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历史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_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历史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_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历史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_第3页
安徽省阜阳市历史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_第4页
安徽省阜阳市历史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安徽省阜阳市历史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对海上远航探险最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的是:A、造纸术B、火药C、印刷术D、指南针2、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谁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力大增,成为春秋首霸:A、管仲B、商鞅C、孔子D、韩非子3、春秋时期,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获得了“葵丘之盟”的支持B、以“尊王攘夷”为号召C、兵力强大,攻无不克D、结交了大量的诸侯国4、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措施?(多项选择)A、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B、采用连横之策削弱敌国C、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D、修建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5、宋代的科举考试更加强调哪一方面的能力?A、诗词创作能力B、经学理解和注疏能力C、策论写作和治理国家的能力D、书法绘画水平6、明代御史台的主要职责是什么?A、管理地方财政B、监督百官,弹劾违法官员C、负责军事战略制定D、管理官吏调动7、《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辉璀璨的明珠。请问,《史记》的体裁是:A、编年体B、纪传体C、国别体D、断代史8、春秋时期的晋国贵族地位复杂,往往不止一个君主,这种情况称为:A、分封制B、世袭制C、陪臣执国命D、君主共治9、王安石变法是在哪位皇帝的统治期间实施的?A、唐玄宗B、宋仁宗C、宋神宗D、宋真宗10、宋代的“隔街相会”的现象主要是由于?A、政治腐败导致的官员与百姓间的问题B、土地分配不均导致的农民不满C、重文轻武政策导致的文官地位提升D、城市商业繁荣导致的女性活动空间增加11、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说法错误的是(B)。A.“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B.各派思想主张完全一致,相互之间不存在争论。C.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如孔子、老子等。D.“百家争鸣”对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2、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施的重大举措是(C)。A.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B.设置刺史,直接管理地方政务。C.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D.成立“中朝”,提高皇帝权力。13、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强调“仁”和“礼”。B、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主张“无为而治”。C、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提倡“法治”。D、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提倡“兼爱”和“非攻”。14、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多项措施,以下哪一项措施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无关?A、推行郡县制。B、统一度量衡。C、统一货币。D、修建秦长城,防御北方匈奴。15、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哪位著名的政治家为相,成功推动齐国的政治和经济变革?A、管仲B、孙武C、子产D、孟尝君16、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上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请问下列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A、奖励耕织、实行军功爵制B、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C、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D、罢黜百家,独尊儒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对外来侵略和争取国家独立自主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发展。请以“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为时间背景,论述这一时期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的主要变化和影响。第二题题目:分析明朝实行“一条鞭法”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第三题题目:清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请你结合清朝相关史实,分析清朝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第四题题目:19世纪中期,中国遭受了一系列外来侵略,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及产生的影响。2024-2025学年安徽省阜阳市历史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对海上远航探险最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的是:A、造纸术B、火药C、印刷术D、指南针答案:D解析:指南针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航海的精度和安全性,为海上远航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2、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谁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力大增,成为春秋首霸:A、管仲B、商鞅C、孔子D、韩非子答案:A解析:管仲是齐桓公的主要助手,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等,使得齐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3、春秋时期,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获得了“葵丘之盟”的支持B、以“尊王攘夷”为号召C、兵力强大,攻无不克D、结交了大量的诸侯国答案:B解析: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中,齐桓公凭借“尊王攘夷”的口号获得了众多小国的支持。晋文公继承了这一策略,通过这一口号获得了中原诸侯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实现了霸业。4、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措施?(多项选择)A、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B、采用连横之策削弱敌国C、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D、修建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答案:A、C、D解析: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有力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他还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加强了国家的经济与文化管理。修建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侵扰,也是加强国防的措施之一。选项B中的“连横之策”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并非秦始皇亲自实施的统一六国的措施。5、宋代的科举考试更加强调哪一方面的能力?A、诗词创作能力B、经学理解和注疏能力C、策论写作和治理国家的能力D、书法绘画水平答案:C解析:宋代科举考试在原有的帖经、墨义等经学测试基础上,增加了策论、时务问卷等内容,重点考察士子的实际治国才能。因此,正确答案是C。6、明代御史台的主要职责是什么?A、管理地方财政B、监督百官,弹劾违法官员C、负责军事战略制定D、管理官吏调动答案:B解析:明代御史台,又称都察院,是专门负责监察百官、弹劾违法官员的机构。因此,正确答案是B。7、《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辉璀璨的明珠。请问,《史记》的体裁是:A、编年体B、纪传体C、国别体D、断代史答案:B解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采用纪传体通史的史书,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它通过人物传记的方式,囊括了从远古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文学和传记文学的经典之作。8、春秋时期的晋国贵族地位复杂,往往不止一个君主,这种情况称为:A、分封制B、世袭制C、陪臣执国命D、君主共治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较为复杂的贵族政治结构,其中一种现象就是“陪臣执国命”,即大夫家族掌握国家大权,形成了强大的贵族势力,实际执掌朝政。这种情况反映了当时政治权力的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变化。9、王安石变法是在哪位皇帝的统治期间实施的?A、唐玄宗B、宋仁宗C、宋神宗D、宋真宗答案:C解析:王安石变法开始于北宋神宗年间,即公元1069年,宋神宗是当时的皇帝。10、宋代的“隔街相会”的现象主要是由于?A、政治腐败导致的官员与百姓间的问题B、土地分配不均导致的农民不满C、重文轻武政策导致的文官地位提升D、城市商业繁荣导致的女性活动空间增加答案:D解析: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女性的活动空间也相应增加,婚姻也趋向自由,出现了“隔街相会”等现象。这种方式指贵族或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性在家庭的隔扇之后和过往的求婚者说话。11、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说法错误的是(B)。A.“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B.各派思想主张完全一致,相互之间不存在争论。C.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如孔子、老子等。D.“百家争鸣”对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B。解析:“百家争鸣”虽然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各派思想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主张和观点,但彼此之间的论战和争论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选项B说法错误。12、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施的重大举措是(C)。A.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B.设置刺史,直接管理地方政务。C.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D.成立“中朝”,提高皇帝权力。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通过这一措施分割和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3、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强调“仁”和“礼”。B、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主张“无为而治”。C、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提倡“法治”。D、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提倡“兼爱”和“非攻”。答案:D解析:墨家的主张主要是“兼爱”和“非攻”,强调全社会的相互爱护和反对侵略战争,而不是仅限于这两个方面。因此,D选项表述不全面。14、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多项措施,以下哪一项措施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无关?A、推行郡县制。B、统一度量衡。C、统一货币。D、修建秦长城,防御北方匈奴。答案:D解析:修建秦长城的主要目的是防御北方的匈奴侵略,加强边疆防御,虽然也体现了秦朝对边疆的控制,但并不直接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范畴。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都是直接为中央集权服务的具体措施。15、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哪位著名的政治家为相,成功推动齐国的政治和经济变革?A、管仲B、孙武C、子产D、孟尝君答案:A、管仲解析:管仲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辅佐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16、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上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请问下列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A、奖励耕织、实行军功爵制B、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C、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D、罢黜百家,独尊儒家答案:D、罢黜百家,独尊儒家解析: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奖励耕织、实行军功爵制、推行县制和改革土地制度等。而“罢黜百家,独尊儒家”是汉武帝时期实施的文化政策,与商鞅变法无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对外来侵略和争取国家独立自主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发展。请以“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为时间背景,论述这一时期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的主要变化和影响。答案1.背景介绍: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这段时间是中国近代史的关键时期,中国在这期间经历了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经过新中国的成立走上的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之路。2.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1840-1895年)主要变化:从中国始终封闭、固步自封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体系,被迫打开了国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地赔款,丧失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等。影响:加剧国内阶级矛盾,促使部分有识之士萌生了改革图强的觉醒,从洋务运动开始探索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1895-1919年)主要变化: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列强瓜分中国,掀起瓜分狂潮。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意识增强,开始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影响:辛亥革命后,中国走向共和制度,但民国政府并未能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帝制残余及军阀割据继续困扰着国内稳定,一战期间中国成为战胜国,却未获得应有的赔偿与尊重,加剧了中国人民的不满。4.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1919-1949年)主要变化: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人民广泛参与,民众运动蔚然成风,中国共产党和劳动人民的力量不断壮大;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战败投降;中共领导人民与国民政府进行内战,最终取得全国政权。影响: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自发的争取国家独立自主的脚步并未停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有了自己的国家,国家政权完全掌握在人民手中,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变化的理解以及分析综合能力。解答时需从时间上提出不同的阶段和事件,进而分析相应的变化及其具体影响。注意不同的阶段,列强入侵加剧了中国社会内部矛盾,也促使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寻求变革,最终中华民族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解放,实现了国家独立与发展。在解答过程中,还应尽量结合史实和具体情况,突出中国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第二题题目:分析明朝实行“一条鞭法”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答案】一、历史背景1.赋役制度弊端:明初的赋役制度,即“一条鞭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原本的黄册编制和编审程序复杂,役夫指挥问题严重,导致各级官吏和地主豪绅通过各种方式逃避赋税与劳役,国家赋税收入大为减少,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矛盾。2.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对赋役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人丁税与田赋分离的赋役制度不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3.财政危机:明朝初期以来,长期战争以及与边疆民族的军事冲突导致财政支出庞大,中央财政收入捉襟见肘,需要寻找新的赋税来源。二、主要内容1.基本内容:一条鞭法主要将田赋与徭役合并为总税额,直接以银两形式征收;并规定在征收赋税时仅考虑田亩,不再涉及其他算丁定役的方式,同时将过去的税额、力役等项均编人一条总额下进行征收。2.程朱理学的影响:一条鞭法在推行过程中还体现了程朱理学等儒家思想的影响,例如在赋税征收过程中强调公平性,试图通过调配央地财权来加强中央集权。三、影响1.赋税公平性提高:一条鞭法将赋税征收的标准统一为银两,避免了过去的人丁税和田赋分离导致的赋税公平性问题,客观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一条鞭法的推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为直接税比实物税更易于转换为货币形式以支付商品,从而增加了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刺激了商业活动的增长。3.加强中央集权:一条鞭法的规定为中央政府减少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权力的集中。4.赋税征收的规范化:作为一种赋税制度,一条鞭法的实施使得赋役征收更加规范和公平,有利于减少贪污,增强了国家财政的实力。综上所述,一条鞭法在解决赋役制度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及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其实施过程和目的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辩证看待这一历史事件。【解析】1.背景分析部分考察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梳理能力,需要明确赋役制度的弊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财政危机等背景因素。2.主要内容部分涉及“一条鞭法”的具体实施内容,注意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目的和方式。3.影响分析部分考察学生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能力,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该政策的正面影响和局限性,提供全面的历史分析视角。第三题题目:清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请你结合清朝相关史实,分析清朝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答案:1.政治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如设置伊犁将军、接待达赖和班禅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稳定。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与西藏的关系。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雍正帝进行“改土归流”,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都是对内对外斗争的表现,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康熙帝设立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推行有效的地方管理制度,如加强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培养、考核制度,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设立新的官僚机构和职位,如地方设总督、巡抚等职位,大大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能。2.军事措施:加强边疆防御和驻军,如在东北、西北边境设立了三谯卫、乌里雅苏台将军等军事管理机构。对外军事征服或战争,如平定内乱(如三藩之乱)、对外征服台湾等地等。加强海防建设,如建设强大的海军舰队,限制地方势力发展。定期巡阅,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安全。设立全面的军事防御体系,如“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事务,提高国防能力。3.文化措施: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是规范和普及普通话。科举考试仍然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如大兴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压制言论自由。监控科举文学,实行八股取士,限制考生的思想和表达方式。重视文化和科技发展,如设立文渊阁,编辑《四库全书》,培养人才等。解析:清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与控制力,同时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政治上,清朝注重设立和完善新的官僚体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调控。军事上,清朝通过加强边防建设等方式,巩固了边疆的安全,同时通过有效的军事征服,扩大了版图。此外,清朝还通过文化政策,加强对文化的控制,以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国家统一感。这些措施共同作用,为清朝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第四题题目:19世纪中期,中国遭受了一系列外来侵略,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及产生的影响。答案: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指1856年至1860年期间,英国和法国为主导联军,以贸易壁垒、外交礼仪及领事裁判权为由,对中国进行的一次战争。此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深远:1.领土主权的进一步受损:在《北京条约》中,中国被迫割让了更多的领土,如九龙司地方一区。这些新增的领土损失,进一步削弱了中国传统的领土完整和主权意识。2.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负担: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需支付大量赔偿,这些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国内的财政负担,还导致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