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发霉与防霉》教学设计_第1页
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发霉与防霉》教学设计_第2页
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发霉与防霉》教学设计_第3页
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发霉与防霉》教学设计_第4页
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发霉与防霉》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单元《显微镜下的生世界》PAGE33.发霉与防霉【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建立拥有防霉手段对人类生成生活具有必要性的认知。知道现有的防霉技术手段。(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的高年段要求。7.5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17.2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课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霉,按照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认知结构,展开三个主要活动。第一个活动,安排学生先后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不同物品上的霉斑的外显形态和内在结构,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第二个活动,也是本课的主活动,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在学生以往经历科学探究的基础上,教材在此部分呈现出一个探究物品发霉条件的参考方案,并借助卡通人物之口给予提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以及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为下一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第三个活动,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一些防霉方法,启发学生对探究结果加以应用,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常见防霉方法的依据,将科学与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2课时的情况下教材使用情况如上,在1课时的前提下,可以调换第二个、第三个活动的顺序。【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首次接触“控制变量”实验设计,思维、方法、流程需要进一步熟练;“探究发霉条件”需要长周期观察、验证;学生持续观察、实验的习惯尚未养成。但是学生对于发霉现象和发霉条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对发霉现象有比较浓厚的探究欲望。从生命视角思考“霉菌的生长”与防霉的观念待进一步强化。【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在比较观察到的现象中,说出不同物体上霉斑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2.通过科学探究,在比较现象中发现物体发霉的条件。3.能运用探究结果,针对具体情况说明防霉方法的依据。科学探究:1.学会设计对比实验。科学态度:1.培养学生敢于试错的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建立拥有防霉手段对人类生存生活具有必要性的认知。2.知道现成的防霉技术手段。【教学重点】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教学难点】在指定探究方案时,组合出不同的条件进行验证。【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至少两种发霉的物体,显微镜,放大镜,记录单等。【教学过程设计】为引导学生初次体验完整科学探究方案设计,将教材内容分为四个环节进行了结构化改造:(1)导入环节,创设“霉菌”情境,唤起生活经验,聚焦研究的问题;(2)观察环节,观察不同实物霉菌,归纳霉菌的相同与不同点;(3)思维环节,通过生活中的防霉手段推测发霉条件,做出假设;(4)探究环节,课堂上集体完成控制变量实验设计,课后完成观察、验证。本课建议2课时:第1课时完成上述过程任务;第2课时拟安排在连续观察(一周)之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交流、总结。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一、情境导入1.谈话:每年的梅雨季节,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位客人。看看这些场景,你们熟悉吗?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2.交流:我们确定物品已经“发霉”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物品有哪些特征?3.追问: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哪些场景能发现发霉的现象?4.设问:这些物品上的霉都完全相同吗?哪些地方不一样?1.学生观察图片,进行辨认。2.学生进行回忆,归纳前概念。3..学生交流,分析不同[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唤醒,引导关注“微生物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出霉菌的话题及观察任务。]二、观察霉菌1.讨论:要观察真正的霉菌,你们打算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2.交流:直接用肉眼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将霉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等方法都是我们准备用到的方法,谁能逐一说说它们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3.分组观察:根据需要取用器材;按约定,规范(安全)操作;进行简单的观察记录。4.交流: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5.小结:靠孢子繁殖的霉菌都会产生丝状的菌丝,随着精密度的提高,我们能观察到微生物更多的细节。1.学生观察真实霉菌,进行绘制。2.通过分享,得知不同种类霉菌,不同器具下霉菌的相同和不同点。[设计意图:通过肉眼、使用放大镜、显微镜构建出“随着精密度的提高,我们能观察到微生物更多的细节”的概念。]三、防霉讨论1.交流:在生活中,哪些措施可以防霉?2.分组讨论:这些防霉措施的科学依据是什么?3.追问:根据这些科学依据,我们可以得出物品发霉的条件有哪些?1.学生回忆,罗列条件进行分析2.学生观察图片、视频获得提示,修正依据。[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对比,快速排除学生前概念中无争议的防霉举措,再针对有疑义的部分重点解答,最后通过分析、综合,直观列出影响霉菌的条件。]四、探究发霉1.谈话:在什么样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下,物品更容易发霉?2.讨论、汇报:要如何为该实验创设环境条件?哪些保持不变,哪些需要改变,如何改变?3.交流:根据我们刚刚设计的实验,你能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有哪些吗?1.学生组合条件,构筑实验基础。2.学生进行假设,相互质证:如何创设环境条件。3.学生进行结果假设。[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进行独立的实验设计,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由于课时限制,最后的结论只能采用假设的方式给出。学生预测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本课学会设计并分析数据。]五、课后拓展用剩米饭、馒头或面包培养霉菌,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将设计方案、观察记录以及结论整理在资料袋内,一周后带回课堂汇报、分享。学生使用自己假设的方案与课后进行亲身实践[设计意图:让学生的亲身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以便第二课时进行总结]【板书设计】 3.发霉与防霉【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建立拥有防霉手段对人类生成生活具有必要性的认知。知道现有的防霉技术手段。(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的高年段要求。7.5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17.2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课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霉,按照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认知结构,展开三个主要活动。第一个活动,安排学生先后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不同物品上的霉斑的外显形态和内在结构,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第二个活动,也是本课的主活动,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在学生以往经历科学探究的基础上,教材在此部分呈现出一个探究物品发霉条件的参考方案,并借助卡通人物之口给予提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以及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为下一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第三个活动,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一些防霉方法,启发学生对探究结果加以应用,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常见防霉方法的依据,将科学与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2课时的情况下教材使用情况如上,在1课时的前提下,可以调换第二个、第三个活动的顺序。【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首次接触“控制变量”实验设计,思维、方法、流程需要进一步熟练;“探究发霉条件”需要长周期观察、验证;学生持续观察、实验的习惯尚未养成。但是学生对于发霉现象和发霉条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对发霉现象有比较浓厚的探究欲望。从生命视角思考“霉菌的生长”与防霉的观念待进一步强化。【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在比较观察到的现象中,说出不同物体上霉斑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2.通过科学探究,在比较现象中发现物体发霉的条件。3.能运用探究结果,针对具体情况说明防霉方法的依据。科学探究:1.学会设计对比实验。科学态度:1.培养学生敢于试错的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建立拥有防霉手段对人类生存生活具有必要性的认知。2.知道现成的防霉技术手段。【教学重点】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教学难点】在指定探究方案时,组合出不同的条件进行验证。【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至少两种发霉的物体,显微镜,放大镜,记录单等。【教学过程设计】为引导学生初次体验完整科学探究方案设计,将教材内容分为四个环节进行了结构化改造:(1)导入环节,创设“霉菌”情境,唤起生活经验,聚焦研究的问题;(2)观察环节,观察不同实物霉菌,归纳霉菌的相同与不同点;(3)思维环节,通过生活中的防霉手段推测发霉条件,做出假设;(4)探究环节,课堂上集体完成控制变量实验设计,课后完成观察、验证。本课建议2课时:第1课时完成上述过程任务;第2课时拟安排在连续观察(一周)之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交流、总结。情境导入1.谈话:每年的梅雨季节,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位客人。看看这些场景,你们熟悉吗?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2.交流:我们确定物品已经“发霉”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物品有哪些特征?3.追问: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哪些场景能发现发霉的现象?4.设问:这些物品上的霉都完全相同吗?哪些地方不一样?[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唤醒,引导关注“微生物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出霉菌的话题及观察任务。]二、观察霉菌1.讨论:要观察真正的霉菌,你们打算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2.交流:直接用肉眼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将霉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等方法都是我们准备用到的方法,谁能逐一说说它们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3.分组观察:根据需要取用器材;按约定,规范(安全)操作;进行简单的观察记录。4.交流: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5.小结:靠孢子繁殖的霉菌都会产生丝状的菌丝,随着精密度的提高,我们能观察到微生物更多的细节。[设计意图:通过肉眼、使用放大镜、显微镜构建出“随着精密度的提高,我们能观察到微生物更多的细节”的概念。]三、防霉讨论1.交流:在生活中,哪些措施可以防霉?2.分组讨论:这些防霉措施的科学依据是什么?3.追问:根据这些科学依据,我们可以得出物品发霉的条件有哪些?[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对比,快速排除学生前概念中无争议的防霉举措,再针对有疑义的部分重点解答,最后通过分析、综合,直观列出影响霉菌的条件。]四、探究发霉1.谈话:在什么样的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