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2级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自我检查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夏、商、西周时期,社会成员基本以“族”划分,治理较为集中;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管理出现急剧政治变革,出现了“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小农经济性质得到强化B.宗法体制遭到破坏C.官僚行政体系已经形成D.集权观念成为主流2.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政策,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成为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基础,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针对这种变化,此后历代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有效应对办法是()A.注重道德教化B.限制土地流转C.调整赋税对象D.强化抑商政策3.下图为《宋史·许骧传》中的相关记载。许氏家族的经历反映出宋代()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唐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唐不识字,而罄家产为骧交当时秀彦。及廷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D.选官的标准呈现出多元化4.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C.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5.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黄埔条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的通商订约,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一拖再拖,加深了双方的矛盾。”该观点()A.没有揭示出战争的侵略本质B.指出了解决中外矛盾的途径C.全面剖析了战争爆发的原因D.批评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6.鸦片战争后,魏源认识到西方的机器技术在民用方面比军用方面有更广阔的前途,因而主张发展民用机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制造机械、商用轮船、望远镜、蒸汽磨等,“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产品自行出售;还提出了允许沿海商民投资自建新式工业的主张。据此可知魏源()A.颠覆了传统的农本意识B.突破了西学东渐的局限C.迎合了实业救国的思潮D.探索富国御敌的新方式7.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①首倡经世之学②推崇民主革命③主张“师夷长技”④关注世界史地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8.近代魏源、徐继畬、姚莹等人编撰书籍介绍外洋知识,主要限于欧洲列国史地时事和与军事有关的科技知识,没有对西方文化作全面介绍和理性审度,对于欧美之外的地区介绍甚少。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编撰活动()A.面临守旧势力的强大阻力B.出于抗御外敌入侵的急切需要C.固守夷夏之防的保守观念D.力图提供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9.如表主要反映了()·1845年,英商柯拜在广东黄埔开设柯拜船坞,主营船舶维修。·1848年,英商东方银行上海分行开业。·1854年,上海黄浦江畔洋行林立,外商举办的洋行有120余家。·19世记60年代末,俄商在汉口、福州、九江等地开设砖茶制造厂。A.英俄势力压榨民族资本B.列强主要侵华方式的转变C.早期的资本输出的存在D.洋人在商埠抢占势力范围10.19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西方殖民者相继在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及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少家庭手工业者被雇佣,逐步转化为产业工人。到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约有10万人,其中在外国资本企业劳动的约占35%,在洋务企业中劳动的约占37%,在其他类型近代企业中劳动的约占28%。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产生()A.反映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B.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变革D.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企业诞生11.有学者在评价近代中国某一派别时指出:“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该派别的核心主张是()A.中体西用B.变法维新C.民主共和D.民主科学12.《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图所示形势的出现与近代某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该条约是()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4.19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市场上的丝茶价格是由中国决定的;70年代后,中国的销售价格和数量都追随世界经济景气的变幻而波动;至80、90年代,华丝的价格完全由纽约、伦敦、里昂的丝价决定,华茶的价格则完全由伦敦标价决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主权被掠夺损害经济独立B.农业品商品化进程加速C.商品竞争力受到严重冲击D.日益卷入世界经济体系15.京北地区(今北京昌平等地)是中俄“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昌平城外关帝庙的碑文记载,由盐商和布商构成的晋商队伍与俄国私商开展互市;山西布商的活跃状态则与俄国同期棉布进口数据相契合。这反映了()A.明清时期跨国贸易繁荣B.清政府对外交往政策发生转变C.晋商垄断了中俄间贸易D.万里茶道促进长途贸易的发展二、非选择题(3大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2。图2西汉形势图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材料二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6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8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提取图1、图2、图3的信息,概括说明晚清时期“沉沦史”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摘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材料二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注】每课课题之下所列,为本课子目内容。——据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根据以上材料,以“19世纪中后期国家出路探索”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14分)(要求:表述成文,阐释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不得照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表2、表3是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根据表格信息,说明该书在1861年、19世纪80年代、1895年后的刊刻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2级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自我检查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CCDADBBCA题号1112131415答案ACDDD1.【答案】B【解析】据材料,夏商西周时期,“氏族”“宗族”的构成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到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的局面,主要以地域关系划定,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遭到破坏,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才刚出现,未得到强化,且材料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官僚政治形成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2.【答案】C【解析】随着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自耕小农减少,国家税收面临挑战。为强化政权基础,调整赋税对象,如唐朝实行两税法,以资产和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不再以人丁为主,这样即使自耕小农减少,也能通过对土地所有者和资产拥有者征税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强化政权基础,故选C项;注重道德教化主要是在思想文化层面,对于解决因土地所有制变化带来的税收和政权基础问题作用不明显,排除A项;限制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土地兼并,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完全限制住,且在大土地所有制已经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过于严格的限制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不是最有效的应对办法,排除B项;强化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稳定农业、防止商业过度发展对农业的冲击,不能直接解决因土地所有制变化导致的政权基础问题,排除D项。3.【答案】C【解析】许氏家族从商人到官员的转变,体现了宋代社会中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社会阶层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固定,商人也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直接提及门第观念的淡化,反而描述了许唐对进士的羡慕和对儿子科举成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门第观念在当时社会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许唐原本是以财富在地方上显赫的商人,但他并没有因此获得政治地位的提升,而是通过培养儿子参加科举考试来实现家族地位的转变,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科举制一种选官制度,无法体现“多元”,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材料中表明鸦片战争时,中国民众没有支持中国军队,袖手旁观,甚至为英军提供服务,没有认识到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反映了当时中国民众缺乏民族意识,故选D项;A项与题中“从根本上反映”不符,排除A项;有民众为英军提供服务,排除B项;,排除C项;“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是对鸦片战争袖手旁观,但不能说明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一拖再拖,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可知,该观点没有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修约只是借口,故选A项;“指出了解决中外矛盾的途径”不合史实,中外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掠夺性,排除B项;“全面剖析”不合逻辑,应为“片面认识”,排除C项;“批评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不合题意,与材料有人认为“清政府一拖再拖,加深了双方的矛盾”相悖,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据材料“主张发展民用机器工业”“允许沿海商民投资自建新式工业”可知魏源主张通过引进西方机器技术大力发展民用工业,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自主投资实业,以此为国家积累财富,实现富国强兵,故选D项;材料只是强调机器技术在民用工业方面的运用,并未谈及机器生产对农业的影响,排除A项;积极引进西方机器技术依然属于西学东渐的范畴,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方案,魏源属于开明地主阶级,排除C项。7.【答案】B【解析】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首倡经世之学,故①错误;“推崇民主革命”是指孙中山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故②错误;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故③正确;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8.【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魏源、徐继畬、姚莹等人编撰的书籍主要介绍的是“欧洲列国史地时事和与军事有关的科技知识”。这明显反映出他们编撰活动的目的与当时中国面临的严峻外患——即西方列强的侵略有关。他们急切需要了解西方的军事、科技实力以及地理政治情况,以便为抗御外敌入侵提供信息和策略,故选B项;虽然近代中国思想界在推进新知识、新思想时确实面临守旧势力的阻力,但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守旧势力对魏源、徐继畬、姚莹等人编撰活动的直接阻碍,且这并非他们编撰内容有限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他们固守夷夏之防的保守观念,且从他们积极编撰介绍外洋知识的书籍来看,他们并不保守,反而具有开放和进取的精神,排除C项;变法维新是甲午战争后,特别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主要思潮

。而魏源、徐继畬、姚莹等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鸦片战争前后,此时变法维新的思想尚未兴起,排除D项。9.【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船舶维修”、“银行”、“砖茶制造厂”等信息可以看出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兼有资本输出,由此可知早期的资本输出的存在,故选C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代,且材料中并不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英俄势力压榨民族资本”没有依据,排除A项;19世纪末以前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主要侵华方式没有转变,排除B项;‌‌势力范围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某国领土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进行经济掠夺或政治侵略的特殊地区,并宣称在该地区享有独占的权利,不允许其他国家介入,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伴随列强经济侵略、外资企业在通商口岸兴起、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和洋务运动的促进,推动中国产业工人群体壮大,因此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产生属于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反映,故选A项;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变革,排除C项;洋务企业兴起标志近代民族企业诞生,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强调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性(“体”)的同时,采用西方的技术器物(“用”)。这与题目中描述的“接受现代化的形式,但服务于传统的价值取向”相吻合,故选A项;“变法维新”是晚清时期维新派的主张,强调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与题目描述不完全吻合,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主张,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与题目描述不符,排除C项;“民主科学”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强调民主和科学的重要性,与题目描述不符,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甲午战争中,日本军队在旅顺制造了大屠杀,在威海卫围攻北洋舰队,因此与此报道有关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C项;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不是日本人,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没有日本人,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没有提出“割地之请”,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口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等。这些条款明确指出了外国军队可以在中国特定地区驻扎,与地图上的“外国军队驻扎地”标注相吻合,故选D项;《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它主要内容包括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是10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但并未明确提及允许外国军队驻扎,排除A项;《北京条约》同样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然而,该条约的主要内容也是关于通商口岸、赔款和割地,并未直接涉及外国军队驻扎的问题,排除B项;《马关条约》是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1895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它主要内容包括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等。虽然这是一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但它并不涉及外国军队在中国驻扎的条款,排除C项。14.【答案】D【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丝茶价格逐渐由国际市场决定,这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即日益卷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故选D项;题目中并未提及主权被掠夺或经济独立受损的情况,只是描述了丝茶价格决定权的变化,排除A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农业品商品化进程的情况,只是描述了丝茶价格决定权的变化,排除B项;题目主旨并不是在强调中国商品竞争力的情况,“受到严重冲击”更没有依据,排除C项。1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中俄“万里茶道”的北京昌平地带的碑文记载晋商和俄国私商开展贸易往来,这表明处于山西的晋商需要将产自山西的产品长途运送到北京与俄国进行贸易往来受到“万里茶道”的影响,故选D项;中俄贸易位于中国境内,并未进行跨国贸易,排除A项;清政府对外交往政策转变体现为海禁政策由紧到松、由朝贡体制转向条约体制,但中俄“万里茶道”属于民间自发贸易行为,与海禁政策松紧,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关系不大,排除B项;与俄国进行贸易的国人群体众多,晋商没有垄断中俄贸易,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6.【答案】(14分)(1)变化:①版图范围明显扩大;(1分)②开始对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1分)机构设置:①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2分)②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2分)(2)①中原王朝的政局动荡、政权更迭及与游牧政权的实力对比变化,影响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程度;(2分)②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自然地理环境宜农宜牧,导致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间的反复争夺;(2分)③西域地区冰雪融水充沛,气候适宜,利于农业发展,有利于中原王朝驻兵在此屯田,减少对中央财政的依赖和压力;(2分)④地理位置重要,控制丝绸之路,商业贸易繁荣,吸引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争夺游牧民族争夺对该地的控制权。(2分)【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图2西汉形势图”结合纲要上第3课秦朝形势图的相关史实可知,版图范围明显扩大;另外结合纲要上第4课西汉的强盛的相关史实可知,开始对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第二小问管理机构,结合纲要上第4课汉武帝开疆拓土的相关举措可知,西汉时期,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2)据材料一“西汉末年……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西域为匈奴所控制”“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可得,中原王朝的政局动荡、政权更迭及与游牧政权的实力对比变化,影响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程度;据材料二“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可得,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自然地理环境宜农宜牧,导致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间的反复争夺;据材料二“新疆以天山为界……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可得,西域地区冰雪融水充沛,气候适宜,利于农业发展,有利于中原王朝驻兵在此屯田,减少对中央财政的依赖和压力;据材料一“张骞“凿空”后……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结合纲要上第4课和8课汉唐时期路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可得,地理位置重要,控制丝绸之路,商业贸易繁荣,吸引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争夺游牧民族争夺对该地的控制权。17.【答案】晚清时期,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分)从侵略所及地区来看: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国家侵略从东南沿海到沿江、沿海;19世纪中后期,列强加紧对中国周边国家的侵略,并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沿海和东北、西北、西南边疆,使中国周边面临全面危机;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侵略势力遍及中国全境。(6分)从侵略中国的国家来看,最初是英、法、美等国,到后来欧洲、美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入了侵略中国的行列。(2分)从侵略中国的程度来看,从局部的主权丧失,到大片领土被割让,再到企图瓜分中国,使中国面临亡国的危机。(4分)【解析】据图1《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图2《19世纪中后期中国边疆形势示意图》、图3《19世纪末列强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晚清时期列强不断侵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日益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然后结合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瓜分中国的狂潮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如: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屈辱,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签订的《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日本也窥视中国的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最终发动甲午战争,致使清朝惨败。《马关条约》签订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最后归纳总结,这是列强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18.【参考答案】19世纪中后期国家出路的探索(1分)阐释:19世纪中后期,列强侵华是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国家呈现颓势与衰败趋向的主导因素,这就决定了救亡图存是社会各阶级抗争与努力的根本出发点;列强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残酷现实,决定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同时必须反封建。(4分)为挽救国家颓势,林则徐、魏源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这对后世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造方案,但因不能突破封建秩序而归于失败。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出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19世纪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正在酝酿之中。(5分)综上所述,晚清社会各阶级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不足,特别是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使得其反抗斗争与救亡努力均归于失败。中国国运堪忧,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但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斗争精神与不懈探索国家出路的爱国情怀,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当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4分)【解析】首先要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题干要求—“任选其中一个单元”、“自拟合适的学习主题”、“阐释”,在作答时首先结合单元所记述的主要史实进行整体归纳总结,以便确定学习主题,然后围绕主要史实来论证主题,最后还要从家国情怀角度升华主题。如果选择第五单元,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作答,首先结合所学,列举出本单元所述主要史实: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再结合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时代特征,可以把主题确定为“19世纪中后期国家出路的探索”。其次要结合具体史实来论证中国人是如何进行探索国家出路,如:19世纪中后期,列强侵华是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国家呈现颓势与衰败趋向的主导因素,这就决定了救亡图存是社会各阶级抗争与努力的根本出发点;列强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残酷现实,决定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同时必须反封建。为挽救国家颓势,林则徐、魏源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这对后世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