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编教案

8匆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6个生字。

2.正确读写“空虚、徘徊”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读写结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匆匆”的含义,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联

系生活体验,学会珍惜时光。

教学重点

1.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空虚、徘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

间,不能碌碌无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新课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志士写过珍惜时间的名诗佳

句,你能说出一些来吗?

2.揭示课题: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的小学生涯已经到了第六年,时间如

脚步匆匆在我们生命中来去。先圣孔子就曾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

叹,朱自清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时间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匆匆》。(板书课

题)

3.认识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

弦,生于江苏东海县,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杰出的散

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

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以其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

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

和风格。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等。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藏”和翘舌音“蒸”。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挪”“蒸”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

或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或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

行区分并组词。

对比识字示例:

挪(挪动)一娜(婀娜多姿)一哪(哪里)一椰(椰果)

徊(徘徊)一蛔(蛔虫)—茴(茴香)一回(回来)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3)多音字。

(4)重点词语释义。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几个自然段?(在文中标出)

明确: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

返呢?第二部分(2〜4):具体描写了时间从我们身边伶伶俐俐地逝去,令人感慨

万分。第三部分(5):首尾呼应,再次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这

一问题。

2.阅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第1自然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说说

你的理解。

明确:先用排比,指出燕子可再来、杨柳可再青、花儿可再开的大自然万物

随时间荣枯的现象,再将其与逝去的日子不再回进行对比,引出日子一去不复返

的特点。

(2)“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

有人偷走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

哪里呢?”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设问。这个设问句用破折号把问答连接起来,破折号前面是问题,破

折号后面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回答又有两种猜测的答案,即第一、二问是一种

答案,第三问是一种答案,这样一问两答,引起注意,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

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流露出惋惜、后悔、茫然、痛苦和无奈之

情。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大自然的荣枯是时光飞逝的自然表象,然而这又是一个循环的轮回过程。人

的日子却有所不同,我们在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变老,我们逝去的时间究竟去了

哪儿?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躲藏挪移徘徊蒸融赤裸裸

2.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大致知道了这篇散文的结构,朱自清

先生对待时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感情?让我们这堂课继续跟着朱自清先生去体会

匆匆流逝的日子里的万般复杂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第2自然段中为什么“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明确:“头涔涔”“泪潸潸”是作者焦虑痛心的外在表现。面对无声无息流

逝的时间,作者没有能力抓住,这种无奈的愁绪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所以他才

会“头涔涔而泪潸潸”。

2.“八千多日子己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

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手法进行描写?

请结合主题简单进行赏析。

明确:①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

“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②对比:一滴水极小,大海则

极大,这一对比,突出了过去的日子十分渺小,消逝得那么快,且无声无息,无

影无踪。而“溜”“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写出了时间无声无息地流逝且速度

极快。

3.找出作者详细而具体地描述日子的来去匆匆的句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

题:

明确: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

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

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

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

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简单对段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明确:①排比:“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句话运用了排比

的修辞手法,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匆匆流逝。

②拟人:“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

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把时间的匆匆流逝写得有形有声,可见可闻,非常形象。

仿写句子:

的时候,日子从过去...

例: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

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2)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说说你的体会。

明确: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从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写起,“吃

饭、洗手、睡觉、沉默”贴近实际,易于理解。“跨、飞、溜、闪”等词语写出

了时间悄无声息地流逝。即便是在叹息时,“新来的日子”又在“叹息里闪过

了”。表达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想留住光阴而不得的失落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他在

告诫人们什么?

明确:(1)①“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运用比喻,作者对日子的流逝做了高度概括,将匆匆

而去的时间比作“轻烟”“海雾”,想象新奇独特。“轻烟”“海雾”被“吹散

了”,被“蒸融了”,我们的日子也悄然无息地消逝了。②“我何曾留着像游丝

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连用三个问句,语势渐强地将文章推向高潮后

戛然而止。写出了作者的慨叹与无奈,也写出了作者不甘虚度光阴力求上进的纠

结内心。

(2)这是真诚的呼唤和呐喊,告诫人们要有所作为,不要在世上“白白走这

一遭"。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

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

5.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尾呼应照应了开头,再次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呢?”这一问题。看似在问,实际上作者心中已有了答案,意在警示人们时光如

流水,一定要珍惜。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文章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

时光产生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揭示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白白走这一

遭”的主题思想。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1.拓展阅读:简单赏析《明日歌》,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感悟。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昵。世人苦被明日累,春

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确:这首诗的意思简单直白,没什么隐喻的部分。自问世至今,数百年来

广为世人传颂。诗人在作品中告诫和劝勉人们要牢牢地抓住稍纵即逝的今天,今

天能做的事一定要在今天做,不要把任何计划和希望寄托在未知的明天。今天才

是最宝贵的,只有紧紧抓住今天,才能有充实的明天,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否则,“明日复明日,''到头来只会落得个“万事成蹉鸵”,一事无成,悔恨莫

及。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牢牢铭记:一切从今天开始,一切从现在开始。

这首诗内容充实,语言流畅,释理通俗明了,说服力强。

2.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

你读了课文,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

的感触写下来。

3.积累一些惜时名言等。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日子一去不复返、

洗手的时候……不能白

匆吃饭的时候...走一遭

默默时……遮挽时……不可虚

天黑时...睁开眼睛....度光阴

I掩面叹息时

9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3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正确读写“惆怅、依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一天的心理变化。

2.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辩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存在的

鸿沟,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教学重点

1.会写13个生字,读准确字音,认清字形,正确读写“惆怅、依偎”等词

语。

2.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味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辩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存在的

鸿沟,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新课导入: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事或答应你一件事却迟

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期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

星期天》。看到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课

文的主人公为什么对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

史铁生,看一看在那个星期天他有怎样的期盼。

3.认识作者: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

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

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

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

隙碎笔》等。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揉、绽、惆、怅、逝”和后

鼻音“谅、惶”。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2)归类识字。

(3)多音字。

(4)重点词语释义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几个自然段?(在文中标出)

明确: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3)课文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按照这个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明确:时间顺序。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

一次盼望。第二部分(2〜6):写“我”在母亲的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

心理变化过程。第三部分(7):叙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

我的安慰。

2.阅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章开篇就写到“我”还记得第一次盼望,有什么作用?“我”为什么

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

在盼望中有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心理感受;此外,母亲因为没有兑

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痛苦,以及母亲忙碌辛苦的身影也在“我”

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等等。这些让我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

(2)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

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为什么“我”会对那个星期天印象如此深刻?“我”的心理是怎么变化

的?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一起去倾听他焦

急的声音。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明媚方成蚁穴念叨绊倒耽搁揉动绽开搓

动惊惶亲吻依偎

2.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本篇课文的故事梗概,主人

公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他这一天的心理变化是如何随着时

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2〜6自然段,自读本部分,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词句,并且交流

“我”的心理经历的哪些变化。

(1)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盼望——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2)第2自然段中“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

了”?

明确: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盼望,母亲之前一直答应带我去,但却没有兑现,

我一直期盼着,以至于忘了目的地;而且期望越大,失望也会越大,在那天由于

期盼落空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的地点。

(3)“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

些语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式?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体现出了我因为母亲要带

我出去玩而愉快的心情。

(4)第4自然段写到“这段时光不好挨”“我”怎样来体现时光不好挨的?

明确:“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焦急又兴

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院子很

大,空空落落”。

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和“我”坐在草丛里看

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独自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空空落落”的不仅

仅是空无一人的院子,还有“我”孤独的内心。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

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而且此处还使用了排比的手法,

写了“我”的内心独白,让人进一步体会到“我”的脆弱和无可奈何,忍不住对

“我”心生怜爱。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脚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在我跟

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绊在它们中间

把它们碰倒”。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明确:作者在写这几句话时,站在了孩子的视角,富有童趣,更加真实。写

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急切心情,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了

母亲的辛苦与忙碌。

(6)为什么母亲“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说说你的体

会。

明确:为了让母亲兑现承诺,“我”冒着被匆匆奔忙的她绊倒的危险,紧跟

着她,甚至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裹进她的脚底下,从而发生了观察点的转换。在

“我”眼里,那为了避免绊倒''我"而匆忙移动的母亲的双腿竟然显得那么脆

弱,好像随时会被“我”绊倒一样,展示了“我”跟随母亲步伐的紧密,更形象

地体现了“我”急切的心理。

(7)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表现下午“我”的心情的关键

语句,思考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式?你从中体会到了“我”怎样的心理变化?

“我”明白了什么?

明确:①“我蹲在她身边……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

再耽搁。”

通过对“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我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

“我”出去的急切心理。

②“我看着盆里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光线渐

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采用了环境描写。通过写“我”看着母亲还有许多衣服要洗,天渐渐地昏暗

了、凉下去了、沉郁下去了,暗示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也落空,照应了

我的心情的失落,希望越来越渺茫时的伤心和无助。“我”明白了今天是没有希

望出去了。

2.齐读最后一段,感受母亲的“惊惶”,思考母亲为什么会“惊惶”?表

现在哪些行动上?

明确:母亲的惊惶表明她并不是一个不疼爱、不体谅孩子的母亲,她只是她

沉浸于自己的劳作中,以致暂时忽视了“我”。当她终于从生活的压力中警醒过

来时,一直不曾离开过的母爱立即弥漫开来,她带着怜爱、悲伤和悔恨抱住

“我”,让“我”一边感受到那一直不曾离开过的母爱,一边又为自己这次期盼

的落空而更加委屈。也正是因为“我”与母亲心意相通,所以能够感受到母亲在

那一刻的惊惶。

3.探究一: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观点一: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她始终没

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独自伤心难过时惊惶并且道歉的表现,又体现了她对孩子

发自内心的关爱。

观点二: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

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

对孩子的承诺。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

孩子,而是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4.探究二:《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

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相同点:两篇课文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表达方式。不同点:《匆匆》

一文中,作者使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接喊出了对时间飞逝的疑问,表达了对时间

流逝的惋惜和感叹,容易打动读者,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那个星期天》则

是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我”通过踏着一块块方砖,跳房

子,看着云彩走的方法来“挨时光”,将我焦急又兴奋的等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记叙了一位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

事,表现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过程,同时从侧面表现出了母亲从

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满怀期待

焦急兴奋心理

个无聊孤独动作人物描写

期焦急无奈门口J

伤心失落]环境描写

“我”理解母亲

一、交流平台

这个部分讲解了本单元两篇课文《匆匆》和《那个星期天》是怎样把真情实

感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就是在文章中表达出真实的感情,写出真实的感受和看

法,主张和见解。真实是文章的生命,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就要“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关注生活小事,学会口头表达,具有敢说的胆量,具有联想和想象

的能力。有时,我们可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在叙述的过程中自

然而然地流露出情感;有时我们也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

情感。如在《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感

叹,很能打动读者。

二、初试身手

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

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示例一:我从未被老师表扬过。就在今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我。

放学后,我蹦蹦跳跳地走在回家的小巷里。卖红薯的爷爷叫卖声很大,富有节奏,

就像专门的音乐在为我庆祝,一股烤红薯的香味飘在空中,到处都散发着香甜的

气息。那屋檐上的鸽子飞来飞去,好像也在为我喝彩。

示例二:我从未被老师批评过。可就在今天,老师不仅误会了我,而且当着

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了我。铃声一响,我快速逃离学校,独自走进了回家路

上的小巷里。卖烤红薯的爷爷叫卖声很大,把我的耳朵震得一直嗡嗡作响,窜进

鼻子里的红薯也没了往日香甜,只有那臭烘烘的味道。那屋檐上的鸽子窜来窜去,

都在嘲笑我。直到我走出巷子很长一段距离,耳边才清净。终于到了家门口,结

果发现我忘记带钥匙了。天空也开始为我委屈,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

习作例文

别了,语文课

(原文见教材P49〜51)

一、例文探究

1.说说‘‘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

样表达的?

明确:“我”最开始非常讨厌语文课,后来在出国前又喜爱上了语文课。

作者通过写“我”知道自己要出国,再也不能学语文了,上课特别认真的态度;

张先生送给“我”图书,让“我”明白了学语文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张先生鼓

励“我”学语文,在默写上,“我”取得了一百分;最后离出国的日子越来越近

了,“我”十分懊悔以前没有好好学语文这几件事情来表达出“我”现在对语文

课无比喜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语文课的不舍和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2.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张先生做了什么?同学们做了什么?“我”想

了什么?

明确:写张先生送给“我”一套小学六年级到中学五年级的课本,并嘱咐

“我”好好自修;同学们也纷纷送给“我”字典、故事书,并留言不要忘记祖国,

不要忘记中国语文。选择这两件事烘托出当时“我”对祖国不舍的气氛,同时突

显出“我”当时的心情无比复杂,真希望不离开“我”的祖国,继续学习中国语

文。这些使“我”想到了虽然“我”以后远在异国,但是“我”不会忘记中国语

文,不会忘记伟大的祖国永远在“我”的心中。

二、写法借鉴

以出国的时间越来越近为线索,通过条理清楚地写对语文课不舍的几件事

情,并采用了心理描写,感受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使读

者身临其境,感悟到所表达的情感越来越强烈,引起共鸣

阳光的两种用法

(原文见教材P52、53)

一、例文探究

1.文中出现的“把老阳儿叠起来”“水还能够溶解太阳”的真实意思是什

么?

明确:“把老阳儿叠起来”指的是“把晒暖的被子叠起来保温”,“水还

能够溶解太阳”指的是“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暖和了”。两句话看似简短,却

是母亲那辈人在艰辛的琐碎日子里磨炼出来的居家本领,体现了她们的伟大智

慧,同时也告诉我们太阳照射的不仅仅是当时的温暖,更是让我们一辈子不能忘

怀的温暖的心和浓烈的母爱。

2.一个“煮”字,让太阳成为了居家过日子必备的一种物件。联系文章内

容说说对“煮”字的理解。

明确:首先大院里的人通常是用柴火烧水,用“煮”字来描述自然贴切;其

次竭力保证全家温饱是母亲的责任,‘'煮"字的使用突出母亲日常挂念的事情是

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煮老阳儿”;最后“煮太阳”是十分新颖独特的说法,增加

了文章的美感。

3.作者反复提到“老阳儿”在全文具有什么作用?“老阳儿”有什么深刻

含义?

明确:作者反复提到“老阳儿”,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母亲对

太阳的利用,让太阳成为居家过日子必备的一种物件,带给了“我们”温暖与快

乐。她们这种智慧和温暖的心尤其是在艰苦日子里磨炼出的一点儿本事,成为了

“我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太阳。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是

“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

二、写法借鉴

运用一条线索贯穿全文的方法进行写作。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

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设置线索的

常用方法有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