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目标任务目标任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制度的影响,培育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002预习导学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废除科举制度(1)背景: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2)过程①戊戌变法时期: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②新政时期: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2.选官制度改革(1)新政开始后,进行官制改革,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2)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3)1904年后,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4)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概念阐释】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微点拨】清末官制改革是清政府政治改革的重要尝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但清末官制改革进一步激化了清王朝内部的矛盾,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导致清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2)意义: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2.北洋政府时期(1)考试制度: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2)甄别制度: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3.国民政府时期依据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特点①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③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概念阐释】五权宪法: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提倡的实行“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五权制度即“五权分立”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这五种治权分别由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个机关独立行使,以防止政府之专权;而同时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人民掌握,实行所谓“权能划分”。【拓展延伸】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意义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一页,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基本废除了中国封建职官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了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雏形,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近代化的进程,对当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1)含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2)过程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②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③改革开放后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3)意义①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②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2.公务员制度(1)过程: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形成: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3)意义: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学思之窗】:阅读材料,对照课文相关内容,分析其中的变化。主要变化在于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其原因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些规定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修订完善。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统一领导、党管干部等要求要进一步体现到具体规定中。【问题探究】结合课本内容,谈谈近代以来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过程。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有了新的发展。一是正式设置考试院作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考选、铨叙事宜,是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和监督者;二是1929年颁布了《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初步形成了公务员法律法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选用制度初步建立。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国第一部公务员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我国公务员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2018年,我国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003探究提升深度学习一、清末选官制度改革材料一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尖锐地指出:用八股取士,致使出现“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的现象。他认为:“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人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在维新派看来,废八股是改革科举制度的首要任务。——摘编自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问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将废八股视为科举制度改革首要任务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试答原因:八股取士不利于选拔实用人才;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迫,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试、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五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五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考试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清廷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摘编自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问题】有学者认为“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这一观点是否正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观点。(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试答:这一观点具有片面性。分析:废除科举制度引发了知识分子的前途危机,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但该观点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深化】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与影响(1)原因。①“西学东渐”的影响。②科举制度自身日趋保守。③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平等性受到冲击。(2)影响。①积极影响。a.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废除科举制度的直接目的就是发展近代教育,使新式学堂尽快兴办起来,以培养实用的新式人才。b.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的兴起,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整体素质。c.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间接地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②消极影响。a.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了中国选官制度的混乱。科举制度被废除后,未代之以新的选官机制,造成了中国在一段时间内官员选拔机制的混乱。b.科举制度的废除,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局面。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士绅阶层日益衰败,武官军人阶层的地位逐渐上升。深度学习二中国近代以来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2006年1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考录制度迈入法制化轨道。2007年11月,中组部、原人事部下发了《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公务员考录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截至2012年,全国共考录公务员160万人。——摘编自韩磊《公务员考录制度的评价标准》【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作用。试答:特点:以法律手段确立及完善;政治色彩浓厚;考试内容专业化;选拔方式多样化。作用: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推动了法制化进程;有利于人才选拔;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统治;但社会动荡使法令无法严格执行,腐败现象严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推行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意义。试答:推动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公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深化】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演变及意义孙中山在考察西方国家文官任用制度和借鉴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基础上,指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取其所长,摒其所短,提出了“非经考试不能任官”的思想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一系列文官任用的法规和实施细则,首次举办了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任用人才南京国民政府以孙中山思想继承人自命,按“五权宪法”构建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主持全国各级官吏的考铨工作历史意义(1)标志着从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文官任用制度逐步过渡到以“考试”为中心的近代文官任用制度。(2)初步建立起文官任用制度的法律规范,对于规范用人秩序、提高文官素质、增强政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0404体系构建005记忆清单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戊戌变法(1)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2)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2.清末新政(1)改学堂: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2)废科举: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3)选官制度改革: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3.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4.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1)概况:南京临时政府十分重视官员选拔制度,特别是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2)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3)意义:尽管由于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数月,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2.北洋政府(1)文官考试制度: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2)甄别①含义: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②目的: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3.南京国民政府(1)人事制度:重新设计颁布,“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2)公务员制度: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2)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3)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2.公务员制度确立(1)开始: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正式形成: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3)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00601强化训练单选题1.(2023春·宁夏银川·高二校考期末)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据1907年《时报》载:在浙江优贡考试期间,一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现当地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他“不禁为吾浙前途悲”。据此可知,当时(
)A.风俗习惯新旧杂糅 B.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C.社会呈现转型特征 D.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不禁为吾浙前途悲”可知,科举制度废除后,仍有大量的学子对新学不了解,不禁让人为国家前途担忧,说明此时新旧思想在碰撞,社会呈现转型特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新学,没有体现风俗习惯,排除A项;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新”是新文化、新思想,而不是所谓的新政,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广东东莞·校考三模)1905年,张謇向清政府上奏:“窃维东西各邦,其开化后于我国。而近今以来,政举事理,且驳驳(迅速)为文明之先导矣。揮(探摸)考其故,实本于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然以少数之学校,授学有秩序,毕业有程限,其所养成之人才,岂能蔚为通儒,尊其绝学,盖有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张謇旨在强调(
)A.公共教育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B.学校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C.近代中国的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 D.图书馆、博物院比学校更重要【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根据“实本于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尊其绝学,盖有图书馆、博物院”可得出张謇强调西方的进步根本在于其教育的发展,以及有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资源,说明他认为公共教育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A项正确;学校教育只是材料中所强调的一个方面,还有其他的公共教育资源也是重要方面,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中国教育的落后,而是西方教育的优势,排除C项;材料没有把图书馆等与学校进行比较,二者是同等重要的,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全国·模拟预测)1922年,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一文,指出国家的政治权力由民权和治权两部分组成,民权由“选举官吏之权”“罢免官吏之权”“创制法案之权”“复决法案之权”构成,治权可分为立法、行政、司法、监察和考试五部分。这说明,孙中山的治国思想(
)A.推动了国共的合作进程 B.发展了西方的政治学说C.抛弃了中国的传统政治 D.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2年(中国)。根据材料“国家的政治权力由民权和治权两部分组成”可知,在1922年孙中山对政治权力的阐述中,民权的组成部分以及治权中的立法、司法、行政的划分明显受到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同时,孙中山又在阐述中融入了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元素,如治权中的考试与监察权,这说明孙中山在西方资产阶级政体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B项正确;《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的核心是国家建设,而非两党合作,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的治国思想明显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资产阶级的政治特权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4.(2023春·河南鹤壁·高二鹤壁高中校考阶段练习)下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5次文官考试情况,据此可知(
)考试名称考试日期应考人数录取人数留学生甄选考试1915年239151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1916年不详194第一届文官普通考试1917年2482405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1919年5600480A.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 B.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善C.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 D.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强【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根据题意可知,从1915到1919年,参与北洋政府文官考试的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此说明文官选拔体制逐渐被认可,A项正确;表格信息没有体现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排除B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文官考试情况,不是人事任用程序,排除C项;表格信息不能体现留学生的行政素质,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江西南昌·统考三模)1978年以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这表明公务员制度的推行(
)A.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B.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 D.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进而推动改革开放,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公务员制度的推行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材料表明公务员制度的推行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未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6.(2023秋·福建莆田·高二莆田华侨中学校考期末)建国初期,采用的是各级党委分级管理干部的体制,即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负责管理本地区的干部;1955年末,党中央决定,建立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体制。这一变化(
)A.是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 B.反映了我国干部管理体制的成熟C.有利于培养综合型全面型干部 D.推动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A【详解】随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到来,干部数量迅速增加,大部分干部正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党委集中统一管理干部的体制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带来的弊端开始突显出来。因此,党对现行管理干部的体制必须加以改变。A项正确;“干部管理体制的成熟”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培养综合型全面型干部”是新时代对干部提出的要求,排除C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49-1952年,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