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劝学》(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理解本文的论点、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能够背诵全文。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领悟文中所蕴含的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等学习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和特殊句式的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2.

难点理解文中比喻论证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学习理念应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中。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

讲解法:对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疏通文意。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4.

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四、教学过程(一)

导入(3分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学习如影随形,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攀登人生高峰的阶梯。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夜晚没有蜡烛照明读书。但他没有放弃学习的渴望,发现邻居家有烛光透过来,于是他灵机一动,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借着微弱的烛光刻苦读书。最终,匡衡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者。那大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学习究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怎样至关重要的地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先秦思想家荀子的经典之作《劝学》,去探寻学习的深刻意义和价值,感受古人对学习的独特见解和智慧启迪。相信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会对学习有全新的认识和感悟。(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时人相尊称为荀卿,又称孙卿。他是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大师,也是先秦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兼并战争频繁,同时也是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时期。他曾在齐国稷下学宫游学并担任祭酒,这段经历使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经历政治挫折后,更意识到教育对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作用。作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他在传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对其他学派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强调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

生平经历:早年游学与稷下学宫生涯:荀子年轻时崇拜孔子,是儒家子弓的私淑弟子,博学善辩。他曾长期在齐国都城稷下学宫游学,在公元前283至前265年间,两次入齐讲学,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这是当时学者所能获得的极高荣誉。在稷下学宫的经历使他得以与众多学者交流切磋,对其思想的发展和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国游历及政治活动:公元前285年,荀子企图说服齐国实行儒家的仁义王道,选贤任能,重用儒者,但未被采纳,随后离齐去楚。中年时他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惯例,到秦国进行政治考察,并向秦昭王提出自己的建议,但同样没有得到重用。后来他返回赵国和临武君议论兵法,主张兴“仁义”之师。之后接受楚国春申君的邀请,担任兰陵令。春申君遇刺身亡后,荀子也丢官,从此定居兰陵直到终年。(2)哲学思想:性恶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他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的则是“伪”。人的“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以及“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等。但荀子也强调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使人改变本性,达到“化性起伪”的目的。天人关系:荀子主张“天人相分”,认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应该“明于天人之分”,即认识到天与人的不同职责,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3)教育理念: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荀子高度重视学习,认为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本性,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他说:“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倡导知行合一:荀子主张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将其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他批评那些只知读书而不注重实践的人,认为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重视教师的作用:荀子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他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解决疑惑。(4)政治主张:礼法并用:荀子主张将儒家的礼和法家的法相结合,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他强调人治的重要性,但也认为法治不可缺少,只有礼法并用,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君民互重:荀子认为君主是国家的核心,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因此君主应该爱护人民,关注人民的利益和福祉。同时,人民也应该尊重君主,服从君主的统治,只有君民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国家才能繁荣昌盛。(5)文学成就:著作传世:荀子的著作十分宏富,在汉代抄录流传的有三百多篇,经刘向校雠,定为32篇,即为《荀子》一书。《荀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其中大部分文章为荀况本人所写的说理散文,说理散文以下六篇则为荀况弟子所记荀况语录及杂录传记。文学特色:《荀子》一书长于论辩、善于譬喻,并多次运用排比对偶,文章气势纵横。其《成相》与《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荀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政治、教育、文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说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如“跂”“舆”“蛟”等,让学生注意读音。同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文言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着音频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读音准确、节奏鲜明、语气恰当,让学生在跟读中体会文言文的美感。提问学生: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学不可以已”这句话,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这句话,并思考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四)文本解析与分析(30分钟)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1.

重要实词: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停止。2.

段意: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3.

分析思路过程:开篇以“君子曰”引出观点,简洁明了,强调学习不能停止,为后文的论述奠定基础。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1.

重要实词:青:靛青。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为:形成。寒:寒冷,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得寒冷。2.

虚词:之:代词,代指“青”。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比。3.

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水寒”。4.词类活用:青,形容词用作名词,指靛青这种颜色。寒,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得寒冷。5.

段意:以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出来却比蓝草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却比水寒冷为例,说明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6.

分析思路过程:通过具体的事物变化,形象地阐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超越原本的状态,提升自己。三、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1.

重要实词:中:符合。绳:墨线。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材弯曲。以为:把……做成。曲:弯曲。规:圆规。有:通“又”。槁暴:晒干。槁,枯。暴,晒。挺:直。2.

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輮使之然也”判断学习对人的改变。3.

词类活用: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4.

段意:以木材经过加工可以做成车轮为例,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品性。5.

分析思路过程:进一步用具体事例强调通过学习能够改变人的本质,就像木材经过加工变得更有价值。四、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

重要实词:受绳:经过墨线量过。直:笔直。金:金属制的刀剑等。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利:锋利。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反省。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过:过错。2.

虚词:则:就。而:表递进。乎:相当于“于”,对。3.

古今异义:博学,古义为广泛地学习;今义为学问广博精深。4.

词类活用:日,名词作状语,每天。知,通“智”,名词用作动词,变得聪明。5.

段意:强调学习的作用,通过学习可以使人变得正直、锋利,君子广泛学习并每天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6.

分析思路过程:从木材和金属的加工引申到人的学习,说明学习可以让人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品德和能力。五、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

重要实词:尝:曾经。终日:整天。须臾:片刻。跂:踮起脚跟。博见:见得广。招:招手加:更。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彰:明显,清楚。假:借助。舆马:车马。利足:善于行走。致:到达能水:善于游泳。绝:横渡。生:通“性”,资质,禀赋。2.

虚词:而: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转折。之:助词,的。于:比。3.

古今异义: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4.

词类活用: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5.

段意:通过对比思考与学习、踮脚望与登高望、借助自然条件等,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借助外物弥补自身不足,强调君子的资质与常人并无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6.

分析思路过程:用一系列的对比论证,突出学习能借助外力提升自己,进而引出君子善假于物的观点。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1.

重要实词:兴:兴起。焉:兼词,于此。渊:深水。善:善行。德:品德。神明:指人的智慧。得:获得备:具备。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至:到达。以:用来。2.

虚词:故:所以。以:无实际意义,“无以”固定结构,可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3.词类活用: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神,形容词用作名词,精神智慧。4.

段意:阐述积累的重要性,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到积善成德,以及不积累跬步和小流就无法成就千里和江海,强调学习需要积累。5.

分析思路过程:以自然现象引出积累在品德养成和学习成就中的重要性,运用类比论证,使道理更加形象易懂。七、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

重要实词:骐骥:骏马。跃:跳跃。十步:指一段距离。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功:成绩。舍:放弃。锲:刻。镂:雕刻。爪牙:爪子和牙齿。利:锋利。强:强壮。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食:吃。埃土:泥土。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因为。一:专一。跪:蟹腿。螯:蟹钳。寄托:藏身。躁:浮躁。2.

虚词:而: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假设;第三个“而”表并列。之:第一个“之”,代词,代指雕刻的东西;第二个“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以:因为。3.

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4.

词类活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5.

段意:通过骏马与劣马、雕刻的坚持与放弃、蚯蚓与螃蟹的对比,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6.

分析思路过程:用不同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学习应有的态度,使读者深刻认识到坚持和专一的重要性。(五)探究比喻论证一、什么是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论证方法,它通过将抽象的道理与生动、具体的事物(喻体)进行类比,从而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易懂。在比喻论证中,喻体和本体是两个关键要素。喻体是用来作比的具体事物或形象,本体则是需要被证明的抽象观点、道理或论题。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似的逻辑关系。比如用“航行中的灯塔为船只指引方向”来比喻“理想对人生的指引作用”,这里“灯塔”就是喻体,“理想”就是本体。它与一般的比喻有所不同。普通比喻的目的是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和表现力,重点在对事物的描写或说明。而比喻论证的重点在于证明观点,是通过喻体所呈现的特点、关系和规律,来揭示本体所具有的相应特质,进而达到论证的效果。比喻论证在议论文中常常被使用,可以使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复杂的观点简单明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例如在《劝学》中,荀子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一系列比喻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和效果,使学习能改变人、提升人的抽象道理变得直观可感。二、《劝学》中的比喻论证举例1.

青出于蓝与冰寒于水:喻体与本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中,青与冰是喻体,学习的人是本体。论证作用: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却比蓝草更蓝;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寒冷。这生动地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提升自己,超越原来的状态,就像青从蓝中变得更蓝、冰从水中变得更寒一样,强调了学习能够使人不断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有力地支撑了“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2.

木直中绳与輮以为轮:喻体与本体:这里木材是喻体,人是本体。论证作用:笔直的木材合乎墨线,但是经过加工能使它弯曲成车轮,弯曲程度符合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这比喻人即使本性并非完美,但通过学习和后天的改造,可以改变自己的本性,变得更加优秀,进一步说明了学习对于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决定性作用。3.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喻体与本体:木材和金属是喻体,君子是本体。论证作用: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以此类比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省察,就能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强调了学习和自我反省对于君子提升自身品德和才能的重要性,就像木材需要墨线矫正、金属需要磨砺一样。4.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喻体与本体:登高、顺风、借助车马、借助舟楫等行为是喻体,君子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是本体。论证作用:站在高处招手,远处的人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传得更远;借助车马,能行千里;借助舟船,能渡江河。这说明君子的天性与常人没有差别,而其能成为君子的原因,就是善于利用“学习”这个外物,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突出了借助外力学习的重要性。5.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喻体与本体:堆积泥土成山、积聚水流成渊是喻体,学习的积累是本体。论证作用:堆积泥土可以形成高山,积聚水流可以形成深渊。这比喻学习需要不断积累,知识是通过点滴的积累逐渐丰富起来的。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从正面论述了学习积累的重要性。6.

骐骥与驽马、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蚓与蟹:喻体与本体:骐骥和驽马是喻体,不同资质的学习者是本体;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是喻体,学习的坚持与放弃是本体;蚓和蟹是喻体,学习上专心与不专心的人是本体。论证作用:骐骥是千里马,奔跑速度快,但如果不坚持,也不能到达远方;驽马虽然跑得慢,但只要坚持不懈,也能走得很远。雕刻东西,如果刻几下就放弃,那么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坚持不懈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大钳子,但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藏身,是因为它用心浮躁。这三组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学习要坚持不懈、用心专一,才能取得成功。(六)拓展阅读材料以下是一些适合在《劝学》教学中使用的拓展阅读材料:一、古代经典类《论语》相关章节推荐理由:《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中包含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对于学习的见解。与《劝学》中的观点形成对照和补充,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儒家的学习理念。内容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体现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巩固以及对待学习的积极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则强调了好学的态度和向他人请教的重要性。《孟子·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推荐理由:文章通过列举舜、傅说等名人在困境中奋发学习和成长的事例,论述了艰难困苦对个人成长和学习的激励作用,与《劝学》中倡导的积极学习精神相呼应,且都是先秦时期的经典论述。内容示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语句体现了通过艰难环境来磨砺自己,从而促进学习和成长的观点。韩愈《进学解》推荐理由:文章是韩愈对增进学、行问题的辨析,在文中他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学习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当时不重视人才的社会现象的不满。其结构严谨,语言古朴,对《劝学》中学习意义和作用的主题有拓展和深化作用。内容示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名言准确地表达了学习需要勤奋和思考的观点,与《劝学》中积累、坚持的学习理念相契合。二、现代文学类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推荐理由:文中体现了季羡林先生对胡适先生的敬仰,以及对学问的深刻认识。其中回忆了胡适先生等老一辈学者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对学习的热爱,从现代学者的角度诠释了学习的价值,为学生提供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习观。内容示例:“适之先生以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