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8讲-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_第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8讲-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_第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8讲-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_第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8讲-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_第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18讲-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讲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目标解读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林则徐的思想、洋务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重大史实“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1.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①西方资本主义崛起。②鸦片战争前,中国闭关锁国,愚昧无知。鸦片战争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与腐朽。③鸦片战争中,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④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⑤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2)代表人物及活动①林则徐背景广东禁烟期间,了解对手内容设立译馆,翻译“夷书”,先后编译《四洲志》《》等资料;仿制西方战舰、炮车等

地位《四洲志》介绍了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评价近代中国的第一人

【知识拓展】《四洲志》为了与英美官员交涉,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②魏源背景鸦片战争战败,天朝上国迷梦破灭著作1842年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地位《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宗旨

学习内容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③徐继畬:福建布政使。他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时,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瀛环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3)评价①进步性: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接连出版,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并且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②局限性:初步和模糊地了解了西方,未能付诸实践和形成时代风气。【知识拓展】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的特点①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②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③有着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2.“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①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资本

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运动的不断发展。

②受“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统士大夫阶层——洋务派出现。③传统文化和保守排外力量很强大。(2)含义: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3)实践:创办近代企业,开设新式学堂,筹办海军,等等。(4)评价①积极性:在其指导下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和新式学堂,引进了大工业生产并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融合中西文化,谋求中国近代化的最初努力。②局限性:把西方先进技术嫁接于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没改变封建制度,布新不除旧,无国际国内环境),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问题思索】“中体西用”思想较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更系统化、纲领化。但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其对“西学”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从而严重削弱了西学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决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考点一鸦片战争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看待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1)林则徐、魏源是当时封建士大夫中少数有识之士的杰出代表,他们敢于冲破传统的思想藩篱、客观地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是难能可贵的。(2)他们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知去影响别人,为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服务,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走在了时代的前列。(3)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对西方的认识是肤浅的,不可能认识到西方国家先进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只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的主张,当然也就无法真正找到一条强国御侮的道路。(4)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他们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从这点来看又具有反动性和落后性。【史论结合】史料1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史料2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有关的事务,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史料3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解读(1)史料1主要叙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2)史料2体现了中国对外国人和外国事务认识的变化。(3)史料3反映了人们对待西学的态度从拒绝到接纳的变化。问题(1)根据史料1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的原因。(2)依据史料2,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3)根据上述史料,说明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考点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强调“中体西用”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近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军事、教育、外交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从全球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史论结合】史料1874年,李鸿章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形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相等),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挑拨):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所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解读史料从海路入侵、通商传教等手段、军事技术、科技发展迅速等方面归纳李鸿章对当时中外形势的主要认识。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李鸿章对当时中外形势的主要认识并作简要评述。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2016·全国卷Ⅲ·29洋务派思想以20世纪初张之洞的言论为载体,考查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维护传统思想的目的,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考题1[2016·全国卷Ⅲ]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考题2[2017·天津卷]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考题3[2015·江苏卷]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考向1开眼看世界1.[2018·山东日照模拟]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如1865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这反映出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陈腐观念逐渐淡化 D.学习西方成为共识2.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魏源的这一言论表明 ()A.清政府已开始进行政治改革B.魏源已意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C.民族危机激发国人进行探索D.魏源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考向2中体西用3.[2018·北京西城一模]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经世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A.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B.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C.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D.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与时俱进4.[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他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方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B.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C.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D.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考向3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5.[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齐如山回忆录》记载:“这种学生也站不住,或将被革,倘到同文馆,或者还可以混一个时期……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以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