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_第1页
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_第2页
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_第3页
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_第4页
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TOC\o"1-2"\h\u6804第1章总论 47291.1背景与意义 4101941.2目标与原则 495951.3技术路线 45360第2章大气污染现状与成因分析 5170782.1污染现状 5257662.2成因分析 5240612.3污染特点与趋势 629112第3章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 681213.1法律法规现状 6247833.1.1宪法层面 6266683.1.2法律层面 7118733.1.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层面 7210703.1.4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层面 783413.2法律法规完善建议 7282983.2.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7259843.2.2强化法律责任 7318883.2.3完善配套政策 7102983.2.4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 7257543.2.5强化执法监管 731636第4章燃煤污染治理 8296394.1燃煤污染现状与成因 8121494.1.1燃煤污染现状 8154974.1.2燃煤污染成因 836224.2燃煤污染治理技术 8171994.2.1煤炭洗选技术 8105304.2.2煤炭燃烧技术 882114.2.3烟气脱硫技术 8228054.2.4烟气脱硝技术 8194524.2.5烟气除尘技术 9294954.3治理措施与实施计划 9124534.3.1完善法规政策 915794.3.2优化能源结构 998824.3.3煤炭洗选与清洁利用 9171464.3.4燃煤设施升级改造 947994.3.5强化环境监管 968994.3.6推广先进技术 9105534.3.7实施分阶段治理计划 98561第5章机动车尾气治理 9185895.1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与成因 9309275.1.1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 9142175.1.2机动车尾气污染成因 930985.2机动车尾气治理技术 1082145.2.1机内净化技术 1090295.2.2机外净化技术 10163225.2.3替代能源技术 1035495.3治理措施与实施计划 10142765.3.1加快推进老旧车辆淘汰 10165385.3.2提高新车排放标准 1022805.3.3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 10256635.3.4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机动车 10244215.3.5优化城市交通布局 1022105.3.6加强机动车维修保养管理 10139015.3.7实施机动车尾气治理工程 111240第6章工业污染源治理 11224016.1工业污染源现状与成因 1155906.1.1工业污染源概述 1193036.1.2工业污染源排放现状 1158956.1.3工业污染源成因分析 11133906.2工业污染源治理技术 11196236.2.1燃煤污染治理技术 116436.2.2石油化工污染治理技术 12137966.2.3建材行业污染治理技术 12265766.2.4冶金行业污染治理技术 12197306.2.5机械制造行业污染治理技术 12201386.3治理措施与实施计划 1237026.3.1完善政策法规 12141486.3.2优化产业布局 1288216.3.3强化企业环保责任 1255086.3.4加强监管与执法 12118156.3.5推广先进治理技术 1281276.3.6实施计划 139633第7章建筑扬尘与道路扬尘治理 1372747.1扬尘污染现状与成因 1354927.1.1现状 13281797.1.2成因 13177127.2扬尘治理技术 13226247.2.1封闭式施工 13253217.2.2湿法作业 1335707.2.3道路清扫与冲洗 13102657.2.4植被覆盖 13220987.3治理措施与实施计划 13108297.3.1加强立法与政策支持 13215907.3.2完善标准体系 14241937.3.3强化监管与执法 14308787.3.4推广先进技术 14194827.3.5实施重点区域治理 14187197.3.6加强宣传教育 1453327.3.7定期评估与调整 1411731第8章农业源大气污染防治 14248808.1农业源大气污染现状与成因 14133108.1.1现状 14320218.1.2成因 1412088.2农业源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1437858.2.1氨氮减排技术 14288198.2.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15252028.2.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 15167858.2.4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15221928.3治理措施与实施计划 15199228.3.1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 1569408.3.2农业生产方式改革 15226858.3.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5142548.3.4农民环保意识提升 15319158.3.5技术研究与推广 15195418.3.6实施计划 1529155第9章城市绿化与生态补偿 15128699.1城市绿化现状与规划 15209709.1.1现状分析 15135159.1.2绿化规划目标 16230879.1.3绿化布局与重点区域 1614419.1.4绿化树种与植物配置 16244129.2生态补偿机制 16289649.2.1生态补偿原则 1613679.2.2补偿范围与对象 16145409.2.3补偿方式与标准 16102919.2.4补偿资金管理与使用 16283789.3实施措施与保障 1614749.3.1政策支持 16174419.3.2资金投入 16298679.3.3技术指导与培训 163299.3.4监督管理与评价 1774679.3.5宣传教育 1728419第10章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 17228610.1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71971810.1.1监测网络布局 171910710.1.2监测技术手段 171377510.1.3预警模型与算法 171720510.1.4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 173211510.2应急响应机制 173118910.2.1制定应急预案 171947010.2.2应急响应流程 172590510.2.3应急资源保障 183086410.2.4应急演练与评估 181422210.3跨区域协调与合作 18382410.3.1跨区域协调机制 18324110.3.2跨区域信息共享 18130010.3.3跨区域联合执法 18396510.3.4跨区域合作项目 18第1章总论1.1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能源消耗和机动车数量剧增,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不仅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损害生态环境。为贯彻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切实改善空气质量,制定本实施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1.2目标与原则(1)目标到2020年,全国空气质量改善,PM2.5平均浓度下降,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减少,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基本消除重点区域内的重度污染天气。(2)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源头防控,突出重点领域,实施全过程污染控制。(2)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明确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责任,形成大气污染防治的合力。(3)区域协同,分区施策。根据不同区域的大气污染特征,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4)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研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3技术路线本实施方案采取以下技术路线:(1)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产业。(2)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清洁能源比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煤炭清洁利用。(3)交通运输调整。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交通布局。(4)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实施提标改造。(5)移动源污染治理。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推进船舶、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6)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施工扬尘、道路扬尘、露天矿山整治,提高城市绿化水平。(7)区域联防联控。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实施区域统一行动。(8)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通过以上技术路线的实施,有序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保证实现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第2章大气污染现状与成因分析2.1污染现状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民生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物排放量巨大。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和工业生产的大国,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长期居高不下。(2)空气质量恶化。以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为代表的污染物浓度普遍超标,多地空气质量恶化,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3)区域性污染问题突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成为大气污染的重灾区,区域性污染事件频发,治理任务艰巨。2.2成因分析大气污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以下为主要成因:(1)能源结构不合理。我国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2)工业结构偏重。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工业企业在我国工业体系中占据较大比重,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3)交通运输污染。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4)生活源污染。餐饮、采暖、喷涂等行业排放的污染物,以及农村地区的生物质燃烧,对大气环境质量产生较大影响。(5)自然因素。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具有影响。2.3污染特点与趋势(1)污染类型多样。我国大气污染涉及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多种污染物,呈现出复合型、区域性污染特点。(2)季节性变化明显。冬季采暖期和夏季高温期,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空气质量相对较差。(3)区域间差异较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大气污染问题较为严重,而部分西部地区空气质量相对较好。(4)污染源排放强度逐渐降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推进,部分行业和企业已开始减少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源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5)空气质量改善任务依然艰巨。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治理任务依然严峻。第3章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3.1法律法规现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步建立,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多个层次。以下是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现状的详细介绍:3.1.1宪法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明确了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责任。3.1.2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管理制度和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也对大气污染防治有所涉及。3.1.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层面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3.1.4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层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3.2法律法规完善建议针对当前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现状,提出以下完善建议:3.2.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1)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提高法律的操作性和针对性。(2)制定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法律法规,如《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法》等。(3)加强法律法规间的协调性,避免法规间的矛盾和冲突。3.2.2强化法律责任(1)明确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主体,强化企业、和个人的法律责任。(2)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保证法律法规的权威性。3.2.3完善配套政策(1)制定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标准,提高排放限值要求。(2)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3.2.4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1)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认识,增强法治意识。(2)加强对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执法和守法水平。3.2.5强化执法监管(1)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2)完善执法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信用体系。(3)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第4章燃煤污染治理4.1燃煤污染现状与成因4.1.1燃煤污染现状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燃煤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煤炭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汞(Hg)等,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加剧雾霾等环境问题。4.1.2燃煤污染成因燃煤污染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煤炭燃烧技术落后,燃烧效率低,导致大量污染物排放;(2)煤炭消费量大,能源结构单一,燃煤污染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3)环保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导致燃煤污染问题突出;(4)煤炭开采、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环境管理不到位,加剧了燃煤污染。4.2燃煤污染治理技术4.2.1煤炭洗选技术通过煤炭洗选,去除原煤中的硫、灰分等有害物质,提高煤炭品质,减少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4.2.2煤炭燃烧技术推广先进的煤炭燃烧技术,如循环流化床燃烧、煤粉燃烧等,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4.2.3烟气脱硫技术采用石灰石石膏法、氨法等烟气脱硫技术,减少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4.2.4烟气脱硝技术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等烟气脱硝技术,降低燃煤排放的氮氧化物。4.2.5烟气除尘技术采用静电除尘、布袋除尘等烟气除尘技术,去除燃煤排放的颗粒物。4.3治理措施与实施计划4.3.1完善法规政策建立健全燃煤污染治理的法规政策体系,明确燃煤污染排放标准,强化监管力度。4.3.2优化能源结构逐步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燃煤污染。4.3.3煤炭洗选与清洁利用加大煤炭洗选力度,提高煤炭清洁利用率,减少燃煤污染排放。4.3.4燃煤设施升级改造对现役燃煤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先进的煤炭燃烧、脱硫、脱硝、除尘等技术。4.3.5强化环境监管加强对燃煤企业的环境监管,保证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4.3.6推广先进技术加大对燃煤污染治理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燃煤污染治理水平。4.3.7实施分阶段治理计划制定并实施分阶段的燃煤污染治理计划,保证治理工作有序推进。第5章机动车尾气治理5.1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与成因5.1.1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机动车尾气中含有的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和颗粒物(PM)等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5.1.2机动车尾气污染成因机动车尾气污染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燃油品质不高,导致尾气排放污染物含量较高;(2)机动车排放标准不统一,部分老旧车辆排放污染物严重;(3)城市交通拥堵,导致机动车长时间处于低速行驶状态,尾气排放加剧;(4)机动车维修保养不规范,影响尾气净化效果。5.2机动车尾气治理技术5.2.1机内净化技术机内净化技术主要包括提高燃油品质、优化发动机燃烧过程、降低排放污染物等手段。如汽油直喷、柴油共轨、涡轮增压等技术的应用。5.2.2机外净化技术机外净化技术主要包括尾气后处理系统,如三元催化转化器、颗粒捕集器等。这些技术对尾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降低污染物排放。5.2.3替代能源技术替代能源技术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这些技术可减少或避免燃油排放污染物。5.3治理措施与实施计划5.3.1加快推进老旧车辆淘汰制定并实施老旧车辆淘汰政策,鼓励淘汰排放标准低、污染严重的老旧车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5.3.2提高新车排放标准完善机动车排放标准体系,逐步提高新车排放标准,减少新车尾气排放。5.3.3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加大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检验的监管力度,保证机动车尾气排放合格。5.3.4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机动车加大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机动车推广力度,提高其在机动车保有量中的比例,减少燃油机动车尾气排放。5.3.5优化城市交通布局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5.3.6加强机动车维修保养管理规范机动车维修保养市场,提高维修保养质量,保证机动车尾气净化效果。5.3.7实施机动车尾气治理工程开展机动车尾气治理工程,对高排放车辆进行治理,降低尾气排放污染物。第6章工业污染源治理6.1工业污染源现状与成因6.1.1工业污染源概述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污染源已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污染源主要包括燃煤、石油、化工、建材、冶金、机械制造等行业排放的废气。本章节主要分析这些污染源的排放现状及成因。6.1.2工业污染源排放现状(1)燃煤污染: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占工业污染源排放总量的很大比例。(2)石油化工污染:石油化工行业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影响。(3)建材行业污染:水泥、陶瓷、玻璃等建材行业产生的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对空气质量产生不良影响。(4)冶金行业污染:钢铁、有色金属等冶金行业排放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5)机械制造行业污染:机械制造行业排放的涂装废气、焊接烟尘等污染物也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6.1.3工业污染源成因分析(1)能源结构不合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导致燃煤污染严重。(2)产业布局不合理:部分高污染行业过于集中,导致局部地区污染严重。(3)环保设施不完善:部分企业环保设施投入不足,治理效果不理想。(4)监管力度不足:环保执法监管力度有待加强,以保证企业达标排放。6.2工业污染源治理技术6.2.1燃煤污染治理技术(1)清洁燃烧技术:提高煤炭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2)脱硫、脱硝技术:采用石灰石石膏法、氨法等脱硫技术,以及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等脱硝技术。6.2.2石油化工污染治理技术(1)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采用冷凝、吸附、吸收、焚烧等工艺处理挥发性有机物。(2)氮氧化物治理技术:采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等技术。6.2.3建材行业污染治理技术(1)袋式除尘技术:高效去除粉尘污染物。(2)湿法脱硫技术:采用石灰石石膏法、氨法等脱硫技术。6.2.4冶金行业污染治理技术(1)烧结机烟气治理技术:采用活性炭吸附、脱硝等技术。(2)高炉煤气净化技术:采用干法除尘、湿法脱硫等技术。6.2.5机械制造行业污染治理技术(1)涂装废气治理技术:采用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等技术。(2)焊接烟尘治理技术:采用袋式除尘、静电除尘等技术。6.3治理措施与实施计划6.3.1完善政策法规(1)加强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高违法成本。(2)制定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企业达标排放。6.3.2优化产业布局(1)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2)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6.3.3强化企业环保责任(1)加大环保设施投入,保证治理效果。(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环保管理制度,提高环保管理水平。6.3.4加强监管与执法(1)提高环保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2)建立环保信用体系,对违法企业进行信用惩戒。6.3.5推广先进治理技术(1)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提高治理效果。(2)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治理技术。6.3.6实施计划(1)明确治理目标,制定分阶段、分行业的治理计划。(2)落实责任主体,保证治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3)加强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治理策略。第7章建筑扬尘与道路扬尘治理7.1扬尘污染现状与成因7.1.1现状我国建筑扬尘与道路扬尘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建筑扬尘与道路扬尘对PM2.5和PM10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0%30%和40%50%。在施工工地、道路两侧等区域,扬尘污染尤为明显。7.1.2成因(1)建筑施工:土方开挖、材料搬运、混凝土搅拌等环节产生大量扬尘;(2)道路施工与维护:道路铣刨、沥青铺设、路面清扫等过程中产生扬尘;(3)交通排放:车辆行驶过程中,道路磨损、轮胎与地面摩擦等产生扬尘;(4)气候因素:干燥、多风的气候条件加剧扬尘污染;(5)管理缺失:施工现场和道路扬尘防治措施不完善,监管不到位。7.2扬尘治理技术7.2.1封闭式施工采用封闭式施工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围挡、覆盖,减少扬尘排放。7.2.2湿法作业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湿法作业,如喷淋、洒水等,降低扬尘产生。7.2.3道路清扫与冲洗采用高效清扫设备和道路冲洗车辆,定期对道路进行清扫和冲洗,减少道路扬尘。7.2.4植被覆盖在裸露地面种植植被,提高地表覆盖率,降低扬尘污染。7.3治理措施与实施计划7.3.1加强立法与政策支持制定针对建筑扬尘与道路扬尘污染防治的相关法规,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监管。7.3.2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建筑扬尘与道路扬尘排放标准体系,提高防治技术水平。7.3.3强化监管与执法加强对施工现场和道路扬尘防治措施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7.3.4推广先进技术积极推广封闭式施工、湿法作业、道路清扫与冲洗等先进技术,提高治理效果。7.3.5实施重点区域治理针对重点区域,加大投入,实施专项整治,保证空气质量改善。7.3.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扬尘污染的认识,倡导绿色出行,减少车辆排放。7.3.7定期评估与调整定期对建筑扬尘与道路扬尘治理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理措施。第8章农业源大气污染防治8.1农业源大气污染现状与成因8.1.1现状我国农业源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氨氮排放,成为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来源;二是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三是畜禽养殖业排放的恶臭气体和氨氮等污染物;四是农作物秸秆焚烧产生的烟尘和有害气体。8.1.2成因农业源大气污染成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落后,导致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高;二是农业环保政策法规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三是农民环保意识薄弱,缺乏环保知识和技能;四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和农药。8.2农业源大气污染防治技术8.2.1氨氮减排技术采用生物发酵技术、氨捕捉技术等,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氨氮排放。8.2.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发展有机农业,提高土壤肥力。8.2.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采用干湿分离、固液分离等技术,降低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推广生物发酵床技术,实现粪便资源化利用。8.2.4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生物质能源等技术,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8.3治理措施与实施计划8.3.1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完善农业环保政策法规体系,加大监管力度,保证政策落实到位。8.3.2农业生产方式改革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率。8.3.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减少农业源大气污染。8.3.4农民环保意识提升加强农民环保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引导农民参与农业源大气污染防治。8.3.5技术研究与推广加大农业源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力度,推广成熟技术,提高治理效果。8.3.6实施计划制定农业源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明确责任主体、工作目标和时间节点,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第9章城市绿化与生态补偿9.1城市绿化现状与规划9.1.1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城市绿化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城市绿化覆盖率较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足。为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降低大气污染,亟需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本章节将对我国城市绿化现状进行分析,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9.1.2绿化规划目标根据大气污染防治要求,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绿化规划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升绿化品质,构建生态廊道,形成城市绿色网络。9.1.3绿化布局与重点区域结合城市地理、气候等特点,优化绿化布局,重点加强城市公园、绿带、防护林带等建设。同时注重城市中心区、工业区、居民区等区域的绿化提升。9.1.4绿化树种与植物配置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绿化树种,合理配置乔、灌、草植物,提高绿化植物的生态功能和观赏性。9.2生态补偿机制9.2.1生态补偿原则坚持公平、合理、有效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