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12讲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_第1页
高中化学:第12讲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_第2页
高中化学:第12讲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_第3页
高中化学:第12讲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_第4页
高中化学:第12讲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讲氮及其重要化合物

内容要求

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氮及其重要化

合物的主要性质。

2.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结合工业合成氨、合成硝酸认识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

要地位。

4.以酸雨的防治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5.了解关于污染防治、环境治理的相关国策、法规,强化公众共同

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

知识点1氮及氮的氧化物

呵必备知识梳理

一、氮气的结构与性质

1.氮元素的存在与氮的固定

//I游中态)一N,伏气中体积分数约为78%)

(赤素,分为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氯

'■(化A态)一动植物体内、土壤和水体中

2.岫的结构和性质

凡的电子式为:N::N:,结构式为N三N。

离子化合物,

|无色、无臭、气网1遇水强烈水解M

|密度比空气略升-工业合成氨条件:的

高温、高压、催固

|熠、沸点很低F-化剂

I难溶于水4条件: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3Mg+M曜Mg;N2。

高温、高压.

②N2+3HL催化剂2NH:;。

③N2+O2放电或高温2N0。

二、NO、NO2的性质

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如NO、NO、NO2、N2O4、N2O3、N2O5等。

NO、NO2的比较如下表。

NON02

氮的价态+2价+4价

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

物理性质无色、丕溶于水的气体

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

与。2反

2N0+02_2N02不反应

与40

不反应3%+乩0-2HNO3+NO

化反应

学与乩0、

4N0+2H:Q+30.4HNQ,4叫+2同0+。2—4HN03

性。2反应

质有氧化性,但通常情况下强氧化性,在溶液中能氧

氧化性

表现出还原性化S二「、Fe"等离子

对环境

有毒,大气污染物之一有毒,大气污染物之一

的影响

3CU+8HNO3(稀).01+4皿。3(浓)一

实验室制取原

3Cu(N03)2+2N0t+4乩0(排CU(N03)2+2N02t+2乩0(囱

理及收集方法

水法收集)上排空气法收集)

©)易错易混,

1.固氮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通过灼热的镁粉,可除去岫中的少量氧气。()

3.NO?与H.0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1:2。()

4.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以。

()

5.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

6.澳蒸气和NO?都是红棕色气体,不能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和NaOH

溶液鉴别,可用AgNO:,溶液或蒸储水或CCL鉴别。()

答案:1.V2.X3.V4.X5.X6.J

何关键能力提升

题点一氮气的结构和性质

1.下列反应属于氮的固定的是(C)

①N2和乩在一定条件下合成阳3②NOz和比0反应生成HN03和NO《

Mg在昆中燃烧生成MgsNz④NO被空气氧化为NO2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解析:氮的固定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N2与。2、Mg反应中均体现了N2的氧化性

B.岫很稳定的原因是氮的非金属性较弱

C.N2fNO?与岫一加3均能一步完成

D.N2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原因是N2的密度与空气接近

解析:A项,岫与反应中,总体现了还原性;B项,岫稳定的原因是N三N

很牢固,键能高,难断键;C项,N2-NO2不能一步完成。

题点二NO、NO2的性质

3.NO在人体内有独特的功能,关于NO的叙述正确的是(B)

①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氮物质氧化的产物②NO属于酸性氧化物,

所对应的酸为亚硝酸(HNOD③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氮物质还原的

产物④NO是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可变为红棕色

A.①②③④B.仅①③④

C.仅②③④D.仅①④

解析:NO中氮的化合价处于中间价态,它可以是还原产物,如HNO3-NO,

也可以是氧化产物,如NH3-NO;NO不属于酸性氧化物,HNOz的酸酎是

N2O3;NO是无色气体,可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红棕色的N02O

4.氮氧化合物(用NO*表示)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根据NO,的性质特

点,开发出多种化学治理氮氧化合物污染的方法。

催化剂

(1)用氨可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已知:4NH:+6N0-K15N2+6H2O,

催化剂

--

8NH3+6NO2S7N2+12H2OO同温同压下,3.5LNH3恰好将3.0LNO和

N0?的混合气体完全转化为N2,则原混合气体中NO和NO2的体积之比

是o

(2)工业尾气中氮的氧化物常采用碱液吸收法处理。

①NO?被烧碱溶液吸收时,生成两种钠盐,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1,写

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NO与NO?按物质的量之比1:1被足量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只得到

一种钠盐,该钠盐的化学式是。

解析:(1)设NO的体积为V(NO),N02的体积为V(NO?),依据已知化学方

程式知,处理知[V(NO)]需NH31V(NO),处理NO2[V(N02)]需N%V(N02),

(V(NO)+y(NO2)=3.0L

9(N。)+W(NO2)=3.5L,解得V(N0)=0,75UV(NO2)=2.25

L,V(NO):V(NO2)=1:3。(2)①题述反应生成两种钠盐,必然是NO?的

歧化反应,依据题给两种盐物质的量的关系可知,两种盐分别为NaNOs

和NaN02o②N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N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

价,两者按物质的量之比1:1混合时与NaOH反应生成一种钠盐,依据

得失电子守恒可知,钠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即为NaN02o

答案:(1)1:3

(2)(D2NO2+2NaOH-NaN03+NaN02+H20(2)NaN02

有关NO*的“3点”提醒

(UNO?与岫0,可相互转化:2N02(g)一MOKg)AH<0,因此实验测得

NO2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总大于46o

(2)NA>N2O5分别是HNO2、HNO3的酸酎,是酸性氧化物;而NO、NO2不属

于酸性氧化物。

(3)N02>NO的混合气体能被足量烧碱溶液完全吸收的条件是

n(N02)2n(NO),一般适合工业尾气中NO,的处理。

知识点2氨和镂盐

呵必备知识梳理

一、氨的性质及制备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易液化,

极易溶于水田2。:NL=1:700),可由喷泉实验证明。

2.喷泉实验

(1)喷泉实验的原理

因为烧瓶内气体易溶于水或易与水反应,使瓶内压强减小,形成压强

差,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而形成喷泉。

⑵常见的能形成喷泉实验的气体和吸收剂如表:

CO2、SO2、

气体HC1NH3NO2+O2

5、H2S

水或NaOH浓NaOH

吸收剂水或盐酸水

溶液溶液

3.氨的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反应原理为阳+庆0-NL•氏0-NHj;+OH。氨溶于水得氨水,氨水中

含有的粒子有阿3・日0、乩0、NIL、NH3OH、NH3•H2O为可溶性

一元弱碱,不稳定,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NH3-H2OANH31+乩0。

(2)与酸的反应

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其现象为有白烟生

成,将浓盐酸改为浓硝酸,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化学方程式为

HC1+NL—NH£1、NH3+HNO3—NH4NO3。

(3)与盐溶液的反应

过量氨水与A1CL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1*+3NH3・乩0一

A1(OH)3I+3NHto

(4)氨的还原性

催化剂

①催化氧化:4NH3+502=^4N0+6H2。。

②被CuO氧化:2NH3+3CU093CU+N2+3H2。。

③被氯气氧化:2NH3+3Cb—N2+6HCI或8NH3+3C12_N2+6NH4C1O

4.ML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2NHlQ+Ca(OH)1=2NH#+CaCl,+2Hq

固体+冏体4气体(与用KQO闲MnO,制。2

I反装置I—

或用KMnO.制Ch的装置相同)

I净化装置I~I盛碱石灰的干燥管不能用幽身迫作干燥剂)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也工法।|①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附近,试纸变避色;

1~T1~I②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附近,有旦纲产生

|尔意比||在集气管口塞一团用水或稀硫酸浸湿的棉花,E-

।甩”啊—I减小NHs与空气的对流速度,收集到纯净的N%

5.氨的用途

(1)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故可用作制冷剂。

⑵制氮肥、硝酸、锈盐、纯碱等。

二、铁盐及NH*的检验

1.钱盐的物理性质

无色或白色晶体,绝大多数镂盐易溶于水。

2.核盐的化学性质

NHcl△

----4-»阳工1=^=\11」+HC1:

受热分解

NHJICO,△0

-------------NH3f+

铉_

盐CO?f+也0

与Na°H溶财应》NH;+OH=^=NHj+HQ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水解

NH;+乩0==^NH3・%0由

3.NH:的检验

易错易显

1.氨发生催化氧化的产物为N02和10。()

2.分别蘸有浓酸和浓氨水的两玻璃棒靠近,均产生白烟。()

3.NH耐的结构与NH4C1相似,NH,H固体与少量H20反应可有两种气体生

成。()

4.加热盛有NH61固体的试管,试管底部固体消失,试管口有晶体凝结,

说明NH4Cl固体易升华。()

5.施肥时,草木灰(有效成分为K2c0J不能与NH。混合使用,否则会降

低肥效。()

答案:1.X2.X3.V4.X5.V

呵关键能力提升

题点一氨的性质及制备

1.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N&并验证性质的各装置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A.装置①可用于实验室快速制取少量NH:i

B.装置②中加入CaCL固体可以干燥NA

C.可用装置③收集NH3

D.打开装置④中的止水夹,加热圆底烧瓶可以引发喷泉

解析:A.装置①可用浓氨水和生石灰反应用于实验室快速制取少量

NH3,正确;B.装置②中加入固体为碱石灰,不能用CaCb固体干燥NH:”

错误;C.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装置③为短进长出,可收集NH3,

正确;D.氨气易溶于水,打开装置④中的止水夹,加热圆底烧瓶气体热

胀冷缩,导致氨气与水接触,烧瓶中的压强迅速减小,可以引发喷泉,

正确。

2.NH:,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NH,C1和NaHCQj都是常用的化肥

B.NH.CKHN03和Na2c受热时都易分解

C.NH3和N0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图中所涉及的。2都要用纯氧

解析:化肥主要是含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营养元素的一些物

质,NaHCC»3不是常用的化肥,A项不正确;Na2c。3受热不易分解,B项不正

确;N&和Nth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生成氮气,C项

正确;氨的催化氧化用空气就可以,不一定要用纯氧,D项不正确。

62德维实验室制取NL的简易方法

发生装

方法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加热浓A

NH3-H20AH3t+H20

氨水e

浓氨水+

NaOH溶于水放热,促使氨水分解,且0斤浓度的增

固体

大有利于NB的生成

NaOH

浓氨水+CaO与水反应,使溶剂(水)减少,且。出浓度的增大J

固体有利于生成NH3;反应放热,促使氨水分解。化学方

CaO程式:NL•H2O+CaO_NH3t+Ca(0H)2

题点二镂盐和NH]检验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所有钱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物均有NH3

B.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铁固体的方法制备氨气

C.在盛有硫酸亚铁钱[(NHjFeSOj]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NaOH

溶液,在试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未变蓝,则溶液中无

NHJ

D.绝大多数核盐易溶于水,但水溶液不一定呈酸性

解析:钱盐分解不一定产生NH3,如NH4NO3在400℃以上分解生成N2>

NO2和H2O,A项错误;实验室常用氯化镂固体与氢氧化钙固体共热制备

氨气,B项错误;Fe?+比NH]更易结合0H,因而加入少量NaOH,且未加热,

不会产生NH3,故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NH1,C项错误。

4.已知饱和氯化镂溶液与亚硝酸钠晶体混合加热可制备氮气。利用如

图装置制取氮气,并用氮气制备Ca3N2,CasN遇水发生水解反应。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B)

A.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NaNO2+NH,,Cl^_NaCl+N2t+2H20

B.③中盛放的试剂是NaOH溶液

C.④⑥中依次盛装的试剂可以是浓H2s0八碱石灰

D.实验结束,取⑤中的少量产物于试管中,加适量蒸储水,可以使试管

口湿润的pH试纸变蓝

解析:由题干可知,装置①为制备氮气的装置,饱和氯化筱溶液与亚硝

酸钠晶体混合加热生成氮气、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NO2+NH4Cl-^NaCl+N2t+2乩0,故A正确;装置中含有氧气,可利用装

置③除去装置中的氧气,NaOH溶液不能除去氧气,可改成酸性氯化亚

铁溶液,故B错误;CasN遇水发生水解,所以产生的氮气需要干燥才能

进入玻璃管中反应,装置④应为干燥装置,可选用浓硫酸作干燥剂;装

置⑥中也应装有干燥剂,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⑥中可盛放

碱石灰,故C正确;实验结束后,装置⑤中有生成的CasN”CasN遇水发

生水解反应生成NH:,和Ca(OH)2,NH3可以使湿润的pH试纸变蓝,故D

正确。

知识点3硝酸的性质

何必备知识梳理

一、硝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有刺激性气味无色,浓硝酸久置呈黄色

易挥发与水互溶

2.化学性质

具有酸的通性

苯、甲苯强酸性

硝化反应强氧化性与金属、非金

---------"属及还原性化

颜色反成,蛋白质’合物反应

不稳定性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硝酸分解:4HN03^F2H2O+4NO2t+O2t。

(2)稀硝酸与铜反应:3Cu+8HNOK稀)3CU(NO)2+2NOt+矶0。

(3)浓硝酸与铜反应:Cu+4HNa(浓)一Cu(N03)2+2N02f+2比0。

(4)浓硝酸与C反应:C+4HN03(浓)——⑩t+4N02)+2比0。

(5)硝酸氧化S02(离子方程式):3so2+2NO3+2H2O3SOt+2NO+4H+。

(6)H\Fe2\NOQ不共存(离子方程式):3Fe2++NOq+4H+3FeA+NOt+

2H20O

二、硝酸的工业制备

制备流程

尾气NO的循环利用

I雨水吸收

氨的催化氧化一NX进一步氧化生成NOL生成硝酸

易错易温

l.Fe与稀盐酸、稀硫酸和稀硝酸的反应,均能用于制取比。()

2.Cu遇浓硝酸生成NO,遇稀硝酸生成NO,说明稀硝酸的氧化性强于浓

硝酸。()

3.浓硝酸与铜或碳反应,均体现其酸性和强氧化性。()

4.在酸性条件下,NO&与「、Fe2\SO1等离子能大量共存。()

5.浓硝酸与过量Cu反应结束后,再加稀硫酸,Cu继续溶解。()

答案:1.X2.X3.X4.X5.V

何关键能力提升

题点一硝酸的性质

1.硝酸是化学实验室中最常用的试剂之一,下列有关硝酸的说法不正

确的是(C)

A.浓硝酸和氯水用棕色试剂瓶保存,原理相同

B.将分别蘸有浓硝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有白烟生成

C.常温下铝和伯都不溶于浓硝酸,原理相同

D.浓硝酸溅到皮肤上,皮肤会变黄

解析:A项,HNO,和氯水中的HC1O见光都易分解,都应避光保存,正确;

B项,浓HN03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HN03与N%化合生成白色固体小

颗粒NH,NO3,正确;C项,常温下,铝在浓硝酸中钝化,而伯与浓硝酸不

反应,原理不同,错误;D项,浓HN03能使蛋白质显黄色,正确。

2.在某100mL混合酸溶液中,HNO3和H2s0」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

0.2mol-L和0.4mol-L;向该混合溶液中加入2.24g铁粉,加

热充分反应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mL

B,生成的气体有N0和H2

C.所得溶液中有溶质FeSOi和Fe2(SO.,)3

D.所得溶液中Fe?一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mol-L1

解析:n(HNC)3)=0.2mol•L'X0.100L=0.020mol,n(H2S0j=0.4mol・

L'XO.100L=0.040mol,100mLHNO3和H2s0,混合酸溶液中,n®)=

0.02mol+2X0.04mol=0.10mol,n(NO3)=0.02mol,n(Fe)=

「24g004mol,所以向该混合液中加入2.24g铁粉,加热先发

56g•mol1

生反应:

2+

3Fe+8H+2NO3—3Fe+2N0t+4H20

0.03mol0.08mol0.02mol0.03mol0.02mol

反应后剩余的0.02mol印发生下列反应:

Fe+2H_Fe2++H2f

0.01mol0.02mol0.01mol0.01mol

A.生成的气体有NO和乩共0.03mol,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

积为V=0.03molX22.4L-mol^O.672L=672mL,正确;B.根据以

上分析,生成的气体有NO和H2,正确;C.因NO3少量都参与了反应,所

得溶液中溶质只有FeSOb错误;D.溶液中Fe?’的物质的量为0.03

mol+0.01mol=0.04mol,100mL混合酸溶液中,c(FeSO,=O.4

mol,L正确。

©勰箧我法金属与硝酸反应的思维模型

两个N原子守恒

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金属|~~起酸性作--用--的HNOj

一个的物质的量等于生

廊叶慧^NO、NOz等d关系成的硝酸盐中N6

的物质的量

利用离子方程式快

未参加全部电离,可以一个

技巧”速找出各种量的相

反应参加其他反应

互关系

题点二硝酸的制备

3.某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模拟工业生产制备少量硝酸。

图1

(1)利用图2所示装置可以同时产生ML和。2。若分液漏斗中盛装浓氨

水,则D中的固体试剂为(填化学式),仪器E的名称

D

图2

(2)实验时先预热催化剂,然后通入反应气体,当催化剂红热后停止加

热,催化剂始终保持红热,温度可达到700℃以上,由此可知该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B中试剂为o

⑶控制氨气和氧气的比例是制备硝酸的关键。

当比例不合适时,A中不仅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还伴有白烟。白烟的化

学式是;欲使氨气尽可能完全转化为硝酸,理论上

n(NH3):n(O,的最佳比例为。

解析:(1)根据仪器构造可判断仪器E的名称为干燥管。由题意分析,

若分液漏斗中盛装浓氨水,过氧化钠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氢氧化钠可以促进氨水释放出氨气,则D中的固体试剂为Na202o(2)

当催化剂红热后停止加热,催化剂始终保持红热,温度可达到700℃

以上,由此可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装置B中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

硝酸,即装置B中的试剂是水。(3)红棕色气体是二氧化氮,氨气和硝

催化剂

=

酸能反应生成硝酸锐故白烟的化学式是NHiNOq由4NH:,+502^

4N0+6H2O、4N0+302+2H20=4HN03nJWNH3+202=HN03+H20,贝!J原料氨气

和氧气物质的量的最佳投料比为1:2。

答案:(1)岫2。2干燥管(2)放热水

⑶NH4NO31:2

题点三含氮物质间相互转化

4.部分含氮物质的分类与相应氮元素的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B)

A.a可经催化氧化生成b

B.b为红棕色,可转化为c

C.密闭体系中,c存在2N(h一帅01

D.d的溶液与Cu反应可生成b或c

解析:a、b、c、d依次为限、NO、NO2(N2O4)>HNO3»NH3可经催化氧化

生成NO,A正确;NO为无色气体,B错误;密闭体系中,c存在2N02―

N20bC正确;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02,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D正确。

5.某新型氨氮去除技术中的含氮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C)

NO;避INHQH

II

I过程n

N风

N,

A.过程I还需要加入氧化剂

B.过程n反应后酸性减弱

C.过程HI中,参与反应的NO?与N2H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3

D.过程I、II、III的总反应为NO2+NHJ—>N2+2H20

解析:A.过程I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变为-1价,化合价降

低,NO?作氧化剂被还原,所以过程I需加入还原剂,错误;B.过程H

中NH2OH与NH:反应生成N2H„OH被消耗,反应后碱性减弱,错误;C.由

题分析可知,过程m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NO2+3N2H4+4H=

5N2t+8H20,参与反应的NO2与岫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3,正确;D.

过程I、II、III的总反应为NO2+NHJ=N2t+2H。错误。

6.金属铝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可与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关

系如图:

已知,气体D和F反应可生成盐,气体D和A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l)C、E排入大气中会造成大气污染,在催化剂存在下,D可以将C或

E都转化为无毒的气态单质,任意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⑵写出铝在碱性条件下与N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除去气体C中的杂质气体E的化学方法: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A1与NO3在酸性条件下反应,A1与被还原的NO3的物质的量之比

是o

解析:⑴在酸性溶液中NO3被还原生成NO,在碱性溶液中被还原生成

NH3,因为在NO、NH3中N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价和-3价,可发生氧

化还原反应生成氮气。(2)由以上分析可知铝在碱性条件下与NO3反

应的离子方程式为8A1+3NO3+50H+2H2OA8AIO2+3NH3to(3)N0难溶

于水,NO?溶于水生成NO,所以除去NO中混有的NO?的方法是通入水中,

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_2HNO3+NO。(4)在该反应中铝失去3个电

子,NO3的还原产物是NO,N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到+2价,得到3个电

子,依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A1与被还原的N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1:lo

答案:(l)6N0+4NH3_Sl^L5N2+6H20(或6N02+8NH3-™L7N2+12H20)

(2)8A1+3NO3+50H+2H2OA8AIO2+3NH3t

(3)3NO2+H2O_2HNO3+NO(4)1:1

口绘显蜡含氮物质的连续氧化

NL(或N2)9NO9NO2曾HNO3

知识点4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㈣必备知识梳理

一、常见环境污染

酸雨■[全甚近而前,痴质......J

光化学烟雾;山飞石而蔽瀛防瀛而.....j

臭辄空洞「毛甚豪蕊莉疯蔡编施瓦..':

温室效应『商获义工市远逗*春屣万遍血而;

白色污染:去蕨靠血而菽斯通防......j

;云丽茄两买碗灯[谟淳蕨击至二

赤潮、水华i

: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二、S02对大气的污染与防治

1.形成酸雨的反应过程

占SO3生2H2SON途径1)

802

|H2OO2

1—*H2SQJ二H2s0,(途径2)

2.SO?对大气的污染与防治

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含硫矿石的冶炼等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形成酸雨(pH小于5.6)

治理燃煤脱硫、改进燃烧技术、开发新能源

3.常见的脱硫方法

用CaO脱CaO+SO.HCaSO;^2CaSO3+O2^2CaSO,i2Ca0+2S02+02ffl

硫2CaSOi)

Ca(OH)2Ca(OH)2+S02_CaS03+H20、2CaS03+02^2CaS04

脱硫

用氨水2NH3•H2O+SO2—(NH)2s03+乩0(或NH3-H2O+SO2—NH4HSO3)、

脱硫2(NH.1)2S0;!+02—2(NH4)2S04

三、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与防治

LNQ对环境的污染

⑴光化学烟雾:NO,在紫外线作用下,与碳氢化合物发生一系列光化

学反应,产生了一种有毒的烟雾。

(2)酸雨:NO,排入大气中,与水反应生成HN。,和HN02,随雨雪降到地面。

(3)破坏臭氧层:NO*(主要成分为NO和N02)可使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

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量增加。

(4)NO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2.NO、尾气的处理

(1)碱液吸收法

2NO2+2NaOH__NaNO3+NaNO2+H2O

NO2+NO+2NaOH=2NaNO2+H2O

NO?、NO的混合气体能被足量烧碱溶液完全吸收的条件是

n(N02)^n(N0)o一般适合工业尾气中的处理。

(2)催化转化法

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氨可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ND或N0x

与CO在一定温度下催化转化为无毒气体M和C02)o一般适用于汽车

尾气的处理。

四、绿色化学

痢丽海欣施疝我采手瓯诵丢藏石最靖语京就

绿核心

色再染一

化J

学「原子利用率为侬_,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全部转化

目标: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易错易尾

1.绿色化学的核心思想是先污染后治理。()

2.塑料在自然条件下不易分解,会造成“白色污染”。()

3.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既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又是形成酸雨的主

要物质。()

4.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氢能替代化石能源可以改善空气的质量。

2cH_CH

5.反应2cH2.CH2+O23BXoZ原子利用率为100%o()

答案:1.X2.J3.X4.V5.V

何关键能力提升

题点一环境污染与防治

1.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1_物

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钱和硫酸锈

C.N4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解析:雾和霾的分散剂都是空气,A正确;雾霾中的无机颗粒物含有硝

酸镂和硫酸镂,B正确;NH3参与反应生成钱盐,是反应物,不是催化

剂,C错误;过度施用氮肥会增加大气中氨的含量,D正确。

2.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光学化学过程,在清洁空气、

污染空气中形成硫酸型酸雨的过程如下:

化石

燃料、

化工

生产、

火山

喷发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B)

A.光照能引发酸雨的形成

B.所涉及的变化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C.污染空气能加快酸雨的形成

D.优化能源结构能有效遏制酸雨污染

解析:由题图可知,酸雨形成的两个途径中都涉及了光照条件,A正确;

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

反应,B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空气中混有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

及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可以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硫酸,故污染空气,

形成酸雨的速率加快,C正确;优化能源结构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有效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故能有效遏制酸雨污染,D正确。

题点二绿色化学

3.“绿色化学”的理想状态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目标产物。以

下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原则的是(B)

浓硫酸

A.制备乙烯:CH3cHzOHFTHzC-CH2f+H20

B.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CH3c三CH+CO+CH30H里H£-C(CH3)COOCH3

C.制备一氯乙烷:CH3cH3+CI2烟CH3cH2CI+HCI

D.制取硝酸铜:Cu+4HN03(浓)一Cu(NC»3)2+2N02t+2H20

4.“绿色化学实验”已走进课堂,下列做法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

是(C)

可活动与他

的铜丝气球

述%MeNa浸有载液的棉球1

…保的水一-t/稀硝酸

!甲乙丙

①实验室收集氨气采用图甲所示装置②实验室中做氯气与钠的反

应实验时采用图乙所示装置③实验室中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

和浓氨水做氨气与酸生成钱盐的实验④实验室中采用图丙所示装

置进行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实验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甲装置中多余的ML可用水吸收,①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

乙装置中多余的C12可用浸有碱液的棉球吸收,防止C12污染环境,②

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丙装置中反应生成的NO贮存在气球中,防

止NO污染环境,④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实验③所用的HC1和N&

会散失到大气中,对环境造成污染,③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

当堂检测

1.(2021•全国甲卷)化学与人体健康及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C)

A.食品加工时不可添加任何防腐剂

B.掩埋废旧电池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C.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

D.使用含磷洗涤剂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解析:食品加工时可以添加防腐剂,但要控制用量,A错误;废旧电池中

含有重金属(如汞等),掩埋其会造成土壤、水体的污染,B错误;天然

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C正确;含磷洗涤剂会造成水

体富营养化,D错误。

2.关于氮的变化关系如图:

N2^NH3^NO②③

~iVN02VHN0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路线①②③是工业生产硝酸的主要途径

B.路线I、II、III是雷电固氮生成硝酸的主要途径

C.上述所有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D.上述反应中只有③属于氮的固定

解析:工业上生产硝酸的流程是氮气和氢气生成氨气,氨气与氧气反

催化剂

应41^3+502^^4^+6H2。(路线①),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0+02_

2g(路线②),二氧化氮被水吸收32+乩0—2HN03+N0(路线③),即路

线①②③是工业生产硝酸的主要途径,A正确;在放电条件下,氮气和

氧气发生化合反应N2+O2坐2N0(路线I);N0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为

二氧化氮2N0+()2_2N02(路线II),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3N02+H20

=2HN03+N0(路线HD,B正确;从氮的变化关系图可知,N的化合价分

别为限(-3价)、岫(0价)、N0(+2价)、2(+4价)、HNCU+5价),上

述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上述反应中,反应N2一阳3和路线I,

属于氮的固定,其他反应是氮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不是氮的固定,D

错误。

3.探究氨气及镀盐性质的过程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

确的是(B)

m冢雌红热的

婿奇•浓”

A.将集有氨气的试管倒扣于水槽中,液体迅速充满试管,说明氨气极

易溶于水

B.向氨水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

蓝的气体,说明氨水中含有NH:

C.加热NHNC03固体,观察到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液滴产生,说明

NH4HCO3具有热不稳定性

D.将红热的Pt丝伸入如图所示的锥形瓶中,瓶口出现少量的红棕色

气体,说明氨气催化氧化的产物中有NO

解析:因为氨水中存在氨分子,加热氨气逸此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

试纸变蓝,不能证明是铁根离子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了氨气,B不正确。

4.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D)

/红热木炭

/浓HNO,/浓HN0,

也二灼热碎玻璃立红热木炭

]5—浓HNOe

①2③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0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

反应

解析:①中灼热碎玻璃起加热作用,浓硝酸受热分解生成红棕色NO2,

硝酸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必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只能为氧元素,因此,

还有生成,产生的气体为混合气体,A项正确;由①可知,浓硝酸受热

分解可生成红棕色气体,所以②中产生的“红棕色气体”不一定是木

炭与浓硝酸发生反应产生的,B项正确;③中浓硝酸挥发才能与红热木

炭接触,产生的NO?是还原产物,C项正确;红热的木炭还可与空气中的

反应生成CO%不一定是木炭与浓硝酸发生反应生成了C02,D项错误。

5.(2021•温州适应性测试)某兴趣小组为探究硝酸的性质,按如图进

行实验:先打开弹簧夹,通入N2,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再打开分液

漏斗的旋塞,使稀硝酸与铜片发生反应。实验中观察到装置②液面上

方仍为无色气体,装置③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请回答:

(1)某同学认为虽然装置②液面上方的无色气体为N0,但不能说明装

置①反应一定生成N0。理由是。

(2)装置③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

表示)o

答案:(1)若装置①反应生成N02,可与H,0反应生成N0

(2)NO+2HNO3(浓)=3N02+H20

课时训练

选题表

知识点题号

氮及氮的氧化物2

氨和铁盐3,9

硝酸的性质及制备6,7,10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1,4

综合5,8,11,12,13

1.(2021•河北卷)硫和氮及其化合物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意义重

大,但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D)

A.NO?和S0?均为红棕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酸雨的主要成因

B.汽车尾气中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NO、SO?和PM2.5

C.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空气中的N0和N0,作为肥料,实现氮的固定

D.工业废气中的SO2可采用石灰法进行脱除

解析:S02是无色气体,A错误;汽车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

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含铅化合物、固体颗粒物等,B错误;植物不能

直接吸收利用空气中的N0和NO?作为肥料,C错误;石灰(CaO)可与SO?

反应生成CaSOs,故可采用石灰法脱除工业废气中的S02,D正确。

2.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B)

A.岫化学性质稳定,是因为分子内氮氮三键很强

B.NO、N0均为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可稳定存在

C.氨水和液氨不同,氨水是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

D.浓HNO3一般保存在棕色细口试剂瓶中

解析:A.氮气分子内存在氮氮三键,键能较大,所以凡化学性质稳定,

正确;B.NO、NO2均能形成酸雨,为大气污染气体,但在空气中都不能稳

定存在,N0会被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会聚合为四氧化二

氮,不正确;C.氨水为溶液,属于混合物,液氨为液态的氨气,属于纯净

物,正确;D.浓HN03是液体,保存在细口瓶中,且浓硝酸见光易分解,一

般保存在棕色细口试剂瓶中,正确。

3.从某些性质看(CN)2和Cl2,NH3和H20,NH]和H',NH2和OH各组内两

两相似,据此判断,下列反应中正确的是(D)

①(CN)2+20H—0CN+CN+H20②2Na+2NH3_2NaNHz+H2③CuO+

2NHE1—C11CI2+2NH3t+H20@NH4Cl+NaNH2—2NH3t+NaCl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都正确

解析:①(CN)2和Cb相似,可以依据C12+2OH=C1+C10+H20,类推得到

反应为(CN)2+20H=OCN-+CN+H2O,故正确;②附和H20相当,可以依据

2Na+2H20=2Na0H+H2t,类推得到反应为2Na+2NHs-ZNaML+H2,故正

确;③NHj和卬相彳以,N1和H20相彳以,可以依据CUO+2HC1=CUC12+H2O,

类推得到反应为CUO+2NH4C1=CUC12+2NH3t+H。故正确;④NH2和0H

相似,附和H20相似,依据NH£l+NaOH—NH3t+NaCl+H20,类推得到反

应为NHEl+NaNH?—2NH3t+NaCl,故正确。

4.工业上常采用生物硝化法将NH1转化为NO?来处理氨氮废水,工作

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0,

含废水T侬物I_►NO;

A.生物硝化法处理废水,会导致水体pH逐渐下降:NHI+2O2—NO3+

2H'+H20

B.长期过量使用NH..C1等镀态化肥,易导致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

C.检验NH]所需的试剂是浓NaOH溶液、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D.微生物保持活性的pH范围为7〜9,可以加入石灰石来调节水体的

pH

解析:检验NH]应使用红色石蕊试纸,C项错误。

5.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D)

A.NH.C1和NH4HCO3受热都能分解,说明可以用加热NH.C1和NH4HCO3固

体的方法制氨气

B.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D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

定有soj-

C.Fe与稀HN03,稀H2sol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

置换反应

D.N4遇到浓盐酸产生白烟,说明两者发生反应生成白色固体

解析:NHC1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冷却后两者又重新结合生成

NH.C1,不能制备氨气阳HC03受热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制得

的氨气中混有二氧化碳,不能制备氨气,A选项错误;向溶液中滴加酸

化的Ba(NOJ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在酸性条件下NO3具有强氧化性,会

把SOE氧化成50^,不能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f,B选项错误;Fe

与稀HNO3、稀H2sol反应均有气泡产生,前者是由于稀HN03的强氧化性,

后者是由于Fe与稀H2s0,发生置换反应,C选项错误;ML遇到浓盐酸产

生白烟,说明两者发生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核,D选项正确。

6.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有关Cu、硝酸、硫酸化学性质的实验,实验

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

[■和硝酸L稀硫酸

L过量铜片铜片剩余纭

①②③

A.①中溶液呈蓝色,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稀硝酸被还原为N02

+2+

B.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2NO3+8H_3CU+2N0t+4H20

C.③中滴加稀硫酸,铜片继续溶解,说明稀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

的强

D.由上述实验可知,Cu在常温下既可与稀硝酸反应,又可与稀硫酸

反应

解析:Cu与稀硝酸发生反应3CU+8HN03(稀)一3CU(N03)2+2N0t+4H20,

稀硝酸被还原为NO,NO遇空气中的生成NO2,故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

产生,A错误;③中溶液含有NC)3,滴加稀硫酸后,Cu、NO3、H'继续反应

生成NO,B正确;③中铜片继续溶解,是因为稀硫酸提供H;与NO3形成

HN03,继续与Cu反应,C错误;Cu是不活泼金属,在常温下,可与稀硝酸

反应,但不能与稀硫酸反应,D错误。

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D)

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

过量的Fe粉中加入稀

溶液不稀硝酸不能将Fe氧化

①硝酸,充分反应后,滴

呈红色为Fe>

入KSCN溶液

②浓硝酸久置或光照变黄色HNO3不稳定,易分解

A1箔表面被HNO:,氧化,

③A1箔插入稀硝酸中无现象

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用玻璃棒蘸取浓硝酸试纸先变红浓硝酸具有酸性和强氧

点到蓝色石蕊试纸上色后褪色化性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②④

解析:①中过量的Fe与HN03反应生成Fe2+,滴入KSCN溶液不呈红色,

但稀硝酸能将Fe氧化为Fe";③中A1在常温下遇浓硝酸钝化,而遇稀

硝酸反应。

8.据文献报道,某反应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

NH,

>*Ti'NH、/O=Fe(ni)、

T尸L

\Ti^-NHj-NsO-H-O-MD)/2

JH-O-Fe(II)

N2+HJO

下列有关该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

A.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4NA+302-馒续.2万+6乩0

4+

B.Ti-NH2—N-0是中间产物

C.Ti"是催化剂

4+4t

D.Ti-NH—N_0-Ti+N2+H2O属于分解反应解析:结合图示可知,参

加反应的NL和NO等物质的量,反应物还有02,根据反应中转移电子数

目相等,可写出总反应方程式为4NH3+4N0+02±^i4N2+6H20,A错误;据

图可知Ti4+-NH-N_O是中间产物,B正确;TJ参与循环反应,起催化

4+4+

作用C正确;据图可知,Ti-NH-N_O-Ti+N2+H2O属于分解反

应,D正确。

9.如图所示,用传感技术测定喷泉实验中的压强变化来认识喷泉实验

的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