类创造丰富精神食粮的艺术家,原本应该过着无衣食之忧、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然而现在却连维持正常的工作、生计都很艰难,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啊?艺术家无安身立命之所、无立锥之地,艺术被弃置到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一个将艺术边缘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让人失望甚至绝望的病态社会。其实,揭示这样一个背景的不仅仅在小说开篇,在小说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揭示:“她架好画板,开始替杂志画一幅短篇小说的钢笔画插图。青年画家不得不以杂志小说的插图来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而这些小说则是青年作家为了铺平文学道路而创作的。”(贝尔曼)“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这里提到青年画家和青年作家为了铺平通往艺术的道路而不得不为谋生而做一些迎合大众趣味的事,而贝尔曼则可能恰是因为谋生而去画商业画、广告画或充当模特儿导致一生无所作为。而贝尔曼的今天很可能就是那些青年艺术家的明天,所有艺术家都可能一辈子都要为谋生而耗尽心力,真正的艺术追求最终无法得以实现。艺术被沦落到如此境地,堕落的不是艺术,而是社会,悲哀的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社会。欧·亨利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对于现实的认识有着清醒的头脑,他以审视的方式远距离地观察,用批判的态度透析着社会现象背后的东西,他的作品能够为那些正陷于病态的社会贴上一帖清醒剂。他用幽默、讽刺等看似轻松诙谐的方式达到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批判,这种批判是“含泪的微笑”式的。二、老艺术家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很多读者从老贝尔曼身上读出了“无私的关怀与情谊”、“爱心”、“真诚”、“奉献”、“为了别人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人性的光辉”等等主题。尽管没有错,但我认为这样的读解未免失之于肤浅。孙绍振先生则通过研究英文原文进而认为贝尔曼是一个“说话粗鲁”“有发音错误”的“下层百姓”。而正是这样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底层小人物,却“画出一片叶子,给了女主人公以生命的信念”。可见,这篇小说所歌颂的,是“为了他人的生命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的一种精神。贝尔曼无疑是个英雄,但却平凡异常。他一点没有英雄的自我意识,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牺牲,这正是他的平凡之处,和女主人公一样平凡。”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比较牵强,说老画家贝尔曼“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就等于说一个老作家没有文化一样,很可能有违背常识之嫌。在我看来,说老贝尔曼发音的错误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喝酒喝醉了而致使说话含糊。说老贝尔曼的话有些粗鲁,我以为主要是因为他听到琼珊病重的消息后内心激愤而致。小说中贝尔曼的身份定位其实并不是一个底层小人物,而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而活得穷困潦倒的老艺术家的身份。所以小说并非在暗示“平凡的人物是不平凡的”。在我看来,欧·亨利在老贝尔曼身上寄托的主要不是“爱心”、“奉献”、“牺牲精神”之类的东西,也不是歌颂平凡人的不平凡之举,而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意蕴。为了将这意蕴挖掘出来,让我们再仔细品读小说中介绍老贝尔曼的那个段落:“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这是一段需要反复咀嚼的文字。引起我注意和思考的是,为什么作者在介绍老贝尔曼时提到“摩西的胡子”、“希腊之神萨蒂尔”?为什么老贝尔曼说自己是看家恶狗?是欧·亨利随意为之,还是别有深意呢?我认为,掌握了这些问题,就好像掌握了解读文本的钥匙,它能帮助我们解开文本很多的谜团。1、摩西雕像的胡子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个,是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圣经》上的记载和种种传说都把摩西当作是人类中最受神的恩宠的先知。传说中,摩西受上帝旨意建立各种诫命,律例和典章,著名的有“摩西十诫”,一直为古以色列的绝对法权。在摩西领导的以色列国,以“十诫”治国。其中有一诫“不准崇拜金钱”,这是总结古埃及人腐败的教训。一个国家、民族如果倡导崇拜金钱,必然腐败,必沦为亡国亡族的境地,传说摩西兄长亚伦提倡崇拜金钱,他积民间金器铸金牛让人民膜拜,使以色列人堕落忘本、贪图享乐。摩西王闻此大怒,立即下令将崇拜金钱者杀死,兄长也在所不赦。同时将手中十诫法板扔到西奈山下,愤怒宣称道:“你们都不按法律办事,还要这十诫有什么用处?!”米开朗琪罗选择并紧扣住这一典型瞬间情节和摩西的情态,有意夸张摩西的长胡须,他一手捋着长须,胡须转折动势显示出内心激愤的情绪。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揣摩欧·亨利看似简单的一笔却意味深长。他将贝尔曼赋予“摩西式的愤怒”,真是用心良苦。摩西因一些人崇拜金钱、堕落忘本、贪图享乐、背叛训诫而愤怒,而贝尔曼的愤怒则由艺术遭遇边缘化的命运而来,他的脾气暴躁,他的酗酒皆缘于此。贝尔曼那摩西式的胡子,表征的是一个老艺术家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无比愤怒。2、希腊之神萨蒂尔萨蒂尔是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是长有公羊角、腿和尾巴的怪物。他耽于淫欲,性喜欢乐,在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兽的牧神是创造力、音乐、诗歌与性爱的象征。后被认为是帮助孤独的航行者驱逐恐怖的神。这就预示着,欧·亨利所提到的萨蒂尔也不是漫不经心的一笔,和摩西一样,贝尔曼那“萨蒂尔似的脑袋”其实也表征着老贝尔曼是一个艺术之神的化身,是帮助像琼珊那样的青年艺术家驱逐恐惧,勇敢面对人生的领航者、保护神。我们从贝尔曼那摩西式的愤怒、萨蒂尔似的神性以及“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可以看出作为老艺术家贝尔曼对于艺术遭遇被沦落命运的激愤以及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三、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反复读这篇小说,有一个疑问始终萦绕不去:“一片叶子何以能够拯救一个人?”这可能不仅仅是我的一个困惑,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对此,孙绍振先生是这样解释的:“首先,因为她是画家。她对画面极为敏感。其次,叶子很平凡,但是,在这里,作家赋予它以生命,一种在凄风苦雨中顽强生存的意味。这就不完全是现实的描写,更多的是象征,诗意的象征。作者赋予这片叶予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叶子本身。”“最后一片叶子,成为生命的一种象征,不是一般的象征,而是美好的象征,诗意的象征,象征着生命的信念。精神的力量可以战胜病魔。”孙先生认为,最后一片叶子其实是一种“生命、信念、精神”的象征。这样的解释尽管有一定道理,但我还是有疑问,如果说这片叶子是生命、信念或精神的象征,那为什么琼珊起初如此绝望以致想到了死呢?事实上,琼珊对于自己的生命本无什么留恋,否则她也不会因为染上并不算绝症的“肺炎”就有了轻生的念头。不错,爱情对于她来说无足轻重,那么,在她的心里,到底是什么比爱情还重要呢?我认为不是肉身的生命存在,而是艺术的生命存在,这才是关键。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再回到小说中来:“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一小时后,她说:“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当琼珊病重到只有一成希望的时候,她的心事不是“男人”而是“去画那不勒斯海湾”,当琼珊看见在两个风雨之夜后仍然未落的叶子,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欲望,首先想到的还是“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将这两处结合起来看,我们不难理解:在琼珊的心中,艺术高于一切。而先前叶子的飘零恰如艺术之花的凋落,艺术命运的沦落,这让琼珊悲观绝望、痛不欲生。而当最后一片叶子在两夜的风雨摧残后仍“傲然”地挂在藤枝上,琼珊感到了“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在这里,琼珊忏悔的是,对艺术悲观绝望的念头是有罪的。如果说这片叶子是一种信念的话,它应该是一种对于艺术生命的信念。因而,最后一片未落的叶子救赎了琼珊对于艺术生命的信念。那么,叶子何以成为艺术的象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这叶子并不是普通的叶子,而是常春藤叶。欧·亨利为何不写其他什么叶子而恰恰是常春藤叶呢?常春藤叶到底有怎样的意蕴呢?其实,常春藤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并且象征忠诚的意义。在希腊神话中,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奥尼索斯(Dionysus),有着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后来,尼采将酒神当作音乐艺术的代表。原来,常春藤叶与艺术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在这篇小说中,常春藤叶就是艺术的化身。这真是解读《最后的常春藤叶》最为要紧的密码,然而却长久地被读者给忽视了,以致这篇小说一直以来都被不同程度地“误读”了。得到救赎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贝尔曼。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艺术的希望与生命的同时,他自己也在画常春藤叶的过程中,在完成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同时,完成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救赎。当然,得到救赎的除了琼珊、贝尔曼和苏艾之外,我们这些读者在阅读中也得到了某种救赎,来自艺术对于人的救赎。孙绍振先生在学界是鼎鼎有名的大家,他对于语文教学的关注让我心生钦佩之情。他对于语文教材中名篇的一系列解读文章让我获益匪浅。我不揣冒昧,写这篇文章,意在向孙绍振先生和广大读者请教。黄云:别犹豫,大胆走
——名师培训札记之一
我一向主张,在课堂上,对话和辩论比独白更有效。
然而,26号在杭高听钟锋华老师的一堂几乎是教师独白的语文课,在课后老师们评课时的板砖纷纷中,我却突然意识到,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独白比对话更摄人心魄。
《最后的常春藤叶》,美国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钟老师的课,抛开了学生盼望交流的情节细节,丢弃了最有嚼头的“欧·亨利式的结尾”,而把教学设计的利斧砍在了对主题的别样挖掘上——你读出了什么?信念,意志,精神?无私的关怀与情谊,爱心、真诚、奉献,为了别人勇于牺牲的精神,人性的光辉?希望的力量?珍爱生命?对艺术的热爱与无止境的追求?
除了这些,你还读出了什么?
后半节课,我觉得始终从容不迫地绣着花的老师,把一根绣花针震荡成了一根挑破世俗恶疮的手术针。这根针,扎在几句浓墨重彩却常常被人忽视的文本语言中,这根针,挑出了“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含泪批判”,挑出了“一个老艺术家对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也像一道闪电,照射出“艺术真正意义上的对生命的救赎”。除了希望、关爱、执着,坐在下面的我突然醒悟,这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是钟老师试图聚焦的一种思考:这篇小说,是作家对一个生命群体的含泪关注,是艺术与生命艰难融合的绝响……
一个青年教师对欧·亨利小说这样的一种别致挖掘,对学生来讲是出乎意料的(其实对听课的老师来讲,也是独具眼光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解读,钟老师以摩西雕像的胡子,赋予老贝尔曼以“摩西式的愤怒”;借希腊之神萨蒂尔,证明老贝尔曼是“艺术的保护神”,是“青年艺术家的领航者”。
课堂一片寂静。学生一路努力跟着钟老师走,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钦佩参与评课的重高老师的直率和真诚。他们思路敏捷,语言犀利,说话逻辑严密。面对这样一堂学生几乎失言的语文课,他们抛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什么是语文?
主题解读的方法应该怎样获得?
教师应该给学生什么?
教学设计是否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
……
向来主张课堂上学生为上、对话为主的我,却在重高老师掷地有声的评价中,冷静无比。
这一堂语文课,让我想起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一番对话。当安德烈抱怨自己越长大越孤单的时候,龙应台说: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
钟老师的这一课,把学生从嘻闹追逐、欢呼雀跃的宽阔大道,引到了一条艰涩冷僻的荆棘小道。作为评课者,我们常常欣赏“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师生同游、无拘无束的大道奔流,却忘了赞赏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险的勇气。在这条路上,教师凌厉在前,一路披荆斩棘,学生紧随其后,急速穿行;在这条路上,你看不到欢呼雀跃,看不到对话急辩,甚至听不到声音——因为学生知道,他们必须避开一切芜杂,凝神屏气,专注前行。唯有这样,他才有可能能在上气不接下气的艰难摸索中,找到一线光亮,甚至豁然开朗。
这,难道不是一种风景?
那一天,我其实并没有发言的打算;那一刻,思考比发出声音更重要。从走入杭高的那一刻起,我在聆听,我在观察,我在琢磨。作为一个职校的老师,我用截然不同的视角看待我在杭高的短短一天。怎样看待这样一堂语文课?你说说。同行的杨一点都不领会我的神色,直接点了我的名。
从哪里说起?学生?文本?设计?我在寻找角度。当然,假如钟老师在职业高中上这样一堂课,我相信钟老师肯定会采取另一种方式,因为这样的主题挖掘,在我们的学生面前肯定此路不通——这基于学情的迥然相异。然而,放在杭高,放在一个走出过鲁迅、李叔同、朱自清、俞平伯、叶圣陶等大家的省城贡院,我却要忍不住为钟老师鼓掌!
我说,我是一位职业高中的语文老师。我的学生,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来自被初中“抛弃”的后“三分之一”。为了保证初中学校中考的成绩排名,他们甚至被提前以“免试”的形式直升到了职业高中。他们是初中老师拱手相送给职业高中的“礼物”。
从考试的要求来衡量,这些孩子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达不到初中毕业基础课程达标的要求。他们来职业高中学技能,他们也要学像《最后的常春藤叶》、《项链》这样的小说,要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再别康桥》这样的诗歌。职高的老师如何看待这些孩子?悦纳。敞开我们并不宽广的怀抱,接纳并欣赏这些一路过来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孩子,让这些低垂着脑袋的孩子抬起头来学习,让这些或抑郁、或木讷、或反叛的脸绽放阳光一样的笑颜。
我们职高的老师在做什么?我说,我身边的职高老师都很平常,但真的很不平凡。你见过一个老师两个学期每天清晨六点准时拨响学生床边的电话,只为了叫这个与奶奶相依为命地学生起床吗?你见过一个老师每隔一段时间与学生家长以书信的方式交流,只为告诉孩子的父母孩子每天都在进步吗?你见过一个老师每次做值日生的时候,跟在学生屁股后面,教他怎样擦窗户,最后学生在毕业小结时骄傲地说:我的成绩不怎么样,但我相信,我擦的窗户一定是全校最干净的吗?从某种意义上,职业高中的老师更像是在救赎,救赎一群被应试教育丢弃了的孩子;作为教师,我们对自己的职业追求甚至“低”得让重高老师吃惊——不让孩子在我们的手里再差下去。然而,面对重高的老师,我们却照样能自信地、微笑着调侃:我们实施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而杭高,杭高的学生来自哪里?作为全市前八所重点高中的领头羊,进入杭高的学生是全市初三毕业生的前三分之一中的前三分之一。这样的身份和选择,使得杭高的学生一路被人仰慕。就像我的一个学生,面对一河之隔、绿树鲜花环抱的杭高,面对每天与自己擦肩而过、穿着杭高校服的学生,讷讷地、痴痴地叨叨:杭高,我们的对面可是杭高哪!那无限神往又无限失落的眼神,让我想起这个骑着爷爷的破自行车的职高男孩,为了换得同路上的杭高女孩的回眸一笑,在清晨滚滚车流中大声背着屈原的《离骚》,想以此证明“杭高,我比你牛”却因些换来小女生一个白眼的苦痛。杭高,杭高的学生应该怎么教?
我想象,杭高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共享、激荡智慧之光的课堂,是拉斐尔画笔下的雅典学院时而平静切磋,时而激昂争辩,时而独处一隅静静沉思的盛会。赞同和反对,发现和挖掘,课堂上应该激荡着杭高学生清丽激越的声音。然而,那青春涌动的杭高课堂,也应该有一种沉静有力的独白,那声音,也许隔着一些厚障壁,虽然遥远却绵绵荡来,一声一声敲击心鼓,叩响情弦,唤醒沉睡的灵魂。
这样的课堂,教师也许会有点寂寞,也会遭遇一些质疑。然而,这又何妨?正是不同的声音,让我们成长。在课堂开放、争鸣的同时,我们总还得坚持一些什么,放弃一些什么。一个敢于坚持的老师,一个有个性的老师,才有可能领飞一些自由灵动的青春小鸟。
这样的课堂,是对优秀学生应有的一种引领,也是老师自身殚精竭虑的不懈追求。《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教案授课人:周海青教学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2.树立“爱”的信念,珍爱生命,培养人文情怀。教学重点及难点:把握老贝尔曼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2、“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信念对一个国家的存亡而言是最重要的,同样,信念对一个人的生死也同样重要。可以说这种信念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正如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一样,精神支柱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人把“犯我强汉,虽远必诛”当做精神支柱,于是成就了一个伟大强悍的文明;有人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当作精神支柱,于是成就了一代风采盖世伟人;有人把“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当作精神支柱,于是成就了一篇千古流芳的佳作。但是今天我们要看的支柱显然与众不同,它只是一片薄薄的树叶,很轻很轻,也很重很重。二、作者简介欧·亨利(O.Henry),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三、基础知识转弯抹mò角蹑niè手蹑脚昵nì称矮墩墩dūn掺chān酒窗槛jiàn一筹chóu莫展冥冥míng出殡bìn瞅chŏu一眼四、整体感知提问: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故事的主要情节:琼珊病重,对生活失去信心,如果最后一片叶子掉了,生命也就终结,苏艾告诉贝尔曼。树叶没有掉,琼珊恢复信心,老贝尔曼病重。琼珊脱离危险,老贝尔曼离开人世。五、文本赏析1、与常春藤叶直接相关的是哪两个人物?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提示:琼珊和贝尔曼2、医生和苏艾认为琼珊的生命支柱是什么?实际上琼珊把什么当成了自己的生命支柱?提示:医生:爱情;苏艾:梦想3、琼珊把“常春藤叶”当做支柱,你觉得合乎情理吗?为什么?提示:合乎情理。琼珊的处境困顿,事还未成功,生活比较穷困,再加上疾病的因素,和女人天性的多愁善感,所以把“常春藤叶”当做支柱。4、贝尔曼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提示: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5、你觉得贝尔曼去画常春藤叶子合乎情理吗?为什么?提示:前文多处伏笔。6、贝尔曼实际上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描写他的?提示: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外貌描写)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重见贝尔曼(结局):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7、小说结尾贝尔曼不幸染病而死,如果换一种贝尔曼未死的结局,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提示:运用艺术概括方法塑造典型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故事情节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托,脱离故事情节描写人物,即使非常细致,也毫无意义;故事情节服务于典型性格的塑造,故事情节越典型,越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斗争,就越有得于典型性格的塑造。8、琼珊后来有了什么变化,你觉得琼珊的这种变化是叶子带来的,还是其他什么带来的?提示: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9、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提示: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了小说大师在小说中的巧妙构思,尤其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艺术,更是让人受益匪浅。但是我们还有更大的收获: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命运就注定了我们要成为一个终生的旅者,漫漫人生路,我们也许要面对太多太多的坎坷,学业的困扰、事业的停滞、家庭琐事的烦恼、病痛的折磨、生离死别的痛苦……不要沮丧,不要绝望,更不要轻言放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其实并不寂寞,因为我们有亲人,我们有朋友,即使是陌生人也会在我们困顿时伸出援手。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朋友,希望你想到一句话——因为有爱,所以坚强。七、课堂练习本文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当琼珊知道叶子是贝尔曼所画,她会怎么样?试续写,字数约300字。1、运用想像,要想像合理,符合人物的性格;2、多描写,少记叙,要求生动形象;3、可描写琼珊的心理,回顾贝尔曼平时的所作所为,体现他的美好品格;也可写琼珊与苏艾共同绘一幅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叶时的情景图以示纪念;也可写某一时间琼珊在贝尔曼墓前的祭奠等。一、导入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命若琴弦》。其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师徒,一个老瞎子,一个小瞎子,他们靠弹三弦琴说书为生,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后来,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故事到这结束,我想问的是,既然老瞎子已经知道那个药方是假的,为什么还要把他给小瞎子?(他希望那个药方成为支撑小瞎子活下去的勇气,成为他活下去的希望。)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一种力量的支撑,只不过那种力量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它可以是史铁生的药方,也可以是欧亨利的常春藤叶。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欧亨利去瞻仰一位生命的歌者,体味那支撑生命的勇气。二、概括故事情节大家都预习过小说了,下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请一二生简述,师生共同点评。明确:女画家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的生命的希望,最后琼珊在好友苏艾的照顾下活了下来,而贝尔曼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三、最后的常春藤叶从文章的情节来看,对两个生命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这片叶子维系着两个人的生命,那么,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找出文中描写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语句,读一读。第40节:“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第44节:“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依旧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第46节:“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生齐声朗读这样一片叶子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呢?明确:“最后的常春藤叶”竟能战胜“秋风扫落叶”的命运,历经了几天几夜秋风秋雨的侵袭依然是深绿的、傲然地挂在枝头!顽强的生命力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启示,生的希望。(大自然给人的力量,我们学过鸟啼,鸟给人类的启示——向死而生,从自然中去感悟生命,人类的启示在荒原。既然这样一片小小的叶子都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那么作为我们人类呢,还有什么理由放弃生命。)在朗读的时候,大家觉得那些字词需要用重音来强调,从而突出最后的常春藤叶顽强的生命力?明确:仍旧、深绿、傲然、依旧、仍在。(再齐声朗读。)小结:从大家的朗读中我能感受到这片常青藤叶带给人的那种顽强的力量,正是由于这种力量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给了她生命的勇气。那么为什么这片叶子不落,琼珊就有了生活的希望了呢?(因为她把希望寄托在这片常春藤叶上了——22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她已经绝望了,但是见到这样的一片叶子,她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那么是谁给了她这个希望?——贝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白酒销售培训
- 虚拟现实内容制作合同-合同范本
- 技术服务合同标准样本
- 肺大泡患者的护理
- 脊柱侧弯医疗体操
- 《声音和语音编码》课件
- 17跳水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龙脑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吹瓶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年产xx泡沫玻璃保温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分析)
- 六年级上册书法《走之底》课件
- 中考体育设备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以内进位加法100题(精心整理6套-可打印A4)
- 医院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课件
- 年产xxx套棉花种植机械化设备项目投资计划书
- 消防水带的使用及管理
- 河道保洁服务投标方案
- 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3.0
- 加载减速法标准方法验证报告
- 法律文书校对规定
- 吉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12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