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版:学案56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0B/19/wKhkGWcqudiAWfqtAAJaZb1Zat4263.jpg)
![25版:学案56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0B/19/wKhkGWcqudiAWfqtAAJaZb1Zat42632.jpg)
![25版:学案56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0B/19/wKhkGWcqudiAWfqtAAJaZb1Zat42633.jpg)
![25版:学案56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0B/19/wKhkGWcqudiAWfqtAAJaZb1Zat42634.jpg)
![25版:学案56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0B/19/wKhkGWcqudiAWfqtAAJaZb1Zat426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阅读与鉴赏理解概括思想内容学案56——以意逆志,读懂悟透复习任务能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诗歌的诗句含意与内容主旨,并能提炼其哲理启示。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Ⅰ卷《答友人论学》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主旨概括(间接)①与传统命题重视古诗情感的理解分析相比,现在命题越来越重视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这几乎是一个热点与重点。考生应高度关注高考命题这一悄然变化。②考查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只是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诗歌,更在于是否能够深入理解诗句,是否能从整体上把握并提炼出哲理,这也是考生复习的重点。③高考对古诗思想内容的重视自然会引起选诗的变化:偏重“理趣”的宋诗居多。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主旨概括2021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表面上是理解诗评,实质上是理解句子含意新高考Ⅱ卷《示儿子》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诗句含意理解2020新高考Ⅱ卷《赠赵伯鱼(节选)》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主旨(观点)概括全国Ⅱ卷《读史》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哲理概括知识图要
理解句意,筛选信息活动一(一)理解句子含意诗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诗句到理解全篇才是读懂诗歌之道。近几年,高考命题加大了对诗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过去那样考查如何赏句,而是重在对诗句内容、观点乃至与全篇的关联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诗句的含意到考查诗句的观点,由理解一句到理解两句,考查越来越深入。对此,考生应高度重视。(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注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鉴赏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本诗首联先向儿子发问,我空享俸禄,无功无劳,这一点我有自知之明,那么你们将拿什么来报效国家、报效这个圣明的时代呢?颔联教育儿子,不管是种地的农人还是读书的士人,本质并无不同,对待国家、侍奉双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不欺”,要诚实忠孝。颈联继续教导儿子,六经之中,大道岂有尽头?所以要常读书明道。百亩之田,只要勤劳耕种,生活就无饥馁之患。中间两联是在告诉儿子,要耕读传家,尽忠尽孝。尾联道出嘱咐的重点,把自己如今最关切的事托付给儿子,那就是要“熟读周公七月诗”。“周公七月诗”的典故意指王业艰难,国运多舛,最后这两句是在告诫儿子,千万不要忘记为国效力,重整河山。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躬耕读经,脚踏实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一句可知,诗人教导儿子为人不要太过看重地位身份,不管是入仕还是务农都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应当秉持“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而颈联“道在六经宁有尽”一句也并非强调六经中的“道”不可穷尽,大可不读,而是希望儿子可以饱读诗书,追求其中的“大道”。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①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这两句字面的意思可逐句疏通,但在情理上存在矛盾,所以要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看清其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标题看,这首诗是写给儿子的,是父辈的“教诲”,要么安排具体事宜,要么告诉生活道理。从注释看,“七月诗”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陆游此处意在教导儿子要勤劳耕种,“熟读”则是教育儿子要发奋读书。周公为国家鞠躬尽瘁,呕心沥血,陆游此处意在教导儿子要效法先圣,一心为民。由关键词语“为农”“为士”“事国”“事亲”及“报明时”“不欺”,可以看出诗人的观点态度鲜明;“六经”“躬耕”表明是耕读生活。由此可知“道在六经宁有尽”的意思是,“六经”中的圣贤之道博大精深,一生难以穷尽;但是“周公七月诗”是怜悯百姓耕种之苦的,你一定要熟读深思,切身体会。[关联教材]
陆游一生写过很多教子诗,此处可以参读初中学过的《示儿》一诗。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2018全国Ⅰ卷《野歌》第15题)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关联高考·类题延读】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点拨关键(1)准确理解字面(表面)意思。对于一首诗词,我们想要领会其中的深意,首先需要正确理解文字的意思。通过填充省略、调整语序、词语活用等手法准确理解字面意义。如“道在六经宁有尽”中的反问副词“宁”,对理解该句句意至关重要。(2)揣摩深层含意。结合诗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分析该句的意象及其所使用的用典、双关等表达技巧,挖掘句子的深层意蕴,尤其是诗句背后的情感(理趣)。这里的分析技巧是为“理解”服务的。如分析双关手法,要把其另一层意思理解出来。又如“熟读周公七月诗”所用周公七月诗的典故,只有理解了这个典故义,才能明白陆游教子的真正目的。点拨关键(3)答题思路:由词到句(先解释关键词语,后说整句意思)、由象到情(先说意象再到深层情感)、由言及理(由表层意思到内蕴的道理)。(二)筛选提取信息(202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任务。书喜[南宋]陆游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鉴赏此诗作于宁宗庆元四年春天,陆游74岁,在山阴三山别业。陆游晚年重归乡园,先后在故乡农村生活了几十年,对农村非常熟悉,对农民的疾苦也非常同情,所以写了大量的农事诗。本诗抒发了他暮年回到故乡的喜悦之情。整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春季的清晨,春雨降后,天空晴朗,乡野生机勃勃,农人们正在田间劳动,场景十分生动。这首诗的风格清新朴实,富有情感,与陆游的其他诗歌不同。“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开篇就展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雨后晴朗的天空和滋润的土地,引出下文农人们春耕的景象。
“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诗人描绘了夏日的乡村景象,想象此时辛勤的农人们,虽农活不忙,却还是勤劳地织布。
“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借助于“亭鼓”和“社钱”,抒发了乡村治安良好、社会稳定的喜悦之情。“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这两句抒发了陆游的感慨:这一切美好,都让他感到自己欣逢太平非常幸运,也印证了他以及读者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抒情真切,既有具体的景物描写,又蕴含着诗人深深的感情和伟大的理想。这是陆游平淡而不失优美、清新而富有情感的诗歌风格的典范之作。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社会安定,集钱庆丰岁至晚年,欣逢太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雨过天晴,土地湿润,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农人忙于春耕的情景。B.颈联写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
活动。C.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
现力。D.该诗风格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式的爱国诗作,体现出诗人多样的诗歌
风貌。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错。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而人们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的原因则是“秋成”,即秋天粮食收获丰厚。2.诗题为“书喜”,请结合全诗指出诗人因何而喜。答案风调雨顺,春耕得时;桑麻茂盛,织机繁忙;社会安定,丰收可待;暮年岁月,欣逢太平。首联中,“雨足郊原正得晴”,以“足”修饰“雨”,以“正得”修饰“晴”,这说明春天的雨天和晴天都是如此的恰到好处,没有产生天灾。而正因如此,农人们才能及时展开并忙于春耕。所以,在首联中,可以看到诗人因风调雨顺、春耕得时而生喜悦之情。颔联中,诗人想象了夏日因耕种得时而“桑麻暗”的景象,并想象此时辛勤的农人们,虽农活不忙,却还是勤劳地织布的场景。此处,诗人不仅为桑麻茂盛、织机繁忙而喜悦,也喜爱着这些辛勤淳朴的农人们。颈联是对秋日丰收场景的描写。“亭鼓不闻知盗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以至于亭中示警的鼓声也止息了。而“社钱易敛庆秋成”则充分说明农人秋收丰厚,家家都有余粮或余钱,因此才能很容易地缴足社钱,以举办祭祀活动。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为社会安定、丰收可待而欣喜。尾联中,诗人感叹说“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这里的“书生”指的是诗人自己,而结合注释“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可知,此时诗人已是暮年。在战乱不止的南宋,诗人在暮年还能有幸看到“太平”景象,这足以感到“喜”。所以,尾联蕴含了诗人在暮年岁月欣逢太平的喜悦之情。点拨关键准确提取与概括内容:因为赏诗的前提在于懂诗,所以高考中有关“懂诗”的试题越来越多,以提取和概括古诗内容题居多,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表现在哪些方面?”“……的原因是什么?”这种题型实质上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再理解,再概括。作答时应注意:(1)逐联逐句地梳理、分层,根据题干准确提取信息内容。古诗的阅读范围很小,最多也就八九句,要对全诗进行扫描、筛选,然后定点提取、概括,不可有遗漏。有时,连注释也不能遗漏,如2022年天津卷《书喜》的注释。点拨关键(2)答题要特别听从题干指令。如是概括,不要翻译或描述,有的概括其实就是要求揣摩叙描的角度,找出这个角度并稍加概括即可。即使是分析,也应先概括,再分析。(3)答题语言最好把关键词“缝”进自己的答案,也可把这个关键词转译一下。这类题有时要点很多,注意分点、多点提取与概括。为此,应注意对隐含内容的提取与概括。
活动二概括主旨,提炼哲理(一)概括主旨(2021·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神仙之姿。鉴赏这是一首酬和诗,饱含诗人对能隐能仕的南丰先生曾巩的敬佩之情。前两联写曾巩出山时的情景。首联写曾巩乘坐竹轿通过狭窄的山路,两眼明亮,整个人超凡脱俗,具有仙人风骨。颔联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云”和“流水”以人的情态,一写“笑”,一写“随”,表现了山中白云和流水对曾巩的不舍。后两联写曾巩对山中隐居生活的向往和人生志趣。颈联写在山中生活虽不及飞鸟那样自由自在,却也羡慕僧人能够在山中度过一生,表现了曾巩对离世高蹈、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尾联照应颔联中的“还多事”,直接写曾巩不能完全忘怀世间之事,动身出山为百姓发声做事,表现了他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既可隐于山林,又能为天下苍生而出仕为官,“仕”与“隐”于曾巩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诗人对其人生志趣和处世情怀充满敬佩之情。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南丰出山向往隐居生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颈联“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说僧人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说在官场不如飞鸟自由自在。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仕”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由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点拨关键(1)确定题材。根据古诗的题材大致判断其主旨。(2)抓住关键。古诗多卒章显志,要多抓尾句、尾联等关键句子,以此准确把握主旨。(3)知人论世。分析诗歌的内容、主旨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还可以参照写作背景。(二)提炼哲理(2020·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鉴赏这首诗直言不讳地表达了王安石的历史观。诗人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的现象进行抨击,表现了一位改革家的战斗精神。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在当时也是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便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堆罢了,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泼向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时人承误,末俗乱真典籍所传是枝叶,非其“精神”2.说理诗(见学案55“活动一”)。另外,本诗也可看作咏史怀古诗(见学案64“活动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曲解文意。“行藏终欲付何人”意为一生的行事(事迹)最终交给何人评说。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第一问是理解性阅读,答案不唯一。本诗题目是“读史”,从史书的角度归纳可以与本诗一致:史书所记历代高贤生平,并非全部真实准确,常常有谬误。第二问属发散性阅读,可以从今天读书者的角度说,如何读书(即本题答案);可以从诗人的角度说,如何准确理解与评价历代高贤与建功立业者;也可以从今天读诗人的角度说,如何准确理解与评价王安石写诗的动机目的;还可以从国家体制与评价体系的角度谈,如何在今天建立公信可靠的史志体系。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2021年北京卷《和陶归园田居(其一)》第14题]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关联高考·类题延读】答案①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②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点拨关键(1)要注意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2)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情与理的关系,就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3)要善于化实为虚。要从诗中所描写的具体形象和过程中抽取、提取出普遍的道理来。
对点练案26一、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认为,一般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旦视暮抚,更有甚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压抑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2)王维《山居秋暝》中,由写景转为写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摇其本以观其疏密(3)音乐无形,难以摹状,才华横溢的诗人往往从侧面着笔,以听者反应来凸显音乐的感染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12345二、对点训练(一)(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2345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12345“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意思是,万里山水,包含万里意境,却被画家凝固在尺幅画间,能以有限的篇幅展现无尽的意蕴,这样的功力令诗人抑制不住自己的赞叹。“一窗”只是用来形容画幅的相对狭小,好比欣赏者立于窗前欣赏窗外景色,所见有限,所感无穷,而并非是隔着窗子欣赏画作。123453.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12345该题一题两问,分别考查对其表面含意和深层含意的理解。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12345(二)(202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
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
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12345“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说法过于绝对,“惆怅”二字也含有对朋友的送别之意。4.(改编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就表明了本诗的写作目的:向朋友介绍常州的风土人情。B.王安石虽然已经不再担任常州知州,但从诗中仍可看出他对此地百姓
的深情。C.颈联的“忽”字既有对朋友去常州任职的惊异,又有对常州得到好官
的庆幸。D.因沈、王二人的特殊身份,本诗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更像是工作交接。√123455.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答案①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②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③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12345首先读懂诗歌内容。这是前任常州知州王安石写给新任知州沈康的诗,向沈康介绍现在常州的整体情况,特别是这里的民生现状和自然条件。答案主体部分在颔联和尾联。颔联的“沟塍半废田畴薄”“市井贫”说明农业状况惨淡,百姓生活艰难困苦;“厨传相仍”表明官吏治理不在政事而只是注重迎来送往、官场逢迎。尾联补充说明自己对常州最难忘怀的是“荆溪两岸”的春光。作答时注意根据不同的主体对象,分角度加以概括。12345
对点练案27一、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认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处理好公和私、是和非的关系。这与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曰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2)苏轼《石钟山记》中,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12345见贤思齐焉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大海有崖岸,热烈的爱却没有边界。”我国古人常以“海”作诗,在我国唐代诗歌中,含有“海”的诗句不在少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12345二、对点训练(一)(2020·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赠赵伯鱼(节选)韩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12345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12345“劝诫”说法有误。“后生好学果可畏”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意思是年轻人往往能够超过老一辈,是可敬畏的。畏:畏惧,这里指敬畏。韩驹为赵伯鱼写下此句意在表达对赵伯鱼的期许,并无劝诫之意。123453.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用车购买合同范本
- 医院岗位合同模板
- 新能源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合同
- 门窗销售劳动合同
- 派遣就业合同书
- 杂工班组劳务分包合同
- 大数据分析应用服务合同
- 汽车租赁书面合同
- 公司增资合同签订全攻略
- 海外市场推广代理合同模板
-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投标文件
- 长沙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招聘普通雇员笔试真题2023
- 2024年学校科研工作计划(6篇)
- 民航客舱应急设备
- 2025高考语文复习之60篇古诗文原文+翻译+赏析+情景默写
- 成长型思维课件
- 高中学生宿舍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6.4-密度的应用-课件
- 山西电网新能源场站涉网试验流程使用说明书
- 矿山应急管理培训
- DB41T 2486-2023 叉车维护保养与自行检查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