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地区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广东省茂名市区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份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齐天乐·泽国楼偶赋陈允平①湖光只在阑干外,凭虚远迷三楚。旧柳犹青,平芜自碧,几度朝昏烟雨。天涯倦旅。爱小却游鞭,共挥谈麈。顿觉尘清,宦情②高下等风絮。芝山苍翠缥缈,黯然仙梦杳,吟思飞去。故国楼台,斜阳巷陌,回首白云何处?无心访古。对双塔栖鸦,半汀归鹭。立尽荷香,月明人笑语。[注]①陈允平,宋末元初人。这首词反映的是词人晚年的漂泊流浪生涯。②宦情,宋亡后陈允平曾因图谋恢复旧朝之嫌入狱。后以人才征至北都,托疾辞归,这里的“宦情”疑指此事。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芜自碧”,言野草繁芜,荒凉一片,不堪寓目;“几度朝昏烟雨”,则借眼前景暗喻政治形势的动荡不安。B.“顿觉”两句言己豁然摒弃了世俗杂尘,把宦情等同于眼前随风飘飞的柳絮,以景状情。C.结尾两句写词人伫立良久观赏荡舟戏莲的热闹场面,感情由悲转喜,是难得的一抹亮色。D.本词语言含蓄委婉,但用词精当,如上阕“只”“犹”“自”“却”等词的运用,深化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16.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词人抒发了哪些情感。【答案】15.C16.①身世浮沉、羁旅漂泊之苦。“天涯倦旅”直接抒发羁旅漂泊生活之苦;“对双塔栖鸦,半汀归鹭”句借飞禽有巢可归,间接抒发自己无家可归的愁苦。②心系故国的亡国之痛。“旧柳犹青”句写故国风景不改,实抒亡国之痛;“故国楼台,斜阳巷陌,回首白云何处?”三句抒发亡国的悲痛,慨叹无处托身,将国亡之感与身世浮沉紧密结合。【解析】【导读】这首《齐天乐·泽国楼偶赋》通过描绘湖光烟雨的景致,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与对仕途的倦怠。其中“宦情高下等风絮”表现出对名利仕途的淡泊,而“立尽荷香”则透露出对世俗嘈杂的超然。整体词境如梦如幻,情感蕴含深邃。【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感情由悲转喜,是难得的一抹亮色”错误,应是以乐景写哀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天涯倦旅”中“天涯”一词强调了词人所处之地的遥远与孤独,“倦旅”则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在漫长的漂泊生涯中的疲惫与无奈。在词中,词人以“天涯倦旅”四个字,简洁而有力地传达出自己长期漂泊在外的困苦感受;“对双塔栖鸦,半汀归鹭”描绘了双塔上栖息的乌鸦和半江洲上归来的白鹭,这些飞禽都有自己的归处,而词人却漂泊天涯,无处可依。通过对比,更加凸显了词人的孤独与凄凉,间接表达了他对家的渴望和无家可归的痛苦。“旧柳犹青”句这里的“旧柳”象征着故国的景物,虽然柳树依旧青翠,但国家却已灭亡,写出故国风景不改,实抒亡国之痛。词人看到熟悉的景物,心中涌起对故国的思念和悲痛之情。“故国楼台,斜阳巷陌,回首白云何处?”这几句词描绘了故国的楼台和斜阳下的巷陌,然而如今却已物是人非,三句抒发亡国的悲痛,慨叹无处托身。“回首白云何处”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眷恋和对未来的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无处托身的悲哀弥漫在字里行间。同时,这几句词也将国亡之感与身世浮沉紧密结合,使词人的情感更加复杂和深沉。广东省莞佛深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延和殿退朝口号(其二)①陆游十年短棹乐沧波,强著朝衫弃钓蓑。才薄何堪试冯翊②,恩深犹许对延和。空墙烟柳遥迎马,辇路春泥欲溅靴。莫恨此身衰病去,同时朝士久无多。[注]①1186年,赋闲五年、六十二岁的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觐见皇帝。皇帝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②冯翊:古冯翊郡素有“三秦通衢”之称,为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这些年在山水之间享受隐逸之乐,因为皇命在身而不得不重新出来做官。B.诗人自称“才薄”,不一定是真心话;对被委派到严州任职,也未必感到满意。C.诗人对能来到延和殿面圣十分感恩,虽到了衰病之年,仍下定决心要以身报国D.诗人感慨同辈的朝士越来越稀少,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和人事更迭的无奈之情。16.第三联描绘朝见皇帝的途中所见,其中蕴含微妙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答案】15.C16.①“空墙烟柳遥迎马”描绘出清新的自然之景,流露出诗人对途中美景的欣赏愉悦之情。②“辇路春泥欲溅靴”,泥泞的道路暗示出赴任之路并非坦途,也可能暗含诗人对前途的一丝忧虑。【解析】【导语】陆游在这首诗中通过个人出山赴任的经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怀念与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全诗流露出作者对年老体衰的无奈,以及对恩宠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引发了对同僚凋零、时光流逝的深沉思索,情感真挚自然。【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仍下定决心要以身报国”错误,诗中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皇恩的感慨、自身衰病的无奈及对人事更迭的感慨,未明确表达以身报国之意。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空墙烟柳遥迎马”,这句诗展现的清新自然之景,体现了陆游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空墙”营造出一种宁静、空旷的氛围,暗示着陆游在经历了赋闲五年的时光后,内心渴望一份宁静与安稳。而“烟柳遥迎马”,生动地描绘了柳树在风中摇曳,仿佛在热情迎接他的画面。这不仅让陆游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象征着一种新的开始和希望。在前往觐见皇帝的途中,这样的美景让他暂时忘却了过去的坎坷,沉浸在当下的愉悦之中,同时也为即将面临的新机遇感到欣喜。“辇路春泥欲溅靴”,“辇路”本是象征着皇家权威和荣耀的道路,但“春泥”却使这条路变得泥泞。这暗示着陆游此次赴任之路充满挑战。泥泞的道路可以理解为他对未来仕途不确定性的担忧。陆游深知自己“才薄”,虽蒙恩被起用,但前路艰难。一方面,这可能反映出他对自身能力能否胜任新职位的疑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对官场复杂环境的担忧。这种忧虑并非无端,而是基于他多年的人生阅历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泥泞的道路就像他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让他在兴奋之余也保持着一份清醒和谨慎。广东省佛山市第四中学、南海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闻锻【注】范纯仁万籁萧然送夕曛,锻声相应互成文。高随晚吹惊愁耳,清入霜空透暮云。始讶僧鱼敲晓石,静如山木响秋斤。五兵若可为农器,此韵千家不厌闻。[注]锻:打铁,一种锻造工艺,一般由师徒两人完成,师傅握小锤敲打并指挥,徒弟握大锤进行锻打。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闻锻”的时间和环境,并表现出打铁人配合默契的特点。B.高亢的打铁声随晚风飘入耳中又直入云霄,引发了诗人深深的愁绪。C.第四句与“空山凝云颓不流”都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声音的清越。D.“敲木鱼”“响秋斤”把时急时缓、时轻时重的锻声摹写得惟妙惟肖。16.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1)如果把兵器都锻造成农用器具,千家万户听到这个声音时都不会厌烦(都会听不够)。(2)寄寓了诗人期望没有战乱、国家太平的美好心愿和关注民生、希望百姓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解析】【导语】范纯仁的《闻锻》通过描写傍晚时分打铁的声音,展现了锻造工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诗人以“僧鱼敲晓石”和“山木响秋斤”作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锻声的清脆与和谐。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战争工具能转化为农具,造福千家万户。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引发了诗人深深的愁绪”错。“高随晚吹惊愁耳”是说锻打的声音高亢,随着晚风吹来,让我这满怀愁绪的耳朵为之一惊。表明“愁”是早已有之的,不是锻打的声音引发的。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1)“五兵若可为农器,此韵千家不厌闻”,意思是如果把兵器都锻造成农用器具,千家万户听到这个声音时都不会厌烦(都会听不够)。(2)设想把武器锻造成农具,说百姓都喜欢听这锻打的声音,表明诗人希望没有战争,百姓勤于耕作,生活安定。范纯仁是北宋人,生活于1027年6月-1101年。诗句表达了诗人期望没有战乱、国家太平的美好心愿和关注民生、希望百姓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五①苏轼小舟真一叶,下有暗浪喧。夜棹醉中发,不知枕几偏。天明问前路,已度千重山。嗟我亦何为,此道常往还。未来宁早计,既往复何言。【注】①本诗作于元丰七年,苏轼为避开在朝是非,自求在扬州外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为次韵之作,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韵脚完全一致,但意境和心境很不相同。B.“既往”一句蕴含的对过去的态度,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相似。C.小舟在急浪中一夜渡过千山万水,诗人对此表现得语气平缓,内心平静。D.本诗意象简洁,语言平易而质朴,颇有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16.本诗末四句以“嗟”字领起,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所“嗟”何事。【答案】15.C16.诗人所“嗟”的是自己频繁在外的奔波,在仕途间的反复游走;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过去的无可奈何。【解析】【导语】苏轼此诗寄情于小舟与暗浪,以夜行千山表达对时局的无奈与思考。平淡质朴的语调反映他对生活的豁达,对过去不再追悔,对未来无苛求,体现出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的哲学态度,暗合陶渊明的隐逸精神。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内心平静”说法错误,虽然诗人在诗中表现得语气平缓,但内心并不平静。从“下有暗浪喧”和“不知枕几偏”可以看出,小舟在急浪中颠簸,诗人内心并不平静。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嗟”是感叹词,表示感慨或无奈。“我亦何为,此道常往还”意为“我在做什么呢?这条道路上我常常来来回回”。苏轼在这里表达了对自己频繁在外奔波的无奈和困惑。他自求外任,避开了朝廷的纷争,但仍然在仕途间的反复游走,在宦海中漂泊不定。“未来宁早计,既往复何言”意为“未来的事情何必早早计算,已经过去的事情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苏轼在这里表现了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过去的无可奈何。他意识到未来的事情无法预料,也不必过于担忧;而过去的已经无法改变,再多的言语也无济于事。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嗟”字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他感叹自己在宦海中漂泊不定,虽然自求外任,但仍然无法摆脱官场的束缚。同时,他也表现了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对未来不再过多计较,对过去不再过多纠结。这种心态既有无奈,也有释然,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和坚韧。广东省湛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鹧鸪天·和昌父①辛弃疾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情味好,语言工。三贤②高会古来同。谁知止酒停云老③,独立斜阳数过鸿。【注】①昌父:赵昌父,作者好友,家居信州玉山。玉山俗称“南山”。这首词通过咏陶渊明来写赵昌父,并以陶渊明自况。②三贤:此指陶渊明、赵昌父与作者本人。③止酒停云老:陶渊明有《止酒诗》《停云诗》,作者有停云堂,此处借指作者。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纷纷扰扰的人间万事,陶渊明一笑置之:开篇即勾勒出陶渊明超脱尘世的形象。B.词作化用诗句“采菊东篱下”,写出陶渊明于秋风之中把菊东篱、悠然自得的情怀。C.从词作来看,赵昌父的禀性与陶渊明相似,而且“情味好,语言工”,深得词人赞赏。D.“谁知”含有词人深深的感喟:世无知音,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