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汉中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正确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孟子·尽心上》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提倡全人类兼爱交利,即使从头到脚,被磨成粉末,只要对天下有利,都甘愿付出,这种损己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突显了墨子追求真善美理想的高贵品格。孟子对墨子精神的赞扬,影响深远。西晋鲁胜《墨辩注序》说:“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孟子非墨辟墨,但其思维表达方式,承自墨子,酷似墨子,辩论模仿墨子惯用的归谬反驳法。《孟子·告子上》说:“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不知类”是墨子应用归谬反驳法的标志词、惯用语,曾被墨子用来说服鲁班与楚王,止楚攻宋,孟子出色地加以传承发扬。《孟子·梁惠王上》说:“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归谬辩辞,比喻生动,脍炙人口,众所周知,是世人普遍效法的思维表达范例。儒墨之学,各有所长,舍短取长,有助于把握全面真理和治国良方,是司马迁和班固等史学思想家对儒墨学关系的标准定性,是今日认知判断儒墨关系的正确指引。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兼爱”理想,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的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辟”即驱除、屏除、排除。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定性定位,绝无一丝可能翻案平反的条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在当今不同文明互补互鉴的全新时代,辨识墨子兼爱学说的精义,吸取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探寻墨学中绝的动因,推进儒墨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是历史赋予当代学人的重要使命。儒墨学界应携起手来,努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儒学研究和墨学研究交流合作,开辟儒墨学兼容创新的新局面。(摘编自孙中原《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材料二:儒家“仁爱”主张“爱有差等”,即根据亲疏贵贱而施予不同的爱。从维护“君臣父子”的纲常出发,儒家主张在施行爱的过程中以自己为起点,逐渐扩大至他人,即“立爱自亲始”。墨家“兼爱”是围绕“兼相爱,交相利”这一基本论点展开的。《吕氏春秋》说:“墨翟贵兼。”“兼”的本义是一只手拿着两颗稻谷,引申为同时顾及事物的几个方面。在《墨经》中,“兼”表示“整体”“全部”的意思。因此,“兼爱”主要强调的是“兼爱天下之人”。在墨子看来,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无论出身是高贵还是低贱,只要是人,都是被爱的对象,这个爱的对象的范围应该是“天下之人”,也就是整个人类,也即“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墨家“兼爱”认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别,却又要求别人不分差别地彼此相爱,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泥潭之中。与“兼相爱”紧密相连的是墨家的“交相利”的实利主义道德原则。在墨家看来,爱就是利,利即为爱。没有实际的“利”,就无从谈“爱”。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所爱的对象是相同的。儒家坚信在一个秩序和谐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仁爱;而墨家则认为在一个秩序和谐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兼爱,其实这两种理想的人际关系皆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之爱,是人类之爱,爱的对象是整个人类。儒家有“泛爱众”“仁者爱人”,墨家有“兼爱天下”。儒家施行“仁爱”的方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譬也,可谓仁之方也”,这种方法就是由己及人。“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的“仁”和“亲”是两个概念。“仁”是对亲人之外的他人的喜爱。“亲”则是对亲人或相熟的人的亲爱。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都是中国传统思想,都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我们要在充分理解它们两者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具体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的特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分析、鉴别、取舍、改造,使它们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当今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和光芒。(摘编自高洁《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比较》)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汉之前墨家与儒家两大流派对举并提,而汉朝之后至清朝,墨学逐渐衰竭,这跟孟子的“辟墨”有一定的关系。B.“兼爱”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是人类的共同人性论,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达到的,也与宗法等级制不符。C.材料一认为,我们应该吸取孟子为了本派学说而全盘否定墨学的历史教训,儒墨学说研究者应当平等地交流与合作。D.“立爱自亲始”是儒家的主张,是说在施行爱的时候,以自己为起点,再扩大到他人,根据关系的亲疏贵贱而不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本来是学儒学的,因认为儒学有缺点而自创墨学,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可见,在当时墨学比儒学更先进。B.利用儒墨之学的优势,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真理和治理国家,古代史学家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研究诸子百家各学派关系仍有指导价值。C.“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是说办事要先抓主要矛盾,孟子非墨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孔孟之道才能够鲜亮发光。D.墨学从与儒学并举到逐渐衰竭,墨子从与孔子并提到渐去渐远,原因很多,其自身学说有些地方自相矛盾、有些观点不合时宜是重要因素。3.下列选项,没有运用归谬反驳法的一项是()A.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C.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D.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所使用论证方法。5.儒墨关于“爱”的主张有哪些异同点?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人生的乐趣林语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情时,他的个性才会显露出来。只有当社会与公务的压力消失,金钱、名誉和野心的刺激离去,精神可以随心所欲地游荡之时,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内在的人,看到他真正的自我。中国人在闲暇时是最聪明最理智的。他们有着如此之多的闲暇和悠闲的乐趣,这有关他们生活的一章,就是为愿意接近他们并与之共同生活的读者而作的。这里,中国人才是真正的自己,并且发挥得最好,因为只有在生活上他们才会显示出自己最佳的性格——亲切、友好与温和。既然有了足够的闲暇,中国人有什么不能做呢?他们食蟹、品茗、唱戏、放风筝、猜谜、看斗鸡、浇花、下棋、养鸟、猜拳、看手相、腌萝卜、喂鸽子、登山、看赛舟……这是因为中国人总是那么亲切、和蔼、活泼、愉快,那么富有情趣,又是那么会玩儿。这也是自然的,因为情趣来自传统。人们被教会欣赏美的事物,不是通过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例,通过在富有高尚情趣的社会里的生活。工业时代,人们的精神无论如何是丑陋的,而某些中国人的精神——他们把自己的社会传统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抛弃掉,而疯狂地去追求西方的东西,可自己又不具备西方的传统,他们的精神更为丑陋。在全上海所有富豪人家的园林住宅中,只有一家是真正的中国式园林,却为一个犹太人所拥有。所有的中国人都醉心于什么网球场、几何状的花床、整齐的栅栏、修剪成圆形或圆锥形的树木,以及按英语字母模样栽培的花草。上海不是中国,但上海却是现代中国往何处去的不祥之兆。它在我们嘴里留下了一股又苦又涩的味道,就像中国人用猪油做的西式奶油糕点那样。它刺激了我们的神经,就像中国的乐队在送葬行列中大奏其“前进,基督的士兵们”一样。传统和趣味需要时间来互相适应。古代的中国人是有他们自己的情趣的。我们可以从漂亮的古书装帧、精美的信笺、古老的瓷器、伟大的绘画和一切未受现代影响的古玩中看到这些情趣的痕迹。人们在抚玩着漂亮的旧书、欣赏着文人的信笺时,不可能看不到古代的中国人对优雅、和谐和悦目色彩的鉴赏力。仅在二三十年之前,男人尚穿着鸭蛋青的长袍,女人穿紫红色的衣裳,那时的双绉也是真正的双绉,上好的红色印泥尚有市场。而现在整个丝绸工业都在最近宣告倒闭,因为人造丝是如此便宜,如此便于洗涤,三十二元钱一盎司的红色印泥也没有了市场,因为它已被橡皮图章的紫色印油取代。古代的亲切和蔼在中国人的小品文中得到了极好的反映。小品文是中国人精神的产品,闲暇生活的乐趣是其永恒的主题。小品文的题材包括品茗的艺术、图章的刻制及其工艺和石质的欣赏、盆花的栽培,还有如何照料兰花、泛舟湖上、攀登名山、拜谒古代美人的坟墓、月下赋诗,以及在高山上欣赏暴风雨——其风格总是那么悠闲、亲切而文雅,其诚挚谦逊犹如与密友在炉边交谈,其形散神聚犹如隐士的衣着,其笔锋犀利而笔调柔和,犹如陈年老酒。文章通篇都洋溢着这样一个人的精神:他对宇宙万物和自己都十分满意;他财产不多,情感却不少;他有自己的情趣,富有生活的经验和世俗的智慧,却又非常幼稚;他有满腔激情,而表面上又对外部世界无动于衷;他有一种愤世嫉俗般的满足,一种明智的无为;他热爱简朴而舒适的物质生活。在中国,人们对一切艺术的艺术,即生活的艺术,懂得很多。一个较为年轻的文明国家可能会致力于进步;然而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自然在人生的历程上见多识广,它所感兴趣的只是如何过好生活。就中国而言,由于有了中国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人当作一切事物的中心,把人类幸福当作一切知识的终结,于是,强调生活的艺术就是更为自然的事情了。但即使没有人文主义,一个古老的文明也一定会有一个不同的价值尺度,只有它才知道什么是“持久的生活乐趣”,这就是那些感官上的东西,比如饮食、房屋、花园、友谊。这就是生活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像巴黎和维也纳这样古老的城市有良好的厨师、上等的酒和美妙的音乐。人类的智慧发展到某个阶段之后便感到无路可走了,于是便不愿意再去研究什么问题,而是像奥玛开阳那样沉湎于世俗生活的乐趣之中了。于是,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它不知道怎样像中国人那样吃,如何像他们那样享受生活,那么,在我们眼里,这个民族一定是粗野的,不文明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人对闲暇时光的利用方式往往能体现他的个性,因为闲暇时人往往能真实地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B.中国人传统的情趣,体现了他们对美的欣赏,这种欣赏能力是在有高尚情趣的社会中熏染出来的。C.中国传统的物品逐渐被价格低廉的工业商品替代,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人们也都乐于接受。D.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它历经发展,最终会强调生活的艺术,包括注重饮食等持久的生活乐趣。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不厌其烦地一一罗列出中国人闲暇时所做的事,看似繁复,实则是以铺陈展示中国人的生活乐趣之丰富。B.作者用“猪油做的西式奶油糕点”作比,讽刺了当时国人盲目追求西方审美文化的现象,形象巧妙又辛辣。C.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淡亲切,笔力温和又有感染力,既表达了文化浸润下中国的文化魅力,又有警示意义。D.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进行详细阐释,意在反衬工业社会的丑陋并直观地表达出对工业时代的批判。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内涵。9.在任何时代,文化自信都应该被提振。时值校园文化节,需要你写一篇关于文化自信的开幕词,请结合本文,列出几条提纲。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纨绔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①。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选自《天工开物·乃粒》,有删改)材料二:桓公曰:“鲁梁之于齐也,千谷也,蜂螫②也,齿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鲁梁,何行而可?”管子对曰:“鲁梁之民俗为绨③。公服绨,令左右服之,民从而服之。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桓公曰:“诺。”即为服于泰山之阳,十日而服之。管子告鲁梁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则是鲁梁不赋于民,财用足也。鲁梁之君闻之,则教其民为绨。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郭中之民道路扬尘,十步不相见,曳繑④而踵相随,车毂齺⑤,骑连伍而行。管子曰:“鲁梁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绨。闭关,毋与鲁梁通使。”公曰:“诺。”后十月,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应声之正无以给上。鲁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绨修农。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鲁梁之人籴十百,齐粜十钱。二十四月,鲁梁之民归齐者十分之六;三年,鲁梁之君请服。(选自《管子·轻重戊》,有删改)[注]①诟詈(lì):辱骂。②螫(shì):蜂、蝎等有毒腺的虫子用尾部的毒刺刺人或动物。③涕(tí):厚绸子。④曳繑(jué):拽着鞋。⑤齺(zōu):交错。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晨炊晚饷A知其味B而忘C其源者D众矣E夫先农F而系之以神G岂人力之H所为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纷纷嘉种”与“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两句中“嘉”的意思不同。B.纨绔,原指古代富家子弟穿的绸裤,后“纨绔子弟”用来代指不务正业的富家子弟。C.“令左右服之”与“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令”的意思不同。D.“公宜服帛”与“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服”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自身不能长期生存,要靠五谷养活。五谷又不能自己生长,要靠人类种植。B.土壤的性质会随着时代而有所差异,谷物的种类和特性又随着水土而有所区别。C.桓公认为,鲁国和梁国不时骚扰齐国,就像蜂身上的尾螫,他想攻打鲁国和梁国。D.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几年后鲁国和梁国不战而败,其百姓和君主相继归附齐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2)则鲁梁不赋于民,财用足也。鲁梁之君闻之,则教其民为绨。14.粮食自古以来是人们生活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甚至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齐国是如何精心策划一场“粮食贸易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其实施的步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苏轼谁作桓伊②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③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注]①金山:位于江苏镇江,宋时为长江中岛屿,现已与长江南岸相连。柳子玉:即柳瑾,字子玉,润州(今镇江)丹徒人,北宋书法家,苏轼的亲戚。熙宁七年二月,苏轼于金山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②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③新月:农历月初时月亮形曲似钩,称新月。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以问句起势,突兀别致,用典巧妙,重点落于一个“梦”字,梦被“惊破”,似有怨恨之意。B.上片写梦醒后见到的江天景色,“愁”字使景物蒙上一层淡淡的愁绪,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C.“落花飞絮”点明季节,此时此景送别,更添离愁;“飞絮”是飘忽不定之物,象征了人生的漂泊不定。D.结句写朋友远去,飞絮相送,词人内心满是不舍之情;流水滔滔东流,词借流水的旷达比喻人的心情。16.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运用比喻等手法并通过大与小的比照表现出一种空阔的境界,又显示出词人豪迈的内在气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2)苏轼《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错误说法。(3)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居住地的景色,清丽疏淡,诗人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来自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打着背包奔赴这片连一杯淡水、一捧黄土也要到几十公里外去取的盐湖边扎下帐篷。最原始的铁勺、铁耙、铁钻、铁锹,都是他们使用的工具。他们穿上水靴蹚入盐池挖盐,土法上马生产出第一批钾肥,填补了中国没有钾肥生产的空白。如今,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块块分割整齐的湖田一个比一个大,一艘艘现代化采盐船正在抽吸湖里的卤水。厂房里生产大量钾肥,A,不用问,现代化的设备替代了繁重的人工劳动,人力大大节省了……察尔汗盐湖大规模开发的序幕已经拉开。走上“万丈盐桥”,公路就像一座桥悬浮在卤水上面。宽阔光滑的路面,与周围自然结成的盐盖连成一体。脚下没有奔腾的流水,而是注满涌动卤水的盐盖。踩在上面,平稳踏实,感觉与城市里的柏油马路没有两样。有趣的是盐桥维修的方法别具一格,一旦路面出现坑坑洼洼,只要从附近的盐盖上铲一点盐粒,再去路边挖的盐水坑里舀一勺浓浓的卤水浇上去,盐粒融化后凝固,B。漫步盐湖间,一个个盐体结晶宛如春天盛开的花朵。千姿百态的珍珠盐、玻璃盐、珊瑚盐、水晶盐、雪花盐,这儿一簇,那儿一丛,丛丛簇簇恣意绽放在盐湖中,正像一串串待解的命题,直奔我的眼底。这些梦幻般的盐花呈现出的鬼斧神工,虽然不可能人工复制,但那些被时光刻录的留存,仍旧埋藏在深深的盐湖中,我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20.文中的画横线句子如果改成“打着背包奔赴这片盐湖边扎下帐篷”,与原文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树蜗牛是波利尼西亚诸岛的本土物种,其身长不到2.5厘米,但它们对当地生态的作用是巨大的:树蜗牛既能限制对植物有害的真菌生长,又能让植物残体(如落叶)中的养分迅速回到土壤。因此,它们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重要一员。可惜,这些树蜗牛在岛上死亡殆尽了。原因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喜欢吃蜗牛的法国人将大蜗牛带到了波利尼西亚诸岛。谁料到,本应该老老实实待在厨房的大蜗牛陆续逃亡,并在当地大肆繁殖。大蜗牛以约500多种植物为食物,缺乏天敌的它们在岛上大肆啃食植物,严重破败了岛上的生态系统。为了抑制大蜗牛,法国人又将大蜗牛的天敌——狼蜗牛引入受大蜗牛祸害的岛屿。不过,狼蜗牛不仅捕食美味的大蜗牛,岛上一些本地小蜗牛也成了狼蜗牛的食物,其中就包括对岛上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的树蜗牛。在狼蜗牛的横扫之下,本地树蜗牛几乎灭绝。在树蜗牛消失后,不仅森林严重退化,而且农业用地的肥力下降,当地农民不得不扩大对土地的开垦,以满足生存之需。然而,结果又导致森林进一步被农田蚕食。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请用疑问句分别给第一段和第二段添加一个小标题,均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公众人物被当众泼水、扔鞋等事件时有发生,“人肉搜索”和网络群骂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非理性表达”反映了当事人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淡薄,不够理智,这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害人害己。理性表达,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共识。在遇到各类信息、问题和矛盾时,我们应关注事实,客观分析,不受情绪左右,学会理性表达。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陕西省汉中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正确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孟子·尽心上》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提倡全人类兼爱交利,即使从头到脚,被磨成粉末,只要对天下有利,都甘愿付出,这种损己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突显了墨子追求真善美理想的高贵品格。孟子对墨子精神的赞扬,影响深远。西晋鲁胜《墨辩注序》说:“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孟子非墨辟墨,但其思维表达方式,承自墨子,酷似墨子,辩论模仿墨子惯用的归谬反驳法。《孟子·告子上》说:“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不知类”是墨子应用归谬反驳法的标志词、惯用语,曾被墨子用来说服鲁班与楚王,止楚攻宋,孟子出色地加以传承发扬。《孟子·梁惠王上》说:“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归谬辩辞,比喻生动,脍炙人口,众所周知,是世人普遍效法的思维表达范例。儒墨之学,各有所长,舍短取长,有助于把握全面真理和治国良方,是司马迁和班固等史学思想家对儒墨学关系的标准定性,是今日认知判断儒墨关系的正确指引。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兼爱”理想,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的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辟”即驱除、屏除、排除。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定性定位,绝无一丝可能翻案平反的条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在当今不同文明互补互鉴的全新时代,辨识墨子兼爱学说的精义,吸取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探寻墨学中绝的动因,推进儒墨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是历史赋予当代学人的重要使命。儒墨学界应携起手来,努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儒学研究和墨学研究交流合作,开辟儒墨学兼容创新的新局面。(摘编自孙中原《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材料二:儒家“仁爱”主张“爱有差等”,即根据亲疏贵贱而施予不同的爱。从维护“君臣父子”的纲常出发,儒家主张在施行爱的过程中以自己为起点,逐渐扩大至他人,即“立爱自亲始”。墨家“兼爱”是围绕“兼相爱,交相利”这一基本论点展开的。《吕氏春秋》说:“墨翟贵兼。”“兼”的本义是一只手拿着两颗稻谷,引申为同时顾及事物的几个方面。在《墨经》中,“兼”表示“整体”“全部”的意思。因此,“兼爱”主要强调的是“兼爱天下之人”。在墨子看来,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无论出身是高贵还是低贱,只要是人,都是被爱的对象,这个爱的对象的范围应该是“天下之人”,也就是整个人类,也即“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墨家“兼爱”认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别,却又要求别人不分差别地彼此相爱,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泥潭之中。与“兼相爱”紧密相连的是墨家的“交相利”的实利主义道德原则。在墨家看来,爱就是利,利即为爱。没有实际的“利”,就无从谈“爱”。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所爱的对象是相同的。儒家坚信在一个秩序和谐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仁爱;而墨家则认为在一个秩序和谐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兼爱,其实这两种理想的人际关系皆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之爱,是人类之爱,爱的对象是整个人类。儒家有“泛爱众”“仁者爱人”,墨家有“兼爱天下”。儒家施行“仁爱”的方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譬也,可谓仁之方也”,这种方法就是由己及人。“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的“仁”和“亲”是两个概念。“仁”是对亲人之外的他人的喜爱。“亲”则是对亲人或相熟的人的亲爱。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都是中国传统思想,都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我们要在充分理解它们两者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具体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的特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分析、鉴别、取舍、改造,使它们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当今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和光芒。(摘编自高洁《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比较》)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汉之前墨家与儒家两大流派对举并提,而汉朝之后至清朝,墨学逐渐衰竭,这跟孟子的“辟墨”有一定的关系。B.“兼爱”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是人类的共同人性论,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达到的,也与宗法等级制不符。C.材料一认为,我们应该吸取孟子为了本派学说而全盘否定墨学的历史教训,儒墨学说研究者应当平等地交流与合作。D.“立爱自亲始”是儒家的主张,是说在施行爱的时候,以自己为起点,再扩大到他人,根据关系的亲疏贵贱而不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本来是学儒学的,因认为儒学有缺点而自创墨学,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可见,在当时墨学比儒学更先进。B.利用儒墨之学的优势,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真理和治理国家,古代史学家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研究诸子百家各学派关系仍有指导价值。C.“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是说办事要先抓主要矛盾,孟子非墨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孔孟之道才能够鲜亮发光。D.墨学从与儒学并举到逐渐衰竭,墨子从与孔子并提到渐去渐远,原因很多,其自身学说有些地方自相矛盾、有些观点不合时宜是重要因素。3.下列选项,没有运用归谬反驳法的一项是()A.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C.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D.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所使用论证方法。5.儒墨关于“爱”的主张有哪些异同点?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C2.A3.B4.①举例论证。文中列举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上评论墨子的例子,论证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②引用论证。文中引用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的语句论证孟子辟墨是为了孔孟之道鲜亮发光。③对比论证。文中将儒家“爱有差等”与墨家的“可学而能”进行对比。5.异:儒家主张仁爱,“爱有差等”,由己及人,根据亲疏贵贱而施予不同的爱;墨家提倡全人类兼爱交利,“兼相爱,交相利”“兼爱天下”。同: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都是我国的传统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之爱;爱的对象是整个人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为了本派学说而全盘否定墨学的历史教训”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和最后一段“吸取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等可知,孟子没有“全盘否定墨学”,只是对墨子进行不当的批判。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可见,在当时墨学比儒学更先进”错,并不能得出此结论,而且“春秋战国,儒墨同显”“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可知,两派地位相当,不能比较高下。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B.“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举例论证法与类比论证法,其余都有运用归谬反驳法。归谬法,就是通过将对方的错误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得出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谬误的方法。这种反驳方法的特点,是“设假为真”,以结论驳前提。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常见的论证方法有:①举例论证;②对比论证;③比喻论证;④引用论证;⑤道理论证;⑥因果论证;⑦类比论证;⑧演绎论证;等等。材料一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如列举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上评论墨子的例子,论证的观点是前一句的“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列举《孟子·告子上》的话论证孟子“辩论模仿墨子惯用的归谬反驳法”。引用论证,如引用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的语句论证孟子辟墨是为了孔孟之道鲜亮发光,即“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引用《墨辩注序》的语句论证“孟子非墨辟墨,但其思维表达方式,承自墨子”。对比论证,如将儒家“爱有差等”与墨家的“可学而能”进行对比,指出二者的区别:一个是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一个是共同人性论。【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儒墨关于“爱”的主张的不同点在材料二,题目《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比较》概括了二者的不同点。材料二第一段明确:“儒家‘仁爱’主张‘爱有差等’,即根据亲疏贵贱而施予不同的爱……在施行爱的过程中以自己为起点,逐渐扩大至他人”。第二段明确:“墨家‘兼爱’是……‘兼相爱,交相利’…………主要强调的是‘兼爱天下之人’……爱的对象的范围应该是‘天下之人’,也就是整个人类”。相同点在材料二第三段“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所爱的对象是相同的……这两种理想的人际关系皆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之爱,是人类之爱,爱的对象是整个人类”和最后一段“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都是中国传统思想,都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人生的乐趣林语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情时,他的个性才会显露出来。只有当社会与公务的压力消失,金钱、名誉和野心的刺激离去,精神可以随心所欲地游荡之时,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内在的人,看到他真正的自我。中国人在闲暇时是最聪明最理智的。他们有着如此之多的闲暇和悠闲的乐趣,这有关他们生活的一章,就是为愿意接近他们并与之共同生活的读者而作的。这里,中国人才是真正的自己,并且发挥得最好,因为只有在生活上他们才会显示出自己最佳的性格——亲切、友好与温和。既然有了足够的闲暇,中国人有什么不能做呢?他们食蟹、品茗、唱戏、放风筝、猜谜、看斗鸡、浇花、下棋、养鸟、猜拳、看手相、腌萝卜、喂鸽子、登山、看赛舟……这是因为中国人总是那么亲切、和蔼、活泼、愉快,那么富有情趣,又是那么会玩儿。这也是自然的,因为情趣来自传统。人们被教会欣赏美的事物,不是通过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例,通过在富有高尚情趣的社会里的生活。工业时代,人们的精神无论如何是丑陋的,而某些中国人的精神——他们把自己的社会传统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抛弃掉,而疯狂地去追求西方的东西,可自己又不具备西方的传统,他们的精神更为丑陋。在全上海所有富豪人家的园林住宅中,只有一家是真正的中国式园林,却为一个犹太人所拥有。所有的中国人都醉心于什么网球场、几何状的花床、整齐的栅栏、修剪成圆形或圆锥形的树木,以及按英语字母模样栽培的花草。上海不是中国,但上海却是现代中国往何处去的不祥之兆。它在我们嘴里留下了一股又苦又涩的味道,就像中国人用猪油做的西式奶油糕点那样。它刺激了我们的神经,就像中国的乐队在送葬行列中大奏其“前进,基督的士兵们”一样。传统和趣味需要时间来互相适应。古代的中国人是有他们自己的情趣的。我们可以从漂亮的古书装帧、精美的信笺、古老的瓷器、伟大的绘画和一切未受现代影响的古玩中看到这些情趣的痕迹。人们在抚玩着漂亮的旧书、欣赏着文人的信笺时,不可能看不到古代的中国人对优雅、和谐和悦目色彩的鉴赏力。仅在二三十年之前,男人尚穿着鸭蛋青的长袍,女人穿紫红色的衣裳,那时的双绉也是真正的双绉,上好的红色印泥尚有市场。而现在整个丝绸工业都在最近宣告倒闭,因为人造丝是如此便宜,如此便于洗涤,三十二元钱一盎司的红色印泥也没有了市场,因为它已被橡皮图章的紫色印油取代。古代的亲切和蔼在中国人的小品文中得到了极好的反映。小品文是中国人精神的产品,闲暇生活的乐趣是其永恒的主题。小品文的题材包括品茗的艺术、图章的刻制及其工艺和石质的欣赏、盆花的栽培,还有如何照料兰花、泛舟湖上、攀登名山、拜谒古代美人的坟墓、月下赋诗,以及在高山上欣赏暴风雨——其风格总是那么悠闲、亲切而文雅,其诚挚谦逊犹如与密友在炉边交谈,其形散神聚犹如隐士的衣着,其笔锋犀利而笔调柔和,犹如陈年老酒。文章通篇都洋溢着这样一个人的精神:他对宇宙万物和自己都十分满意;他财产不多,情感却不少;他有自己的情趣,富有生活的经验和世俗的智慧,却又非常幼稚;他有满腔激情,而表面上又对外部世界无动于衷;他有一种愤世嫉俗般的满足,一种明智的无为;他热爱简朴而舒适的物质生活。在中国,人们对一切艺术的艺术,即生活的艺术,懂得很多。一个较为年轻的文明国家可能会致力于进步;然而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自然在人生的历程上见多识广,它所感兴趣的只是如何过好生活。就中国而言,由于有了中国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人当作一切事物的中心,把人类幸福当作一切知识的终结,于是,强调生活的艺术就是更为自然的事情了。但即使没有人文主义,一个古老的文明也一定会有一个不同的价值尺度,只有它才知道什么是“持久的生活乐趣”,这就是那些感官上的东西,比如饮食、房屋、花园、友谊。这就是生活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像巴黎和维也纳这样古老的城市有良好的厨师、上等的酒和美妙的音乐。人类的智慧发展到某个阶段之后便感到无路可走了,于是便不愿意再去研究什么问题,而是像奥玛开阳那样沉湎于世俗生活的乐趣之中了。于是,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它不知道怎样像中国人那样吃,如何像他们那样享受生活,那么,在我们眼里,这个民族一定是粗野的,不文明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人对闲暇时光的利用方式往往能体现他的个性,因为闲暇时人往往能真实地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B.中国人传统的情趣,体现了他们对美的欣赏,这种欣赏能力是在有高尚情趣的社会中熏染出来的。C.中国传统的物品逐渐被价格低廉的工业商品替代,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人们也都乐于接受。D.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它历经发展,最终会强调生活的艺术,包括注重饮食等持久的生活乐趣。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不厌其烦地一一罗列出中国人闲暇时所做的事,看似繁复,实则是以铺陈展示中国人的生活乐趣之丰富。B.作者用“猪油做的西式奶油糕点”作比,讽刺了当时国人盲目追求西方审美文化的现象,形象巧妙又辛辣。C.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淡亲切,笔力温和又有感染力,既表达了文化浸润下中国的文化魅力,又有警示意义。D.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进行详细阐释,意在反衬工业社会的丑陋并直观地表达出对工业时代的批判。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内涵。9.在任何时代,文化自信都应该被提振。时值校园文化节,需要你写一篇关于文化自信的开幕词,请结合本文,列出几条提纲。【答案】6.C7.D8.①在新文化的冲击下,许多中国人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而摒弃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情趣。②国人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重新培养他们的乐趣。9.①中国人有高尚的生活情趣。他们闲暇时亲近自然,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愉悦精神,表达情谊。②中国传统的审美艺术优雅古朴。古书装帧、信笺、瓷器、绘画等,优雅和谐,赏心悦目。③中国传统的文化充满人文主义精神。人们注重精神的愉悦,强调生活的艺术,把人当成中心,把人类幸福当作终结。【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人们也都乐于接受”错。结合第3段“工业时代,人们的精神无论如何是丑陋的……所有的中国人都醉心于什么网球场、几何状的花床、整齐的栅栏、修剪成圆形或圆锥形的树木,以及按英语字母模样栽培的花草……它在我们嘴里留下了一股又苦又涩的味道,就像中国人用猪油做的西式奶油糕点那样”和第4段“现在整个丝绸工业都在最近宣告倒闭,因为人造丝是如此便宜”可知,作者对于中国传统的物品逐渐被低廉的工业商品替代是非常痛心的,“精神丑陋”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的不认可,他并不乐于接受,并不希望中国传统的艺术品被工业商品替代。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意在反衬工业社会的丑陋并直观地表达出对工业时代的批判”错。结合第6段“在中国,人们对一切艺术的艺术,即生活的艺术,懂得很多……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自然在人生的历程上见多识广,它所感兴趣的只是如何过好生活……只有它才知道什么是‘持久的生活乐趣’,这就是那些感官上的东西,比如饮食、房屋、花园、友谊。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可知,作者详细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最终并不是为了去批评工业时代,而是意在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唤醒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传统和趣味需要时间来互相适应”是指,传统和趣味之间需要经历一个相互磨合、协调的过程。为什么需要时间来互相适应:结合第2段“在全上海所有富豪人家的园林住宅中,只有一家是真正的中国式园林,却为一个犹太人所拥有。所有的中国人都醉心于什么网球场、几何状的花床、整齐的栅栏、修剪成圆形或圆锥形的树木,以及按英语字母模样栽培的花草。上海不是中国,但上海却是现代中国往何处去的不祥之兆。它在我们嘴里留下了一股又苦又涩的味道,就像中国人用猪油做的西式奶油糕点那样。它刺激了我们的神经,就像中国的乐队在送葬行列中大奏其‘前进,基督的士兵们’一样”可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许多中国人盲目地、疯狂地区追求西方的东西,丢掉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趣的追求,所以需要适应。如何适应:结合文章第4、5、6段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的欣赏需要时间来适应,所以需要给国人更多的时间来了解、欣赏传统文化的美丽,重新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乐趣。【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念要点和拟写提纲的能力。结合第1段“中国人在闲暇时是最聪明最理智的。他们有着如此之多的闲暇和悠闲的乐趣”、第2段“既然有了足够的闲暇,中国人有什么不能做呢?他们食蟹、品茗……”和第3段“中国人总是那么亲切、和蔼、活泼、愉快,那么富有情趣,又是那么会玩儿。这也是自然的,因为情趣来自传统。人们被教会欣赏美的事物,不是通过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例,通过在富有高尚情趣的社会里的生活”可知,中国人在闲暇时亲近自然,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享受闲暇和乐趣,愉悦自己的精神,表达情谊,可见中国有高尚的生活情绪,这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结合第4段“古代的中国人是有他们自己的情趣的。我们可以从漂亮的古书装帧、精美的信笺、古老的瓷器、伟大的绘画和一切未受现代影响的古玩中看到这些情趣的痕迹”可知,中国人具有赏心悦目的古书装帧、信笺、瓷器、绘画等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体现了中国人对优雅、和谐和悦目色彩的鉴赏力,可见中国传统的优雅古朴的审美艺术正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结合第6段“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自然在人生的历程上见多识广,它所感兴趣的只是如何过好生活。就中国而言,由于有了中国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人当作一切事物的中心,把人类幸福当作一切知识的终结,于是,强调生活的艺术就是更为自然的事情了。但即使没有人文主义,一个古老的文明也一定会有一个不同的价值尺度,只有它才知道什么是‘持久的生活乐趣’”可知,中国人把人作为中心,把人类幸福当作终结,他们注重精神的愉悦和享受,强调生活的艺术,这种充斥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正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纨绔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①。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选自《天工开物·乃粒》,有删改)材料二:桓公曰:“鲁梁之于齐也,千谷也,蜂螫②也,齿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鲁梁,何行而可?”管子对曰:“鲁梁之民俗为绨③。公服绨,令左右服之,民从而服之。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桓公曰:“诺。”即为服于泰山之阳,十日而服之。管子告鲁梁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则是鲁梁不赋于民,财用足也。鲁梁之君闻之,则教其民为绨。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郭中之民道路扬尘,十步不相见,曳繑④而踵相随,车毂齺⑤,骑连伍而行。管子曰:“鲁梁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绨。闭关,毋与鲁梁通使。”公曰:“诺。”后十月,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应声之正无以给上。鲁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绨修农。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鲁梁之人籴十百,齐粜十钱。二十四月,鲁梁之民归齐者十分之六;三年,鲁梁之君请服。(选自《管子·轻重戊》,有删改)[注]①诟詈(lì):辱骂。②螫(shì):蜂、蝎等有毒腺的虫子用尾部的毒刺刺人或动物。③涕(tí):厚绸子。④曳繑(jué):拽着鞋。⑤齺(zōu):交错。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晨炊晚饷A知其味B而忘C其源者D众矣E夫先农F而系之以神G岂人力之H所为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纷纷嘉种”与“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两句中“嘉”的意思不同。B.纨绔,原指古代富家子弟穿的绸裤,后“纨绔子弟”用来代指不务正业的富家子弟。C.“令左右服之”与“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令”的意思不同。D.“公宜服帛”与“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服”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自身不能长期生存,要靠五谷养活五谷又不能自己生长,要靠人类种植。B.土壤的性质会随着时代而有所差异,谷物的种类和特性又随着水土而有所区别。C.桓公认为,鲁国和梁国不时骚扰齐国,就像蜂身上的尾螫,他想攻打鲁国和梁国。D.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几年后鲁国和梁国不战而败,其百姓和君主相继归附齐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2)则是鲁梁不赋于民,财用足也。鲁梁之君闻之,则教其民为绨。14.粮食自古以来是人们生活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甚至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齐国是如何精心策划一场“粮食贸易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其实施的步骤。【答案】10.AEG11.D12.C13.(1)您还要命令齐国不准织绨,必须依赖鲁、梁二国。这样,鲁、梁二国就将放弃农业而去织绨了。(2)这样,鲁、梁二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充足了。鲁、梁二国国君听到这个消息,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14.①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他和大臣带头穿绨做的衣服,禁止齐国人织绨,全部从鲁、梁二国进口绨。②管仲对来齐国贩卖绨的鲁、梁二国的商人予以重金补贴,让鲁、梁两国百姓都放弃农业而去织绨。③等时机成熟时,齐桓公改穿帛衣,带领百姓不再穿绨,并封闭关卡,与鲁、梁二国断绝经济往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们饱食终日,只知道早晚餐饭的味美,却忘记了粮食是从哪里来的,这种人真是太多了!把先农尊称为“神农”,难道是人为的吗?“晨炊晚饷”是由两个偏正结构的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意思完整,可独立成句,在A处断开;“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是主谓结构,“众”是谓语,“矣”为句末语气词,故在后面的E处断开。“岂”,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置于句首,在前面的G处断开。故选A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好的,优良的;/称赞。句意:为什么后来纷纷出现的许多优良粮种。/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B.正确。C.正确。命令;/美好。句意:让身边的人也穿。/口才很好,又多才能。D.错误。意思不同。动词,穿;/名词,衣服。句意:您应当改穿帛料衣服。/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鲁国和梁国不时骚扰齐国”错误。材料二中“鲁梁之于齐也,千谷也,蜂螫也,齿之有唇也”,意思是鲁国、梁国对于我们齐国,就像田边上的庄稼,蜂身上的尾螫,牙外面的嘴唇一样,是说齐国同鲁国和梁国关系紧密,没有提到“骚扰齐国”。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仰”,依赖,仰仗;“释”,放弃;“作绨”,织绨。(2)“赋”,征税;“赋于民”,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于民赋”;“足”,充足;“闻”,听到,听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鲁梁之民俗为绨。公服绨,令左右服之……公因令齐勿敢为……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首先,管仲建议齐桓公和大臣带头穿绨做的衣服,禁止齐国人织绨,全部从鲁、梁二国进口绨,鲁、梁二国就将放弃农业而去织绨了,齐桓公采纳了他的建议。②“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接着,管仲对来齐国贩卖绨的鲁、梁二国的商人予以重金补贴。这样做必然导致绨的价格高涨,鲁梁百姓就会放弃农耕,转而去织绨。一旦粮价高涨就会“鲁梁之民饿馁相及”。③“鲁梁可下矣”“公宜服帛,率民去绨。闭关,毋与鲁梁通使”,等时机成熟时,齐桓公采纳管仲建议,改穿帛衣,带领百姓不再穿绨,并封闭关卡,与鲁、梁二国断绝经济往来。这样鲁梁的绨无人购买,而粮价高涨,百姓也不能从齐国买到粮食,于是齐国就打赢了这场“粮食贸易战”。参考译文:材料一:宋子说:上古的神农氏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仔细体会这个尊称的含义,“神农”这两个字到现在还是存在着的。人类自身不能长期生存,要靠五谷养活;五谷又不能自己生长,要靠人类种植。土壤的性质会随着时代而有所差异,谷物的种类和特性又随着水土而有所区别。不这样(否则),从神农时代距离唐尧时代,人们用五谷当作粮食已经有一千多年了。(神农氏)使用耒耜等耕作工具的便利方法(早已被)用来教导天下百姓,难道还有什么不清楚吗?为什么后来纷纷出现的许多优良粮种,一定要等到后稷出来才得到详细说明,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富家子弟,把农民看成罪人;读经书的儒生,把农夫当作辱骂别人的代称。他们饱食终日,只知道早晚餐饭的味美,却忘记了粮食是从哪里来的,这种人真是太多了!把先农尊称为“神农”,难道是人为的吗?
材料二:
桓公说:“鲁国、梁国对于我们齐国,就像田边上的庄稼,蜂身上的尾螫,牙外面的嘴唇一样。现在我想攻占鲁、梁二国,怎样进行才好?”管仲回答说:“鲁、梁二国的百姓有织绨的习俗。您就带头穿绨做的衣服,让身边的人也穿,百姓也就会跟着穿。您还要命令齐国不准织绨,必须依赖鲁、梁二国。这样,鲁、梁二国就将放弃农业而去织绨了。”桓公说:“可以。”(桓公)就在泰山之南做起绨服,十天做好就穿上了。管仲还对鲁、梁二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一千匹绨,我给你们三百斤金;贩来万匹,给三千斤。”这样,鲁、梁二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充足了。鲁、梁二国国君听到这个消息,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十三个月以后,管仲派人到鲁、梁(探听)。(只见)鲁、梁二国城市人口多得让路上尘土飞扬,十步内都互相看不清楚,人们接踵而行,不能举步,车辆则轮子相碰,骑马的列队而行。管仲说:“可以拿下鲁、梁二国了。”桓公说:“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应当改穿帛料衣服,带领百姓不再穿绨,还要封闭关卡,与鲁、梁断绝经济往来。”桓公说:“可以。”十个月后,管仲又派人到鲁、梁(探听),(看到)鲁、梁的百姓都在不断地陷于饥饿,连朝廷一说就能得到的正常赋税,都没有办法交上来。鲁、梁的国君立即命令百姓停止织绨而修整农业,但粮食不能仅在三个月内就生产出来,鲁、梁的百姓买粮,每石要花去上千钱,而齐国境内的粮价每石才十钱。二十四个月之后,鲁、梁二国有十分之六的百姓归附了齐国;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也都归附齐国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苏轼谁作桓伊②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③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注]①金山:位于江苏镇江,宋时为长江中岛屿,现已与长江南岸相连。柳子玉:即柳瑾,字子玉,润州(今镇江)丹徒人,北宋书法家,苏轼的亲戚。熙宁七年二月,苏轼于金山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②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③新月:农历月初时月亮形曲似钩,称新月。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以问句起势,突兀别致,用典巧妙,重点落于一个“梦”字,梦被“惊破”,似有怨恨之意。B.上片写梦醒后见到的江天景色,“愁”字使景物蒙上一层淡淡的愁绪,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C.“落花飞絮”点明季节,此时此景送别,更添离愁;“飞絮”是飘忽不定之物,象征了人生的漂泊不定。D.结句写朋友远去,飞絮相送,词人内心满是不舍之情;流水滔滔东流,词借流水的旷达比喻人的心情。16.请从虚实结合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答案】15.D16.①上片实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②下片虚写,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这就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③这首词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借流水的旷达比喻人的心情”分析错误,应是“借流水无情衬托人的有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①先分析“实写”:上片开头“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两句,写离别前,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新月与愁烟,满江天”两句描述在梦醒之后,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著一弯孤单的新月,仿佛凄冷地望着人间。上片实写送别情景,融情入景,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浩淼幽清的图画,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②其次分析“虚写”,下片“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等句,则是“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虽然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还是迟迟没有成行,恰好是二月春深时节,“落花飞絮”,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这样的虚写,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③最后总结“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这首词虚实结合,先是渲染出离别时“新月与愁烟,满江天”这样一幅幽清、感伤的图画;再通过虚写,想象“明日”分别时,柳絮和江水各自多情和无情,一者明白人的心愿,逐舟代人送行,一者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全词意蕴丰富,含蓄隽永。(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运用比喻等手法并通过大与小的比照表现出一种空阔的境界,又显示出词人豪迈的内在气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2)苏轼《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错误说法。(3)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居住地的景色,清丽疏淡,诗人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答案】①.玉鉴琼田三万顷②.着我扁舟一叶③.盖叹郦元之简④.而笑李渤之陋也⑤.舍南舍北皆春水⑥.但见群鸥日日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鉴”“顷”“着”“简”“渤”“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来自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打着背包奔赴这片连一杯淡水、一捧黄土也要到几十公里外去取的盐湖边扎下帐篷。最原始的铁勺、铁耙、铁钻、铁锹,都是他们使用的工具。他们穿上水靴蹚入盐池挖盐,土法上马生产出第一批钾肥,填补了中国没有钾肥生产的空白。如今,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块块分割整齐的湖田一个比一个大,一艘艘现代化采盐船正在抽吸湖里的卤水。厂房里生产大量钾肥,A,不用问,现代化的设备替代了繁重的人工劳动,人力大大节省了……察尔汗盐湖大规模开发的序幕已经拉开。走上“万丈盐桥”,公路就像一座桥悬浮在卤水上面。宽阔光滑的路面,与周围自然结成的盐盖连成一体。脚下没有奔腾的流水,而是注满涌动卤水的盐盖。踩在上面,平稳踏实,感觉与城市里的柏油马路没有两样。有趣的是盐桥维修的方法别具一格,一旦路面出现坑坑洼洼,只要从附近的盐盖上铲一点盐粒,再去路边挖的盐水坑里舀一勺浓浓的卤水浇上去,盐粒融化后凝固,B。漫步盐湖间,一个个盐体结晶宛如春天盛开的花朵。千姿百态的珍珠盐、玻璃盐、珊瑚盐、水晶盐、雪花盐,这儿一簇,那儿一丛,丛丛簇簇恣意绽放在盐湖中,正像一串串待解的命题,直奔我的眼底。这些梦幻般的盐花呈现出的鬼斧神工,虽然不可能人工复制,但那些被时光刻录的留存,仍旧埋藏在深深的盐湖中,我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20.文中的画横线句子如果改成“打着背包奔赴这片盐湖边扎下帐篷”,与原文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答案】18.A.工人却没有看到几个B.路面很快平整如初19.①“这儿一簇,那儿一丛”既表明了盐体结晶的分布广,又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②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恣意”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盐体结晶任意、不受拘束的特点,增强了盐体结晶自然形成各种形态的表达力度。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盐湖中的美景,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用“直奔”一词形象写出盐体结晶形态多、颜色鲜艳,亮人眼球,从而引起“我”的注意与惊叹。20.①原文用数量词“一杯”“一捧”与“几十公里”形成对比,有力地表现了热血青年当年挖盐的生活环境的恶劣,赞美了青年人不怕艰辛的精神。②原文用“连……也……”的句式强调了客观存在的事实,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③而改句去掉了修饰成分,语意较为平淡,无强调之意。【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结合前句“厂房里生产大量钾肥”和后句“不用问,现代化设备替代了繁重的人工劳动”可知,看到厂房里正在生产大量钾肥,应该是有很多工人在劳作,然而在这里却没有看到几个人,原因不用问,是因为这里现代化设备替代了人工,所以语境强调的是这里却没有看到几个人的疑问,故可填“工人却没有看到几个”。B处,根据前文“有趣的是盐桥维修的方法别具一格”可知,语境是在说盐桥的维修,其中“一旦路面出现坑坑洼洼”是假设的情况,“从附近的盐盖上铲一点盐粒……浓浓的卤水浇上去”是做法,空格处是结果,结果自然是坑坑洼洼的路面修得平平整整,像原来一样,故可填“路面很快平整如初”。【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句式、修辞手法、遣词造句等角度入手分析。①从句式上看,“这儿一簇,那儿一丛”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使文章更有气势,同时“这儿一簇,那儿一丛”是修饰盐体结晶的,突出盐体结晶的分布非常广。②从修辞手法上看,“恣意”一词采用了拟人手法,作者将人的自由、不受拘束的状态赋予给盐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盐体结晶任意、自由、不受拘束的特点,有力地展现了盐体结晶天然生成的各种形态。③从遣词造句看,“直奔”一词非常有力度,“直奔我的眼底”使“丛丛簇簇恣意绽放在盐湖中”的画面更有冲击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盐体结晶形态多、色彩鲜艳,直接闪亮我的眼球,引起“我”的注意与惊叹。【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对比原句与改句可以发现,不同之处在于原句有“盐湖边”的定语“连一杯淡水、一捧黄土也要到几十公里外去取的”,据此从用词、句式等角度去分析。从用词上来看,原句使用了三处数量词,并且形容淡水、黄土的“一杯”“一捧”与“到几十公里外”的距离形成了鲜明地对比,一般来说相对容易取得的“一杯淡水”“一捧黄土”还得到“几十公里”外去取,强烈有力地表现了挖盐的生活环境的恶劣,展现并赞扬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热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爱情买卖离婚协议书模板
- 丰台区企业合作协议书范本范本
- 第3方协议书范文模板下载
- 纹绣美睫店入股协议书范文
- 幼儿园体育活动培训内容
- 校园防欺凌教育方案
- 纺织设备与工艺情境6
- 老年人阅读兴趣培养方案
- 保险公司销售激励方案
- 公司厂级员工安全培训试题有解析答案
- 大学美育(同济大学版)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2024年离婚协议书模板
- 广西邕衡教育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适应性检测试题 英语 含答案
- 应急第一响应人理论考试试卷(含答案)
- 10000中国普通人名大全
- 配电箱使用说明书
- 召开听证会程序流程
- 中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分包分供结算管理办法
- 风电场项目质量目标及保证措施
- 轮扣架支模体系材料量计算
- 《短视频拍摄脚本模板资料》视频抖音拍摄脚本剧本分镜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