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生产技术手册_第1页
工业自动化生产技术手册_第2页
工业自动化生产技术手册_第3页
工业自动化生产技术手册_第4页
工业自动化生产技术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自动化生产技术手册TOC\o"1-2"\h\u21753第1章绪论 3221651.1工业自动化概述 334431.2工业自动化发展历程与趋势 454291.3工业自动化在生产中的应用 46793第2章自动化控制系统基础 540162.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5204862.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5251082.3控制系统的功能指标 523396第3章传感器与执行器 699793.1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630293.2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 6317063.2.1位移传感器 6122223.2.2力传感器 6105353.2.3温度传感器 6232603.2.4压力传感器 652143.2.5流量传感器 7170603.2.6物位传感器 749633.3执行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727233.4常用执行器及其应用 7132783.4.1电磁执行器 7268593.4.2气动执行器 7241893.4.3液压执行器 727633.4.4其他执行器 715683第4章自动化设备与生产线设计 893184.1自动化设备选型原则 8177384.1.1适用性原则 8107264.1.2可靠性原则 819584.1.3先进性原则 8264604.1.4经济性原则 8190174.1.5安全性原则 852604.1.6易维护原则 8125644.2生产线布局设计 8113204.2.1合理布局原则 8165154.2.2灵活性原则 8191154.2.3安全性原则 937264.2.4节省空间原则 9136994.3生产线自动化设备配置 9234774.3.1设备配置原则 9325424.3.2设备功能匹配 9238924.3.3设备兼容性 925764.3.4设备扩展性 929934.3.5设备智能化 95505第5章电气控制技术 965005.1电气控制元件及其功能 93745.1.1接触器 999865.1.2继电器 9128685.1.3开关 974855.1.4熔断器 10298915.1.5传感器 10104475.2电气控制电路设计 1043515.2.1确定控制要求 10283925.2.2选择合适的电气元件 10264795.2.3设计电气控制电路图 1015385.2.4确定电气元件参数 1053815.2.5编写电气控制程序 10241215.3电气控制系统调试与维护 10155035.3.1调试 10239765.3.2维护 1018492第6章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11226116.1PLC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11195316.1.1PLC的定义 1122036.1.2PLC的基本结构 11154046.2PLC编程语言与编程方法 1152266.2.1PLC编程语言 11280506.2.2PLC编程方法 12195516.3PLC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 123416.3.1PLC控制系统设计 12322056.3.2PLC应用实例 1218445第7章变频调速与伺服控制 12136437.1变频调速技术基础 12104387.1.1概述 12325477.1.2变频调速原理 125937.1.3变频调速技术的优点 13235297.2伺服控制系统原理 1310037.2.1概述 1348527.2.2伺服控制原理 1382807.2.3伺服控制系统的优点 1365597.3变频调速与伺服控制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 1357997.3.1变频调速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 13157247.3.2伺服控制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 1497787.3.3变频调速与伺服控制的协同应用 1428814第8章工业通信与网络技术 14285788.1工业通信技术概述 14213408.1.1工业通信基本概念 14212408.1.2工业通信技术特点 14109388.1.3工业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15232698.2常用工业通信协议及其应用 15129308.2.1Modbus协议 1520508.2.2Profibus协议 15298038.2.3CAN总线协议 1588688.2.4Ethernet/IP协议 15202348.2.5OPCUA协议 15123778.3工业网络架构与设计 16301648.3.1工业网络层次结构 16210828.3.2工业网络设计原则 16149328.3.3工业网络设计实例 1615471第9章工业技术 16122759.1工业概述 16123169.2工业的结构与分类 1717849.2.1结构组成 1715509.2.2分类 1783769.3工业编程与控制 17246149.3.1编程方法 17117849.3.2控制技术 17124319.4工业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 1829289第10章自动化生产系统的调试与维护 182629910.1自动化设备调试方法与步骤 182293310.1.1调试概述 182286010.1.2调试方法 181491710.1.3调试步骤 183178810.2自动化生产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181445210.2.1故障分类 191135210.2.2故障分析方法 19266410.2.3故障排除步骤 192642210.3自动化生产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191619310.3.1维护策略 191265310.3.2管理措施 192327810.4自动化生产系统优化与升级策略 192088010.4.1优化策略 193139710.4.2升级策略 19第1章绪论1.1工业自动化概述工业自动化是指采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和控制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它涉及到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保障生产安全。工业自动化技术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于促进工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1.2工业自动化发展历程与趋势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机械化时代: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机器逐渐取代了人力,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2)电气化时代:20世纪初,电力和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过程进一步自动化。(3)计算机时代: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生产过程控制更加精确、高效。(4)信息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与工业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未来工业自动化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制造:通过集成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自适应。(2)数字孪生:构建虚拟生产线,实现对现实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预测分析和优化。(3)工业互联网:通过设备互联、数据共享、智能分析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4)绿色制造: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1.3工业自动化在生产中的应用工业自动化在生产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线自动化:通过自动化设备、等替代人工完成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2)过程控制: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仓储物流自动化:利用自动搬运设备、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等,实现物料的自动存储、检索、配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4)质量管理:采用在线检测、数据分析等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降低不良品率。(5)设备维护:通过远程监控、预测性维护等手段,实现对生产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故障诊断,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6)能源管理: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控和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7)生产计划与调度:利用人工智能、运筹学等方法,实现生产计划的自动和优化,提高生产计划的执行效率。第2章自动化控制系统基础2.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是由一定的控制器、被控对象、执行机构和反馈元件等组成,依据预定的控制策略,以实现对被控对象某项或多项参数的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广泛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及改善劳动条件。2.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描述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工具,它能够反映出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等。(1)微分方程: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基本数学方程,通过对方程求解可以得到系统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2)差分方程:在离散时间系统中,用于描述系统输入、输出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3)传递函数:表示系统输出与输入之间拉普拉斯变换关系的数学函数,是连续时间系统分析中最常用的数学模型。2.3控制系统的功能指标控制系统的功能指标是衡量系统功能的重要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稳定性:系统在受到外界扰动或初始条件变化后,能够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能力。(2)快速性:系统在受到输入信号变化后,输出信号迅速达到稳态的能力。(3)准确性:系统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在稳态时的误差大小。(4)平稳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输出量的波动程度。(5)鲁棒性:系统在参数变化或不确定性影响下,仍能保持良好功能的能力。(6)抗干扰性: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能够保持功能稳定的能力。本章主要介绍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数学模型和功能指标。这些内容为后续章节进一步探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和应用奠定了基础。第3章传感器与执行器3.1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传感器作为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组件,其作用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物理量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到的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以便控制系统进行相应的处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物理效应、化学效应和生物效应等。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用途,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物位传感器等。3.2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3.2.1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常见的位移传感器有电位计式、电感式、电容式和光电式等。它们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3.2.2力传感器力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各种力的大小,如压力、拉力、扭力等。常见的力传感器有应变片式、压电式、磁电式等。力传感器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于、自动化装配线、材料试验机等场合。3.2.3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物体的温度。常见的温度传感器有热电阻、热电偶、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等。温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炉、空调、冰箱等领域的温度控制。3.2.4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流体或气体的压力。常见的压力传感器有压电式、电容式、电磁式等。压力传感器在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3.2.5流量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流体在管道中的流量。常见的流量传感器有电磁式、超声波式、热式等。流量传感器在给排水、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3.2.6物位传感器物位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容器内物料的高度或液位。常见的物位传感器有电容式、电阻式、超声波式等。物位传感器在化工、食品、水利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3.3执行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执行器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执行部件,负责将控制信号转换为机械动作,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执行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电磁效应、液压或气压原理等。根据执行器的工作原理和用途,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电磁执行器、气动执行器、液压执行器等。3.4常用执行器及其应用3.4.1电磁执行器电磁执行器主要包括电磁铁、电磁阀、电磁制动器等,它们通过电磁效应实现机械部件的开关、制动等动作。电磁执行器广泛应用于机床、自动化装配线等场合。3.4.2气动执行器气动执行器主要利用压缩空气驱动,实现机械部件的运动。常见的气动执行器有气缸、气动马达、气动阀门等。气动执行器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恶劣环境下,其可靠性较高。3.4.3液压执行器液压执行器利用液压油传递压力,实现机械部件的运动。常见的液压执行器有液压缸、液压马达、液压阀门等。液压执行器在重型机械、冶金、建筑等行业具有重要应用。3.4.4其他执行器除了上述常见执行器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执行器,如电液执行器、电涡流执行器、超声波执行器等。这些执行器在特定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如高精度、快速响应等。它们在精密制造、微电子、生物医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第4章自动化设备与生产线设计4.1自动化设备选型原则4.1.1适用性原则自动化设备的选型应充分考虑生产需求,保证设备能够满足生产过程的工艺要求。设备应具备良好的适应性,以适应不同产品及生产规模的变化。4.1.2可靠性原则选用的自动化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设备应具备较低的故障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停机时间。4.1.3先进性原则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技术先进、功能优良的自动化设备。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4.1.4经济性原则自动化设备的选型应考虑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力求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同时实现投资回报的最大化。4.1.5安全性原则选用的自动化设备应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设备应具备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4.1.6易维护原则自动化设备应便于操作和维护,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同时设备供应商应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服务。4.2生产线布局设计4.2.1合理布局原则生产线布局应遵循工艺流程的顺序,充分考虑物流、人流、信息流等因素,实现生产过程的顺畅、高效。4.2.2灵活性原则生产线布局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便于调整生产流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4.2.3安全性原则生产线布局应充分考虑安全因素,保证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4.2.4节省空间原则布局设计应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生产车间的空间利用率。4.3生产线自动化设备配置4.3.1设备配置原则根据生产需求,合理选择自动化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4.3.2设备功能匹配保证所选设备的功能与生产需求相匹配,提高生产效率。4.3.3设备兼容性选用的设备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便于与其他设备协同工作。4.3.4设备扩展性设备选型时应考虑未来的生产需求,保证设备具备一定的扩展性,便于升级和改造。4.3.5设备智能化逐步引入智能化设备,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第5章电气控制技术5.1电气控制元件及其功能电气控制元件是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5.1.1接触器接触器是一种电磁式开关元件,主要用于控制较大电流的通断。其主要功能是频繁接通和断开交、直流电路。5.1.2继电器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输出小型电器,其输入部分为电磁系统,输出部分为触点系统。它主要用于实现电路的自动控制。5.1.3开关开关是一种手动控制元件,用于控制电路的通断。根据用途和结构不同,可分为按钮、刀开关、行程开关等。5.1.4熔断器熔断器是一种过载和短路保护元件,当电路中的电流超过规定值时,熔断器中的熔体会熔断,从而切断电路,防止扩大。5.1.5传感器传感器是一种将非电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广泛应用于电气控制系统中,用于检测各种物理量。5.2电气控制电路设计电气控制电路设计是电气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步骤如下:5.2.1确定控制要求根据生产工艺和设备的要求,明确电气控制系统的功能、功能和技术指标。5.2.2选择合适的电气元件根据控制要求,选择合适的电气控制元件,包括接触器、继电器、开关、熔断器等。5.2.3设计电气控制电路图根据控制要求和所选电气元件,绘制电气控制电路图,包括主电路和控制电路。5.2.4确定电气元件参数根据实际负载和设备要求,计算电气元件的参数,如电流、电压、功率等。5.2.5编写电气控制程序根据电气控制电路图,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实现设备的自动控制。5.3电气控制系统调试与维护5.3.1调试调试是保证电气控制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检查电气控制元件的安装和接线是否正确。(2)对电气控制电路进行初步检查,保证无短路、断路等故障。(3)进行空载调试,观察各电气控制元件的动作是否正常。(4)进行负载调试,检查电气控制系统能否满足生产工艺要求。5.3.2维护为保障电气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应定期进行以下维护工作:(1)检查电气控制元件的运行状态,发觉异常及时处理。(2)定期对电气控制元件进行清洁,保持良好的散热条件。(3)检查电气连接部位,保证接触良好,防止接触不良引起的故障。(4)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及时更换损坏的电气元件。第6章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6.1PLC的基本原理与结构6.1.1PLC的定义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简称PL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数字运算控制器。它采用可编程存储器,用于存储用户编制的控制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6.1.2PLC的基本结构PLC主要由处理单元(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I/O)、通信接口、电源等部分组成。其中,CPU是PLC的核心,负责执行用户程序、进行输入/输出处理和故障诊断等功能;存储器用于存储用户程序和数据;输入/输出接口用于连接外部设备,实现信号采集和执行控制;通信接口负责与上位机或其他PLC进行通信;电源为PLC提供工作电压。6.2PLC编程语言与编程方法6.2.1PLC编程语言PLC编程语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梯形图(LadderDiagram,简称LD):梯形图是PLC最常用的编程语言,其图形表示直观、易懂,便于操作人员理解和掌握。(2)指令表(InstructionList,简称IL):指令表是一种类似于汇编语言的编程方式,主要用于简单的逻辑控制。(3)功能块图(FunctionBlockDiagram,简称FBD):功能块图采用模块化的编程思想,便于复杂系统的程序设计。(4)顺序功能图(SequentialFunctionChart,简称SFC):顺序功能图主要用于描述系统的顺序控制过程,具有很好的可读性和易维护性。(5)结构化文本(StructuredText,简称ST):结构化文本是一种高级编程语言,适用于编写复杂的算法和数据处理。6.2.2PLC编程方法PLC编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分析控制需求,确定输入/输出信号及控制逻辑。(2)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编制控制程序。(3)对编制的程序进行仿真测试,验证其正确性。(4)现场调试,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行。6.3PLC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6.3.1PLC控制系统设计PLC控制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分析控制对象,明确控制目标。(2)选择合适的PLC型号和I/O模块。(3)设计控制程序,包括逻辑控制、顺序控制、数据处理等。(4)编制系统配置表,确定各I/O模块与外部设备的连接方式。(5)进行系统调试,保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6.3.2PLC应用实例PLC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了一些典型应用实例:(1)流程控制系统:如化工、制药、食品等行业的生产过程控制。(2)机床控制系统: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设备的自动化控制。(3)控制系统:实现的运动控制和功能协调。(4)建筑自动化系统:如楼宇自控、智能家居等。(5)交通控制系统:如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城市交通信号灯控制等。第7章变频调速与伺服控制7.1变频调速技术基础7.1.1概述变频调速技术是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一种关键技术,通过调节电机供电频率,实现电机转速的连续变化,从而满足不同生产过程的控制需求。7.1.2变频调速原理变频调速技术基于电机转速与供电频率的关系,通过改变电机供电频率,实现电机转速的调节。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技术:(1)电机原理:阐述电机转速与供电频率、极对数之间的关系。(2)变频器原理:介绍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调速系统中的作用。(3)调速方法:分析变频调速的几种常见方法,如V/f控制、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等。7.1.3变频调速技术的优点(1)节能效果显著,降低能耗。(2)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精准控制。(3)减少设备损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4)适应性强,广泛应用于各种生产场合。7.2伺服控制系统原理7.2.1概述伺服控制系统是一种高精度、高响应速度的位置、速度和力矩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生产线。7.2.2伺服控制原理伺服控制系统主要由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和传感器组成。其工作原理如下:(1)控制器:根据输入信号,相应的控制信号,对伺服驱动器进行控制。(2)伺服驱动器:接收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对伺服电机进行驱动。(3)伺服电机:根据驱动器的控制信号,实现精确的位置、速度和力矩控制。(4)传感器:实时检测伺服电机的运行状态,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器,实现闭环控制。7.2.3伺服控制系统的优点(1)控制精度高,满足高精度生产需求。(2)响应速度快,提高生产效率。(3)系统稳定性好,降低故障率。(4)易于实现与上位机的通信和联网,便于系统集成。7.3变频调速与伺服控制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7.3.1变频调速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1)流体输送:根据生产需求,调节泵和风机的转速,实现流量的精确控制。(2)传送带:根据物料搬运需求,调节输送带速度,提高生产效率。(3)旋转设备:对旋转设备进行调速,实现设备运行的高效与稳定。7.3.2伺服控制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1):实现各关节的精确控制,提高作业精度和效率。(2)数控机床:实现对工件加工的精确控制,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率。(3)自动装配线:实现工件的精确定位和组装,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7.3.3变频调速与伺服控制的协同应用在自动化生产线中,变频调速与伺服控制技术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在包装行业中,通过变频调速实现输送带的速度调节,同时利用伺服控制实现包装机械的精确动作,从而实现高效、稳定的包装过程。第8章工业通信与网络技术8.1工业通信技术概述工业通信技术是工业自动化生产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承担着实现各种设备、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器之间信息交互与数据传输的重要任务。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不断发展,工业通信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节将从工业通信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概述。8.1.1工业通信基本概念工业通信是指工业现场中各种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与数据传输的技术手段。它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和应用层等层次,涉及到通信协议、通信介质、通信接口和通信设备等多个方面。8.1.2工业通信技术特点(1)实时性:工业通信技术需满足实时性要求,以保证生产过程中对时间敏感的控制指令和数据的实时传输。(2)可靠性:工业通信技术在恶劣的工业环境下,需具备较高的抗干扰性和可靠性,保证通信稳定。(3)安全性:工业通信技术需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防止敏感信息泄露。(4)兼容性:工业通信技术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能够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和设备类型。(5)扩展性:工业通信技术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便于未来系统升级和扩展。8.1.3工业通信技术发展趋势(1)通信速率不断提高:工业生产对实时性要求的提升,通信速率不断提高。(2)无线通信技术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在工业领域逐渐得到应用,降低布线成本,提高系统灵活性。(3)工业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促使工业通信技术向更广泛、更智能的方向发展。8.2常用工业通信协议及其应用工业通信协议是工业通信技术的核心,本节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工业通信协议及其应用。8.2.1Modbus协议Modbus协议是一种串行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它采用主从通信模式,支持多种传输介质,如串行线、以太网等。8.2.2Profibus协议Profibus是一种国际标准的现场总线通信协议,具有实时性、可靠性和兼容性等特点。它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系统中,支持多种设备类型和通信速率。8.2.3CAN总线协议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AreaNetwork,CAN)总线协议是一种高功能、高可靠性的多主通信协议。它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控制等领域。8.2.4Ethernet/IP协议Ethernet/IP协议是基于以太网的工业通信协议,具有高速、高效、实时性等特点。它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等领域。8.2.5OPCUA协议OPCUA(OpenPlatformCommunicationsUnifiedArchitecture)是一种跨平台的、面向服务的通信协议,旨在实现工业自动化系统中不同设备、系统和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8.3工业网络架构与设计工业网络架构和设计是保证工业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本节将从工业网络的层次结构、设计原则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8.3.1工业网络层次结构工业网络通常分为三个层次:设备层、控制层和管理层。设备层主要包括传感器、执行器等现场设备;控制层主要负责实时控制和数据处理;管理层则负责生产管理、调度和优化。8.3.2工业网络设计原则(1)实时性:保证实时性要求,保证关键数据和控制指令的实时传输。(2)可靠性:选用高可靠性的通信设备、协议和介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安全性:采用加密、认证等手段,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4)兼容性:选择具有良好兼容性的通信协议和设备,便于系统扩展和升级。(5)经济性: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考虑成本因素,实现功能与成本的平衡。8.3.3工业网络设计实例以某工厂自动化生产线为例,其工业网络设计包括以下部分:(1)设备层:采用Modbus协议实现传感器、执行器等现场设备与控制层之间的通信。(2)控制层:采用Profibus协议实现PLC、DCS等控制器之间的实时通信。(3)管理层:采用Ethernet/IP协议实现生产管理系统与控制层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过以上设计,实现了工厂自动化生产线中各设备、系统之间的有效通信,提高了生产效率。第9章工业技术9.1工业概述工业作为一种重要的自动化设备,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替代人工完成高强度、高危险、高精度的工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保证产品质量。本章将重点介绍工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9.2工业的结构与分类9.2.1结构组成工业通常由机械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和执行系统等部分组成。机械系统包括基座、臂部、手腕和末端执行器等;驱动系统主要有电动、气动和液压等类型;控制系统负责对进行编程和操作;传感器系统用于获取环境和作业对象的信息;执行系统则完成具体作业任务。9.2.2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工业可分为以下几类:(1)按照坐标形式分类:直角坐标、圆柱坐标、球坐标、关节坐标和并联等。(2)按照用途分类:搬运、焊接、装配、喷涂、加工等。(3)按照驱动方式分类:电动、气动、液压和混合驱动等。9.3工业编程与控制9.3.1编程方法工业编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示教编程:通过手动操作,使其完成预定的动作,并将这些动作记录下来,程序。(2)离线编程:在计算机上使用专门的软件进行编程,程序,再将其传输至实际设备。(3)视觉编程:利用视觉传感器获取作业对象的信息,自动程序。9.3.2控制技术工业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位置控制:通过控制各关节的角度,使末端执行器达到预定的位置。(2)速度控制:控制各关节的速度,实现平稳、快速的运动。(3)力控制:根据作业需求,对施加一定的力,完成特定任务。(4)智能控制: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