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解读真题明考向
考情概览
真题体验
命题解析研析学情导方法
备考方略
复习策略
方法指导考教融合点迷津
考点突破
必备知识
解题指津
答题示例
即学即练强化训练锻真力
专题集训
对接高考
仿真模拟解读真题明考向
考情概览
真题体验
命题解析真题体验[考题一]
[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放牛记徐则臣
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
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鳃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
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跷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有删改)
[思维导图]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B.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把式”,“我”却认为驭牛的诸般本领都只是“副产品”,只有放牛那种“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谈论的。C.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D.文中记述“我”在乱坟岗子里看武侠小说,是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也凸显出“尘嚣皆忘”的读书境界。[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能力指向多角度解读作品,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题,需基于对散文内容的整体性理解,逐项对照文本辨析正误。
A.对应原文第1、2段,“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并没有提及父亲决定买牛是为了改变“我”不合群的性格的意图。故A项错误。
B.对应原文第6段,结合全文内容可知,选项的表述与原文“我想说的还是放牛”等内容相符。故B项正确。
C.对应原文第8段。“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曲解文意。原文是说“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可见“我”本来就是容易悲观的人,并非放牛生活让“我”意识到这一点。故C项错误。
D.对应原文第10段。“是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分析错误。原文是说“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可见环境并不“阴森怪异”,而是清幽美好。故D项错误。
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故选B。7.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买牛让“我”格外激动,因此买牛那天的相关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依然生动鲜活。B.两里外邻村路边的锯木厂,对那时的“我”来说,俨然一个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D.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的气息。[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鉴赏重要段落。能力指向从内容、结构、技巧、主旨等方面分析局部行文的作用。√[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关键段落的内容,然后针对关键段落的内容从结构、技巧、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将选项和文本内容进行比对,辨析正误。
A.第3段说“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接着描写了锯木厂的环境,第4段交代了小牛的样貌以及小牛主人的交代,可见买牛让“我”激动,买牛的情景让“我”记忆深刻。故A项正确。
B.第3段提到“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银光……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可见锯木厂给那时的“我”带来了陌生而刺激的感受。故B项正确。
C.“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分析错误。这个段落描述了锯木厂的场景,如电锯声、木料堆、新鲜木头的味道等,这些细节描写是为了展现“我”在去买牛途中的新奇感受,并没有使用先贬低后赞扬的手法,也没有以此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故C项错误。
D.第3段写到“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银光……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
这种气息对少年的“我”来说是非常独特的。故D项正确。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故选C。8.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分析散文关键句的内涵。能力指向通过对关键句子的内涵进行分析理解,进而概括散文内容要点。
①少年时代,放牛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也让“我”拥有一些自由自在的好时光;②回首往事,感慨放牛生活曾使“我”那样亲近自然与大地,滋养了“我”的成长。[思路点拨]
这句话是文中的关键语句,也是本文的主旨句。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理解“完美”的内涵,然后深入文本分析原因。
首先,理解“完美”的内涵。“完美”指完备美好,是“我”回忆往事的时候,对少年时代放牛时光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根据第11段“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可知,“完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放松、自由,二是贴近自然和大地。
然后,深入文本,对放牛生活的具体描述和感受进行分析,并提炼出原因。根据第7段可知,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我”能够打破生活的常规,感受到快乐。根据第9段可知,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让“我”感到“乐观向上”“好玩”“自由”“无所事事、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根据第10段可知,放牛生活让“我”有时间发呆、看书、驰骋想象、“尘嚣皆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
从以上内容中,可以提炼出“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放松、自由”“亲近自然”“滋养了‘我’的成长”等要点。据此分条概括即可。9.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指向]
本题重点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能力指向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
观点一:做到了。①文章以少年视角来写,紧贴少年的心理,写放牛的快乐,也写放牛的烦恼,都写得真实而生动;②文章就事论事,只记录当年的悲欢忧乐,拒绝拔高放牛的意义,也不对当年生活刻意美化。/观点二:没做到。①文中的放牛生活虽然真切,但仍然经过了回忆的过滤甚至重塑,已经被赋予了意义;②其中对“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强化,读武侠而感叹虚实有无等,其实已经渗入了当下经验和现实感受。[思路点拨]
文章结尾的句子表露出作者矛盾的写作心态,试题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这种心态,还要据此对文章做出相应的判断与赏析。本题是一道开放型题目,鼓励考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阅读理解,做出能够体现个人思考的回答。参考答案给出的是两种不同的观点,考生还可以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观点一认为文章做到了不为放牛赋予意义。从本文的内容来看,行文都是从少年的视角和心理出发,记录了当年的放牛生活,有快乐,也有烦恼;从作者流露的写作态度来看,他“就事论事”,放牛就是放牛,放牛的悲欢忧乐是单纯的属于孩子的悲欢忧乐,是“意义”之外的悲欢忧乐。这一观点,是对“拔高意义”这一写作模式的警惕,包含着一种写作的自省意识:拒绝强行升华、寻找“意义”。
观点二认为文章没有做到不为放牛赋予意义。这可以结合《放牛记》所属散文类型——回忆性散文来思考。教材中也引导讨论过《朝花夕拾》中“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交错转换”。掌握了这一“朝花夕拾式”阅读方法,就可以将那些隐藏的“意义”从文本中抽离出来。那些在写作时被回忆筛选、过滤的少年往事,不正是“意义”的表达吗?书写回忆这种行为,不正是被“意义”所驱使的吗?在文中,作者已经或隐或显地说明了回忆中“放牛的意义”,就是“规整”生活中“旁逸斜出的机会”,上学、干农活、成为套车驾辕的“老把式”,无非都是“规整”的生活,只有放牛,才是从规整生活里暂时逃离,无拘无束地进入自己的自在“小宇宙”;再结合全文中多次出现的“现在”“当然后来我就知道了”“就算现在”等表述,其实不难读懂,作者的叙述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放牛往事之于“今日之我”的意义。[考题二]
[2023·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
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三个朋友伴着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时间很长,天气很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景般的美丽: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南国的乡村,虽然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们究竟是很平静,很美丽的!
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地移动。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
我下了车,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火车就躺在那上面喘气,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里谈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过火车头面前,到了右边。
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没有看见这许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
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
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爬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
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
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
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
我在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厦的建筑。打桩的时候,许多人都围在那里看。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一下,一下,声音和动作都是有规律的。它们继续下去,很快地就把木桩完全打进去了。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土地是平的,木头完全埋在地底下了。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迹。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首好诗。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广州(有删改)
[思维导图]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能力指向要求考生能关注到散文的关键细节,分析相关内容并进行艺术鉴赏。√[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到原文逐一比对,辨析正误。
A.文本第1段交代背景,“我”坐三个小时的火车去看朋友,时间长,天气热,但并不感到寂寞。为什么不感到寂寞呢?第2段作了解答,因为一路上可以看到南国的美丽风物,火车窗外“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景物一闪而过,节奏比较快,这与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是相符合的。故A项正确。
B.“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写的是“到了潭江”所见,作者认为这一段是最美的,风景优美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这一段看到的是现代工程,用了现代机械,能体现机械的诗意,这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故B项正确。
C.“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分析有误,由文本第10段“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可知,作者认为人们对诗人和诗的理解刻板化,好像一定要写风花雪月才是诗,这些材料被用得太多以至于成了陈词滥调,并非“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故C项错误。
D.由文本第10段“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可知,这是作者见识了机械力量之后对诗的新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故D项正确。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故选C。8.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工人的雄姿、自如的神情、内心的诗意与“机械的诗”相互映衬;②“机械的诗”需要工人的激发,工人的管理和操作是“机械的诗”生成的条件。[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考生对细节描写和文章主旨的关联性理解。[思路点拨]
首先分析“机械的诗”与工人之间的关联。结合文本第7段“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第8段“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以及第12段“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可知,工人劳作时神情昂首自如,内心也充满诗意,同时,机械让工人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展现出更为勃发的雄姿,所以二者是相互映衬的关系。其次结合文本第5段“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以及第6段“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可知,工人管理、操控、指挥这些机械,如果没有工人,这些机械就是一堆没有灵魂也没有价值的废铁。所以工人的管理和操作是“机械的诗”生成的条件。9.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结构和艺术风格的把握能力。
①通过场景的转换,表明“机械的诗”到处都存在,写出了它的普遍性;②通过对上海建筑工地的描写,进一步说明“机械的诗”的内涵,深化了主题;③由旅途见闻引出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充分发挥了随笔自由灵活的特点。[思路点拨]
首先分析内容。前文是写作者在轮船上的所见所闻,即轮船上机械的力量,而最后一段却写在上海的生活见闻,即大厦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表明“机械的诗”到处都存在,具有普遍性,不是偶然的。接着分析主题。前文写“我”看到机械力量时“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感到了一种诗情”“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是写“我”一个人的喜悦,而最后写上海大厦工地的机械力量时,“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由“我”一个人的喜悦拓展到“许多人”的喜悦,进一步说明人们喜悦的情感就是诗的情感,揭示了机械的创造性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最后分析作用。前文写轮船上机械的力量,最后写上海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了感知认识领域,拓宽了文章的广度,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随笔自由灵活的特点。命题解析[选材特点]
(1)以中国散文与名家散文为主。如2023年全国甲卷巴金的《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2022年新高考Ⅱ卷李广田的《到橘子林去》、2022年全国乙卷萧红的《“九一八”致弟弟书》、2021年全国甲卷王小鹰的《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2020年新高考Ⅰ卷于坚的《建水记》(之四)、2020年全国Ⅲ卷蒋子龙的《记忆里的光》等。2021年新高考Ⅱ卷废名的《放猖》(散文)与《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小说),选文比较特殊,是“散文+小说”的组合。
(2)所选散文篇幅都比较短,内容上贴近生活,注重抒情性、哲理性,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既具有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又具有文化性、传统性的特点。除2021年新高考Ⅱ卷是复合文本外,其他都是单篇文章。
(3)文本语言或细腻、或雅致、或质朴,行文从容自然,情感真挚丰富,体现了积极的审美情趣,具有较强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命题特点]
(1)题型,一般采用“选择题(客观题)+简答题(主观题)”的形式命题。新高考卷设有两道单项选择题和两道简答题,分值为16分或18分。
(2)多从主题、情感、结构、形象、手法等角度设题。常见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词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探究思想意蕴等。
(3)选择题常见的设错方式:①拘泥于局部语句导致的“硬性拔高”;②没有整体把握文意导致的“管中窥豹”;③没有联系语境思考导致的“断章取义”。
(4)简答题常考的八种题型:①重要词句含意分析题;②句段作用分析题;③环境描写作用题;④(人物等)形象分析题;⑤原因概括题;⑥表达技巧分析题;⑦内容要点概括题;⑧文本意蕴探究题。
(5)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Ⅱ),原来新课标卷的选文更钟情于小说,但2024年新课标Ⅰ卷选的是散文《放牛记》,新课标Ⅱ卷选的是小说《千里江山图(节选)》,说明复习时要同等重视这两种体裁。[考查指向]
(1)突显情境化命题,灵活且有深度,反套路明显,体现基础性、综合性。
近几年,散文阅读考查回归到文体本位,以考查是否真正读懂文本、理解文本内涵为主。命题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稍有变化。一是题型还是主、客观两型,但赋分有变化;二是注重散文本位考查,依文命题特点突出,设问灵巧,呈现“非规范”特点。
(2)教考融合,与教材相关联的对比阅读,有可能成为新的命题点。
从考情来看,散文的考查“原点”在教材之中。将课外阅读材料与教材内容对比阅读,不仅能活化教材知识,还能通过迁移运用,提升鉴赏能力。教材中所呈现的不同类型的典型选文以及所蕴含的人文主题,尤其值得关注。
教材人文主题及课文关键能力目标必修上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赤壁赋》《登泰山记》①阅读古今散文,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分析手法、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理解哲理、注重审美。②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提升文学欣赏的能力和品位。教材人文主题及课文关键能力目标选择性必修中第二单元:苦难与新生《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侧重分析艺术形象,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从中获得感悟,汲取精神力量,发扬革命传统。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时代镜像《风景谈》《秦腔》①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思考作品内涵,理解现当代文学的精神追求与思想意蕴,探究作品所表现的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②从语言锤炼的角度,尝试分析和评价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研析学情导方法
备考方略
复习策略
方法指导复习策略
1.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教考衔接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趋势,在2023年高考试题中体现更为突出。中学阶段我们学习过的优秀散文作品如下。散文类别文体特点表现手法代表作品写景状物散文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荷塘月色》《故都的秋》《风景谈》状物散文描摹刻画具体物象,托物寄意或赋予其社会内容、情感。托物言志、象征※《白杨礼赞》写人记事散文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写人记事。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我与地坛》(节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秦腔》散文类别文体特点表现手法代表作品文化游记散文从文化视角记叙旅途见闻,某地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联想、古今对比※《一滴水经过丽江》议论说理散文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议论、象征※《像山那样思考》※《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注】表中加“※”的篇目非现有高中教材中的作品。
2.熟悉分类,因文施策
(1)写景状物散文,可采用如下阅读步骤:划分层次,把握思路;鉴赏景物,把握特点;分析语境,概括特征;联系背景,探讨情感;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2)写人记事散文,可采用如下阅读步骤:把握要素,理清人、事关系;寻找线索,理清脉络;区分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综合考虑,概括主旨。
(3)文化游记散文,可采用如下阅读步骤: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深刻内涵及作用。
(4)议论说理散文,可采用如下阅读步骤:抓议论,明义理;分层次,感理趣;析材料,明方法。
3.熟悉真题,明确考向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散文常见的考查点有:理解作品中所写的人、事、景、物的特点;理解词、句、段在语境中的意义或作用;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领会作者的认识与情感;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阐释谋篇布局与表情达意的关系;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与情、志、理的关系;把握感情脉络,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运用想象联想和辨析推断,升华对作品内涵和意蕴的体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形成自己的见解。
4.强化训练,培养“三个意识”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不断建构起完备的散文知识体系,温故知新,在专题训练中,熟悉散文阅读的解题规律,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并培养以下“三个意识”:
(1)培养整体阅读意识。一篇散文写什么、怎么写,如何谋篇布局等,根本上取决于作者的写作目的,取决于文章的主旨,很多题目的解答都与主旨关系密切。因此,要养成先读文把握主旨,再从整体上分析题目和文本的习惯。
(2)培养梳理散文结构意识。梳理散文的行文思路和结构,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段与段之间的逻辑,以及文章与标题之间的关系。
(3)培养语境意识。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将重点词句带入原文去理解、品味。方法指导[阅读指导]
任何阅读都要遵循作者认知思维逻辑和文体写作规律,阅读散文同样如此。阅读散文,要紧扣人、事、景、物、理、情,不仅要有“形”,还要“形”中传“神”。对于不同类型的散文,在遵循共同的阅读法理和程式的同时,还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1.阅读写景状物散文要“三步”“两重视”方法解说“三步”第一步,初步感知,抓情景物。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注意标题、作者、背景;看具体摹写了什么景,详细描绘了什么物,思考作者借这些景抒发什么感情,或借这个物生发什么感悟。第二步,细研全文,把握特征。写景散文,以自然山水、人文景观、民俗风貌为主要描写对象,对其形色声味、情态特征进行实描实写,移情于物,让景物浸润上作者的主观情感。状物散文,或为物传神写貌从而托物寄意,或叙述物件的源脉借此述怀言志。阅读时,抓住情与景、意与象的和谐统一,从而把握文本要旨。方法解说“三步”第三步,由表及里,提炼主旨。写景散文,在景物描写中渗透着作者的心境、感情和态度,分析抽取,即为主旨。状物散文,通过对物赋予一定的象征品格,或把物人格化,写物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社会的理性认识,这就是主旨。方法解说“两重视”重视文本的思路和结构。写景散文,审视其写景顺序和观察角度,按内容或时空切分文章层次,理清文章脉络结构,有助于进行更深入的赏析。状物散文,寻找思路标志,无非是借物喻理、由物说理,或由物及人、物人同理。重视文本的艺术手法。写景散文,重在借景抒情,情景融合。状物散文,重在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2.阅读写人记事散文要“三读”“两不能”方法解说“三读”一读标题明重心。写人记事散文,文章的标题往往交代了所写的人或事,这类作品往往以某一物象(事件)或情感为线索,联想、回忆与之相关的人、事,以表达文章题旨和作者感情。方法解说“三读”二读人事探主旨。写人记事散文,侧重写人的以人物为中心,侧重写事的以事件为中心,但无论侧重于哪一方面,都是人事一体,在事中表现人的气质、性格、品质和精神风貌,在人身上倾注着作者的真切感情。有的文章,人与事表面上看起来并无直接联系,而是作者剪辑的一个个特写镜头,或者所记的几件事并非一人所为而是一群人所做,但它们都共同表达某一主旨、展现某种意趣,最终归结到某个道理或某类认识上。方法解说“三读”三读区分方法。写人记事散文与微型小说有明显的不同。首先是叙事方法不同:小说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散文只记生活片段或描写小场景。其次在人物形象描绘上也有不同:小说塑造的人物是典型形象,散文描写的人物比较单薄,它不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人物性格。再次环境描写方法不同:小说要描写典型环境,散文没有典型环境,但也须交代时代背景。方法解说“三读”三读区分方法。写人记事散文与记叙文也有很大区别。记叙文叙事、写人较细腻,既求传情达意,又求写神摹态;散文中叙事相对粗略,重在意情一致。记叙文注重叙述事件的完整发展过程,散文可以把无关联的人事按某一主旨组合起来;记叙文情意表现含蓄,散文情意表现鲜明。“两不能”一不能只看表层,而要深度解读出文本意蕴。二不能断章取义,不能把某一句的抒情、议论当作全文的主旨。
3.阅读文化游记散文要“三抓”“两注意”方法解说“三抓”一抓作品线索,把握文本结构。文化游记散文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散文,它要借助文化现象剖析、文化景观游览、文人逸事讲述、文化源脉探寻等,以文化视域来记游、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写法上内聚外扩、勾古联今、纵横联想,看似散漫,但总有某一线索贯穿全文,或以情、或以理、或以物组织材料,抓住了这个“纲”,就可以沿着它去分析文本内容这个“目”。其结构一般分为链条式、蛛网式、对比式、镜头式等。方法解说“三抓”二抓描写对象,探究文化精神。文化游记散文多聚焦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写题材无非是名山大川、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传统节日等,作者借此达到文化价值探寻、文化意识审视、文化理想重构、文化精神传承之目的。阅读文化游记散文,就要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探究蕴含在其中的文化精神。如描写历史遗迹的文化游记散文,文中常有叙述建造背景、盛衰状况、修缮经历的相关内容,抓住这些,就能发掘出其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价值。方法解说“三抓”三抓关键语句,体会作品内涵。文化游记散文因游览对象充满历史文化意味,内涵极其丰富,因而阅读起来有历史厚重感。一般来说,文化游记散文含有对历史文化的评价和对现实价值的思考,给读者以哲理启思,而这些大多通过文章的主旨句、警策句、哲理句表达出来。理解了这些关键句,也就基本理解了作品内涵。“两注意”一要注意游踪和立足点的变化,理清行文脉络。二要注意虚实结合的写法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4.阅读议论说理散文要“两依”“一思考”方法解说“两依”一依形象判类别。议论说理散文,以讲述道理为主,它常常从某个事实、现象、情境入手,用形象说理的方法,融思想性、逻辑性、形象性、抒情性为一体。它不像议论文那样遵循逻辑原则,讲究严密完整的论证过程。它追求情与理的统一,讲究融情于理。而不像议论文那样冷静论述,讲求事理自洽。它崇尚“理趣”,不像议论文那样强调“以理服人”。阅读时,我们在理解“理”的同时,还要感受作者在表达“理”时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作者往往通过形象、生动、饶有趣味的说理,达到理中有趣、趣中寓理的目的。方法解说“两依”二依行文理结构。议论说理散文,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理情一体,但无论是逐渐引出义理,还是开门见山直入正题,作者的感思、观点、看法、见解必定有触发点,这就是“起”的部分;文章的主体部分,或开合自如地谈论,或由正到反地思辨,或旁征博引地考证,或古为今用地关联等,写得丰富、饱满,这就是“行”的部分;到最后首尾圆合,起止呼应,这就是“止”的部分。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开头、结尾及每段(层)的关键句,体会这些关键句段是怎样把道理表达出来的。方法解说“一思考”思考作者的说理方法。分析文章说理时,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用什么写法把材料与观点联成整体,特别是形象中蕴含着的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是用比喻、类比,还是用对比,是叙中夹理还是化理成象。辨别清楚这些,文章精髓也就出来了。[读文示例]黄
河
入
海叶梅
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
今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梅卓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这使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绵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不已。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先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海口的路上,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车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她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电,她是沿途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就在前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竟然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蹚过河去,怎不叫人痛彻心扉?
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苍的芦苇枝叶舒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到的家园。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了那一片蔚蓝,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汇,持续着,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强。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一堆堆白雪,展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不屈不挠地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4日第8版,有删改)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确定散文的类别
根据标题和文章内容可以判定,本文为文化游记散文。文章以记“黄河入海”,探寻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
第二步:按照阅读文化游记散文的方法来研读文本
1.“三抓”
一抓作品线索,把握文本结构。
文化游记,记游是“形”,文化是“神”。本文以探寻黄河入海口的全过程为主线,穿插联想,勾连古今,以探求黄河文明,思考其历史和现实价值。
具体结构为:渴望游览,终于如愿→联想到藏民的敬畏、三江源宏阔而寥远的景象、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文成公主和亲、黄河选择流向北方→前些年和近些年的对比、来到黄河入海口看到的景象→沉思与启悟。
二抓描写对象,探究文化精神。全文由回忆黄河发源地到虚写关于黄河的联想,再到描写黄河入海口的实景,最后写沉思与启悟,先后相承。
黄河发源地:令人敬畏,宏阔而寥远,圣洁,有着古老的文化历史。
黄河:选择流向北方,哺育亿万生灵,滋润广袤大地,裹挟泥沙堆积成陆地,绿芽萌发,草木葳蕤;孕育中华文明。
黄河入海口:湿地一望无际,芦苇枝叶舒展,水洼里虫鸣鱼跳,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人们保护自然,良苦经营。
沉思与启悟:黄河与大海相拥,黄蓝本是天地原色;黄河倔强,保持本色。
文化精神: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她倔强,保持本色,滋润万物,哺育人类,我们应该敬畏她、保护她、反哺她。
三抓关键语句,体会作品内涵。
“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供奉”“虔诚”——表现藏民对黄河的敬畏之情。
“宏阔而寥远”“圣洁”“如从天而降的仙女”——表现黄河的品格和“我”的敬佩之情。
“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哺育着亿万生灵”“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新生的陆地”“绿芽萌发,草木葳蕤”——表现了黄河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表达出作者对黄河的崇敬和感激。
“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怎不叫人痛彻心扉”——表达对黄河沿途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痛心和惋惜。
“欣喜的是”“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而高兴,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2.“两注意”
一要注意游踪和立足点的变化,理清行文脉络。
本文的游踪并不复杂,因为本文的重点并不在于“游”,而在于文化思考。作者的立足点只有两处:一处是黄河入海口所在城市东营,一处是黄河入海口。前半部分大量穿插有关黄河的概述、见闻、历史记载等文化知识,最后几段集中写了黄河入海口的景象。
二要注意虚实结合的写法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本文游踪简单,但作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增加了文章底蕴,情感随时空转换愈来愈浓,尤其在结尾部分,更加真诚炽烈。考教融合点迷津
考点突破
必备知识
解题指津
答题示例
即学即练突破点一
分析关键句段的作用必备知识
1.理解关键句的含意分类解说示例含蓄句这类句子可能运用了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或者使用了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常常有弦外之音,辞微旨远,言在此而意在彼。理解时要注意联系语境,仔细揣摩,把含蓄意转换成直接表达;此外,要联系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感情色彩。①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荷塘月色》)②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我与地坛》(节选)]③原来如此!……(《为了忘却的记念》)分类解说示例结构句位置灵活,是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理解时要确定位置,找准“管辖范围”和“承担职责”,整合信息,结合所起作用,确定具体含意。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分类解说示例修辞句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反语、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再将句子“还原”,即将修辞句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直白的句子。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分类解说示例主旨句体现文章中心的语句。理解时要立足全文,既要把握该句的字面意思,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更要注意对观点句、情感句的把握。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荷塘月色》)②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腔》)
2.分析关键段落的作用解题指津[命题分析]
理解关键句含意常见的设问方式:①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②文中“××××”和“××××”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怎样的情感?③请你结合对文中“××××”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
分析关键段落常见的设问方式:①本文记××时,在××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②作者在文章第×段中叙写了××,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③文章直接引用××有何作用?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句(段)?⑤某句(段)删掉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指导]
(1)分析关键句段的作用的角度。
角度作用内容可考虑该内容在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可考虑该内容在主题强化、升华、突出、揭示等方面的作用。结构可考虑设置悬念、铺垫、伏笔照应、首尾照应、承上启下等作用。思路可考虑体现了什么样的写作思路等作用。表达技巧可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作用,也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阅读效果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给人启发、发人深思、引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2)答题角度。角度解说示例从思想内容考虑①联系句段的含意。②联系上下文内容。③联系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了某种手法,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分析“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角度解说示例从篇章结构思考①句段在文章开头:统摄全篇、引起下文;点题,交代起因或缘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引出描写对象,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中心(揭示主旨)。①从内容看:这句话概括了北国之秋的特点,以此与南国之秋作对比,说明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角度解说示例从篇章结构思考②句段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开启下文;照应标题;照应开头。③句段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调中心、升华主题;发人深思,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照应标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②从篇章结构看:这句话是文章的线索句,是“文眼”,下文中作者选取的北国秋景都能体现出这种特点,因而起到了提纲挈领、总领下文的作用。[特别提醒]
一要注意观照全文,因为在谋篇布局、安排详略、表达主旨上,部分都要服从整体的需要;只有把部分放置于整体中,才能将其所起的作用看得清楚、透彻。二要注意不能仅从一个角度分点作答,应从不同角度分点作答。答题示例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王剑冰
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五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堂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
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选自王剑冰的同名散文,有删改)[思维导图]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指向赏析作品的语言。
①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生活;②在宁静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国。[思路点拨]
解此题,须联系句子前后语境、文章主旨、整体风格与作者情感来理解分析,注意先把握句子表层意义,再挖掘其深层意义。
本题考查的两个句子分别在原文的第9段和第5段,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激流”“平静”“激情”,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句,结合上句“抗战艰苦的日子”,可知“激流”指的是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抗战局面,“平静温柔的流水”指的是南湖远离战火的平静生活和西南联大师生坚持研究学问的沉稳心态。分析“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句,结合上句“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和下文“呼吁唤醒国人……奔向抗日的战场”,可知“激情”指的是抗战的激情,是西南联大师生在潜心研究学问的生活中对祖国局势的关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宣传抗战,呼吁唤醒国人,甚至亲赴战场。综上分析,可知这两句话是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生活;在宁静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国。例2[2021·全国甲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王小鹰
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那时还没上小学。奶奶每星期从保育园接我回家,路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秦香莲和王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的男人是谁。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并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
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
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碧蓝的大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才生。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配,她讲话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
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在普斯科夫,我们与两位当地作家交谈时探讨过普希金的性格发展,他出身贵族却具有火一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屡遭沙皇迫害。他的思想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出现怀疑和悲观,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
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们先去圣山寺院拜谒普希金之墓,他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竖着一尊简朴的锥形石碑,在小小纪念堂里,鲜花丛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从普希金的遗体上合下来的。四周挂着巨幅油画,描绘了风雪天他与丹特士决斗的情景以及临终前他不可名状的痛苦。普希金的死因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仅为爱情而死,亦有人说丹特士其实是沙皇派的杀手。普希金的妻子是莫斯科公认的第一美人,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交场合。当他收到那些有关他妻子的匿名信时,他感到的不是妒忌,而是人格上的侮辱。几年前沙皇为了让普希金的妻子能出入宫廷舞会,赠给普希金“宫廷近侍”的职务,他说:“我宁愿做奴隶,却永远不愿做弄臣!”普希金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而向丹特士挑战的。监视、流放,政治上的迫害都没有像人格受侮辱这样不可忍受,于是他奋起反抗社会的舆论。他并不是去寻找死亡,他是如战士那样视死如归。纪念堂里那幅描绘普希金临终情景的油画下面,写着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痛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
细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无地飘着,我们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寻觅诗人的踪迹,心里沉淀着怀念、景仰与惆怅。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话: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彩色的落叶铺满的林荫道在雨雾中静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止不住的思绪……(有删改)[思维导图]文章第6段写了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对此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分析关键语句的作用。能力指向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
①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遗言有密切关系;②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个人的不幸与时代的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定位、科学分类,再利用不同位置、不同类型的句段作用的知识,从内容、主题、结构、思路等角度切入分析。
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在原文第6段。根据题干中的“钥匙”可知,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本文的“文眼”。分析这句话的作用,既要理解“遗言”的字面含义,又要联系文本主旨、思想感情来思考,可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从结构上看:本文的标题化用普希金的临终遗言,结合标题的作用可知,这句话在结构上统摄全篇,是全文之纲,是“文眼”所在;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普希金人生的写照,作者将其化用为标题,表达了作者对普希金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其人生悲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这句临终遗言作为文章的线索和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是全文思想、情感的生发之处。
从内容上看:由第6段“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与其说……不如说……
”等对“痛苦”的阐释可知,普希金的人生悲剧不单单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当时沙皇统治下那个压抑和黑暗的时代的不幸,他的痛苦属于社会的痛苦,造成他不幸的深层原因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全文围绕普希金的人生悲剧与反抗意识展开,故其临终遗言也可被视为文章的内在线索。
最后,综合上述分析,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拟写答案。即学即练[2022·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
初到北京,我对这座城市非常生疏。那时内城和外城的城楼和城墙都还完好,有轨电车就在几座城门之间穿行。电车的铃声悦耳而浑厚,从西直门高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工地钢管租赁合同样式
- 空调安装的承包合同2024年
- 工程设计合同补充协议
- 工程建设贷款合同签订范本
- 足浴店承包权转让用于还债
- 专业建筑工程总承包合同案例
- 2024年劳动合同及声明书
- 教师集体聘用合同书范本
- 合同增加补充协议范本
- 2024年公益服务协议书范本
- 别墅改造项目合同书
- 期中测试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 学年深圳市南山区初中八年级的上数学期末试卷试题包括答案
- 2024年资格考试-注册质量经理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试卷(含答案)
- 历史丨四川省南充市高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南充一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年汽车操作系统趋势及TOP10分析报告
-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浣东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 2023-2024学年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附答案(共2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