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湘教版必修Ⅱ人文地理二轮全套复习课件_第1页
2024年高考地理湘教版必修Ⅱ人文地理二轮全套复习课件_第2页
2024年高考地理湘教版必修Ⅱ人文地理二轮全套复习课件_第3页
2024年高考地理湘教版必修Ⅱ人文地理二轮全套复习课件_第4页
2024年高考地理湘教版必修Ⅱ人文地理二轮全套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Ⅱ

人文地理第1讲人口与环境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1人口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a)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相减的得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或人口自然增长率=(当年人口总量-前一年人口总量)/前一年人口总量×100%。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b)(1)一定区域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快慢,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也受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的影响。(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其中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1读我国M省与全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比较表,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1)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全国同期相比差异最大的年份是(

)A.1995年 B.2000年C.2010年 D.2012年(2)由表可知该省(

)A.人口增长速度较全国快B.存在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C.人口出现负增长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对M省和全国不同年份自然增长率计算后比较,可知2012年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全国同期相比差异最大。第(2)题,结合上题计算知,M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答案解析关闭(1)D

(2)D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2人口增长模式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典型分布地区(b)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 (1)部分发展中国家已进入“三低”模式,如中国(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新加坡、韩国等。(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3)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具有一定的顺序性:由“高—高—低”模式向“高—低—高”模式,再到“低—低—低”模式。此过程自然增长率先变大后变小。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2读我国2000年(灰色)和2050年(白色)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1)若要绘制如上图所示的人口统计图,则须具备的数据资料是(

)A.出生人口数量、各年龄段人口数量B.死亡人口数量、各年龄段人口数量C.出生人口数量、死亡人口数量D.各年龄段男性人口数量、各年龄段性别比(2)据图判断,到2050年我国人口状况的突出特点是(

)A.劳动力比重增大 B.性别比例平衡C.老龄化趋势严重 D.独生子女减少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该图为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图,若要绘制该图,必须具备的资料就是各年龄段男性或女性人口数量和各年龄段性别比。第(2)题,图中信息显示,2050年我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远远超过7%,所以到2050年我国的人口状况应是老龄化问题严重。答案解析关闭(1)D

(2)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3环境的限制性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b)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 (1)土地是决定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的多少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存在多种资源时,由最少的资源决定总的人口容量。(2)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除了资源等自然因素外,还有人文因素,如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人口容量与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与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3下表是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资源B.科技发展水平C.人口数量D.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2)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人口容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是主要因素。此外还受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及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第(2)题,表中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代表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16亿人。答案解析关闭(1)A

(2)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3)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3)题,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代表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但不同的消费水平,人口合理容量数值不同,②③④数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4人口的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b)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

人口容量强调最大值,而人口合理容量强调持续利用时的合理值,因此人口容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2.人口容量的特点(b)人口容量的主要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1)临界性: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则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2)相对性: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或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人口容量都不相同。(3)警戒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4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下表,完成下列各题。(1)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A.科技水平B.自然资源C.开放程度D.消费水平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表中各地的可承载人口与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是根据当地年生物量来估算的,故选B项。答案解析关闭B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2)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容量大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容量小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增大环境人口容量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3)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体现了人口容量的(

)A.警戒性 B.相对性C.差异性 D.临界性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2)题,表格信息显示青藏地区可承载人口与最大可能人口密度都较小,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发挥当地太阳能资源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增大环境人口容量。第(3)题,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人口容量的警戒性。答案解析关闭(2)B

(3)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5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a)(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判断人口迁移的标准:①变更定居地(必须跨越行政区,一般指县市以上);②迁移时间较长(一般在1年以上)。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2)人口迁移的分类。①按空间范围划分: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②按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目前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属城市化现象)、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目前常见于发达国家,称逆城市化现象)、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引起某区域人口数量变化有两种形式,一是自然增长,二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对总的人口数量没有影响,如人口迁移对全球人口数量没有影响;但对局部的人口数量有影响,使迁出地人口减少,迁入地人口增加。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5根据人口迁移的知识和我国人口迁移现状,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选项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是(

)A.去参观游览上海世博园B.暑假去黄山旅游C.山东的张明到广东打工并买房D.出国留学(2)我国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由农村到城市B.由城市到农村C.由城市到城市D.由农村到农村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国内人口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故选C项。第(2)题,我国当前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农村到城市,A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1)C

(2)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6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迁移的因素(c)(1)根本原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2)具体因素。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 (1)目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但自然条件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也起过主导作用。(2)政策与经济因素的区别在于:政策因素具有强制性,如三峡移民、西部大开发移民、技术人口的转移;经济因素具有自愿性。(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为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2.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b)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典例6自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两次移民潮以来,我国第三次移民高潮出现在21世纪的前十年。下表为2011年我国投资移民的热门目的地统计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1)我国投资移民到英国的数量与到其他目的地的差异较大,其影响因素是(

)A.基础设施完善程度B.经济发展速度C.生活消费水平D.城市化水平(2)第三次移民高潮对我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减轻了我国的就业压力B.导致我国人才外流,减缓了经济发展速度C.加重了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压力D.加快了老龄化步伐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从表中信息可知,我国投资移民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目的地的数量较大,而投资移民到英国的数量很小,这主要与英国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有关。第(2)题,从统计表上可以看出,第三次移民高潮的移民主要是投资移民,并非以廉价劳动力为主,故不会减轻我国的就业压力,但会导致我国人才外流,减缓经济发展速度。答案解析关闭(1)B

(2)B第2讲城市与环境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考点1城市区位分析1.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2.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b)(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河流交汇处或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交通运输枢纽处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历史文化圣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典例1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材料一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材料二

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简述甲、乙两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河流、地形、水源、气候、矿产)、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交通、文化、政治等)。结合图文材料总结即可。答案解析关闭地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宽阔;气候较温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周边地区农业基础较好,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考点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a)城市用地通常可划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考点3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区的分类(a)(1)功能区类型: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2)城市的三类基本功能区的比较。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b)(1)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社会因素、行政因素等。(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距市中心的远近(如下图1);二是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如下图2)。具体分析如下。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地租越低。①市中心(O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交通通达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一般为商业用地。②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图中A、B、C、D、E、F处):交通通达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多为商业用地。③城市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图中G点):交通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一般为住宅用地。④远离公路区或城市外缘(图中M处):交通通达度较低,地租较低。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典例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1)该城市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A.中心商务区 B.住宅区C.行政区 D.工业区(2)下图中,能较准确地表示该功能区主干道形态的是(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中心商务区、行政区、工业区人口流动相似,都是“早进晚出”,但行政区、工业区大量流出人口不会出现在21时;住宅区人口流动是“早出晚归”。第(2)题,主干道人流量相对较大。答案解析关闭(1)A

(2)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考点4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b)(1)概念: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2)主要观点。①中心地规模与数量的关系: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一个地区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规模小的城镇数量多,规模大的城镇数量少;城镇等级越高,数量越少。②中心地的核心与服务范围:中心地理论认为,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区域的中心。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③中心地等级与服务范围大小: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相距近,六边形数目多。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④中心地职能间的关系: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3)主要应用。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典例3读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图(图1)和长江三角洲某市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1)图1中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2)有关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州市的服务范围较南京市大B.宁海县提供的服务种类较台州市多C.杭州市与台州市的服务范围不可能重叠D.泰州市和镇江市城市服务功能基本相同(3)图2中a、b、c、d四地中,地租最高的是

(

)A.a B.b C.c D.d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结合图例可知,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分为三个等级。第(2)题,泰州市和镇江市均为省辖市,级别相同,城市服务功能基本相同。第(3)题,图2中a位于地租最高峰处,地租最高。答案解析关闭(1)B

(2)D

(3)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考点5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b)(1)含义与标志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2)城市化的意义①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②带动农村的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使城市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⑤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考点6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1)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2)图解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密切关联。可结合下图进行理解。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典例4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2)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解题关键是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大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由此可判断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因此C项正确。第(2)题,从统计表来看,城市用地不断增加,但城市用地中住宅用地是城市用地的主体部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增加,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乡村人口数量减少,城市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因此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1)C

(2)D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考点7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 (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合理,出现滞后城市化(如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指生产力水平高于城市化水平)、虚假城市化(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指生产力水平低于城市化水平)。(2)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倒退,而是城市化的较高水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以及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等。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2.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b)(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78—2013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上升到53.7%。(2)城市化速度较快,具体表现为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特别是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数量增加,特别是东部地区城市带和城市群正逐步形成和扩大。(3)城市化水平还较低。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还较低。(4)城市化东、西部差距较大。中国城市化在地区上尚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密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典例5读世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1)依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A.总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D.两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2)世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的时期出现在(

)A.1825年前后B.1875年前后C.1925年前后D.1950年前后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从N1、N2两曲线变化中可以看出,在1850年左右和1975年左右两曲线相交,说明两地区世界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2)题,从坐标图可以看出M1、M2分别代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M2曲线在1925年开始快速上升。答案解析关闭(1)D

(2)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考点8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d)(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地形地貌方面:主要是强烈改变下垫面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②河流水文方面:主要是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导致城市内涝和水体污染。③森林植被方面:城市建设还会导致森林植被的破坏等。(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改变土地利用方式;②改变居民就业方式;③改变人文景观,如乡村景观被建筑物高大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④人口和产业活动从分散到集聚;⑤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考点9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c)(1)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地价房租昂贵、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生活质量下降等。(2)解决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地面积。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典例6(2015·9浙江学考测试,11~12)下图为1990—2009年我国某地区不同规模城市私人汽车拥有量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1)Ⅱ阶段与Ⅰ阶段相比,私人汽车拥有量增长率变化最大的是(

)A.小城市 B.中等城市C.大城市 D.特大及巨大城市(2)该地区Ⅱ阶段特大及巨大城市私人汽车年均增速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有(

)A.产业结构变化 B.城市职能改变C.城市人口下降 D.城市交通拥堵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Ⅰ阶段增长率最小是小城市,Ⅱ阶段增长率最大的也是小城市,故小城市增长率变化最大。故选A项。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我国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城市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同时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导致特大及巨大城市中私人汽车拥有量增长速度较低。故选D项。答案解析关闭(1)A

(2)D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考点10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我国城市发展趋势(b)(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加强。(3)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4)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5)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6)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典例7“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为海绵城市与传统城市模式对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9考点10(1)“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有(

)①调节地表径流②调节水汽输送③增加大气降水④增加地表下渗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①涵养水源,修复城市水环境②减轻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③提高管渠、泵站等排水设施的利用率④减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读图,“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调节地表径流,使地表径流量减少,①对;不能调节水汽输送,②错;不能增加大气降水,③错;能够增加地表下渗,④对。故B项正确。第(2)题,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涵养水源,修复城市水环境,①对;减轻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②对;径流减少,降低了管渠、泵站等排水设施的利用率,③错;会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④错。故A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1)B

(2)A第3讲产业活动区位与农业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1.现代产业活动的种类(a)现代产业活动种类繁多,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信息业等,以及它们的下属部门。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如下。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信息业、旅游业等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产业。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2.不同产业活动的主导区位(b)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典例1阅读下列句子,完成下列各题。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②女娲炼石补云天,壮汉淘金掘地穿。满面尘土人似鬼,一腔丹血气通仙。③修就一番新气象,剪去千缕旧东西。④股票行市指示器,开始痉挛地吐出一卷卷的纸条,电话机犯了不断嘤嘤发响的毛病。(1)上面句子中描写的产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密切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①②③④依次描写的是农业活动、采煤、理发、股票交易。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密切。答案解析关闭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2)句子②描写的产业活动(

)①受矿藏状况的限制②受运输条件影响③与科技发展水平无关④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②(3)描述产业活动的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的句子是(

)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②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2)题,采矿业受矿藏状况的限制,并受运输条件的影响。第(3)题,理发属于服务性活动,股票交易属于商业活动,它们的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答案解析关闭(2)D

(3)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b)

具有生产协作关系的工厂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从而促进工业地域的形成。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典例2读某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区内的企业网络基本架构图,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1)图中甲、乙依次应该是(

)A.外地制造企业、产品收购商B.外地制造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C.金融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D.金融机构、产品收购商(2)该类企业网络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是(

)A.加强了网络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B.提高了网络内部产品的运输成本C.加强了不同工业地域之间的联系D.提高了该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从图中看,甲为核心制造企业提供资金,因此甲为金融机构;乙为核心制造企业提供知识和技术,因此乙为大学和科研机构。第(2)题,该类企业的各个环节集聚,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答案解析关闭(1)C

(2)D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3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d)(1)自然条件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2)社会经济因素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3)技术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 (1)随着时间推移,农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条件地位下降,社会经济条件地位上升,特别是市场因素,它决定农业的类型和规模。(2)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3)农业生产主导区位因素判断方法。判断某地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光热、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因素,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如下表。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典例3(2016浙江温州中学高二学考模拟)天麻主要分布在我国云、贵、川等地,种植在缓坡地。2011年北京昌平区通过温室大棚实现“南麻北移”,新鲜天麻开始供应首都市民餐桌。完成下列各题。(1)北京昌平引种天麻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水源 B.交通和劳动力C.气候和土壤 D.市场和技术(2)“南麻北移”成功,改造的自然地理要素是

(

)A.水源 B.地形 C.气候 D.土壤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根据题意“北京昌平区通过温室大棚”“供应首都市民餐桌”可知,北京昌平引种天麻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与技术。故选D项。第(2)题,天麻适宜生长在南方地区,“南麻北移”成功改造的是气候(热量)因素。故选C项。答案解析关闭(1)D

(2)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4农业地域类型1.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c)(1)概念: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2)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典例4下图示意水田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混合型农业四种代表性农业地域类型的农业结构及商品率情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甲、乙、丙、丁四种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商品谷物农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丙农业地域类型(

)A.水利工程量大B.劳动力投入多C.专业化程度高D.生产规模小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根据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判断,商品谷物农业商品率高,作物主要为小麦和玉米,以种植业为主,选D项。第(2)题,根据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判断,丙以畜牧业为主,商品率高,为大牧场放牧业,其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大。答案解析关闭(1)D

(2)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2.水稻生产的地区分布及区位条件(c)(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非洲的埃及和尼日利亚、南欧的一些地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南美洲北部也有分布。(2)区位条件①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水文: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②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产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能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③生产习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④食物偏好: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作物。(3)生产特点(三高三低)三高:劳动力投入高;单位面积产量高;水利工程量高(旱涝灾害频繁)。三低: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投入低。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典例5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从图示看,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是

(

)A.所有的沿海地区B.大部分沿海平原地区C.多数低纬度丘陵地区D.水源充足的河流中上游(2)为保证该地域类型稳定生产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培育良种B.加强水利工程建设C.改良土壤D.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根据海陆分布来判断,图示地区位于东亚、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可以判断该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第(2)题,季风气候不稳定,水旱灾害多发,稳定生产应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答案解析关闭(1)B

(2)B第4讲工业与交通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1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b)一般来说,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1)运输: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工业布局应考虑降低运费。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如制糖厂、罐头厂等。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市场,如啤酒厂、家具厂。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应接近能源基地,如炼铝厂。(2)土地:土地供给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对于需要较多土地的工业企业尤为重要。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3)集聚:工业企业靠近其他经济活动,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关产业的集聚,一方面能够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典例1欧洲某电子企业在我国投资建设一个新厂,其产品主要出口欧洲,这一决策使得为其生产零部件的一些厂家陆续迁至该厂附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该产品的零部件生产厂与成品生产厂在地理空间上集聚,主要有利于企业(

)①快速交货,及时应对市场变化②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产品升级换代③集体快速转移生产地点④降低产品销售费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要吸引该产品的生产企业以集群方式布局工厂的地方,应当(

)①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②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③提供广阔的市场④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电子产品的零部件生产厂与成品生产厂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首先是便于零部件生产厂接近市场,有利于对市场的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快速交货;其次也有利于其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第(2)题,电子产品与其零部件生产厂集中布局的地方,主要是为利用该地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由于电子产品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因此该地还应具有较为优良的环境。答案解析关闭(1)A

(2)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2.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d)(1)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2)五大主导区位指向型工业不同的工业,区位要素所占的比例或地位不同,下面是根据主导区位划分的五大区位类型。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

几种易错的工业指向型判断(1)石油开采业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而石油加工业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2)电子装配工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而电子工业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3)普通服装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而高级时装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4)家具厂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但若建在原料丰富的地方则为原料指向型工业。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3)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典例2读某工业部门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1)该工业部门在Ⅰ时期时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产品 B.原料C.能源 D.劳动力(2)图示这种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是(

)A.工业布局逐渐远离原料产地,趋向市场布局B.工业布局逐渐远离市场,趋向原料产地布局C.由动力指向型转变为市场指向型D.由原料指向型转变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从图中看出,在Ⅰ时期原料运输费用的比重最高,其次是产品运费,为了减少费用,应该靠近原料产地,故其主导因素是原料。第(2)题,从上一题分析中可知,在Ⅰ时期该工业是原料指向型,在Ⅱ时期该工业是市场指向型,故从Ⅰ时期到Ⅱ时期,工业布局由原料指向型变为市场指向型。答案解析关闭(1)B

(2)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3.环境与工业布局的关系(c)主要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及食品等企业的区位选择。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典例3下图是某市土地合理利用规划图,图中两条等高线的高差为10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1)该城市的风频图应是(

)A.① B.② C.③ D.④(2)最不宜在R地布局的是(

)A.化工厂 B.家具厂C.自来水厂 D.食品厂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和工业用地的位置可以看出,工业区集中在城市的北部和南部。因为该市土地利用合理,由此推断该市盛行风为偏东风或偏西风。对比四个选项即可判断出B项正确。第(2)题,流经城市的河流是自南向北的,R地处河流的上游附近,最不适宜建对水源有污染的化工厂。答案解析关闭(1)B

(2)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2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b)(1)生产联系(“投入—产出”联系):原料投入、生产活动、产品产出;具有投入联系的部门称为上游工业,具有产出联系的部门称为下游工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往往在空间中发生集聚现象。(2)空间联系: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某一空间集聚,共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3)信息联系:同类企业进行的技术、市场等信息的交流。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典例4读布的生产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在布的生产过程中,关系密切的是(

)A.生产协作 B.信息联系C.商贸联系 D.科技联系(2)下列生产过程反映的地域联系与布的生产过程中反映的生产联系不同的是(

)A.服装 B.石油加工C.钢铁 D.现代物流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布的生产过程需要多道工序完成,承担各工序的工厂或车间存在生产过程中各工序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属于生产协作联系。第(2)题,现代物流的出现是区际物质流动的必然结果。答案解析关闭(1)A

(2)D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2.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转移、集聚的影响(b)由于各地区的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等的差异及不断地发展变化,工业布局也相应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1)工业转移①世界工业转移方向: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东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②世界工业转移原因(从发达国家角度分析)。a.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工资水平高;用地紧张和地价昂贵;资源、能源紧缺或枯竭;原材料价格提升。b.拓展消费市场:国内市场饱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经济危机等);国家间贸易限制(贸易壁垒等)。c.环境保护需求:区域环境污染严重;国家环保政策的限制。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③世界工业转移类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2)工业集聚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几乎是由少数发达地区或国家供应的。一些发达国家维持着对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典例5读甲、乙两地某类企业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图(产品市场价格均为102元),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1)该类企业从甲地迁往乙地的主导因素是

(

)A.技术 B.原料C.市场 D.劳动力价格(2)该类企业转移到乙地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①甲地产业结构升级②甲地大量工人失业③乙地产业结构调整④促进乙地城市化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图中显示两地成本差异主要表现在技术成本上,则企业由甲地迁往乙地的主导因素是技术。第(2)题,从成本构成上看,该企业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迁往乙地会促进乙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促进其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甲地而言,有利于资源要素向更高级的产业集聚,促进其产业结构升级;该类企业由于劳动力需求较少,不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答案解析关闭(1)A

(2)D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3交通运输与聚落1.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成和空间布局的影响(c)(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聚落形成与交通运输有着密切的联系,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比较大的居民点;在河流干流与支流的汇合处、河流入海处,水运条件发达,商贸活动频繁,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典例6读安徽南部某地区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1)该地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A.团状,河流因素B.团状,地形因素C.带状,气候因素D.带状,河流因素(2)下列有关交通运输与聚落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交通便利的地方,通常形成较大的居民点②聚落密集区,有利于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③“沿河设城”的现象只出现在我国南方河网密集地区④北方聚落多沿陆路干道呈带状分布,南方聚落多沿河流呈块状分布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结合图例,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该地聚落沿河流呈带状分布。第(2)题,沿河设城不只出现在我国南方,其他地区也有,如干旱半干旱地区也多见沿河设城;南方聚落多呈带状分布,北方聚落多呈块状分布。答案解析关闭(1)D

(2)A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2.交通运输条件变化与城镇分布和发展的关系(b)(1)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古代,水运显得尤为重要,大城市多在河流沿岸发展起来(如我国六大古都的繁盛等);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还有一些城市则沿陆路交通发展(如古丝绸之路上城市的发展等)。近代铁路的修建,促使铁路沿线城市迅速崛起(如石家庄、郑州、株洲和怀化等兴起)。随着现代快捷交通的普及,城市之间的交流大为增强,促进了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发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2)交通线发生变化引起聚落发展的变化举例:京杭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扬州、济宁、聊城等城市发展,而运河淤塞后,这些城市发展受阻。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典例7读下面安徽省芜湖城市形态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1)图中信息显示(

)A.铁路的修建,促进了芜湖市的形成与发展B.1949年以前,芜湖市发展主要依托河运C.1949—1980年,芜湖市发展速度最快D.1980年以后,芜湖市沿铁路线向东南发展(2)芜湖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内河航运和公路运输的发展B.工业生产和金融贸易的发展C.城市管理方式和环保的要求D.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949年以前,芜湖市主要依托河流而形成,而不是铁路;1980年以后芜湖市发展速度最快。故选B项。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芜湖最初沿青弋江呈带状分布,其后沿长江分布,最后沿铁路分布。因此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是其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答案解析关闭(1)B

(2)D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4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b)(1)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有利于人流的集散,有利于商业网点的形成。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2)交通运输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①高速公路的建设→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与城市的结合部。②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形成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③城市交通的改善,出行范围扩大→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应运而生。④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商业网络的组织形式发生显著变化,减弱了商业网点布局的空间限制。如推广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自动售货等。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典例8(2016·4浙江学考,8~9)微商是基于微信生态与社交为一体的新型电商模式。这种商业模式会对许多产业产生影响。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受微商冲击较大的有(

)①零售实体店②商业地产③电信公司④航空公司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对微商影响较小的区位因素有(

)①交通②市场③集聚④地价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微商主要依赖现在的信息技术发展商业,它的发展对实体店将造成巨大影响,而对信息产业和物流产业影响较小。第(2)题,微商主要依赖现在的信息技术发展商业,对物流产业(交通)和市场依赖较大,而受传统的集聚、地价影响小。答案解析关闭(1)A

(2)C第5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b)(1)概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2)成因(结合下图理解)。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①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②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③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某些资源渐趋匮乏。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2.环境问题的分类(a)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四种: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典例1读下面漫画,有关其反映的环境问题及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D.④—全球变暖引发环境问题,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据图示信息可知,图③是任意排放工业废水引发的水污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b)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典例2很多人认为指狐猴是世界上最丑的动物。不幸的是,它现在也是地球上最濒临灭绝的动物,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和指狐猴说再见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1)指狐猴成为“地球上最濒临灭绝的动物”,这体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森林资源匮乏B.草场退化C.水土流失D.生物多样性减少(2)指狐猴成为“地球上最濒临灭绝的动物”的主要原因是(

)①指狐猴生长的环境破坏②水土流失③土地退化④人类高强度的捕猎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指狐猴是一种生物,它濒临灭绝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第(2)题,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的直接后果是土地资源的破坏,与题目要求不符。答案解析关闭(1)D

(2)D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3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a)崇拜自然(原始社会)——改造自然(农业社会)——征服自然(工业社会)——谋求人地协调(现代社会)。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典例3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采猎文明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

)A.A表示环境,B表示人类社会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在阶段④,人地矛盾最尖锐D.箭头b表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发展阶段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②—节能减排,植树造林C.③—伐木为薪,围湖造田D.④—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在阶段①,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没有认识;到阶段②,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所以只认识到自然对人的作用;到了阶段③,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们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到了阶段④,人类体会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伐木为薪,围湖造田”“竭泽而渔,焚林而猎”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节能减排,植树造林”是和谐论思想。答案解析关闭(1)A

(2)C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a)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b)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考点8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