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主讲人姜言言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_第1页
社会学概论主讲人姜言言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_第2页
社会学概论主讲人姜言言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_第3页
社会学概论主讲人姜言言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_第4页
社会学概论主讲人姜言言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概论1《社会学概论》主讲人:姜言言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学概论2第四讲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社会学概论3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重点掌握社会群体的涵义、特点及其功能。掌握家庭的概念,了解家庭的几种结构类型,重点掌握家庭的功能及其变动趋势和我国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的特点及新中国以来发生的变化,认识家庭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社会学概论4第一节群体及其类型一、人类群体的形成与特征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与形成群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特有现象。因此,人们通常把群体、人类群体、社会群体视为涵义相同的概念。

所谓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一般说来,小至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家庭,大至一个民族或国家,都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社学所指的社会群体,往往指比较具体、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有直接影响的群体。社会学概论5

2.社会群体的形成原因

社会群体形成的原因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第一,在个人层次上,社会群体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个体只有在群体中进行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社会化的人。个体在很小的时候,社会就期望他参与社会群体,学习群体规范;等到个体产生了明确的自主意识,他就开始自觉的参与社会群体。个体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对群体生活的倾向是社会群体形成的原因之一。第二,在群体的层次上,社会群体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社会群体能使人们完成一件单个人所难以完成的事情。社会学概论6比如,单个运动员不能打赢一场足球赛。要取得足球比赛的胜利,必须组成一支能够互相配合的球队。社会群体比个人能更有效地实现某种目的。此外,人是一种有丰富感情的特殊动物,他们需要得到感情上的满足,这种情感上的满足与互慰也只有在社会群体中才能得以实现。出于这种原因,许多朋友间的群体应运而生。由此看来是人们追求社会需要的满足促使人们结成群体。(二)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社会群体是彼此能够产生相互联系的一群人。社会学概论7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为社会群体。一群正在排队购买月票的人,飞机和火车中的旅客,电影院的观众,马路上骑自行车的人群都不是群体。这就是告诉我们,社会群体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群的特征。

1.社会群体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成员关系。比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是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明确的,他们都是社会学系的学生,具有一致的成员身份。由于受大学学制的限制,这些学生要在一起共同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他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了较久的同学关系。社会学概论8这种同学关系甚至延续到大学毕业以后。

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对该群体的认同,即成员认为自己属于该群体,并对之负有责任。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与群体之外的人有明确的区别。群体意识不仅使群体成员获得了一致的身份感,而且使其产生了维护群体利益的责任感。

3.群体成员具有某种共同的行为期待与行动能力。由于群体成员具有维护群体利益的共同责任感,所以群体成员往往彼此期待某种有利于群体的活动产生,并且在这种活动中作出自己的努力。社会学概论9比如北京大学学生篮球队成员,为了保持“三连冠”的地位,全体队员共同期望在全国大学生篮球锦标赛中再夺冠军。这种共同的期待激发了每位球员的斗志,他们在球场上积极主动,密切配合,显示了超常的集体行动能力,终于夺取了冠军。二、社会群体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社会群体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规模、功能、群体成员关系的性质、群体成员的身份与职业都可以成为区分社会群体的标准。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特点,把社会群体分为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两大类。社会学概论10在初级社会群体中,成员之间具有亲密的关系即初级社会关系,如家庭、邻里等。在次级社会群体中,成员以共同的利益为目标,通常各自行使着特定的职能。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较少带有感情色彩的次级社会关系。这类群体有时又称为社会组织。比如机关、政党、军队、学校等。初级社会群体是本章分析的重点,而次级社会群体将在第六章——社会组织中讲述。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社会学概论11这种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群体有时也被称为初级群体或首属群体。初级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他在1900年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指出;“所谓初级群体,是指成员间面对面地交往与合作的群体……它建立在和谐和友爱的基础之上,并成为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在库利看来,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和邻居。库利相信这些群体是产生人类合作和友谊的土壤,社会学概论12是培育人类友爱和同情心的园地。在这些群体中,人们为了整体的最大利益可以放弃个人利益,并且用同情心和情感彼此联系在一起。自库利以后,初级群体这个概念被运用于所有类似家庭关系的群体。在我国的社会学研究中,初级社会群体主要指家庭和由相邻家庭组成的地域性群体——邻里。(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以家庭、邻居为代表的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在初级社会群体中,无论是儿童游戏群体,社会学概论13邻居,还是同乡会、朋友圈都是在地缘、业缘或共同兴趣的基础上,经过持续不断的交往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家庭的成立虽要履行法律的程序,但是这种关系的产生与发展也是青年男女在共同爱好的基础上,经过彼此长期的了解与交流而水到渠成的。而子女作为新的家庭成员加入到家庭这个初级社会群体中,并不像加入某些组织那样要办许多手续。

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在长期的交往中,初级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形成了多种角色关系。社会学概论14多种角色关系的形成淡化了角色间的界线,打破了角色之间的严格分工。比如,在家庭中,做饭、看孩子、洗衣服、购物、清理房间并不全是妻子的事情,做丈夫的也要主动的承担这些家务。在初级群体的活动中,个人通常将自己的全部个性投入进去,表现出多方面的人格特征。因此,在初级群体中,其成员是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性的人而存在的。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社会学概论15在初级社会群体中,一般不采用严格的规章、法律、制度等正式社会控制的手段来维持关系。成员间的互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是,这种规范并不是很严格的。个人的自觉性、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控制手段在这里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人际关系亲密是初级社会群体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初级社会群体的活动中,每个成员都将自己的个性全部投入进去,并且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社会学概论16初级社会群体不仅能熟知每个成员的愿望与要求,而且能把满足成员的愿望与要求放在首位。对于那些在正式组织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初级社会群体总是千方百计的设法加以满足。第六,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比如,在传统的社会中,家庭不仅具有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功能,而起具有消费、文化娱乐、抚育与赡养等功能。邻里除了在生产上互助外,还具有在日常生活中守望相助、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增强社会安全保障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社会学概论17这样,成员间就建立起一种情感性的关系。情感关系造成成员间感情上的依赖,使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具有不可替代性,即某个角色位置的缺员不能简单的由另一个人来替代。即使在某种被迫的情况下确实发生了替代的现象,那么也必然对群体成员的情感产生较大的冲击。因为在这个群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是作为它的有机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他们之间是有机地结合,而不是简单地拼凑。

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社会学概论18

四、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及功能

(一)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通过以上对初级社会群体特征的分析,我们明白了,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类社会组合的一种特殊形式。要使这种组合形式得以形成,须具备以下条件:

1.保持较小的规模对于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虽然没有明确的限定,但是,一般来说,组成这类群体的成员不能太多。多者几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即可。只有在小的群体中,人们才有可能进行比较深入的交往,建立起私人性并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初级社会关系。社会学概论19当群体成员的数量增加到一定限度的时候,其成员关系就会趋于表面化、正式化。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小群体都是初级社会群体。某单位同一科室的职员虽然人数不多,但由于每个职员只是以一种工作角色参与科室活动,彼此并没有很深的感情联系,这种小群体不属于初级社会群体。

2.进行直接地面对面地互动在初级社会群体中,由于人数少,人们之间可以直接地面对面的互动。所谓面对面的互动,是指互动的双方各为互动的终点,而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只有这种面对面地互动,社会学概论20才能使互动的双方或各方了解彼此的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情感反应等,从而产生一种亲密的情感。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初级社会群体中也可能有间接的互动,比如一对分居两地的夫妻,他们之间的互动常常采用通信的方式进行。同时应当指出的是,并非所有面对面的互动都能构成一个初级社会群体。比如医生与病人之间,售货员与顾客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也都是面对面的互动,但并不形成初级社会群体。

3.保持相对持久的互动关系社会学概论21初级社会群体不是一次或几次面对面地互动就能形成的。只有通过经常的、长期的互动,人们之间才有可能加深了解,从而形成初级社会群体。而且,只有保持这种面对面的互动,并持久地进行下去,初级社会群体才能得以维持。这种互动持续的时间越长,他们所形成的关系就越深,初级社会群体也就越巩固。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也有“一见钟情”的婚姻,但是,要真正建立起稳固而持久的家庭,还是需要双方在婚后长期的接触中,彼此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社会学概论22初级社会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1.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在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初级社会群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库利认为,在一个人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中,“镜中自我”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关键性的步骤。而“镜中自我”正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通过具有亲密关系的家庭成员、邻里、儿童游戏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因此,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社会学概论23正如库利所说:“初级群体是培育人的特殊品德的地方。在初级群体中,未成熟的和自私的人逐渐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愿望,并适应先人后己的群体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性逐渐产生。初级社会群体是人性的养育所。

2.初级社会群体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初级社会群体在历史上就曾承担过多方面的功能,如教育、抚育、社会控制、安全保障生产、情感满足等。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功能有外移的趋势,但是初级社会群体仍有许多功能至今还不能为其他组织所替代。仅以邻里这个初级社会群体来说,社会学概论24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条件下,邻里不仅在广大农村继续发挥着生产互助的功能,而且在城市中,生活上守望相助的作用也表现得十分明显。邻里在空间上接近,彼此交往频繁。这种交往既增强了邻里间的思想交流与感情联络,又对儿童的社会化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3.初级社会群体是人走向社会的桥梁任何人要想走向社会,顺应社会生活以便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必须首先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必要的谋生手段,学会相应的社会规范。社会学概论25初级社会群体有责任又有可能实现以上目标。在人的婴儿时期,父母就开始培养他的生活能力与习惯。儿童慢慢长大后,父母就开始教他吃饭穿衣之技能、待人接物之规范,然后教他谋生的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应具有的基本规范。人最初就是在家庭成员、邻里及同辈群体那里学会待人处世等行为规范,在初级群体生活中学会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的。一般来说,能够在初级社会群体中健康、顺利生活的人也能很快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可以说,人们正是通过初级群体这个桥梁,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并且跨越这道桥梁走向社会。社会学概论26

4.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责任感、归属感使他们产生了对于群体的荣誉感。有了这些意识,群体成员就会自觉地维护群体利益,做对群体有利的事,而不愿因自己而有辱群体。初级社会群体就具有上述功能,它通过对其成员的吸引和群体成员对它的依赖和归属限制了他们不利于社会的行为的产生,从而达到了社会控制的效果。任何社会都十分重视借助初级社会群体的作用来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抛弃了封建伦理规范而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型道德体系,社会学概论27摧毁了封建等级结构而建立起平等互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初级社会群体来推行新的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稳定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在目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家庭的解组,邻里关系的脆弱与不稳定所引起的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也从反面证明了初级社会群体的这种功能。社会学概论28第二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体三种主要形式。邻里是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逐步形成的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它通常是指三户五户、十户八户所组成的邻里群体。邻里作为社会中的一种初级群体,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有过普遍的意义。特别是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邻里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游戏群体是由在一起玩耍的儿童自然形成的初级社会群体。社会学概论29它往往由数量不多、年岁相当、居住地点接近、游戏兴趣相似的儿童组成。儿童游戏群体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方面。儿童的社会化最初是在家庭中进行的。而家庭之外的儿童游戏群体是儿童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这种群体中,儿童按照规范承担游戏角色,既能现实地理解各种角色之间的关系,又能在互动中学会行动的配合,这种游戏角色的扮演是将来正式承担社会角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预备活动。在初级社会群体中,家庭堪称典型。下面,我们将对它进行重点分析。社会学概论30一、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一)什么是家庭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家庭区别于其他初级社会群体的关键所在。正是这种婚姻和血缘上的联系形成了家庭成员之间亲密无间、心心相印的关系。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家庭看作是情感的源泉、不幸的庇护所。每当人们取得了成功,总是喜欢和家人分享欢乐;每当人们遇到了不幸,社会学概论31又总是首先从家人那里得到慰籍。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形象说明了家庭成员的关系是何等重要。(二)家庭的起源和发展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根据美国早期人类学家摩尔根的研究,指出人类家庭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

1.血缘家庭。这是家庭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婚姻集团是按照辈分区分的,即辈分相同的男女互为夫妻。在这种家庭形式中,只是在祖辈和子孙间,在父母和子女间才不容许有夫妇间的权利和义务。而同胞兄弟姐妹间的相互性关系则被视为自然而然的社会学概论32事情。

2.普那路亚家庭。处在这一发展阶段上的家庭,已经禁止近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性关系,最后逐步发展到也禁止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它是群婚制的高级形式。这种形式的出现是“自然选择规则”的胜利。

3.对偶家庭。它是从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的过渡。这种家庭的特点是: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而他相对于这个主妻来说也是她的许多丈夫中的一个主夫。这种家庭其实是成对的配偶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同居现象,还不是十分牢固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由此看来,社会学概论33原始社会的家庭是向着不断缩小婚配范围的方向发展的。

4.一夫一妻制家庭。它是在野蛮期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交替时期由对偶家庭发展出来的。这种家庭和对偶家庭的不同之处,一是按规定一个男子只能拥有一个妻子,二是婚姻关系更加坚固和持久,已不能由任何一方任意解除了。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的出现是人类文明期开始的标志之一。但是,在私有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婚姻往往建立在丈夫的支配权之上,婚姻的目的便是要生育出父系血统勿庸置疑的子女,社会学概论34而这种纯正的血统对父系财产的继承是绝对必要的。因此,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它的特殊的性质,使它成了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通过对私有制条件下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虚伪性、腐朽性、不平等性的揭露与批判,恩格斯构想出一种以人类的性爱为特征的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模式。这种新型的家庭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妇女与男子处于平等的地位。

2.在这种婚姻家庭模式中,社会学概论35性爱有时达到这样猛烈和持久的程度,以致如果不能结合和必须分离,那么在双方看来,就是个大不幸,甚至是个最大的不幸。

3.对于婚姻关系的评价,发生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人们不仅要问它是结婚的还是私通的,而且要问这种结合是否由于相互的爱。

二、家庭的类型

(一)家庭类型的划分家庭类型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方式与关系模式。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家庭分成不同的类型。按照家庭中的代际层次划分,社会学概论36可以把家庭分为一代家庭、两代家庭、多代家庭。按照家庭中的权力来划分,可以把家庭分为母权家庭、父权家庭、平权家庭等。按照家庭的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的特征,可以把家庭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等。这是从家庭的成员结构的角度对家庭的分类,也是家庭社会学的主要分类方法。

(二)家庭结构类型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社会学概论37它通常包括三层涵义:第一,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这反映一个家庭规模的大小。第二,家庭由哪些成员组成,这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状态。第三,家庭成员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织起来,这既规定了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趋向,又反映着家庭的不同特点。从家庭结构的角度着眼,通常把家庭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它之所以称为核心家庭是因为包含了两种最基本的家庭关系:社会学概论38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夫、妻、子女构成了家庭中的基本三角,既密切、又稳定。通常,我们也把由父亲或母亲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划入核心家庭的范围,有时把年轻夫妻组成的家庭视为准核心家庭,因为它极有可能演化成标准的核心家庭。

2.主干家庭。主干家庭也称直系家庭,是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典型的主干家庭是三代家庭。中国传统的主干家庭以男系为主干往下作世代延续。主干家庭的非典型形式有:父母中的一人与子女、孙子女组成的家庭,社会学概论39有人称之为扩大家庭;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等。也有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再加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除此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如上两代每代只有一人加孙子女,等等。

3.联合家庭。联合家庭是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在一起生活组成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两个(或多个)核心家庭或准核心家庭的联合。随着新一代的出生或家庭关系的复杂化,联合家庭很容易分化成两个或多个独立的核心家庭。

4.其他家庭。除上述几种主要类型外,社会学概论40还有一些特殊的家庭形式。如由于父母死亡而形成的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缺乏中间一代的祖孙家庭。还有,西方社会出现了新的“家庭”形式,如单身家庭。

(三)家庭结构的变迁

1.不同家庭类型之间的联系不同家庭类型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男女结婚即组成家庭;生育子女后成为核心家庭。子女长大成人婚后如仍与父母共同生活为主干家庭;若子女都已成婚并且与父母分开生活,则变为核心家庭加老年夫妻家庭(也称空巢家庭),原主干家庭在父母离去后若已婚兄弟姐妹仍在一起生活则成为联合家庭,社会学概论41否则即分化为几个核心家庭。家庭有它的生命周期,这是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过程,包括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解体六个环节。男女结婚即家庭形成,生儿育女即家庭扩展,至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家庭进入稳定阶段。随着第一个孩子结婚并离开父母的家,家庭开始收缩,而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的家,空巢家庭出现。当配偶方相继离开人世,这个家庭解体了。

2.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从历史的角度看,家庭结构的总体变迁趋势是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关系简单化,社会学概论42而它们都与家庭成员数目的减少有关。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外都曾有过大家庭的历史,即家庭成员众多,家庭结构复杂。随着工业化和都市化的推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和简单化。比如,美国1930年时全国每户平均人口4.11人,1980年下降为2.75人。1940年我国农村家庭规模为5.58人,到1989年,我国农村家庭平均人口为4.86人。198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人口4.06人,1989年降为3.55人。社会学概论43家庭结构小型化和简单化一种世界性趋势。三、家庭的社会功能所谓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对于家庭成员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具体地讲家庭具有以下几种主要功能:

(一)经济功能家庭的经济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财产归家庭所有,是组织生产的基本单位,担负着生产供自己家庭成员消费的生活资料,并生产与别的家庭交换的产品。社会学概论44家庭又是消费单位。家庭人口和收入数量决定了家庭的消费水平,家庭的支出方式,支出项目和比重反映了家庭的消费方式。以家庭为单位核算收入和支出,是社会消费的基本特点之一。因此,家庭的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只有这些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才能进行其他社会活动,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家庭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尤其显著。在这个时代,社会学概论45社会上的产品差不多都是从小农和手工业者的家庭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生产社会化,工厂、农场生产代替了家庭生产,家庭的生产功能大大减弱。但是从总体上看,无论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法律规定上,家庭的经济功能并没有取消。社会主义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工农业生产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家庭经济功能还发挥着必要的补充作用。

(二)生物功能家庭的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与生殖两个方面:社会学概论46

自从人类实行个体婚制以来,家庭一直是生育子女,繁衍后代,进行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人类通过生殖来保证人类种族的绵延。而种族的绵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列宁曾经指出:“尽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但不是唯一力量。子女生产状况如何,是否合理,也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性行为是人的生物本能,但满足这种生物本能的方式却是社会性的。在文明社会里,人类的性行为被法律、道德、舆论、爱情等多种因素控制在夫妻之间。社会学概论47人们只有结为夫妻,才能有正常正当的性生活。因此家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满足性生活,而正当正常的性生活的满足,不仅对人的性格和健康的发展、对工作与生活有益,而且为婚姻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提供了前提。

(三)抚育和赡养的功能人口再生产是在生物规律的基础上发生,并有经济、法律、道德等社会因素参与其中的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生殖的阶段,而且包括生殖后的抚育过程。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社会学概论48与其他生物相比,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在这个时期内,人生活不能独立,必须由父母来抚养。因此,家庭的抚育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父母与子女之间所具有的血缘和情感联系,使得家庭成为赡养老年父母最理想的场所。正因为如此,家庭中的赡养关系被许多国家用法律固定下来。我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婚姻法》也指出:父母有抚育子女的责任,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社会学概论49这些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道德风尚。

(四)休息和娱乐的功能

家庭是个人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家庭的娱乐和游戏活动中,儿童学会扮演一些社会角色,掌握相应的角色规范。对于成年人,家庭的休息和娱乐能增加家庭生活的乐趣,丰富家庭生活的内容,密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调剂与恢复家庭成员的智力和体力,从而满足家庭成员的心理和生理要求。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家务劳动现代化,社会学概论50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因而家庭成员的休闲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家庭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娱乐手段和条件。借助这些手段和条件,人们的闲暇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的家庭娱乐越来越活泼生动。应当看到,家庭所具有的上述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又会产生。比如,在家庭的经济功能中,家庭生产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性的经济组织所取代。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衣、食、住等家务劳动,社会学概论51也有一部分被生产组织和服务性机构所取代。对儿童所进行的抚育与教育活动大部分为托儿所、幼儿园、正规学校等取代。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社会福利机构的发展正迅速取代着家庭在照顾病残人员和赡养老人方面的功能。家庭功能的变化是社会发展所引起的必然现象,我们一方面要适应这种变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家庭功能外移所带来的问题。社会学概论52第三节中国的婚姻与家庭一、中国婚姻与家庭的传统

(一)传统婚姻家庭的特点任何婚姻家庭制度都是它那个时代的产物。传统中国社会实行的是一种封建式的婚姻家庭制度,是与那个时代的经济基础与封建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1.婚姻的目的是传宗接代,生儿育女。中国古代言礼最祥的《礼记》中说:“婚姻者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社会学概论53从这两句最古老的、同时也是最典型的婚姻定义里,我们不难看出,人们之所以要结婚,为的就是传宗接代、延续香火。

2.采取包办的方式缔结婚姻。所谓包办是指婚姻当事人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没有发言权,不能过问自己的婚姻大事,婚姻的缔结完全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不考虑婚姻当事人的意愿。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风·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如果无媒而自婚,则为社会所不齿。“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穴隙相窥,踰墙相徙,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社会学概论54

3.强调“门当户对”,注重经济利益。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在《中国之家庭问题》一书中认为,宗教伦理发达的社会,人们选择配偶时重贞操;工商业发达之社会,则重才干及经济能力。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农村,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社会关系注重家庭和户族。因而,人们在择偶时必然注重门户的高低,强调“门当户对”,注重经济利益。社会学家李景汉先生1927年于北平郊外乡村调查时发现,当地居民在缔结婚姻时,第一步就是交换门贴,社会学概论55衡量两家门户是否相称。

4.推崇“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权利原则。在传统中国落后、封闭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生产劳动基本上是男子起决定性作用,大多数生产技术都掌握在男子手里,妇女在生产劳动中只能起辅助作用。这种生产制度造成了妇女地位的低下和男女性别角色的不平等。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家庭权力只能是父权和夫权。

5.婚姻家庭的建立必须遵守一套固定的程序和规范。社会学概论56

在我国传统社会,婚姻程序一般包括六个步骤,俗称“六礼”。即纳采:男家通过媒人转达愿与女方通婚之意并转送礼品。问名:所问者为女方生母的姓名以及女方本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等,以便占卜之用。纳吉;双方年命相合,男家派媒人告之女家。纳征:男家向女家交纳聘金和财物。请期;男家向女家请以成婚的日期。亲迎;结婚之日,男家到女家迎娶。履行了这样一套程序和规范,婚姻才宣告成立。

(二)对传统婚姻家庭的评价以上分析说明,传统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维护的是族权、父权和夫权的利益,社会学概论57赖以建立的基础是封建小农经济。在小农经济盛行的社会条件下,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要实行大一统的封建统治,就必须注重发挥家庭在稳定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因此,传统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首先是封建统治的需要。同时,由于家庭是组织生产的基本单位,生产生活资料的再生产和人口的再生产都必须通过家庭来进行,因此,这套制度同样获得了小生产者的普遍认同,在小生产者中有着深厚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中国的婚姻与家庭

(一)婚姻家庭的革命性变迁社会学概论58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变革,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即着手确立社会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婚姻自由。”社会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在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得到更具体的阐述。《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社会学概论59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力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等。”可以发现,这个婚姻法制定的基本原则:是要彻底摧毁中国长期封建制度在婚姻关系上强加于人民的枷锁。其立法精神是要推翻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支配、解放妇女,保护妇女和子女的正当权益。随着无产阶级专政权的确立,这种婚姻家庭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从而完成了婚姻家庭领域的革命性变革。社会学概论60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婚姻、家庭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1980年我国对原《婚姻法》作了修改,并颁布了第二部《婚姻法》。新《婚姻法》增加了保护老人合法权益的内容;把实行计划生育规定为指导婚姻家庭关系的一项原则;增加了禁止家庭成员之间的虐待和遗弃的规定;增加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管教、保护的规定,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经济责任的规定;对夫妻财产关系、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扶养、抚养和赡养问题、收养关系和继父母继子女关系都做了比原来更为具体的规定。社会学概论61这样,我国的婚姻家庭制度就更加完整和体系化。在上述法律规定的指导下,我国人民的婚姻、家庭观念及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中自主婚姻的比例逐年提高,1949年前结婚者的这一比例为8.0l%,1950—1958年结婚者的这一比例为29.20%,相应的,1966—1976年为37.59%,1977~1983年为38.95%,1984—1993年为39.59%。在农村,自主婚姻的比例也逐步提高。另外,家庭中的权力也由封建主义制度下的夫权变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夫妻平权和家庭成员普遍参与。

社会学概论62

(二)我国家庭功能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总体性变迁,我国城乡家庭的功能也发生着变化。

1.生物功能的变化。生育一直是中国家庭的重要功能。中国的传统家庭制度提倡多生子女,以延续“香火”,并为养老做准备。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之后,人民物质生活由政府提供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多生育子女的重要性,再加上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及人们更强调自我发展,使得家庭生育子女数量逐渐降低。计划生育政策的广泛推行使得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生育观念从重数量向重质量方面变化。社会学概论63

2.经济功能的变化。1949年以前,我国农村家庭既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合作化、集体化的实行,农村家庭基本变为生活单位,而丧失了生产功能,农民成为生产集体的成员。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恢复了生产功能,又变为一个生产单位。然而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和城乡社会流动的加剧,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在城市,家庭基本上是生活和消费单位。改革以前,家庭成员作为各自单位的一员,社会学概论64通过工作从国家(政府)那里领取劳动报酬,用来共同消费。改革以来,一些家庭开始经营自己的经济实体。也有一些家庭采取“一家两制”策略:一部分家庭成员仍留在公有制单位内获取不高的经济收入,但得到较好的社会保障。另一部分家庭成员则甘愿丢掉这种保障而到非公有制企业去获取较丰厚的报酬。

3.抚养教育子女功能的变化。中国素有“望子成龙”和严历管教子女的传统。随着子女数量的减少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这些传统或者发生了变化,或者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社会学概论65一方面,望子成龙的寄托随着子女数量的减少而集中到少量子女身上,剧烈的社会竞争又启动了早期文化教育,子女教育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生活的中心。另一方面,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综合教育关注不足,溺爱多于严格要求,年轻一代的生活自理能力、合作能力较低。这将产生复杂的社会后果。

4.赡养功能的变化。我国历来有家庭养老的传统。有学者认为折中式家庭(即主干家庭)最适合中国的状况。然而实际上我国主干家庭的比例在不断降低,核心家庭占居优势。据对北京等7大城市的调查,核心家庭占54.34%,社会学概论66主干家庭占25.28%,空巢家庭占10.08%。这就给在同一家庭内养老带来挑战。在现实生活中,除了主干家庭之外,对老人的赡养大多采取家庭网络支持模式,即子女家庭虽然与父母家庭独立,但保持密切关系,以较自由的方式解决对老年父母的关照与赡养问题。在城市,一些人因工作繁忙而雇请保姆照顾老年父母,但老年人从下一代那里得到的感情慰藉在减少。

(三)社会主义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群众认真贯彻执行《宪法》和《婚姻法》中有关婚姻家庭的规定,社会学概论67大多数人能够正确处理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大多数人的婚姻是美满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婚姻家庭观念的影响,新中国的婚姻家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仍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建国后,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规定:婚姻关系的缔结是双方当事人在相互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接触、了解的自愿结合,因此,双方当事人熟悉和了解而产生的感情是确立婚姻关系的先决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