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问体系||学法指导|(1)留意两个继承:西汉和唐朝分别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2)紧跟两个趋势:中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地方:中心对地方的限制不断加强。(3)把握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心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素养热词]“大一统”民族国家的建立;日趋完善的官僚政治;汉承秦制的“损益”;三省体制的创新;相对公允的科举取士;全新的地方体制。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起先运用“皇帝”称号,确立了“eq\x(1)皇帝”制度。(2)特点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②国家的法律、政策,都确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③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eq\x(2)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2.君权和相权(1)调整缘由①防范eq\x(3)宰相擅权。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能不足的缺陷。(2)调整措施①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组成“eq\x(4)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权力。②唐代:中心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eq\x(5)宰相;后来凡参与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③宋代:增设“eq\x(6)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3)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减弱。eq\a\vs4\al(|辨析比较|)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相比,前者留意程序,把一件事分成若干阶段,由各个层级的不同部门来依次处理;而后者留意详细的事务,由不同的机构来处理不同的事情。二、选官制度、监察体制的演化1.选官制度的历史变更(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eq\x(7)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实力的人做官。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为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3)科举制①实施:隋代创立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eq\x(8)八股取士。②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长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允公正的角度来看,有肯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eq\a\vs4\al(|图解历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及趋势2.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代:在中心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都有特地负责监察的官员。(2)汉代①地方: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eq\x(9)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②中心:eq\x(10)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3)发展:汉代以后各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代有御史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等。(4)作用①主动:在肯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②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确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三、从汉至元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1.历代行政区划演化朝代行政机制秦、西汉郡—县两级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唐代道—州—县三级宋代路—州—县元代省—路—府—州—县2.北宋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和特点(1)措施①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心,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溢中心禁军。②行政上:由中心派文官担当地方长官,设eq\x(11)通判监督。③财政上:在各路设立eq\x(12)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输中心,消退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2)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心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3.元代行省的设置(1)元代确立eq\x(13)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2)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心的节制,中心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限制。eq\a\vs4\al(|名师点津|)宋朝叠层政治架构的形成宋朝留意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1)在中心,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调兵权。(2)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主题一|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演进(一)时空观念——汉唐以来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和斗争[史料][解读]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上可以坐着与皇帝争论国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需直立奏对。到了明朝,大臣要先行跪拜礼,然后起身奏事。宰相奏议国事坐—站—跪拜皇帝的变更,反映了相权不断减弱,君主专制的强化。(二)史料实证——汉唐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化[史料](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心最高机关,依旧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安排,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探究]据史料,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化。并概括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提示]演化: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基本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历史说明|★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特点(1)皇帝通过减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减弱、君权的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化。(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心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职,是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留意事权的相对集中,以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对应训练1(2025届山东滨州二模,26)唐代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这一做法()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B.提高了办事效率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D.加强了中心集权解析:选C依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谏官制度不符,解除A项;谏官的设置降低行政效率,解除B项;谏官是在中心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心与地方关系,解除D项。◆主题二|古代选官制度(一)时空观念——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史料一]公元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今建立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光武帝时期,增加举茂才(秀才),孝廉郡举,茂才州举,并将每年一度的选举固定成为制度。——《后汉书》[史料二]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沈约《宋书》卷九十四[史料三]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探究](1)依据史料一说明察举制选官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主动影响。(2)依据史料二,九品中正制设立初期的选官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变更之处。(3)依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从选拔标准和方式的角度说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更。[提示](1)主要依据:德行、才能。主动影响: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拓宽了选官渠道,为西汉供应了大量人才,推动西汉武帝时期强盛局面的出现。(2)依据:唯才是举方针,不看门第,对人物的评品随其言行道义而升降。变更:大小中正多为士族所把持,变成不论贤愚,专凭门第。(3)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化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举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化为考试。(二)史料实证——科举制的深远影响[史料][解读]雁塔题名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代称。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历史说明|★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淌,具有公开、同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心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须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纳,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汲取,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养低下官本位思想干脆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学问、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应训练2(2025届云南昆明三模,26)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科目年头出身618至649650至683684至709710至732733至755756至779780至805806至826827至846847至873874至906合计进士士族31434322337457212112870589寒族25211971115211849132此表反映出()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峻D.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解析:选B从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中我们看到士族进士人数远远高于寒族,这说明唐代世家大族在经济、教化文化等各方面遥遥领先于寒族,故选B项;材料不能说明科举选拔程序公正与否,解除A项;材料只是唐代进士登科中出身的对比,几百个人说明不了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峻,解除C项;没有常科(进士、明经等)、制科等科目人数的对比我们得不出科举考试是选官的主要途径的结论,解除D项。◆主题三|中心集权的不断发展(一)时空观念——古代中心与地方关系的演化[史料][探究]该组示意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提示]从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呈现出中心对地方限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二)史料实证——宋代和元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史料一]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史料二]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事实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心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心官亲自驾临 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淌的中心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探究](1)史料一中反映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心集权的什么特点?(2)史料二反映元代行省与中心政府是什么关系?有何意义?[提示](1)地位和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需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相互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而强化中心集权。(2)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意义:便于中心集权。|历史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化的规律1.中心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更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限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心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限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减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更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更很大。对应训练3(2025届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料一,25)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心干脆任命之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心。据此可知()A.宗法分封制得以完全复原重建B.大一统思想观念遭到普遍质疑C.中心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限制D.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存在冲突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汉初诸侯国的官员由中心干脆任命之傅、相外,其余自行任命,税收不须要上缴中心,再结合所学郡国并行制带来的王国问题,故选D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封建社会的分封与宗法分封制有很大区分,解除A项;西汉初年国家是大一统,诸侯国是王朝的支持力气,解除B项;题干中“汉初诸侯国的官员由中心干脆任命之傅、相”,可知诸侯国还是肯定程度上受制于中心,解除C项。|A组|1.(2024年全国卷Ⅰ,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很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与献礼时,必需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减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限制解析:选C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与献礼时,必需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减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解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解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照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限制,应当只是加强限制而已,解除D项。2.(2024年全国卷Ⅲ,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限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解析:选A“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见养活这么浩大的军队须要巨额的财政支出,故选A项;北宋治军的方针是强干弱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因此军队战斗力较低,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军事力气的限制,与地方限制无关,解除C项;“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与社会的“贫富分化”无关联,宋代贫富分化的缘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府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的,解除D项。3.(2024年全国卷Ⅱ,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供应快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选C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减弱了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减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减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4.(2024年全国卷Ⅰ,25)据学者探讨,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状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状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独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限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留意维护中心的权威 D.持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选D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表明藩镇无法限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解并描述各藩镇与中心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依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驾驭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独立,不利于中心集权,故C项错误;依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卫地方割据势力、保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主动作用,有利于持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5.(2024年全国卷Ⅲ,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状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状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表据学者探讨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淌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选B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削减,世家大族影响减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当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淌,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更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淌,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6.(2024年全国卷Ⅰ,25)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上表为西汉朝廷干脆管辖的郡级政区变更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冲突渐趋激化B.中心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限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选C材料信息显示出从汉高帝到汉武帝,中心干脆管辖的行政区由15郡发展到108郡、国,这反映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中心对地方的限制加强,从而使“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C项正确。7.(2024年全国卷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说明历史的客观性解析:选C史书修撰由私撰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限制和意识引导的政治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C项正确。史书的编写受编写者的才识和自身观念等影响往往带有主观性,官修的史书在史书中必定会体现统治者的意志,这都确定了其不行能完全真实,公正和客观,故A、B、D三项不精确,解除。8.(2024年全国卷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缘由,他说:“尔谓帝王可简单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冲突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选A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快乐的缘由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胆怯 自己间或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照实记录,所以说修史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9.(2024年全国卷Ⅱ,25)两汉实行州郡举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化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解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选D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长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10.(2024年全国卷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整理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胜利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选B“萧何入秦,整理文书”使得汉朝能够驾驭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驾驭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B项正确。|B组|1.(2025届广西桂林、贺州二模,26)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朝41位宰相中由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由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这反映出唐朝()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B.皇权专制体制快速强化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解析:选C由材料内容可知唐朝中后期,科举出身的宰相不断增多,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说明唐朝通过科举制选官大大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因而呈现出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唐朝很多官员通过科举制选出,未体现中心与地方的关系,因而无法得出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解除A项;材料仅体现唐朝很多官员通过科举制选出,未体现皇权专制体制的内容,因而无法得出皇权专制体制快速强化,解除B项;材料仅体现唐朝很多官员通过科举制选出,说明科举并非唐朝唯一的做官途径,解除D项。2.(2025届河南天一大联考中学毕业班阶段测试六,25)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需由在中心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当。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A.强化了中心政府的权力B.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C.否定了地方官员的特权D.留意思想品德和学问水平解析:选A由材料中,从察举制时的“乡举里选”到九品中正制时的必需“中心任职的官员”可知,九品中正制在肯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心政府的权力,故选A项;由“中心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当”大中正官,得不出是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结论,解除B项;九品中正制这一规定只是否定了地方官员向中心举荐官员的权力,并没有否定地方官员的其他特权,解除C项;九品中正制重视的是门第,解除D项。3.(2025届福建厦门二模,25)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