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_第1页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_第2页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_第3页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_第4页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TOC\o"1-2"\h\u16675第1章智能网联汽车概述 3281191.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3214261.1.1定义 3165581.1.2发展历程 3140161.2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领域 449721.2.1关键技术 479221.2.2应用领域 415665第2章自动驾驶技术基础 4285952.1自动驾驶分级与关键技术 43492.1.1自动驾驶分级标准 476762.1.2关键技术概述 4111982.2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与决策 536612.2.1感知技术 5243312.2.2数据融合技术 5286022.2.3决策制定 5123912.3自动驾驶车辆的控制与执行 5255762.3.1控制策略 5163152.3.2执行系统 511382.3.3系统集成与测试 515402第3章智能网联汽车通信技术 561703.1车载通信技术 5319883.1.1车载有线通信技术 578353.1.2车载无线通信技术 6231553.2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通信(V2X) 6205263.2.1V2V通信技术 641353.2.2V2I通信技术 6220003.2.3V2P通信技术 6306913.2.4V2N通信技术 6273483.35G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 6121823.3.15G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场景 6206763.3.25G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技术挑战 716163.3.35G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发展趋势 79239第4章智能网联汽车硬件平台 7129104.1智能传感器与执行器 7101334.1.1雷达传感器 887174.1.2激光雷达传感器 8137124.1.3摄像头传感器 8544.1.4超声波传感器 899554.1.5执行器 872754.2高精度定位与导航技术 8181374.2.1卫星导航系统 839494.2.2地面增强系统 8254104.2.3车载传感器融合定位 839674.3车载计算平台与边缘计算 9169654.3.1车载计算平台 9141914.3.2边缘计算 9214234.3.3车载网络与通信技术 924358第5章自动驾驶算法与模型 9250385.1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 9229375.1.1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 9261445.1.2循环神经网络在序列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9192715.1.3对抗网络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应用 921275.2强化学习与决策规划 996455.2.1基于价值函数的强化学习方法 9169915.2.2基于策略梯度的强化学习方法 9305525.2.3模型预测控制与强化学习的结合 10150925.3多传感器融合算法 10321205.3.1多传感器数据预处理与标定 10120555.3.2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1028525.3.3融合深度学习与多传感器融合算法 1020206第6章自动驾驶系统安全与可靠性 10152826.1自动驾驶系统安全分析 10197596.1.1安全关键因素 10206836.1.2安全评价指标 1080436.1.3安全分析方法 11251256.2鲁棒性与故障诊断 1175126.2.1鲁棒性分析 11297066.2.2故障诊断方法 11245176.2.3实时监控与预警 11294586.3系统级安全与冗余设计 119946.3.1系统架构设计 11181086.3.2冗余设计 11240576.3.3安全协议与防护措施 11311846.3.4安全测试与验证 1216084第7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验证 12119377.1实验室测试与仿真 12187807.2场地测试与封闭道路测试 1217187.3公共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 12571第8章智能网联汽车法规与标准 1382878.1国内外法规政策概述 13208738.1.1国内法规政策 1387638.1.2国外法规政策 13119708.2法规体系与标准制定 13193988.2.1法规体系构建 13127028.2.2标准制定 13315808.3智能网联汽车法规与标准发展趋势 14221478.3.1法规政策的逐步完善 14238968.3.2标准制定的国际化 14316568.3.3安全标准的重视程度提高 14218228.3.4企业标准的引领作用凸显 141053第9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与商业模式 14309859.1产业链分析与发展趋势 14144279.1.1产业链构成 14307419.1.2发展趋势 14307279.2产业协同与竞争格局 15210599.2.1产业协同 15120399.2.2竞争格局 15105649.3商业模式摸索与创新 15205169.3.1商业模式摸索 1513259.3.2商业模式创新 1527079第10章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展望 162835810.1技术发展趋势 161986310.2市场前景与挑战 16542110.3智能网联汽车对社会的影响与变革 17第1章智能网联汽车概述1.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1.1定义智能网联汽车,是指通过先进的传感、通信、计算等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智能信息交换和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以提升交通安全、效率和舒适性的一种新型汽车。1.1.2发展历程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末,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研究重点为辅助驾驶系统,如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车道保持辅助(LKA)等。(2)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关注点转向车联网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的信息交互。(3)2010年代至今,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自动驾驶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外多家企业及研究机构展开相关技术研发和试验。1.2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领域1.2.1关键技术(1)环境感知技术: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技术,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2)数据融合技术:将不同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整合,提高环境感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智能决策技术:基于环境感知数据,进行路径规划、行为决策等操作。(4)协同控制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的协同控制,提高交通效率。(5)车联网技术:包括V2X(车与一切)通信技术、车载网络技术等,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信息交互。1.2.2应用领域(1)自动驾驶:实现车辆在特定场景下的完全自动驾驶,如高速公路、停车场等。(2)智能交通: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实时交通信息共享、交通信号控制等,提高交通效率。(3)智能服务:为驾驶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导航、娱乐、安全提醒等。(4)智能物流:利用智能网联汽车实现物流运输的自动化、高效化。(5)共享出行:基于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共享出行服务,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第2章自动驾驶技术基础2.1自动驾驶分级与关键技术2.1.1自动驾驶分级标准本节将详细介绍自动驾驶的分级标准,包括SAEInternational(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的J3016标准,对自动驾驶的0至5级进行详细阐述,分析各级别之间的差异及关键技术要求。2.1.2关键技术概述本节将讨论自动驾驶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包括环境感知、数据融合、定位导航、路径规划、决策制定、控制策略等,并对这些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2.2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与决策2.2.1感知技术本节重点讨论自动驾驶系统中的感知技术,包括雷达、激光雷达(LiDAR)、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传感器的原理、优缺点及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2.2.2数据融合技术本节介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分析不同传感器数据在自动驾驶系统中的融合策略,以提高环境感知的准确性和鲁棒性。2.2.3决策制定本节探讨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决策制定过程,包括行为决策、路径规划、速度规划等,并分析决策制定过程中涉及的计算方法与算法。2.3自动驾驶车辆的控制与执行2.3.1控制策略本节阐述自动驾驶车辆的控制策略,包括纵向控制(速度控制)和横向控制(转向控制),并分析不同控制策略对车辆稳定性和舒适性的影响。2.3.2执行系统本节介绍自动驾驶车辆的执行系统,包括驱动、制动、转向等关键执行部件,以及其工作原理、功能要求、故障诊断与安全冗余设计。2.3.3系统集成与测试本节讨论自动驾驶车辆控制系统与各组成部分的集成方法,以及系统测试与验证过程,包括实车测试、仿真测试和封闭场地测试等,保证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3章智能网联汽车通信技术3.1车载通信技术车载通信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信息交互与数据传输的关键技术之一。本章首先介绍车载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架构及主要应用场景。车载通信技术主要包括车载有线通信和车载无线通信两大类。3.1.1车载有线通信技术车载有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CAN(ControllerAreaNetwork)、LIN(LocalInterconnectNetwork)、FlexRay等。这些技术具有实时性高、可靠性强的特点,广泛应用于车内各个控制器之间的信息传输。3.1.2车载无线通信技术车载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WiFi、蓝牙、ZigBee等。这些技术具有传输速率高、组网灵活的优点,适用于车内娱乐系统、远程诊断、车辆定位等功能。3.2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通信(V2X)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通信(V2X)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本章将从V2V(VehicletoVehicle)、V2I(VehicletoInfrastructure)、V2P(VehicletoPedestrian)和V2N(VehicletoNetwork)四个方面介绍V2X技术的原理、发展现状及挑战。3.2.1V2V通信技术V2V通信技术通过车载终端实现车辆之间的信息交换,主要包括专用短程通信(DSRC)和基于蜂窝网络的V2V通信技术。V2V通信技术可以提高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降低交通发生的风险。3.2.2V2I通信技术V2I通信技术是指车与基础设施(如交通信号灯、路侧单元等)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V2I通信技术,车辆可以获取实时交通信息、道路状况等,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行驶安全性。3.2.3V2P通信技术V2P通信技术是指车与行人之间的通信。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交通中行人的伤害,提高行人的安全保障。3.2.4V2N通信技术V2N通信技术是指车与网络之间的通信,主要包括车辆与云平台、车辆与远程数据中心等信息交换。V2N通信技术可以为车辆提供实时导航、远程监控、在线娱乐等服务。3.35G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5G通信技术具有高速度、低时延、广连接等特点,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章将介绍5G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场景、技术挑战及发展趋势。3.3.15G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场景5G通信技术可以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以下应用场景:(1)高清地图实时更新:5G高速率、低时延特性可满足高清地图实时更新的需求,提高车辆导航的准确性。(2)车载娱乐:5G通信技术可提供高质量的车载娱乐服务,如4K/8K视频播放、云游戏等。(3)自动驾驶:5G通信技术可支持自动驾驶系统中的感知、决策和控制环节,实现车辆与外部环境的高速信息交互。(4)车联网服务:5G通信技术可提供广连接、低功耗的物联网服务,助力智能网联汽车实现远程监控、智能充电等功能。3.3.25G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技术挑战5G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面临以下挑战:(1)网络覆盖:5G通信技术需要实现广泛覆盖,以满足车辆在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需求。(2)网络切片:为实现不同应用场景的差异化服务,5G网络切片技术需满足灵活配置、高效管理的需求。(3)安全与隐私保护:5G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需解决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3.3.35G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发展趋势5G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5GV2X融合:5G通信技术将与V2X技术深度融合,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通信保障。(2)5G网络切片技术优化: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不同应用场景,5G网络切片技术将实现精细化管理和优化配置。(3)5G与边缘计算结合:边缘计算将为5G通信技术提供实时、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助力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第4章智能网联汽车硬件平台4.1智能传感器与执行器智能传感器与执行器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硬件,为车辆提供了环境感知与执行指令的能力。本章首先介绍各类智能传感器,包括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并分析其在车辆环境感知中的应用及优缺点。阐述执行器的种类、工作原理及其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关键作用,如驱动电机、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4.1.1雷达传感器雷达传感器通过发射射频信号并接收反射信号,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探测。本节介绍雷达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及其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4.1.2激光雷达传感器激光雷达传感器利用激光束扫描周围环境,获取高精度的三维信息。本节探讨激光雷达的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重要性。4.1.3摄像头传感器摄像头传感器通过捕捉图像信息,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识别。本节介绍摄像头传感器的种类、成像原理及其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4.1.4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利用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测量与障碍物的距离。本节阐述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其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角色。4.1.5执行器本节介绍执行器的种类、工作原理及其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包括驱动电机、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4.2高精度定位与导航技术高精度定位与导航技术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了精确的位置信息,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本章主要讨论以下内容:4.2.1卫星导航系统介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原理、系统组成及其在智能网联汽车定位中的应用。4.2.2地面增强系统地面增强系统(GroundAugmentationSystem)通过地面基站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本节探讨地面增强系统的原理、技术发展及其对车辆定位功能的提升。4.2.3车载传感器融合定位本节介绍车载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包括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卡尔曼滤波等。4.3车载计算平台与边缘计算车载计算平台与边缘计算技术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本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4.3.1车载计算平台介绍车载计算平台的硬件架构、功能要求及其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4.3.2边缘计算边缘计算技术将部分计算任务从云端迁移至车辆边缘节点,降低延迟、提高实时性。本节阐述边缘计算的概念、架构及其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场景。4.3.3车载网络与通信技术介绍车载网络的架构、协议及其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重要作用,包括车载以太网、车载无线通信等技术。同时探讨车载通信在边缘计算中的应用。第5章自动驾驶算法与模型5.1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5.1.1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简要介绍卷积神经网络的原理针对自动驾驶场景的图像识别任务,探讨卷积神经网络的优势及改进方法5.1.2循环神经网络在序列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介绍循环神经网络的原理及其在时间序列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分析循环神经网络在自动驾驶场景下车辆行为预测与轨迹的应用5.1.3对抗网络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应用阐述对抗网络的原理及其在图像方面的应用探讨对抗网络在自动驾驶数据增强和仿真场景方面的价值5.2强化学习与决策规划5.2.1基于价值函数的强化学习方法介绍价值函数的概念及其在决策规划中的作用分析基于价值函数的强化学习算法在自动驾驶决策系统中的应用5.2.2基于策略梯度的强化学习方法阐述策略梯度方法的原理及其优势探讨基于策略梯度的强化学习算法在自动驾驶决策与控制中的应用5.2.3模型预测控制与强化学习的结合介绍模型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分析模型预测控制与强化学习结合的方法及其在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应用前景5.3多传感器融合算法5.3.1多传感器数据预处理与标定阐述多传感器数据预处理的重要性介绍多传感器标定方法及其在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应用5.3.2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分析常见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法,如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等探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在自动驾驶感知、定位与导航中的应用5.3.3融合深度学习与多传感器融合算法介绍深度学习在多传感器融合中的应用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法在自动驾驶系统中的优势及挑战注意:本篇章节内容仅为提纲,实际撰写时需根据相关研究及数据对每个小节进行详细阐述,以保证内容的严谨性和可读性。第6章自动驾驶系统安全与可靠性6.1自动驾驶系统安全分析6.1.1安全关键因素驾驶场景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感知系统的准确性及局限性决策与控制算法的可靠性通信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性6.1.2安全评价指标发生率系统故障率故障响应时间系统恢复能力6.1.3安全分析方法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安全生命周期管理6.2鲁棒性与故障诊断6.2.1鲁棒性分析系统建模与不确定性描述鲁棒控制策略鲁棒功能评估6.2.2故障诊断方法故障检测与隔离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6.2.3实时监控与预警实时功能监控预警机制与应急预案数据记录与分析6.3系统级安全与冗余设计6.3.1系统架构设计模块化设计系统级集成系统升级与扩展6.3.2冗余设计硬件冗余软件冗余信息冗余6.3.3安全协议与防护措施加密通信认证与授权入侵检测与防护6.3.4安全测试与验证测试场景与用例设计在线与离线测试安全验证与评估方法第三方认证与监管通过本章内容,我们深入探讨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问题,从系统安全分析、鲁棒性与故障诊断到系统级安全与冗余设计等方面,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第7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验证7.1实验室测试与仿真智能网联汽车的实验室测试与仿真研究是整个测试验证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主要介绍实验室环境下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各项功能的测试方法与仿真技术。分析智能网联汽车在通信、感知、决策与控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明确测试目的与要求。阐述实验室测试设施及仿真平台构建,包括硬件在环仿真、软件在环仿真和人在环仿真等。详细介绍实验室测试与仿真的具体实施步骤,以及测试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方法。7.2场地测试与封闭道路测试场地测试与封闭道路测试是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验证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在受控环境下对车辆进行全面的功能评估。本节首先介绍场地测试的设施与设备,包括测试场地、测试车辆、传感器及通信设备等。阐述封闭道路测试的方案设计,包括测试场景、测试规程及评价指标等。分析场地测试与封闭道路测试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测试结果对车辆进行优化与改进。7.3公共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公共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是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验证的最终阶段,旨在验证车辆在实际交通环境下的功能与可靠性。本节首先介绍公共道路测试的法规、政策及安全措施,以保证测试过程的顺利进行。分析公共道路测试的场景设置、测试规程及数据采集方法。探讨示范应用项目的实施,包括项目目标、实施方案、效益评估等。论述公共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及技术创新方面的意义。第8章智能网联汽车法规与标准8.1国内外法规政策概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法规政策以推动产业发展,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本节主要介绍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法规政策的现状及主要特点。8.1.1国内法规政策我国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以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主要政策包括:《中国制造2025》、《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国家相关部门还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提供法律依据。8.1.2国外法规政策国外发达国家在智能网联汽车法规政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美国发布了《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指南》,明确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评估、道路测试等方面的要求;欧盟则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的道路运输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8.2法规体系与标准制定为了保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构建完善的法规体系与标准制定。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智能网联汽车法规体系与标准制定的情况。8.2.1法规体系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国家法规、地方法规和企业标准三个层次。国家法规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行宏观管理,地方法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企业标准则对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规范。8.2.2标准制定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基础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安全标准。基础通用标准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供基本技术规范;产品标准对各类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进行规范;方法标准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测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安全标准则是保障智能网联汽车道路安全的关键。8.3智能网联汽车法规与标准发展趋势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法规与标准也将不断完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3.1法规政策的逐步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国将不断修订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以适应技术发展需求,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8.3.2标准制定的国际化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定将趋向国际化,各国企业、标准化组织将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国际标准的制定,促进全球产业的协同发展。8.3.3安全标准的重视程度提高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成熟,安全问题愈发受到关注。未来,安全标准将在智能网联汽车法规体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以保证道路交通安全。8.3.4企业标准的引领作用凸显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标准将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推动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第9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与商业模式9.1产业链分析与发展趋势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涵盖了汽车制造、信息通信、互联网、交通等多个领域。本节将从上、中、下游三个层面分析产业链的构成及其发展趋势。9.1.1产业链构成(1)上游:主要包括传感器、芯片、操作系统、算法等关键技术与零部件供应商。(2)中游:涵盖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平台搭建、系统集成等环节。(3)下游:涉及销售、运营、服务、后市场等环节。9.1.2发展趋势(1)产业链整合加速:技术的不断突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加强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2)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国内企业逐步突破核心技术,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3)产业生态逐步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将从单一的产品竞争转向多元化、全方位的生态竞争。9.2产业协同与竞争格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及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跨领域的特点。9.2.1产业协同(1)跨行业合作:汽车企业与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通信企业等展开合作,共同推进技术研发与应用。(2)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平台服务商等共同构建产业生态,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协同。9.2.2竞争格局(1)国内外企业竞争加剧: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投入。(2)差异化竞争策略:企业根据自身优势,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产品定位和商业模式,以实现差异化竞争。9.3商业模式摸索与创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商业模式摸索与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9.3.1商业模式摸索(1)硬件销售:以整车销售为主要盈利模式,逐步向软件和服务拓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