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1旅游规划:是在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供需市场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特别是旅游市场的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并寻求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贡献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2旅游开发:3城市旅游:就是指以城市作为旅游吸引物(可以是城市整体或城市的著名景点)招徕游客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实质是对都市文明的向往与追求。4旅游扶贫:(PPT—Pro-PoorTourism)也就是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5旅游功能分区:6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诸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等,以及诸要素如何在空间中生成、运动和发展。7文案调查法(间接调查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和情报资料,对调查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包括资料筛选、编排标记、文字摘录、分析鉴别和分类登记五个步骤。8观察调查法是调查人员借助观测仪器或亲临观测现场对观测现象进行跟踪、记录、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资料比较生动、直观、可靠。如对某景区的一次调研中,调查人员就可以在景区的大门、重要景点、游客中心等场所观测游客的消费行为,从而直接获取游客对景区设施服务的评价和意见。9,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10区域合作战略旅游形象:1,西方国家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先驱,被一致认为是1959年美国夏威夷州规划(StatePlanofHawaii)。20世纪30年代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等欧洲国家开始了最初的旅游规划。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家旅游局成立以后,国家建设规划部门开始对城市和景区进行相应的开发规划。第三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重点)一、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趋势(一)全球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界限正日渐模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交往会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环境下,旅游规划也必然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即在旅游市场的定位、旅游项目的设计、旅游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注重与国际接轨。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加速了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全球化进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含义:区域旅游市场竞争的范围日益全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区域旅游的发展将更多地面临来自国际旅游市场的挑战,如何借助高质量的规划,实现旅游发展的民族化、特色化和国际化的全面结合,提升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旅游规划编制模式和规划团队的全球化国际旅游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国家和地区间在旅游发展事务上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世界旅游组织(WTO)及世界旅行及旅游理事会(WTTC)等一系列国际旅游组织大大推动了旅游规划的全球化发展。这些国际旅游组织一方面编制出版了系列旅游规划类的出版物,以系统化的理论辅以详尽的案例为旅游规划发展较为滞后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另一方面,在这些国际旅游组织的运作下,全球范围内的旅游研究者可以联合起来,共同为某些区域的旅游发展提供建议,制定发展规划。近年来,我国在规划编制组成员的全球化方面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一些大区域旅游规划项目均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旅游规划专家和学者的支持。旅游规划编制模式与成员的全球化对于推进旅游规划的标准化和区域旅游发展的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二)市场化趋势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角由政府转向市场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市场化趋势,即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及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过程实现市场化运作。旅游产品项目的市场化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指导产品开发(被动)创新产品概念,引导市场需求(主动)旅游规划与开发一定要以市场满意为准则,即一方面要了解市场动态,根据市场发展的趋势满足其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找出市场中存在的机会空间,通过开发新产品、新概念引导市场消费,从而获得市场满意。要让旅游规划走在市场需求之前,最为简便的方法就是掌握主动、先发制人,即对于旅游产品的概念加以适当创新,迎合旅游者的心态,只要找准了切入点,一定能够产生旅游产品和项目引导市场需求的效果。旅游规划与开发组织过程的市场化运作旅游规划编制过程的市场化运作随着政府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直接参与程度的减弱,旅游规划编制过程对于规范化和市场化的要求逐步提高。出于保证旅游规划质量的考虑,目前国际上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往往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手段来选择合适的规划编制者。规划委托方和编制方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机制下走到一起,并在合同条款的制约下共同合作完成规划的编制工作。从2000年福建省首次通过全国招标的方式选择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方开始,我国大部分区域的旅游规划与开项目都采用了该模式。旅游开发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旅游规划与开发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旅游开发管理市场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资源配置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项目融资的多元化(包括项目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旅游项目融资)。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下,改变旅游开发建设基本上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相应的主管部门联合出资投入的状况,进而实现利用市场进行多元化的融资,如由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共同融资等。这种运作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缓解旅游开发中资金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还可能通过市场中的“用脚投票”的机制保证旅游项目开发可行性。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是市场化的另一个表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只有专业化的规划与开发管理才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目前不少区域在旅游规划与开发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反馈与控制的机制,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于管理人员旅游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存在一定的欠缺。(三)创新化趋势规划理念的创新突破规划项目的创新设计规划技术方法的创新(如“3S”技术)旅游规划除了要善于应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外,还要善于从其他的学科引入合适的技术方法,促进旅游规划与开发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提升规划能力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四)生态化发展趋势旅游项目的生态化其一是项目主题生态化。即旅游项目要以增强旅游者保护自然的意识,增进旅游者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为核心,并紧紧围绕这类主题进行项目设计。其二是项目要素生态化。即指构成旅游项目的有形物质要素必须取自于天然,并对人体和自然环境无害。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旅游项目才是真正意义的生态型项目。旅游空间布局的生态化旅游项目和设施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不仅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使用效率,同样还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游览感受。因此在总体布局上,应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自然景观的营造。例如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区域划分为核心区、外围区和边缘区的圈层结构。此外还有将观光区、游乐区和接待区相分离的多可核式布局模式。这些空间布局模式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划理念。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研究热点(一)城市旅游规划与开发早在1964年,Standsfield所著的《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首次指出旅游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城市旅游研究。1991年Mullins提出了“旅游城市化”的概念。1995年,Page明确指出,城市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俞晟)目前“城市旅游”尚无公认的定义。所谓城市旅游就是指以城市作为旅游吸引物(可以是城市整体或城市的著名景点)招徕游客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实质是对都市文明的向往与追求。一般来讲,城市文明的程度越高、越有特色,城市就越有吸引力,城市旅游也就越有发展的潜力。可以认为,城市旅游就是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一般地我们认为它既包括了城市建成区的旅游活动,也包括了城市郊区的旅游活动。都市旅游是城市旅游的一种特殊表现式,也是近年来旅游业的新热点和发展方向。1.城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背景大量城市的发展壮大二战以来,随着各国经济实力的恢复,世界上一些著名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发展中国家涌现了一大批新兴的工业化城市。这些城市或者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古迹建筑,或者经济发达展现出一派典型的现代都市景观,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成为国际上著名的旅游地。如意大利的罗马、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希腊的雅典、新加坡、中国的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及世界上著名的宗教城市,如麦加等均为广大旅游者所向往。城市旅游功能不断拓展除了最基本的居住、生产、商业、文化、政治等功能外,现代城市的商务休闲和观光娱乐等旅游功能得到飞速发展,城市以其独特的现代动态景观和多元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旅游者观光、购物。从世界发展来看,现代都市也是旅游者大量聚集的区域。城市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中心城市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的传统集散中心,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样化的配套服务。但是目前大多数城市在旅游发展中起到的仅仅是“支点”的作用。因此,如何深入开发城市旅游资源,提升的旅游竞争力水平,并利用其集聚与扩散作用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为人们所关注。2.城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要内容进行城市旅游规划时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将旅游功能与城市的其他功能相互协调,将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城市旅游规划需解决的问题:城市游憩系统的规划与开发城市游憩系统是指吸引旅游者停留下来的旅游景点、娱乐场所、设施等吸引物所组成的综合体。建成区(多属二次开发,在开发中要注意新建设的旅游吸引物与其周围环境和氛围的一致性,并将城市居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边缘区(适宜于布置度假区、休闲农庄和主题公园等景点。在设计景点时要考虑这类景点的档次和规模,提高旅游项目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并突出所在城市的特色,切忌雷同,在空间布局要与城市发展规划相一致。)城市旅游服务系统的规划与开发城市旅游服务系统是为城市旅游提供配套服务的行业和部门,如旅游交通、酒店、旅行社、旅游购物、供电、供水、邮电通信等。在规划中,主要是就其中与旅游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加以完善、优化和调整。如在处理旅游交通问题时,可将城市公共交通与旅游交通合二为一,不加以区分,也可单独规划城市内的旅游交通线(如杭州)。城市旅游线路的规划与开发城市线路的优化设计有利于增强城市旅游的吸引力。城市旅游线路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和展示城市所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其分类组合成不同题材的热、温、冷景点搭配的旅游线路,并加强市场推广,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城市旅游环境的规划与开发主要是针对城市中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扩大城市的绿地面积,对城市中交通车辆排放标准予以限制,保护城市中的生物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现代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生态化发展阶段,因而城市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建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景点。(如大连就将“人鹿同乐”作为城市广场的吸引点之一,不仅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树立和推广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二)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1.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带来了人类破坏性开发利用资源的恶果: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严重污染旅游业并没有成为真正的“无烟工业”人们对原始自然生态的向往和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2.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的概念产生于欧洲,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生态旅游的概念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强调保护性开发纯天然自然资源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需求;二是强调对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来实现创造就业、增加收入以提高环保的投入、支持目的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目标。根据以往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于生态旅游的界定,可以将生态旅游理解为通过利用未受人类开发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并以此为旅游区的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贡献力量。3.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要内容在分析当地自然社会状况、区位、交通条件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确定规划范围对规划区域空间进行功能分区针对不同的功能区设计一系列旅游项目对旅游的配套服务部门进行整体部署※制订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计算生态旅游区的旅游承载力(三)会展旅游规划与开发1.会展旅游的内涵会展经济是第三产业发展日趋成熟后出现的一个综合性更强、关联性更大的、收益率更高的经济形态,它的出现可作为该地区第三产业成熟化和完善化的标志。在国际上,会展通常被称为MICE。M——Meeting(会议)I——IncentiveTour(奖励旅游)C——ConferenceandConvention(大型会议)E——ExhibitionorExposition(展览会或大型博览会)会展旅游: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运动会、招商会等,吸引大量游客来洽谈贸易或旅游观光,进行技术合作、信息沟通、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以此带动交通、旅游、商业、餐饮等多项相关产业的发展,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服务形式。2.会展旅游规划的内容体系由于会展旅游的发展涉及到两个产业部门,因此,在规划内容上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经贸活动:经贸活动为参展商提供基本的交流平台,并带来较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从而为当地的旅游业、咨询业、通信业等行业创造大量的市场机会。现代化城市设施: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参展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专业的会展场所,它是会展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浪漫独特或底蕴深厚的都市文化:文化是都市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多数会展举办地的一项重要优势,如澳门凭借独特的葡国风情文化和东方赌城的盛誉吸引了一定数量的会议在此举办。旅游服务:与一般意义上的会展相比,会展旅游的本质特征在于会展活动与旅游业实现了有效对接。针对参展人员和观展者的高效率,高品质的旅游服务是旅游业全程参与会展活动的主要标志。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会展旅游的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科学引导和积极的产业政策,政府部门应在争取会展举办权、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促销等方面对会展旅游业给予大力扶持。完善的行业管理能有效地扩大会展旅游的规模和优化会展活动的整体促销效果,从而使会展资源和旅游资源得到有机整合。规划要点:会展场所的规划:在适当的城市,兴建一批功能完整的现代化的展馆和会议中心,为会展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会展旅游所需的服务和配套设施的规划:如交通、通信、饭店和旅行社等与会展旅游密切相关的部门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会展人力资源的规划:促进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会展旅游的市场营销规划:这需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营销渠道和网络,加强市场推销和扩展,才能在会展旅游市场中建立本地区良好的会展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四)主题公园规划与开发1.主题公园(ThemePark)的概念主题公园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的空间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化旅游目的地。主题公园是由游乐园演变而来的,是影视场景道具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旅游业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以人造景观为主的新的旅游吸引物,是信息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休闲度假和旅游活动空间。我国主题公园自1989年深圳锦绣中华落后以来,也有了较快发展。有人预测,主题公园旅游将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并列为21世纪的三大新兴旅游消费增长点,这足以说明主题公园发展的强劲势头。2.主题公园规划与开发的主要内容园区主题的选择主题选择应贴近市场文化背景主题的选择应迎合或引导大众旅游需求园区主题选择应保持与周边环境格协调园区功能分区应该与市场规模预期和游客容量等因素结合起来。旅游者在主题公园中停留时间较长,因此,要通过适当功能分区调整旅游者在主题公园中的活动内容,从而缓解园区面积与旅游者接待规模之间的矛盾。主题公园旅游项目在功能分区上应重点关注:要充分拓展空间容量应力求园区功能完善要合理组织空间布局园区游线设计(采用总体环线、分区辐射式)所谓总体环线、分区辐射是指主题公园在总体的布局上采用环线式游线设计,而对于每个相对独立的分区则采用中心辐射式的游线设计。项目创新机制(新、奇、特、绝)园区产品项目设计要突出新、奇、特、绝四字。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一套持续创新的管理机制,以保证主题公园的吸引力。(五)扶贫旅游规划与开发1.扶贫旅游及其产生的背景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又是“无烟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关联度,自然成为贫困地区优先发展的特色产业。扶贫旅游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明确提出,该局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扶贫旅游发展基金用于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与扶贫项目。所谓旅游扶贫(PPT—Pro-PoorTourism)也就是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它与一般旅游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扶贫旅游的规划与开发中,其开发的目标为使贫困人口的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并且注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机会的开发,所以扶贫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目的在于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现状。乡村旅游也是扶贫旅游的一种特定形式,其产生和发展的目的地是为了推动乡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与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国家政策相一致。2.扶贫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为了保证扶贫旅游在开发上的公平性及持续性,规划时应重点关注:构建完善的环境保护机制对扶贫旅游的开发而言,其发展的基础要素是原生态环境及淳朴的民风民俗,这些基础要素是扶贫旅游吸引力的核心。因此在制定扶贫旅游发展规划时,要注意对区域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容量控制。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带建立旅游发展的承载力控制指标,防止因一哄而上开发旅游而对资源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设计公平的社区参与机制旅游地所在的社区是旅游规划与开发时的重要利益群。社区的公平参与在扶贫旅游中尤为重要。首先,社区参与是扶贫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扶贫旅游中,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为当地居民,旅游项目和产品的设计与生产也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例如民俗表演、农事参与等传统项目中,当地居民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次,社区的公平参与能保证旅游开发收益的合理分配,防止出现利益分配上的冲突。采用多元化的旅游项目形式扶贫旅游规划中的项目产品形式要尽量维持本土特色,类型上要动静结合。通常在扶贫旅游开发中较用节庆事件的形式来表现当地的民风民俗;采用农事参与的形式实现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总之,在旅游项目和产品设计时应尽可能利用当地的资源与设施,深入挖掘资源的内涵,实现多元化的类型设计。适当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发展离不开服务设施的建设,由于发展扶贫旅游的区域经济较为落后,因此,旅游设施的资金筹措问题需要在规划中予以解决。而旅游服务设施的类型和数量则要以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双方受益为原则,例如供水系统、卫生环保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的设计等要兼顾主客双方的需求。在旅游服务系统的外观设计上,应与当地的传统建筑外观和文化景观保持一致。应该注意的是,扶贫旅游开发对于服务设施的要求不应太高,不能以现代旅游区的质量等级作为标准,在设施规划和设计时,主要把握适度原则:即服务设施够用,保证安全舒适即可,不必追求奢华。六、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描述旅游地演进过程的一种理论。国外对这一理论的称呼有resortlifecycle,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productlifecycle,destinationlifecycle等,中文统一译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目前比较常用的是destinationlifecycle(DLC)。 一般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始于1963年W.Christaller发表的论文《对欧洲旅游地的一些思考:外围地区——低开发的乡村——娱乐地》(SomeConsiderationsofTourismLocationinEurope:thePeripheralRegion-UnderdevelopedCountries-RecreationAreas),他将观察到的旅游地普遍演进规律归纳为发现(discovery)→成长(growth)→衰落(decline),提出旅游区生命周期的一般性概念。(二)三种典型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目前大家公认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经典模型出自加拿大学者R.Butler1980年所作的系统阐述,他认为旅游地如同产品一样,也经历了一种“从生到死”的过程,只是旅游者的数量取代了产品的销售。除此之外,还有两种典型的旅游生命周期模型分别是普罗格(Plog)模型和双周期模型(Double-Cycle)。 (1)巴特勒模型 1980年巴特勒在他的文章《旅游区发展周期概述》里将旅游地生命周期(TouristAreaLifeCycle)的演变分为六个阶段:即探索阶段(ExplorationStage)、起步阶段(InvolvementStage)、发展阶段(DevelopmentStage)、稳固阶段(ConsolidationStage)、停滞阶段(StagnationStage)衰落或复兴阶段(DeclineorRejuvenationStage)。阶段划分旅游地的发展特征探索阶段初级阶段,以零散、自发的游客为主,数量有限。当地少有或者没有旅游基础设施,只有自然的或文化的吸引物,自然环境未受破坏。起步阶段旅游地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旅游者日益增多,当地居民开始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易的设施和基本的服务。发展阶段吸引了大批旅游者,旅游市场的发展初具规模。旅游高峰季节旅游者人数甚至超过了当地居民的人数。大量外来资金的注入,旅游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已大大优化。当地居民已积极参与了旅游接待活动,甚至将旅游接待作为其重要职业。稳固阶段游客的增长速度减缓,但是旅游者人数仍然巨大,并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了一定影响,居民对旅游者表现出一种仇视情绪。停滞阶段旅游者数量大大超过了旅游地的环境容量,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阻力。衰落或复兴阶段旅游者受到其他新兴旅游吸引物的影响,减少了到该旅游地的频率,旅游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降低。若旅游地积极进行旅游开发创新,则有可能在停滞阶段后进入复兴阶段,掀起新一轮的旅游发展高潮。(2)普罗格(Plog)模型1973年,普罗格从旅游者的心理特性出发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心理图式假说(Psychographic),即认为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与旅游者的行为有关。 旅游者按照心理类型被划分为多中心型、近多中心型、中间型、近自我中心型和自我中心型五类。一般而言,多中心型旅游者兴趣广泛,富于探险精神,而自我中心型的旅游者较为保守。中间型属于表现特点不明显的混合型,近自我中心型和近多中心型则分别介于两个极端类型与中间型之间略倾向于各极端特点的过渡类型。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旅游地对不同类型旅游者吸引力变化的不同阶段。多中心型的旅游者具有探险精神、喜欢新鲜经历。由于旅游地尚未开发,因此对多中心型的旅游者具有较大吸引力。多中心型旅游者的到来使旅游地进入了初始的发展阶段 在旅游地变得广为人知后,它失去了对多中心型旅游者的吸引力,逐渐被占人口最大比例的中间型旅游者取而代之,旅游地接待量达到顶峰,进入成熟期;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地也失去了对中间型旅游者的吸引力,而代之以与多中心型旅游者一样只占人口少量的自我中心型旅游者,旅游地也走到了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衰落。 (3)双周期(Double-Cycle)模型 我国学者余书炜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双周期模型。所谓双周期是指旅游地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存在两种不同的生命周期类型,也就是长周期和短周期。长周期是指旅游地从起步到最终衰落及消亡的漫长周期,它大致等同于巴特勒和普罗格所说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短周期则是指旅游地在旅游吸引力环境保持不变的一段时期内所历经的周期,它可能完整,也可以不完整。在旅游地发展的短周期内,旅游地的演进只表现为旅游接待状况的变化。双周期模型的意义在于:短周期告诫人们旅游地若不做出复兴努力,那终将会在“中途”衰落下去;长周期则预示着在未到最终衰落及消亡之前,旅游地永远存在着复兴的可能性。(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1)预测客源市场规模生命周期理论描述了旅游地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并较好地预示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因此可以将该理论作为预测和指导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工具。如它可以作为一种检验工具,对运用各种预测模型预测出的结果进行判断检验,并对预测结果进行校正。但生命周期理论只有对各阶段特征的定性描述,阶段划分不能定量化,这对于该理论的实际应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该理论应用的关键是在于如何科学地划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阶段。(2)提供旅游规划调整的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对编制调整性规划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调整性旅游规划是规划实施一段时期后,针对旅游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原有规划进行调整的规划,其目标在于促进区域旅游的调整——扩大——深化——发展。因此,要依据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时调整方向、产品结构,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改变市场营销策略等,以尽量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3)指导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旅游地生命周期就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外在表现形式,每一次成功的产品创新将引领旅游地进入下一轮快速成长阶段。因此,生命周期理论从另一个视角论证了旅游产品创新的必要性。七、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一)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的内涵 (1)旅游社会学 旅游社会学主要研究旅游的动机、角色、制度和人际关系以及上述因素对旅游者和被访地的影响。真正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始于20世纪70年代,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系学者K·埃里克发表的《从社会角度看国际旅游业》可被视为旅游社会学出现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中国部分高校也开展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旅游的人口构成、旅游的社会影响、旅游的社区开发和旅游的社会政策等问题。 (2)旅游人类学 所谓旅游人类学就是借用人类学的学理依据、知识谱系、视野、方法和手段对旅游活动进行调查和研究。具体而言,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者(投资个人或集体)、旅游者和旅游地社会团体(当地旅游机构,如旅行社、旅游定点饭店、旅游交通运输部门等)在旅游开发或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临时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表现在上述人或团体之间的经济相互影响和文化相互协调上。 西方人类学界对旅游业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关注的范围涉及礼仪、朝圣、娱乐和休闲以及跨文化探讨等。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其研究重心已上升到对主客关系、旅游过程、参与体验、旅游真实性以及话语权力等“后现代”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层面。而中国学者则较少从人类学角度考察旅游,在这一领域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性。 中国学者中申葆嘉教授较早地将旅游人类学理论引介到中国,他为我们总结了西方旅游人类学的主要论点和成果。他认为1989年以前的旅游人类学主要偏重于旅游接待地主人和客人人际关系中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接待地社会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结论是:很多社会中文化演变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旅游,旅游仅仅是一个助动因素。Nash的《旅游人类学》中提出了三个论点:旅游现象作为发展或文化涵化的研究、旅游现象作为个人移动的研究、以及旅游现象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形式的研究,是1990年代学术界对迄今为止旅游人类学研究的系统归纳。(二)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社会学和旅游人类学对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启迪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以人为本”的规划哲学(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2001)。吴必虎指出旅游规划师不仅要为旅游者建造楼房以供入住、提供车位以供泊车,更重要的还在于为旅游者寻找或创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旅游社区。要使当地社区的居民与当地政府和前来投资的开发商之间,使当地居民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之间,当地社区与旅游业发生不同密切程度的关系的人群之间,以及使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之间,能够找到和谐共处的机会,并且能在出现不可避免的冲突时寻找到合乎大多数人的意愿的解决途径,旅游规划师需要一种理论来武装自己。这种理论可能就是最近发展起来的旅游人类学。旅游规划的侧重点一直以来都放在旅游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服务质量和环境的改善上。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则向旅游规划者展示了更为广阔的旅游规划思路,即旅游规划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人才是旅游活动中的真正主体。旅游规划者要从关心旅游地的各利益相关者入手,对旅游地的相关者的特性、活动以及社会环境加以关注。在规划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协调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商以及旅游地相关社会团体的相互利益,然后再着手提升旅游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质量。八、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人口增长、粮食供应不平衡、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几大全球问题的背景下在联合国大会上被提出来的。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全世界人们的支持。 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旅游国际大会上通过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首次提出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观念。该草案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五个目标:①增进人们对旅游产生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②促进旅游业的公平发展;③改善旅游接待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④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⑤保证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生活质量。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共同在西班牙召开旅游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正式在全球展开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 我国于1994年国务院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对于旅游业,白皮书规定要“开辟新旅游专线,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不污染、不破坏环境的绿色旅游,加强旅游与交通、机场建设以及其他一些服务行业(包括饮食业)的合作,解决旅游区污水排放处理及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处置问题,解决好旅游区有危害的污染源的治理与控制”。把可持续旅游发展提出十分重要的地位。(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目前人们广泛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由挪威首相布伦兰特夫人提出的,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产生威胁的发展。该概念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首先,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还是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这些需求被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其次,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破坏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为代价。从环境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界定了人们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的度,即人们在追求自身需求的满足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互为调适,协同进化;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做到和衷共济、平等发展;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与后代的关系,做到福荫当代,泽被子孙。(三)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涵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定义是: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计划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需要,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学的需要。(四)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即阶段性开发理念。旅游开发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因此要注意开发规模的控制,防止出现过度开发和过滥开发的局面。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原则,要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满足下几代人的需求,因此,旅游规划与开发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为未来进一步的开发和建设提供空间,实行阶段性和局部性开发,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予以支持和监控。(1)在旅游规划中贯彻可持续理念旅游区环境承载力规划、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等级规划等是可持续理念在旅游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在完整的旅游规划文本中,应当给所有的旅游区或者整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能够容纳的游客数量,即旅游区环境容量的设计;同时,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等级划分、保护措施在旅游规划中的逐步完善,是可持续理念对旅游规划的最大影响。(2)在旅游开发中贯彻可持续理念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旅游规划或者专门的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在技术和资金都到位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否则,应该继续等待开发时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当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方法;采取技术隔离、经常检查等初步措施减少自然灾害和一些人为破坏;利用提高价格、分流等措施控制游客的集中来访;利用法律、行政等手段约束人们的不道德行为等。各种有力的措施都是在秉承可持续理念的前提下制定,目的就是为了整个地区旅游业乃至其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规划通则》中的分类1.旅游发展规划tourismdevelopmentplan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旅游发展规划按规划的范围和政府管理层次分为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又可分为省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地市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县级旅游业发展规划等。地方各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均依据上一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包括近期发展规划(3-5年)、中期发展规划(5-10年)或远期发展规划(10-20年)。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特点是:属于宏观指导性规划,无须过细的建设技术;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前瞻性,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2.旅游区规划旅游区是一种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区可以是多种类型的综合体,也可以是某种单一类型(即旅游点)。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因此,在总体上,旅游区规划属于旅游开发规划(旅游开发规划是在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和建设项目所做的进一步安排,是旅游发展规划的落实和细化,包括旅游区规划、旅游线路规划和旅游项目规划,多属于旅游建设规划)。旅游区规划按规划层次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1)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至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旅游区的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所需规划图件较少,一般仅附约5~10张比例尺小于1:50000的规划图纸。(2)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是针对规划适中的景区编制。其目的在于控制景区中土地的使用。即将景区中的土地划分为许多地块,并规定每个地块的使用类型和方式。该规划的年限较总体规划要短,约为10年左右。在规划图件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比总体规划的要求要高,一般需要大量比例尺为1:20000左右的规划图纸,其中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等。(3)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旅游规划中最为基础的规划类型,它直接指导景区的建筑设计。在内容上,修建性详细规划更为细致、涉及建筑的体量、材质以及外观,给排水、供电、交通、环卫、绿化等。规划图件更是该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来说,规划图件比规划文本更为重要。一般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包括90~100张比例尺小于1:500左右的规划图,图件除了给排水、供电、交通、环卫、绿化等上述内容外,还涉及到建筑立面景观效果、景源视线分析、环境效果分析等。修建性详细规划兼有旅游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特点,专业性更强。三、旅游规划的基本模式 旅游规划的基本模式可以用“确定一个发展目标、进行两个基本分析、设计三个发展板块、构建一个保障体系”来表达(吴必虎,1999)。(一)确定一个发展目标旅游发展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分目标两个部分,总体目标提出规划期末规划地区希望实现的综合地位,分目标则分别就旅游活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提出需要实现的蓝图。(二)进行两个基本分析对于旅游市场研究来说,表层内容就是对客源市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态势进行分析、预测;里层内容就是确立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并向潜在游客市场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使潜在市场转变为真实的客源市场。对于资源研究来说,其表层内容是对开发地的各类旅游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重点是进行旅游产品的适宜性评价,即产品化研究;里层内容就是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重点资源开发与保护选择以及旅游线路的设计。(三)设计三个发展板块第一个是前位板块,它是指直接吸引旅游者前来参与旅游活动的旅游吸引物,即狭义的旅游产品和开发项目;第二板块为中间板块,它是指为前来的旅游者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的相关行业,设施和服务;第三板块为后位板块,它是指旅游区内外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以上三个板块层层紧扣、相互依存,构成了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支撑。(四)构建一个保障体系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保障体系是旅游地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有效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实际是从外部环境层面为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上述三个板块的规划方案能否得到有效实施,有赖于相关的规划管理和支持保障措施的落实。这些保障体系的内容包括了政府管理与政策、法规;人力资源;财经保障;社区支持;环境保障;科技保障等。二、市场接待现状分析 对旅游地市场接待现状的分析是考察旅游市场发育态势的重要途径。同时在进行旅游市场发展预测时,也要以旅游市场接待的现状作为基础和依据。市场接待现状的一般性数据可以从当地的旅游统计数据中获得,如省、市旅游局的统计出版物等;而其他的特殊要求的数据则需要规划者通过市场调查来获取。(一)旅游者特征及行为特点 对旅游者特征及其行为特点的分析有助于规划者了解目前该区域旅游产品的市场范围和对该区域感兴趣的旅游者类型,能为旅游市场的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该内容,通常借助以下指标进行分析:1.客源地(国际旅游者的国籍或常住地、国内旅游者的居住地或城市,对掌握该地市场腹地的构成现状有一定作用)2.出游目的(该内容对于了解该地目前的吸引力结构有所帮助)3.逗留时间(以过夜数作为统计指标的逗留时间与旅游者对当地设施的使用情况和消费情况直接相关,同时也可以对旅游地的吸引力刻画)4.年龄、性别及随行家庭成员人数(分析旅游者构成的重要依据)5.职业类型和收入水平(二)旅游者消费结构和模式 旅游者消费结构和模式是对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行为的刻画。该部分分析有助于规划者掌握消费结构中可以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以便更好地创造旅游经济效益。根据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住宿、餐饮、购物、当地交通、景点娱乐和其他方面的消费构成可以发现旅游消费中的增长潜力点。(三)旅游者对该地旅游接待的满意程度 旅游者对于旅游地接待的满意程度是他们对该区域旅游开发现状的反馈信息,它能够有效指导规划者发现区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优化的方向。1.旅游者到访次数(主要记录旅游者重游该地的次数)2.旅游者满意度(了解旅游者对于该旅游景点或者旅游服务方面的看法和满意程度从而获得对旅游规划与开发和市场营销规划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使规划者了解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哪些条件需要改进,哪些方面需要保留。还可以向旅游者就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探询。)三、市场竞争者分析识别与评估市场竞争者能帮助规划者准确判断旅游地及主要竞争者所处的市场地位。通常情况下,同一市场中的竞争者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按竞争产品的范畴,可划分同类产品竞争者、同种产品竞争者、同类需求竞争者和同购买力竞争者;二是根据波特(.Porter)提出的行业结构角色,可分为直接竞争者、间接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一)竞争者的识别1.明确主要竞争者:对于旅游开发者而言,其主要竞争者一般为同种产品或同类产品竞争。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可以提供相同的或相似的旅游产品,当旅游者面临对同类产品进行选择时,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显得尤为突出和激烈。2.识别竞争者战略:要明白竞争者在干些什么以及能干些什么。为此,规划者应收集相关竞争者的详细资料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这样才能对竞争者所实施的战略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在具体研究中,还可有意识地与旅游者进行访谈、招聘竞争者的高级管理人员或征求行业分析专家的意见等,通过这些渠道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3.判断竞争者的目标:了解主要竞争者在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可以预测竞争者对于本旅游地的市场影响有多大。(二)评估竞争者的实力规划者应该从经营业绩、发展潜力等方面对竞争者作全面的分析评价,常用的指标有以下五个:1.竞争者的规划开发与经营目标。2.竞争者的现有市场占有率与市场地位。根据该指标旅游开发地可以大致了解竞争者的实力,并明确应采取何种策略来与之竞争,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市场地位。3.影响竞争者规划开发与经营的因素。4.扩大规模或退出行业所面临的障碍。对于竞争者而言,如果扩大经营规模或退出行业时比较容易,则表明它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是非常激烈,业界相对稳定。5.盈利能力及销售增长率。若竞争者一直处于盈利状态或销售额保持持续增长,则表明其实力正在逐步增强。(三)估计竞争者的反应模式在识别了主要竞争者并明确其战略目标及优劣势之后,旅游开发地还应根据上述结果,充分估计自身的竞争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即分析竞争者可能会做出什么反应。按照竞争对手的反应策略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缓慢反应者竞争者面对竞争行为反应迟缓,且缺乏攻击力。其原因有:一是竞争者深信自己已经建立起顾客的品牌忠诚,目前的竞争行为对自身的市场规模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二是竞争对手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三是竞争对手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做出反应,甚至正准备退出该行业。2.局部反应者竞争者只对竞争行为中的部分活动做出反应,对其他部分却“视而不见”。这种情形可能是由于旅游地的开发只对竞争者构成了部分威胁,也可以因为竞争受资金和人力限制,只能采取局部反应。3.隐蔽反应者指从表面上看,竞争者没有对旅游地的开发做出反应,而实际上却暗中实施早已酝酿成熟的应对方案。这种反应模式虽然不那么直接,但容易达到“以假乱真,后发制人”的效果,并往往会给竞争对手造成出其不意的攻击,因而规划者必须格外提防和谨慎应对。)4.激进反应者指竞争者对任何竞争行为都将做出强烈、快速的回应或反击。竞争者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征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开发的竞争行为涉及到竞争者的关键产品或市场,甚至对其根本利益造成了威胁;二是竞争者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养成了一种争强好胜的习惯,并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一般来说,这种激进反应者较少见。(二)竞争优势战略制定竞争优势战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对行业竞争状况和直接竞争对手进行分析评估;二是选择有效的营销竞争战略。1.旅游区SWOT分析SWOT分析法是针对市场竞争内部和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工具。它一方面通过优势和劣势的分析来获取自身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实力评价,且同时考虑了旅游地所面临的威胁和机遇。因此,对制定营销决策更具有指导意义。通过SWOT分析,旅游区可以明确自身具备的优势,改进或回避存在的不足,并把握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从而将优势转变为旅游地的竞争力。不同SWOT状态下的营销决策SWOT评价营销原则营销战略方向营销决策S+O开拓产品认知占领市场、领导同行、增强旅游区实力S+T进攻品牌塑造集中优势、果断还击、提高市场份额W+O争取个性凸显随行就市、速战速决、抓住市场机会W+T保守有效回收降低费用、急流勇退、占领角落市场2.营销竞争战略决策营销竞争战略的选择应建立在对竞争地位判断的基础上,处于不同竞争地位的旅游区会选择不同的竞争策略。但无论旅游区做出何种竞争策略,都是为了突出自身的竞争优势。(1)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使企业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等与竞争对手有明显的区别,以获得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战略。这种战略的重点是创造被全行业和顾客都视为是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战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产品的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等。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培养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因此,差异化战略是使企业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利润的一种有效的竞争战略。(2)低成本战略:又称成本领先战略,它是指企业在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时,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等领域内把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使成本或费用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主要竞争对手,从而赢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或更高的利润,成为行业中的成本领先者的一种竞争战略。(3)集中化战略:即聚焦战略,是指把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为特定的地区或特定的购买者集团提供特殊的产品或服务。这种战略的核心是瞄准某个特定的用户群体,某种细分的产品线或某个细分市场。即指企业集中使用资源,以快于过去的增长速度来增加某种产品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具体来说,集中化战略可以分为产品线集中化战略,顾客集中化战略,地区集中化战略,低占有率集中化战略。资料:基本竞争战略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竞争战略就是一个企业在同一使用价值的竞争上采取进攻或防守行为。流行的战略是降价,既打到对方,也损害自己,形成负效应,进入恶性循环。基本竞争战略有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企业必须从这三种战略中选择一种,作为其主导战略。要么把成本控制到比竞争者更低的程度;要么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让顾客感觉到你提供了比其他竞争者更多的价值;要么企业致力于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市场细分、某一特定的产品种类或某一特定的地理范围。这三种战略架构上差异很大,成功地实施它们需要不同的资源和技能,由于企业文化混乱、组织安排缺失、激励机制冲突,夹在中间的企业还可能因此而遭受更大的损失。一、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旅游战略规划的核心,是用以指导整个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方向、方针、政策、策略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的主要内涵:一是指导思想基础论述;二是指导思想主体表述;三是指导思想阐释。(一)指导思想基础旅游规划应该树立全新大旅游观念体系,并以大旅游观念体系作为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体系。这个观念包含:1.大旅游资源观:就是旅游资源无限化。把传统自然风景、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社会资源向旅游产品转换,重视工农产业、特色乡村、特色街道、商务商贸、会展中心、各类节事活动及其他特有的事象、物象,考虑旅游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和价值。同时考虑有形的物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无形非物质资源的旅游开发和利用2.大旅游产品观:就是旅游地所有围绕在游客身边的事物,包括各类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文化活动、旅游服务、地区形象甚至本地居民,都是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3.大旅游产业观:就是旅游地围绕旅游活动运转的产业集群,既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传统六要素组成的主体产业,也包括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工业、农业、商业、建筑、地产、金融、通讯、文化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各个行业。通过加强旅游主体产业与各相关部门行业的协作,强调旅游开发与区域整体的一体化发展,形成跨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不断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产业成长为社会大产业集群。4.大旅游市场观:就是旅游供需关系总和的大市场。以战略营销的理念思考旅游地的发展,从范围经济的高度去审视旅游市场,通过规划开发打造旅游地的核心竞争力,用建立战略联盟的方略来处理市场的旅游供应者和旅游需求者,从而开拓出区域合作的双赢大市场。(二)指导思想主体指导思想主体建立在上述大旅游思想基础之上的。通常是用一段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旅游规划主体要求旅游开发所要实现的发展路线、战略任务、效益水平和理想目标。1.发展路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资源、文化或区位等优势条件,遵循市场经济和国际规范,确立最适用本地旅游成长的发展模式,着眼发展大旅游的战略思想。2.战略任务:明确提出发展旅游的基本战略任务,包括拉长旅游产业链、扩展旅游发展空间、塑造旅游新形象、开发龙头产品、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等。3.效益水平:概括提出发展旅游业应达到的综合效益,宣传地方形象、拉动地方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方进一步开放发展,从而推动地方和谐社会发展,全面实现社会文明进步等。4.理想目标:力争在规划期内将规划地建设成旅游强区,使旅游业成长为当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三)指导思想阐释 指导思想阐释是以发展路线为核心,结合战略任务、效益水平和理想目标进行分标题阐述,全面完整地说明指导思想,以便规划主体能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指导思想,从而能把握和实施旅游发展战略规划。阐述指导思想一般以战略思想为主线进行分题阐述。 发展战略二、旅游规划与开发主题定位的内容(一)旅游发展目标的定位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或是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1.旅游发展目标的分类(针对旅游地)——按内容划分(1)终极目标(总体目标)是指该旅游地经过长期的开发和发展后要达到的要求。(2)阶段目标:近期、中期、远期①近期目标通常是对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组合、旅游市场规划、行业队伍的整顿等基本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做出规定。②中期目标是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对旅游纵深发展,如旅游理念提升、旅游形象塑造、旅游精品开发、旅游市场推广等提出要求。③远期目标是对旅游发展持续动力的规划和创新项目的设计提供蓝图。2.旅游发展目标的分类(针对旅游地)——按属性划分(1)经济水平目标:反映其最终产业规模和经济收益状况的系列指标。(2)社会效益目标:主要涉及特定时期下旅游的发展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3)环境保护目标:直接关系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4)文化发展目标:需体现旅游发展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与文化互动的预期结果。3.旅游发展目标的框架——针对旅游者的发展目标(1)满足个人需求。不同的旅游者,他们的旅游动机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旅游者的个人需求是旅游发展最根本的目标之一。(2)提供新奇经历。对大多数游客而言,他们所向往的旅游经历是逃避常规生活中的高密度人群,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与严重污染的环境。因此旅游发展目标中应体现出“回归自然”的特色。(3)创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旅游规划与开发应尽可能赋予旅游区一种新颖的个性特征,同时使这种个性特征易于被游客辩识、记忆和传播;如利用地区资源特色,采用当地材料建设;展示地区属性,创造特别的旅游“气氛”;对设施赋予富有想象力的处理,反映区域风貌与气候属性;为游客提供与当地居民、工艺品与风俗习惯接触的机会。上述旅游发展目标的类型和内容只是为旅游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际工作中,对于发展目标体系的设计,需要以旅游地的发展态势作为依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体系的内容设计。(二)旅游功能定位旅游功能定位是在旅游发展目标的指导下,以当地拥有的历史文化和资源条件为基础,对旅游开发地功能的系统设计和安排,其对于指导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有重要意义。对旅游地的功能定位通常从目标市场期望、政治经济环境、技术资金实力以及旅游资源基础等四个方面加以综合衡量。在具体的功能细分上,区域旅游的功能可划分为三个向量:1.经济功能:即该旅游地的开发将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区域旅游市场格局中扮演何种角色,如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区域旅游市场格局中的市场领导者、市场追求者、市场补缺者等。 2.社会功能:即该旅游地对旅游需求适应的主要类型与辅助类型。它对应于旅游消费行为层次,根据旅游需求的不同可以相应划分出不同功能的旅游区类型,如观光度假旅游区、康体休闲旅游区、民俗游乐旅游区等。 3.环境功能:即该旅游地开发及后期管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作用。由此,旅游地又可划分为如下功能类型:依托利用环境型,如自然风光旅游区;有限开发型,如生态旅游区;改善环境型,如沙漠绿洲;人工改造环境型,如大型主题公园等。(三)旅游形象定位 所谓旅游形象是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借助旅游地的景观、环境氛围、服务展示、公关活动、信息传递等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形成的综合感知印象与评价。通常旅游形象定位主要侧重于以下方面的设计:1.旅游物质景观形象:指可以体现旅游形象和旅游功能的那些景观和设施,如旅游区的核心景观、服务设施景观和城镇建设景观等。2.社会文化景观形象:指当地居民的居住、生产、生活等活动构成目的地社会文化景观。3.旅游企业形象与核心地区/段形象:指从当地的旅游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及旅游核心地段的景观形象来体现旅游形象定位。旅游主题形象的传播策略1.正面强化策略(1)多样化形象:多样化形象的展示可以避免给人们造成“该地区只有单一特点”的错觉,还可以使公众心目中的旅游地形象更加全面丰富。在旅游地目标市场比较多的情况下,多样化形象策略可以起到打动多个细分市场的旅游者的效果。(2)稳定性形象:当一个地区拥有一个正面形象时,便可以采用不断利用旅游地发展的新信息去巩固和发展过去主题旅游形象的策略,使原有的正面形象不断得到强化且更加稳定。2.负面消除策略(1)幽默型形象:旅游地营销者以幽默的方式建立地区新的亲切感人的正面形象,该策略对消除本地区以往的负面特征而言特别有效。应以照片、漫画的形式向旅游者展示焕然一新的情景,并将这种生动的形象作为校正该旅游地主题旅游形象的工具。(2)否定型形象:不断向目标市场灌输本地区的新的正面形象,而该新形象应特别针对过去的负面形象进行否定。该策略对扭转原有的不良形象的负面影响具有直接的效果。一、旅游空间结构的构成与演化(一)旅游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诸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等,以及诸要素如何在空间中生成、运动和发展。旅游空间结构是一定区域内旅游要素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是目前旅游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表现形式,它是长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累积结果,旅游空间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能否健康、持续地发展。 1.旅游供给要素 旅游供给要素主要包括旅游资源、住宿设施、旅行社、旅游商店、娱乐设施等,其中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吸引力强弱以及游客在此停留时间直接影响到饭店、旅行社、旅游商店的布局。一般来说,由于旅游资源空间具有不可移动性,所以旅游空间布局主要是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对旅游服务设施进行空间布局。而旅游服务设施,包括住宿设施、娱乐设施及旅游商店,一般布局在客流集散地,即旅游客流出入口处,将客流从该地分流到目的地的其他地区。如果旅游资源附近有城市或者城镇分布,则该城镇必然成为客流集散地。 旅游设施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对单个旅游景点来说,一般配备简单的旅游商店和娱乐设施,而住宿设施布局则是根据游客在景点之中的停留时间决定。游客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一般要建设住宿设施。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延长他们的逗留时间,或为了方便旅游线路安排和配备旅游设施,经常在主要景点的周边地区开发一些次级景点或旅游活动,以增强景区对旅游者的整体吸引力。因此,在旅游区内部的主要景点附近或旅游区主要入口处,形成一个旅游集散地,与外界和地区的各个部分相连,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集中分布。 2.旅游需求要素 旅游需求要素主要是指旅游客源市场。旅游需求不仅包括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市场需求,也包括从区域外部进入旅游目的地的市场需求,即包括现实的旅游市场的研究,尤其更为重视潜在旅游市场研究。了解旅游市场范围、分布、人口特征、旅游动机及消费模式的选择,对合理进行旅游空间布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旅游通道及旅游线路 由于旅游资源与旅游客源市场空间上的分离,旅游者必须借助交通设施来完成旅游活动,从而构成旅游空间结构中的线状要素。根据范围不同,这些线状要素可以分为旅游通道和旅游线路。旅游通道是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市场之间交通连接,一般可采用多种交通方式。旅游线路是指在旅游区内旅游者参观游览所经过的路线,即旅游者到达旅游目的地后,在旅游资源及旅游配套设施之间的活动轨迹。(二)旅游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化 旅游的功能分区实际上是在现有旅游区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旅游区功能在空间上的重新定位。因此,在进行区域旅游空间功能分区时应对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阶段及其发展动因有个初步了解。 1.旅游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阶段 (1)极点形态:该形态的空间结构大多出现于旅游地发展的初期,此时,旅游吸引物比较单一,旅游资源的主体地位十分明显。旅游者在空间流动上表现出以该极点为核心的中心辐射分布。此时区域空间中旅游吸引力较大的1~2个旅游发展极点之间也较少存在紧密联系,以独立发展为主。(2)点轴形态:随着旅游极点的发展,极点的涓滴效应会日渐显著,因而极点与极点间交通线路沿线会出一系列新兴的旅游发展节点,这些旅游发展节点与原先极点和线路一道共同形成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点轴形态。可见,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点轴形态是区域旅游在极点带动下有所发展的结果,它使得区域旅游中点与点之间具有了一定的联系,其联系的基础就是以旅游交通线路为主的人流、信息流等。(3)点轴圈形态:在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点轴形态下,各个节点之间的发展态势会受到其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较大差异性。发展条件较好的节点,其周边会出现一些新的旅游景区景点,这些新兴的景区景点均以区域旅游发展节点为依托进行发展。在空间布局上新兴景区景点表现为紧密环绕旅游发展极点的一个圈,于是,区域旅游的空间结构就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即“点——轴——圈”形态阶段。(4)网状形态: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更高阶段就是网状形态阶段,该阶段中由于新旅游点的不断涌现和旧有旅游点的不断扩张发展,点与点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联系。这些旅游点在空间上表现为以点、线、面为主的网络结构。通常这种网状结构的旅游区有一定的阶层性,即存在高级空间网络和次级空间网络之分。一般而言,区域旅游越发达则网状结构的层次数量越多。 2.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旅游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机制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旅游区内部发展的推动力和外部影响因素对空间结构的影响力。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内部推动力主要是旅游地的开发与建设。区域旅游开发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区域旅游吸引力在空间上的重新分配。在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新兴景区景点的出现就是得益于区域旅游开发。区域旅游开发不仅促进新兴区域旅游节点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区域旅游的开发,一系列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尤其是道路交通系统的改良和完善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变化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区域旅游开发实践中,旅游交通条件是旅游区发展的重要依托。只要旅游交通条件改善了,旅游区就会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对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而言,旅游交通系统往往起到发展轴线的作用,旅游交通系统延伸到哪里,旅游区的空间扩展就延伸到哪里。因此,区域旅游开发会带来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善,从而引起旅游区空间结构的变革。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外部要素主要是指空间结构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区域旅游各节点之间为争夺资源和客流市场会产生竞争,区域旅游各节点之间的竞争是导致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排斥力。从区域旅游竞争的类型上来分析,区域旅游各节点间的竞争可分为替代性竞争和非替代性竞争。所谓替代性竞争是指共性大、个性小并且相对区位邻近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非替代性竞争是指处于竞争状态的既有一定的共性,更有其独特的个性的两个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可见替代性竞争的激烈程度较非替代性竞争要大。不同的旅游目的地除了存在竞争性的关系外,还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互补性旅游目的地的结合,不但不会挤占客源市场,还会相互增强它们在各自同类竞争对手中的竞争力,因此,旅游开发中经常通过区域联合来加强它们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区域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合作需求成三、旅游空间布局的典型模式(重点)1.社区——旅游吸引物综合布局这种布局方式是1965年由甘恩(Gunn)首先提出的,这种布局方式是在旅游区中心布局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外围分散形成一批旅游吸引物综合体,在服务中心与吸引力物综合体之间有交通连接。2.三区结构布局模式弗斯特(Forster)曾提出一个旅游区空间开发的“三区结构模式”,核心是受到严密保护的自然区,限制乃至禁止游客进入。围绕它的便是娱乐区,在规划娱乐区时配置了野营、划船、越野、观景点等服务设施。最外层是服务区,为游客提供各种服务,有饭店、餐厅、商店或高密度的娱乐设施。如图6-13所示。3.双核布局模式该布局模式由特拉维斯(Travis)1974年提出,该布局方法为游客需求与自然保护区之间提供了一种商业纽带,通过精心的设计,将服务功能集中在一个辅助型社区内,处于保护区的边缘。如图6-14。4.环自然风景点或娱乐中心布局模式在自然风景魅力突出的旅游区,通过此布局模式可进一步提高自然风景点的吸引力,布局重点是娱乐,其次是住宿。5.环旅馆布局模式缺乏明显的核心自然景点的旅游区,通过此布局模式使豪华(或特色)旅馆成为核心,布局的重点是旅馆的建筑风格和综合服务设施体系。6.野营地式布局模式适用于景点分散,当地条件又不宜建大型旅馆的旅游区,这种模式是以对整个旅游区恰当的亚区划分为基础,兼顾亚区之间的功能互补性,重点对亚区的旅游服务设施进行布局。7.组团式布局模式组团式布局是城市规划中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种布局主要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功能加以分散,使得空间功能和结构得以优化。其主要标准是旅游区用地由集中布局逐步发散布局,旅游区的中心功能分散到多个中心去,共同形成一个“合力”,起到“大中心”的作用。旅游区呈现组团式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旅游区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旅游区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后,原有的空间布局模式很难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要求。同时现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当地居民更加注重旅游环境的保护和生活环境的质量,而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又为旅游区分散布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所以,现代旅游区空间结构开始呈现出从向心结构向离心结构、由单元结构向多心结构发展的态势。8.多组团式布局模式旅游区空间布局的多组团模式实际上是组团布局模式的一种复合形式。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多组团的空间布局是由多个组团结构。多组团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旅游地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一般多见于旅游城市中。概念辨析第七章旅游产品开发与项目设计第一节线路旅游产品的设计一、旅游线路的概念与类型(一)旅游线路的两层含义一是指在旅游地内部游人参观游览所经过的路线,它仅是某种行动的轨迹,仅涉及旅游通道(等同于“游览线路”)。二是专业层次上的提法,指旅游经营者或旅游管理机构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在时间上,它包括从旅游者接受旅游经营者或旅游管理机构的服务开始直至结束旅游活动、脱离旅游经营者或旅游管理机构的服务为止;在内容上,则包括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所利用和享受的一切,涉及行、食、宿、游、购、娱等各种要素,并且各环节环环相扣,密切配合。 旅游线路的形成受到旅游吸引物分布状况、交通条件、旅游市场、旅游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它既可在一个旅游区或行政区内自成体系,又可进行区域间的协作,形成跨区域线路。 旅游线路是发展和组织现代化旅游业的必要条件,是联系旅游者和旅游对象、客源地和目的地的重要环节。作为一种主要的旅游产品,有效的旅游线路对于提高旅游业的经营效益有着重大的作用。二、旅游线路的组合设计(一)旅游线路的设计框架①所针对的目标市场是什么,变化趋势如何,它决定了旅游线路设计的需求背景;②与旅游区经济发展水平、国际旅游发展水平、体制和管理水平等相联系的旅游供给一体化程度如何,即区域旅游产业的内外关联和协调能力如何。③旅游者在旅游区消费时,其行为的自主程度如何。或者反过来说,旅游区政府和旅行机构在何种程度上以何种方式操纵和引导旅游客流以上这些构成了旅游线路设计、销售的大背景。在一定时间内,旅游线路的设计和经营都受制于这些因素,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不发达国家的国际旅游业尤其如此。(二)旅游线路设计的步骤1.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内容旅游线路设计需考虑四类因子:旅游资源(旅游价值)、与旅游可达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和旅游成本因子(费用、时间或距离)。旅游线路是构成旅游产品的主体,包括景点、参观项目、饭店、交通、餐饮、购物和娱乐活动等多种要素。旅游线路设计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要确定线路名称。名称是线路性质、大致内容和设计思路等内容的高度概括,直接反映的是旅游产品的主题。线路名称应简短(4~10字),突出主题和富有吸引力。如:“95中国民俗风情游”旅游活动系列就是依托风格独特的民俗节庆活动逐月展开,贯穿全年,基本涵盖了我国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产品特点极为鲜明。二是策划线路的具体内容。从形式上看,旅游线路是以一定的交通方式将线路各节点进行合理的连接。节点是构成旅游线路的基本空间单元,一般是城市或独立的风景名胜区。策划旅游线路就是从始端到终端以及中间途经地之间的游览顺序,在线路上合理布局节点。如“93中国山水风光游”旅游活动推出了14条旅游线路,针对国际客源市场把全国的山水风光分为五大片,每大片有一个汇合点(黄山汇合点、黄果树汇合点、长白山汇合点、拉萨汇合点及桂林汇合点),其网络延伸点是张家界、天涯海角、华山、沙湖等。2.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步骤一是确定目标市场的成本因子,它在总体上决定了旅游线路的性质和类型。这是在充分掌握市场信息的前提下做出的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交通安全免责协议书:交通安全责任划分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转让及教学资源共享合同3篇
- 2025年度公司单位员工带薪年假与人事合同实施细则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养殖场租赁与饲料原料采购合作协议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机租赁与农产品深加工合作合同3篇
- 2025年度劳动合同解除通知及离职证明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股东退出与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协议2篇
- 2025年度农村保洁员服务区域及质量合同
- 2025年度城市绿化石子供应及养护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年度高风险户外活动意外事故免责协议3篇
- 换热器课程设计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 公司扭亏解困方案
- 信访十种情形追责问责制度
- 大型储罐施工工法倒装法安装
- 氢能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第5章 氢与燃料电池
- 餐饮店购销合同
- 文化资源数字化技术有哪些
- 2023年杭州联合银行校园招聘笔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答案详解
- 灌装轧盖机和供瓶机设备验证方案
- 《国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全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