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版:学案16 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_第1页
25版:学案16 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_第2页
25版:学案16 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_第3页
25版:学案16 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_第4页
25版:学案16 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阅读•散文分析思路结构学案16——文思有路,遵路识真复习任务1.借助教材,梳理并掌握散文结构方面的知识。2.掌握结构题型要点,提升答题能力。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句段作用①重点考查整体谋篇布局,焦点在行文线索,很少涉及句段。②分值高,难度大。2022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标题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上海卷《我和父亲》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⑧段的作用。(4分)句段作用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0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组材中的详写①重点考查整体谋篇布局,焦点在行文线索,很少涉及句段。②分值高,难度大。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线索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局部思路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标题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知识图要(说明:“整体构思”各部分内容间有交叉。)

活动一借助教材,理解结构知识(一)理解散文行文思路与线索结合本学案“知识图要”导图,参照下面所提供的两个知识导图,温习所学的散文,思考其谋篇布局,填写表格。知识导图一:不同散文的行文思路类别行文思路写景状物散文引出写作对象→状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写人叙事散文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议论说理散文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知识导图二:线索及其作用类型阐释作用或效果时间(时线)时间的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2)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3)特殊方面:①物线有象征、呼应的作用,增添诗意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地点(地线)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物象(物线)赋予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物象展开行文人物(人线)以人物的变化、更换,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组织行文感情/心理

(情线)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组织行文事件(事线)以某个中心事件为中心组织行文(说明:在具体文本中,散文的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如同时有时、空线索。一些叙事散文多为双线并举:叙事为明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抒情为暗线,将情感渗透在事、景、物中。)篇名文体行文思路行文线索(有的文本不止一条)《荷塘月色》写景散文先从内心不宁静出门走走写起,再转到路上及荷塘景色,接着联想过去采莲事,最后回到家中①

游踪线索/空间变换(地线)/时间变化(时线)/感情变化(情线)篇名文体行文思路行文线索(有的文本不止一条)《我与地坛(节选)》议论说理散文②双线:“我”与地坛的亲情关系,“我”对地坛中的人

(母亲)的认识《记念刘和珍君》写人叙事散文③④

先写“我”在地坛中的观察思考,再写“我”对母亲的感性认识

写作缘起(为何要为刘和珍写纪念文章)→写人记事(写与刘和珍有关的事)→抒发情感(总结“刘和珍们”的价值意义)悲愤之情(情线)(二)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请参照板块“前备知识”中有关散文特征的相关知识,分析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形散神聚”的特征。答案《故都的秋》写了故都的五幅秋景: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五幅秋景图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这是“形散”的体现。这五幅秋景图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正是这个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活动二读懂练透,提升结构分析能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注

本文是民国女诗人林徽因的散文代表作,收录于《你是人间四月天》。原文5000字左右,有删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书房窗外的风景与人、事[说明]

填写思路导图最基础的工作是梳理行文思路,它包括两点:(1)方法①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②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③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④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2)规范①规范表述:应包括线索、层次、层意、思路特点。②规范要求:线索准确,层意概括准确,层次清晰,表述要有衔接词,不能遗漏要点。③规范用语:文章围绕……(线索)(非必要),先写……,再写……,后写……。一、选择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

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

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

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

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由最后一段“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等表述可知,“窗子”一直存在,通过健康的旅行,获得深刻的认识的想法并不能实现。

二、分析行文思路2.找出本文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答案①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②以“窗子”为明线,贯串全文,写作者站在窗内看到的窗外事物、生活状态和走向窗外看到的事物,使文章情节集中,结构清晰,思路严谨。③以作者在“窗内”“窗外”生活的感情变化为暗线,在感情变化中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感慨,深化了文章的主旨。首先要找出线索,本文标题是“窗子以外”,文章主要内容是写窗子内外的生活,所以“窗子”串联了全文,是明线。其次要指出线索的作用,文章围绕“窗子”这一线索组织行文,结构清晰,思路严谨,情节集中。同时也应该注意文章开头写“渺茫”的心理,写“兰花烟的香味……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流露出作者对窗外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到后来便产生了想走向窗外的渴望,再到真正走到窗外却发现无形的窗子无处不在,深感失望。这一系列情感变化贯串全文,成为本文的暗线。明暗两条线索交织,使文章层次丰富,强化了文章的主旨。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第14题)【关联高考·类题延读】答案(1)线索:气味。(2)作用:①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②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3.本文蕴含的情感丰富,请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答案①首先写作者自己对眼前的生活有着不知所措的迷惘;②然后通过对窗外的人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窗外有声有色的生活的好奇与向往;③接着写自己要换个样子过活的想法,表达了对窗内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的无奈和想要走向窗外的迫切心情;④最后写即使走出窗子也无法真正逃离窗子的束缚,表达了自己对无法摆脱“窗内生活”的失望和深刻反思。解答这类题,可以通过文章中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和心理描写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的,刚开始对窗外生活只是好奇,但随着目睹到越来越多的窗外生活,情感由在窗内的“渺茫”之感,转变为对窗外生活的关切和向往,再转变为走向窗外的强烈渴望,感情变化是层层递进的。然而,走出去却发现“窗内生活”无处不在,此时作者的内心无疑是失望的。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如何寻找并确定线索?(1)体裁猜“线”。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感情为线索。(2)标题判“线”。有的标题即线索。(3)时空连“线”。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4)以物求“线”。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点拨关键(5)反复出“线”。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6)以情导“线”。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梳理文章情感脉络是分析行文思路的特殊题型。首先要厘清行文思路,其次要把握情感变化。一抓文中情感词;二抓心理描写,推测作者情感;三要通过作者对事、物、景的描写,体悟作者情感。点拨关键三、分析叙事人称4.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先审题,题干并没有问第一、二人称的表达作用,而是要求回答人称变化中的情感态度。要注意“交替”一词的提示作用,它意在提示我们:“你”“我”两种人称在“交替”中结构文本,在“交替”中寻找答题角度。全文共七段,第二段全用“我”叙述,第六段换了一次“我”叙述,其余段落全用“你”叙述。从全文看,先用“你”,再转为“我”,再转为“你”;中间转为“我”叙述了一句,接着转为“你”一直到结束。也就是以“你”为主,中间穿插了两次“我”。用第二人称“你”叙述,是把自己个别具体的事情上升到一种抽象的一般概念上来,带有一种研究思考的味道。这就是冷静审视的态度。第二段用“我”叙述,是从眼下场景开头,引出一个共性话题,即“所有的活动……在你窗子以外罢了”,这个话不知从哪里说起,其实到处都是,既渺茫找不到源头,也到处都是源头,不信你看,眼下就是。第六段中间突然来了一句“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最后的结果是游了一大圈,还是在窗子以内,无法打破那无形的隔膜。这就是自嘲与反思的态度。1.掌握人称方面知识第一人称:(1)使用“我”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③使文章更具真实性,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④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2)使用“我们”①作者与读者融为一体。②适合带领读者一同展开反思或抒情。点拨关键第二人称:(1)如果“你”是读者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与读者对话,使读者感到真实、自然。②便于与读者对话,便于感情或思想的交流,更加令人警醒。③有呼告效果,增强感染力。(2)如果“你”是文中某一事物①将对象人格化,起到拟人化的作用。②便于和对象对话,便于抒情。点拨关键第三人称:(1)将“它”变成“他/她”将对象人格化,从而加深对对象的感情,利于抒情。(2)将“我”变成“他/她”①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接近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具有客观性,更具有说服力。②突破“我”的见闻局限,自由展现事件过程和人物心理。③可以更好地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④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凸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点拨关键2.解答人称题要弄清楚两点:一是“你”“我”指的是谁,“你”既可能指人,也可能指物(拟人手法);二是人称作用,可结合“你”“我”领起的文字进行分析。点拨关键四、分析整体构思5.文章通篇描写“窗子以外”,最后一段首句却说“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这样构思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①作者由有形的窗子写到无形的窗子,从一开始对窗外的向往,到对窗内、窗外生活的思考,层层深入,紧扣文章标题。②以不论走到哪里都无法真正走到窗外这一议论收尾,易于引发人们对禁锢思想的无形窗子的思考,使主题更加深刻。解答这类题目,可从选材、立意、主题等角度切入。题干说文章“通篇描写‘窗子以外’”,结尾又有转折,说“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因此要分析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些内容的。本文第一段以问句起笔,引发思考,引出下文;第二至五段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有形的窗子外的各种生活;最后两段写作者走到窗外,却发现无形窗子无处不在。由此可知,作者从有形的窗子写到无形的窗子,紧扣标题,层层深入,写出对窗内、窗外生活的思考;由此收尾引发人们对禁锢思想的无形窗子的思考,深化主题。(原创题)本文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说明。[2020年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原文见学案15“活动二”]【关联高考·类题延读】答案(1)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是空间线索,由城外到城内,由大街到小巷,依次写来;一条是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城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当中。(2)选材上以点带面。如写临安饭店这一点带起对建水城的饮食生活的描写;以一户人家写建水百姓幸福富足安逸的生活。(3)虚实结合,善用铺陈手法,将历史之悠久、建筑之繁盛、街市之热闹、百姓之安逸幸福等诸多内容集于笔下,并穿插史料、数据等,突出表现建水城最宜居、最富人间烟火气的特点。分析构思特色,其切入角度主要有:(1)线索角度。说出线索是什么,是明是暗,是单是双等。(2)行文思路。按什么顺序写作,或时间、或空间、或情感认识变化过程,先总后分,由实及虚,先抑后扬,由物及人等。(3)结构技巧。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善于抑扬、巧设伏笔、映衬、对比等。(4)段落布局。如曲笔入文、以景结情、段落短小等。(5)选材组材。选材方面,如引用诗文、以小见大等;组材方面,如以何为中心、由面及点、详略得当等。点拨关键(6)文章自身鲜明的结构个性。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忆交织等。(7)叙述特点。如倒叙、插叙及人称等。答题思路:构思特点+结合文本分析+指出作用效果。分析构思作用要抓结构和主题两个角度。点拨关键五、分析句段作用6.文章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窗外的四个乡下人,请分析其作用。答案①内容上,回扣标题,通过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凸显了作者对窗外生活的好奇与向往。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窗子内外生活的感叹和哲理性思考。解答此类题可从文章的内容、结构等方面来思考。通过全文可知,对乡下人的描写在文章第二段。内容上,该段最后一句回扣了文章标题,通过对窗外四个乡下人的细腻描写凸显了作者对窗外生活的向往。结构上,题干要求分析的内容位于文章开头,下文中对窗内窗外生活的感叹和哲理性思考是由此引出的。7.请简要分析第六段在文中的作用。答案①内容上,写出了作者对窗内沉闷生活的不满和对窗外美好生活的向往。②结构上,承接前文对“有形的窗子”外的生活的描写,让“我”想走出去,同时引出下文对走到窗子外之后的思考。③手法上,第一、第二人称交替使用增强感染力,更体现出“我”想换种生活的迫切。内容上,第六段用四个“走了”,突出了作者对窗内沉闷生活的不满,而“健康的旅行”“山水古刹的名胜”“纯朴的人情风俗”都体现了作者对窗外美好生活的向往。结构上,用“把笔一搁”收束上文,而“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则引出下文对走出窗子后的感慨。手法上,该段交替使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入感更强,可信度和感染力更高,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想“走”的心情之迫切。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023年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第9题)【关联高考·类题延读】答案①通过场景的转换,表明“机械的诗”到处都存在,写出了它的普遍性;②通过对上海建筑工地的描写,进一步说明“机械的诗”的内涵,深化了主题;③由旅途见闻引出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充分发挥了随笔自由灵活的特点。分析句段作用要注意以下两点:1.把握句段的三个特点(1)内容特点:看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甚至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位置特点:看它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与上文或下文有着怎样的关联;如果是句子,则要看它在段落中的位置。(3)表达特点:看它在表达上有无特点,如使用了排比、对偶手法等。点拨关键2.立足三个答题角度(1)内容、主题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在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2)结构、思路结构角度可考虑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还可以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等作用。点拨关键(3)表达效果①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②读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则不必强行作答。点拨关键

对点练案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们懂得你的悲欢——致杜甫钱红莉看完国外出品的关于你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久久不能平静。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真是细心,连你的出生地河南巩义都去了,推开那扇斑驳的门,一无所有,唯余一尊石像。1234567著名演员伊恩·麦克莱恩被邀请出镜,他平静地对着镜头诵读《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首悲哀至极的诗。我也经常读。可是,听一个西方人读,我仿佛心生一种喜悦,并非鼓盆而歌的超脱,而是为属于古老中国的一种沉痛、悲辛,竟然能在今天为西方人所体恤理解而深感喜悦。中西方文明并非各自生长而一直隔膜着,诗歌这种古老的介质,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相互共鸣与懂得,这怎么不令人喜悦呢?1234567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不知从哪里寻来一部卷了边的《杜工部集》——当时,我租居在一个年久失修的老式小区,呵气成霜,几无取暖设施,每晚,早早上床,将自己裹藏于棉被里,秉灯夜读的,就是这部《杜工部集》。彼时,而立之年的我,居无定所,想着自己同样半生漂泊无依,仿佛,你幻化成了我的一个至亲,那一刻,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有一年,去成都,大年初一,赶去浣花溪公园,只为看看你的草堂。那公园真幽静,大到不及边,雾气缭绕,寒气迫人,冷得人将脖子缩了又缩。到处溪水潺潺,处处大树繁荫。随便一棵树,怕都有上百岁了。那年正是你诞辰1300周年。活了58年,写下1500余首诗的你,永不被时间打败,你的人格以及诗歌精神与时代并行,一直在场。1234567你是40岁那年冬天定居于浣花溪畔的。开始,全家暂居于古寺,慢慢营建新家。你曾以诗代简,向友人索要花木。在亲友的资助下,翌年春天,草堂建成。当年的草堂,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让你疲惫的身心得以休憩。你是相当喜欢这个家的:“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在草堂居住了近四年,你写下240余首诗。《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名篇,皆创作于此。这应是你一生中最快乐明媚的时光。1234567我专挑成都时段的诗给孩子启蒙,那种对仗之美、明亮之美,犹如初春新雨,正好契合了一个幼童鲜活生命的律动。你的诗歌之美之丰富,我的孩子尚不能领略一二,他太年幼,我只是让小人儿一遍遍诵读,那种音韵之美,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滋养,一种明朗辉光的照耀。我喜欢你,还有一层缘由,大约是你的赤诚胸怀。你一直推崇李白,写过多首诗赠他。“安史之乱”后,李白是“世人皆欲杀”的“罪人”,唯有你“吾意独怜才”。你常常梦见他:“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你一直担忧他在流放途中遇险:“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你总是有许多感慨:“冠盖满京华,1234567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两去宣州,沿着李白的遗踪,遍访皖南一带,再回味他的诗,到底明白了些这个人的痛苦辗转,也更懂得了你的赤子情怀——“我喜欢你赞美你,并非需要你热烈回应隔山唱和”。唯有仁爱之人,才能做到这样的无私无求。你几乎一生流离于贫困,却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当导演迈克尔·伍德在成都公园随机采访一位老人,问为何喜欢你时,老人笑言,你的诗写出了我们小人物的日常,写出了穷人的心声……你看,就是这么的平凡普通。哀苍生之苦的诗篇,数你写得最多,也最深情。1234567第一次去北京是仲夏,车过山东境内,我一直朝窗外张望,哪一处是巍巍太行,哪一处又是你笔下的“齐鲁青未了”……“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你教会我,不必与俗世计较,胸中丘壑块垒,以白云去荡涤。还是你,教会我,人的一生中,不必眼前苟且,一定要极目远眺,于精神领域,追求鸟一般的志存高远。这出世又入世的诗篇,真是我的一根根拐杖呢。叶嘉莹先生有言,我们一日日读诗,李白、杜甫、陶潜……一个个来到眼前,就不会感到孤独了。这便是文学的支撑,何其幸矣。1234567正值初秋,清晨,推开卧室窗户,一树树紫薇尽现眼前,九月的风轻轻吹拂,一颗心不禁亮堂起来。我不太会写诗,但一样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它们一点一点地滋养着我,让我感觉自己并非孤单的存在。(有删改)1234567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首好的诗歌,往往具有穿越时空的感人力量,就如《奉赠韦左丞丈

二十二韵》能让麦克莱恩和“我”都感受到杜甫的沉痛悲辛。B.文中写杜甫故居门扇斑驳,“唯余一尊石像”,既表现杜甫故居的老

旧冷清,也隐含作者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而汗颜的心情。C.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时,杜甫生活较安定,但其创作于此时的诗歌并非

全是喜乐悠游之作,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没有因此消失。D.本文叙写杜甫时,还穿插写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感悟,从而使杜甫的形

象和精神多了一个观照角度,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启发。1234567√1234567文章首段写“推开那扇斑驳的门,一无所有,唯余一尊石像”,从其前后文看,主要是为了表现纪录片导演工作的细心及对杜甫的敬仰。当然,言为心声,用什么样的语言描绘杜甫故居,也会隐含着作者对杜甫故居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作者写杜甫故居,突出其古老冷清的特征,隐含了作者有些苍凉、落寞、遗憾的心态,但绝没到“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而汗颜”的程度。更何况,综合全文看,作者并不认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事实上,国人要表达对伟大诗人杜甫的尊崇,除了维护好杜甫故居,还可以有其他多种表现形式,如建造纪念馆舍、诵读其诗作、后人评价等,本文写作者自己深受杜甫影响,成都公园老人评价杜甫诗歌等,都颇能表现国人对杜甫的尊崇。因此,B项说“也隐含作者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而汗颜的心情”显然缺少文本依据,也误解了本文的整体情感。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中,“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一句运用暗喻的

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杜甫给同样半生漂泊无依的作者带来慰藉与希冀。B.作为一篇对话古人的文章,文中每一次用“你”呼唤杜甫,都饱含着

作者对杜甫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评价。C.作者钱红莉曾表示,自己计划完成一部书稿,分别给自己喜欢的古代

诗人写信。本文基本符合作者的这一写作计划,也可以收入这部书稿。D.本文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这也正是有的专家评论钱红

莉散文“极富才情与书卷气”,笔下流淌着“古典的情怀”的主要原因。1234567√1234567A项“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一句中,“微火”为喻体,指作者读《杜工部集》后获得的心理慰藉和产生的人生希冀;由于句中仅出现喻体而没有出现本体,因此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应为“借喻”而非“暗喻”。B项错在“都”上,不是每一次用“你”都表达作者的赞美,如第9段用“你”则表达杜甫带给“我”的影响。1234567D项“本文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这是合理的;有的专家对钱红莉散文“‘极富才情与书卷气’,笔下流淌着‘古典的情怀’”的评价也是恰切的。但“本文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显然不是钱红莉散文“‘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