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目标任务目标任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1.运用历史地图、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理解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关系,强化时空观念。2.通过阅读文字、图片等史料,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方开发的原因以及对民族交融的影响,培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意识。3.通过分析史料,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推动民族交融方面的影响,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002预习导学1.八王之乱西晋宗室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发起的动司290年晋武帝卒,嗣位的惠帝智力低下,无法理政,致使朝中变乱频发。291年,后贾氏与楚主司马玮合谋诛杀辅政外戚杨骏,推汝南王司马亮辅政。不久贾后唆便觉王玮杀亮,又以专杀之罪杀玮,自己学握大以聚权。299年,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发动政举引起宗室诸王普遍反对,政变开始演化为变杀死贾后,进而废黜惠帝,自即帝位。此举引起宗室诸王的普遍反对,政变开始演变为内战。在外任都督的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起兵击败赵王伦,拥惠帝复位,随后三王又互相厮杀,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也先后加入。诸王各引效忠于自己的地方官乃至内迁少数民族参战,北方社会陷入严重的动荡和混乱。前后卷入政变和内战的主要为汝南、楚、赵、齐、成都、河间、长沙、东海八位宗王,故史书称这场动乱为“八王之乱”。至306年,前七王皆已败死,东海王越最终控制朝政,毒死惠帝,立其弟怀帝,八王之乱结束。2.少数民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逐渐与汉族杂居。东汉末北方各割据势力由于劳动力、兵源不足,也大量招引周边民族入塞。到西晋,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四支,另一少数民族鲜卑则附塞而居。匈奴指东汉时已内附的南匈奴,自汉末起居于并州,人数累增至20余万。羯是早先出于西域的一批胡人,有高鼻深目多须的特征,曾被匈奴役属,史称“匈奴别部”。西晋时主要的一支居于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榆社北),余地亦有分布。氐与羌都是古代西戎之裔,东汉以来陆续东迁至陇西、关中。至西晋,以氐、羌为主的内迁少数民族已占关中总人数的一半。鲜卑在东汉末分裂为一些小的部落集团,沿东北和北部边塞散居,较强大的部落有居于辽西的慕容、段、字文部和居于代北的拓跋部。此外,很早就居住在川、鄂山区的古巴族后裔赛人在这一时期也很活跃。这些少数民族多受到统治者的沉重剥削,沦为佃客、奴婢,或被官府征发服役、当兵作战,民族矛盾和对立情绪积郁渐深。八王之乱期间,他们纷纷起兵,并且逐渐主导局势,最终推翻了西晋王朝。3.淝水之战东晋王朝与十六国中前秦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其君主苻坚统治时期,整饬吏治,发展经济,先后灭掉前燕、前凉等政权,统一北方,并从东晋手中夺取巴蜀,疆域之广,在十六国中居最。383年,苻坚自恃强盛,不听劝阻,大举进攻东晋。发兵号称百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十月,前秦前锋军队与东晋军队战于寿阳(今安徽寿县)附近的淝水,东晋以少胜多,击败秦军。由于秦军多系强征北方各族丁壮组成,本无斗志,前锋既败,后军也竞相奔逃,一溃不可收拾,自相践踏及冻饿而死者十之七八,南征遂以惨败告终。战后,被前秦征服的鲜卑等族纷纷起兵,各立旗号,北方重新陷入分裂。0202预习任务一:绘制根据教材内容,梳理本课教材出现的政权更迭顺序图预习任务二:结合教材与所学完成填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003课堂探究提升探究一三国与西晋:三国鼎立与短暂统一国号时间建立者都城魏220曹丕洛阳蜀221刘备成都吴229孙权建业国号户数人口材料: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留下关于台湾最早的记述。材料: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留下关于台湾最早的记述。——《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魏103万443万60万蜀28万94万10.2万吴52.3万230万23万结合教材与表格指出三国各自的优势,思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总结归纳:蜀国、吴国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经济发展为政权提供了自给条件魏国国力较强,但汉末军阀混战一度破坏了北方经济,无力平定江南总结:中央政权衰落,三国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局面,难以形成统一中央政府名词解释:西晋大行分封:泰始元年就分封宗室27人为王。并规定“诸王以郡为国”诸侯王以郡为国,他们所掌握的人口数量,名词解释:西晋大行分封:泰始元年就分封宗室27人为王。并规定“诸王以郡为国”诸侯王以郡为国,他们所掌握的人口数量,大国超过二万户,小国也近万户。大国置三军,五千人;次国置上下两军,三千人;小国置一军,近一千五百人。材料:咸宁三年(公元277年),是岁……鲜卑匈奴五夷三国前后千余辈,各帅种人部落内附。材料:咸宁三年(公元277年),是岁……鲜卑匈奴五夷三国前后千余辈,各帅种人部落内附。——《晋书:武帝纪》材料:4世纪到5世纪气温下降了2.5-3℃,并且气候逐渐变干。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潜力,人畜饥疫,死耗太半。——谭骐襄:《中国历史地理》材料:4世纪到5世纪气温下降了2.5-3℃,并且气候逐渐变干。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潜力,人畜饥疫,死耗太半。——谭骐襄:《中国历史地理》材料: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晋书·刘元海载记》材料: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唐:刘知几《史通·邑里》思考:学者认为“西晋是低质量的统一”,结合所学,找出论据。总结归纳:论据1:内政混乱:八王之乱,宗室争夺中央权力论据2:外族侵扰:少数民族内迁,五胡乱华论据3:北方民众流亡南迁探究二东晋与南朝:官僚政治的重组新生与区域经济开发材料:东晋的士族专权: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极为接受百官朝贺,甚至邀请王导与他并排坐,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后太原王氏、陈郡谢氏等士族相继掌权。——《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纵横材料:东汉以来,这种“教育-权势-财富”的循环占有,越来越多地围绕“族”而展开了。士人官僚在汉晋间发展为士族门阀,“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若干士族在几个世纪以来长盛不衰、垄断权势,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耀眼的政治景观之一。——阎步克:《波峰与波谷》材料:司马睿在晋室诸王中既无威望,又无实力,更无功劳,如果不是借助于门阀的扶持,根本没有在江左立足的余地。司马睿固然需要南渡世族的支持,南渡世族也需要司马睿政权的保障。——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思考:结合材料与内容指出东晋形成了何种政治现象?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归纳总结:现象:士族专权原因:世家大族世代通过九品中正制把持官位,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特权,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世家大族与皇权的关系:互相支撑、互相依存材料: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鄠、杜(指北方)之间,不能比也。…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纵横材料:西晋灭亡前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同时又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东晋政府对其进行管理,其户籍登记用白纸,称“白籍”,表示流寓和临时性......“白籍”侨人享有免调(田租以外按户征收的绢、绵等物)和免役的优待。——《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结合材料与所学思考:1.分析归纳南方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2.分析南方经济开发的影响。、归纳总结:1.自然环境优越;北人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社会环境较为稳定和平;统治者鼓励开发经济。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为继承中华文明的更加繁荣奠定物质基础探究三十六国与北朝:民族关系的发展材料:西晋时期,内迁胡人成为汉人奴隶的例子就不止一个。譬如,西晋文人阮孚,乃其父阮咸之婢所生。因为此婢是胡人,阮孚出生后,其姑取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胡人遥集于上楹”的典故,为他取字为“遥集”。胡人奴婢还常常被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至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北方游牧人因气候转寒,如洪水一样从高原上横冲直下,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一场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冯天瑜:《中华文明史》

材料:登既代卫平,遂专统征伐。是时岁旱众饥,道殣相望,登每战杀贼,名为“熟食”,谓军人曰:“汝等朝战,暮便饱肉,何忧于饥!”士众从之,啖死人肉,辄饱健能斗。——《晋书》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十六国的族属和国号归纳总结:胡汉对立,产生了民族隔阂;少数民族保留野蛮残暴的习俗十六国的族属和国号材料:刘邦: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晋书》思考:少数民族政权的国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少数民族政权要如此起国号?归纳总结:几乎是中原王朝曾经用过的国号;少数民族政权欲定鼎中原,需通过文化认同确立正统地位,谋得政权合法性。材料:平城长期作为北魏都城,功勋公老多居于此,保守势力十分强大,拒不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北魏军事实力虽然已逐渐衰落,文帝却抱有灭南朝、统一全国的雄心。——白寿弈:《中国通史》材料:由北方移民为主体建立的东晋和南朝政权,基本上西晋政权是中国制度文明的延续,移民在与当地文化的结合过程新的发展。对北方各个非汉族政权和它们的统治者来说,南方政权既是一个仿效的榜样,又是一种强大的压力……——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结合教材与材料:问1.孝文帝为什么要推行改革?问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归纳总结:原因:内有北魏内部发展的需要,外有南方政权的威胁倒逼发展材料:百国千城,无不追随,胡人的商队和贩客,每天都朝国境涌来,仰慕北魏风土而到此定居的人不可胜数。——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材料:北朝的强盛来自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规化、常规化,使北方地区的胡人与汉人的差别日趋缩小,以至于融为一体。——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经济情况。——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结合教材与材料:问3.简要评价孝文帝改革。问4.分析孝文帝改革为什么能推动历史发展问5:孝文帝改革的本质是什么?归纳总结:孝文帝改革在本质上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004体系构建民族:民族矛盾——五胡乱华“变态”(指与秦汉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趋势比较出现文明“分歧”):民族:民族矛盾——五胡乱华“变态”(指与秦汉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趋势比较出现文明“分歧”):“回归”(这一时期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向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流趋势“回归”)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变态与回归经济:南方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民族: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政治:政局变动中统一趋势加强政治上:中央集权与专制皇权的危机动荡分裂中的统一趋势和民族融合加强005记忆清单三国与西晋(一)三国鼎立政权建立都城势力曹魏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洛阳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中略占上风,势力范围主要在北方蜀汉221年,刘备建立,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简称蜀。成都蜀、吴两国注重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孙吴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另说222年孙权称帝)建业意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的过渡阶段(局部统一);三个政权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为西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从全局来看,分裂中孕育着统一①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占据中原地区,国力较强,略占上风。②孙吴征山越、开发江南、发展海外贸易;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③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二)西晋的短暂统一1、西晋的建立: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过程: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八王之乱: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影响:①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米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一些少数民族乘机起兵反晋。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3、西晋的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原因:①西晋时期,西、北边陲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②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史称“八王之乱”消耗了西晋的国力。影响: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1、因素: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吸引力。2、影响:①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胡”“汉”观念逐渐淡薄,促进民族交融。②内迁少数民族常受西晋官吏压迫剥削,激起胡汉矛盾。东晋与南朝东晋的兴亡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2、士族专权:士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特权(皇权与士族共同掌握政权)→特点:高门士族大都是在战乱中从北方移居到南方的;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原因:①经济上:东汉以来,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②政治上:魏晋统治者的统治依赖士族,东晋时政权的主要支柱就是北方南渡的高门士族;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把持政治的工具。→表现: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参与政权,世代把持重要官职。②经济上:士族地主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强劲的庄园经济。③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④社会生活上:等级森严,标榜门第,不与庶族地主通婚。3、东晋的灭亡:420年,士族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二)南朝的政治:420~589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1、“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城:建康-今南京)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3、态势:南朝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向南方迁移(人口南迁)②北方人民带去了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根本原因)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④南方政局稳定,社会比较安定。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2、表现:①农业:土地大量开垦,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产品物种增加并兴修很多水利;农业技术也有很大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③商业:长江沿岸最为活跃。3、影响:①有利于江南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②促进了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③南北方经济差逐渐缩小,趋于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④南方的开发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4.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①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中原地区发展相对缓慢。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③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占主体地位。④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疆域收缩:①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②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三、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①构成:东晋统治南方时,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②基本特点: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二)淝水之战:383年1、背景: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2、结局:①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②前秦政权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奠定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相关的成语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杰出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1、背景:①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②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2、改革内容:文化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②改穿汉服(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③学说汉话(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④提倡与汉族通婚(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政治①迁都洛阳: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②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策经济推行均田制:①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②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和兵役3、结果:①鲜卑族生产方式农耕化②学习汉族的礼乐制度,加速政权封建化③生活方式汉族化3、作用: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4、评价:①进步性: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②局限性: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为后来北魏分裂埋下隐患。移植门阀制度,生活腐化、政治日益腐败,引发社会矛盾(四)北朝的演变及终结1、北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被北齐取代)和西魏(被北周取代)五个王朝2、统一:北周内政修明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民族交融:1.含义: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2.主要途径包括:①民族迁徙,杂居相处②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③联合斗争④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⑤民族之间的战争⑥和亲怀柔政策。3.民族交融的特点:①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②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③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④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它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⑤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同化⑥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原因①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②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力推进表现①北方农民为逃避战乱,迁居南方。②东汉魏晋时期,“五胡”不断内迁,内迁的民族和汉族长期定居,互相影响。③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评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00601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2023·山西吕梁开学检测·4)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其诗作《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此可推知,该时期()A.中央与军阀间的矛盾激化B.战乱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C.分裂割据客观上推动统一D.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2.(2023·广东广州8月阶段训练·3)西晋政府规定官员应按品级占田:“其官员品第一至于九等,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同时,还规定了编户民所占土地的数量,“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等。这一土地制度()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发展B.以重建小农经济为目的C.推动九品中正制的形成D.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3.(2023·湖北恩施高二下期末·3)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说道:“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该现象折射出东汉以后()A.南方经济得到开发B.地方大族逐步兴起C.选官制度发生改变D.民族交融趋势凸显4.(2023·江苏无锡高二下期末·3)西晋时太原高门王济看到一位兵家子很好,想把妹妹嫁给他,便征求母亲的意见。王母看了那位兵家子后,也承认王济的眼光不错,但因为当时兵家子地位低微,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爬上高位,最终阻止了这门婚事。这反映当时()A.社会阶层流动不畅B.严禁通婚C.门阀制度达到鼎盛D.统治基础受到削弱5.(2023·广东韶关高一下期末·3)东晋政府起初登记北方“侨人”户籍为“白籍”,以区别于南方土著居民的“黄籍”,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后来,东晋王朝对他们实施“土断”政策,就地编入“黄籍”,取消优待。东晋“侨人”政策变化()A.满足了东晋王朝的兵源需要B.解决了东晋王朝的社会矛盾C.加速了南北人民的交往融合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6.(2023·北京大兴区高一下期末·6)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A.东汉B.东晋C.北魏D.南宋7.(2024·贵州六校联盟联考一·2)北魏中期以来,劳动人民创造的农业生产工具特别是整地碎土工具,比过去复杂得多。此外,西晋时各地的水碾、水碓,在十六国时期受到严重的破坏后几乎绝迹,到这时又先后在洛阳和其他地方恢复起来。这反映当时()A.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B.机器生产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C.改革取得显著的效果D.工具改进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8.(2024·湖南部分学校8月联考·2)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东汉时,江南地区的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的四石提高到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这一变化()A.说明江南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B.得益于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C.表明南北经济形势出现了逆转D.形成了江南经济开发新格局9.(2023·山东聊城高二下期末·5)如果能打破“夷夏之辨”等传统的思想壁垒便可发现,所谓“五胡乱华”的本质是中原王朝控制力衰退与周边民族势力崛兴所导致的竞争与碰撞,随之而来的则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据此推知,这一时期胡汉交融的突出历史贡献是()A.避免了社会动荡B.助力北方各族封建化C.促进了区城开发D.推动中国获得新发展10.(2024·贵州贵阳摸底考试·3)南朝的宋朝秘阁藏书1.5万众卷,齐朝藏书1.8万余卷,南朝统治者还多次下诏向民间征书;北魏孝文帝也曾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南北朝竟相下诏征书旨在()A.彰显华夏正统地位B.保护中华文化典籍C.促进民族交流交融D.吸取外族优秀文化二、非选择题11.(2023·江苏徐州高一上期末·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军事和经济相关,但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通过改革,秦国社会上形成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风气,秦军士兵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而且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在社会习俗方面商鞅强制从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握的户数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商鞅颁布法令禁止民众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使秦人“法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商鞅确立的法令,成为了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材料二孝文帝推行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政策的直接目标是要用儒家的札治与孝治思想来完成鲜卑族的文化变迁,继而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鲜卑民族在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同汉族一样,具有同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相融合。——摘编自岳雪莲《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跋鲜卑的文化变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改变社会风气而采取的措施及效果。(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文化变迁”的方向和目的。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DBACBAADA1.【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乱世中的诸葛亮、曹操都有希望结束分裂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故选C项;“中央与军阀间的矛盾激化”不合史实,220年曹丕称帝后,刘备、孙权相继称帝,227年为三国时期—分裂时期,排除A项;“战乱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不合题意,应为“战乱激发割据政权希望统一的愿望”,排除B项;“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不合史实、题意,与当时为战乱频繁、三国鼎立相悖,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晋占田制下,政府按官员品级分配土地,并规定了编户民所占土地的数量,有助于农民获得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D项;西晋占田制规定了各级官吏占田限额,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并非加剧,排除A项;西晋政府规定按官员等级占田,这与重建小农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在曹魏时期已经形成,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3.【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士族的势力在地方,士族重视对子弟进行文化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保存、继承和发展,导致学术文化重心分散到地方,故选B项;材料提及学术文化中心不在中央而在地方,这种情况与中央与地方形势变化有关,而非由于南方和北方的形势变化,排除A项;选官制度变化主要影响政治,不能解释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重心分散到地方的原因,排除C项;民族交融主要影响民族关系,不能直接影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解释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重心分散到地方的原因,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高门王济看重兵家子,但因地位低微被王济母否定,婚事未成,体现了当时阶层之间流动不畅,故选A项;当时王济是同意这一婚事的,体现了当时士庶之间是可以通婚的,排除B项;东晋是门阀制度达到鼎盛,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东晋时门阀之间相互斗争,统治基础得以削弱,且仅凭一桩婚事,看不出统治基础削弱,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据材料“就地编入‘黄籍’,取消优待”可知,东晋政府实行“土断”政策,将北方的“侨人”和南方的土著居民,同等对待,有利于促进南北方之间的融合,故选C项;“满足了”,表述夸大,排除A项;该政策可以缓解矛盾,但是不能解决,排除B项;“取消优待”有助于南北人民融合,但该政策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系不大,排除D项。6.【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成立东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故选B项;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排除A项;图片中已经存在北魏,排除C项;与南宋对峙的政权是金,而非十六国,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据材料“农业生产工具特别是整地碎土工具,比过去复杂得多”可知,北魏中期以来农业生产工具进步,“西晋时各地的水碾、水碓……到这时恢复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所以粮食生产得到恢复,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仍然是服务于农业生活,并未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排除B项;材料中仅说明工具复杂及恢复了,并没有说明的通过改革取得的,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出北魏中期以来农业生产工具进步,并未对农业工具改进影响生产效率进行论述,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与西汉相比,东汉时期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得到发展,故选A项;唐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