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清单- 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清单- 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清单- 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清单- 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生产力: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资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一、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一)列国纷争1.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确立霸权地位。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2.战国时期:一些诸候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史称三家分晋。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史称田氏代齐。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二)华夏认同: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周边民族在与中原各国的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三)经济发展1.农业: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生产力的发展)西周晚期,出现了人工冶铁制品;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得以推广。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第一次革命。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周晚期,出现了人工冶铁制品;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得以推广。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第一次革命。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强调: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完成了这项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今陕西关中地区。芍陂(quèbēi)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修建,位于今安徽寿县。2.工商业:原因: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表现: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一)变法运动的兴起: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缘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先后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二)典型: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1.主要内容: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④“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⑥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2.历史意义: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代表没落奴隶主阶层的利益。代表作:六经,《诗》《书》《礼》《义》《乐》《春秋》,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1.政治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理解和体贴他人)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有等级差别的爱)。礼:礼制秩序。仁者爱人:理解体贴他人。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循礼制(西周的礼乐制度)。,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有等级差别的爱)。礼:礼制秩序。仁者爱人:理解体贴他人。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循礼制(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保持社会等级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2.教育文化: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3.哲学思想: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强调: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的原因:“仁”和“礼”的主张无法适应春秋时期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二)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读dān),春秋后期楚国人。代表没落奴隶主阶层的利益。其观点见于后人整理的《老子》一书。思想:1.哲学思想:=1\*GB3①朴素的唯物论:“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2\*GB3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思想精华):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2.政治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属于消极部分)。老子在政治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四、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背景:1.社会背景:总体上看,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期,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具体来说:(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礼崩乐坏;(3)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或士)阶层崛起;(4)思想上: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此版本说法尽量保留,考试的时候便于答题。此版本说法尽量保留,考试的时候便于答题。(二)内容:1.儒家: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他们的学说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孟子的主要思想:(1)政治思想: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性善说: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强调:孔子的人性论:性相近。(3)义利观: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荀子的主要思想:(1)性恶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的礼乐教化可以使人由恶变善。(2)政治思想:主张隆礼重法、礼法并施。他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他又吸收法家思想。(3)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4)施政要用“王道”和“仁义”(没有差别的爱),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说,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2.道家:代表人物为庄子,崇尚逍遥自由,比老子更加消极、保守。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等差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庄子的主要思想(1)哲学观:庄子提出“齐物”的观点。“齐物”就是万物齐一。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2)人生观:从“齐物”的观点出发,庄子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所谓“逍遥”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3)天命观: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3.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4.墨家和法家: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代表人物是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墨子的主要思想:(1)兼爱: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但与孔子所说的“仁”有很大的差异。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2)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3)尚力、尚贤。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尚贤: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4)节用、节葬: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5.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人物是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以法治国),控制臣民,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法家主要思想:(1)政治思想: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以法治国),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2)哲学思想:主张变法革新。韩非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3)人性论:性恶论。6.其他研究逻辑学的名家和探讨军事理论的兵家。(三)意义: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思考题: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历程思考题:你认为当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思考题:你认为当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答:有一定合理性。有一定合理性。“重农”即重视从事直接生产的农民和农业,“抑商”即抑制商业资本和商人势力。在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商人会利用自己积聚的财富形成一股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正常运转的势力,而重农抑商政策则能起到平衡商业与农业的利益分化、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拓展:对于抑商要具体分析:在封建社会和封建王朝建立初期,抑商可以保证农业的发展,对于封建经济的确立和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经济恢复起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这时再抵制商业发展就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反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这是造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落伍的历史原因之一。1.战国时期——产生:(1)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2)措施:商鞅变法时明确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2.汉代——发展:继续重农抑商。为了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等;并对工商业者采取歧视性政策,征收重税,严禁购置土地。算缗、告缗等。3.中唐以后——松动: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鼓励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