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101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测试题(二)2024年10月07日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考生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摘编自王一川《审美体验论〉导言》)材料二: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第二个阶段是①,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第三个阶段是②,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摘编自孙先旭、胡鹏林《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材料三: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摘编自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审美体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体验,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B.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C.中西美学思想的一个相通之处是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D.审美体验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2.依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将内容补充完整。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B.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D.郑板桥认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创作的重要原则。4.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B.研究艺术经典,不仅要关注作品,还要关注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C.中国古人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D.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追求理想、情趣和不计利害得失的出世精神。5.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和作用。【答案】1.D2.①艺术体验;②艺术创造(创作)3.B4.C5.(1)含义:通过实践获得的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亦指通过实践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2)作用:①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②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③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D.“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错误。依据原文“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可知,应该是“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通过“审美体验”转化为“艺术”,而不是通过“社会存在”。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依据前文“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最终,艺术创造……”和后文“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可知,①处的第二个阶段为“艺术体验”,②处的第三阶段为“艺术创造(创作)”。【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B.“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错误,由原文“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可知,并非是“只能”,曲解文意。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C.“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由原文“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可知,是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能力。依据“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可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为:通过实践获得的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作用:依据“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可概括为: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依据“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可概括为: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依据“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可概括为: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五年时,某送别介卿[1]于洪州。黄生年十四五,在舟中出入吾二人之间,与众童子无异。其时,从介卿于淮南,至者独言黄生敏且勤,自此,黄生之能浸浸闻。至介卿之门者,归,莫不爱其为人,而异其业之进。介卿以书抵黄生之亲,亦骤称之。于是黄生之里人皆叹其善自致,而畏且慕之。其大父[2]虽已老,其母虽久寡居,闻黄生之进如此,虽在千里之外,犹朝夕侍其旁也;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非特如是也,其喜殆甚于朝夕侍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也。何则?黄生在其家,无以异于众童子,一出而得大贤为之依归,遂以能闻于人,为其大父与母者,其独能勿喜乎?其不愈于朝夕侍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乎?予闻之亦喜甚。而予自洪州归,虽其身去介卿之侧,其心焦然,食息坐作,无顷焉不在介卿也。至于今且三年。然日孜孜念之,凡询介卿之事于人,虽奴隶贱人加详焉。于奴隶贱人犹然,况衣冠降登,洁然为士者乎?况吾介卿朝夕所与居,教诲而称之者乎?故闻黄生之归也,日企而望之,庶乎其来视我也。居一日,黄生来。望其表,其步趋之节,揖让之容,固有似乎介卿者。入而视其色,听其言,其气愉愉而其音淳淳,不似乎介卿者少矣;其学其归,得之乎介卿何多也。间而省其书,则又如出诸介卿之手。问介卿之事,皆能道其远者、大者焉。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卿也。吾得之,废食与寝而从之。吾喜也,惟恐其去我,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嗟乎黄生,岂特一时慰我也!于是知介卿之德,入人之深、化人之速也如此,使得其志于天下,何如哉?以从介卿于淮南者数人较之,不人人皆然,而黄生独然,则又知黄生之所自致者亦荦荦[3]绝众,使坚且久,其所至如何哉?因介卿之教诲、黄生之自致而思乎人莫不欲有立,然而有贤父兄之渐泽,而卒不入于善者,其自反于心如何也?亦思介卿之道德,于今为大备,而黄生为日进,独予断然不一二备而不尺寸进,比其少之时缺且忘者众矣,其自愧于心如何也?以心之愧也,则欲重警戒自修。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黄生之自致不独裕于己,而皆有以及予也,其喜不又多乎?(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注释:【1】介卿:即王安石,字介甫。【2】大父:祖父。【3】荦荦:卓越。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亦骤称之骤:屡次②而畏且慕之畏:敬服③其喜殆甚于朝夕侍其旁殆:大概④虽其身去介卿之侧去:离开⑤庶乎其来视我也庶:希望⑥其步趋之节节:关键⑦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恨:遗憾⑧因介卿之教诲因:因为⑨于今为大备备:具备⑩黄生之自致不独裕于己裕:有益A.②③⑨ B.①⑥⑩ C.⑥⑧⑨ D.④⑤⑦7.下列对“黄生在其家”中的“其”指代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 B.黄生 C.曾巩 D.众童子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生之能浸浸闻黄生能够渐渐被人知道B.而异其业之进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C.虽奴隶贱人加详焉即使奴婢仆人我也会更加详细的追问D.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卿也黄生和我的好友介卿太像了9.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10.文中写到“予闻之亦喜甚”“吾喜也”“其喜不又多乎”,一个“喜”字贯穿全篇。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作者“喜”的原因。【答案】6.C7.B8.A9.虽然一年之中,书信也就来过那么三四次,但是黄生的祖父和母亲依然感觉像是一早一晚间都能和他随意聊天一样。10.①黄生原本很平常,但师从王安石后学业长进、才能卓著,被人们称赞;②黄生虽不能在祖父和母亲身边尽孝,但他学有所成,扬名声、显父母,实乃大孝之举,胜过在堂前尽孝;③黄生仪表不俗,初具学者风范,作者通过黄生的言行举止,看到了王安石卓越的品格、气质,以及对他人的深远影响;④作者能够向黄生学习,并通过黄生进一步向王安石学习做学问和为人处世的道理;⑤王安石的才能与黄生的进步引发了作者反躬自省,作者内心感到惭愧,同时又获得了砥砺前行的动力。【解析】【导语】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通过对黄生与王安石的交往经历,展现了黄生的勤勉与才华,及其在介卿(王安石)指导下的成长。这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介卿道德与教育影响深刻的推崇,也显现出对黄生未来成就的期待。作者情感充沛,用喜悦贯穿全文,揭示出介卿的德行深刻且迅速地影响着有志青年,反思个人成长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文辞简练,情感真挚。【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①正确。句意:也屡次称赞夸奖黄生。②正确。句意:佩服羡慕之至。③正确。句意:这样的欢喜程度大概和黄生从早到晚侍奉在他们身边。④正确。句意:虽然自己离开了王安石。⑤正确。句意:殷切地希望他能够来探望我。⑥错误。“节”,礼节。句意:行走的礼度。⑦正确。句意:而且为他来的太晚而深深地遗憾。⑧错误。“因”,通过。句意:由于介卿(王安石)的教诲。⑨错误。“备”,完备。句意:至于现在为止已经很完备了。⑩句意:黄生自我鞭策从而达到某种境界也不仅仅是对他自己有益处。⑥⑧⑨错误。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结合“黄生在其家,无以异于众童子,一出而得大贤为之依归,遂以能闻于人,为其大父与母者,其独能勿喜乎”分析,如果黄生在自己的家里,那么黄生跟别的普通的童子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出门就能师从王安石这样的圣贤,并以之为依托和归宿,然后凭借才能被人们所知道,作为黄生的祖父和母亲,难道不为之高兴欢喜吗。故“其”指的是黄生。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能够”错误。“能”,才能。句意:黄生的才能渐渐被人们所知道。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岁”,每年;“至”,到;第二句省略主语“黄生的祖父和母亲”;“语”,说话,谈论。【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结合“至介卿之门者,归,莫不爱其为人,而异其业之进。介卿以书抵黄生之亲,亦骤称之”分析,黄生原本很平常,但师从王安石后学业长进、才能卓著,被人们称赞;②结合“黄生在其家,无以异于众童子,一出而得大贤为之依归,遂以能闻于人,为其大父与母者,其独能勿喜乎?其不愈于朝夕待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乎?予闻之亦喜甚”分析,黄生虽不能在祖父和母亲身边尽孝,但他学有所成,扬名声、显父母,实乃大孝之举,胜过在堂前尽孝。③结合“望其表,其步趋之节,揖让之容,固有似乎介卿者。入而视其色,听其言,其气愉愉而其音淳淳,不似乎介卿者少矣;其学其归,得之乎介卿何多也。间而省其书,则又如出诸介卿之手。问介卿之事,皆能道其远者、大者焉”分析,黄生仪表不俗,初具学者风范,作者通过黄生的言行举止,看到了王安石卓越的品格、气质,以及对他人的深远影响。④结合“吾喜也,惟恐其去我,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嗟乎黄生,岂特一时慰我也!于是知介卿之德,入人之深,化人之速也如此,使得其志于天下,何如哉”分析,作者能够向黄生学习,并通过黄生进一步向王安石学习做学问和为人处世的道理。⑤结合“独予断然不一二备而不尺寸进,比其少之时缺且忘者众矣,其自愧于心如何也?以心之愧也,则欲重警戒自修”分析,王安石的才能与黄生的进步引发了作者反躬自省,作者内心感到惭愧,同时又获得了砥砺前行的动力。参考译文:庆历五年,我在洪州送别王安石。黄生当时十四五岁,在船上来往穿梭于我和介卿之间,看上去与别的普通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那个时候,黄生在淮南跟随着王安石,王安石只说黄生思维敏捷而且勤奋好学,从那个时候起,黄生的才能渐渐被人们所知道。凡是到王安石府上拜访的人,回去之后,没有不喜欢黄生的为人处事的,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王安石给黄生的家人寄信,也屡次称赞夸奖黄生。在这个时候,黄生的同乡都为他善于自我鞭策并达到某种境界而惊叹不已,佩服羡慕之至。黄生的祖父虽年岁已高,他的母亲虽然寡居多年,他们听闻黄生学业精进达到这样的程度,即使黄生远在千里之外,却像是从早到晚侍奉在他们身边一样。虽然一年之中,书信也就来过那么三四次,但是黄生的祖父和母亲依然感觉像是一早一晚间都能和黄生随意聊天一样。不仅如此,这样的欢喜程度大概和黄生从早到晚侍奉在他们身边,他们一早一晚间能和黄生随意聊天相比还要深。为什么呢?如果黄生在自己的家里,那么黄生跟别的普通的童子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出门就能师从王安石这样的圣贤,并以之为依托和归宿,然后凭借才能被人们所知道,作为黄生的祖父和母亲,难道不为之高兴欢喜吗?难道这不胜过每天侍奉在他们身边,早晚间都能和黄生随意聊天吗。我听到以后也非常高兴。我自洪州回来以后,虽然自己离开了王安石,但我内心焦虑,饮食起居,无时无刻不感觉依然在王安石左右。到了今天已经快三年了。但我昼夜不停地思念王安石,只要是向别人打听询问王安石的行为事迹,即使奴婢仆人我也会更加详细的追问。向奴婢仆人询问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向那些品行高洁的缙绅、士大夫询问了。更何况是与王安石朝夕相处,被教导训诲且赞赏有加的黄生呢?因此我听到黄生回来的消息后,每天踮起脚尖向远处眺望,殷切地希望他能够来探望我。有一天,黄生终于来了。我远观其仪表,行走的礼度,宾主相见的礼节仪态,的确有一些像王安石的样子。等到进入屋内,我看其面部表情,听其言谈,他气色和顺声音淳厚,不像王安石的地方更少了;黄生学习和遵奉的,从王安石那里获得的实在是太多了。不时检查他的文字和书法,又感觉像是出自于王安石之手。向他询问王安石的行为事迹,黄生都能准确的说出王安石那些宏远高大的思想。黄生和我的好友王安石太像了!我见到黄生,顾不得吃饭和睡觉,时刻跟着他。我实在是太开心了,特别害怕他离开我,而且为他来的太晚而深深地遗憾!黄生啊,难道只是暂时来抚慰我(想见王安石的心)的吗?这个时候,我才明白王安石的道德品行,打动人的程度之深,感化人的速度之快竟然达到如此程度,倘若能够让他在国家大事上实现自己的志愿,那将会怎么样呢?拿在淮南跟随王安石的几个人和黄生相比,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但是只有黄生是这样,那么就可以知道黄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这种程度也是卓绝超越众人,假如他长久的坚持,他所达到的成就将会怎么样呢?通过王安石的教诲,黄生自己所达到的成就,而想到人们没有谁不想有所成就,虽然这样,但是有贤能的父辈和兄弟长久以来的德泽,最终却不能够(像黄生那样)自我鞭策达到某种境界,他们自己心里怎么想呢?我更想到王安石的德行,在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非常的完备(崇高)了,黄生日益精进,唯独我尚不具备王安石德行的十分之一二,而且没有一丁点进步,相比我的少年时候,不但有所缺失,而且遗忘的也很多,我内心是何等的惭愧啊?因为内心感到惭愧,于是想要重新告诫自己、砥砺自己。这样看来王安石的教诲不只是对黄生有益处,黄生自我鞭策从而达到某种境界也不仅仅是对他自己有益处,他们都对我有着极大的帮助,我的喜悦岂不又多了一分吗?(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小题。①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②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③子夏曰:“大德不逾闲[注],小德出入可也。”《子张》【注】闲:界限对于子夏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前两则内容谈谈你的思考。【答案】【答案示例】我认同子夏的观点:“人的德行,大处不可逾越界限,小处有一些出入是可以的。”子路、子贡怀疑管仲不为公子纠而死,反而辅佐齐桓公有违仁德,而孔子认为管仲辅佐桓公称霸,不凭借武力安定天下,造福百姓,泽被后世,这才是大仁德。如果为公子纠而死只是守小节小信。正所谓大节不亏,小节不拘。因此,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观其大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思想内容的分析评价的能力。首先理解子夏的观点,然后明确观点,再结合前两则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夏认为: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前两则材料针对管仲,子路与孔子有不同的看法,“未仁”“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路认为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有违仁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如其仁,如其仁”孔子认为,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是大仁德。“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可见,孔子评价一个人仁德不仁德,主要看他是守小节还是守大节。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评价一个人主要看他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大小,这就是观其大德。所以子夏的观点是正确的。参考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子夏说:“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高启①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②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③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④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注释:①高启:元末明初诗人。此诗作于明洪武二年,高启因受朱元璋的赏识,入朝编修《元史》。②瘗(yì):埋。相传秦始皇曾在钟山埋下黄金宝玉以镇压金陵的“王气”。王:通“旺”。③武骑千群谁敢渡:隋军南下攻打陈国,陈后主君臣曾认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④黄旗入洛:三国时吴主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气象,就率众举着黄旗北去洛阳,结果中途而返。铁锁横江:吴国在长江上设置铁锁,被晋兵攻破,孙皓投降。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四句写登高所见:大江奔流向东,钟山欲破浪而上,金陵山川气势雄伟。B.作者于酒酣之际登上金陵雨花台,荒烟落日苍茫景象引发了他悠远的怀古之思。C.诗中借陈后主、孙皓倚仗长江天堑仍然身败国亡的典故,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D.“英雄”两句写鲜血似寒冷的潮水流入江河,表现了明王朝创建的历程极其艰难。13.下列诗句都写到了“草”,其中与“草生宫阙何萧萧”一句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A.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B.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杜牧《金谷园》)C.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D.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北山》)14.古诗中的登高之作往往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本诗亦然,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12.D13.B14.①对金陵形胜的赞叹:诗歌前六句作者通过描绘大江奔流、钟山如龙、江山争雄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金陵形胜的赞叹。②对历史兴亡的慨叹:对陈后主、孙皓据此称王,但仍然亡国的反思;对三国、六朝频繁更迭,英雄割据战事不断的感慨。③对新(明)王朝的赞美与期盼:对圣人起事、祸乱初平、与民休息的赞美;对天下太平、江山永固的期盼。【解析】【导语】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通过描绘金陵的壮丽山川与历史遗迹,表达对英雄割据时代的感慨与今朝太平盛世的欣慰。诗人游历古迹,思考历史兴衰,最终感叹现世幸遇安定,展现出深沉的怀古与热爱和平的情感。【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现了明王朝创建的历程极其艰难”错误。“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说的是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抒发的是对三国、六朝频繁更迭,英雄割据战事不断的感慨。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例句:“草生宫阙何萧萧”强调的是此时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此处“草”强调的是残败破落的意境。A.“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说的是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此处“草”烘托了战争荒凉的气氛。B.“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说的是繁华的事情已经过去,像香尘一样随风飘散,流水无情地流淌,而草地却依然在春天里生机勃勃。此处“草”强调繁华不在,环境荒凉。C.“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说的是老天爷怜惜那幽僻处的小草,人世间也珍惜着傍晚时的晴天‌。此处强调幽草因天气转晴而恢复生机。D.“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说是诗人悠闲地数着落花,因为坐得太久,又慢慢地寻找芳草,直到天色已晚才回家。‌‌此处“草”强调香气茂盛,渲染清幽闲适意境。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先理解全诗内容,然后找到表达情感的写景和抒情的诗句,分条作答即可。①“大江来从万山中……形胜争夸天下壮”描绘了长江从万山中奔腾而来,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壮丽景象;接着,以“龙”喻“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钟山由东向西蜿蜒而上的气势,仿佛要与江河相抗衡。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寓意着山与江的争雄,象征着国家的雄伟和气势‌,点明江山如此多娇,龙盘虎踞、形胜不减,表达了对金陵形胜的赞叹。②“我怀郁塞何由开……草生宫阙何萧萧”借用典故,写隋军南下攻打陈国,陈后主君臣曾认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三国时吴主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气象,就率众举着黄旗北去洛阳,结果中途而返。吴国在长江上设置铁锁,被晋兵攻破,孙皓投降,诗中借陈后主、孙皓倚仗长江天堑仍然身败国亡的典故,表达了对历史深沉的兴亡之感‌;“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说的是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对三国、六朝频繁更迭,英雄割据战事不断的感慨,点明自己内心的担忧,从古至今兵连祸结,江山险峻也不能阻止战争的开展,曾经的朝代繁荣也经历过荒芜,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慨叹。③“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不用长江限南北”,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此处有对圣人起事、祸乱初平、与民休息的赞美,又有对天下太平、江山永固的期盼,点明自己有幸生在了和平年代,希望从此能四海升平,再无战乱,警示当朝,和平不易,江山易主的事情经常发生,希望能够长久地维持和平。15.根据要求,完成题目。《红楼梦》第二十回:湘云在见到宝玉和黛玉后,叫道“爱哥哥,林姐姐”,黛玉也因此戏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宝玉笑道:“你学惯了他,明儿连你还咬起来呢。”……宝玉不等说完,忙用话岔开。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说的众人一笑,湘云忙回身跑了。在此之后,脂砚斋评道: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今见“咬舌”二字加以湘云,是何大法手眼,敢用此二字哉?不独不见其陋,且更觉轻俏娇媚,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掩卷合目思之,其“爱厄”娇音如入耳内。“美人陋处”是脂砚斋提出的。所谓真正的美人,并非是完美无缺、十全十美的,反而是有一点小瑕疵,更容易让人记住,但这也不妨碍其“真美”。这也是西方美学所推崇的一种“缺陷美”。请结合《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刻画,谈谈《红楼梦》中“美人陋处”的艺术效果。【答案】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因为有血有肉有其“陋处”而真实自然,立体丰满。“陋处”可以是缺点、缺陷、瑕疵等不美的地方。如写林黛玉,她的“瘦”与“病”是生理容貌之陋,敏感多疑、爱使小性子、言语尖酸刻薄是其性格气质之陋;再如王熙凤,精明能干之外,也有口蜜腹剑、心狠手辣的性格之陋,还有学识才情之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和艺术效果的整体把握能力。首先结合题目理解“美人陋处”的“陋”,指的是这些女性人物并非是完美无缺、十全十美的,不只有光鲜亮丽的一面,还有一点小瑕疵,“陋处”可以是缺点、缺陷、瑕疵等不美的地方。然后结合《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指出其具体的陋处,注意选择典型的人物,尽量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物的特点,如选择林黛玉,就要抓住其性格方面敏感多疑来写,写王熙凤,就要抓住她心狠手辣的一面来写。最后分析刻画人物突出“美人陋处”的艺术效果,一是人无完人,展现人物真实的一面,才能贴近生活;二是,正是这些陋处,才让她们个性鲜明,更富有独特的魅力。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结尾部分委婉提醒了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辙的句子是:秦人不暇哀之,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登泰山记》中用博戏的掷具形容所见山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③.霓为衣兮风为马④.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⑤.扣舷独啸⑥.不知今夕何夕⑦.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⑧.山也【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鉴”“霓”“啸”“樗蒱”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宋代风雪祝勇①想到宋代,首先想起的是一场场大雪,想到宋太祖雪夜访赵普,想到程门立雪,想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仿佛宋代,总有着下不完的雪。②一入宋代,中国绘画就呈现出大雪凝寒的气象。雪,突然成了宋画的关键词。像范宽的《雪山萧寺图》、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都是以雪为主题的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从隆冬画起的,一队驴子驮炭而行,似乎预示着,今夜有暴风雪。萧瑟的气氛,让宋朝的春天,显得那么遥远和虚幻。③这在以前的绘画中是不多见的。绘画在晋唐,色调明媚雅丽,风景光感强烈,人物表情雍容。到了宋代,却分出了两极-一方面,以溪边野花、天上飞鹤,凸显这个朝代的繁荣与华美;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画家痴迷于画雪,画繁华落尽、千峰寒色的清旷,画“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孤寂,画“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肃杀。④宋代雪图中的清旷、孤寂、肃杀,确实有气候变化的原因。隋唐,气候温暖,其画中桃红柳绿、兽鸟出没、马蹄欢畅的景象,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状况。而寒冷是大宋的宿命,一场接一场雪频频光顾大宋的疆域,落在汴河的桥上,落在冻滞的酒幌上,落在东京鳞次栉比的瓦片上。太湖全部结冰,杭州频繁落雪,就连华北的梅树都全军覆没,以致王安石写诗“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雪盈尺”“断流”“伤麦”这样的表述充斥着大宋的史书和奏折。宋代画家也用雪题材,坐实了那个朝代的冷,以至于我们今天面对宋代的雪图,依然感到彻骨寒凉。⑤但宋画的变化,不只受制于外在的气候,更取决于审美趣向的改变和哲学性的加深。⑥若把唐画与宋画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二者是那么泾渭分明,就像唐三彩与宋瓷,前者热烈奔放到顶点,后者细致沉静到极致。这一方面关乎唐、宋两朝的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又与这两个朝代的气质相吻合-唐代中国是一个跨民族共同体,在中原文明的衣冠礼乐中注入了草原民族的精悍气血,所以李白的诗热烈奔放,唐画绚烂张扬;而宋代又回到“中国本部”,与辽、西夏、金、蒙古同为列国之一,宋代画家的审美趣味也由唐画繁丽热闹的外在追逐,转向了素简、幽秘和内省。晋唐那种花红柳绿的青绿绘画不再是主流,水墨山水大行其道,世间的所有色彩、层次与秩序收纳在黑白两色中,用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创造荒寒寂寥的画境,以寄托自己幽远飘逸的神思。⑦如果说在晋唐,中国绘画走进了它激情丰沛、充满想象力的青春期,那么到了宋代,中国绘画则进入了它充满哲思冥想的成年。宋代绘画一方面追求着俗世里的热闹繁华,另一方面又越过浮华的现实,而直抵精神的根脉;由俗世的艳丽,遁入哲学式的深邃、空灵。所以,宋画的格局是不同以往的,绘画的核心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而是瞄准了整个宇宙。那些卷,那些轴,不仅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更营造出无限的时间。画山,画雪,其实就是画地老,画天荒,画宇宙的浩森——他们在一切事物里寻找永恒的意味。在永恒山水、无限宇宙里,力与美,悲伤与超然凝为一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厚重雪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感,在唐代没有找到对应的绘画图像,却在宋画里一再重现。⑧我一直不相信《雪江归棹图》是宋徽宗画的。画面上延伸的是北方的雪景江山,蔡京在跋文中描述它:“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际;雪江归棹之意尽矣”。全图不着色,它抽去了所有繁华绮丽的成分,突然变得冷漠幽寂、深沉内敛,那清旷、孤寂的境界,与宋徽宗的其他画作显得格格不入。宋徽宗是爱热闹的,喜欢吉祥富丽、活色生香,《祥龙石图》《瑞鹤图》里的那种飞升感和生机盎然感,才符合他的品性。但《雪江归棹图》卷里,还是看得到宋徽宗的影子。他是用雪,来为自己的王朝歌功颂德,雪江归棹,这大雪覆盖的江山,不是归了他赵家吗?⑨只是,这大雪也在林冲的世界里纷纷扬扬地落着,好像下了一个世纪,下满了整个宋代,严严实实地,封住了逆来顺受的林冲的去路。那是真正的冷,盘踞在人心里,深入人的骨髓。宋徽宗画《祥龙石图》,画《瑞鹤图》,那“祥”“瑞”,那热烈,都被林冲这样一个小角色轻而易举地颠覆了。⑩靖康元年,又一场大雪,下得“天地晦冥”,来自北方的金戈铁马踏过封冻的汴河,北宋王朝就在这场大雪中,走向它的终局。雪江归棹,而徽宗却归了金朝,在北国“坐井观天”。大雪无痕,寒冷伴随着寂寞侵蚀着他。⑪无论《雪江归棹图》卷里收纳了多少吉祥的含意,我看到的,仍是画卷里那片辽阔奇绝的山川宇宙,那种宋代雪图所共有的荒寒画境。⑫宋代许多雪景山水图都不画人,那人,在画外。纵然“空山不见人”,也会“但闻人语响”。把所有的“有”,都归于“无”;在“无”中,又隐含着无数的“有”-这就是藏在宋代雪图里的辩证法。⑬正如冷到了极处,反而会激发出生命更大的潜能。我想宋徽宗,燃起对生活最强烈的渴望,应当不是在他纸醉金迷的宫殿,而是在苦寒萧瑟的北国。所以,一无所有的宋徽宗,在北国的雪地里写诗:“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宋画的力量也正在于此,直逼生命最脆弱处,方能表达绝处逢生的意志。让一个人燃起生命热情的,有时未必是杏花春雨、落叶飞花,而是雪落千山、古木苍然。有大悲恸,才能有大希望。⑭宋人用大雪凝寒的笔意,创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悲剧美感的精神空间。⑮宋人画雪,不是那种欢天喜地的好,而是静思、内敛、坚韧的好。假若还有希望,也不是金光大道艳阳天的那种希望,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⑯于是想起少年时代的某一个夜晚,我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读到如许文字:“林冲投东去了两个更次,身上单寒,当不过那冷。在雪地里看时,离的草场远了,只见前面疏林深处,树木交杂,远远地数间草屋,被雪压着,破壁缝里透出火光来……”⑰我相信在宋徽宗的晚年,他所有的眼泪都已流完,他只是一个白发苍然的普通老头,在雪地上执拗地生存着。假若他那时仍能画画,真该再画一幅《雪江归棹图》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自己颠沛的一生,做一个交代。(取材于祝勇同名散文)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独到的艺术见解和深刻的历史思考汇于笔端,用典雅的文字描绘“宋代风雪”中的人文古韵。B.文章多次写林冲与宋徽宗,均以独特的视角,将人物的命运与雪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构思的匠心。C.第⑯段引用了叙写林冲的语句,意在说明作者在少年时代,已对林冲及其悲剧命运有了深刻的认识。D.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凸显了宋代雪图在绘画风格上的创新以及审美情趣、格局方面的不同凡响。18.结合上下文,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1)那是真正的冷,盘踞在人心里,深入人的骨髓。(2)他只是一个白发苍然的普通老头,在雪地上执拗地生存着。19.文章标题“宋代风雪”有哪些含义?20.第14段写道:“宋人用大雪凝寒的笔意,创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悲剧美感的精神空间。”请结合全文,说说精神空间的悲剧美感有哪些表现。【答案】17.C18.(1)“盘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社会逼迫对人内心深刻而持久地影响,表现了一种深深的绝望之感。(2)“执拗”生动地写出了想象中的宋徽宗历经家国沦丧后执着求生(或:艰难生存)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宋徽宗悲惨结局的悲悯之情。19.①自然风雪:宋代天气极寒,频繁降落的雪。②艺术风雪:宋画多以雪为题材,并呈现清旷、孤寂、肃杀的特点。③社会风雪:官逼民反的冷酷社会现实。④历史风雪:外族入侵导致北宋王朝覆灭的历史。20.①宋代雪图秉持素简、幽秘、内省的审美趣味,创造出荒寒寂寥的画境。②宋代雪图越过浮华的现实,追寻无限时空中的永恒,并将悲伤与超然融为一体。③宋代雪图在生命最脆弱时,具有让人以绝处逢生的意志,燃起生命热情的精神力量。【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意在说明作者在少年时代,已对林冲及其悲剧命运有了深刻的认识”分析错误。结合⑮段“假若还有希望,也不是金光大道艳阳天的那种希望,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以及⑯“林冲投东去了两个更次”“远远地数间草屋,被雪压着,破壁缝里透出火光来……”可知,作者在第⑯段引用了叙写林冲的语句意在表明宋人画雪即便是有希望也是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1)依据前文雪“好像下了一个世纪,下满了整个宋代,严严实实地”“封住了逆来顺受的林冲的去路”,说明社会对人的逼迫时间之久,范围之广,让人无法生存,没有一点退路;再依据后文“那‘祥’‘瑞’,那热烈,都被林冲这样一个小角色轻而易举地颠覆了”,说明这雪带给人的不是祥瑞,而是一种对生活的彻底的绝望,而“盘踞”一词正是这种意思的准确表达。(2)“执拗”一词形象地描绘出以“白发苍然的普通老头”的身份而生活的宋徽宗在雪地里行走的艰难,生活的艰难,而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其内心更是艰难。想象着一国之君如今步履阑珊地走在雪地里,为生存而奔波,不由让人对其心生怜悯。【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为“宋代风雪”,阅读文章可知这里的“风雪”既指宋代具体的风雪,也指宋代抽象的“风雪”。文章第一段“想到宋代,首先想起的是一场场大雪,想到宋太祖雪夜访赵普,想到程门立雪……仿佛宋代,总有着下不完的雪”,这里所说的“宋代风雪”指的是自然风雪,而且下得极其频繁给人感觉宋代是一个极寒的朝代。文章第二段“雪,突然成了宋画的关键词”,第三段“又有那么多的画家痴迷于画雪”,第四段“宋代雪图中的清旷、孤寂、肃杀”等等,这里所说的“宋代风雪”指的是绘画艺术中的风雪,给人一种清旷、孤寂、肃杀的感觉。文章第九段“这大雪也在林冲的世界里纷纷扬扬地落着,好像下了一个世纪,……封住了逆来顺受的林冲的去路”,这里所说的“宋代风雪”指的是社会的风雪,这风雪是官逼民反的象征,让人感到绝望。第十段“靖康元年,又一场大雪,下得‘天地晦冥’,来自北方的金戈铁马踏过封冻的汴河,北宋王朝就在这场大雪中,走向它的终局”,这里所说的“宋代风雪”指的是历史的风雪,喻指外族的入侵,而北宋也在这场风雪中走向了终结。【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依据文中“宋代雪图中的清旷、孤寂、肃杀”“宋代画家也用雪题材,坐实了那个朝代的冷,以至于我们今天面对宋代的雪图,依然感到彻骨寒凉”可知,宋代画家所画的雪带有“清旷、孤寂、肃杀”的特点,给人以“彻骨寒凉”的冷意。依据文中“宋代画家的审美趣味也由唐画繁丽热闹的外在追逐,转向了素简、幽秘和内省”“用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创造荒寒寂寥的画境,以寄托自己幽远飘逸的神思”可知,宋代画家在审美趣味上以“素简、幽秘和内省”为主,创造一种“荒寒寂寥的画境”,来“寄托自己幽远飘逸的神思”。依据文中“另一方面又越过浮华的现实,而直抵精神的根脉;……绘画的核心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而是瞄准了整个宇宙。……不仅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更营造出无限的时间。……他们在一切事物里寻找永恒的意味。在永恒山水、无限宇宙里,力与美,悲伤与超然凝为一体”可知,宋代画家超过浮华的现实,瞄准整个宇宙,在一切事物里寻找永恒的意味,在永恒中将力与美,悲伤与超然凝为一体。依据文中“宋画的力量也正在于此,直逼生命最脆弱处,方能表达绝处逢生的意志。让一个人燃起生命热情的,有时未必是杏花春雨、落叶飞花,而是雪落千山、古木苍然。有大悲恸,才能有大希望”可知,宋代画家所画的画,直逼生命最脆弱处,让人燃起生命的热情。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21.语言基础运用。①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奖牌名为“湖山”,设计意象汇聚了杭州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②本届亚运会奖牌设计,首次采用将方形的玉琮和圆形的奖章融为一体,体现了“方圆相融”的美学观念。③奖牌正面用凸出的线条勾勒出“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城画卷,湖水涟漪,山峦起伏,美不胜收。④奖牌背面,样子像方形印章,寓意运动员们在杭州亚运会上留下美好的印记。⑤整体设计别具一格,亚运会标志放在奖牌中心的常规版式被打破了,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体现了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东方审美。(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中“湖山”处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B.②句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修改时可删去“采用”。C.③句中加点成语可用“叹为观止”替换。D.④句中画横线的部分改为“形似”,更符合语体特点。(2)不改变原意,对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第⑤句结构整齐,语意连贯。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案】(1)C(2)打破了亚运会标志放在奖牌中心的常规版式【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词语及修改病句的能力。C.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事物非常多,无法一一收纳。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语境以奖牌描画的杭城画卷作为主语,说其中美景很多,看不过来。而“叹为观止”一般用于形容人,不能直接用“叹为观止”。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变换句式的能力。第⑤承接前文谈奖牌设计,画线部分的主语也应该和前句保持一致为奖牌设计,而不是“常规版式”,承前省略主语,改为“打破了亚运会标志放在奖牌中心的常规版式”。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2.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下面这些言论体现了他的多种教育理念,请就其中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理解。要求:内容理解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50字左右。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③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④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⑤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答案】“有教无类”,意思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穷人一般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因而,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劳动人民接受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教育的全民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现阶段,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特别是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让无差别教育逐步由理想变为现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审题:本题要求结合孔子教育言论中的一条,谈谈自己的理解,是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孔子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如①“有教无类”意思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指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这体现了孔子朴素的教育平等精神。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意思是: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好责备的。”这体现了孔子的愤怒与失望。宰予白天睡觉,在孔子看来这是懈怠懒惰的表现。他认为人应当珍惜时间、积极进取。从教育角度看,这激烈的言辞也凸显了孔子对弟子不成器的痛心。③“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有人主动带着十条干肉来拜访,孔子就没有不教诲他。这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束脩”可看作一种见面礼,是基本的尊师礼仪;另一方面,表明孔子的教育之门对主动求学、遵循礼仪的人开放,不论其出身贵贱、贫富与否。他更看重求学者的态度,这种理念打破当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可以从受教育的机会方面入手来写。④“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⑤这段话展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子路和冉有问了相同的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却给出不同答复。这体现孔子能根据弟子的不同性格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教导,这种教育智慧对后世教育理念影响深远。写作指导:如选择①“有教无类”这一条,先理解这句话的内容,即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再分析孔子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及意义,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劳动人民接受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现实是教育的全民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后结合现实,指出我国目前实行的义务教育,把这一理想变为现实,这是对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最好的诠释。23.学校准备开展“传统与当下”主题研讨活动,研讨会计划从同学们热衷的某个事物切入,展开更深入的讨论。请你向学校推荐相关事物,如某件商品、一处建筑,一个音乐或舞蹈作品……要求:简单描述这个事物的特点和功用,重点陈述推荐理由,理由合理。不超过150字。【答案】我推荐汉服。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特点是交领、右衽、系带和宽袖,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常用于节庆、拍摄等场合。推荐理由:汉服,宛如一部鲜活的史书,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还反映了对传统美学的重新理解和复兴趋势。通过汉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传统在现代背景中的角色及其演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实用类微写作。审题:注意活动主题为“传统与当下”,这是一个二元结构的主题,要思考“传统”与“当下”之间的关系,即“传统”对“当下”有何价值:比如“传统”是根,让“当下”找准方向,不忘根基等;如何让“传统”在“当下”得到传承和发展,如何让传统在当下焕发新的光彩等。具体要求,找到承载“传统”的某个事物,可以是商品、建筑、音乐或舞蹈作品,注意省略号,表明这些不是限制而是导引,考生还可以写其他事物;还要“简单描述这个事物的特点和功用”,这里有“说明”性质,注意逻辑条理;“重点陈述推荐理由”,推荐理由要紧扣主题,即既是“传统”的,又活在“当下”。写作思路:如推荐汉服,汉服,先说它的特点:主要特点包括交领、右衽、系带和宽袖;汉服的基本形制有深衣、襦裙、袍衫、袄裤等。再说它的功能:宛如一部鲜活的史书,它承载着汉之古朴、唐之飘逸、宋之淡雅、明之端庄;每一针每一线都编织着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然后介绍推荐理由:比如它承载了中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穿上汉服,就如同披上了华夏文明的华章,能让你深刻感受到“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魅力,这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汉服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还反映了对传统美学的重新理解和复兴趋势,通过汉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传统在现代背景中的角色及其演变。24.请以“让我们感谢那些沉寂的日子”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答案】让我们感谢那些沉寂的日子,是它们让我们懂得了珍惜。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好,但在沉寂中,我们开始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家人的笑容、朋友的关怀、老师的关心、自然的宁静、陌生人的帮助。这些平凡的瞬间,汇聚成生命中最温暖的回忆,正是这些沉寂时光,让我们有机会细细品味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审题:一要注意题干形式上的要求——或抒情文段,或抒情小诗,均要以“让我们感谢那些沉寂的日子”为开头;二要注意内容上的要求,抓住两个关键词,即“感谢”和“沉寂”,所以要写出“感谢”地原因;另外一定要理解“沉寂”的含义,此词可理解为“清静”“寂寞”“默默”“消沉”“沉默”“困境”。写作思路:以“让我们感谢那些沉寂的日子”开头,写出原因。然后以排比句写出“沉寂”各种益处,如: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学会了沉寂,学会了在静默中寻找生命的意义,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子,实则是生命中最宝贵的磨砺‌;在那些沉寂的日子里,我们仿佛被时间遗忘在角落,但正是这些时光,让我们有机会细细品味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需要时间去慢慢泡制,我们在等待中学会了坚韧,在静默中收获了成长‌;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好,但在沉寂中,我们开始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感受生活的美好;我们在沉寂中积累力量,等待时机,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那些看似无用的日子,其实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最后再次用抒情的文笔,表达对“沉寂日子”的感谢。为使语言生动,可以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最后注意字数要求。作文2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剪裁,本义是缝制衣服时把衣料按照人们需要的尺寸剪断裁开,后来有了新的含义,如园丁剪裁花木、创作者剪裁素材等。有的人提倡剪裁,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有人看重自然而然,认为“夜来一霎清明雨,万卉千葩胜剪裁”。(1)请以“说剪裁”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请以“剪裁”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例文(1):说剪裁剪裁衣料,以缝制合身的新衣;剪裁花木,以追求植物的生长;剪裁素材,以铺垫作品的辉煌。各行各业都有剪裁,对于个人,掌握“剪裁之道”,亦然重要。何为“剪裁”?剪裁时,人们先拿来具有潜在价值的原料,去除其不适宜、无价值的部分,从而保留精华而真正地为我所用。剪裁的对象,在剪裁前是粗糙的,不经雕饰的,因此往往难以为用。“剪裁”一事,看似是在做“删减”,实则是让事物“增色”的过程。因此,“剪裁”不是简单的“修补”,去完善那一点点细枝末节,更不是霸道的“筛选”,去把不合心意的事物完全舍弃,而是一种真正的实用——以强烈的“目标意识”,结合淬炼出的“匠心”,用智慧去发现事物中的“闪光点”,为我所用。此般剪裁,便可让事物之价值得以彰显。面对“剪裁”有人犹豫,质疑“剪裁”会让事物失去“完整性”,因不再“自然”而黯然失色。诚然,剪裁伴随着取舍,必将带来部分上的缺失。然而,我却说这种“缺失”却成就了剪裁后的结果。何谓也?一方面,事物过于繁杂冗长,人们便难以聚焦于其“亮点”,此时的剪裁能够除去那些累赘,从而焕发出事物最美好的一面。另一方面,谁说“缺失”本身不是一种美?从金庸《雪山飞狐》胡斐悬而未决的那一刀,再到电影大师惯用的“蒙太奇”手法,艺术大师们贯彻真正的“剪裁之道”,将那故事剪裁出了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感与魅力。无论是“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剪裁加工,还是“万卉千葩胜剪裁”的追求自然,其本质都是追求事物的美好样貌。因此,“剪裁”的价值并不因“缺失”而有损,而因“剪裁”带来的美而更加有益。错用“剪裁”者,却让“剪裁”遭到了污名化。面对经典电影,营销号创造者以牟利之心,用“片段化”的短视频侵占各大流媒体平台。电影的背后是创作者传达的文化,但营销号却盲目地用“剪裁”去除文化之根,而用抢人眼球的情节侵占我们的内心。而“黄色新闻”的乱象丛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