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
一、教材特点;
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
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
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
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
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
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
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内容结构框图
微小的物质的物体的太阳、地球生物与研究与
生物变化运动和月亮环境实践
11JX
观察、发现利提出问题一根据已有知识做出猜想与假设--根据假象答案,制订科学探究
活动计划一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一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基础上,
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得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一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参
与评议探究结果--产生新问题。
生活经验
(引领)
探究活动
(提问、猜想、假设、预测、搜集、整理信息、观察、测量、实验、
设计、制作、记录、表达、交流、质疑、解释、评价……)
ITKIt
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知识
科学素养
三、各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课题课时备注
1、病毒1
第一单元2、细菌1
微小的生物3、馒头发霉了1
4、食用菌1
5、蜡烛的变化1
第二单元6、食盐和水泥1
物质的变化7,铁生锈1
8、牛奶的变化1
9、静止和运动1
第三单元10、距离和时间1
物体的运动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1
12、物体的运动方式1
13、动物的运动1
14、白天与黑夜1阶段考查(11.8—11.14)
15、昼夜与生物1
第四单元16、四季更替1
太阳、地球和月亮17、弯弯的月亮1
18、日食与月食1
19、登上月球1
20、蚯蚓找家1
21、变色龙1
第五单元22、植物向哪里生长2
生物与环境
23、密切联系的生物界1
24、珍稀动植物1
25、生物的启示1
*儿童常见疾病调查1
研究与实践*观察月相1
*当地生物群落研究1期末考查(1.10—1.20)
第一课病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防备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预备:
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3.教师讲解.
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细菌
教学构思:
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卜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认识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爱
好。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以观察促思索,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马上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
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
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重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
使用方法不纯熟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
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定的条
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泡,芽泡有保护作用。)
(拿出一小碗馒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师:同学们再想•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因为米饭有营养。
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米饭变馒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假如环境条件相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
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
折合重量达4000吨。)
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靠性很强。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
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意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
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
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
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自养。
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
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
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
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
的很智慧,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
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
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
菌能制醋。
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
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师:既然大家各持己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
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
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
生:太好了。
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熟悉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了解霉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轻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五、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第四课食用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策略
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II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留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
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用菌养
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虽然蘑菇是
II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
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知道真菌的结构认识II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四.教学准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五.教学过程
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真菌适于生活在暖和、潮湿、有机物丰富
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菌丝柄菌褶菌盖.)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
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抱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
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形状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
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种毒蘑菇都具有这
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经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
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
多种毒蘑菇碰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
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五.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抱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
黑、褐或绿色,长有抱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
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抱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
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
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抱子进行繁殖的,泡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
鞋给泡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
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
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鹿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教学反思:
第五课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
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寻找证据判定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
水、吸管、碱快、白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
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
例子吗?
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
什么样的变化呢?
(出示蜡烛)看!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个实验
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交流。
第二个实验
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
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加热时,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
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外形的固体。
第三个实验
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
(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3.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你有什么证据可
以证实你的说法?
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
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5.小结: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
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
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谈话: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
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3、小组讨论并填写书73页表格,汇报。
4、小结: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
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四、巩固训练
1、看书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2、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3、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5.蜡烛的变化
形态、状态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课后记:
附:
[蜡烛燃烧的原理]常见的蜡烛是用石蜡制成的,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其化学成分
是各种高级烷妙的混合物(煌是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石蜡受热熔化成液态,继
承受热变成气态,遇冷又凝聚成液态、固态。
[生鸡蛋浸在白醋中,蛋壳上为什么有许多小气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遇到醋,
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钙+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钙+水
食醋中含有3%〜5%的醋酸。
[碱块中倒入白醋为什么翻腾着大量的泡沫]碱块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它遇到白醋,也会
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钠+醋酸T二氧化碳+醋酸钠+水
[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为什么产生白色浑浊]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呼出
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呼出的气体进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就和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不溶于水的白色碳酸钙固体,从而导致澄清液体变浑浊。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一碳酸钙+水
[白糖烧焦了,为什么会变黑、变苦]在化学上,白糖属于“碳水化合物",由碳、氢、氧三
种元素组成。白糖很甜,这与它的分子结构有关。白糖烧焦后变苦,是因为它在受热时,白
糖里的“羟基”(分子结构中的•部分)与氢原子结合变成了水分,水蒸发掉了,剩卜黑乎乎的
碳。这样,颜色由白变黑,味也由甜变苦。木头、油脂、石蜡、煤油……一切有机物中都含
有碳,当它们受热发生分解后,同样会析出碳:木头烧焦变黑,菜油熬久了颜色由黄变褐、
变黑,蜡烛、煤油一烧起来黑烟滚滚……都是这个缘故。
第六课食盐和水泥
一、教学内容:
物质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是否可以恢复原状来讲,可以分成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两
种。本课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食盐和水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
并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二、教学目标:
1、能用简朴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
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己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
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准备材料F姝子、筷子、食盐、火柴、
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为了课堂上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要
相应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物品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
频资料。
四、活动过程:
主要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可以分成三个环节。
一是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一幅探究示意图,意图是提示探究食盐变化方法。一位学生在搅拌水中的
食盐,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目的是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的溶解知识认识食盐的变化。食
盐在水中看不到了,说明它的颗粒大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一位学生说:
“溶解的食盐还会再看到吗?”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食盐原状来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
与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一位学生在用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用烟上可以清楚
的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说:"你看……目的是提示学生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使溶
解的食盐恢复原状。教科书所设计的探究方法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自由设计
探究方法,探究食盐的变化,而不要受教科书的限制。
其次教科书又通过一幅探究示意图,提示探究水泥变化方法。一位学生说:“水泥会发生怎
样的变化?”目的是提示学生,在认识食盐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展开新的探究
活动。一位学生在用杯子向盘子里倒水(盘子里有水泥),说:“我们试一试。“
目的是提示学生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水泥的变化。教科书提示的探究方法是:通过加水
的方法使水泥发生变化。借助探究食盐的方法思考:水泥还能恢复原状吗?并设计相应的实
验进行证明。
二是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教科书提供了两组物质变化的示意图,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生活
中更多的类似食盐和水泥这样的变化。
第一组图片包括玻璃和水的变化。玻璃的变化由三副图片•:碎玻璃、玻璃熔化炉、玻璃制品
组成。图片与图片之间分别用箭头相连接,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到玻璃也可以像食盐那样,
改变形态后还可以恢复原状。水的变化中,通过箭头提示学生水可以改变形态为水蒸气或冰,
水蒸气或冰又可以恢复到水的形态。
第二组图片包括六种物质的变化,分别是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种子发芽的变化、西瓜到西
瓜汁的变化、泥土到砖块的变化、树到椅子的变化。这些图片的设置目的是提示学生进一步
探究生活中更多类似水泥变化的事例。
教科书设计的这些物质的变化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多种物质的变化
入手,探究类似食盐和水泥的变化特征。
三是归纳。教科书呈现了一幅学生交流的情景图片,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物质原状的
角度来分析,寻找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归纳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
逆变化。“食盐、玻璃等物质都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这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通
过食盐、水、玻璃等物质的变化认识可逆变化。“像水泥这样的变化呢?”“我知道……”
提示学生通过水泥、木头、种子等物质的变化认识不可逆变化。
活动二: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教科书提供了三幅图片,分别森林大火、污染的水域、废品收购站,意图是通过对图片内容
的分析,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利弊。森林大火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认识到
一些不可逆变化带给人类的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污染的水域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
认识到虽然是一种可逆的变化,但如果想使污染的水恢复到原状却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
废品收购站的图片提示学生认识到很多物质是可以发生可逆变化的,我们可以合理的使用它
们,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图片内容只是一种指向,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交
流,充分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带给人们的利弊。
自由活动:
教科书以“自制胶水''为主题,分步展示了制作“胶水”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以利用脱脂牛奶、
醋、小苏打等自制胶水。通过制作,丰富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拓展活动:
教科书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现象?”的探究内容,提示学生课下进一
步探究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把探究延伸到课外。
第七课铁生锈
一、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知道金属有生锈的现象:
2、以铁生锈为例,说出金属生锈的原因;
3、说出一些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用实验方法研究金属生锈的原因。
情感目标:激发爱护金属制品的思想情感。
二、课文重难点:
重点: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难点:金属生锈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
锈铁块、铜绿以及一些不锈钢制品,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预做铁钉生锈的实验。
四、教学过程
1、许多金属都会生锈。
(1)在我们身边有哪些金属生锈的现象?
(2)会生锈的这些东西是什么材料做的?
归纳:铁生锈这锈叫做铁锈。
(3)还有什么金属会生锈?
通过观察铜上面绿色的物质,得出“铜绿”是铜生锈形成。
(4)那么,铝、铅等金属会不会生锈呢?
归纳:许多金属都会生锈。
2、金属为什么会生锈?
(1)出示生锈的铁钉,问:铁钉上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生锈?(学生讨论)
(2)教师归纳小结得出:锈是金属在空气中发生氧化作用的结果。
(3)学生观察自己面前的潮湿试管中的铁钉和比较干燥试管中的铁钉,两个铁钉有什么区
别?
(4)说明了什么呢?
(5)日常生活中什么金属最容易生锈?铁锈有什么特点?
3、怎样防止金属生锈?
(1)怎样才能防止生锈呢?
(2)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金属放在干燥的环境中;金属的外面加一层保护层;金属与空气隔绝;在一种金属中加入另
处•些金属制成不易生锈的合金。
(3)出示一些用合金作的制品让学生观察。
4、布置作业
第八课牛奶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设计对比试验研究牛奶与不同物资混合后所发生的变化及产生的现象。
2、知道酸奶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3、知道牛奶的正确饮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2、能反思同学间的探究过程,能倾听他人的意见。
3、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兴趣。
科学知识
1、认识在牛奶中加入啤酒、食醋、食盐、柠檬汁、咖啡等所发生的现象;
2、掌握酸牛奶的简易制作方法和牛奶的正确饮用方式。
3、常见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在牛奶中加入啤酒、食醋、食盐、柠檬汁、咖啡等所发生的现象。
难点:掌握酸牛奶的简易制作方法和牛奶的正确饮用方式,常见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搜集和整理一些典型的有关牛奶变化和引用牛奶方面需要注意问题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你知道为什么要喝牛奶吗?
(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牛奶有关的知识,看一看牛奶和一些物质混合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过程
1.牛奶的变化
(1)提出问题:在牛奶中加入橘子汁、苹果汁、砂糖、食盐、咖啡、醋、酱油、味精、啤
酒、白酒,会有什么变化?
(2)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可选择2-4种物质加入牛奶)
(3)小组实施探究。将活动中观察到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4)汇报交流
2.牛奶的变化与生活关系
(1)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牛奶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自由活动
1.学生用脱脂牛奶制作胶水
2.学生试验自己制作的胶水的效果
(四)拓展活动
课后学生根据教材图示做酸奶。
板书设计:
8、牛奶的变化
加醋发生的变化
牛奶的变化加啤酒发生的变化
加食盐发生的变化
加其他物资发生的变化
制作酸奶
教学反思:
在牛奶中加入啤酒、食醋、食盐、柠檬汁、咖啡等后,学生对牛奶所发生的变化观察分析之
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巩固。同时引领学生思路,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事物的
搭配要合理,如果不合理,不但起不到补充营养的作用,还有可能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引起
人体发病。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物体的运动方式、《动
物的运动》等5课内容。
本单元从学生的运动与静止现象切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
探究物体静止与运动的有关知识,知道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学会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知
道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移动、滚动、转动、摆动等,使学生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
定量观察,会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密切联系,《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两课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
作为研究对象。让程序而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形式描述物体的变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
态》以以前两课的探究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的改变以及运动状态的变
化特点,从而认识惯性。《动物的运动》着重从动物的运动方式上进行探究,让学生认识常
见动物的运动特征,从而对动物的运动规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
点和评价。
2、能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简单定量的观察,财局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5、知道不同问题要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6、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
2、是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3、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
4、教育学生关心新科技产品,使他们意识到科学技术能给人类发展带来好处。
科学知识
1、观察、记录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事例。
2、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时,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3、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
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4、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单元课时安排:
9、静止和运动1课时
10、距离和时间1课时
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1课时
12、物体的运动方式1课时
13、动物的运动1课时
第九课静止和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3、能提出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
2、引导学生自觉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3、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
盛的求知欲。
科学知识
1、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
2、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
难点: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
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运动和静止的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运动与静止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情境再现,提出问题
播放一组录像:校园内景物、正在活动的学生们。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从而导入新课。
(-)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生活总,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
变化。
4.学生模拟实验。
5.师生交流并小结。
6.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况。
板书设计:
9、静止和运动
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令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物体的运动状态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必须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
个被选定的物体就叫参照物
如何描述物体的静止与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反思:
本课对于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如果单纯地从理论方面讲解,将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
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所以理解此概念要需要利用一些生动的情景和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亲历其中,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进行效果。
第十课距离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
2、能够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和评议;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心新科技等社会问题;
2、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
3、引导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并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2、能够测量并记录•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
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难点:能够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
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龟兔赛跑》、战争片、百米赛跑等相关资料
学生:电动玩具、秒表(每组一个)、米尺(每组一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导入:
谈话: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秒,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分钟,怎样比较它
们运动的快慢?
(二)探究活动
1.到室外测量并做好记录:小组内百米跑的成绩或赛车测量记录表
玩具1234
10秒钟所通过的距离
玩具1234
通过2米所需的时间
2.分析: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把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表示出来。(可用统计图表)
3.分析图表并描述物体运动中的变化,小组间交流。
4.根据测量图表进行预测,然后再实际测量,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三)拓展活动
根据自己5秒钟走的距离和从家到学校用的时间,估计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板书设计:
10、距离和时间
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物体所经过的距离
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经过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
描述物体的运动:从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进行说明
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并进行一些有关物体具有惯性的探究试验;
2、能够验证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探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
2、树立应用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
3、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
2、会利用物体的惯性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
难点:应用所学的物体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水杯,硬纸片等相关的资料;
学生: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玻璃杯上放一隔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击隔板,鸡蛋落入杯中。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组自行探究
1.用尺子击棋子,其他棋子跟着动吗?它们仍然保持什么状态?
2.讨论:这说明了什么?
3.交流,小结
(三)组织集体研讨
1.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呢?
2.学生假设,交流。
3.教师演示小车遇障碍实验。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四)归纳总结
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特有的性质。
(五)巩固拓展
学生交流活动中的惯性。
板书设计:
1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一)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2、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3、惯性的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一切
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利用惯性服务生活生产
2、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根据运动轨迹总结出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着五种运动方式;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物体运动的五种方式的特点;
3、能够找出物体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异同点;
4。.、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现出移动、转动和滚动之间的关系。
情感、特点和价值观
1、体会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2、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形成学科学、
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3、对生活中的现象能认真思考。乐于观察,善于提问。
科学知识
1、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
2、认识到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着五种运动方式;
难点: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
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物体运动的相关资料
学生:木块、纸风车、单摆装置、易拉罐、塑料尺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由玩入境,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那些玩具会运动。是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师随机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等简单材料)想一想,怎样可
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研究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
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并画
在黑板上。
木块——移动,运动轨迹是:
纸风车—转动,运动轨迹是:
易拉罐——滚动,运动轨迹是:
塑料尺一一振动,运动轨迹是:
单摆——摆动,运动轨迹是:
5.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图片:下落的雨滴、跷跷板、转椅、水车、锯木头、火车在直直的轨道上行
驶、开启的电风扇、滑滑梯、被反复按动的键盘、玩漫步机等。
(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三)拓展活动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运动时存在着多种运动方式?
板书设计:
12、物体的运动方式
1、物体的运动方式: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着五种运动方式;
2、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鲁迅的,•个复杂的运动方式可
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方式
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认识物体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方式,观察分析器运动规律;
3、能够准确地比较常见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
4、分析探究动物的运动对于动物个体和种族的生存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5、能用各种感官对物体的运动进行观察,能用图或文字表述;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善于观察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认识水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游泳,陆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爬行、行走、跳跃和奔跑,
空中生活的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飞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的不同特点。
难点:知道动物运动方式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多种动物的运动图片资料
学生:搜集与动物运动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去思考、回忆不同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小组自行探究
1.陆地动物的运动方式。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运动。你曾经见过的陆地上的动物都有哪些运动方式?
小组内先自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小结。
2,水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师: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呢?
生:游泳
师:对,但是它们游泳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谁能模仿几种鱼类的游泳方式?
学生交流
3.空中飞行动物的运动方式。
4,了解蠕动。
想一想,为什么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运动方式都不一样呢?
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了扩大活动空间,有利于它们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和迁移,动物的运
动方式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5.研究动物的运动规律。
(三)归纳交流
运动方式:爬行、行走、奔跑、跳跃、飞行、游泳、蠕动
(四)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研究不同动物的运动速度。
板书设计:
13、动物的运动
水中生活的动物--游泳
动物的运动方式陆地生活的动物--爬行、行走、奔跑、跳跃、
空中生活的动物--飞行
教学反思:
单元总结(单元复习题)
1、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发生了变化。
2、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选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
做»
3、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要测量物体沿直线运动的和。
4、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所有物体
都具有。
5、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等,各种运动
方式之间并不是的,它们往往是的,一个复杂的运动方式可能包
含多种的运动方式。
6、不同的动物具有的运动方式。
7、是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适应水环境的运动方式。
8、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有、、、。
9、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
10、马是四肢运动的动物,四肢的常规运动方式是,即、
______________的交替循环。
第四单位太阳、地球和月亮
单位进行分析:
本单位环绕太阳、地球和月亮三者的活动关系,选编了《日间与黑夜》、《II夜与生物》、《四
时更替》、《弯弯的月亮》、《日蚀和月蚀》和《登上月球》六课,重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月球的公转特点及带来的影响、月球外面的物理特点及人们对其进行的摸索等方面的相干内
容。
《II间与黑夜》一课重要研究地球的自转,让学生意想到因为地球的自转,使得同••个处所
出现了日夜瓜代现象;《日夜与生物》•课经由过程不雅察人与动植物因日夜更替所引发的
行动变更规律,使学生熟悉的人与大年夜天然要【空间】相处;《四时更替》一课重点研究
地球的公转,使得同•个处所出现了冷暖变更而构成了四时:《弯弯的月亮》研究的是月亮
的公转,经由过程模仿实验,让学生意想到因为月球的公转,我们才能看到不合的月相;《日
蚀和月蚀》重要研究的是月球公转的两种特别现象: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且三球成•线
时,即出现日蚀,地球在太阳和月亮之间,且三球成一线时,即出现月蚀;《登上月球》一
课则是重点熟悉月球的概貌及人类对月亮的摸索和发明。
单位教授教化目标:
科学商量
1、能从“是甚么”、"为甚么''等角度对四周事物提出问题。
2、能应用已有常识和经验对现象做出假定性解释。
3、会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
4、能选择本身善于的方法表达研究的过程和成果。
5、能反思本身的研究过程,将研究的成果与假定比拟较较。
情感、立场与价值不雅
1、乐于用学到的常识改良生活。
2、愿意合作与交换。
3、爱好大年夜胆想象。
4、熟悉到科学是廖续成长的。
5、能参与不雅察月相的中经久商量活动。
6、熟悉到人与天然要【空间】相处。
科学常识
1、知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给人类或全部天然界带来的影响。
2、知道II夜变更对动植物的行动产生影响。
3、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每天每个月的活动模式和月相的构成启事。
4、懂得日蚀和月蚀的构成启事及相干常识。
5、懂得月球的概貌。
单位课时分派
日间与黑夜1课时
「I夜与生物1课时
四时更替1课时
弯弯的月亮1课时
日蚀和月蚀1课时
登上月球1课时
14.日间与黑夜
教授教化目标:
科学商量
1、能应用已有的常识和经验对II夜现象做出假定。
2、会做日夜成因的模仿实验,能应用表格整顿不雅察记录。
3、能成事测验测验用不合的方法分析和解读不雅察II夜长短的记录,对日夜长短现象做出
公道的解释。
情感、立场与价值不雅
1、鼓励学生大年夜胆想象,勾引学生愿意与错误合作交换。
2、引领学生领会到H夜变更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激起学生对商量天文学的兴趣。
3、使学生熟悉到科学是康续成长的。
科学常识
1、知道日夜的变更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构成的。
2、知道地球的自转偏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光大年夜约是24小时。
3、懂得前人对日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供献。
教授教化重难点:
重点:熟悉日夜的变更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构成的。
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才能和空间想象才能
教授教化方法:讲述、合作商量相结合
教授教化预备:
教师:
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扭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地位的挂图或反应地球、月球环绕太
阳扭转的录相带。
3、三球仪。
4、转椅一把。
学生:有关日夜成因的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授教化过程: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刻,日间就到来了,人们就开端了一
天的工作、进修: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年夜地。请同窗们不雅察这幅日出、日落
图,结合平常平凡的懂得想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如何活动的?
2、发问:
(1)跟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甚么现象?
(2)地球上的日夜现象有甚么规律?
3、谈话:跟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日夜就瓜代着轮回出现,那么是甚么启事勾引了
地球II夜变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谈话:科学家们很早之前便对日夜变更这一天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窗们浏览教材
第31页。
(2)发问:
①“太阳中间说”是谁提出的?重要内容是甚么?
②地球是如何环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
(3)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扭转,月球绕着地球扭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地位及地球、
月球的扭转情况是如何的呢?请同窗们看一段录相。(地球、月球在宇宙中环绕着太阳扭转
的有关录相)闭着眼睛想想茫茫的宇宙当中地球绕看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况。
(1)谈话:我们已知道地球绕着太阳活动,月球绕着地球活动。那么地球上的日夜现象是
由甚么活动酿成的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勾引学生不雅察地球、月球的活动情况。
(2)发问: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迁移转变的同时还进行着甚么样的
活动?
(3)评论辩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日夜现象是因为甚么活动酿成的?
(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甚么说是地球在活动?下面我们经由过程」
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5)分组活动,一个同窗坐在转椅上,另外一个同窗使转椅迁移转变。
思虑:
①坐在转椅子不动时,看到四周的物体如何?
②迁移转变转椅,你看到四周的物体是如何的?
③坐在迁移转变的转椅里,你看到的物体的活动偏向和转椅的迁移转变偏向有甚么关系?
④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迁移转变,你四周的物体是如何活动的?
(6)分组评论辩论:
①我们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解释甚么?(地
球自西向东活动)
②由此可以推想,我们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在何为么样的迁移转变而
构成的?
(7)小结:经由过程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一向地自西向东迁移转变,这个分析是
精确的。如今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分开地球,从宇宙空间不雅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切
在迁移转变。地球是个球体,中心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两极的一条假想
的直线叫地轴。地球不时刻刻都在自西向东环绕地轴迁移转变着。
(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引发的,那么日夜现象又是由甚么引发的呢?
我们用下面的模仿实验来讲明这个问题。
(9)分组实验并思虑:
①“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
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甚么时光?
③自西向东迁移转变地球仪,不雅察插小红旗的处所甚么时刻是日间?甚么时刻是黑夜?日
间、黑夜是不是瓜代出现?
④以上实验解释甚么?
⑤你认为日夜瓜代现象是如何构成的?
(10)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活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对着太阳自转。地球
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II间,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
球一向地迁移转变,日夜现象就会瓜代出现。一次日夜变更的时光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
光,大年夜约是24小时。
板书设计:
14、II间与黑夜
地心说
汗青上人们对II夜变更的熟悉
日心说
启事: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偏向:自西向东
II夜瓜代地球自转周期:大年夜约24小时
地球自转是有规律的
教授教化反思:
15.日夜与生物
教授教化目标:
科学商量
1、能用图表记录动植物和人随日夜瓜代而产生变更的情况。
2、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动或特点方面的变更。
3、能测验测验用不合的方法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II夜变更的行动特点。
情感特点与价值不雅
1、乐于用学到的常识改良生活,愿意合作交换。
2、意想到人鱼天然要【空间】相处。科学常识
会不雅察人和动植物的日夜行动变更,知道日夜变更对人和动植物的行动会产生影响。
教授教化重难点:
重点:发明生物行动的变更是有规律的
难点:研究生物日夜行动变更规律
教授教化方法:
讲述、不雅察和合作商量相结合
教授教化预备:
教师:有关动物与日夜关系的图片等材料。
学生:测量木身的心跳、体温、呼吸的表格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授教化过程:
活动1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活动目标:
1.能经由过程查阅各类材料,举例解释日夜变更对动植物有甚么影响。
2.会用接洽的不雅点看问题。
3.能用绘画的情势表示本身的分析成果。
实施过程
1,本活动用25〜30分钟的时光完成。
2.勾引学生不雅察教材中的示意图,懂得图中的生物行动与日夜变更的关系。如:一些小
鸟、胡蝶爱好在日间活动;猫头鹰、蛾子却爱好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本,让学生列举更多
的例子后,用本身爱好的方法画下来。绘画时须要留意:一是起重要断定本身发明的实例属
于爱好在日间活动的,照样爱好在夜间活动,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可能形象地
表示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歇息状况。此活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和想像才能。
3.教材中的图为强调日间和黑夜的对比,显得太高过窄。教师要许可学生在自备画纸上绘
制,也可用示意图的上脸部分。
4.鼓励学生将本身的画向同窗展示,并用简洁的说话做须要的解释。
活动2对日夜行动变更的研究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种动植物,商量其行动变更与日夜的关系。
2.能测验测验用两种方法对同•种动植物的行动进行研究。
3.在研究时愿意与同窗分工合作。
4.意想到青少年要包管足够睡眠时光的重要性。
5.存眷人类在农业临盆中是若何应用生物II夜节律的。
实施:
1,本活动可在课上安排,小组内分工明白后在课下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换总结。
2.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商量兴趣,活动请求不宜太高,更不克不及求全,只要学生略有
发明便可。如学生可以只研究猫眼的瞳孔在II间黑夜是如何震续变更的。
3.研究方法、成果情势必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测验测验查找材料、现
场不雅察或就教咨询的方法,请求弗成太高。
4.鼓励各小组展示本身的研究成果,并与师长教师和同窗交换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解
决的方法,新的发明等。
5.“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商量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晋升。勾引学生浏览“科学在线”,帮助
学生进一步懂得生命活动与H夜的关系。同时:勾引学生计眷人类在农业临盆中是若何应用
生物日夜节律的,和在应用过程中科学技巧是若何发挥重要感化的。
拓展活动假如没有日夜变更,世界将会是甚么样的呢?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合的角度分析问题。
2.能作出有必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日夜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个人房产买卖合同中的违约金计算方式3篇
- 六年级语文课件
- 《房地产估价成本法》课件
- 财务应用调研报告范文
- 劳务班组分包合同
- 2024版建筑施工合同标的工程质量及进度补充协议2篇
- 玻璃厂选址报告范文
- 铝合金自行车制造购销合同2024
- 灵芝黑咖啡采购合同范本
- 食堂合作协议
-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1-4答案
- 亲子阅读陪伴成长PPT
- 工程主要材料总需用量计划表(样表)
-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家长会课件
- 计算机网络地址解析协议ARP
- 石膏基础知识简介
- 【三级联动】2020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学校自查项
- 《珠宝销售技巧培训》课件
- 鲁教五四学制2011版四年级美术上册《我是汽车设计师》评课稿
- 法律法规清单2023
- 养老院食物中毒应急预案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