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5/00/wKhkGWcrQMGAf9cgAALjGjQQrPg506.jpg)
![河南省信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5/00/wKhkGWcrQMGAf9cgAALjGjQQrPg5062.jpg)
![河南省信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5/00/wKhkGWcrQMGAf9cgAALjGjQQrPg5063.jpg)
![河南省信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5/00/wKhkGWcrQMGAf9cgAALjGjQQrPg5064.jpg)
![河南省信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5/00/wKhkGWcrQMGAf9cgAALjGjQQrPg50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10月17日2025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相应位置。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I卷阅读题(共72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深度学习一切现有的文学文本,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不同作家的用词喜好、句式句法、行文风格,以此派生出风格相近的作品。可以说,经过算法的持续迭代和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处理语言本质、叙事规律的效能将持续逼近甚至超越人类作家。但这种写作技术层面的臻于至美,绝不是文学的终极旨归,也远未探及文学性之根本。一流的文学作品,绝不是靠一套悬浮的语词和绝对的理性逻辑就能简单完成的文字游戏。那些伏脉于历史褶皱深处沉甸甸的细节,那些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才是其要义所在。近来鲁迅笔下诸多的人物形象在互联网上不断掀起讨论,便足以显现出文学经典所具有的跨时代、跨媒介、破圈层的能量。作家正是有着对社会关系的深刻洞见、对他者的热忱关切,才能以如此这般简洁克制的文字直击人心,精准塑造出孔乙己、闰土、阿Q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态。反观人工智能写作,人工智能技术在诞生之时,就是工具导向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模式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是制定算法法则、下达指令、具有主体性的一方。人工智能只需要扮演执行指令的助手,服从并完成指令任务。因此,人工智能的动机并不在于自我表达,而只是在预训练素材的基础上,对操纵者作出符合程序化的回应。同样,它也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生产的语言。再者,人工智能生成文本时更无法依凭自身的情感体验、历史经验驾驭文学数据库。这直接导致人工智能写作的内容高度机械化、同质化,难以产生鲜活的现实关切,也无法在实际意义上促成一种具有真实情感、辩证思想、伦理意义的“新文学”的迭变。即便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实现阶段性突破,人工智能也初步具备了读取人类脑电活动并将其转换为数据信息的能力,但人工智能技术的根基还是在于人类驱动。它仍旧是一种通过对人类思维的模拟,拓展人类潜能的辅助工具。如果没有设计者加以引导和管束,人工智能将一味追求热门题材,不断加强同质化的文学数据,濯洗甚至筛除异质化元素,最终再以程式化的方式输出文学产品。当人工智能与人类作家逐步相互模仿、人工智能写作开始自我重复,当人类悄无声息地以算法技术研判语言、以数理逻辑衡量文学,这将是对文学本真性最为严重的威胁。长此以往,文学创作终将充斥着算法偏见以及对边缘性文体的倾轧,更多单向度、媚俗化、流于表象的作品将构成文学的主流。届时,我们势必面临语言简化、认知偏狭、个性消弭乃至主体性沉溺的危机。(摘自马晓炎《写作技术的臻于至美不是文学的终极旨归》)材料二:不久前,文生视频大模型创作的《雨后的东京街头》震惊世人;用AI音乐生成类工具创作音乐,让一个不懂音乐的人也能将菜谱配上旋律成为朗朗上口的歌曲……忽然拉低的创作门槛,让过去高不可攀的艺术创作变得简单轻松,作品也触手可及。人工智能创作神器布局的艺术风口正呼唤一个艺术新时代的到来,而当一种智能工具从“技术手段”发展到“创作伴侣”再升级为“艺术主人”时,我们一方面为新锐技术的创作潜能而欣喜,同时也需要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隐忧保持清醒的认知。“硅基生命”则让AI创作“本体失根”,拟主体没有源自生命体实践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没有王夫之所说的“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铁门限”,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历史镜像、时代精神、生活阅历均无从谈起。用于AI大模型的数据不过是“二手生活”而非“肉身经验”,其表达的“知情意”来自“他者投喂”而不是自己的“生命历险”,这就颠覆了文艺创作“躬身成文”“艺以明志”的创作原则,斩断了作品和艺术家之间有关社会的、历史的、生命的有机联系,势必会抽空艺术存在的意义。因而,没有生命体验,缺少肉身感知,是AI创作的致命缺陷,其所带来的“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将成为AI创作确证自身艺术性的巨大挑战。基于上述两个原因,还将导致AI创作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局限——缺少艺术原创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是从已有的语料资源中依据算法逻辑匹配而来,是“借”用前人的知识产权资源而巧置选择的结果。换句话说,它可以根据人的信息“投喂”和大数据预训练,完成从“1”到“99”的拓展,却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譬如,仅靠技术智能,要产生AI莎士比亚、AI卡夫卡,不过是痴人说梦。艺术来自生活,AI艺术来自语料库;艺术家用灵魂创作,AI用程序表达;艺术的“根”源于人生与人性的生命体验,而AI创作则是冷冰冰的“无痛操作”。正因如此,如果没有历史先贤的引领,人工智能领悟不了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洞察不了《红楼梦》“好了歌”的寓意。如果用智能机器人代替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它不会有任何发自内心的欣喜与自豪,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正是“嫦娥的月亮比阿姆斯特朗的月亮更有魅力”的原因。(摘编自欧阳友权《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隐忧和伦理边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作品中的细节以及触动人心的人物形象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创造出来的。B.人工智能技术创作文学作品时,极为依赖人类提供的数据库以及程序训练。C.人工智能让艺术创作垂手可及,但其作品可能会面临艺术价值不足的问题。D.嫦娥的月亮比阿姆斯特朗的月亮更有魅力主要是从艺术原创力角度分析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I能创作出与卡夫卡行文风格相似的作品,但它无法对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产生悲悯。B.人类作家能够在现有文学经验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促成一种新文学的迭变。C.如果让人工智能创作一部语料资源库中未包含的全新小说形式,它基本上难以完成。D.因缺少生活和生命体验,AI创作的艺术作品在构图、色彩、抽象等方面不如人类。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中文逍遥大模型基于创作者的想法灵感,可实现一键生成万字,一张图写一部小说,一次读懂100万字小说。B.在AI生成的故事中,出现了邹忌为保住权势富贵而出卖小妾、为孩子买橘子的父亲在月台摔倒暴毙的情节。C.智能创作系统“阿里编编”可以让大批影视剧的创作实现“套路化”的批量生产,进而省人工,省资金。D.人工智能“微软小冰”正式推出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但内容仍是对传统诗歌意象的堆叠整理。4.文本二中使用了大量引号,请以第三段为例,简要分析其在行文中的论述效果。5.新时代的人工智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可以写文章,写的文章可能比人类写的更厉害。因此,有些人担心人工智能会逐渐取代包括作家在内的文艺工作岗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A2.D3.C4.①引用王夫之“身之所历,目之所见”“铁门限”的观点,让论述内容更有说服力。②突出强调内容特点,让表达更加生动贴切,如“二手生活”“肉身经验”“他者投喂”加深了读者印象。③特定的术语,让语言表述更精准严谨,如“硅基生命”准确表达出人工智能由芯片构成且能创作,但缺少真正思考力。5.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文艺创作。①人工智能可以在写作技术层面臻于完美,但缺少生命的情感体验,缺少与生活的关联,还是无法取代人类。②人工智能不能自我表达,缺少原创力,只能在人类已有创作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创作,是一种辅助性的工具。③人工智能离开了人类的驱动,创作的作品会有“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的艺术缺陷,进而让艺术创作失去意义。故而,人们不必过于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文艺工作岗位。【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材料一指出,AI擅于模仿风格,但缺乏深刻的社会洞见和情感共鸣,这使其无法取代人类作家独特的历史和生活体验。材料二则揭示了AI创作在艺术领域的障碍,因缺乏生命体验而导致原创力不足。文章强调了AI创造的作品可能导致审美单一,忽视人性复杂性,引发了对文学和艺术本真性的潜在威胁,因此,暗示需谨慎对待AI在创作领域的使用。【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创造出来的”错误。根据原文“一流的文学作品,绝不是靠一套悬浮的语词和绝对的理性逻辑就能简单完成的文字游戏。那些伏脉于历史褶皱深处沉甸甸的细节,那些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才是其要义所在……作家正是有着对社会关系的深刻洞见、对他者的热忱关切,才能以如此这般简洁克制的文字直击人心,精准塑造出孔乙己、闰土、阿Q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态”可知,人工智能难以完成的是一流的文学作品,一流的作家创造的形象,言外之意,层次水平较低的细节内容或者人物形象还是能够创造出来的。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AI创作的艺术作品在构图、色彩、抽象等方面不如人类”错误。从原文“没有生命体验,缺少肉身感知,是AI创作的致命缺陷,其所带来的‘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将成为AI创作确证自身艺术性的巨大挑战”等处来看,文中并未谈及这些方面,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是,设计者要对人工智能加以引导和管束,防止出现写作重复、单向、媚俗的文学作品,进而导致创作主体地位的沉溺。A.属于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中的优势。B.属于人工智能创作出现逻辑不通,情感价值偏差的问题。C.智能创作系统实现剧本的“套路化”批量化生产,势必会导致作品创作主体个性的丧失,能够支撑材料中的观点。D.属于人工智能创作缺少原创力的表现。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论证效果的能力。材料二中引号标出的词汇有助于突出和强调文本的主旨,对AI创作进行清晰的批判和讨论。①“‘硅基生命’则让AI创作‘本体失根’”,拟主体没有源自生命体实践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没有王夫之所说的‘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铁门限’,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历史镜像、时代精神、生活阅历均无从谈起”引用王夫之“身之所历,目之所见”“铁门限”的观点,让论述内容更有说服力。②“用于AI大模型的数据不过是‘二手生活’而非‘肉身经验’,其表达的‘知情意’来自‘他者投喂’而不是自己的‘生命历险’,这就颠覆了文艺创作‘躬身成文’‘艺以明志’的创作原则,斩断了作品和艺术家之间有关社会的、历史的、生命的有机联系,势必会抽空艺术存在的意义”突出强调内容特点,让表达更加生动贴切,如“二手生活”“肉身经验”“他者投喂”加深了读者印象。③运用特定的术语,让语言表述更精准严谨,如“硅基生命”准确表达出人工智能由芯片构成且能创作,但缺少真正思考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明确观点: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的文艺创作。①由“但这种写作技术层面的臻于至美,绝不是文学的终极旨归,也远未探及文学性之根本。一流的文学作品,绝不是靠一套悬浮的语词和绝对的理性逻辑就能简单完成的文字游戏。那些伏脉于历史褶皱深处沉甸甸的细节,那些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才是其要义所在”“人工智能生成文本时更无法依凭自身的情感体验、历史经验驾驭文学数据库。这直接导致人工智能写作的内容高度机械化、同质化,难以产生鲜活的现实关切,也无法在实际意义上促成一种具有真实情感、辩证思想、伦理意义的‘新文学’的迭变”可知,人工智能可以在写作技术层面臻于完美,但缺少生命的情感体验,缺少与生活的关联,还是无法取代人类。②由“AI创作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局限——缺少艺术原创力”“它仍旧是一种通过对人类思维的模拟,拓展人类潜能的辅助工具”可知,人工智能不能自我表达,缺少原创力,只能在人类已有创作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创作,是一种辅助性的工具。③由“用于AI大模型的数据不过是‘二手生活’而非‘肉身经验’,其表达的‘知情意’来自‘他者投喂’而不是自己的‘生命历险’,这就颠覆了文艺创作‘躬身成文’‘艺以明志’的创作原则,斩断了作品和艺术家之间有关社会的、历史的、生命的有机联系,势必会抽空艺术存在的意义”“没有生命体验,缺少肉身感知,是AI创作的致命缺陷,其所带来的‘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将成为AI创作确证自身艺术性的巨大挑战”可知,人工智能离开了人类的驱动,创作的作品会有“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的艺术缺陷,进而让艺术创作失去意义。故而,人们不必过于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文艺工作岗位。(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老人与黄牛赵有年惊蛰过后,终于下了一场雨夹雪,干燥的山野湿润了。雨雪霏霏,飘落到辽阔的田野和山谷里,这里瞬间有了一股生气。干燥了一冬的田野,如同炒面里添加了新鲜的酥油拌成的糌粑,到处湿漉漉、油汪汪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芳草的清香,那新鲜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恰逢春日,一缕春风,一树杏花,一派春光。雨过天晴。巷道、公路、田边的杏花争相怒放,繁花似锦,吸引不少市民及摄影爱好者到百年藏庄玛曲村欣赏美景。老人赶着套了架子车的老黄牛,行走在乡间小路上,他的身影在灼灼杏花中,成了一道风景。春雨贵如油。破土而出,像浅浅的烟雾一般钻出嫩芽的牧草布满田野,提醒人们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耕时节。老人赶着老黄牛,走到自家耕地边停下来,他扫视了一圈那片热情的田野。田野还是那个田野,可没有了当初春耕时的热闹气氛。除了缓缓吹过的春风,田野一片宁静,一种失落感像风一样掠过老人的心头。老人口噙羊骨头烟瓶,佝偻着身子,蹲坐在耕地边,口吐烟雾,凝望着寂寥空旷的田野,回想着久远的往事。老人想起了当年初春的启耕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坐落在青藏高原黄河岸边的玛曲村村民在农历二月廿五这天,用一场传统的开耕仪式开启春耕的序幕。对于玛曲村的村民来说,启耕节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节日。届时,村民穿上节日的盛装,早早聚集在一起,听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讲述启耕节的由来,吃过糌粑、喝过奶茶后,一年一度的启耕节便开始了。启耕节那天,村民依旧用“二牛抬杠”掀开春耕第一犁。村民将木杠扛在两头耕牛身上,木杠后面接上辕犁,一人在前面牵牛引路,一人信手扬鞭在后面扶犁吆喝,翻开春日大地上的第一份希望。村里的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踏着欢快的步伐来到田间地头,祈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阿佳们手拿榔头,平整土地,将麦种深埋在疏松的土壤中,田地就此唤起了生机与活力。回忆往事,其乐融融。老人仿佛置身其中,苍老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群飞鸟从老人头顶飞过,愣是把他从美好的回忆中拽到了残酷的现实中。田野里空空荡荡,甚至合作社播种机的轰鸣声也显得遥远。老人卸车驾辕,给老黄牛披红扎花,把老黄牛打扮一新后,拴在地边,开始举行一个人的开耕仪式。老人坐下来,幻想身边围坐着村里的年轻人,他讲述起启耕节的由来。然后,一个人吃过糌粑、喝过奶茶后,他起身走到耕地中间,煨桑、诵经、抛洒青稞酒、放鞭炮。而后,他端起装有种子的斗方,边向天地三界抛撒种子,边歌唱:“白犏牛牵下左边山,黑犏牛牵下右边山,黑白犏牛合一犋,田地好比金箭穿。扶犁的是雄狮大王格萨尔,播种的是森姜珠姆美王妃,种子撒满金土地,今年又是丰收年。”祈福的歌唱,热烈而高亢,此起彼落,充盈于天地之间,飘摇于巍巍雪峰之上。祈祷完毕,老人走过去,牵着老黄牛走进了耕地,扬鞭扶犁,拉辕耕地,走得极其缓慢。新岁第一次耕田,第一次播种,播下老人良好的祝愿。春风温和,春日温煦。一场春雨过后,大地湿润松软,散发着泥土掺杂青草的清香气。一圈下来,老人汗流浃背,老黄牛也在喘着粗气。老人停下来休息,老黄牛自然也停下来。老人想起了老伴。她穿着节日的盛装,端着装满种子的斗方,站在自家的耕地里,边抛撒着种子,边诵经祈祷,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伴美如天仙,可亲可爱。老伴的影子如海市蜃楼,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留给老人无限空寂。寂寞像河水一样悠长。老黄牛站立在田野里,抬头观望四野,满眼一片空洞。老人抽完烟,颤巍巍地站起身,蹒跚地走到老黄牛身边,扶犁、扬鞭、吆喝,老黄牛停止了反刍,猛吸了一口粗气,拉铧、犁地,一道新翻起的湿土在他们的身后绽放。阳光和煦,杏花灿烂。乡间小路上,游客渐渐多了起来,掩映在杏花绿树中的老人和老黄牛成了游客眼中的美丽风景。一个头戴狐皮帽,扬鞭扶犁的老人;一头拉着辕犁,耕作在田野的老黄牛,成了游客手机里的美照。留言在评论区里漫天飞舞——“仿佛在穿越时空。”“想念起久别的故乡了。每年启耕节都是一场盛大的庆典,祈求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启耕节是藏历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开启一年的农事耕种,寄托的是藏族人民对劳动、对土地、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与敬畏。这时候,村民们就会身着节日盛装,不约而同地来到田间地头,举行隆重的开耕仪式。可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村民涌进了城市,农村里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可悲可叹!”“好怀念家乡的启耕节啊!届时,乡下的家家户户、老老小小,手捧洁白的哈达,高举自酿的青稞美酒,踩着欢快的舞步来到田间地头,满怀期望地向神灵祈福一年风调雨顺。”“好想念我的老阿爸啊!愿阿爸在天堂幸福!”“我是玛曲村第一书记,我们工作队争取明年恢复启耕节,传承玛曲村许多快要失传的民俗文化,用玛曲村的民俗文化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评论区里竖起了无数的“大拇指”。老人扬鞭扶犁,催赶拉辕的老黄牛,行走在生机盎然的田野里,树上的枝丫、路旁的野草开始崭露头角,生机勃勃。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为一睹老人独自举行的几近失传的启耕仪式,很多市民和摄影爱好者专门来到玛曲村。B.“雨雪霏霏”“像浅浅烟雾一般钻出嫩芽的牧草”两处环境描写烘托了老人失落迷茫的心境。C.老人举行开耕仪式时幻想着给年轻人讲启耕节由来,流露出传统民俗后继无人的隐忧。D.“扶”“扬”“吆喝”三个动作一气呵成,画面感强,说明老人已经摆脱了内心的寂寞。7.关于文中回忆启耕节和老伴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今寂寥空旷的田野与记忆中的场景反差巨大,故而老人回忆完后洋溢着幸福微笑。B.回忆中村民聚在一起听德高望重的老人讲启耕节由来的场景与后面老人的幻想相呼应。C.两个回忆段落的文字里弥漫着热闹、庄重的仪式感,营造了乡村旧时光的独特氛围。D.盛装聚集的众人和抛种诵经的老伴暗示了老人的孤独,及城乡之间差距扩大的现实。8.文章引用了老人启耕时祈福的歌谣,有什么用意?请简要概括。9.文章主要记叙老人和牛进行开耕的事情,为什么还在后面花费大量笔墨叙述评论区中的内容?请简要分析其原因。【答案】6.C7.D8.①展现老人对土地及传统耕作的热爱之情。歌词中歌唱黑白犏牛合力耕地,能让土地快速耕完,表达出老人对土地及牛耕方式的热爱。②让文章内容具有地域民族色彩。格萨尔和森姜珠姆美是藏族史诗中的传说人物,展现出典型的西藏地域色彩,让读者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③展现老人热爱劳动、乐观积极、期盼美好的形象特点。扶犁、播种的是神话人物,耕种的是金土地,今年又是丰收年,写出老人内心的乐观,对丰收的期特。9.①交代了老人只能与黄牛相依为伴的原因。一则留言说,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村民涌进城市,造成留守老人多,出现失落孤独的现象。②进一步解释启耕节的仪式内涵,增添文化内涵。留言解释了启耕节的意义,仪式内容,印证了老人回忆和独自举行仪式的过程,说明这种文化的影响力。③让文章的主旨得到进一步深化。老人的照片让很多人回忆起了以前的时光和故去的亲人,还提示了启耕节将被作为乡村振兴的文化项目传承下去,契合当下政策,时代感强。【解析】【导语】本文讲述了一位孤独的老人,在春日湿润的田野中独自举行传统的启耕仪式,缅怀过往参与村庄启耕节的热闹情景,并在春风中幻想与去世的老伴一起耕作。随着评论区中人们纷纷表达对启耕节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失传的忧虑,文章展现出村庄因城市化发展而导致传统习俗逐渐消逝的现状,引发对于文化传承的深思。【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为一睹老人独自举行的几近失传的启耕仪式”错误,强加因果,很多市民和摄影爱好者专门来到玛曲村,不是为了为一睹老人独自举行的几近失传的启耕仪式。B.“两处环境描写烘托了老人失落迷茫的心境”错误,文中“雨雪霏霏,飘落到辽阔的田野和山谷里,这里瞬间有了一股生气……春雨贵如油。破土而出,像浅浅的烟雾一般钻出嫩芽的牧草布满田野”两处环境描写是为了说明环境的变化,春天来了,开始充满生机,并未烘托老人的迷茫失落。D.“说明老人已经摆脱了内心的寂寞”错误,文中“老人抽完烟,颤巍巍地站起身,蹒跚地走到老黄牛身边,扶犁、扬鞭、吆喝”说明老人坚韧,耕作娴熟,并不能说明他已经摆脱了内心的寂寞。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及城乡之间差距扩大的现实”错误,老人回忆盛装聚集的众人和跟老人抛种诵经的老伴的身影,是因为当下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自己只有老牛相伴,暗示了孤独感,并不能暗示城乡差距扩大的现实。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歌词中“白犏牛……黑犏牛……黑白犏牛合一犋,田地好比金箭穿”等内容,突出黑白犏牛合力耕地,能让土地快速耕完,生动地描绘了启耕时的场景,展现出了老人对于传统牛耕的执着和怀念,突出了出老人对土地的热爱。②歌词“扶犁的是雄狮大王格萨尔,播种的是森姜珠姆美王妃”中的“雄狮大王格萨尔”“森姜珠姆美王妃”,是藏族史诗中的传说人物,这与藏族人民的信仰有关,使得文章富有浓厚的地域民族特色,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③在这片土地上耕地的是“白犏牛”“黑犏牛”,而“扶犁的”和“播种的”是神话传说人物,土地成了“金土地”,播下的却不是“种子”,而是“希望”,启耕时老人唱这一祈福的歌谣,寄托着老人对丰收的美好期盼和愿景,展现出老人热爱劳动、乐观积极、期盼美好的形象特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①“一个头戴狐皮帽,扬鞭扶犁的老人;一头拉着辕犁,耕作在田野的老黄牛”,是现实生活中老人的真实处境,即只能与黄牛相依为伴。通过评论区中的留言,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村民涌进了城市,农村里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解释了出现老人只能与黄牛相依为伴这种失落孤独的现象的原因。②通过丰富的留言,如“每年启耕节都是一场盛大的庆典,祈求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启耕节是藏历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开启一年的农事耕种,寄托的是藏族人民对劳动、对土地、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与敬畏。这时候,村民们就会身着节日盛装,不约而同地来到田间地头,举行隆重的开耕仪式”,解释了启耕节的仪式内容和意义,印证了老人回忆和独自举行仪式的过程,近一步说明这种文化的影响力,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③另外的留言,如“好怀念家乡的启耕节啊……满怀期望地向神灵祈福一年风调雨顺”“好想念我的老阿爸啊!愿阿爸在天堂幸福”,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想起了以前的时光和故去的亲人;而“我是玛曲村第一书记,我们工作队争取明年恢复启耕节,传承玛曲村许多快要失传的民俗文化,用玛曲村的民俗文化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则贴合时代的节奏和旋律,如启耕节将被作为乡村振兴的文化项目传承下去,是对当下国家政策的响应,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意蕴。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太公望东封于齐,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于营丘,使吏执而杀之,以为首诛。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曰:“夫二子,贤者也。今日飨国而杀贤者,何也?”太公望曰:“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无求于人者,是望不得以赏罚劝禁也。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则望当谁为君乎?不服兵革而显,不亲耕褥而名,又非所以教于国也。今有马于此,如骥之状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驱之不前,卻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则臧获虽贱,不托其足。己自谓以为世之贤士而不为主用行极贤而不用于君。此非明主之所以臣也,亦骥之不可左右矣,是以诛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材料二:周公闻太公诛二子,非而不是,然而身执贽以下白屋之士。白屋之士,二子之类也,周公礼之,太公诛之,二子之操,孰为是者?宋人有御马者不进,拔剑刭而弃之于沟中;又驾一马,马又不进,又刭而弃之于沟。若是者三。以此威马,至矣,然非王良之法也。王良登车,马无罢驽。尧、舜治世,民无狂悖。王良驯马之心,尧、舜顺民之意。人同性,马殊类也。王良能调殊类之马,太公不能率同性之士。然则周公之所下白屋,王良之驯马也;太公之诛二子,宋人之刭马也。举王良之法与宋人之操,使韩子平之,韩子必是王良而非宋人矣。王良全马,宋人贼马也。马之贼,则不若其全;然则,民之死,不若其生。使韩子非王良,自同于宋人,贼善人矣。如非宋人,宋人之术与太公同。非宋人,是太公,韩子好恶无定矣。(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已自谓A以为B世之贤士C而不为主D用E行极F贤G而不用于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受封,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封”意思相同。B.左,使动用法,与《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左”用法不同。C.类,同类的人或事物,与《核舟记》中“绝类弥勒”的“类”意思不同。D.之,用以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师说》“师道之不复”的“之”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狂矞、华士隐居于东海,想要无求于人,不臣服天子,不交结诸侯,靠自己耕作吃饭,靠自己挖井喝水,结果被姜太公杀掉。B.姜太公认为,不打仗而显贵,不耕田而扬名,不是教化国人的办法,就像是不受支配的马,低贱的奴仆也不会依托它的脚力。C.周公听说姜太公杀了狂矞和华士,就指责这种做法不对,然后拿着礼物去看望地位低下的人,王充对周公的做法提出了质疑。D.王良是一个善于驯马的人,给他拉车的马,没有疲沓不走的坏马,王充认为,王良驯马的方式,也一定会得到韩非子的肯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2)以此威马,至矣,然非王良之法也。14.为什么王充认为韩非子“好恶无定”?请简要概括分析。【答案】10.CEG11.A12.C13.(1)况且先王用来驱使臣民的,不是爵位俸禄就是刑罚。(2)用这种方法来威吓马,算是到极点了,然而这不是王良驯马的方法。14.(1)韩非子既肯定太公诛杀狂商华士,又肯定王良驯马,而王良驯马与周公礼待白屋之士相似,太公诛二子与宋人杀马相似。(2)如果韩非子否定宋人杀马,就应否定太公诛二子;如果韩非子肯定太公诛二子,就应肯定宋人杀马。(3)但韩非子对这两种相似的情况态度不同,所以王充认为他“好恶无定”。【解析】【导语】材料一讨论了姜太公诛杀狂矞、华士的理由,他认为这两人不服从王命,不为君主所用,影响国家治理。材料二则引入了周公与王良驯马的例子,指出周公重视礼贤下士,而太公诛贤之举不妥。王充通过对比,认为姜太公和宋人的做法均不如王良驯马;用驯马之道喻治国之理,认为韩非子对善恶的评价不够一致。【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他们自己认为是世上的贤士,却不肯为君主所用,行为极其贤良,却不被君主任用。“己”是主语,“谓”是谓语,“世之贤士”是宾语,故在C处断开。“而不为主用”,主语承前省略,“不为……用”是谓语,“主”是介词“为”的宾语,“为”表被动,故在E处断开。“行”是主语,“贤”是谓语,故在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意思不同。受封/疆界。句意:太公望受封在东方的齐国。/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B.正确。使动用法/官职以左为卑,“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句意:使它向左它不向左。/我被贬官为九江郡司马。C.正确。同类的人或事物/像。句意:地位低下的人,和狂矞、华士是同类的人。/像极了弥勒佛。D.正确。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马受到伤害。/尊师的风尚不回复。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王充对周公的做法提出了质疑”错误,文中只是说周公对太公诛二子的做法提出质疑并去看望白屋之士,并没有说王充对周公的做法提出质疑。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且”,“况且”;“所以”,用来……的;“使”,驱使;“非……则”,不是……就是……。(2)“以”,用;“威”,威吓;“至”,极点;“非王良之法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太公诛二子:太公望认为狂矞、华士不臣服天子、不结交诸侯、不受赏罚劝禁,对国家的统治秩序造成威胁,所以将他们杀掉。韩非子对太公的这种做法给予肯定,说明他认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权威,可以采取强硬手段对付不服从的人。王良善于驯马,能让马听从指挥,为君主所用。韩非子肯定王良驯马,体现了他对能够有效管理和利用资源、使其为君主服务的行为的赞赏。王良驯马是用合适的方法使马顺从,为君主服务;周公礼待白屋之士,是对那些地位低下但有才能的人以礼相待,希望他们为国家效力。两者都是采用较为温和、积极的方式来引导和利用人才或资源。太公诛杀狂矞、华士,是因为他们不肯为君主所用,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宋人三次杀马,也是因为马不前进,用暴力的方式来威吓马。两者都是在面对不服从的对象时,采取了强硬甚至暴力的手段。(2)如果韩非子肯定太公诛二子,就应肯定宋人杀马。但韩非子对这两种相似的情况态度不同,所以王充认为他“好恶无定”。从相似性的角度来看,既然两种情况具有相似性,那么对其中一种情况的态度应该在逻辑上与对另一种情况的态度保持一致。如果认为宋人杀马的方法是错误的,那么太公诛二子的做法也应该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是在面对不服从时采取了强硬的手段;反之,如果认为太公诛二子是正确的,那么宋人杀马也应该是正确的。(3)韩非子一方面肯定太公诛二子,另一方面又没有明确表示肯定宋人杀马,这种态度上的不一致使得他的喜好和厌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在王充看来,韩非子的这种做法缺乏逻辑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因此认为他“好恶无定”。参考译文:材料一:太公望受封在东方的齐国,齐国东部的渤海边有两位隐士叫狂矞、华士,这兄弟二人确立主张说:“我们不臣服天子,不交结诸侯,靠自己耕作吃饭,靠自己挖井喝水,我们对别人没有什么要求。不要君主给的名位,不要君主给的俸禄,不做官而从事体力劳动。”太公望来到营丘,派官吏捉拿并杀掉了他们,把他们作为首先惩处的对象。周公旦在鲁国听到这件事,派出紧急的传信使者去询问说:“这两位是贤士。现在您享有封国杀掉贤士,为什么呢?”太公望说:“他们不臣服天子,这样我就不可能让他们臣服;不结交诸侯,这样我就不可能驱使他们;靠自己耕作吃饭,靠自己挖井喝水,对别人没有什么要求,这样我就不可能用奖赏、惩罚来勉励和约束他们。况且先王用来驱使臣民的,不是爵位俸禄就是刑罚。现在这四种手段都不能用来驱使他们,那么我将做谁的君主呢?不打仗而显贵,不耕田而扬名,又不是用来教化国家的办法。现在这里有一匹马,样子像良马,是天下最好的马。然而驱赶它它不前进,勒住它它不停止,使它向左它不向左,使它向右它不向右,那么即使是低贱的奴仆,也不会依托它的脚力。他们自己认为是世上的贤士,却不肯为君主所用,行为极其贤良却不被君主任用。这不是贤明的君主可以用来作为臣子的人,也就像不能支配的良马一样,因此把他们杀掉了。”材料二:周公听说太公杀了狂矞、华士二人,指责这种做法不对,然而他自己却拿着礼物去拜访地位低下的人。地位低下的人,和狂矞、华士是同一类人,周公以礼待他们,太公诛杀他们,狂矞、华士的节操,和周公的做法,谁的是正确的呢?宋国有个驾驭马的人,马不前进,他就拔剑砍断马腿并把马扔到沟里;又驾驭一匹马,马还是不前进,他又拔剑砍断马腿并把马扔到沟里。像这样做了三次。用这种方法来威吓马,算是到极点了,然而这不是王良驯马的方法。王良登上车,马没有疲沓不走的坏马。尧、舜治理国家,百姓没有狂妄悖乱的。王良驯马的心意,和尧、舜顺从百姓的心意是一样的。人的本性是相同的,马的习性是不同的。王良能调教不同习性的马,太公却不能率领同一本性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周公拜访地位低下的人,就像王良驯马一样;太公诛杀狂矞、华士二人,就像宋国人砍断马腿一样。拿出王良驯马的方法和宋国人驾驭马的做法,让韩非子来评论,韩非子一定肯定王良而否定宋国人。王良能使马完好,宋国人伤害马。马受到伤害,不如让它完好;这样说来,百姓死亡,不如让他们活着。假如韩非子否定王良,自己就和宋国人一样了,这是伤害好人。如果他不否定宋国人,那么宋国人的做法和太公一样。不否定宋国人,就是肯定太公,这样韩非子的喜好和厌恶就没有确定的标准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次韵任君官舍秋雨①黄庭坚墙根戢戢数蜗牛,雨长垣衣亭更幽。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最知秋。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穟犹思晴后收。独立搔头人不解,南山用取一樽酬。【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在河南叶县担任县尉期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墙根上聚集着很多蜗牛,亭子里长满了苔藓,首联体现了官舍环境的幽静。B.根据林庚《说木叶》中对“木”特征的解释,诗中横线处可填写“木”字。C.面对雨后秋景,诗人内心无限感慨,却无人理解,只能对着南山饮酒抒怀。D.本诗意象丰富,且具有季节特征,让读者能感知浓郁的秋意和深沉的情感。16.本诗颈联蕴含深意和哲理,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深意:颈联表面写菊花不要怨恨比其他花卉晚开,成熟的禾穗等待着天晴后被收割,实际抒发了诗人对长久不得志的感慨,也相信自己能受人赏识,得到重用。②哲理:菊花在秋天终会盛开,稻谷在成熟后也会被收割,人生要懂得沉淀,注重积累,在合适的时机,总会初露锋芒,有所作为。【解析】【导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官舍中所见的秋雨景象。首联写墙根蜗牛和亭中苔藓,渲染出官舍的闲适静谧;颔联以散乱归鸿和秋叶飘落点明时令,给人孤寂与无常感;颈联用菊花的开放和稻谷的收获,寄寓优雅沉稳和收获的智慧,充满哲理;尾联中诗人因独立抒怀而感到无人理解,最后借饮酒聊以自解,寄情于南山,表达了在孤独中而自得其乐的心境和超然物外的洒脱。【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诗中横线处可填写‘木”字”错,林庚《说木叶》中认为“木”在触觉上给人干燥的感觉,而不是湿润的。诗中写“秋雨”之后的树叶,且是初秋的树叶,与林庚所说的“木”的特征不同。诗中横线处应填写“叶”字。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深意:颈联“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穗犹思晴后收”的字面意思是:菊花不要怨恨开的时间晚,谷子等着雨后天晴收获。表面上写菊花“开时晚”才能更明艳难得,谷穗经历风雨和阳光的考验才能获得丰收,实则借物喻人,抒发诗人对长久不得志的感慨,但是又不必过多地抱怨,自己现在虽然暂时人微言轻,总有一天会受人赏识,得到重用的。②哲理:“菊花开时晚”,菊花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后,会更加明丽鲜艳;“谷穟晴后收”,谷穟经受了风雨的磨砺后,待得雨后天晴之时,才是真正的丰收。由此联系到整个人生,也是这样,那就是要懂得沉淀、注重积累,在合适的时机,总会显露出该有的锋芒,有所作为的。(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给人以“山路十八弯”的感觉,凸显了登山道路的曲折。(2)小刚在困难面前心情有些低落,同桌给他写了张纸条,引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鼓励他重拾信心,相信未来。(3)鸥鸟常自由自在漫步于水边,因此在古诗文里常用来作为归隐的象征,比如“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青泥何盘盘②.百步九折萦岩峦③.青山遮不住④.毕竟东流去⑤.万里归船弄长笛⑥.此心吾与白鸥盟(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盘”“萦”“峦”“遮”“笛”“盟”。第Ⅱ卷表达题(共78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天空”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词,人们通常不会注意到“天”和“空”的区别。实际上,这两个字有着不同的指向。按照现代科学的划分,(A),这一区域其实一点都不空,充满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被电离的高层大气等,自下而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属于大气科学研究领域。在“空”之上,一直延伸到无穷远处,就是“天”,一般是天文学研究领域。从航空航天角度来看,航空活动,包括飞机、高空气球等的飞行都发生在大气层,属于“空”的范围;航天活动,如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发生在几乎没有大气的高层区域,属于“天”的范围,在那里,卫星可以有效避开空气阻力、依靠惯性绕地飞行。①“空”与“天”之间是渐进过渡的,②并没有严格分界线。③国际航空联合会将距离地面高度100公里处确定为“空”与“天”。④低轨道的人造卫星其实仍在大气层内,⑤但大气非常极其稀薄,⑥也可以算作“天”的范围。除了地球,(B),因而也存在“空”与“天”的区别和关联。仅以太阳系来说,比如金星,表面大气密度及压力均为地球的90多倍,成分以二氧化碳、硫酸为主,底层温度高达460摄氏度;火星的表面大气虽然比地球稀薄得多,但偶尔也会刮起沙尘暴;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表面是浓密的大气;而水星、月球等天体,表面之上几乎没有大气,“空”与“天”________,彼此不分。天文观测的对象都在“天”里,(C):大气层让天文观测效果________,甚至令有些波段的观测几乎无法进行。客观因素的制约,促使科学家发明了空间望远镜,让望远镜飞行在大气层外,也推动了天文学上的重大发现接连发生。“空”与“天”的组合,对人类而言是如此美妙:(甲)“空”带来风霜雨雪,形成多姿多彩的环境,让人类安居于家园;(乙)。18.下列句子中的“一般”与文中加点的“一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件事本来没什么,他却像如临大敌一般地紧张而不知所措。B.显然,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职场上,一般也存在于社会中。C.英雄人物也有爱情,有时甚至儿女情长,与一般人没有两样。D.一般与特殊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两者相互联系,也相互转化。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④自然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A、B、C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根据最后一段甲处内容,仿写句子填入乙处。要求:语意完整,表达流畅。【答案】18.B19.浑然一体七折八扣20.③句修改为:国际航空联合会将距离地面高度100公里处确定为“空”与“天”的分界线。⑤句修改为:但大气极其稀薄(但大气非常稀薄)。21.A:“空”对应的是地球表面的大气层B:其他很多天体也有表面大气C:但是受到“空”的制约22.“天”带来日月星辰,构成璀璨壮丽的景象,让人类仰望于宇宙。【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汇语境义的理解能力。文中加点“一般”是通常的意思。A.“一般”用于形容某人的行为状态。B.“一般”表示通常情况。C.“一般”指的是普通人。D.“一般”指的是抽象的一般性原则或规律。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因为水星、月球等天体表面之上几乎没有大气,所以“空”与“天”没有明显的区分,彼此不分,故可填“浑然一体”。浑然一体: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第二处,由于大气层会对天文观测产生不利影响,让观测效果变差,故可填“七折八扣”。七折八扣:比喻折扣很大,减掉了很多。【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句,缺少宾语。修改为:国际航空联合会将距离地面高度100公里处确定为“空”与“天”的分界线。⑤句,语意重复。删掉“非常”或者“极其”。【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后文详细介绍了地球大气层的分层以及在“空”之上是“天”,所以此处补写的内容应明确指出“空”对应地球表面的大气层。故此处可填:“空”对应的是地球表面的大气层。B处,后文以太阳系中的金星、火星、木星等天体为例,说明除了地球,其他天体也有表面大气,存在“空”与“天”的区别和关联,故此处可填:其他很多天体也有表面大气。C处,前文说天文观测的对象都在“天”里,后文说大气层让天文观测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令有些波段的观测几乎无法进行,所以此处应补写天文观测受到“空”的制约的内容。故此处可填:但是受到“空”的制约。【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语句的能力。甲句:“风霜雨雪”属于自然现象;“形成……环境”动宾结构,“多姿多彩”是四字词语;最后“让人类……于……”。根据前文可知,仿写句子的主语为“天”。综上所述可得:“天”带来日月星辰,构成璀璨壮丽的景象,让人类仰望于宇宙。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清代诗人顾嗣协在《杂兴八首》中说:“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四句形象地揭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制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计划
- 可视化工作计划的应用案例
- 2025年酶法生产海藻糖项目建议书
- 2025年分级设备地矿勘测设备:钻探机项目建议书
- 2025年涨紧轮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面板检测系统合作协议书
- 2025年酶标记制剂项目发展计划
- 淮安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生物技术提升农业废弃物降解率
- 关键业务连续性恢复措施
- 机器狗:技术成熟性能优越场景刚需放量在即2025
- 2025年村民代表会议讲话稿(3篇)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解读-知识培训
- 《加油站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一模)乌鲁木齐地区202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语文试卷(含答案)
- 年度得到 · 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2024-2025)
- 新版加油站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 2025年日历表(A4版含农历可编辑)
- 人工智能大模型
- 电厂黑启动方法
- 魔法门6地图及任务[实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