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Ⅰ自然地理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主要的天体类型和特点(a)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为天体。(1)天体主要分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两大类。自然天体:星云(云雾状)、恒星(能发光)、行星(绕恒星运转)、卫星(绕行星运转)等。人造天体:人类发射进入太空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各种探测器等。(2)特点:在宇宙中分布不均匀,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1下列属于自然天体的是(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自然天体是宇宙中自然形成的物质,是相对人造天体来说的,人造天体是人类制造进入宇宙空间的飞行物。飞行的空客A380、着陆的飞船是人造的,而且在地球大气圈内,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是天体,A、B两项错;绕月的“嫦娥三号”在宇宙空间运行,属于人造天体,C项错;地月系中的地球、月球是自然天体,D项对。答案解析关闭D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2.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如下所示的天体系统。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2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顺利与“天宫二号”对接。在空中运行的“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组合体属于(
)①地月系②太阳系③银河系④河外星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在空中运行的“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组合体在宇宙空间运行,不属于地月系,但属于太阳系和银河系。故选C项。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3.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c)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3)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3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金星,它不是光源,人们称它为“启明星”。下图是太阳系部分行星绕日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属于巨行星的是(
)A.M B.VC.W D.J(2)小行星带位于(
)A.M与V轨道之间B.V与地球轨道之间C.地球与W轨道之间D.W与J轨道之间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由图可知,M为水星,V为金星,W为火星,J为木星。第(1)题,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第(2)题,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所以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1)D
(2)D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b)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如下。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42015年7月24日,美国天文学家表示,他们发现了距离地球约1400光年,位于天鹅座的“另一个地球”——“开普勒452b”,它围绕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旋转,科学家猜想它与地球的相似指数为0.9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1)在天体系统示意图中,能正确示意“开普勒452b”所处位置的是(
)A.a
B.b
C.c
D.d(2)称“开普勒452b”为“另一个地球”的原因是它最有可能拥有的特征为(
)A.表面温度适宜 B.能发可见光C.既公转又自转 D.绕恒星运动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开普勒452b”围绕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旋转,距离地球约1400光年,应位于银河系(银河系的直径约为8万光年)内,但不属于太阳系,图中a为太阳系,b为银河系,c为总星系。第(2)题,称“开普勒452b”为“另一个地球”,说明其特征与地球十分相似,即“开普勒452b”也可能存在生命,因此其表面温度适宜。该天体为行星,不能发可见光,自转、公转与绕恒星运动是行星的一般特征。答案解析关闭(1)B
(2)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3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分配(a)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2)波长范围: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A)、可见光(B)、红外光(C)。(3)能量分布: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5下图为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示意图。到达该地区的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
)A.红外线波段 B.紫外线波段C.可见光波段 D.X射线波段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2.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b)(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2)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太阳辐射为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如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6央广网上海2017年3月8日消息上海首座发电全额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上海成阳新能源临港奉贤园区4.8兆瓦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经过一年的运营,已发电485万千瓦,比预计发电量高出5%;年节约标准燃煤16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100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方式中,目前尚未实现的是(
)A.利用太阳能从海水中电解铜B.在沙漠地区建造大型太阳能发电站C.利用太阳能大量开采地下矿产D.利用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2)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下列能源中不属于太阳能的是(
)A.生物能 B.风能
C.水能 D.地热能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了解太阳能对地球的作用是关键。以目前的技术,并不能利用太阳能大量开采地下矿产。第(2)题,地热能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不属于太阳能。答案解析关闭(1)C
(2)D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4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活动的类型和特点(a)(1)太阳活动: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如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这些现象分别出现在太阳外部的不同圈层(如下图)。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①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②太阳活动类型:A层的黑子,B层的耀斑和日珥,C层的太阳风。(2)特点。①黑子:是光球层中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温度比光球层平均温度(约6000K)低1000~1500K。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重要标志,周期约11年。②耀斑:耀斑是太阳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以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周期约11年。③太阳风: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其强度相应增大,特别是在耀斑爆发时,太阳风格外强烈。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72016年3月9日,一场精彩绝伦的日全食现身天宇。本次全食带始于印度洋东北部,在太平洋东北部结束。下图为日全食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日全食发生时,被全部遮盖的太阳外部圈层是(
)A.平流层
B.日冕层C.色球层
D.光球层(2)太阳光球层中比周围平均温度低的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是指(
)A.黑子 B.耀斑C.台风 D.太阳风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光球层肉眼可见,色球层和日冕层只有日全食时可见,因为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主要来自光球层。第(2)题,黑子是光球层中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温度比光球层平均温度(约6000K)低1000~1500K,在明亮的光球层背景下才显得暗。答案解析关闭(1)D
(2)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2.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b)(1)黑子数增多→太阳活动强烈→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联性。统计资料表明,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加;中高纬地区的一些乔木年轮的疏密变化,有明显的约11年的周期性;两极地区永久冰层的钻探研究,也证明了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有约11年的周期性。(2)耀斑爆发→以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产生“磁暴”现象,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3)太阳活动强烈→高能带电粒子→受地球磁场作用,偏向极地上空→轰击高层大气→产生极光。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8(2016·4浙江学考,5)统计数据表明,在多数太阳活动高峰年,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在太阳活动低峰年,歉收的几率更高一些。这说明太阳活动会(
)A.改变地貌形态,影响农作物产量B.改变气候状况,影响农作物产量C.改变水文状况,影响农作物产量D.改变土壤性状,影响农作物产量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太阳活动的影响。据研究表明,太阳活动与气候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太阳活动通过改变气候来影响农作物产量,太阳活动对地貌形态、水文状况、土壤性状的影响不明显。答案解析关闭B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5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b)(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为横波,实线N为纵波。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2)分层。
2.岩石圈的范围(a)岩石圈(E)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9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1)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A.上海 B.成都 C.当雄 D.北京(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C.只左右摇晃D.只上下颠簸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地震波从震源传到地表,因地壳厚度不均,到达地表时间有早有晚,地壳厚处后到地表,薄处先到地表。上海、北京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的平原上,成都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的盆地,当雄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最大,因此地震波传播时间最长。故选C项。第(2)题,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形式:横波可以通过固体进行传播;纵波可通过固体、液体进行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此在陆地上出现地震时,纵波先到达地面,横波后到达,人会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故选B项。答案解析关闭(1)C
(2)B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6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b)(1)A圈层是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近地面大气密度大,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小。(2)B圈层是生物圈,是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占有A大气圈的底部、C水圈的全部及D岩石圈的上部,是最活跃的一个圈层。(3)C圈层是水圈,由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和海洋水等组成。C圈层的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10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数码依次是(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答案解析解析关闭降水是大气降水,只能来自于大气圈,所以④是大气圈;供水一般是指地表水供水,所以①应该是水圈。渗透是地表水变成地下水的过程,供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所以②是岩石圈,③是生物圈。答案解析关闭C第2讲地质环境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1地壳的物质组成1.地壳的物质组成(a)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2.矿物与岩石的关系(b)(1)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矿物有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天然汞)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2)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矿物集合体。按照成因可分成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3)矿物、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如下图: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1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地球上已发现的矿物有3000多种,其中组成岩石的造岩矿物有几十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
)A.矿物 B.岩石 C.矿产 D.矿床(2)下列四种地壳物质的组成排列中,合理的一组是(
)A.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B.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C.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D.矿物→化学元素→岩石→地壳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叫矿物。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矿物的集合体叫岩石。第(2)题,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叫岩石;地壳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答案解析关闭(1)A
(2)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3.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b)(1)分类: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2)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 (1)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但具有层理构造不一定是沉积岩。(2)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其活动的遗迹等的总称。它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如富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表示温暖的浅海环境。(3)花岗岩和大理岩是建筑材料。(4)岩浆岩既可地表形成也可地下形成,沉积岩主要在地表形成,变质岩主要在地下形成。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2(2016浙江绍兴一中高二期中)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 D.地幔(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 B.侵入岩C.沉积岩 D.变质岩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根据图可判断此为火山,火山由岩浆喷出而形成,其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故选D项。第(2)题,根据题意“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该山体岩石为岩浆岩,在地球表面受外力作用,易形成沉积岩。故选C项。答案解析关闭(1)D
(2)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2地壳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c)(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2)地壳物质循环图(以下图为例)。①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判断。岩浆:三进一出;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岩浆岩:一进三出。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②判断箭头含义。A.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B.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C.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D.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③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所示。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3(2015·9浙江学考,17~18)图1为某地玄武岩石柱林景观图,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数码代表内、外力作用。读图,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1)玄武岩属于(
)A.侵入岩 B.喷出岩C.沉积岩 D.变质岩(2)该玄武岩石柱林的主要形成过程与图2中数码直接相关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即喷出岩。第(2)题,图2中甲为岩浆岩,乙为沉积岩,丙为岩浆,①为冷却凝固作用。答案解析关闭(1)B
(2)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3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a)(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2)各种地表形态(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都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4(2016浙江嘉兴一中高一期中)以下为镇江某中学生收集的四幅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1)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C.①③ D.②④(2)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
)A.内力作用都进行得极其缓慢B.内力作用都进行得非常快,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C.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的变迁不属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说明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根据题意“主要受内力作用”,结合选项①为火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②为石林,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属外力作用;③为褶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④为峡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属外力作用。故选C项。第(2)题,内力作用有进行较快的,如火山;也有进行慢的,如褶皱。火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说明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故选D项。答案解析关闭(1)C
(2)D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4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1)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及若干小板块,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图中①为美洲板块,②为太平洋板块,③为欧亚板块,④为印度洋板块,⑤为非洲板块,⑥为南极洲板块。(2)性质:A、B两处,地壳较稳定的是A,原因是位于板块内部;而B处比较活跃,原因是位于板块交界处。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b)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如下。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5(2016浙江温州质检)读图甲与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1)图甲的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乙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图乙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
)A.海沟 B.海岭C.褶皱山 D.裂谷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图乙显示的是大陆板块的张裂运动,是岩浆上升形成岩石之处;图甲中①④处为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③处为海洋上的板块张裂运动,②属于东非裂谷带的一部分,地壳运动形式与图乙最相符。第(2)题,张裂边界一般易形成裂谷、海洋和海岭,再结合图中断层箭头运动方向,可判断张裂处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故最可能形成裂谷。答案解析关闭(1)B
(2)D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3.地质构造的类型(a)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主要类型有褶皱和断层。(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 (1)褶皱初始状态山峰是背斜构造,山谷是向斜构造,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有可能背斜成谷、向斜成峰。(2)断层的判断关键看有没有断裂面;背斜、向斜的判断主要看岩层的弯曲形态;构造地貌关键根据地表(最上一条线)判断凹凸;根据岩层的错位状态判断断层的移动方向。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6(2015·10浙江学考,19~20)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学校附近地区进行考察,记录结果如下表。完成下列各题。(1)花岗岩形成过程中,与其两侧接触的沉积岩可能会变质成(
)A.大理岩、板岩
B.片麻岩、大理岩C.石英岩、板岩
D.石英岩、片麻岩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花岗岩两侧为砂岩和页岩,砂岩受热变质为石英岩,页岩受热变质为板岩。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2)符合学生往东南方向行进时观察到的岩石的地质构造剖面是(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2)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东北—西南方向只有一种岩石——石灰岩,故B、C两项错。西北—东南方向按顺序排列为①②③④③⑤②①,因此D项符合题意。答案解析关闭D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5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图示如下。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2)外力作用与对应的地表形态。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3)图示河流地貌。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7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或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见图1)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见图2)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1)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
)A.“腰身”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D.岩石硬度不同,风化作用差异显著,“腰身”耸立(2)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在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主要以流水作用为主,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再加上山腰处地势陡峻,土壤流失较为严重,土层浅薄,植物难以生长。第(2)题,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少,昼夜温差大,气温的剧烈变化会导致岩石的崩解破裂,即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干旱地区由于地表植被缺乏,风沙较大,大风吹扬起碎石等,对较大的岩石块进行磨蚀,使其最终形成“圆头圆脑”的形态。答案解析关闭(1)C
(2)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6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c)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有些是合理、有利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填海造陆能解决土地紧张状况,但也会破坏海岸带的生态平衡。第3讲大气环境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垂直分层(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2考点3典例1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人造天体在升空的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
)A.减—增 B.增—减C.减—增—减—增 D.增—减—增—减(2)人类排放的氟氯烃会破坏图中臭氧所在层的是(
)A.①层 B.②层C.③层 D.①②③三层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结合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可知,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先减再增再减再增,故选C项。第(2)题,人类排放的氟氯烃,能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图中②层为平流层。答案解析关闭(1)C
(2)B考点1考点2考点3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1)表现形式: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①选择性吸收:对流层大气中的CO2、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光。②选择性散射:微尘、空气分子能散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便是大气散射的结果。③反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考点1考点2考点3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b)(1)保温作用的图示考点1考点2考点3过程Ⅰ:地面增温过程,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升温。过程Ⅱ:大气增温过程,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过程Ⅲ: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大气升温←大气吸收考点1考点2考点3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是大气的根本热源。(2)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3)大气逆辐射并非只在晚上存在,白天也存在,并且白天辐射比晚上更强。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4)特别注意当二氧化碳增多时所有环节的变化,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宇宙外的太阳辐射不变。(5)由于太阳辐射随太阳高度发生日变化,因此地面温度也具有日变化,在传递过程中易导致地面温度比大气温度低的现象,产生逆温,最严重时为黎明前。逆温不利于大气对流运动,可能加剧大气污染。考点1考点2考点3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等。(1)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穿过的大气路径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同。因此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2)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这就使世界各地地面辐射的变化,并不完全与纬度的变化相一致。一般新雪的反射率高,而海洋的(平均)反射率较低。如南极极端低温的产生就与南极冰雪的强反射率有关。(3)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如同纬度地区,晴天越多的地方,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就越少,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就越多。考点1考点2考点3典例2(2016黑龙江大庆质检)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当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会导致(
)A.①减少B.②增加C.③增加D.④减少(2)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吸收长波辐射,使①②④增加,③减少。第(2)题,昼夜温差大,说明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即大气削弱作用弱;晚上散失的地面辐射多,即大气逆辐射弱。答案解析关闭(1)B
(2)D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示考点1考点2考点3其过程可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降→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2)热力环流的形成实例①海陆风。考点1考点2考点3②山谷风。
考点1考点2考点3③城市“热岛效应”。热岛环流的形成:气流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2.水平气压梯度力(a)气压梯度力就是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考点1考点2考点33.风的形成过程(b)考点1考点2考点3 (1)三种力的不同特点。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运动的原动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②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在风速相同的情况下其随纬度降低而减小。③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速,也影响风向。近地面最显著,高度愈高,作用愈弱,高空忽略不计。(2)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3)风向与所在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考点1考点2考点3典例3(2016浙江绍兴一中高一期中)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若①②③④处的气压分别为P1、P2、P3、P4,则(
)A.P1<P2 B.P2<P3C.P2=P4 D.P3>P4(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M处气温较N处高 B.环流方向为逆时针C.气流a自东向西运动 D.d处盛行上升气流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根据热力环流对等压线的影响,高压向高处凸,低压向低处凹,海拔低处的压强比海拔高处的高的规律,可得P1>P2>P3>P4。故选D项。第(2)题,根据等压线与压强的关系,M处近地面为高压,气温低,气流作下沉运动;N处气压低,气温高,气流作上升运动。近地面气流由M处向N处运动,因此环流方向为逆时针。故选B项。答案解析关闭(1)D
(2)B考点1考点2考点34.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c)(1)三圈环流的空间分布及图示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2考点3(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及图示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考点1考点2考点3典例4下图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1)图1中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2)图2中箭头能正确表示图1中D风带风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C位于60°S~70°S,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第(2)题,结合D风带所处的纬度位置知其为南半球西风带,其风向为西北风。答案解析关闭(1)C
(2)B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b)(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根据7个气压带所分布的大致纬度位置,理解各自的成因、气流运动和对气候的影响。具体如下表所示。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2考点3根据6个风带所处的位置,理解各风带风向产生偏向的原因和对气候的影响。具体如下表所示。考点1考点2考点3(2)气压带、风带移动对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最典型的分布区是地中海沿岸。成因和气候特点:夏季因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移控制该区域,天气晴朗,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因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西风带向南移控制该区域,西风带来丰富降水,气候温和多雨。(以北半球为例)(3)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的影响①成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考点1考点2考点3②图示: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考点1考点2考点3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③表现: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考点1考点2考点3(4)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②典型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
考点1考点2考点3③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考点1考点2考点3典例5下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有关该图表示的时间,以及M点的风向,说法正确的是(
)A.1月、西北风 B.7月、西北风C.1月、东南风 D.7月、东南风(2)M地季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地形的影响D.沿海洋流运动的影响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由图可知,亚欧大陆上形成高压,气温低,为冬季(1月份)。此时M点吹西北风。故选A项。第(2)题,M地位于东亚,其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太平洋与亚欧大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故选B项。答案解析关闭(1)A
(2)B考点1考点2考点32.太阳辐射制约下的气温特点(b)(1)太阳辐射周期变化影响气温的时间分布南北半球热量分布不均,导致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根据最热月或最冷月以及气温曲线的形态可以确定南北半球。考点1考点2考点3(2)太阳辐射影响气温的空间分布
考点1考点2考点33.大气环流控制下的降水特点(b)从全球来看,大气环流实现了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交换,是全球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影响降水的决定因素。大气环流分为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不同的气流运动方向决定不同的降水特点。(1)三圈环流控制下的降水特点①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降水特点。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2考点3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降水的影响。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考点1考点2考点3(2)季风环流控制下的降水特点季风环流形成的季风气候: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b)(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成因分析的图解考点1考点2考点3(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总结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2考点3(3)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①纬度因素:纬度影响太阳辐射,是影响地表气温的最基本因素。②大气环流因素:分季风环流和三圈环流,主要影响降水。③下垫面因素:分下垫面物质性质和海拔,主要包括海陆、地形和洋流等,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同纬度陆地夏季气温比海洋高,冬季比海洋低;内陆降水少。同纬度海洋冬季气温比陆地高,夏季比陆地低;近海一般降水多;暖流经过地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寒流经过地区,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等。④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另外,人类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也可调节局部气候。考点1考点2考点3典例6〔2016·4浙江学考,26(3)(4)〕读欧洲西部部分区域略图(图1)及图中②地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图2),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1)图中②地的气候特征是
,其形成原因是终年受
控制。
(2)比较图1中①地和③地冬季气温高低,并分析其原因。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根据图2可判断②地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原因是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第(2)题,根据图形信息(1月0℃等温线)可判断,③地气温高于①地,主要从地形和洋流等角度分析。答案解析关闭(1)终年温和多雨西风带(2)③地气温高。原因:③地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①地距离海洋远,地势高。第4讲天气系统与水环境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常见的天气系统1.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特点及天气状况(b)(1)锋面特征。①气团:图中A为暖气团,B为冷气团。②锋面倾斜: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原因是冷暖气团密度差异,冷重热轻,造成下冷上热。③锋面附近的天气状况:常伴有云、大风、雨等天气。考点1考点2考点3(2)锋面系统与天气。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2考点3 (1)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2)明显的暖锋在我国出现得较少,大多伴随着气旋出现。春季一般出现在华南地区、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夏季在黄河流域也有出现,但不占主要地位。(3)准静止锋: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缓慢形成。最典型天气特征是阴雨连绵。如夏季江淮流域的梅雨天气。考点1考点2考点3典例1(2016·4浙江学考,23~24)下图示意浙江省某地2016年1月21—25日的天气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地21日出现暴雪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A.气压低,暖湿气流强烈上升B.冷空气强烈抬升暖湿空气C.气压高,干冷气流强烈下沉D.暖空气强烈抬升干冷空气(2)该地24日风力减小,其主要原因是(
)A.气温下降,气压上升B.气温上升,气压下降C.雪过天晴,天气转好D.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第(1)题,根据图形信息可知,21日降雪量较大,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近且相对较高,随后降低,说明21日受冷空气的强烈影响,使暖湿气流上升形成降雪。第(2)题,风力的大小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力减小,说明风产生的直接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答案解析关闭(1)B
(2)D考点1考点2考点32.低气压与高气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及天气状况(b)(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2考点3典例2(2016·10浙江学考,18~19)下图为近地面等压线和风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1)在垂直方向上,中心气流呈上升运动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7月,控制澳大利亚中南部的气压系统属于
(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第(1)题,根据题意中心气流呈上升运动应为低气压中心,结合图形信息,可得A项正确。第(2)题,7月,南半球为冬季,澳大利亚中南部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再结合地转偏向力可得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1)A
(2)D考点1考点2考点3(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①概念: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②锋面位置:在等压线向外弯曲处常形成锋面,其中甲处形成冷锋,乙处形成暖锋。③降水区域:甲锋面附近的降水主要在A处(锋后),乙锋面附近的降水主要在D处(锋前)。④常见地区:中纬度地区。考点1考点2考点3典例3(2016浙江宁波效实中学期中)读锋面气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锋面系统表示的是(
)A.北半球的冷锋 B.北半球的暖锋C.南半球的冷锋 D.南半球的暖锋(2)该锋面过境后,M地的天气状况是(
)A.天气转晴,气温升高B.天气转晴,气温下降C.天气转雨,气温下降D.天气转雨,气温升高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读图可知,该锋面系统气流运动方向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且锋面为冷锋符号,故判断该锋面系统是南半球的冷锋。第(2)题,冷锋过境后,M地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故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答案解析关闭(1)C
(2)B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2水循环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a)(1)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2)水循环的类型与环节。考点1考点2考点3海陆间循环: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H下渗、G地下径流。陆地内循环:D降水、I蒸发、F植物蒸腾。海上内循环:A蒸发、B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参与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考点1考点2考点3典例4〔2016·10浙江学考,26(3)〕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题。考点1考点2考点3矿化度(单位湖水中矿物质含量)是衡量湖水咸淡的重要指标。图中咸海的矿化度较高,其主要原因是流域内降水量少,造成
量小,而湖区
量大。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图形信息可知,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入湖径流量少,蒸发量大,因此咸海的矿化度较高。答案解析关闭入湖径流蒸发考点1考点2考点3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b)(1)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①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城市地面硬化):使地表径流加快,蒸发减少,降水减少,下渗减少,气候变得干旱;使地表径流的变化幅度加大。②人类修建水库:可调蓄下游的地表径流,使其变化幅度减小;当地下渗增加,蒸发增加,降水增加,气候变得湿润。考点1考点2考点3典例5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⑤答案解析解析关闭①②③是从水循环的过程角度对伏尔加河进行分析,由图可知该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故①错。④⑤是从水循环的意义角度对伏尔加河进行分析,流水对地表的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会使地表趋于平坦,故④错。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3洋流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c)(1)概念: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2)按性质分类。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一般由低纬流向高纬)。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一般由高纬流向低纬)。考点1考点2考点3(3)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具体关系如下。考点1考点2考点3(4)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2考点3(5)北印度洋洋流的季节变化。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夏两个季节,该海区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甲图)。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离岸风(西南风)的影响,深层冷水上泛,在上升流的影响下,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乙图)。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2考点3典例6〔2015·10浙江学考,26(2)(3)〕(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
下图为从中国大连至荷兰鹿特丹传统航道和北极航道示意图。考点1考点2考点3(1)从大连经北极航道到鹿特丹,在A海域因受
(填“寒”或“暖”)流影响船舶逆水航行。
(2)冬季,从大连经传统航道到鹿特丹,船舶经过洲界C后,受到盛行风的影响,在B海域
(填“顺”或“逆”)风航行。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根据海陆位置可知,A洋流位于中高纬洋流圈西侧,可推为寒流(千岛寒流)。第(2)题,由海陆位置可知,C为苏伊士运河,B为地中海,冬季地中海吹盛行西风(西南风),因此为逆风。答案解析关闭(1)寒(2)逆考点1考点2考点3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b)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2考点3典例7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2)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A.增加了湿、热程度B.降低了干、热程度C.减轻了寒冷状况D.加剧了干燥状况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知图中洋流位于大西洋。第(2)题,从图中经纬度与海陆位置可判断该洋流为加那利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答案解析关闭(1)B
(2)D第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a)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如下表所示。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2.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b)(1)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2)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变迁促使生物灭绝和进化。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典例1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③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另外还有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在古生代同时灭绝,所以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含三叶虫和鱼类化石的地层。答案解析关闭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2)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3)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叶虫化石存在于元古代地层中B.各类岩石组成的地层都有化石C.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D.元古代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2)题,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细胞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第(3)题,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属生物的化石,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中生代,三叶虫化石所在的地层属古生代。答案解析关闭(2)B
(3)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c)(1)特点: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2)表现: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如人类在河流上修建水坝来发电、改善航运、灌溉、发展养殖等;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如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臭氧、氟利昂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到大气中,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等。(3)启示: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既可以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又能够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典例2读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完成下列各题。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2)此图可以说明(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考查碳循环及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与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密切相关。①代表动植物呼吸作用放出CO2,②代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③代表动植物遗体等释放的CO2,④代表汽车、工厂排放的CO2。故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②④。第(2)题,由图可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答案解析关闭(1)B
(2)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b)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2.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c)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在相互联系如下图所示。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1)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2)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如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影响。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典例3图①至图④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的变化过程(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中游)。读图,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1)依据图中信息,从①到④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是(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B.河流的含沙量增大C.结冰期变长D.无变化(2)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从图中可知,从①到④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第(2)题,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与植被、地形等有关,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解析关闭(1)B
(2)B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4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a)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人类活动。其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2.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b)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典例4(2017·4浙江学考,14~15)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建筑工地劳务用工及社会保障服务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酒店客房协议价优惠合作合同3篇
- 2024政府采购合同环境与安全监督协议3篇
- 2025年新型城镇化项目水电设施安装施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板房租赁与租赁期满资产评估与转让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租车司机服务规范与客户满意度提升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透水混凝土工程验收与评估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采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房屋代理租赁资产评估合同3篇
- 盖洛普Q12解读和实施完整版
- 2023年Web前端技术试题
- GB/T 20840.8-2007互感器第8部分: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 GB/T 14864-2013实心聚乙烯绝缘柔软射频电缆
- 品牌策划与推广-项目5-品牌推广课件
- 信息学奥赛-计算机基础知识(完整版)资料
- 发烟硫酸(CAS:8014-95-7)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 数字信号处理(课件)
- 公路自然灾害防治对策课件
- 耳鸣中医临床路径
- 安徽身份证号码前6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