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940-2020 旱地改造水田技术规范_第1页
DB35T 1940-2020 旱地改造水田技术规范_第2页
DB35T 1940-2020 旱地改造水田技术规范_第3页
DB35T 1940-2020 旱地改造水田技术规范_第4页
DB35T 1940-2020 旱地改造水田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5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drylandconvertedintopaddyfieldI 2 2 3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1旱地改造水田技术规范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范围内旱地改造水田工程的建设,也适用于水浇地改造水田工程的建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GB/T5036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JTG336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JTG336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TD/T1048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DB35/T1762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项目设计在一定的地表范围内两点间相对水平面的垂直坐标值之差的最大绝对2注:渗漏强度的单位为mm/d。平原区、低丘台地区、丘陵山地区、山间盆谷地区共5个类型区。附录A给出了进一步的信息。5.1.1周边具备可供利用的、可靠的、能基本满足灌溉数量需求的水资源,且水质符合GB505.1.4旱地经过工程和生物等措施改造后,能满足水稻等5.2禁止选址区域5.2.1灌溉水源无法保障的区域。5.2.2水土流失易发区等生态脆弱区域。5.2.4污染严重难以恢复的区域。5.2.5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5.2.7相关规划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林5.2.8依据法律法规规定,不应开垦的区域。36.1.1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工程、田间防渗工程、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土壤改良工6.2.2.1.1以沟渠、道路为骨架划分格田,形状宜为矩形、正方形或梯形,方向宜采用南北向,确保直或与主害方向呈60°~90°的交角。丘陵山地区、低丘台地区(地面坡度6°~25°)以修建水平梯田为主,并配套坡面防护设施。6.2.2.2.1依据地形地势、土壤质地等条件,合理确定不同坡度下梯田的台面结构;确保田坎坚实稳6.2.2.2.2保证田坎安全稳定、台面灌溉方便,有利于作物生长;省工、土方移运量小、土方开挖工6.2.2.2.3坡面平缓、台位较宽的梯田,以原有台位为基础,分台放线,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突出区的格田长度应改造为20m~100m,低丘台地区的格田长度应改造为30m~100m长度应改造为50m~100m,沿海平原区和滨海围垦区的格田长度应改造为60m地面坡度在15°以内的应改造成田面净宽≥2.0m的宽面水田;坡度在15°~25°的应改造成田面净宽≥1.5m的窄面水田。格田宽度分类见表1,485<α≤9080<α≤8575<α≤8070<α≤7565<α≤706.2.2.7.1土地平整后形成的田坎应配套工程措施进行保护,应因地制宜地采用石、混凝土、土质或6.2.2.7.2田坎应结实、稳定,坎面整齐,不6.2.2.7.3田坎以土质为主;在易造成冲刷的山区,应结合石块、砾石的清理,就地取材砌筑石坎;6.2.2.7.4田坎高度宜根据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田坎材料、田面宽度的要求而定,与田面宽度相对应,田坎坡度应与地形坡度、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土质条件相适应,满足稳定要求。6.2.2.7.5土质田坎应用生土填筑,逐层填土,逐层夯实,夯实度应≥90不应夹杂树根、草皮等物;施工过程中,土壤含水率以1216%为宜。同时应做好防止6.2.2.7.6除需截弯取直外,可保持原有田坎形态不变;除原有田坎破损、倒塌等原因,不能起到护坎作用或因截弯取直需修补或重新修筑外,其他能起到护坎作用的田坎可保持6.2.3.1在基底平整后,应覆壤土或粘土进行夯实,直至达到田间防渗要求。6.2.3.2水田建成后,田间防渗层应具有良好的防渗能力,田间6.2.3.3依据不同的土壤质地可采取以下田间防渗处理方56.2.4.2耕作土来源主要包括表土剥离土(项目区剥离后用于回填的表层土壤)、建设占用耕作层剥离熟土(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剥离再利用的耕作层土壤)、腐化淤6.2.4.3土地平整应避免或减少对表层土的损耗,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工程和生物措施保证6.2.4.4地力保持和改善的工程措施包括6.2.4.5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耕作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6.2.4.6应充分利用原有耕作层,土地平整过程中,应开展地面表土剥离再利用,土,待基底平整完毕,犁底层达到田间防渗标准后,再将收集的表层土进行复原。耕作层再利用按照6.2.5.1土壤改良工程指为改善土壤质地、减少或消除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沙(粘)质土壤治理、酸化和盐碱土壤治理、污染土6.2.5.2过沙或过粘的土壤应通过掺粘或掺等高线方向,与主6横向地表坡降<1/2000,纵向地表坡降<1/16.3.2.1应具备稳定、可靠的灌溉水源和设施,以及固定的灌溉、排水设施。5534534555 ——76.3.2.6灌溉与排水工程除应符合6.3.2.1~6.3.2.5的规定外,还应符合GB50288、6.3.3.1水源工程主要包括塘坝(堰)、泵站6.3.3.2水源利用应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不应使用未经处理的污6.3.4.1按照地形地质条件、灌溉规模、交通与耕作要求,合理布置各级渠道。各级渠道应有配套完善的渠系建筑物,实现控制、分配、测量水流,通过天6.3.4.2应符合节水灌溉要求,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渠道防渗工程技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6.3.4.3灌溉渠道应根据灌区需水情况,配置相应的灌溉渠道,采用不同的灌溉方式;满足作物用水6.3.4.4灌溉渠道纵横断面应保证设计输水能力、边坡稳定和水流安全通畅。a)防渗率:小型灌区防渗率≥70%;b)灌溉水利用系数:小型自流灌溉渠水利用系数≥0.70;井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0.85。6.3.5.1排水工程应达到农田防洪、排涝、降渍和防治土壤盐碱化等要求;有防治土壤盐碱化需求的6.3.6.1渠系建筑物包括水闸、渡槽、倒虹吸、灌溉(排水)涵管、跌水与陡坡、量水设施、过沟渠6.3.6.2水闸:灌溉渠系上的水闸可分为节制闸、进水闸、分水闸和退水闸等类型,建设规模应与相86.3.6.3渡槽和倒虹吸:建设规模应与相应沟渠输水规模相匹配,结构类型的选择应进行技术经济比6.3.6.4灌溉(排水)涵管:涵管长度应与道路宽度相对应,灌溉(排水)涵管直径(跨径)应与过6.3.6.5跌水与陡坡: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上下水面跌差选择跌水或陡坡结构型式。当地形坡度≤上下水面跌差>3m时,宜采用陡坡或多6.3.6.6过沟渠盖板:机械或人畜下田需跨过渠道、排水沟时,应设过沟渠盖板;盖板厚度应≥15cm,采用双层配筋,并设有基座,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25;当沟渠盖板净跨度>0.50m时,应按涵洞结构设计。6.3.7.1.1泵站的建设内容包括水泵、泵房和进、出水建筑物,变配电设备和低压输电设施等。具体6.3.7.1.2泵站以实际灌溉(排涝)控制面积作为基本建设单元。灌溉泵站设计流量应根据设计灌溉6.3.7.2.3确定电气主接线和主要电气设备的形式6.3.7.2.4输电线路宜采用低压电缆,应6.4.1.1田间道路工程包括田间道、生产路、人行便道、农桥与涵洞及附属工程。附属工程包括错车6.4.1.2田间道路工程宜尽量减少占地面6.4.1.3山地、丘陵区地面坡度在20°~25°的区域宜布设人行便道并进行硬化,且宜根据地形地势6.4.1.4田间道路工程除应符合田间道旁设置路边排水沟,其断面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集雨面积等,按照排水标准通过计算排水流量确定,边沟沟底纵坡宜与道路纵坡一致。路边排水沟断面底宽不宜<0.3m,沟深不宜<96.4.2.3田间道路应设置错车道和回——53—6.4.3.2路基高度应保证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要考虑地下水、毛细水的作用,6.4.3.3田间道的路肩应采用砌石或埋石砼路肩,地面深度不小于0.3m。地质条件好又不占用耕地的路段,其路肩宜采用夯填土路肩,夯实度≥90%,6.4.4.1路面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足够的强度,其表面应满足平整、抗滑和排水的要求。路面等级6.4.4.2路面结构组成及其要求:路面结构一般由面层、基层、基底层与垫层组成,考虑到农业配套机耕路等级低,交通量少,工程资金有限,可简化结石材路面——硬化路面的田间道基层宜设置水泥稳定层,混凝土路面的生产路基层6.4.4.4生产路路面应高出地面06.4.5.1涵洞宜采用标准化跨径,全长应与所跨沟渠、河道宽度相适应。6.4.5.2涵洞宜采用技术成熟、容易施工、经济实用的桥6.4.6.2.1错车道应设置在驾驶人员能够看到相邻两错车道或交叉路口处驶来车辆的有利地点,并设6.4.6.3.1田间道终端无法倒车回返行驶的路段应设置6.4.6.3.2回车场宜设在平坡上,地形复杂地段可设置在坡度≤3%的缓坡上,其路面坡度可采用1%6.4.6.3.3回车场根据末端地形情况布置,回车场6.4.6.4.2平面可成“八”型布置,其面层、基层做法同田间道建设标准,坡道临边应设有硬路肩。6.5.1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6.5.2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应与在具备条件地区,宜建设生态路、沟、渠、护岸等工程措施以及生态长廊,以利于保护生态环境。6.5.3根据因害设防原则,合理设置农田防护林。坡面防护工程应合理布置截水沟、排洪沟等坡面水系工程,系统拦蓄和排泄坡面径流。谷坊、沟头防护等沟道治理工程措施应全面规划,灌溉保证率/%不低于75%砾石含量/%土壤含盐量(%)—小型自流灌溉渠水利用系数≥0.70;井灌区灌溉水利道路通达度/%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一次性灌水后,保持田面水不落干(即蓄水能力)的时长型区土壤受到海水的浸渍和影响而形成滨海盐土。滨海盐土亚纲分布在滩涂、围垦地沿海平原区指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两岸,由流水携带泥沙冲积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冲积——洪积平原,地面较平坦,地表起伏微缓,坡度一般小于2°,海拔小于50m的广大平坦地区。低丘台地区包括台地和与台地相连的低丘。总体来看,福建省低丘台地区地表较平坦,绝对高1———————————— ——————程———————————————————————理————理————2 ———— ———————————————— ————————将农田中过多的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排 ———————————————————— 坡————板 ———————— 置3———— ———————— 通道)。其跨度为:单跨<5.0m,多跨<8.————— ————————4程———————— 林———— 林———————————————— ————————————————————————5—————(资料性)水田台面设计断面要素图C.1给出了水田台面设计中的断面要素。0——原地面坡度,单位为度();a——水田田坎坡度,单位为度(°);d——田埂顶宽,单位为米(m);图C.1断面要素断面各要素间关系田坎高度计算见公式(C.1):H——水田田坎高度,单位为米(m);Bx——原坡面斜宽,单位为米(m);0——原地面坡度,单位为度(°)。原坡面斜宽计算见公式(C.2):式中:Bx——原坡面斜宽,单位为米(m);H——水田田坎高度,单位为米(m);0——原地面坡度,单位为度(°)。b——水田田坎占地宽,单位为米(mH——水田田坎高度,单位为米(mα——水田田坎坡度,单位为度(°)。Bm——水田田面毛宽,单位为米(mH——水田田坎高度,单位为米(mθ——原地面坡度,单位为度(°)。H——水田田坎高度,单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