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原因_第1页
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原因_第2页
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原因_第3页
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原因_第4页
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原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原因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原因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原因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原因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西方美学的差异逐渐体现在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本文将以中西方建筑形式的差异来分析中西方美学的差异及原因.关键词:美学天人合一理性主义人与自然和谐一、中西方美学的产生自从人类诞生开始我们就有了对于美的追求与探索,但是真正把美学这个概念比较完整的提出来却是在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美学是一门介在艺术与哲学间的学问,也可以说是一门有关艺术哲学的学问。中西方美学分别产生于春秋战国和古希腊罗马时期。先秦美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性、艺术对情感的表现性及善与美的教化性;古希腊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性、艺术对现实的再现性及真与美的功利性。中国的艺术哲学产生于魏晋时期,《文心雕龙》完成了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构.西方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性复苏、艺术哲学的发展,康德与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才得以诞生。由此,中西方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并且体现在诸多方面。二、中西方美学差异在建筑上的体现1.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差异:中国灵隐寺和德国科隆大教堂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有许多重大的差异,它们主要是由中西民族在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术趣味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西方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和超人性的迷狂,中国宗教建筑追求精神的宁静与平安。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叔崇信佛教,广建寺宇,当时灵隐寺规模宏大,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它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它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它从13世纪中起建,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直到今日仍然修缮工程不断。2。造型表现的差异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其造型表现出来也是中轴对称的规整形。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的硬山顶,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等;屋顶翼脚的起翘与出翘,不出廊,前出廊,前后廊,周围廊的形式,这些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贯穿在宗教建筑中,成为宗教建筑造型表现的一部分。灵隐寺的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西方宗教建筑采用拱顶,这在决定内部空间的同时,也形成了建筑的外部形体。科隆教堂那垂直向上飞腾的动势最为迷人,又尖又高的群塔,瘦骨嶙峋的笔直束柱,袒露的骨架结构,飞拱尖券,彩色玻璃透过来的富于变化的彩色光线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宗教情感。并且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是一种“集体”的美.而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科隆教堂为例,它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景象.3。中西建筑价值观的差异建筑价值的不同,也显现中西方美学的差异.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而西方的建筑中,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这两方面从灵隐寺和科隆教堂的建筑中有着明显的表达.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丰碑,荡魂摄魄的繁复尖塔和眼花缭乱的彩绘玻璃窗是其最独特之处。教堂顶部尖塔林立,远远望去如一座巍峨的石林,直刺天宇。踏进教堂,仿佛一步跨入了幽深浩渺的苍穹,硕大的圆柱支撑着巨大的拱型穹顶,拓展出一个仙境般辽阔而高远的空间。当你站在高达50米大厅中央环顾一圈,你会发现,在高大墙柱之间几乎看不到墙壁而只有同样高大的窗子.在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的窗户上,全部镶着彩绘玻璃,在阳光的映射下异彩纷呈,人犹如走进了一个巨型的万花筒。彩色玻璃上描绘的全是《圣经》故事中的人物及场景,每一幅画面都是那么生动传神,仿佛随时会跳出画面向你走来,给人恍入天堂圣境之感。灵隐寺的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所以,中国寺庙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于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科隆教堂的建筑是属于雕刻式的,它的出发点是面,具有强烈的体积感,它借助于墙和屋顶,造成一个自足的空间,以不凡的形象傲视自然。雕塑呈现出一种时间的静止状态,在这种静谧之中,神的力量愈发穿透时空。而灵隐寺的建筑则是绘画式的。中国画里的殿台亭阁、山川池径,都是用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条来表现的。中国寺庙建筑的出发点也是线、柱、梁、额、椽、拱等,宏观来看都是一种线,这些线条交织网罗,便构成了图画。中国每一处佛寺建筑个体都不是独立自在之物,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离开了全画就没有了生命力。所以,大雄宝殿只有在配殿与山林的烘托下,才显得既典雅庄重又富有深幽意境。4。建筑材料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灵隐寺就是很好的代表。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所以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木头是一种密度较小的建筑材料。它的缺点是使用寿命短;它的优点是施工周期短;它的特点是容易制造较大跨度的窗框和飞檐,宜于横向发展。相对于木头的优点和缺点,中国的经典建筑则常常只具有几年或几十年的施工周期。然而,来得容易去得快,由于这些宫殿和城池都是世俗政权的象征,因而它们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很难幸免于难.大量建筑也已因潮湿、虫蛀、地震和火灾而灰飞烟灭了。不仅如此,朝廷破旧立新的建筑理念也影响了百姓喜新厌旧的住房态度.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作为西方建筑代表的科隆教堂,其建筑以石材为主要材料,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教堂的面貌。石头是一种密度很高的建筑材料。它的缺点是施工周期长;它的优点是使用寿命长;它的特点是足以承担巨大的压力,宜于向高空发展。相对于石头的优点和缺点,西方的经典建筑往往具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施工周期,可一旦落成又可经受千百年的考验。由于宗教信仰比世俗政权更加稳定而长久,所以这些建筑不会因世俗政权的更迭与替换而遭受毁灭。不仅如此,在这种宗教建筑的典范作用下,西方人渐渐培养起一种对于古老建筑的尊崇与敬意。在西方,每座城市中的“主教堂”不仅是规模巨大的,而且是历史悠久的。它不仅是一种信仰的体现,而且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生命的延续.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一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三、中西方美学差异形成的原因1.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历时369年的魏晋南北朝,是秦以后,我国社会分裂动荡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其间只有35年是统一的.封建统治集团明争暗斗,豪门横行,政治腐败,并推行所谓的“九品中正制”,使儒学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生活在魏晋南北朝变异时代的知识分子,由于黑暗跋扈、阴谋猖獗的现实与他们的“济世志“的抱负形成尖锐的冲突,使他们的灵魂深处交织着复杂的矛盾和苦痛.这种以儒家为主体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哲学思潮所形成的人生观,使当时的知识分子陷入深刻的矛盾和痛苦之中,而由此产生的二重心态,却使他们有可能以艺术的形式去呼唤人生,以理论的方法去探讨人生。这种思潮影响着魏晋南北朝的全过程,中国美学体系也正是这思潮的影响下得以形成的。而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并写出了美学专著,初步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故此,美学学科诞生,而鲍姆嘉登也因此成为美学之父。2.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地缘结构上来看,中国四周被海洋、高原、草原、沙漠和森林所包围,且中国自古以来一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著称,这就会形成与外来社会相互隔绝的近乎封闭状态.他们习惯于安居,固守家园不善于活动,这就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态势,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在西方,特别是西方法的发源地古希腊古罗马,他们都位于半岛之上,海上交通较之中国便利,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3.受经济制度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