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1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2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3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4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上启下、趋向完备的时期。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极大地加强国家的控制能力,从而也使皇权进一步加强,这是隋唐国力鼎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为如此,隋唐的制度对赵宋以降的制度有深远影响。——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下》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

1.能够收集并运用史料,认识古代到隋唐选官制度演变历程,认识其演变趋势及历史意义;2.概述汉唐中枢机构演变历程,认识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与相权不断削弱的历史趋势;3.梳理古代到唐朝赋税制度发展历程,认识其变化对经济发展与国家稳定统一的重要性,增强民本意识与民生治国理念的认同感。

学习目标壹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桓灵时童谣【材料二】太尉汝南王亮、司空卫瓘亦上疏曰:“魏氏承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咸用土断,自公卿以下,以所居为正,无复县客,远属异土,尽除中正九品之制,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则华竞自息,各求于己矣。”——《晋书》卷三十六《卫瓘传》问题: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初衷?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选拔人才1、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问题:察举制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社会动荡户籍管理失控

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

乡里清议失效

选官的变化与创新被评者————————确定乡品——————————授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材料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通典》卷14中正官根据出身等评选出的等级朝廷根据中正官评品授予的官职品级

州郡中正官品评

司徒府复核,吏部选官1、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损:取官全凭一时之权势而非真实才能二损:下不得州里民心,上与大臣互有嫌隙三损:中正不受皇帝赏罚,受枉抱怨之人亦无从上诉四损:仅任用自己认可或者只听别人推荐都有偏颇之嫌五损:不能按才能适配,以至于所有位置的官员品状相仿六损:抑功实而隆空名,长浮华而废考绩七损:各任爱憎,以植其私八损:优劣倒错(西晋刘毅像)西晋刘毅评“九品中正制”有八损2、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官员素质低家世成为唯一标准官员选拔权掌握在中间阶层门阀势力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分科考试,选拔官员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增加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为主首创武举和殿试高官主科举,科考地位高2、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科举制的完善(1)积极方面:·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2)消极方面:·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商周时期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1905年血缘关系军功品行才能选官方式依据标准自主学习3.总结: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家世、门第“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地方大族名士操控选官才能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演变趋势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清)血缘、家世孝、廉品德门第才学官位世袭地方推荐中央选官考试选拔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原则: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庶族与士族的博弈中趋向公平3.总结: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趋势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贰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综观秦汉以降的两千年中国政治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唐初的宰相制度无论比起前后的哪一个历史时期,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也就是说,在君主专制制度的既定框架之内,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下,贞观政治的开明程度可以说是最高的,也是最接近理想状态的。

——王觉仁《大唐兴亡三百年》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秦朝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尚书台、三公三省制(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六部制+政事堂(唐太宗:给品味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中书门下(唐玄宗: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有独立印信,三省一体化)1.中央官制的流变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皇帝每部辖官4个司共24个司吏工刑兵礼户提交上奏同意后交予审议封驳审议通过执行草诏审议阅读课文思考:(1)三省分工如何?(2)三省如何运作?(3)三省长官的地位如何?(4)群相制下,如何防止低效率?都是宰相政事堂(中书门下)2.三省六部的运转机制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太极宫是皇帝寝居临朝的地方,三省离皇帝住的地方的距离为何不同?三省发挥的功能不同中书省和门下省为何离太极宫最近?中书造命,门下审复,尚书奉行。——《职官类·唐六典》特点1:分工明确,集思广益,提高效率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图

唐代告身格式示意图)【材料三】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握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2、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特点2:权力制衡,三分相权相互牵制又分工合作三省六部制下1.明确了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专业化2.集体商议,减少了决策失误——高效化、科学化3.相权分割,君主专制加强——集权化秦朝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3.与三公九卿制相比,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叁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三、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国家百姓-财政支出:养兵、赈灾、工程、官吏工资···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即户税(调)赋税的变化与创新一、三国与西晋调(人头税):帛或布租(田亩税):粮食庸:用帛或布代徭役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调帛(或布)一匹、粟二石。民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婢八人,耕牛20头,亦出一夫一妇之调。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以均田制为基础朝代赋税制度征税标准魏晋唐前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租庸调制按人丁纳税服劳役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1.租调制、租庸调制材料三: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迭,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乃盗起兵兴,财用益绌,而租庸调税法,乃陷于败坏。 —《新唐书》1.背景:唐代中后期①账籍制度的松懈与错乱②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瓦解,贫富两级分化加剧③安史之乱等各种因素相互叠加,税收权力下移④唐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租庸调制不再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两税法应运而生。2.两税法材料四: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不过891万户,免税的有350万户。安史之乱后,人口只剩下天宝年间的1/3,而免税户达到总户数的2/3。皇帝规定了更加高昂的税额,但这些税一部分要留在州政府,一部分交给了节度使。——据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材料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司马光《资治通鉴》问题:两税法的内容?

量出制入

户无主客

贫富为差

居人之税

夏秋两征2.两税法新在哪?③时间:不定时—基本定时①税种:繁杂多项—简化征收②标准:以人丁为主以土地财产为主“舍人税地”“舍地税人”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积极作用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积极影响:3.两税法的影响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消极影响材料七: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沒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白居易集》卷2《重赋》材料六:臣出使经行,力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需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

——陆贽材料八: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今过于二。—陆贽统一税额取消、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各地税负轻重不均政府若加征杂税,百姓负担更重以货币征税,商人易随意指定物价结果: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两税法名存实亡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三国与西晋4.赋税制度演变发展的趋势?——人丁与财产的流变中走向简约赋税制度的演变时间赋税制度标准趋势魏晋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人身控制逐渐松驰不定时—基本定时唐初唐中期明代清初租调制按户征粮纳绢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可以庸代役按土地和财产收税取消人头税按亩征收银两历史的经验

古人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