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_第1页
小儿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_第2页
小儿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_第3页
小儿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_第4页
小儿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儿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摘要:目的:通过调研并分析儿童压力性损伤相关影响因素及现有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为儿童PI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横断面调研某三级甲等医院2021年1月-12月PI的702例患儿,收集相关人口学资料、PI评估及预防措施等,并对相关因素及已有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结果:PI患儿PI发生率为8.83%,损伤程度以1期为主(90.32%);枕部(38.46%)为儿童PI的高发部位,其次是骶尾部(27.69%)。气管插管、意识障碍、BradenQ评分低、移动度受限、感知觉受限、皮肤潮湿、存在摩擦与剪切力、营养贫乏以及组织灌注与氧合不足是PI的影响因素,疾病种类对PI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价值,但应与其他因素结合判断。PI患儿减压垫的使用率为100%,且均予以每间隔2~3小时更换体位1次。发生PI的患儿中预防性使用减压敷料的比例为95.16%,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比例为29.03%。结论:手术体位和手术时间是小儿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效果良好,可以为临床筛选高危患儿及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保护措施提供参考。关键词:小儿;压力性损伤;影响因素引言压力性损伤(PI)是指由于剧烈和(或)持续存在的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导致的发生在皮肤和(或)潜在皮下软组织的局限性损伤,通常发生在骨隆突处或与医疗器械或其他设备有关。手术病人由于术中特殊的体位要求,无法通过改变体位缓解局部组织压力,加之使用医疗器械、长时间麻醉状态、术前禁食禁饮、微环境改变等因素,成为PI发生的高危人群。IAPI发生率已成为衡量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敏感指标之一。IAPI会导致患儿疼痛、感染、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等,也降低了护理服务质量。本研究通过分析小儿IAPI的发生特征及影响因素,构建小儿IAPI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筛选高危患儿及实施早期干预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对医院2021年1月-12月入住PI的患儿进行调研。纳入标准:(1)第1次入住PI;(2)年龄1个月~18岁。排除标准:(1)入院即带有PI的患儿;(2)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医嘱明确表示不能翻身的患儿。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1.2方法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护理信息系统、手术麻醉信息系统和自行编制的手术患儿术中压力性损伤信息调查表收集患儿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由专人进行数据录入,研究者逐一核对确认,避免输入错误,确保所有纳入研究对象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1.3观察指标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PI发生情况;PI预防措施情况;PI发生的影响因素。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结果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734例患儿,排除入院即带有PI患儿7例、剔除资料不全患儿25例,有效病例数702例,有效率95.64%。患儿性别:男416例(59.26%),女286例(40.74%);年龄1.2~191(50.64±49.52)个月;入住PI1~90(15.37±13.05)d;所有患儿均取其第一诊断,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进行分类,分别为神经系统疾病200例(28.49%),呼吸系统疾病181例(25.78%),血液系统疾病74例(10.54%),消化系统疾病65例(9.26%),循环系统疾病55例(7.83%),中毒39例(5.56%),内分泌系统疾病22例(3.13%),泌尿系统疾病17例(2.42%),其他49例(6.98%)。2.2PI发生情况702例患儿中有62例(8.83%)发生PI,其中1期56例(90.32%),2期5例(8.06%),3期1例(1.61%)。共发生PI65处,其中59例(95.16%)发生1处,3例(4.84%)发生2处。参照NPIAP/EPUAP发布的PI最新分期标准中的定义,本研究将PI分为两类,器械相关性PI和骨隆突处PI,具体发生部位及发生率见表1。表1PI发生部位及发生率[例(%)]2.3PI预防措施情况702例患儿全部预防性使用了减压垫,其中108例(15.4%)同时预防性使用了减压敷料。通过查阅护理记录单和病程记录,所有患儿均为2~3h更换1次体位,但有早期被动肢体活动的患儿仅有33例(4.70%),有早期主动活动的患儿17例(2.4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的患儿52例(7.41%)。在62例发生PI的患儿中,预防性使用减压敷料的有59例(95.16%),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的有18例(29.03%)。2.4PI发生的影响因素将发生PI的患儿与未发生的患儿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种类、气管插管、意识状态、移动度、感知觉、浸渍、摩擦与剪切力、营养、组织灌注与氧合、BradenQ评分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发生PI的影响因素3讨论在PI形成相关机制中,长时间压力是始发因素。手术患儿由于麻醉状态及手术体位要求,术中无法有效缓解压力,导致受压部位持续受压,组织低灌注或缺血时间延长,易发生PI。手术过程持续60min以上是术中PI发生的高风险因素。小儿皮肤组织解剖和生理与成人存在一定差异,表皮层较薄且功能不成熟,承压能力和延展性较差,长时间压力更易发生PI。因此,针对长时间手术,手术室护士应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和术前准备,科学合理制定防护措施,减少小儿IAPI的发生。IAPI的定义即明确其组织损伤与手术受压部位有关,而手术受压部位主要由手术体位决定。《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预防与护理专家共识》中有关预防措施与护理流程部分均强调体位摆放的重要性,具体内容包括规范操作、支撑面选择和预防性敷料使用等,其风险点预警提示也将手术体位纳入风险评估内容。根据手术需要摆放手术体位后,病人身体支撑点发生改变,导致相应部位受压从而发生IAPI,且特殊体位(侧卧位、俯卧位、截石位)较仰卧位发生风险增高。目前,针对小儿手术体位摆放缺乏统一、规范的护理标准。因此,手术室护士应充分认识小儿特殊的生理结构特点,了解不同手术体位的易受压部位,掌握规范的体位安置方法与防护措施,保障手术护理质量和安全。结束语本研究发现,手术体位和手术时间是患儿IAPI发生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3个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效果良好,可以为临床筛选高危患儿及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保护措施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吴玉洁,王建平,吕俊英,宋霏,张双红,张丽萍.新生儿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现状及评估量表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6):2836-2839.[2]唐绪容,周蓉,屈虹,高迅,钟茜.儿童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比较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9,34(18):58-61.[3]周蓉,唐绪容,屈虹,高迅,钟茜.儿童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