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新人教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新人教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新人教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新人教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选择题1.唐末农夫斗争最突出的特点是()A.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 B.占据长安,建立了政权 C.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D.起义军进行流淌作战2.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A.唐末农夫斗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3.历史上结束了唐朝统治的是朱温建立的()政权。A.后唐 B.后梁 C.后汉 D.后周4.唐朝末年安史之乱出现的缘由包括()①社会冲突尖锐②朝政腐败③外族袭扰④节度使势力膨胀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唐朝的国力由盛转衰的标记性事务是()A.武则天称帝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朱温建立政权6.唐朝后期的政治态势是()A.藩镇割据 B.五代十国 C.民族政权并立 D.南北朝分裂7.唐朝灭亡后,出现了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黄河流域相继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统治,历史上合称为()A.五代 B.十国 C.三国 D.十六州8.对如图历史人物解读正确的是()A.安史之乱的发动者 B.农夫起义的领导者 C.五代十国的创立者 D.重文轻武政策制定者9.建立后梁政权,宣告唐朝灭亡的是()A.安禄山 B.史思明 C.黄巢 D.朱温10.区分史实和观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实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 B.安史叛军靠近长安 C.安史叛军于763年被平定 D.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11.以下关于安史之乱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标记唐朝至此灭亡 B.五代十国局面形成 C.节度使的权势减弱 D.唐朝从今由盛转衰12.唐朝后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夫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黄巢起义爆发的缘由是()①唐末统治腐朽,宦官专权②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峻,相互之间兼并斗争不断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④连年的灾荒使得人民无以为生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3.下列关于五代十国说法,不正确的是()A.五代十国期间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B.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 C.五代是指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 D.十国指南方地区出现的十个政权14.对下列图表解读不精确的是()政权名称存亡时间开国国君国君身份后梁907﹣923年朱温宣武节度使后唐923﹣936年李存勖河东节度使后晋936﹣946年石敬瑭河东节度使后汉947﹣950年刘知远河东节度使后周951﹣960年郭威邺都留守A.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 B.五个政权的开国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C.这些政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 D.表中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相对较稳定15.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年一公元770年)在《无家别》中写道:“孤独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全部?一二老寡妻。”诗人所经验的“世乱”指的是()A.黄巾起义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16.“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介绍中,不正确的是()A.统治区域都在黄河流域 B.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持续 C.开国君主都是手握兵权的武将 D.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定趋势17.开元末年,唐朝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冲突日益尖锐;各地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发动了大规模农夫起义。这段话描述了唐朝()A.安史之乱 B.衰落的缘由 C.农夫起义 D.衰落的影响18.唐朝末年,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中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上述材料反映的应当是()A.安史之乱爆发的缘由 B.繁镇节度使拥兵自重 C.唐末农夫起义的缘由 D.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19.公元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后来,他们相继攻占东都洛阳、潼关,靠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公元763年,安史叛军最终被平定。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爆发的()A.缘由 B.经过 C.结果 D.影响20.历史上有人这样评价唐玄宗:“唐代诸君主中在位期最长的玄宗帝是一位特别能干的统治者,王朝经过了几十年的篡位、权力衰落和政治腐败的苦难,他又使它的力气达到了新的高峰。对生活在他退位以后苦难动荡的几十年的中国人来说,他的执政期代表着一个已失去光辉的黄金时代,一个政绩彪炳、安定旺盛和在国内外同样取得成就的时期。但是他的统治以悲剧和灾难告终,这一结局主要是他自己的一些几乎摧毁这个王朝的行动和政策所造成。”那么他统治时的悲剧和灾难是什么?()A.开元盛世 B.宠爱杨贵妃 C.安史之乱 D.宦官专权二、综合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安史之乱以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司马光《资治通鉴》(1)材料一中“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指的是什么?材料二: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施耐庵《水浒传》(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五十秋”里有“十五帝”的状况?(3)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说说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及发展趋势。(4)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给你的感悟。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心禁军仅12万人,而边疆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今君王不早朝”的现象。材料二:《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并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芜。材料三: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巢贼众竟投物遗人。十三日,賊巢僭位,国号大……﹣﹣摘编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材料四:(在五代十国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封建割据者为争权夺地长期混战,黄河流域尤其严峻,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安史之乱爆发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的影响。(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五代十国的实质是什么?五代的第一个政权是谁建立的?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峻,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斗争,中心已无力限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则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还得取发动大规模起义。黄巢起义是唐末农夫起义中比较闻名的一次起义,黄巢在山东起义,其后下安徽,入江西,再南下广州,最终又返回中原地带,攻克长安,其间转战大半个中国。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唐末农夫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唐末农夫斗争最突出的特点是起义军进行流淌作战。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2.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故选:B。3.依据所学学问,公元907年8月1日朱温废李柷独立为皇帝,建都汴梁,国号梁,是为五代的后梁。后梁的建立,标记唐朝的灭亡。故选:B。4.据所学学问可知,安史之乱爆发的缘由有: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冲突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惊慌。各地的节度使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心与地方的力气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卫重任,渐渐扩张势力。选项①②④为安史之乱出现的缘由,选项③不属于安史之乱出现的缘由,D符合题意。故选:D。5.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力由盛转衰;唐朝中心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的国力由盛转衰的标记性事务是安史之乱。故选:B。6.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峻;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连年灾荒,无以为生。A符合题意。故选:A。7.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合称五代。故选:A。8.由题干材料推断是黄巢是农夫起义的领导者。唐朝末年,爆发了闻名的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选:B。9.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故选:D。10.史实是对历史事务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调,而观点则是对某一历史事务的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ABC三项都属于史实,而选项D则很明显带有作者的感情色调,属于观点。故选:D。1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力由盛转衰;唐朝中心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D符合题意。故选:D。12.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峻,中心已无力限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农夫起义将领的朱温,后倒戈唐朝,渐渐限制朝政,907年,建立政权,唐朝灭亡。故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A。13.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担心。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肯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亲密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定趋势。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十国是指南方出现的十个政权。故选:D。14.题干给出的表格反映的是五代更迭及开国君主的身份,从表格内容中可以看出①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②开国君主都是驾驭兵权的武将③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④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稳定这个相识是错误的。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担心。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肯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亲密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定趋势。故选:D。15.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年一公元770年)在《无家别》中写道:“孤独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全部?一二老寡妻。”诗人所经验的“世乱”指的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靠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救济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最终763年被平定。故选:C。16.依据题干“不正确”,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A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驾驭兵权的武将。BC解除;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亲密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定趋势。D解除。故选:A。17.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宦官专权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冲突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惊慌。各地节度使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卫重任,渐渐扩张势力。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力由盛转衰;唐朝中心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开元末年,唐朝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冲突日益尖锐;各地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发动了大规模农夫起义。这段话描述了唐朝衰落的缘由。故选:B。18.依据材料中的内容“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可知材料反映出的是唐末农夫起义的缘由,其他选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故选:C。19.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靠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救济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最终763年被平定。故B符合题意。故选:B。20.依据材料可知唐玄宗统治时的悲剧和灾难是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空前旺盛,仓库充溢,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导致唐玄宗统治告终的灾难性历史事务是安史之乱。故选:C。二、综合题21.(1)依据材料一“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力从今由盛转衰,各种冲突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心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峻,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斗争,中心已无力限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因此“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指的是藩镇割据、兼并斗争以及黄巢起义。(2)依据材料二“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扰乱五十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说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事。“十五帝”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十五个皇帝;“五十秋”指的是时间,应当是五十年的意思。之所以会出现材料二中“五十秋”里有“十五帝”的状况,依据是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驾驭兵权的武将,凭借武力夺权,在位时间都不长,政权更迭频繁。(3)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是: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担心。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肯定的发展。其发展趋势: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亲密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定趋势。(4)结合两则材料可知,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给我们的感悟是:良好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牢靠保障;要留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应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等等。故答案为:(1)“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指的是藩镇割据、兼并斗争以及黄巢起义。(2)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驾驭兵权的武将,凭借武力夺权,在位时间都不长,政权更迭频繁。(3)社会状况: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担心。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肯定的发展。发展趋势: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亲密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定趋势。(4)良好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牢靠保障;要留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应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等等。(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