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三诊一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三诊一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三诊一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三诊一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三诊一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3月28日9:00—11:30】昆明市2024届“三诊一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言志”一直被学术界看作诗歌本质的理论,“志”也就被解释为诗人的思想情感。但在汉代以前,“诗言志”是专论《诗》的,应为“《诗》言志”,它并不具有一般的诗学意义。最早提到“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注,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里的“乐”实际包括了歌诗、奏乐、舞蹈。“乐”在上古一般都用于礼仪,成为礼仪的标志性特征,所以礼乐并称。那么,“典乐”就是掌管仪式活动中的礼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说的就是诗乐交融的状况。对于夔所云“百兽率舞”,孔安国解释说“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则神人和可知”,认为乐有感天动地的效果。但“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孔安国的解释不足以信人。有学者将“百兽率舞”看成对乐舞场景的描绘:“根据民族学资料,较原始的祭祀仪式往往葆有图腾崇拜成分,亦即习惯作装扮成动物的舞蹈,所以这里说‘百兽率舞’。”这一说法显然更合理。夔所谓“百兽率舞”,是对前一句的补充,综合起来就构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宗教乐舞。其中的“诗”后被编辑成《诗》。宗教仪式主要祭祀先祖和天地神灵,本身含有敬慕、畏服之情和祈求福佑之意,这些意愿通过歌《诗》表达,乐和舞使得《诗》所传达的情志更加热烈、诚挚、典雅,从而达到“神人以和”的祭祀目的。所以,“诗言志”的“志”亦当从宗教仪式的角度来理解:“上古歌谣(包括乐舞)经常是同原始巫术与宗教活动相联系的,其歌辞往往就是巫术行使时的咒语或宗教仪式中的祷辞。”因此,“志”在远古时期就是指“与巫术、宗教活动相联系的人们的群体祝咒意向”。进一步言之,在仪式类型化以后,每一首诗自身独特的情境会被逐渐忽视,此外,同一首诗也会被用在不同仪式之中,这样,“志”和《诗》的关系就变得较为松散,“志”的内涵虽然与《诗》相关,但主要取决于仪式。那么,“言志”是《诗》在仪式中的功能,“诗言志”其实就是“以《诗》言志”。【注】胄子,帝王或贵族的长子。(摘编自过常宝《“诗言志”:从思想建构到教化诗学》)材料二:应该如何理解“诗言志”?第一,诗歌之为个体情志的外发,自然不成问题,但并非所有的诗都由此而来。对于“风”来说,“诗言志”尚可对付,毕竟这些“民俗歌谣之诗”乃是普遍的人性感物而动的结果。但“风”不是诗的全部,“雅”和“颂”就很难说是个人心志的表达。“雅”“颂”义近而形式相同,都是祭祀时告神和祈福的工具及其结晶。诗、歌、舞、乐,本属一体,皆巫觋事神之用,我们不能说诗就是言巫之志,反倒应该说,最高等级的诗乃是巫祝接收到的天道和神言。有些诗不是“言志”,而是“言道”,因为它就是“道言”或“天志”。至少对于“雅”“颂”而言,“诗言志”理论则显然风马牛矣。第二,即便诗只是言凡人之志,但作诗者都只是平凡人吗?也就是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普遍乃至普通的现象吗?有感而发或兴之所至者都可以称诗吗,都可以“刻之玉版,藏之金府”?如果我们把“诗言志”这个当然极为有理的命题绝对化,则会有个人主义、平等主义乃至自由主义的意味,以为“我手写我心”就是作诗,而所有琐屑、杂碎、临时、私人甚至无聊的感受都能入诗,甚至就是诗之本,则显然误解了这个古老的说法。不可否认,最初的诗歌(尤其国风)大多是平民在劳作和生活中所创造的,但经由官员从民间采集,后为孔子整理,便具有了“经”的地位,其中体现的已不(完全)是原作者之志,而是圣人之志。所以,我们需要弄明白:诗究竟言了谁之志?第三,言志之诗究竟是什么?志、情、意、欲等等,都是个体性的,诗的本质难道只在于情绪的宣泄,还是首在自我心灵的纯化?《诗纬·含神雾》训“诗”为“持”。《文心雕龙》曰:“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诗的初级本质在于个体的操持,心志的净化,人性的切磋琢磨。诗之为“作”,近乎“圣”,就在于能陶铸情性。因而圣人之“作”,既在于“诗”,也在于通过“诗”而“作人”,即教化生民。我们并不反对诗首先具有“言志”“达意”“抒情”的功用,但它更高的目标却在于“成人”之美,而不仅仅言己之志。绝大多数人的常情和欲志即便不能说不值一提,也肯定没法用来教化群伦。所以,我们必须在“诗教”和“乐教”这个政治哲学的高度来理解“诗言志”:圣人通过音乐和诗歌来序人伦、睦友邻、齐风俗、化民气、肃庙堂、乐万方等等,达到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这也是诗教的根本目标。(摘编自程志敏《“诗言志”小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从复杂的历史语境入手,探究“诗言志”这一古老的论题,揭示诗在古代宗教仪式中的工具性特征。B.材料一认为,在乐和舞的辅助下,《诗》在诵读中传达情志可实现祭祀目的,这与材料二对“雅”“颂”的论述相呼应。C.材料一探寻古籍中关于“诗”和“志”的最早记载,这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文字下乡》中分析文字起源的思路一致。D.材料二指出,以国风为代表的部分诗歌源自先民的劳作和生活,《诗经·芣苢》中的劳动场景及诗意即可作为佐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乐的感发无法使百兽起舞,可见孔安国对乐的理解不足以使人信服,“百兽率舞”应解释为人祭祀时扮成动物舞蹈。B.宗教仪式类型化使得诗作自身独特的情境被逐渐忽视,因此,对诗的研究应该去除宗教色彩,再现文学本质。C.孔子的教化虽未突破夔“教胄子”的范围,但他整理的《诗》对“诗教”有重要意义,也对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D.“抒情”与“成人”对应着诗歌不同层次的功用。“成人”即教化生民,是更高层次的目标,这缘于为政治国的需要。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4.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诗教作用的一项是()A.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无衣》)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C.《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齐桓晋文之事》)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5.请概括两则材料中“诗言志”内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旷野里(节选)柳青1951年7月初的一天,前一天刚到任的县委书记朱明山正在他房里踱来踱去,考虑着刚刚文书向他报告的一个严重问题,渭河两岸产棉区普遍发现了棉蚜虫。对于农业科学还远没有摸到边的朱明山,光听说棉花生产的一个季节里,单性生殖的棉蚜虫每一个就可以繁殖到六万万亿,他就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害虫向刚刚翻身的棉农生活和新生国家的工业生产侵犯的危险性。他和县长梁斌商量决定抽调干部去援助产棉区治虫。晚饭后在县政府大礼堂举行的各区干部动员会,本来预定顶多开个把钟头,可是梁斌一个人就讲了将近两个钟头的话。直到夜里,治虫工作队才准备分头向指定的各区星夜进发。朱明山把治虫工作队的组长召集到礼堂的大门边谈话。他怕梁斌长篇讲话中有些不合分寸处可能会给实际行动造成偏差。“梁县长刚才在大会上说这是个战争,他的意思是说,这是我们领导农民和棉蚜虫进行战争,你们绝不能还没有和蚜虫接触,就和农民发生冲突。这么办,蚜虫欢迎。”梁斌脸上有点不自在,往前迈了一步,“是的,我可没号召你们向农民冲锋。这个任务,一般地说基本上是发动群众的工作,发动群众嘛,还要给你们细讲吗?我们哪一项任务能少了这一步,剿匪反特、减租反霸、土地改革……”“对,”朱明山笑着同意,有意截断梁斌不知道又要进行多久的解释,“群众要看实际,干部就一段地一段地治给他们看。那我们就出发吧。”朱明山连夜要赶到分管的区去,梁斌说县里还有些事情,第二天再走。有月亮的夏天晚上,在渭河平原上的旷野里是这样令人迷恋,以至于可以使你霎时忘记内心的负担,失掉疲倦的感觉,而像一个娇儿一样接受祖国土地上自然母亲的爱抚。在你眼前辽阔的平原迷迷蒙蒙地展开去,远处的村庄和树丛就好像是汪洋大海里的波浪。近处村庄淹没在做晚饭飘起的白色炊烟里,只在炊烟上边露出房顶和树梢。年轻的文书用沉重的口气说:“革命的饭总算吃下来了,建设的这碗饭没文化没知识,恐怕不好吃。您看,光个治虫,春上合作社就给群众贷下来些什么‘赛力散’,干部也不懂,没给群众交代清楚,毒死了几条牛。”朱明山默默的听着,“你对人民有一种负责精神,这很宝贵。”接着朱明山告诉他,全国很快就要有计划地抽调工农干部学文化,扩大知识,以便将来担负新的艰巨的领导工作……一阵说得文书脸上才露出了隐约的笑容。可是,当朱明山指挥的治虫工作队连夜来到村里,却碰到了令人气恼的冷淡。工作队的干部兴冲冲地听了当地干部一谈情况,心都凉了半截子。“连个群众会都召集不起来,大伙都说开会就能把那虫给治了?”“翻了棉花地种晚包谷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了。”……第二天天一亮,朱明山和干部们在棉花地边蹲下来,翻起棉叶下面一看:啊呀!黑森森的棉蚜虫都絮满了一层,叫人发呕;有些棉叶因为蚜虫多到一疙瘩一疙瘩,被压得倒吊下去了。他们遇见到地里来看棉花的群众,愁得两道眉都连起来了。可是当朱明山非常同情地试着和他们谈话的时候,他们好像哑巴一样一声不吭,闷着头就走了。大门外面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的干瘪老汉气愤地用棍在地上戳着说:“开会!开会!斗争!斗争!叫这伙怂娃们斗争虫王爷吧!看这回怎么整油汗【注】!”老汉说完闷头就往大门里一钻,关了门。同来的干部想喊大门,朱明山制止了,缓缓地说:“我们治不了虫就该挨骂,上级可以骂,群众可以骂。”回到区上,朱明山把工作队干部和当地干部召集起来,提出两天到三天里头不开群众大会。白天太阳红的时候集中力量,由区乡以上的干部亲自动手,在愿意首先治虫的村干部和群众的棉地里用喷雾器,多打药剂和烟叶水。晚上只许宣传大家到早上治过虫的棉地里去参观,等到大多数群众转变了态度再说。朱明山最后说:“你们看出了没有?现在是讲话最不值钱,那就请事实先发言吧。”第三天,朱明山一大早骑着自行车来到了渭阳区政府。一进门他就问区委书记崔浩田:“听说你们这里有专家?”崔浩田问:“植棉能手蔡治良吗?他在屋里泡烟叶水哩,叫他来吗?”“当然!我们光有农业站的技术指导不够,还要有群众的指导。毛主席叫我们先当群众的学生。”朱明山又对文书说,去把村里能叫来的干部都叫来一起听听。不一会儿四十多个村干部在小院里溜墙根蹲了一圈。一开始有的人蹲得远远的,但听到蔡治良要说打虫药水的配制,就慢慢挪了过来。“我这个意见可是想出来的,没试验过。”蔡治良首先声明,然后才说,“烟叶不够,我想出个办法,你们说那辣子好呛人?一斤能熬多少水?熬一担,掺几担白水,味还不小吧?”“好意见,好意见!”全院的人嚷着。“还有,”蔡治良进一步说,“烟叶和辣子不能用完,人还要吃;煤油人不吃。那东西掺上水治虫,虫还活得了?”“还有吗?”朱明山高兴地问,也像还不满足。“想到的就这些,这是烟叶呛得我想起的,不敢保证能顶事。”“所有这些新办法,都要在这几天里试验。”朱明山吩咐,“以后再提出来的办法,也要试验。试验成功就请大家参观。”经过两三天在烈日底下的鏖战,渭北四个区的治虫工作就出现了新气象。蔡治良的创造性发现实验成功了。而且群众的智慧的确是经过劳动逐渐提高的:他们居然根据工业产品“硫磺石灰合剂”这个概念,创造了许多新的“合剂”——烟叶半斤、辣子半斤,加水四十斤熬煮;煤油六两、肥皂六两,加水八十斤溶化调匀。这些“合剂”比单独一样东西杀虫的威力大得多。第五天,许多村子白天已经看不见几个人了,盛药剂的水缸搬到了棉花地边上。遍地都是男人女人、老汉和小孩,端着盆子、瓢、大碗,用扫帚蘸着各种土制药剂刷着被棉蚜虫爬满的棉苗。朱明山在街上遛了个弯,回想起头两天到这街上人们一见他就躲避的情景,浑身都轻快了些。可是回到住处,文书却报告说:“副书记赵振国打电话来,渭河南边对梁县长不满的人越来越多,说他天天开会,虫灾却越来越严重,干部消极抵抗,他还发脾气。让您赶快去看看。”朱明山决定连夜就回去。他和文书走出村,重新到旷野里的路上,两个人一直沉默着。(有删改)【注】油汗,陕西关中一带方言,指植物上的小虫子。这里指“棉蚜虫”。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朱明山不满梁斌在动员大会上发言的时间过长,会后又把工作队组长留下来开了个短会。B.群众不愿配合县里的治虫工作队,主要是因为干部们没有文化知识,给群众造成了损失。C.梁斌动辄开会,冗长的会议解决不了问题,是《反对党八股》中指出的不良作风的再现。D.用辣椒水、煤油治虫的方法实验成功后,蔡治良又创造出许多杀虫威力更高的“合剂”。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画线句由第三人称叙述转换为第二人称,蕴含着对土地深沉的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抒情意味。B.“气愤地用棍在地上戳着”“蹲得远远的”这些细节描写都反映出干部工作不到位、群众心里有怨气的现实。C.文本穿插使用方言,亲切自然、充满乡土气息。如“一疙瘩一疙瘩”“怂娃”等词语,符合乡间农人的用语习惯。D.文本通过梁斌、蔡治良等人物来反衬朱明山这一形象,表现出了朱明山不说空话、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8.小说在平实叙述中交织着多重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9.小说两次写到“旷野里”,并以此为题,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内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节选自《孙子兵法·九地》)材料二: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余闻之,聚兵井陉口,军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也。”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井陉之战》)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韩信使人A间视B知其C不用D广武君策E则大喜F乃敢引兵G遂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文中意为败退,与贾谊《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意思相同。B.说,文中指劝说,与《氓》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的“说”意思不同。C.若,文中为人称代词,与《鸿门宴》中“若入前为寿”的“若”用法相同。D.平旦,古人根据夜色把夜半以后分为鸡鸣、平旦两段,平旦指天亮的时间。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子兵法》十分重视战场环境对人心理特殊影响,概括总结出调动参战将士们战斗积极性的策略。B.韩信、张耳率军攻打赵军,双方兵力悬殊,成安君因害怕有诈,没有采纳李左车截断对方粮草建议。C.韩信认定赵军不会轻易进攻,所以假意派先锋开出营寨,又立起了大将旗鼓,赵军果然打开营门攻击。D.韩信的两千精兵见赵军全部出动,快速占领赵军营垒,插满汉军的旗帜,使赵军退兵回营时军心大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2)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14.韩信打败赵军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哪些用兵策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夫差庙①范成大纵敌稽山祸已胎,垂涎上国更荒哉。不知养虎自遗患,只道求鱼无后灾。梦见梧桐生后圃②,眼看麋鹿上高台③。千龄只有忠臣恨,化作涛江雪浪堆!【注】①此诗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宋高宗听信秦桧谗言,与金订立屈辱和议。②梧桐横生,太宰嚭说这一梦境预示战争取胜,夫差予以采信。③麋鹿游姑苏之台,意谓宫室化为荒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从吴王夫差亡国这一史实出发展开议论,首联点明了吴国败亡原因。B.颔联中的“养虎遗患”照应“纵敌”句,进一步指明夫差放过越国的严重错误。C.“求鱼无后灾”用“缘木求鱼”之典指出夫差征伐之举危害不大,但劳而无功。D.颈联上下两句中“梦见”和“眼看”相呼应,暗含因果关系,讽刺性极强。16.诗人在尾联中巧妙地将丰富的情感具象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音乐可闻其声不见其形,苏轼、李贺都借助“蛟”来侧面表现音乐的魅力,如《赤壁赋》中“______”一句表现箫声的悲凉,《李凭箜篌引》中“______”一句表现箜篌的动听。(2)《论语》有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两句表述了相似的选贤纳谏的观点。(3)一扇窗,犹如一个银幕,居室主人的日常悲欢就在其中上演。古人常以“窗”入诗文表达情思,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冯至在散文集《山水》的后记中写道:A对于山水,我们还给它们本来的面目吧。我们不应该把些人事掺杂在自然里面:B在人事里,我们尽可以怀念过去;在自然里,我们却愿意万古长新。最使人不能忍耐的是杭州的西湖,人们把些历史的糟粕尽其可能地堆在湖的周围,一片完美的湖山变得支离破裂,成为一堆东拼西凑的杂景。我是怎样爱慕那些还没有被人类的历史所点染过的自然:C带有原始气氛的树林,只有樵夫和猎人所攀登的山坡,船渐渐远离了剩下的一片湖水,这里,自然才在我们面前矗立起来,我们同时也会感到我们应该怎样生长……这种对于自然的看法,我不能不感谢昆明七年的寄居。那样朴素、坦白而没有修饰、少有历史的负担和人工的点缀的昆明附近的山水无处不呈露出它们本来的面目。这时我认识了自然,自然也教育了我。在抗战期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当社会里一般的现象一天一天地趋向腐烂时,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树木,都曾给予我许多启示。在寂寞中,在无人可与告语的境况里,它们始终维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发生了比任何人类的名言懿行都重大的作用:D我在它们那里领悟了什么是生长,明白了什么是忍耐。18.下面句子中的“点染”与文中加点的“点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万山丛中,时而点染着极其工细的人物。(杨朔《泰山极顶》)B.大理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曹靖华《飞花集·点苍山下金花娇》)C.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鲁迅《<故事新编>序言》)D.秋夜不肯明,霜露畏点染。(方夔《感兴》)19.文中ABCD四处都使用了冒号,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冒号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①用于称呼语后,表示提起下文。②用于提示性话语后,表示提示下文。③用于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