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同步教学案
10.1认识分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10
3.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mo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
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推理、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
乐于探索微观世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及其直径的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例如:屋檐滴水时
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呢?厚厚的鞋底穿久了为什么底会越来越薄呢?铁铲用久了
为什么会变薄呢?当我们走近花园时又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呢?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
成的呢?对于这些问题,人类很早就在探究其原因。你是怎样想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
我们来学习“认识分子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认识分子的?
我们注意到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
“猜想”O
2.什么是“猜想”呢?
让学生阅读教材方框图:'‘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
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告诉学生猜想必须以科学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乱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根据;对于猜想的
正确性,我们又要通过实验和实践去检验。
3.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阅读教材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分子的呢?提出
过怎样的猜想呢?
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
叫作“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
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
能破焉"。
探究点二:什么是分子
1.分子概念的来源: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后的两千多年中,科学家进行了无数的
探索和实验。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称为“分子”,而
且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2.分子的概念: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
3.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任何物体,无论它们的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探究点三:分子的大小
分子非常的小,肉眼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那么分子到底有多小,我们又如何去测定分子的
大小呢?
1.观察微小物质的方法一显微镜。
普通的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分子,必须采用放大倍数更高的离子显微镜。
多媒体展示:离子显微镜下的硅表面硅原子的排列。
只要从放大的图中得到放大后的硅原子的直径,再除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可以得到硅原
子的直径。这是一种精确的测量方法。
2.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测量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提问:这里一颗绿豆,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测量它的直径?
可能的方法:游标卡尺测量、100颗绿豆排列成直线测总长度再取平均值等。
设疑:绿豆毕竟还比较大,如果是沙子呢?而分子更小,又该如何?
介绍放大法:将绿豆彼此靠紧排列,没有重叠,此时根据柱体公式/7就是绿豆直径,
体积可用量筒读出,面积可用坐标纸画其轮廓得出。然后根据公式求解。
实验,介绍并定性地演示:分子的直径也可效仿这种方法,将一滴体积已知的小油滴,滴在
水面上,在重力作用下尽可能地散开形成一层极薄的油膜,此时油膜可看成单分子油膜,油
膜的厚度看成是油分子的直径,所以只要再测定出这层油膜的面积,就可求出油分子直径的
大小。
1/
已知一滴油的体积/和水面上油膜面积S,那么这种油分子的直径就可以根据d=5求出。
[簿)三三三三主
当然,这个实验要做些简化处理:(1)把分子看成一个个小球;(2)油分子一个紧挨一个整齐排
列;(3)认为油膜厚度等于分子直径。
在此基础上,还要指出:(1)介绍数量级这个数学名词,一些数据太大,或很小,为了书写方
便,习惯上用科学记数法写成10的乘方数,如3xl0T°m。我们把10的乘方数叫作数量级,
那么lxio^m和9xl0T°m,数量级都是KT典m。⑵如果分子直径为d,油滴体积是匕油
膜面积为S,则d=(根据估算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T°m。
几个很形象实例来告诉学生分子确实很小,这个直径相当于我们所学过的lnm的十分之一。
①原来Icn?的空气中,约有2.7X101'个分子,如果每秒让1亿个分子跑出来,要经过9000
年才能使容器中所有的分子都跑出来;
②若有这么多砖块,它们能将地球铺满,且厚度达120km,相当40000层楼高;
③物质和分子的关系就像把一粒沙如果比做地球,那组成沙的分子就像地球中的一个小兵乓
球。
这就是我们所学习的微观世界,你觉得它奇妙吗?
板书设计
10.1认识分子
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2.分子的概念
3.分子的大小
教学反思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在课堂上讨论的
气氛很浓厚,思维也比以前活跃了,大多数学生能在自己看书与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建
设性的问题,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效果不佳的地方例如有部分学生甚至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回答理论性问
题时不敢轻易发表想法,原因是他们怕说出的想法和老师的标准答案不同,片面追求和书上
概念一模一样,不太相信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个问题是对于身边事物的举例比较偏向表面
化,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弱。
10.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分子在不停
地做无规则运动,分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了解扩散现象和分子的热运动,知道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了解气体、液体和固体分子的模型。
4.会利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有关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领会从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
不可直接感知的事物这种间接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简单的现象里可能包含深刻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养成通过分析、
理解来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子热运动的观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难点】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弓I力和斥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玻璃缸(一侧上、下各打一孔,胶带纸封口),烧杯,红墨水,清水,香水,乒
乓球,集气瓶,二氧化氮气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情境:南宋诗人陆游在《村居书喜》中写道:“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桂花开
了,在很远的地方就会有阵阵花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教师:这个现象跟分子有关。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0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1.提出假说
教师:为了了解分子的有关情况,咱们先做一个实验。
多媒体展示:“用三通管把红墨水同时滴入冷水和热水中”的Flash动画。(动画中只有操作
过程和方法,没有实验结果和现象。)
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
请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做一做这个实验,提醒学生观察两个水杯中发生的现象,通过对比,
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学生实验结束后,弓I导学生交流、思考。
教师:发现了什么?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教师:都是这样吗?
大屏幕投出巨幅特写照片(如果方便可以用实物投影):冷水杯中红墨水丝丝缕缕,扩散不明
显;而热水杯中鲜艳的墨水几乎染红了整杯热水,扩散效果很明显。大屏幕上,两个烧杯中
的实验结果形成强烈的对比。
冷水杯热水杯
稍停,让学生观察、感受。
教师:此情此景,你有什么疑问要提?有什么话想说?
一定让学生尽情地说,让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不同的观点。教师不要打断学生;
而是认真地听,并适时把学生提出的关于分子的一些猜想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一般能提出:分子是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甚至提出分子间有间隙;但往往
想不到“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欣赏一幅画面。
用多媒体展示巨幅特写照片:植物嫩茎(或叶)上晶莹“欲滴”的小水滴。
教师:小水滴受重力吗?为什么不会掉落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板书学生的猜想(要点):
(是运动的
物质分子之间有间隙
I〔之间有作用力
2.实践检验
教师:关于分子,大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猜想,咱们逐一研究。先研究分子的运动。刚才同
学们提出:红墨水的分子在运动。那么,其他物体的分子也是运动的吗?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列举出大量生活实例。如闻到花香、酒精气味,糖在水中溶化……
教师:好!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一个大型的密封玻璃缸(可用方形鱼缸改制),中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一侧充入
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事先在玻璃缸一侧上、下各打一孔,充气后用胶带纸封口),另一侧
是空气。先让学生观察缸内两侧的颜色,指出红棕色的是二氧化氮气体。抽去中间的玻璃,
让学生观察扩散现象。
多媒体展示:固体扩散的音像资料:《金和铅的扩散实验》
教师:总结以上实例和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大屏幕播放“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模拟动画,并伴随画外音:大量实验和
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学生观看动画,想象分子的无规则运
动。
然后大屏幕投出总结性文字:
⑴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⑵分子运动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剧;
⑶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教师:下面我们来探究分子间隙和作用力。'‘活动卡”上给大家推荐了几个探究实验,仅供
同学们参考;你也可以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请注意每做一次实验,及时把自
己的发现记在“活动卡”上。
学生每人一份“活动卡”:
1,分子间有间隙吗?
我认为分子.
2.分子间有作用力吗?
物质的状态分子间距离分子运动情况形状和体积
固体分子彼此靠得很近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有一定形状和体积
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能运动或无固定形状,但占有一定体
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小
滑动积
没有固定的形状,没有确定
气体分子离得比较远能够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
的体积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和自主讨论的时间。
实验完毕,全班集中汇报交流,学生简介实验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视情况点拨、表
扬或鼓励。
3.归纳总结
教师:我们来总结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子有哪些新的认识?
大屏幕投出文字:
分子动理论:
⑴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⑵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3)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⑷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探究点二: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
教师:我们知道物体分固、液、气三态,既然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为什么状态不一样呢?
请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学生读完教材后,组织学生玩一个游戏:把学生分成3个大组,分别扮演固态分子、液态分
子和气态分子,每组选一位同学当解说员。
学生先分组讨论准备,然后上台表演和解说。
板书设计
10.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教学反思
注重辨证思考: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理的教学不能只考虑知识的目标,还要兼顾另外两个方面的教学目
标。既要关注结果的去脉,也要注重问题的来龙去脉;既要珍视大师的创造,也敢审视权威
的局限。物理的教学要传递这样的信号:学会以辨证的思想、联系的观点,来思考周遭的世
界。
渗透人文教育:物理的教学不能退化成解题的训练,物理的课堂不能僵化成求职的训练。那
一份对稚嫩的心灵毛茸茸的抚拂不能没有,那一股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惊叹不能丧失。由是,
物理的教学要展天地之大美,呈人间之厚情,物理的课堂可以有诗情,应该有画意,来激发
学生爱美、好奇的天性,以进入感受美、感悟自然的境界。
10.3“解剖”原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
2.理解两种原子结构模型。
3.掌握原子的构成和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同学们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难点】
模型的建立。
课前准备
阴极射线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问:你知道的最小的东西是什么?请同学们比赛一下,看谁说的最小?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分子可以再分吗?
上一节我们学了分子,分子已经很小了,它的直径大约是IO-1%,我们知道分子是保持物
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能不能将这种微粒再分割呢?
化学研究发现,还有比分子更小的粒子,称原子。分子由原子组成,不同的物质分子,其原
子构成也不同,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也有单原子分子,如大多数的金属:铁、铜。
分子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但原子不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原子的不同组合出现不同的性质。
例如:一块冰糖是什么味道?分到糖分子时还是甜的,但分到原子时就不再甜了。原子能不
能再分呢?本节课我们就沿着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一起来探索微观世界一解剖”
原子。
探究点二:电子的发现
1.阴极射线实验
直到19世纪末,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十九世纪后期,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
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个实验,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
阳极磁场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确定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被命名为“电
子自从电子发现后,人们认识到原子也是可分的。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解电子的一些知识。
请学生回答:(1)电子的质量多大?⑵电子的半径是多少?
探究点三: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提出问题、弓I导学生猜想
电子发现后,科学家就思考:电子带负电,而生活中物体通常是不带电的,这说明什么问题
呢?请同学们思考。
讨论:电子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有何重要意义?
电子的发现揭开了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有复杂结构的,于是,科学家
们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
强调:建立模型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物理模型是在一些事实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
等论证提出的,它是否正确,需经过实验的验证。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原子的结构,并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并请一位同学来展示自己的猜想。
2.汤姆生模型和卢瑟福核式模型
下面我们观察当时科学家提出的非常著名的两个原子结构模型:汤姆生模型和卢瑟福核式模
型。
比较一下,你自己的猜想和哪种模型相似,这两种模型哪一种正确呢?如何判断?
实验的验证。
3.a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卢瑟福巧妙地利用放射性物质发出的a射线(带正电的粒子流)去轰击金箔。
猜想:原子结构与汤姆生模型相似,会发生什么现象?原子结构与卢瑟福核式模型相似,会
发生什么现象?
观察:a粒子散射实验。
现象:大部分粒子几乎不受任何阻挡地穿过金箔,只有少数粒子发生了偏转。
结论: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正确的。
根据卢瑟福核式模型,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各种原子的结构究竟怎样,原子核内有什
么?
4.质子和中子
质子:科学家发现,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如果把电子的电荷量作为一
个单位的负电荷量,则氢原子核的电荷量便是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量。这种具有单位正电荷量
的氢原子核叫质子。
中子:科学家还从实验中发现,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它的质量跟质子差不多,
这种粒子叫中子。
5.原子的结构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给原子做出合理的构想。
我们看一下科学家的构想:阅读教材“原子的结构
观察氢、氨、锂、钺原子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核内各有几个质子和中子。
既然原子核也是可以分的,那么,质子和中子能不能再分呢?
科学家正在进一步探索这些粒子的内部结构,并且已经取得巨大进展。认为质子、中子也有
内部结构,它们是由‘‘夸克"组成的。‘‘夸克"能不能再分呢?需要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
去发现。
板书设计
10.3“解剖"原子
1.原子
2.电子的发现
3.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4.原子的结构
教学反思
首先介绍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过程中迈出飞跃性的一步的过程,即人们从开始认为原子是
不可分的,自从电子发现后,人们认识到原子也是可分的,从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子结构
模型,其中包括著名的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由于a粒子大角度散射实验,进一步提出确立
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最后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和中子。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及师生互
动活动,充分展示原子核式模型提出的背景和过程,在科学史展示中渗透科学思想和研究方
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节课的知识。
10.4飞出地球
10.5宇宙深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4.了解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过程;知道托勒密提出“地心说”和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5.了解万有弓I力定律,了解人类如何飞出地球。
6,了解太阳系家族的成员和银河系的形状和大致范围。
7.了解从地球到整个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各层次的大致尺度,理解光年的概念,知道宇宙是
无限的,人对宇宙的认识是有限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同学们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学习科学家们探索宇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L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体会人类对宇宙探索中经历的艰辛和曲折,感受人
类不懈的探索精神,形成学无止境的意识。从科学家身上学习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科学精
神。
2.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银河系和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尺度。
【教学难点】
让学生形成大致正确的宇宙图景。
课前准备
细绳,实心小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弓I入
多媒体展示■宇宙的图景。
1.指导学生观看宇宙画面。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后感——宇宙是神秘的(生回答师总结)。
2.教师讲述:宇宙的神秘引发人类去追逐飞天的梦想!富于智慧的中国人终于圆梦了!如
“神舟十一号”上天及安全返回!(展示“神舟十一号”上天的视频画面指导学生观看画面)
3.正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观看画面,忘乎所以的时候,教师提醒大家思考——长久以来,
人们一直渴望离开地球,去探索地球外面的空间。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那我们是怎样一步
一步地飞上了天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课题“飞出地球”和探索“宇宙深处”。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探索宇宙的历程
教师讲述:在远古的时候,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托勒密集当时天文学之大成,提出以地球为中
心的宇宙结构学说,简称“地心说”。“地心说”模型流行了1000多年,后来,波兰天文学
家哥白尼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建立了“日心说”模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这部分内容之后,弓I导学生思考回答:⑴'‘地心说"和“日心说”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2)这两种理论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3)他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出的?
老师讲述:虽然“地心说”和“日心说”各有其局限性,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由错误向正
确靠近的,且逐步深化的。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前人观察的基础上于1687年发现了
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运用它可以解释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模型,为后来的飞天之路奠
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取得划时代的进步!
多媒体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简介
说明:牛顿发现的万有弓I力,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动手实验来模拟万有弓I力,感受一下它的存
在!
学生自带器材(细绳和实心小球)完成教材图10-36(b)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做实验。观察,感
受万有弓I力的存在。
探究点二:怎样才能飞出地球去
教师在上面的模拟万有引力实验的基础上设疑:当小球的速度加快时,你感受的拉力有什么
变化?你们猜想能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教师提示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实验完成后请学生作答!
进一步设想当速度达到一定的时候细绳会断,小球将飞出去!
教师引导:当速度很大时物体有没有可能飞离地球呢?
多媒体展示——介绍三种宇宙速度。
如果物体达到7.9km/s的速度,就可以围绕地球运行而不落下来,这个速度就是第一宇宙速
度。如果速度达到11.2km/s,我们就称它为第二宇宙速度,可以摆脱地球弓I力束缚在太阳系
内飞行,但不能摆脱太阳的弓I力控制。当速度等于或大于16.7km/s的速度,就可以飞出太
阳系了,这就是第三宇宙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16.7km/s
度>7.9km/s
探究点三:从太阳系到银河系
冥
天
海
其
太
火
木
水地
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话业务转让合同范例
- 2024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与推广合同2篇
- 浙江省劳动合同浙江省劳动合同电子版
- 电力架线合同范例
- 基于云计算的2024年度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合作合同
- 洗浴中心承包合同文本
- 测绘劳务包合同范例
- 监控设备采购安装合同范例
- 空调维修版合同范例
- 2024年度特许经营合同标的为快餐连锁
- 幼儿秋冬季常见病及预防
- 《房建项目交底安全》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粮食仓储设备行业供需状况及未来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申论公务员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 物理:第十三章《电路初探》复习(苏科版九年级上)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2.2-《做更好的自己》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2024年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招聘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化学命题的影响与复习对策
- 互联网产品运营实战手册
- 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解读
- 新高考背景下202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